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散热的电磁炉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642131阅读:194来源:国知局
高效散热的电磁炉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高效散热的电磁炉,属于厨房烹饪器具【技术领域】,解决了现有电磁炉工作过程中产生回流风影响散热效果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电磁炉包括底壳、风扇组件和发热部件,所述风扇组件包括散热风扇和导风罩,所述导风罩底部设有风扇入风口,所述导风罩一侧设有风扇出风口,所述风扇出风口底侧向上延伸形成挡风筋。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主要应用于电磁炉,尤其是采用风冷散热的电磁炉。
【专利说明】高效散热的电磁炉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电磁炉,属于厨房烹饪器具【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0002]电磁炉主要采用电磁线盘产生的交变磁场进行加热,为了能够产生交变磁场,需要在电磁线盘中通入高频的交变电流,故而需要IGBT等开关元件控制通入电磁线盘的电流,如此一来造成IGBT、电磁线盘等元件发热较高,需要在电磁炉上设计相应的散热结构。目前市场上的电磁炉通常依靠风冷散热,在电磁炉内部安装散热风扇,散热风扇将冷却风从底部吸入,从上部吹出,吹出的冷却风经过面板反弹吹向发热元件进行散热,期间有部分冷却风会反弹到散热风扇附近并从风扇入风口溢出,冷却风量利用率较低。
【实用新型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为克服现有技术的弊端提供一种高效散热的电磁炉,能有效减少回流风溢出,提高散热风扇的风量利用率,从而提高电磁炉的散热效果。
[000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0005]一种高效散热的电磁炉,包括底壳、风扇组件和发热部件,所述风扇组件包括散热风扇和导风罩,所述导风罩底部设有风扇入风口,所述导风罩一侧设有风扇出风口,所述风扇出风口底侧向上延伸形成挡风筋。
[0006]进一步的,所述挡风筋的高度不超过所述散热风扇的高度中位线。
[0007]进一步的,所述挡风筋的两端延伸到所述风扇出风口的侧壁上。
[0008]进一步的,所述挡风筋与所述散热风扇的旋转轴心之间相距L,L满足:风扇直径/2 ^ L ?^风扇直径 /2+20mm。
[0009]进一步的,所述挡风筋紧靠所述风扇入风口。
[0010]进一步的,所述挡风筋设置于所述导风罩或者所述底壳上。
[0011]进一步的,所述发热部件包括电磁线盘和散热片,所述风扇组件设有两个,其中一风扇组件上的风扇出风口朝向电磁线盘,另一风扇组件上的风扇出风口朝向散热片。
[0012]进一步的,所述底壳的内部空间分隔为进风腔和出风腔,所述发热部件安装于所述出风腔内,所述风扇组件安装于所述进风腔内,所述进风腔的底壁或者侧壁设有进风口,所述出风腔的侧壁设有出风口。
[0013]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0014]本实用新型在散热风扇的风扇出风口处设置挡风筋,利用挡风筋将回流到冷却风挡在散热风扇的风叶外围,这样就能很好的防止回流的冷却风通过风扇入风口溢出,使得大部分冷却风都能吹到发热部件上进行散热,提高了散热风扇的风量利用率,保证了电磁炉的散热效果,延长电磁炉内部发热元器件的使用寿命。
[0015]本实用新型的这些特点和优点将会在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附图中详细的揭露。【【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6]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说明:
[0017]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电磁炉拆掉盖板后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0018]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风扇组件的俯视图;
[0019]图3为图2的A-A剖视图;
[0020]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中电磁炉拆掉盖板后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0021]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中风扇组件的俯视图;
[0022]图6为图5的B-B剖示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下面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解释和说明,但下述实施例仅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全部。基于实施方式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0024]实施例一:
[0025]参照图1,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高效散热的电磁炉,包括底壳1、风扇组件和发热部件,风扇组件包括散热风扇22和设置在散热风扇22外围的导风罩21,导风罩21底部设有风扇入风口,导风罩21 —侧设有风扇出风口 210。一般来说,电磁炉还包括盖板,盖板覆盖在底壳1上,盖板与底壳1之间形成炉腔,上述盖板包括上盖和面板两个部件,上盖安装在底壳1边缘,面板安装在上盖上,当然上盖和面板也可以是一体成型。
[0026]通常电磁炉的发热部件和风扇组件均安装在底壳1上,为了提高了散热效率,并使内部器件布局更加合理,底壳I的内部空间通过导风罩21和底壳1上的导风板12分隔为进风腔10和出风腔11,发热部件位于出风腔11内,如电磁线盘、主控板上的电器件等,风扇组件位于进风腔10内。
[0027]本实施例的电磁炉为侧进风式,即进风腔10的侧壁设置进风口 101,出风腔11的侧壁设置出风口 111,在电磁炉工作过程中,冷却风通过进风口 101进入进风腔10,散热风扇22通过风扇入风口将冷却风吸入,根据轴流式散热风扇22的特性,冷却风在风扇组件内的流动方向与散热风扇22的轴心方向一致,故而冷却风会吹到盖板上,通过盖板的反弹吹向发热部件。为此,需要在导风罩21朝向出风腔11的一侧设置风扇出风口 210,以引导冷却风吹向发热部件。但在实际使用时,有部分反弹的冷却风会回流到散热风扇22的风叶附近,形成回流风,尤其是在风扇出风口 210的底侧位置,回流风通过风叶与底壳I的之间通风间隙反向溢出到风扇入风口,减少了吹向发热元件的冷却风量,降低了散热效果。为此,本实施例在风扇出风口 210处设置挡风筋211,并且挡风筋211从风扇出风口 210底侧向上延伸,阻挡回流风,由于回流风被挡风筋211阻挡,通过反弹使回流风吹向发热部件,提高了散热风扇22的风量利用率。
[0028]参照图3,本实施例采用了侧进风式结构,导风罩21朝向进风腔10 —侧的底部设置风扇入风口 212,并且为了保证散热风扇22的散热效率,散热风扇22的风叶与底壳I的底壁之间设有通风间隙213,该通风间隙213是散热风扇22直接吸入冷却风的一个区域,相当于是位于散热风扇22正下方的一个腔室,并且通风间隙213通过风扇入风口 212与进风腔10连通,以便进风腔10中的冷却风能够通过风扇入风口 212进入通风间隙213,散热风扇22将通风间隙213中的冷却风吸入并由风扇出风口 210吹向发热部件。由此可以理解:挡风筋211所设置的位置是在通风间隙213的上方,也就是说挡风筋211设置的位置高于风扇入风口 212,从而能很好地阻挡回流风进入通风间隙213。
[0029]参照图3,设置了挡风筋211以后,风扇出风口 210的出风面积减小,为了不影响正常的出风量,本实施例中挡风筋211的高度不超过散热风扇22的高度中位线S,也就是说,挡风筋211的上端面在散热风扇22的高度中位线S以下,上述散热风扇22的高度中位线S是指散热风扇22的风叶高度中位线。通常情况下,冷却风主要集中在风扇出风口 210的上部吹出,而本实施例挡风筋211的高度不超过散热风扇22的高度中位线,在阻挡回流风的同时,也不会对风扇出风口 210的正常出风量造成影响。
[0030]参照图2,为了保证出风顺畅,目前的风扇出风口 210—般设计成通道结构,即风扇出风口 210的侧壁和底壁向外延伸出,结合底壳I上的导风板,使冷却风能集中地吹向发热部件,提高散热效率。在本实施例中,为了达到较好的挡风效果,挡风筋211应紧靠风扇入风口,即挡风筋211设置在风扇出风口 210的内侧,从而能阻挡大部分的回流风进入风扇入风口。本实施例的挡风筋211—体成型在导风罩21的风扇出风口 210处,为提高挡风效果,挡风筋211 —般是沿着散热风扇22的轮廓设置成弧形,且挡风筋211的两端延伸到风扇出风口 210的侧壁上,以便于将导风罩21下部空间包围起来。虽然挡风筋211的形状不限于本实施例所示的弧形,但考虑到导风罩21整体呈圆环状,在风扇出风口 210的内侧设置弧形的挡风筋211,使得风扇出风口 210外侧的回流风无法进入,具有较佳的挡风效果,另外,本实施例还给出了挡风筋211的实际设计参数:挡风筋211与散热风扇22的旋转轴心之间相距L,L满足:风扇直径/2 ( L <风扇直径/2+20_。通过这一参数,可以满足不同规格散热风扇对挡风筋的设计要求。
[0031]本实施例中,若风扇出风口设置一条挡风筋不能满足要求,也可以沿着出风方向设置多条挡风筋,从而形成多道阻挡,尽可能地减少回流风进入导风罩内部。
[0032]当然,除了与导风罩一体成型的方式外,本实施例的挡风筋也可以设置在底座上,在安装导风罩后,挡风筋两端与导风罩之间进行密封,防止漏风。
[0033]电磁炉中的发热部件主要是电磁线盘、主控板上的功率元件、散热片等,参照图1,本实施例在底壳I上安装两个风扇组件,其中一风扇组件上的风扇出风口 210朝向电磁线盘3,另一风扇组件上的风扇出风口 210朝向散热片4。两个风扇组件吹出的冷却风相互不干扰,可获得较佳的散热效果。但考虑到成本问题,本实施例也可以采用单个风扇组件进行散热,可以在底壳上增加风流隔板、导风筋等结构来实现风流导流效果。
[0034]虽然本实施例主要针对轴流式散热风扇在工作时产生的回流风而设置了挡风筋,但目前电磁炉也可以采用侧出风的离心风扇或者是混流风扇,由于电磁炉内部的发热部件形状各异,也会对冷却风形成一定的阻挡,造成部分风流回流,在风扇出风口处设置挡风筋,也能阻挡这部分回流风,故而本实施例并不局限在采用轴流式散热风扇的电磁炉上。
[0035]实施例二:
[0036]参照图4,本实施例的电磁炉结构与实施例一大致相同,不同的是:本实施例的电磁炉采用底进风式,即底壳I的底壁上对应风扇组件的安装位置设置进风口 101,但由于同样是采用轴流式散热风扇22,也存在风扇出风口 210形成回流风的问题。[0037]参照图5、6,由于采用底进风式,导风罩21需要将整个进风口 101完全包围,以避免漏风,挡风筋211从风扇出风口 210底侧向上延伸,在本实施例中,挡风筋211和导风罩21均一体成型在底壳I上,挡风筋211是由底壳I底壁向上延伸形成,故而底壁进风口 101位于挡风筋211的侧下方,挡风筋211能很好地阻挡回流风进入进风口 101。
[0038]为达到较好的散热效果,本实施例在实际运用时也要满足以下要求:挡风筋211的高度不超过散热风扇22的高度中位线S,挡风筋211的上端面在散热风扇22的高度中位线S以下;挡风筋211紧靠风扇入风口,并且挡风筋211与散热风扇22的旋转轴心之间相距L,L满足:风扇直径/2 < L <风扇直径/2+20mm。需要说明的是:由于采用底壁进风口 101进风,导风罩21安装在底壁进风口 101上方,底壁进风口 101也可以看作是风扇入风口。
[0039]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主要应用于电磁炉,尤其是采用风冷散热的电磁炉。
[0040]通过上述实施例,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已经被完全有效的达到了。熟悉该项技艺的人士应该明白本实用新型包括但不限于附图和上面【具体实施方式】中描述的内容。任何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功能和结构原理的修改都将包括在权利要求书的范围中。
【权利要求】
1.一种高效散热的电磁炉,包括底壳、风扇组件和发热部件,所述风扇组件包括散热风扇和导风罩,所述导风罩底部设有风扇入风口,所述导风罩一侧设有风扇出风口,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扇出风口底侧向上延伸形成挡风筋。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效散热的电磁炉,其特征在于:所述挡风筋的高度不超过所述散热风扇的高度中位线。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效散热的电磁炉,其特征在于:所述挡风筋的两端延伸到所述风扇出风口的侧壁上。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效散热的电磁炉,其特征在于:所述挡风筋与所述散热风扇的旋转轴心之间相距L,L满足:风扇直径/2 < L <风扇直径/2+20mm。
5.如权利要求1至4之一所述的高效散热的电磁炉,其特征在于:所述挡风筋紧靠所述风扇入风口。
6.如权利要求1至4之一所述的高效散热的电磁炉,其特征在于:所述挡风筋设置于所述导风罩或者所述底壳上。
7.如权利要求1至4之一所述的高效散热的电磁炉,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部件包括电磁线盘和散热片,所述风扇组件设有两个,其中一风扇组件上的风扇出风口朝向电磁线盘,另一风扇组件上的风扇出风口朝向散热片。
8.如权利要求1至4之一所述的高效散热的电磁炉,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壳的内部空间分隔为进风腔和出风腔,所述发热部件安装于所述出风腔内,所述风扇组件安装于所述进风腔内,所述进风腔的底壁或者侧壁设有进风口,所述出风腔的侧壁设有出风口。
【文档编号】F24C7/08GK203615403SQ201320736811
【公开日】2014年5月28日 申请日期:2013年11月19日 优先权日:2013年11月19日
【发明者】朱泽春, 陈宁涛, 高朝岗 申请人:九阳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