一种高效电热水加热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720744阅读:32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高效电热水加热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高效电热水加热装置。
背景技术
对于采用在玻璃管外覆电热膜形成的电热管,一般在电热管内,也就是在玻璃管内,通水加热使用;但是,由于电热膜外覆在玻璃管外,故只有部分热量传递给玻璃管内的水,而位于电热管之外的热量不仅没有得到充分利用,还会由于使用时间积累热量也跟着积累,使得电热管的外部温度不断升高。这样不仅浪费了能量,还会由于高温使产品损坏甚至引起火灾。现有的加热装置包括位于壳体内的电热管,冷水流经电热管内后被加热成为热水,壳体通常采用塑料制成,这种加热装置由于电热管外侧的热量无法利用,故导致壳体的外表面温度比较高,容易损坏壳体或引发危险事故。为了降低壳体的外表面温度,有的技术方案采用通过增加铝管传热来散热,但是,这种方案的散热时间长且散热效果不够理想。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旨在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合理、操作灵活、热效率高、冷却效果好、能耗低的高效电热水加热装置,以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按此目的设计的一种高效电热水加热装置,包括设置在壳体内的一个以上的电热管,水在电热管内流动,壳体上设置有进水口和出水口,其结构特征是壳体内还设置有套管,电热管位于套管内,套管和壳体共同围成腔室,该腔室的一端与进水口相通,腔室的另一端与电热管的进口相通,电热管的出口与出水口相通。所述腔室内设 置有隔板,该隔板将腔室分为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其中,第一腔室的一端与进水口相通,第一腔室的另一端与第二腔室的另一端相通,第二腔室的一端电热管的进口相通。所述套管为铝管,所有的电热管都设置在铝管内,铝管与壳体共同围成腔室。所述套管为玻璃管,每个电热管外分别套设有一个玻璃管,玻璃管与壳体共同围成腔室。本实用新型采用上述的技术方案后,在电热管与壳体之间设置空腔,将进入到电热水加热装置内的冷水首先引入到空腔内,从而可以降低壳体的表面温度,而经过空腔之后的冷水的温度得到的提升,相当于冷水经过了预热后成为温水,该温水再流经电热管被加热为热水,从而降低了能耗。本实用新型工作时,冷水首先进入腔室后再进入电热管内,电热管的内外热量都得到充分的吸收,因此不仅热效率更高,还可以解决管外高温的隐患。本实用新型具有结构简单合理、操作灵活、热效率高、冷却效果好、能耗低的特点。

[0012]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局部剖切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左视局部剖切示意图。图3为壳体、电热管和铝管组装后的俯视局部剖面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局部剖切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4的左视局部剖切示意图。图6为壳体、电热管和玻璃管组装后的俯视局部剖面示意图。图中:1为下压板,2为下密封圈,3为下安装板,4为下安装罩,5为下电源线,6为第一扣子,7为第二扣子,8为上电源线,9为上安装罩,10为上安装板,11为上密封圈,12为上压板,13为螺杆,14为第一电热管,15为第二电热管,16为第三电热管,17为第四电热管,18为第五电热管,19为上冷却压板,20为第一密封圈,21为招管,22为隔板,23为壳体,24为第二密封圈,25为下冷却压板,30为玻璃管,40为第一腔室,50为第二腔室,A为进水口,B为出水口。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第一实施例参见图1-图3,本高效电热水加热装置,包括设置在壳体23内的一个以上的电热管,水在电热管内流动,壳体23上设置有进水口 A和出水口 B,壳体23内还设置有套管,电热管位于套管内,套管和壳体2 3共同围成腔室,该腔室的一端与进水口 A相通,腔室的另一端与电热管的进口相通,电热管的出口与出水口 B相通。所述腔室内设置有隔板22,该隔板22将腔室分为第一腔室40和第二腔室50,其中,第一腔室40的一端与进水口 A相通,第一腔室40的另一端与第二腔室50的另一端相通,第二腔室50的一端电热管的进口相通。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套管为铝管21,所有的电热管都设置在铝管21内,铝管21与壳体23共同围成腔室。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电热管14、第二电热管15、第三电热管16、第四电热管17和第五电热管18都分别包含一个玻璃管及其外覆的电热膜。具体制作时,可以将第一电热管14、第二电热管15、第三电热管16、第四电热管17和第五电热管18的下端由下压板I将下密封圈2通过多个第一扣子6紧扣在下安装板3中,第一电热管14、第二电热管15、第三电热管16、第四电热管17和第五电热管18的上端由上压板12将上密封圈11通过多个第二扣子7紧扣在上安装板10中。再通过螺杆13及螺母连接并锁紧下压板I和上压板12。第一电热管14、第二电热管15、第三电热管16、第四电热管17和第五电热管18的下端和上端分别由下电源线5和上电源线8导通,电源线
5、8分别安装在下安装罩4和上安装罩9的穿线引出孔中。铝管21与壳体23由下冷却压板25和上冷却压板19分别通过第二密封圈24和第一密封圈20扣紧密封后形成腔室,位于腔室中部的隔板22将腔室分隔为上下两个腔室:第一腔室40和第二腔室50,在第一腔室40和第二腔室50的左侧稍微留空让水由下往上流动。工作时,冷水从下冷却压板25上的过水孔进入第一腔室40,并在隔板22的阻挡下往左边流动,并从第一腔室40的左边留空进入到第二腔室50,在经过第二腔室50后,从第二腔室50的右边朝上从上冷却压板19上的过水孔流出,然后依次流经第五电热管18、第四电热管17、第三电热管16、第二电热管15和第一电热管14,最后从下冷却压板25上的出水孔流出到出水口 B。通电加热时,各电热管分别加热流经其内部的水,各电热管外侧的辐射热量则被铝管21传递给空腔内的水,从而克服了散热不足造成局部过热的缺陷,并且更加充分的利用了电热管产生的热量,提高了加热效率,降低了能耗。第二实施例参见图4-图6,本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所述套管为玻璃管30,每个电热管外分别套设有一个玻璃管30,玻璃管30与壳体23共同围成腔室。其余未述部分见第一实施例,不 再赘述。
权利要求1.一种高效电热水加热装置,包括设置在壳体(23)内的一个以上的电热管,水在电热管内流动,壳体(23)上设置有进水口(A)和出水口(B),其特征是壳体(23)内还设置有套管,电热管位于套管内,套管和壳体(23)共同围成腔室,该腔室的一端与进水口(A)相通,腔室的另一端与电热管的进口相通,电热管的出口与出水口(B)相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效电热水加热装置,其特征是所述腔室内设置有隔板(22),该隔板(22)将腔室分为第一腔室(40)和第二腔室(50),其中,第一腔室(40)的一端与进水口(A)相通,第一腔室(40)的另一端与第二腔室(50)的另一端相通,第二腔室(50)的一端电热管的进口相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高效电热水加热装置,其特征是所述套管为铝管(21),所有的电热管都设置在铝管(21)内,铝管(21)与壳体(23 )共同围成腔室。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高效电热水加热装置,其特征是所述套管为玻璃管(30),每个电热管外分别套设有一个玻 璃管(30 ),玻璃管(30 )与壳体(23 )共同围成腔室。
专利摘要一种高效电热水加热装置,包括设置在壳体内的一个以上的电热管,水在电热管内流动,壳体上设置有进水口和出水口,壳体内还设置有套管,电热管位于套管内,套管和壳体共同围成腔室,该腔室的一端与进水口相通,腔室的另一端与电热管的进口相通,电热管的出口与出水口相通。腔室内设置有隔板,该隔板将腔室分为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其中,第一腔室的一端与进水口相通,第一腔室的另一端与第二腔室的另一端相通,第二腔室的一端电热管的进口相通。套管为铝管,所有的电热管都设置在铝管内,铝管与壳体共同围成腔室,冷水先进入腔室后再进入电热管内。本实用新型具有结构简单合理、操作方便、热效率高、冷却效果好的特点。
文档编号F24H9/00GK203116252SQ20132005409
公开日2013年8月7日 申请日期2013年1月30日 优先权日2013年1月30日
发明者李国基 申请人:李国基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