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调节机的室内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031994阅读:170来源:国知局
空气调节机的室内机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具备树脂制的外观板的空气调节机的室内机。



背景技术:

近年来的空气调节机由于性能改善而具有逐年大型化的倾向。随着空气调节机的大型化,例如设置在室内机的前表面侧的外观板也大型化。

以往,在室内机设置有树脂制的外观板(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1的外观板以竖立设置于背面上部的轴臂为轴进行转动,通过设置于背面侧下部的卡定突起而固定于前表面框。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163307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外观板由树脂形成,因此刚性低且容易在长边方向上翘曲。即,在如专利文献1那样的主视观察呈长方形形状的外观板中,长边方向的中央部成为最容易受到翘曲的影响且刚性下降的部位。

另外,在外观板的内表面下部,在沿着长边方向的一端侧、中央部及另一端侧分别设置有用于向室内机的基座进行固定的卡定突起。而且,对于在长边方向上产生了翘曲的外观板,若仅嵌入两端侧的卡定突起,中央部的卡定突起不会嵌合,成为中央浮起的状态,即便强行地嵌入中央部的卡定突起,外观板也会处于挠曲的状态,因此外观的设计性受损。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那样的课题而作出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备刚性高且外观设计性优异的外观板的空气调节机的室内机。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空气调节机的室内机具备:树脂制的外观板,其具有主视观察呈长方形形状的前表面板部及从前表面板部的沿长边方向的一方的缘部向背面方向突出的凸缘部;以及加强构件,其具有跨越外观板的中央部地沿前表面板部的长边方向延伸的形状,以与前表面板部的背面和凸缘部的内表面接触的状态固定于外观板。

发明效果

本发明中,跨越外观板的中央部地沿长边方向延伸的形状的加强构件以与前表面板部的背面和凸缘部的内表面接触的状态固定于外观板,因此,能够提高外观板的刚性,并且提高外观板及室内机的外观的设计性。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空调调节机的室内机的外观的立体图。

图2是沿图1的a-a线的室内机的概略剖视图。

图3是沿图1的b-b线的外观板及风向调整板的概略剖视图。

图4是表示向图1的外观板固定加强构件之前的背面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表示沿图4的c-c线的截面中的凸缘部侧的局部概略剖视图。

图6是表示将加强构件固定于图1的外观板之后的状态的后视立体图。

图7是将图6所示的加强构件的一端部的周边部分放大的说明图。

图8是外观板具有另一端防止接触壁时的、将图6所示的加强构件的另一端部的周边部分放大的说明图。

图9是外观板不具有另一端防止接触壁时的、将图6所示的加强构件的另一端部的周边部分放大的说明图。

图10是沿图6的d-d线的外观板及加强构件的概略剖视图。

图11是将图10所示的加强构件的周边部分放大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空调调节机的室内机100的外观的立体图。图2是沿图1的a-a线的室内机100的概略剖视图。以下,基于图1及图2,说明室内机100的结构。在此,设图1及图2所示的x轴正侧为室内机100的前表面侧。另外,室内机100主视观察时呈长方形形状,因此,设y轴方向为长边方向,设z轴方向为短边方向。

室内机100通过利用使制冷剂循环的制冷循环而向室内等空调对象区域供给空调空气。室内机100是例如设置在室内的墙面上的壁挂式的室内机,具有基座10、外观板20、加强构件30、风向调整板40、螺旋桨式风扇50、风扇电动机60、喇叭口70、过滤器组件80、以及热交换器90。

构成室内机100的外壳的基座10具有:用于将室内空气向内部吸入的吸入口11;以及用于将空调空气向空调对象区域供给的吹出口12。吸入口11开设形成于基座10的上部。吹出口12开设形成于基座10的下部的前表面侧。另外,在基座10的内部形成有将吸入口11与吹出口12连通的风路。

外观板20设置在室内机100的前表面侧,在主视观察时呈长方形形状。即,外观板20呈长边方向的缘部比短边方向的缘部长的矩形形状。加强构件30固定于外观板20,提高外观板20的刚性。

风向调整板40以与外观板20齐平的状态设置在外观板20的下部。风向调整板40以作为z轴正侧的上部为支点进行转动,调节从吹出口12吹出的空气的角度。

螺旋桨式风扇50由例如轴流风扇或斜流风扇等构成,配设在将吸入口11与吹出口12连通的风路内,收纳在基座10的内部。更具体而言,螺旋桨式风扇50配设于吸入口11的下游侧且热交换器90的上游侧。螺旋桨式风扇50从吸入口11吸入室内空气,并从吹出口12吹出空调空气。风扇电动机60例如通过反演电路(日文:インバータ回路)进行动作,对螺旋桨式风扇50进行驱动。

喇叭口70以包围螺旋桨式风扇50的周围的方式配设,将室内空气向基座10的内部引导。过滤器组件80将室内空气中的粉尘等去除。热交换器90配设于从螺旋桨式风扇50至吹出口12的风路,使制冷剂与室内空气进行热交换而制造出空调空气。

图3是沿b-b线的外观板20及风向调整板40的概略剖视图。基于图3,说明室内机100所具有的外观板20及风向调整板40的具体结构。

外观板20具有:由树脂形成的主视观察呈长方形形状的前表面板部21;以及从前表面板部21的沿长边方向的一方的缘部向背面方向突出的凸缘部22。另外,外观板20具有:设置在背面的上部的多个轴部23;以及设置在背面的下部的多个卡定突起24。前表面板部21、凸缘部22、多个轴部23及多个卡定突起24由树脂一体成形。

多个轴部23分别转动自如地嵌入到设置于基座10的多个旋转支承部13。另外,多个卡定突起24分别嵌入到设置于基座10的多个卡定突起承接部14。

如后述的图4等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室内机100具有2个轴部23及3个卡定突起24、以及与之对应的2个旋转支承部13及3个卡定突起承接部14。3个卡定突起24及3个卡定突起承接部14沿着长边方向排列。

需要说明的是,轴部23及旋转支承部13的数量优选根据外观板20的长边方向的长度等进行适当变更,以便外观板20能够进行顺滑的转动。另外,卡定突起24及卡定突起承接部14的数量也优选根据外观板20的长边方向的长度等进行适当变更,以便能够确保外观板20的稳定的固定状态。即,室内机100也可以具有3个以上的卡定突起24及卡定突起承接部14。

外观板20通过将各轴部23分别嵌入到对应的各旋转支承部13而安装于基座10。而且,外观板20通过将各卡定突起24分别嵌入到对应的各卡定突起承接部14而固定于基座10。另外,通过将各卡定突起24分别从各卡定突起承接部14拆下,并将各轴部23分别从各旋转支承部13拆下,能够将外观板20从基座10拆下。

即,外观板20能够相对于基座10安装及拆卸。另外,通过将各轴部23分别嵌入到各旋转支承部13,外观板20成为能够以上部为支点进行转动的状态,即,能够以上部为支点进行开闭的状态。

图4是表示将加强构件30固定于外观板20之前的背面的分解立体图。图5是表示沿图4的c-c线的截面中的凸缘部22侧的局部概略剖视图。图6是表示将加强构件30固定于外观板20之后的状态的后视立体图。图7是将图6所示的加强构件30的一端部31的周边部分α放大的说明图。图8是外观板20具有另一端防止接触壁28时的、将图6所示的加强构件30的另一端部32的周边部分β放大的说明图。图9是外观板20不具有另一端防止接触壁28时的、将图6所示的加强构件30的另一端部32的周边部分β放大的说明图。参照图4~图9,详细说明将加强构件30固定于外观板20的情况和固定加强构件30时发挥功能的各结构。

加强构件30具有跨越前表面板部21的中央部地沿长边方向延伸的形状,如图4所示,配置在外观板20的背面下部,如图6所示,以与前表面板部21的背面和凸缘部22的内表面接触的状态安装于外观板20。另外,加强构件30以在长边方向的整个区域与前表面板部21的背面和凸缘部22的内表面接触的状态固定。在此,中央部是指包含3个卡定突起24中的正中央的1个卡定突起和后述的周边部分βn中的中央的2个周边部分的区域。

加强构件30为金属制,形成为与前表面板部21的背面和凸缘部22的内表面所成的角度对应的截面l字形。这样,通过使加强构件30的截面为l字形,能够加强外观板20对长边方向的翘曲的刚性。

然而,外观板20在固定有加强构件30的状态下,有时会被使用者拆下来进行水洗。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不易生锈的不锈钢作为加强构件30的材料。另外,加强构件30采用的不锈钢材的板厚考虑到重量及刚性等而设为0.6mm。

在外观板20中,如图5所示,在前表面板部21的背面及凸缘部22的内表面中的至少一方设置有凹状的槽部25,该凹状的槽部25收容加强构件30的一部分。若在外观板20设置槽部25,则外观板20的壁厚局部性地变薄,因此,相应地外观板20自身的刚性减弱。

然而,在外观板20设置有槽部25的情况下,能够将室内机100的内部空间有效利用于收容加强构件30。另外,槽部25成为在外观上清楚示出加强构件30的固定位置的要素,能够对准槽部25的周围而顺滑地嵌入加强构件30,因此,能够实现固定加强构件30的作业的简化。但是,即使由于设置槽部25而使外观板20自身的刚性稍微减弱,由于室内机100具备沿着长边方向延伸的形状的加强构件30,因此也能够充分地提高外观板20的刚性。

需要说明的是,图5例示了收容加强构件30的一部分的尺寸的槽部25,但槽部25也可以具有使加强构件30的所有周端面都不露出的深度。这样,在终端使用者进行外观板20的开闭或拆卸时,不再会触碰到金属制的加强构件30的棱边,因此能够提高安全性。

并且,外观板20具有使前表面板部21的内表面与槽部25的底面的高低差平缓的倾斜部26。在设置有倾斜部26的情况下,能够防止树脂的壁厚的急剧变化,因此,能够避免在前表面侧看到槽部25的沿着长边方向的边界的情况。

但是,外观板20也可以不设置槽部25及倾斜部26而以壁厚恒定的方式形成。如果不使壁厚变化,则能够在确保树脂制的外观板20自身的刚性不变的状态下,通过加强构件30补充外观板20的刚性,因此能够更有效地防止翘曲。

如图7及图8清楚地示出,前表面板部21在背面具有分别支承加强构件30的一端部31及另一端部32且对加强构件30的位置进行限制的2个板侧限制固定爪21a。凸缘部22在内表面具有分别支承加强构件30的一端部31及另一端部32且对加强构件30的位置进行限制的2个凸缘侧限制固定爪22a。

另外,前表面板部21在背面具有对加强构件30的前表面板部21侧的缘部33进行支承的至少1个板侧固定爪21b。凸缘部22在内表面具有对加强构件30的凸缘部22侧的缘部34进行支承的至少1个凸缘侧固定爪22b。

即,加强构件30由设置在外观板20的背面的2个板侧限制固定爪21a及至少1个板侧固定爪21b、以及设置在凸缘部22的内表面的2个凸缘侧限制固定爪22a及至少1个凸缘侧固定爪22b来进行固定。

图8所示的板侧固定爪21b及凸缘侧固定爪22b的周边部分βn对应于图6的周边部分βn。即,本实施方式的外观板20具有板侧固定爪21b及凸缘侧固定爪22b各4个。

需要说明的是,板侧固定爪21b及凸缘侧固定爪22b的数量也可以根据外观板20的长边方向的长度来适当增减。此外,板侧固定爪21b与凸缘侧固定爪22b的位置关系并不限定于图8的例子。即,例如,板侧固定爪21b与凸缘侧固定爪22b也可以沿着作为z轴方向的短边方向排列,也可以颠倒板侧固定爪21b与凸缘侧固定爪22b在长边方向上的偏移。

并且,如图7及图8所示,外观板20具有:一端防止接触壁27,其设置在与加强构件30的一端部31邻接的位置,跨越前表面板部21的背面和凸缘部22的内表面而突出;以及另一端防止接触壁28,其设置在与加强构件30的另一端部32邻接的位置,跨越前表面板部21的背面和凸缘部22的内表面而突出。

在本实施方式中,一端防止接触壁27形成为将加强构件30的一端部31侧的板侧限制固定爪21a与凸缘侧限制固定爪22a连接,另一端防止接触壁28形成为将加强构件30的另一端部32侧的板侧限制固定爪21a与凸缘侧限制固定爪22a连接。

另外,一端防止接触壁27及另一端防止接触壁28与加强构件30的截面形状对应地形成。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与加强构件30的截面l字形对应地,一端防止接触壁27及另一端防止接触壁28形成为l字形。一端防止接触壁27的内表面与加强构件30的沿短边方向的l字形的一端面相向,另一端防止接触壁28的内表面与加强构件30的沿短边方向的l字形的另一端面相向。

在此,考虑到金属制的加强构件30及树脂制的外观板20的长边方向上的尺寸不均,加强构件30的沿短边方向的各端面与一端防止接触壁27或另一端防止接触壁28的距离被确定为:使从一端防止接触壁27的内表面至另一端防止接触壁28的内表面的距离不短于加强构件30的长边方向的长度且达到最小尺寸。这是因为若从一端防止接触壁27的内表面至另一端防止接触壁28的内表面的距离与加强构件30的长边方向的长度颠倒,则无法进行加强构件30的安装。还因为加强构件30的沿短边方向的各端面与一端防止接触壁27或另一端防止接触壁28的距离越短,越能够减少使用者的手接触到一端部31或另一端部32的棱边的风险。

即,在外观板20设置有一端防止接触壁27及另一端防止接触壁28的情况下,能够防止一端部31及另一端部32的棱边的露出,因此,使用者不会触碰到一端部31及另一端部32的棱边,能够提高安全性。

在本实施方式中,加强构件30的沿短边方向的一端面和与之相向的一端防止接触壁27的距离、以及加强构件30的沿短边方向的另一端面和与之相向的另一端防止接触壁28的距离都设计成0.5mm。

需要说明的是,如图9所示,外观板20既可以不具有另一端防止接触壁28,同样,也可以不具有一端防止接触壁27。即便如此,如图9所示,由于板侧限制固定爪21a及凸缘侧限制固定爪22a分别与加强构件30的沿短边方向的一端面及另一端面的一部分邻接,并支承一端部31及另一端部32,因此也能够抑制使用者与棱边的接触,且能够进行加强构件30的准确的定位。

加强构件30以长边方向的长度为外观板20的长边方向的长度的70%以上的方式形成。在本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将长边方向的长度为750mm的加强构件30固定于长边方向的长度为890mm的外观板20的例子。在这种情况下,加强构件30的长边方向的长度为外观板20的长边方向的长度的84%。

图10是沿图6的d-d线的外观板的概略剖视图。图11是将图10所示的加强构件30的周边部分γ放大的说明图。

使用者在对外观板20进行清扫时或对室内机100的预滤器(未图示)进行清扫时等,要进行外观板20的开闭或拆卸。因此,使用者的手有时会触碰到缘部33及缘部34。加强构件30如上所述为金属制,因此,如果不实施任何加工,就会在周围形成棱边。

因此,对本实施方式的加强构件30实施用于确保安全性的加工。更具体而言,如图10所示,分别对前表面板部21侧的缘部33及凸缘部22侧的缘部34实施贴紧弯曲加工(日文:密着曲げ加工),以防止周围的棱边露出。而且,前表面板部21侧的缘部33向前表面板部21侧弯曲,以使棱边侧与前表面板部21的背面接触。另外,凸缘部22侧的缘部34向凸缘部22侧弯曲,以使棱边侧与凸缘部22的内表面接触。但是,贴紧弯曲加工也可以对前表面板部21侧的缘部33及凸缘部22侧的缘部34中的任一方实施。

这样,根据对前表面板部21侧的缘部33及凸缘部22侧的缘部34中的至少一方实施了贴紧弯曲加工的加强构件30,能够提高安全性,并且能够提高加强构件30的刚性。

需要说明的是,在图11中,例示出在由于贴紧弯曲加工而翻折的缘部33的端面33a与缘部34的端面34a之间空出一定的距离,并在前表面板部21的背面、凸缘部22的内表面与加强构件30之间设置有在长边方向上连通的间隙35的情况,但并不限定于此。即,端面33a与端面34a之间的距离,即,贴紧弯曲加工的折弯部分的长度也可以根据加强构件30所需的刚性及加工机的功能等来适当变更,例如,也可以在端面33a与端面34a之间消除距离,不设置间隙35。

另外,可认为在以使加强构件30的所有周端面都不露出的方式形成槽部25的情况下,如果从安全性的观点来看,不需要贴紧弯曲加工,但即便在该情况下,若意图提高刚性,也可以对前表面板部21侧的缘部33及凸缘部22侧的缘部34中的至少一方实施贴紧弯曲加工。

如以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机的室内机100中,跨越外观板20的中央部地沿长边方向延伸的形状的加强构件30以与前表面板部21的背面和凸缘部22的内表面接触的状态固定于外观板20,因此,能够提高外观板20的刚性,并且提高外观板20及室内机100的外观的设计性。

另外,由于加强构件30具有防止外观板20的凸缘部22侧的翘曲的刚性,因此,安装有加强构件30的外观板20不会在中央部发生浮起,能够保持没有翘曲的状态。因此,根据室内机100,仅通过将外观板20的一端侧及另一端侧的卡定突起24嵌入就能够保持中央部的卡定突起24也嵌入的状态。即,通过安装加强构件30,不再会发生外观板20的长边方向的中央部浮起或外观板20挠曲的情况,能够得到外观的设计性优异的空气调节机的室内机100。

然而,为了增强外观板20的刚性,可考虑增加外观板的壁厚,但这样的话,外观板20的重量增加。外观板20是在室内机100的预滤器的清扫时等进行开闭等的使用者接触到的部件,因此,考虑到安全性及操作性,需要避免重量的增加。关于这一点,在本实施方式的室内机100中,由于具有沿着外观板20的长边方向延伸的形状且由刚性比树脂高的材料形成的加强构件30固定于外观板20,因此,不增加外观板20的壁厚就能够补充外观板20的刚性来防止翘曲。

上述的实施方式是空气调节机的室内机的优选的具体例,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并不限定于这些方式。例如,在上述说明中,例示了前表面板部21具有2个板侧限制固定爪21a且凸缘部22具有2个凸缘侧限制固定爪22a的情况,但并不限定于此。即,外观板20也可以构成为前表面板部21具有2个板侧限制固定爪21a且凸缘部22具有至少1个凸缘侧固定爪22b。另外,外观板20也可以构成为前表面板部21具有至少1个板侧固定爪21b且凸缘部22具有2个凸缘侧限制固定爪22a。此外,板侧限制固定爪21a也可以分割成对缘部33进行支承的固定爪和对加强构件30的沿短边方向的一端面进行支承的固定爪,凸缘侧限制固定爪22a也可以分割成对缘部34进行支承的固定爪和对加强构件30的沿短边方向的另一端面进行支承的固定爪。即使采用上述那样的各结构,也能够顺滑地进行加强构件30相对于外观板20的定位及固定。

并且,在图7及图8中,示出了一端防止接触壁27及另一端防止接触壁28形成为将板侧限制固定爪21a与凸缘侧限制固定爪22a连接的例子,但并不限定于此。即,也可以使一端防止接触壁27或另一端防止接触壁28与板侧限制固定爪21a及凸缘侧限制固定爪22a中的至少一方隔开一定的距离地形成。

另外,加强构件30也可以由跨越前表面板部21的中央部地沿长边方向延伸且与前表面板部21的背面接触的薄板状的构件以及跨越凸缘部22的中央部地沿长边方向延伸且与凸缘部22的背面接触的薄板状的构件构成。此外,加强构件30也可以由跨越前表面板部21的中央部地沿长边方向延伸的形状的构件、在前表面板部21的一端侧沿长边方向延伸的形状的构件、以及在前表面板部21的另一端侧沿长边方向延伸的形状的构件构成。即,只要具有防止外观板20的翘曲的刚性,加强构件30也可以分割成多个。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例示了使用不锈钢作为加强构件30的材料的情况,但只要具有能够防止外观板20的翘曲的刚性且耐生锈即可,也可以采用其他的材料。即,例如,作为加强构件30的材料,也可以选择不锈钢合金或涂装钢板等。但是,作为加强构件30而采用的材料的板厚也可以根据外观板20的尺寸等来适当变更。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例示了形成为截面l字形的加强构件30,但并不限定于此,只要是加强构件30与前表面板部21的背面和凸缘部22的内表面接触的形状,也可以是其他的截面形状。即,加强构件30也可以构成为具有整体或局部地弯曲的截面形状,也可以在与前表面板部21的背面接触的部分和与凸缘部22的内表面接触的部分之间不具有折弯的部分。并且,在上述中,说明了对前表面板部21侧的缘部33及凸缘部22侧的缘部34中的至少一方实施了贴紧弯曲加工的例子,但并不限定于此,加强构件30也可以不实施贴紧弯曲加工地形成。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在外观板20的成形用的模具内预先嵌入加强构件30,通过向该模具内注入树脂而将外观板20和加强构件30一体成形。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长边方向是主视观察时的左右方向,凸缘部形成在前表面板部21的沿长边方向的下方的缘部。即,在上述各图中,例示了在主视观察时为横向长的矩形形状的室内机100及外观板20,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是纵向长的矩形形状。另外,在上述各图中,例示了外观板20能够以作为z轴正侧的上部为支点进行转动且在下部具有多个卡定突起24的情况,但并不限定于此,外观板20也可以构成为能够以下部为支点进行转动且在上部具有多个卡定突起24。

符号说明

10基座,11吸入口,12吹出口,13旋转支承部,14卡定突起承接部,20外观板,21前表面板部,21a板侧限制固定爪,21b板侧固定爪,22凸缘部,22a凸缘侧限制固定爪,22b凸缘侧固定爪,23轴部,24卡定突起,25槽部,26倾斜部,27一端防止接触壁,28另一端防止接触壁,30加强构件,31一端部,32另一端部,33、34缘部,33a、34a端面,35间隙,40风向调整板,50螺旋桨式风扇,60风扇电动机,70喇叭口,80过滤器组件,90热交换器,100室内机。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