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调节器的室内机及空气调节器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4649781阅读:127来源:国知局
空气调节器的室内机及空气调节器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实现高的鼓风效率的同时抑制上下风向板的结露的空气调节器的室内机及空气调节器。本发明的空气调节器具备下侧上下风向板的上游侧端部中的上表面位于下侧壳体的延长线上或位于比下侧壳体的延长线靠下方的位置的能力优先模式、下侧上下风向板的上游侧端部中的上表面位于比下侧壳体的延长线靠上方的位置的通常制冷运转模式,通常制冷运转模式中的下侧上下风向板与下侧壳体之间的距离比能力优先模式中的下侧上下风向板与下侧壳体之间的距离长。
【专利说明】空气调节器的室内机及空气调节器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空气调节器的室内机及空气调节器。

【背景技术】
[0002]在专利文献I中公开一种空气调节器,其将下侧的上下风向板配置在下侧壳体的大致延长线上,且使下侧壳体与下侧的上下风向板的一端几乎无间隙地接近,由此吹出空气不易从该接近部漏出,从而避免鼓风的效率降低。
[0003]【在先技术文献】
[0004]【专利文献】
[0005]【专利文献I】日本特开平9-287807号公报
[0006]但是,在专利文献I的空气调节器中,在通常制冷运转模式时,高温多湿的室内空气和低温的喷出空气被下侧的上下风向板隔断,从下侧上下风向板的背面向表面进行热传导,从而在暴露于高温多湿的室内空气中的下侧上下风向板的表面侧产生结露。结露的水滴成长并聚集,从而可能向室内的家具或地板落下。


【发明内容】

[0007]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实现高的鼓风效率的同时抑制上下风向板的结露的空气调节器的室内机。
[0008]【解决方案】
[0009]本发明的空气调节器具备:空气通路,其连结吸入口和吹出口 ;室内热交换器,其配置于空气通路;室内鼓风风扇,其配置于空气通路,且位于室内热交换器的下游侧;上侧壳体,其构成吹出口的上部;下侧壳体,其构成吹出口的下部;下侧上下风向板,其配置于吹出口 ;能力优先模式,其中,下侧上下风向板的上游侧端部中的上表面位于下侧壳体的延长线上或位于比下侧壳体的延长线靠下方的位置;以及通常制冷运转模式,其中,下侧上下风向板的上游侧端部中的上表面位于比下侧壳体的延长线靠上方的位置,其中,通常制冷运转模式中的下侧上下风向板与下侧壳体之间的距离比能力优先模式中的下侧上下风向板与下侧壳体之间的距离长。
[0010]【发明效果】
[0011]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实现高的鼓风效率的同时抑制上下风向板的结露的空气调节器的室内机。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2]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器的循环结构图。
[0013]图2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室内机的沿着侧面的剖视图。
[0014]图3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室内机吹出口的能力优先模式时的放大侧视剖视图。
[0015]图4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室内机吹出口的通常制冷运转模式时的放大侧视剖视图。
[0016]图5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室内机的运转停止时的沿着侧面的剖视图。
[0017]图6是第二实施方式的室内机吹出口的能力优先模式时的放大侧视剖视图。
[0018]图7是第二实施方式的室内机吹出口的通常制冷运转模式时的放大侧视剖视图。
[0019]图8是第二实施方式的室内机吹出口的通常供暖运转模式时的放大侧视剖视图。
[0020]【符号说明】
[0021]I室内机
[0022]2吸入口
[0023]3吹出口
[0024]4空气通路
[0025]5室内热交换器
[0026]6室内鼓风风扇
[0027]9上侧上下风向板
[0028]10下侧上下风向板
[0029]11下侧壳体
[0030]12装饰板
[0031]13装饰框
[0032]13a上部装饰框
[0033]13b下部装饰框
[0034]14过滤器
[0035]14a前面侧过滤器
[0036]14b上面侧过滤器
[0037]15机壳
[0038]16排水盘
[0039]17下游侧风洞
[0040]18上侧壳体
[0041]20上侧上下风向板的轴
[0042]21下侧上下风向板的轴
[0043]22冷风
[0044]23暖风
[0045]24步进电动机
[0046]25驱动部件
[0047]26下侧上下风向板的上游侧端部
[0048]26a下侧上下风向板的上游侧端部上侧
[0049]26b下侧上下风向板的上游侧端部下侧
[0050]28隔热材料
[0051]29第一倾斜部
[0052]30第二倾斜部
[0053]31室温传感器
[0054]32湿度传感器
[0055]33左右风向板
[0056]34压缩机
[0057]35四通阀
[0058]36膨胀阀
[0059]37室外热交换机
[0060]38室外鼓风风扇
[0061]39流入空气

【具体实施方式】
[0062]适当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地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各图中共用的部分上标注同一符号,并省略重复的说明。
[0063](第一实施方式)
[0064]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器的循环结构图。在制冷运转时,从压缩机34喷出的高温且高压的制冷剂经由四通阀35而向室外热交换机37流入。流入到室外热交换机37中的制冷剂与由室外鼓风风扇38输送来的室外的空气进行热交换,从而冷凝而成为液态制冷剂。液态制冷剂通过膨胀阀36成为低温低压的二相制冷剂而向室内热交换器5流入。流入到室内热交换器5中的低温低压的二相制冷剂与由室内鼓风风扇6输送来的室内的空气进行热交换。此时,输送到室内热交换器5中的室内的空气被流入到室内热交换器5中的低温低压的二相制冷剂冷却,并从吹出口 3向室内喷出。从吹出口 3向室内喷出的空气比吸入口 2处的空气的温度低,因此能够使室内的温度降低。在室内热交换器5中进行热交换后的制冷剂经由四通阀35而再次向压缩机34返回。
[0065]压缩机34、室外热交换器37、室外鼓风风扇38及膨胀阀36配置于室外机,室内热交换器5和室内鼓风风扇6配置于室内机I。
[0066]图2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室内机的沿着侧面的剖视图。空气调节器的室内机I具备:将吸入口和吹出口 3连结的空气通路4 ;装饰框13 ;固定于装饰框13,且配置在室内机前面的装饰板12。并且,空气调节器的室内机I在装饰板12及装饰框13的内部具备:配置于空气通路4的室内热交换器5 ;由前面侧过滤器14a及上面侧过滤器14b构成的过滤器14,其中,该前面侧过滤器14a位于装饰板12与室内热交换器5之间,该上面侧过滤器14b位于上部装饰框13a的下方。在上面侧过滤器14b的正下方配置有与除去尘埃后的空气进行热交换的室内热交换器5,由过滤器14除去尘埃后的空气向Λ形状(倒V形状)的室内热交换器5流动。吸入室内的空气的吸入口 2位于室内机I主体的上部(装饰板12及上面侧过滤器14b的上方),从吸入口 2吸入的空气向除去尘埃的上面侧过滤器14b流动。
[0067]在装饰板12的下方设有吹出口 3,热交换后的空气从吹出口 3向室内机I的前方吹出。室内鼓风风扇(鼓风用贯流风扇)6在从吸入口 2经由室内热交换器5而朝向吹出口 3的空气通路4中,配置在室内热交换器5的下游侧,从吹出口 3吹出热交换后的空气。
[0068]机壳15固定于壁面。在室内热交换器5的下侧配置有接受在室内热交换器5中结露的水的排水盘16。通过机壳15及排水盘16,构成用于产生风扇6的下游侧的空气通路4的下游侧风洞17。
[0069]在下游侧风洞17的上侧配置有上侧壳体18,在下侧配置有下侧壳体11。上侧壳体18构成吹出口 3的上部,下侧壳体11构成吹出口 3的下部。
[0070]另外,下游侧风洞17的与风扇6侧相反的一侧的端面成为吹出口 3。左右风向板33、配置在下游侧风洞17的下侧的下侧上下风向板10及配置在下游侧风洞17的上侧的上侧上下风向板9配置于吹出口 3。在此,配置于吹出口 3的情况包括配置于吹出口 3的附近的下游侧风洞17的情况。下侧上下风向板10在控制部的控制下,在运转停止时关闭吹出口 3,在制冷运转时或供暖运转时打开吹出口 3。
[0071 ] 由于上侧上下风向板9配置在风路中,因此在制冷运转时,在上侧上下风向板9的上表面和下表面流过的空气中不会产生温度差,因此上下风向板9不会结露。
[0072]另一方面,下侧上下风向板10在上表面和下表面产生温度差,因此产生结露。因而,为了防止下侧上下风向板10的上表面与下表面的热传递,下侧上下风向板10夹着热阻大的聚氨酯等的隔热材料28而构成。
[0073]接着,使用图3、图4对上下风向板的动作进行说明。图3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室内机吹出口的能力优先模式时的放大侧视剖视图。对于能力优先模式而言,在制冷运转时或供暖运转时的设定温度与室内温度之差大,需要大的制冷能力或供暖能力的情况下使用。
[0074]例如,在制冷运转或供暖运转的运转开始时设定温度与室温存在规定以上的差时使用。制冷能力及供暖能力由吸入口 2和吹出口 3的温度差与风量之积决定,风量多的情况使制冷能力、供暖能力进一步提高。此时,通过使室内鼓风风扇6的转速上升来使风量增多,但同时噪声也上升。也就是说,若能够使鼓风效率提高,则能够以低噪声使能力上升。
[0075]在能力优先模式时,使下侧上下风向板10以下侧上下风向板的轴21为中心进行转动,来使下侧上下风向板10的上游侧端部上表面26a配置在下侧壳体11的延长线上或比下侧壳体11的延长线靠下方的位置。由此,通过下游侧风洞17的冷风22或暖风23的鼓风阻力能够减少,从而能够在不降低吹出风量的情况下效率良好地向室内送出冷风22或暖风23。对于上侧上下风向板9及下侧上下风向板10而言,通过步进电动机24等的驱动部件25而以上侧上下风向板的轴20及下侧上下风向板的轴21为中心进行转动。下侧上下风向板10的上表面是指下侧上下风向板10中的上侧上下风向板9侧的面。
[0076]对于下侧壳体11及下侧上下风向板10的沿着侧面的截面形状而言,只要下侧上下风向板10在下侧壳体11的大致延长线上即可,可以为直线形状,也可以为曲线形状。需要说明的是,优选下侧上下风向板10的上游侧端部上表面26a以成为下侧壳体11的延长线上的方式配置。
[0077]由于下侧上下风向板10以上下风向板轴21为中心转动,因此下侧上下风向板10和下侧壳体11需要有不发生干涉的程度的间隙。间隙需要为下侧上下风向板10的产品尺寸的偏差或翘曲的管理值以上,但为了将下侧上下风向板10作为扩散器来使用,优选间隙尽量小。当间隙大时,冷风22或暖风23会从间隙部分漏出,本来作为静压回收的动压会对周围的空气施加动能,从而无法有效地进行静压回收。
[0078]在间隙十分小的情况下,根据伯努利定理,吹出口 3比室内机1的周围的压力小,因此间隙部分会产生向吹出口 3流入的流入空气39的流动(从下方朝向上方的流动)。
[0079]但是,当间隙增大时,沿着下侧壳体11流动的冷风22、暖风23要扩散的流动胜过向吹出口 3流入的流动,冷风22或暖风23会从间隙部分漏出,从而对周围的空气施加动能。另外,由于流入空气39也被施加动能,因此优选流入空气39少。根据以上理由,期望所述间隙小,且为了有效进行静压回收,优选间隙为2_以下。
[0080]需要说明的是,对于上侧上下风向板9而言,为了减小鼓风阻力,优选形成为与下侧上下风向板10大致平行的姿势。
[0081]图4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室内机吹出口的通常制冷运转模式时的放大侧视剖视图。通常制冷运转模式在不需要大的制冷能力的情况或室内空气的湿度高的情况下使用。虽然在下侧上下风向板10中夹着热阻大的聚氨酯等隔热材料28,但当长时间在下侧上下风向板10的上表面与下表面产生温度差时或湿度高的状态持续时,下侧上下风向板10也可能结露。
[0082]因此,在本实施例中,在设定温度与室温之差为规定值以下的情况下,或者湿度为规定值以上时,成为通常制冷运转模式,以使下侧上下风向板10的上游侧端部上表面26a位于比下侧壳体11的延长线靠上方的位置的方式配置下侧上下风向板10。通常制冷运转模式中的下侧上下风向板10与下侧壳体11之间的距离比能力优先模式中的下侧上下风向板10与下侧壳体11之间的距离长。
[0083]温度低的空气容易停留在室内的低位置。当低温的空气停留在室内的低位置时,使用者仅脚下变冷,可能给使用者带来不适感。在通常制冷运转模式时,期望从空气调节器的室内机1向室内的高位置吹出冷风22,来使室内整体的温度下降。因此,将以下侧上下风向板的轴21为中心而从能力优先模式时的下侧上下风向板10的位置向上方转动5?25。后的位置作为通常制冷运转模式时的下侧上下风向板10的位置。对于上侧上下风向板9而言,为了减小鼓风阻力,优选形成为与下侧上下风向板10大致平行的姿势。
[0084]下侧上下风向板的上游侧端部26位置下侧壳体11的下游侧。此时,由于在下侧上下风向板10与下侧壳体11之间设置规定的间隙,因此冷风22要扩散的流动胜过流入空气39的流动。因而,冷风22沿着下侧壳体11流动,并通过下侧上下风向板的上游侧端部26而向下侧上下风向板10的上侧和下侧分开流动。由于冷风22也向下侧上下风向板10的下侧流动,因此,下侧上下风向板10的上侧和下侧都被大致均匀地冷却。由此,能够抑制向下侧上下风向板10的表面的结露。
[0085]下侧上下风向板的轴21在下侧上下风向板10的上游侧位于上侧壳体18与下侧壳体10之间。下侧上下风向板的轴21与下侧上下风向板10之间的距离比通常制冷运转模式中的下侧上下风向板10与下侧壳体11之间的距离长。具体而言,优选下侧上下风向板10的上游侧端部26与下侧壳体11之间的间隙为5?15mm。由此,在通常制冷运转模式时,容易将冷风22也向下侧上下风向板10的下侧供给。
[0086]对于下侧上下风向板10而言,下侧上下风向板的上游侧端部下侧26b可以形成为倒角面或曲面形状。由此,在通常制冷运转模式时,使沿着下侧上下风向板10的下侧流动的冷风22无阻力且更顺畅地流动。
[0087]对于下侧上下风向板10而言,为空心结构,也可以为在内部具备隔热材料28的结构。由此,能够提高向下侧上下风向板10表面的结露的抑制效果。
[0088]能力优先模式与通常制冷运转模式的切换由使用者来实施。另外,在由空气调节器的室内机1所具备的湿度传感器32检测出的湿度达到预先设定的湿度(规定值)时,可以自动地切换能力优先模式和通常制冷运转模式。也可以在湿度传感器32基础上或者取代湿度传感器32,而根据温度传感器31的检测值来切换能力优先模式和通常制冷运转模式。
[0089]需要在运转刚开始之后不产生结露以及使室内快速变冷,因此运转开始起的规定时间无论湿度传感器32或湿度传感器32的检测值如何,都可以强制地执行能力优先模式。
[0090]需要说明的是,在能力优先模式中,可以将室内鼓风风扇6的转速变更为规定的值,也可以通过能力优先模式的通常制冷运转模式的切换来使室内鼓风风扇6的转速不改变。
[0091]能力优先模式和通常制冷运转模式未必限定为构成使用者能够设定的特定的运转模式的情况,也可以如下这样构成:在一个制冷运转模式中,根据由室温传感器31或湿度传感器32检测出的值,将下侧上下风向板10的位置切换成能力优先模式中的下侧上下风向板10的位置和通常制冷运转模式中的侧上下风向板10的位置。
[0092]这样,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在空气调节器的室内机1中,在具备使室内空气效率良好地变冷的能力优先模式的同时,室内空气的湿度显著高的情况下,通过通常制冷运转模式能够抑制向上下风向板10表面的结露。
[0093]图5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室内机的运转停止时的沿着侧面的剖视图。本实施方式中的上侧上下风向板9及下侧上下风向板10以沿着室内机1的框体的方式形成为曲线形状。因此,在空气调节器的运转停止时,上侧上下风向板9及下侧上下风向板10的下表面成为室内机1的外观的一部分,从而能够形成为外观方面也优良的结构。
[0094]在空气调节器的运转停止时,如图5所示,下侧上下风向板10的下表面成为构成室内机1的设计外观的表面的一部分,为了在通常制冷运转模式时使下侧上下风向板10成为图4所示的位置,且在能力优先模式时使下侧上下风向板10成为图3所示的位置,使供下侧上下风向板10转动的下侧上下风向板的轴21在比下侧上下风向板10靠上风侧的位置配置在下侧壳体11与上侧壳体18之间。
[0095]作为扩散器,在以静压回收为目的的情况下,下侧上下风向板10越长越能够得到效果,但由于与下侧上下风向板的轴21分离,因此为了使上下风向板10转动而需要大的转矩。在使下侧上下风向板10转动的步进电动机24的转矩不足的情况下,若经由减速器则能够使转矩上升,但是减速比越大则减速器越大。也就是说,在将下侧上下风向板10作为扩散器使用的情况下,对于能够最大限度得到扩散器的效果的结构而言,可以以减速器收容于室内机1的大小来增大减速比,且使下侧上下风向板增长至能够使下侧上下风向板10转动的转矩的上限。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使步进电动机24及减速器位于下侧壳体11的背面侧且下部装饰框13b的上方。能够避免步进电动机24及减速器成为气流的障碍,同时使下侧上下风向板的轴21的转矩上升。需要说明的是,下侧壳体11的背面侧是指下游侧风洞17的背面侧的空间。
[0096](第二实施方式)
[0097]第二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点在于,第二实施方式的下侧壳体11具有第一倾斜部29和位于比第一倾斜部29靠下游侧(前端侧)的位置的第二倾斜部30。第二倾斜部30与第一倾斜部29相比,前端侧向地板面方向倾斜。
[0098]接着,使用图6至图8对第二实施方式的上下风向板的动作进行说明。图6是第二实施方式的室内机吹出口的能力优先模式时的放大侧视剖视图。在能力优先模式时,使下侧上下风向板10以下侧上下风向板的轴21为中心进行转动,来使下侧上下风向板10的上表面位于所述下侧壳体11的第一倾斜部29的延长线上或位于比所述下侧壳体的延长线靠下方的位置。由此,通过下游侧风洞17的热交换后的冷风22或暖风23的鼓风阻力减少,因此能够在不降低吹出风量的情况下效率良好地向室内送出冷风22或暖风23。对于上侧上下风向板9及下侧上下风向板10而言,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通过步进电动机24等驱动部件25进行转动。
[0099]对于下侧壳体11的第一倾斜部29及下侧上下风向板10的沿着侧面的截面形状而言,只要下侧上下风向板10在下侧壳体11的第一倾斜部29的大致延长线上即可,可以为直线形状,也可以为曲线形状。此时,对于下侧上下风向板的上游侧端部26与下侧壳体11的第一倾斜部29之间的间隙而言,优选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较小而为2_以下。
[0100]对于上侧上下风向板9而言,为了减小鼓风阻力,也优选形成为与下侧上下风向板10大致平行的姿势。
[0101]图7是第二实施方式的室内机吹出口的通常制冷运转模式时的放大侧视剖视图。通常制冷运转模式在不需要大的制冷能力的情况或室内空气的湿度高的情况下使用。
[0102]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将以下侧上下风向板的轴21为中心而从能力优先模式时的下侧上下风向板10位置向上方转动5?25。后的位置作为通常制冷运转模式时的下侧上下风向板10的位置。对于上侧上下风向板9而言,为了减少鼓风阻力,优选形成为与下侧上下风向板10大致平行的姿势。
[0103]下侧上下风向板的上游侧端部上表面26a位于比下侧壳体11的第一倾斜部29的延长线靠上方的位置。因此,对于沿着下侧壳体11的第一倾斜部29流动的冷风22而言,通过下侧上下风向板的上游侧端部26而向下侧上下风向板10的上侧和下侧分开流动。此时,冷风22的一部分在附壁效应的作用下,从第一倾斜部29沿着第二倾斜部30、下侧上下风向板10的下侧而比第一实施方式更有效地向下侧上下风向板10的下侧流动,因此,下侧上下风向板10的上侧和下侧都被大致均匀地冷却。由此,能够抑制向下侧上下风向板10的表面的结露。
[0104]对于所述下侧上下风向板的上游侧端部26与下侧壳体11的第一倾斜部29之间的间隙而言,优选为5?15_。由此,在通常制冷运转模式时容易将冷风也向下侧上下风向板10的下侧供给。
[0105]对于下侧上下风向板10而言,下侧上下风向板的上游侧端部下侧26b可以形成为倒角面或曲面形状。由此,在通常制冷运转模式时,使沿着下侧上下风向板10的下侧流动的冷风22无阻力地更顺畅地流动。
[0106]对于所述下侧上下风向板10而言,为空心结构,也可以为在内部具备隔热材料28的结构。由此,能够提高向下侧上下风向板10表面的结露的抑制效果。
[0107]图8是第二实施方式的室内机吹出口的通常供暖运转模式时的放大侧视剖视图。通常供暖运转模式在不需要大的供暖能力的情况或室内空气的温度接近设定温度的情况下使用。温度高的空气容易停留在室内的高位置。当高温的空气停留在室内的高位置时,使用者的头部附近的空气成为高温,使用者的脚下未变暖,从而可能带来不适感。在通常供暖运转模式时,期望从空气调节器的室内机1向室内的低位置吹出暖风23,从使用者的脚下开始变暖。因此,在通常供暖运转模式时,使所述下侧上下风向板10以下侧上下风向板的轴21为中心进行转动,来使所述下侧上下风向板10的上表面配置在所述下侧壳体11的第二倾斜部30的延长线上或比第二倾斜部30的延长线靠下方的位置。期望此时的下侧上下风向板10位置成为以轴为中心而从所述能力优先模式时的下侧上下风向板10位置向下方转动5?30°后的位置。对于上侧上下风向板9而言,期望形成为与下侧上下风向板10大致平行的姿势。
[0108]暖风23沿着下侧壳体11流动,经过下侧壳体的第一倾斜部、下侧壳体的第二倾斜部而在附壁效应的作用下沿着下侧上下风向板10的上表面流动,并向室内的低位置吹出暖风23。
[0109]将下侧上下风向板10作为扩散器配置在下侧壳体11的延长线上,但将上侧上下风向板9配置在上侧壳体18的延长线上,也同样能够得到作为扩散器的效果。然而,由于冷风22、暖风23沿着下侧壳体11流动,因此无法得到与下侧上下风向板10同等的作为扩散器的效果。
[0110]在空气调节器的运转停止时,如图5所示,下侧上下风向板10的下表面成为室内机1的外观的一部分,为了在通常制冷运转模式时使下侧上下风向板10成为图4或图7所示的位置,在能力优先模式时使下侧上下风向板10成为图3或图6所示的位置,在通常供暖运转模式时使下侧上下风向板10成为图8所示的位置,而使供下侧上下风向板10转动的下侧上下风向板的轴21在比下侧上下风向板10靠上风侧的位置配置在下侧壳体11与上侧壳体18之间。
[0111]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能力优先模式、通常制冷运转模式及通常供暖运转模式的切换由使用者来实施。另外,在由空气调节器的室内机1所具备的室温传感器31和湿度传感器32检测出的室温和湿度达到预先设定的室温、湿度时,可以自动地切换能力优先模式、通常制冷运转模式及通常供暖运转模式。
[0112]在制冷运转开始时,能力优先模式在设定温度与室温存在规定以上的差时使用,若为规定的温度差以内,则成为通常制冷运转模式。
[0113]从能力优先模式向通常制冷运转模式的转变在设定温度与室温之差为规定的值以下时,或者在规定的时间中湿度为规定的值以上时进行,上下风向板的位置成为通常制冷运转模式的上下风向板的位置,在下侧上下风向板10的下表面流过风而使上表面与下表面没有温度差,由此防止结露。
[0114]供暖运转开始时的能力优先模式在设定温度与室温存在规定以上的差时使用,若为规定的温度差以内,则成为通常供暖运转模式。
[0115]从能力优先模式向通常供暖运转模式的转变在设定温度与室温之差成为规定的值以下时进行,上下风向板的位置成为通常供暖运转模式的上下风向板的位置,从空气调节器的室内机1向室内的低位置吹出暖风23,使使用者的脚下变暖。
[0116]通过第二实施方式,在空气调节器的室内机1中,在具备使室内空气效率良好地变冷或效率良好地变暖的能力优先模式的同时,室内空气的湿度显著高的制冷运转时,能够通过通常制冷运转模式抑制向上下风向板10表面的结露。而且,在通常供暖运转模式时,能够减少下侧壳体11附近的鼓风阻力,抑制风量的降低。
[0117]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没有限定为各实施方式,并且,可以将上述的实施方式适当组合。
【权利要求】
1.一种空气调节器的室内机,其具备: 空气通路,其连结吸入口和吹出口 ; 室内热交换器,其配置于所述空气通路; 室内鼓风风扇,其配置于所述空气通路,且位于所述室内热交换器的下游侧; 上侧壳体,其构成所述吹出口的上部; 下侧壳体,其构成所述吹出口的下部; 下侧上下风向板,其配置于所述吹出口 ; 能力优先模式,其中,所述下侧上下风向板的上游侧端部上表面位于所述下侧壳体的延长线上或位于比所述下侧壳体的延长线靠下方的位置;以及 通常制冷运转模式,其中,所述下侧上下风向板的上游侧端部上表面位于比所述下侧壳体的延长线靠上方的位置, 所述通常制冷运转模式中的所述下侧上下风向板与所述下侧壳体之间的距离比所述能力优先模式中的所述下侧上下风向板与所述下侧壳体之间的距离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调节器的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空气调节器的室内机具备供所述下侧上下风向板转动的轴, 通过绕所述轴转动来改变所述下侧上下风向板与所述下侧壳体之间的距离。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气调节器的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下侧壳体具有第一倾斜部和第二倾斜部,所述第二倾斜部位于比所述第一倾斜部靠下游侧的位置,且比所述第一倾斜部更向地板面方向倾斜, 所述空气调节器的室内机具备通常供暖运转模式,在该通常供暖运转模式中,所述下侧上下风向板的上游侧端部上表面位于所述第二倾斜部的延长线上或位于比所述第二倾斜部的延长线靠下方的位置, 在所述通常制冷运转模式中,所述下侧上下风向板的上游侧端部上表面位于比所述第一倾斜部的延长线靠上方的位置, 在所述能力优先模式中,所述下侧上下风向板的上游侧端部上表面位于所述第一倾斜部的延长线上或位于比所述第一倾斜部的延长线靠下方的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调节器的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空气调节器的室内机具备检测室内的湿度的湿度传感器, 在由所述湿度传感器检测出的值为规定值以上时,进行所述通常制冷运转模式,在由所述湿度传感器检测出的值比所述规定值小时,进行所述能力优先模式。
5.一种空气调节器,其具备: 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空气调节器的室内机; 具有压缩机、室外热交换器、室外鼓风风扇及膨胀阀的室外机。
【文档编号】F24F13/08GK104422028SQ201410386827
【公开日】2015年3月18日 申请日期:2014年8月7日 优先权日:2013年8月30日
【发明者】村若正俊, 大乡贤一, 大馆一夫 申请人:日立空调·家用电器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