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155093阅读:153来源:国知局
空调机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空调机,特别涉及上下方向的风向控制。



背景技术:

为了使室内更快更有效地接近目标温度环境,空调机在室内机的送风口设有上下风向板。该上下风向板根据空调机的运转模式上下摆动,控制空调空气的上下方向的风向。

例如,在专利文献1那样的壁挂式室内机的情况下,室内机设置在墙壁面上的天花板附近,送风口在室内机的下表面部分开口,在送风口设置有上下风向板。而且,通过使上下风向板的表里反转,来切换向上送风的向上运转模式和向下送风的向下运转模式。另外,在专利文献1中,上下风向板由弯曲的板状部件构成,利用在中央部贯通的支轴以能表里旋转的方式进行轴支撑。另外,上下风向板的支轴设置在臂的前端,通过使臂移动,不会碰触室内机内的构造地使上下风向板表里旋转,且将上下风向板在每个运转模式调整为适宜的位置和角度。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4735377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关于上下风向板,可动部分的构造越是复杂,越成为故障的原因,因此希望可动部分为更简单的构造。

另外,为了使室内有效地接近目标温度环境,不仅空调空气的风向,而且充足的送风量也是必要的。

但是,在专利文献1中,仅记载了通过改变室内风扇的转速来改变送风量这一通常手法,对于用于降低送风阻力的技术,并没有公开或者暗示。

于是,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备上下风向板的空调机,以比较简单的结构使空调空气向天花板方向吹送,降低送风阻力,以充足的送风量送风。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法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空调机的特征在于,上下风向板的在运转停止时面向上方的板面具备向下侧凸出的凹形状,在第一运转模式下,下游端位于比上游端靠下方,在第二运转模式下,下游端位于比上游端靠上方。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以比较简单的结构,在各运转模式下确保送风口的开口面积,降低送风阻力,且向天花板方向以充足的送风量吹送空调空气。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构成空调机的室内机的第一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第一实施例的运转停止时的上下风向板位置的剖视图。

图3是表示第一实施例的上下风向板的侧视图。

图4是表示第一实施例的通常制冷运转时的上下风向板位置的剖视图。

图5是表示第一实施例的天花板制冷运转时的上下风向板位置的剖视图。

图6是表示第一实施例的变形例的上下风向板的侧视图。

图7是表示构成空调机的室内机的第二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8是表示第二实施例的上下风向板的侧视图。

图9是表示第二实施例的运转停止时的上下风向板位置的剖视图。

图10是表示第二实施例的通常制冷运转时的上下风向板位置的剖视图。

图11是表示第二实施例的天花板制冷运转时的上下风向板位置的剖视图。

图12是表示第三实施例的上下风向板的侧视图。

图13是表示第三实施例的运转停止时的上下风向板位置的剖视图。

图14是表示第三实施例的通常制冷运转时的上下风向板位置的剖视图。

图15是表示第三实施例的天花板制冷运转时的上下风向板位置的剖视图。

图中:

1—空调机,1a—室内机,13—送风口,21—上下风向板,22—上表面(运 转停止时面向上方的板面),22a—上游端部分,22b—下游端部分,24—上下铰链部,R22a—上游侧的曲率半径,R22b—下游侧的曲率半径,31—上下风向板,32—上表面(运转停止时面向上方的板面),32a—上游端部分,32b—下游端部分,R32a—上游侧的曲率半径,R32b—下游侧的曲率半径,41—上下风向板,41A—上游侧风向板,41B—下游侧风向板,42A—上游侧的上表面(运转停止时面向上方的板面),42Aa—上游端部分,42Ab—下游端部分,42B—下游侧的上表面(运转停止时面向上方的板面),42Ba—上游端部分,42Bb—下游端部分,R42Aa—上游侧风向板的上游侧曲率半径,R42Ab—上游侧风向板的下游侧曲率半径,R42Ba—下游侧风向板的上游侧曲率半径,R42Bb—下游侧风向板的下游侧曲率半径,51—上下风向板,52—上表面(运转停止时面向上方的板面),52a—上游侧平面部,52aa—上游端部分,52b—下游侧平面部,52bb—下游端部分,52c—屈曲部分。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使用附图说明用于实施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图1是表示本实施例的室内机的立体图,图2是表示本实施例的运转停止时的上下风向板位置的剖视图,图3是表示本实施例的上下风向板的侧视图。首先,说明空调机的整体结构。

空调机1用于将室内调整为舒适的温度、湿度,具备设置在室内的室内机1a(参照图1)、设置在室外的室外机(未图示)、设定空调机1的运转模式的遥控器(未图示)、以及连接室内机1a与室外机的连接配管(未图示)。

室外机具备压缩机、室外风扇以及室外换热器等。室外机的压缩机与室外换热器通过连接配管而与后述的室内机1a的室内换热器14连通,通过使制冷剂循环来构成冷冻循环。

如图1、图2所示,室内机1a是设置在墙壁面上的天花板附近的壁挂式室内机。室内机1a在箱状的主体壳体11开口有将室内空气吸入内部的吸入口12和将空调空气向室内送风的送风口13。另外,室内机1a在主体壳体11内具备室内换热器14、室内风扇15、露水承接部件16、左右风向板17以及上下风向板21。而且,室内空气通过室内风扇15从吸入口12被吸入室内机1a内,在室内换热器14中通过时,温度和湿度得到调整,成为空调空气,从送 风口13被送向室内。

吸入口12由在主体壳体11的上部开口的上侧吸入口12a和在主体壳体11的前面开口的前侧吸入口12b构成(参照图4)。另外,在上侧吸入口12a和前侧吸入口12b分别设置有过滤器12c。而且,通过过滤器12c除去被吸入室内机1a的室内空气中的尘埃。另外,在前侧吸入口12b设置有前面板18。

前面板18构成为:以其下端部为中心,上端侧摆动。而且,前面板18被控制为在空调机1的运转停止时关闭前侧吸入口12b,在运转时打开前侧吸入口12b。由此,不会有损室内机1a的美观,扩大吸入口12的开口面积,降低室内空气的吸入阻力。

送风口13在主体壳体11的下表面部分以相对于后述的送风路S的送风方向倾斜交叉的方式开口,空调空气通过送风口13被送向室内。

室内换热器14具有剖视大致U字形状,以U字的底部位于前侧上方、U字的开口部分位于后侧下方的方式,在主体壳体11内沿宽度方向设置。

室内风扇15由横流风扇方式的筒状风扇构成,配置在室内换热器14的U字形状内。

露水承接部件16具有V字槽形状,设置在室内换热器14的下方。在制冷运转时、除湿运转时,露水承接部件16将室内换热器14中结露的凝结水集中在V字槽内,向室外排出。另外,露水承接部件16利用其外周面与设置在主体壳体11内的下部外壳19形成将从室内风扇15吹出的空调空气向送风口13引导的送风路S。

左右风向板17例如由具有同一形状的多个平板构成,设置为在送风路S内在宽度方向等间隔且将送风路S在上下方向纵向切断,而且在左右方向能摆动。另外,左右风向板17与左右驱动马达(未图示)连结,根据运转模式、来自遥控器的指示等,左右驱动马达使左右风向板17摆动设定的角度。

如图3所示,上下风向板21由能够关闭送风口13的一张板状部件构成,设置为沿水平方向(作为左右方向的宽度方向)横穿比左右风向板17位于下游侧的送风口13,板面面向上下,且在上下方向能够摆动。如图2所示,上下风向板21形成为在运转停止时面向上方的板面、即上表面22的下游端部分22b相对于上表面22的上游端部分22a倾斜。也就是,上表面22具备向下侧 凸出的凹形状。另外,上下风向板21的上表面22由曲率半径在上游侧和下游侧不同的曲面构成,设定为下游侧的曲率半径R22b比上游侧的曲率半径R22a大(下游侧的曲率比上游侧的曲率小)。即,关于上表面22的翘曲,设定为下游端部分22b比上游端部分22a小。而且,上下风向板21在运转停止时面向下方的板面、即下表面23构成主体壳体11底部的外形形状。上下风向板21经由在上游侧端部的上表面22突出设置的多个上下铰链部(上游侧的部位)24支撑于主体壳体11,以转动轴24a为中心,下游侧端部在上下方向摆动。另外,上下风向板21与上下驱动马达(未图示)连结,上下驱动马达根据运转模式、来自遥控器的指示等,进行送风口13的开闭,并且使上下风向板21摆动设定的角度。

接着,作为各运转模式下的上下风向板的动作例,针对运转停止状态、通常制冷模式以及天花板制冷模式进行说明。

在运转停止状态下,如图2所示,上下风向板21的下游端部分22b位于最上方,将送风路S基本隐藏,且将送风口13关闭。另外,在上下风向板21将送风口13关闭的状态下,上下风向板21的下表面23构成从主体壳体11中的底部直至前面板18下缘范围的外形形状。而且,在运转停止状态下,前面板18也将前侧吸入口12b关闭。

另外,在通常制冷模式(第一运转模式)下,如图4所示,上下风向板21被设定为下游端部分22b位于比上游端部分22a靠下方。在这样的通常制冷模式下,在送风路S中通过后向斜下方吹出的空调空气由于上下风向板21的上表面22被改变方向,从送风口13朝向室内机1a的前方基本水平地送风。

而且,在天花板制冷模式(第二运转模式)下,如图5所示,由水平划出的辅助线(点划线)可知,上下风向板21进行角度调整,使得下游端部分22b位于比上游端部分22a靠上方,而且比运转停止状态时靠下方。在这样的天花板制冷模式下,在送风路S中通过的空调空气由于上下风向板21的上表面22而被改变方向,从送风口13朝向天花板向斜上方送风。

这样,空调机1的室内机1a根据来自遥控器的指示,使上下风向板21、左右风向板17转动至预定角度,使空调空气从送风口13向上下左右改变方向,向目标区域送风。

此外,根据来自遥控器的指示等,在空调机1的运转中使上下风向板21、左右风向板17周期性摆动,也能够向室内的大范围周期性吹送空调空气。

如以上所说明的那样,本实施例中空调机1的上下风向板21形成为下游端部分22b相对于上游端部分22a倾斜,从而上表面22具备向下侧凸出的凹形状。另外,上下风向板21设置为:根据运转模式,以转动轴24a为中心,下游端部分22b在上下方向上摆动。而且,由于上表面22具备向下侧凸出的凹形状,对于上下风向板21,即使送风口13开口较大,也能够确保下游端部分22b的吹出角度,因此能够确保送风口13的开口面积,且朝向天花板方向送风。

也就是,通过做成这样的结构,室内机1a能够以比较简单的结构,在包括天花板运转模式的各运转模式下,通过确保送风口13的开口面积来降低送风阻力,向天花板方向以充足的送风量吹送空调空气。

相对于此,在上下风向板使用不弯曲的平板,而形成在运转停止时关闭送风口的结构的情况下,在从送风口关闭状态向天花板方向送风时,在确保了与本实施例同样的吹出角度的情况下,不能使送风口开得较大,送风阻力升高。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上下风向板21的上表面22由曲率半径在上游侧和下游侧不同的曲面构成,从而能够使上下风向板21的外形尺寸控制在所要求的尺寸内,或者构成主体壳体11的外形形状,且确保送风口13的开口面积,且向天花板部分的目标范围送风。

相对于此,在采用曲率半径从上游侧至下游侧恒定地弯曲的上下风向板的情况下,产生难以构成主体壳体的外形形状的情况,或者在运转停止时不能将送风口全部关闭,从而产生有时有损美观等问题。

并且,通过将上表面22中的下游侧的曲率半径比上游侧的曲率半径设定得大,从而在向天花板方向送风时,从送风口13吹出的空调空气从室内机1a迅速离开。由此,能够抑制刚从送风口13吹出的空调空气被吸入室内机1a,产生短路。

接着,说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变形例。图6是表示第一实施例的变形例的上下风向板的侧视图。相比上述第一实施例,本变形例的不同点在于上下风向板31的上表面32的结构。因此,对与上述第一实施例相通的结构标注相 同符号,并省略详细说明。

如图6所示,与上述第一实施例一样,本变形例的上下风向板31中,上下风向板31的上表面32由曲率半径在上游端部分32a和下游端部分32b不同的曲面构成。但是,在本变形例的上下风向板31中,设定为其上表面32中下游端部分32b的曲率半径R32b比上游端部分32a的曲率半径R32a小(下游侧的曲率比上游侧的曲率大)。通过使用这样的上下风向板31,在天花板制冷模式(第二运转模式、上方运转模式)下,能够以更接近垂直的角度朝向天花板送风。

如以上所说明的那样,在本变形例的空调机1中,除了利用上述第一实施例得到的作用效果以外,通过设定为上下风向板31的上表面32中的下游端部分32b的曲率半径R32b比上游端部分32a侧的曲率半径R32a小,从而能够确保送风口13的开口面积,且进行向天花板的送风。

接着,说明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图7是表示本实施例的室内机的立体图,图8是表示本实施例的上下风向板的侧视图。相比上述第一实施例,本实施例的不同点在于上下风向板41的结构。因此,对与上述第一实施例相通的结构标注相同符号,并省略详细说明。

如图7、图8所示,本实施例的上下风向板41由上游侧风向板41A和下游侧风向板41B构成。另外,在本实施例中,由上游侧风向板41A和下游侧风向板41B构成的上下风向板41在送风口13的左右方向配置有三组。各上下风向板41A、41B由板状部件构成,设置为沿水平方向(作为左右方向的宽度方向)横穿位于比左右风向板17靠下游侧的送风口13,且在上下方向上能够摆动。而且,送风口13相对于送风路S的送风方向倾斜开口。而且,形成为上游侧风向板41A能够关闭送风口13的上游侧部位,下游侧风向板41B能够关闭送风口13的下游侧部位,通过上游侧风向板41A和下游侧风向板41B分别关闭送风口13,从而送风口13整体被关闭。

另外,各上下风向板41A、41B形成为各上表面42A、42B的各下游端部分42Ab、42Bb相对于各上表面42A、42B的各上游端部分42Aa、42Ba倾斜,从而各上表面42A、42B具备向下侧凸出的凹形状。此外,本实施方式的上游侧风向板41A和下游侧风向板41B的曲率半径分别在上游侧和下游侧不同。 也就是,曲率半径R42Aa与曲率半径R42Ab,以及曲率半径R42Ba与曲率半径R42Bb不同。另外,关于上游侧风向板41A和下游侧风向板41B,也是曲率半径不同。也就是,曲率半径R42Aa与曲率半径R42Ba,以及曲率半径R42Ab与曲率半径R42Bb不同。而且,设定为曲率从上游侧朝向下游侧依次减小(曲率从上游侧朝向下游侧依次减小),以使上游侧风向板41A的上游侧的曲率半径R42Aa最小,下游侧风向板41B的下游侧的曲率半径R42Bb最大。

各上下风向板41A、41B利用在各上游侧端部的各上表面42A、42B突出设置的多个上下铰链部(上游侧的部位)24轴支撑于主体壳体11,以各上下铰链部24为中心,各下游侧端部在上下方向上摆动。另外,上游侧风向板41A与下游侧风向板41B利用联杆构造(未图示)等联动,利用连结的上下驱动马达(未图示)连动,且上下摆动。

此外,作为各运转模式下的上下风向板的动作例,针对运转停止状态、通常制冷模式以及天花板制冷模式进行说明。图9是表示本实施例的运转停止时的上下风向板位置的剖视图,图10是表示本实施例的通常制冷运转时的上下风向板位置的剖视图,图11是表示本实施例的天花板制冷运转时的上下风向板位置的剖视图。

在运转停止状态下,如图9所示,各上下风向板41A、41B的下游端部分42Ab、42Bb相比其他状态位于最上方,将送风路S基本隐藏,且将送风口13关闭。另外,在各上下风向板41A、41B将送风口13关闭的状态下,各上下风向板41A、41B的下表面43A、43B构成从主体壳体11中的底部直至前面板18下缘范围的外形形状。此外,在运转停止状态下,前面板18也将前侧吸入口12b关闭。

接着,在通常制冷模式(第一运转模式)下,如图10所示,由水平划出的辅助线(点划线)可知,各上下风向板41A、41B进行角度调整,使得各下游端部分42Ab、42Bb位于比各上游端部分42Aa、42Ba靠下方。另外,下游侧风向板41B设定为其下游端部分42Ab的角度基本成为水平。而且,上游侧风向板41A的角度进行了调整,使得由于上游侧风向板41A的上表面42A而改变了风向的空调风沿下游侧风向板41B的下表面43B流动。在通常制冷模式下,通过这样对各上下风向板41A、41B进行角度调整,从而在送风路S中 通过后向斜下方吹出的空调空气由于各上表面42A、42B被改变方向,从送风口13朝向室内机1a的前方基本水平地送风。

另外,在天花板制冷模式(第二运转模式)下,如图11所示,由水平划出的辅助线(点划线)可知,下游侧风向板41B进行角度调整,使得其下游端部分42Ab位于比上游端部分42Aa靠上方。另外,为了使空调风向下游侧风向板41B侧流动,上游侧风向板41A的角度调整为基本成为水平。在天花板制冷模式下,通过这样对各上下风向板41A、41B进行角度调整,从而在送风路S中通过的空调空气由于各上表面42A、42B被改变方向,从送风口13朝向天花板向斜上方送风。

这样,空调机1的室内机1a根据来自遥控器的指示,使上下风向板41、左右风向板17转动至预定角度,使空调空气从送风口13向上下左右改变方向,向目标区域送风。

如以上所说明的那样,本实施例中空调机1的上下风向板41由上游侧风向板41A和下游侧风向板41B构成,通过使各上下风向板41A、41B连动,能够得到与上述第一实施例(上下风向板21为一张的情况)同样的作用效果。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关于上游侧风向板41A和下游侧风向板41B的各上表面42A、42B,曲率半径在上游侧和下游侧不同,但是不限定于此。

例如,也能够做成如下结构:使上游侧风向板41A的上表面42A为平面形状,仅使下游侧风向板41B的上表面42B的曲率半径在上游侧和下游侧不同。

另外,也可以做成如下结构:上游侧风向板41A和下游侧风向板41B的各上表面42A、42B由单一曲率半径的曲面形成,且设定为上游侧风向板41A的曲率半径与下游侧风向板41B的曲率半径不同,将上游侧风向板41A和下游侧风向板41B视为一个上下风向板41,上游侧的曲率半径与下游侧的曲率半径不同。

并且,也可以做成如下结构:在使上下风向板41摆动时,不使用联杆构造,而是在上游侧风向板41A和下游侧风向板41B分别连结不同驱动马达(未图示),分别使其摆动。在做成这样的结构的情况下,通过使各上下风向板41A、41B分别运动,能够向各种方向同时送风,能够实现复杂的送风模式。

此外,如图7所示,本实施例的室内机1a能够使三组上下风向板41连动而进行相同动作,并且分别使其动作,也能够实现复杂的送风模式。

接着,说明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图12是表示本实施例的上下风向板的侧视图。相比上述第一实施例,本实施例的不同点在于上下风向板51的结构。因此,对与上述第一实施例相通的结构标注相同符号,并省略详细说明。

如图12所示,本实施例的上下风向板51的上表面52利用经由具有圆弧形状的屈曲部分52c而连续的两个平面(上游侧平面部52a、下游侧平面部52b)形成为剖视大致V字形状。另外,以屈曲部分52c位于上表面52的大致中央的方式,设定了各平面52a、52b的区域。而且,通过使上表面52的剖视形状为大致V字形状,形成为下游端部分52bb相对于上游端部分52aa倾斜、且具备向下侧凸出的凹形状的结构。

接着,作为各运转模式下的上下风向板的动作例,针对运转停止状态、通常制冷模式、以及天花板制冷模式进行说明。图13是表示本实施例的运转停止时的上下风向板位置的剖视图,图14是表示本实施例的通常制冷运转时的上下风向板位置的剖视图,图15是表示本实施例的天花板制冷运转时的上下风向板位置的剖视图。

在运转停止状态下,如图13所示,与第一实施例一样,上下风向板51位于最上方,将送风路S基本隐藏,且将送风口13关闭。而且,在本实施例中,在运转停止状态下,也是上下风向板51的下表面53构成从主体壳体11中的底部直至前面板18下缘范围的外形形状。

另外,在通常制冷模式(第一运转模式)下,如图14所示,与第一实施例一样,上下风向板51设定为:下游端部分52bb位于比上游端部分52aa靠下方,下游侧平面部52b的角度基本成为水平。而且,向斜下方吹出的空调空气利用上表面52从送风口13朝向室内机1a的前方基本水平地吹送。

而且,在天花板制冷模式(第二运转模式)下,如图15所示,上下风向板51进行角度调整,使得下游端部分52bb位于比上游端部分52aa靠上方。而且,在送风路S中通过的空调空气从送风口13朝向天花板向斜上方吹送。

如以上所说明的那样,在本实施例的空调机1中,上下风向板51的上表面52由折弯且连续的多个曲面以及平面构成,从而能够使上下风向板51的外 形尺寸控制在所要求的尺寸内,且确保送风口13的开口面积,向天花板部分的目标范围送风。

而且,在本实施例中,上下风向板51的上表面52由经由屈曲部分52c而连续的上游侧平面部52a和下游侧平面部52b构成,但也可以使任意一方的平面为曲面,或者使双方为曲面。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上表面52的形状设定为屈曲部分52c位于上下风向板51的大致中央附近,但是,通过将屈曲部分52c设定在相比中央靠上游侧或下游侧,能够得到与上述第一实施例那样在上游侧和下游侧改变曲率半径的情况同样的作用效果。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