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流式热风机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663504阅读:449来源:国知局
对流式热风机结构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对流式热风机结构,包括多个细管和一粗管,该多个细管与一粗管的两端穿置于上水箱与下水箱上以构成一水箱循环组件,一壳体设于该水箱循环组件的外部,该壳体上设有出风口以及多个风力装置,另将液体注入该水箱循环组件内,通过电能加热多个细管经热传导以使液体升温后,配合多个风力装置由壳体的出风口处送出热风,以此达成节约耗能并使使用范围增加的目的。
【专利说明】对流式热风机结构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对流式热风机结构,尤其涉及一种利用虹吸式原理让内部液体能自行补充,并通过加热传导至多个细管,利用多个风力装置进行对流循环以从出口处送出热风的结构。

【背景技术】
[0002]目前一般市售的常用热风机结构中,通常通过通电使内部加热棒产生热空气,供使用者在寒冷气候时能达到取暖的目的;但该种加热棒通常需损耗较高的电能,且所产生热空气的温度远高于室温,开始使用时能让一定范围内的温度快速提升,但经长时间使用后该范围的温度让人难以忍受,且热空气只局限于该范围内,取暖效果有不便利之处。
[0003]市售亦有针对上述缺点进行改良的商品并陆续推出,通过将风扇装置设于前述热风机结构内,使热空气能够吹送至更远范围,并能让该范围内的空气配合对流,现有技术虽使取暖范围得以扩展,但加热棒所耗电能并未获得改善,所以应以如何减少电能的使用以及如何提高取暖范围来作为改进的目的。
实用新型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对流式热风机结构,主要通过一水箱循环组件设于一壳体内部,该壳体具有一出风口以及多个风力装置,而该水箱循环组件包括一上水箱与一下水箱,以及两端连接于所述上水箱和下水箱的多个细管与一粗管,该多个风力装置设置于该上水箱与下水箱之间,一液体充满于该水箱循环组件内,通过电能加热升温,并热传导热能至该多个细管以使壳体内部温度提升,并配合所述多个风力装置由所述出风口处送出热风。
[0005]较之现有技术的不便利性,本实用新型通过上述结构能让水箱循环组件通过电能加热升温,进而解决现有技术需要损耗较高电能来加热的问题,且配合多个风力装置能将热风与空间空气的对流效果更加明显,由此达成降低耗能并增加热风吹拂范围的目的,为便于进一步了解有关本实用新型为达上述目的、功效所采用的技术手段及其特征,兹例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如下。

【专利附图】
附图
【附图说明】
[0006]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示意图;
[0007]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分解立体图;
[0008]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内部结构的示意图;。
[0009]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水箱循环构件的液体满注的示意图;
[0010]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水箱循环构件的液体使用时的示意图;
[0011]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水箱循环构件的液体需补充的示意图。
[0012]附图标记说明:
[0013]I壳体315供水区
[0014]11隔板316盖体
[0015]12出风口32下水箱
[0016]13翼片321粗孔
[0017]14观察窗322细孔
[0018]15风力装置323凹槽
[0019]2底座324取水区
[0020]3水箱循环构件 4液体
[0021]31上水箱41对流空间
[0022]311粗孔42液体剩余量
[0023]312隔层5粗管
[0024]313细孔51细管
[0025]314注水区

【具体实施方式】
[0026]下面通过对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可行实施例进行描述,并配合附图进行详细说明,以增加对本实用新型的了解;请参阅图1?图6,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对流式热风机结构,一水箱循环组件3包括一上水箱31与一下水箱32,以及多个细管51与一粗管5,该多个细管51与一粗管5穿置于该上水箱31与该下水箱32上相对应位置处所具有的多个细孔313、322与一粗孔311、321,且该水箱循环组件3设于一壳体I内部;一壳体I设有一出风口 12以及多个风力装置15,而该多个风力装置15设于该上水箱31与该下水箱32之间,且该多个风力装置15设置于靠近多个细管51的一侧;一液体4充满于该水箱循环组件3内,通过电能配合温控电磁阀加热升温,并热传导至该多个细管51以使其内部的液体温度提升,配合该多个风力装置15由该出风口 12处送出热风,而该多个风力装置15的电压可以为直流电压12V或24V的,也可以为48V,本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而温控电磁阀于本领域亦属一般常见技术,不多加赘述。
[0027]如图1?3所示,其中该出风口 12还设有多个翼片13,该多个翼片13能够枢转至不同方向,以使得热风能够改变导向吹至更广范围;而在该多个风力装置15中间还设有一隔板11,以此将多个风力装置15分隔不同的对流空间41,让出风口 12处热风的对流效果更加明显;另于该下水箱32 —侧设有一观察窗14,该观察窗14主要用于供使用者直视内部液体4是否需要补充。
[0028]再如图4?6所示,其中该水箱循环组件3的上水箱31内部还设有一隔层312,以将上水箱31内部区分成一注水区314及一供水区315,该隔层312还具有多个细孔313能供该多个细管51 —端穿置于该注水区314内;而该下水箱32内部设有一取水区324,该取水区324能供该多个细管51另一端穿置于其中的细孔322 ;多个细管51 —端穿设于该上水箱31内,另一端设于该下水箱32内;一粗管5 —端穿置于该上水箱31的供水区315内,另一端穿置于该下水箱32的粗孔321内;该上水箱31还设有一盖体316,该盖体316设置于于该注水区314的上侧,当该盖体316开启时能供液体4注入,此液体4为一般常用的水或是能其它性质相同的液体而不以此为限,而该盖体316封闭时使该注水区314形成密闭状态;而该下水箱32还具有一凹槽323设于该多个细孔322与该粗孔321之间,使得该供水区315的压力增加,以使该粗管5流至该取水区324内的流量得以减少,而粗管5与多个细管51于本实用新型中优选采用铝管,其优点在于传热效率高,配合加热后的水以在多个细管51内流动,能降低所耗的能源并有效维持热传导的温度。
[0029]当该水箱循环组件3由上水箱31的注水区314开始注入液体4,液体4会沿着多个细管51内部的中空部位向下流动至该下水箱32内的取水区324,当取水区324持续注入液体4则会由该粗管5向上满载至上水箱31的供水区315内,而当该供水区315充满液体4时则无法继续注入任何液体4。
[0030]而当电能加热该多个细管51内的液体4,其温度升高,该液体4量则会渐渐减少,此时供水区315压力则会让液体4由该粗管5向下流动补充该取水区324,因虹吸原理会使液体4由压力较大处流向压力较低处,由此能够使液体4在水箱循环组件3内重复循环使用多次。
[0031]但若持续使用电能加热,该粗管5内的液体4也会随着使用而有所下降,该液体4可由观察窗14观看,若该液体剩余量42小于某目标,该目标一般是观察窗14上设置的提醒刻度或易懂符号,此时则需由注水区314补充液体,以此维持液体4的容量,若无法补充液体4时,则会因安全机构断电而保护整体安全性,避免意外的发生;而其中控制电能加热的温控结构为本领域的常见技术,故不于此赘述。
[0032]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通过在水箱循环组件内注入液体4,并通过电能加热多个细管51内的液体4,使该液体4能于多个细管51内流通并由此热传导,使铝质的多个细管51能维持在一定的高温约为28°C?35°C的±10°C左右,由此能减少加热液体4的电能损耗,进一步通过多个风力装置15将该高温由出风口 12处排出以形成热风,使该热风能够维持于28 V?35°C,不会因过度高温而让环境舒适度受到严重影响,以此达成节约能耗并使使用范围增加的目的。
【权利要求】
1.一种对流式热风机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水箱循环组件,包括一上水箱、一下水箱,以及多个细管与一粗管,该多个细管与一粗管穿置于该上水箱和下水箱上相对应位置处所具有的多个细孔与一粗孔中,且该水箱循环组件设于一壳体内部; 一壳体,设有一出风口、以及多个风力装置,该多个风力装置设于该上水箱与该下水箱之间,且接近于该多个细管的一侧; 一液体,充满于该水箱循环组件内,通过电能加热升温,并热传导至该多个细管以使其温度提升,配合所述多个风力装置以从所述出风口处送出热风。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对流式热风机结构,其中该水箱循环组件还包括:一隔层,设于该上水箱内部并将该上水箱内部区分成一注水区及一供水区,该隔层更具有多个细孔能供该多个细管的一端穿置该注水区内;一取水区,设于该下水箱内部,并供该多个细管的另一端穿置其中;多个细管,一端穿设于该上水箱内,另一端设于该下水箱内;一粗管,一端穿置该上水箱的供水区内,另一端穿置该下水箱于粗孔。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对流式热风机结构,其中该上水箱还包括:一盖体,设于该注水区上侧,该盖体开启时能供液体注入,该盖体封闭时使该注水区形成密闭状态。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对流式热风机结构,其中该下水箱还包括:一凹槽,设于该多个细孔与该粗孔之间,使该供水区压力增加,以使该粗管流至该取水区内的流量得以减少。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对流式热风机结构,其中该出风口还包括:多个翼片,枢设于该出风口处,能使该多个风力装置所形成的热风配合该多个翼片,通过多个翼片枢转方向的不同调节该热风的导向。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对流式热风机结构,其中该壳体还包括:一隔板,设于该多个风力装置中间,以将多个风力装置分隔形成不同的对流空间。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对流式热风机结构,其中该壳体还包括:一观察窗,设于该下水箱一侧。
【文档编号】F24H9/00GK204006677SQ201420392878
【公开日】2014年12月10日 申请日期:2014年7月16日 优先权日:2014年7月16日
【发明者】许木林 申请人:许木林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