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睡眠模式控制方法及系统与流程

文档序号:11943386阅读:557来源:国知局
空调睡眠模式控制方法及系统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空调器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空调睡眠模式控制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一般通过环境光强度和当前时间是否达到常规睡眠时间来判定空调器是否需要在睡眠模式下运行,但是上述方法很容易出现误判的情况,如用户晚上习惯开灯睡觉或白天时间睡觉休息,则空调器无法进入睡眠模式,此时用户在睡前仍需通过遥控器开启睡眠模式,设置过程繁琐;且当用户睡前忘记开启睡眠模式时,容易造成电能的浪费。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上述空调睡眠模式的控制方法容易出现误判的情况,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调睡眠模式控制方法及系统,提高空调睡眠模式控制的准确性。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空调睡眠模式控制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从获取的监测图像中提取人体特征信息;

根据所述人体特征信息判断人体是否处于睡眠状态;

当判定人体处于睡眠状态时,则控制空调器从当前运行模式切换为睡眠模式,并控制所述空调器在预设的目标睡眠温度下运行。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方法还包括如下步骤:

从所述人体特征信息中提取人脸特征信息;

从所述人脸特征信息中提取眼部特征信息,并根据所述眼部特征信息判断人眼是否处于闭着状态;

当在第一预设时间段内人眼始终处于闭着状态时,则判定人体处于睡眠状态,控制空调器从当前运行模式切换为睡眠模式。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方法还包括如下步骤:

从所述人体特征信息中提取人体姿态信息;

根据所述人体姿态信息判断人体是否处于卧躺状态;

当判定人体处于卧躺状态且在第一预设时间段内人眼始终处于闭着状态时,则判定人体处于睡眠状态,控制空调器从当前运行模式切换为睡眠模式。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方法还包括如下步骤:

从所述人体特征信息中提取人体姿态信息和第一人体移动状态信息;

根据所述第一人体移动状态信息判断人体是否处于静止状态;

根据所述人体姿态信息判断人体是否处于卧躺状态;

当判定在第二预设时间段内人体始终处于静止状态且人体处于卧躺状态时,则判定人体处于睡眠状态,控制所述空调器从当前运行模式切换为睡眠模式。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方法还包括如下步骤:

当判定在第二预设时间段内人体始终处于静止状态且人体处于卧躺状态时,记录并保存人体所处的位置,获得目标位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当判定人体处于睡眠状态时,所述方法还包括如下步骤:

从所述人体特征信息中提取第二人体移动状态信息;

根据所述第二人体移动状态信息判断人体的移动距离是否大于或等于预设的移动幅度;

当所述人体的移动距离大于或等于预设的移动幅度时,则计数一次,获得人体在第三预设时间段内的翻动次数;

若人体在第三预设时间段内的翻动次数大于或等于预设次数,则判定人体的睡眠状态为浅睡状态,控制所述空调器从当前运行模式切换为第一睡眠子模式;否则,则判定人体的睡眠状态为熟睡状态,控制所述空调器从当前运行模式切换为第二睡眠子模式;

其中,所述睡眠模式包括所述第一睡眠子模式和所述第二睡眠子模式。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当判定人体的睡眠状态为浅睡状态时,所述方法还包括如下步骤:

当所述空调器在所述第一睡眠子模式下持续运行第一设定时间后,将所述目标睡眠温度调高或调低第一预设温度,获得第一目标温度;

当所述空调器在所述第一睡眠子模式下持续运行第二设定时间后,将所述第一目标温度调高或调低第二预设温度,获得第二目标温度;

控制所述空调器在所述第二目标温度下持续运行。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当判定所述人体的睡眠状态为熟睡状态时,所述方法还包括如下步骤:

当所述空调器在所述第二睡眠子模式下持续运行第三设定时间后,将所述目标睡眠温度调高或调低第三预设温度,获得第三目标温度;

当所述空调器在所述第二睡眠子模式下持续运行第四设定时间后,将所述第三目标温度调高或调低第四预设温度,获得第四目标温度;

当所述空调器在所述第二睡眠子模式下持续运行第五设定时间后,将所述第三目标温度调高或调低第五预设温度,获得第五目标温度;

控制所述空调器在所述第五目标温度下持续运行。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当判定人体的睡眠状态由熟睡状态转变为浅睡状态时,所述方法还包括如下步骤:

将所述第五目标温度调高或调低第六预设温度,获得第六目标温度;

控制所述空调器在所述第六目标温度下持续运行。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方法还包括如下步骤:

从所述人体特征信息中提取人脸特征信息和人体姿态信息;

根据从所述人脸特征信息提取的眼部特征信息判断人眼是否处于睁开状态;

根据所述人体姿态信息判断人体处于卧躺状态;

当判定人眼处于睁开状态且人体处于卧躺状态时,则控制所述空调器继续在所述睡眠模式下运行。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方法还包括如下步骤:

从所述人体特征信息中提取第一人体移动状态信息;

根据所述第一人体移动状态信息判断人体是否处于移动状态;

当判定人眼处于睁开状态且人体处于移动状态时,则控制所述空调器退出睡眠模式,或者,控制所述空调器从所述睡眠模式切换为入睡前的运行模式。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方法还包括如下步骤:

根据获取的监测图像判断人体是否离开;

若判定人体已离开且在第四预设时间段内未检测到人体返回时,则将所述目标睡眠温度调高或调低第七预设温度,获得第七目标温度;

控制所述空调器在所述第六目标温度下持续运行第五预设时间段;

若在第五预设时间段内未检测到人体返回,则控制空调器自动关机。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方法还包括如下步骤:

根据所述人体特征信息判断人体的性别;

当判定人体为女性时,则每隔第六设定时间,将所述目标睡眠温度调高或调低第八预设温度,直至获得预设的第八目标温度,并控制空调器在第八目标温度下持续运行;

当判定人体为男性时,则每隔第七设定时间,将所述目标睡眠温度调高或调低第九预设温度,直至获得预设的第九目标温度,并控制所述空调器在第九目标温度下持续运行。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方法还包括如下步骤:

根据获取的监测图像获取人体的数量;

当人体的数量为多个,根据每个人体对应的人体特征信息分别判断每个人体是否处于睡眠状态;

当判定一个或多个人体处于睡眠状态时,则控制空调器从当前运行模式切换为睡眠模式。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如下步骤:

针对获取的监测图像进行图像分析,获取所述监测图像的图像色彩及图像对比度;

判断所述图像色彩中的黑色像素点是否大于或等于第一预设阈值;

判断所述图像对比度是否大于或等于第二预设阈值;

当所述图像色彩中的黑色像素点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预设阈值,和/或所述图像对比度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二预设阈值,则控制摄像装置开启红外夜视模式。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如下步骤:

当所述摄像装置在所述红外夜视模式下持续运行第六预设时间段,或当前时刻达到预设时刻时,则控制所述摄像装置由红外夜视模式转化为正常拍摄模式。

此外,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空调睡眠模式控制系统,包括:

摄像装置,用于实时获取监测图像;

图像处理装置,连接所述摄像装置,所述图像处理装置用于从获取的监测图像中提取人体特征信息,并根据所述人体特征信息判断人体是否处于睡眠状态;以及

控制装置,连接所述图像处理装置,所述控制装置用于当判定人体处于睡眠状态时,则控制空调器从当前运行模式切换为睡眠模式,并控制所述空调器在预设的目标睡眠温度下运行。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摄像装置包括摄像头和红外发光二极管,所述摄像装置具有红外夜视功能。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的空调睡眠模式控制方法及系统,通过对监测图像进行分析处理获得人体特征信息,根据人体特征信息判断用户是否处于睡眠状态,并当判定用户处于睡眠状态时,控制空调器进入睡眠模式,在预设的目标睡眠温度下运行,从而提高了该空调睡眠模式控制的准确性,减小误判,并能够实现节能省电的目的;同时,无需用户手动开启或关闭睡眠模式,使用方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空调睡眠模式控制方法一实施例的流程图;

图2为图1中睡眠状态判断一实施例的流程图;

图3为图1中睡眠状态判断另一实施例的流程图;

图4为本发明的空调睡眠模式控制系统一实施例的结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更加清楚,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空调睡眠模式控制方法及系统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如图4所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空调睡眠模式控制系统,包括摄像装置100、图像处理装置200以及控制装置300,其中摄像装置100为具有红外夜视功能的摄像头,用于实时获取室内的监测图像,摄像装置100的红外夜视功能是在摄像头中增加红外发光二极管,以便于摄像装置100能够在光线较暗的环境中能够采集清晰的画面信息。图像处理装置200用于对获取的监测图像进行分析处理,从获取的监测图像中提取人体特征信息,并根据人体特征信息判断人体是否处于睡眠状态以及苏醒后是否离开等等,并将判断结果传送至控制装置300,控制装置300用于根据图像处理装置200的判断结果控制空调器的运行,如根据判断结果调节空调器的温度、风速以及导风方向。具体地,控制装置300可以用于当判定人体处于睡眠状态时,则控制空调器从当前运行模式切换为睡眠模式,并控制空调器在预设的目标睡眠温度下运行。其中,上述空调睡眠模式控制系统的具体执行过程可参见下文中的描述。

进一步地,为保证摄像装置100能够获取到清楚的监测图像,本实施例中的控制装置300还用于实现对摄像装置100的控制。具体地,图像处理装置200还包括图像分析模块以及判断模块。其中,图像分析模块用于针对获取的监测图像进行图像分析,获取所述监测图像的图像色彩及图像对比度。判断模块用于判断所述图像色彩中的黑色像素点是否大于或等于第一预设阈值;判断所述图像对比度是否大于或等于第二预设阈值。控制装置300还用于当所述图像色彩中的黑色像素点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预设阈值,和/或所述图像对比度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二预设阈值时,控制摄像装置100开启红外夜视模式。

此外,控制装置300还用于当所述摄像装置100在所述红外夜视模式下持续运行第六预设时间段时,则控制所述摄像装置100由红外夜视模式转化为正常拍摄模式,即每个第六预设时间段即关闭摄像装置100的红外夜视模式,并判定是否可以恢复至正常拍摄模式。

或者,控制装置300还用于在当前时刻达到预设时刻时,控制摄像装置100由红外夜视模式转化为正常拍摄模式。例如,当摄像装置100在红外夜视功能开启的状态下工作至早上7点,此时由于自然光能够照入房间,可以关闭摄像装置100的红外夜视功能,转为正常拍摄模式。

此外,如图1所示,本发明一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空调睡眠模式控制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00、实时获取监测图像;本实施例中,可以通过具有红外夜视功能的摄像装置100获取监测图像;其中,为保证摄像装置100能够拍摄到清晰的画面,还可以包括对摄像装置100进行控制的步骤,具体如下:

针对获取的监测图像进行图像分析,获取所述监测图像的图像色彩及图像对比度;

判断所述图像色彩中的黑色像素点是否大于或等于第一预设阈值;

判断所述图像对比度是否大于或等于第二预设阈值;

当所述图像色彩中的黑色像素点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预设阈值,和/或所述图像对比度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二预设阈值,则可以判定此时为夜间且未开启照明设备,控制摄像装置100开启红外夜视模式。

进一步地,对摄像装置100进行控制的步骤还包括:

当所述摄像装置100在红外夜视模式下持续运行第六预设时间段,或当前时刻达到预设时刻时,则控制所述摄像装置100由红外夜视模式转化为正常拍摄模式。

S200、从获取的监测图像中提取人体特征信息;其中,人体特征信息可以包括人体移动状态信息、人体姿态信息以及人脸特征信息等等。例如,本实施例中,可以从获取的监测图像中提取人体轮廓信息,并根据人体轮廓信息进一步获得人体移动状态信息和人体姿态信息,其中,人体移动状态信息和人体姿态信息可以通过人体行为识别技术获得。同时,还可以从获取的监测图像中提取人脸特征信息,其中,可以基于人脸特征识别技术获得上述人脸特征信息。

进一步地,可以先通过获取的监测图像判断是否有人,如果从获取的监测图像中检测到人体轮廓信息或人脸特征信息时,则判定室内有人,此时,记录并保存上述人体轮廓信息或人脸特征信息等人体特征信息,以便进行下一步的判断。如果在获取的监测图像中未检测到人体轮廓信息或人脸特征信息,则判定室内没有人,则继续下一帧图像的分析处理。

S300、根据人体特征信息判断人体是否处于睡眠状态;其中,可以根据人脸特征信息中的眼部特征判断人体是否处于睡眠状态,也可以根据人体移动状态信息及人体姿态信息判断人体是否处于睡眠状态。

S400、当判定人体处于睡眠状态时,则控制空调器从当前运行模式切换为睡眠模式,并控制空调器在预设的目标睡眠温度下运行。这样,不仅省去了用户设置睡眠模式的繁琐过程,还达到了节能省电的目的。否则,执行步骤S500,当判定人体处于非睡眠状态时,则控制空调器在当前运行模式下继续运行,以保证室内环境满足用户的需求,保证室内温度舒适。

在一个实施例中,上述方法还包括如下步骤:

S310、从人体特征信息中提取人脸特征信息;

S320、从人脸特征信息中提取眼部特征信息;

S330、根据眼部特征信息判断人眼是否处于闭着状态;基于眨眼检测等眼部特征识别技术可知,睁眼和闭眼时外观上两个最大的不同在于:颜色分布和几何形状,因此,可以通过基于颜色分布的眨眼检测方法或基于几何形状的模板匹配法等获取眼部特征信息,并根据上述眼部特征信息判断人眼是否处于闭着状态。例如,当人眼处于闭着状态时,从监测图像中获取到的人眼的几何形状接近为线形,通过模板匹配可获知人眼处于闭着状态。当人眼处于睁开状态时,从监测图像中获取到的人眼的几何形状为非线形,通过模板匹配可以获知人眼处于睁开状态或半睁开状态。

当在第一预设时间段内人眼始终处于闭着状态时,则判定人体处于睡眠状态,控制空调器从当前运行模式切换为睡眠模式。本实施例中,第一预设时间段可以取10分钟~1小时。否则,则判定人体处于非睡眠状态,控制空调器继续在当前运行模式下运行。

进一步地,上述方法还包括如下步骤:

从人体特征信息中提取人体姿态信息;其中,人体姿态信息用于表示人体的站、坐或卧躺等状态信息。

S340、根据人体姿态信息判断人体是否处于卧躺状态;例如,可以根据人体轮廓的判定人体的当前姿态。当人体处于站立、坐或卧躺时,其人体轮廓的几何形状及延伸方向各不相同,因此可以通过检测人体轮廓,并通过模板匹配等判断人体是否处于卧躺状态。

当判定人体处于卧躺状态且在第一预设时间段内人眼始终处于闭着状态时,则判定人体处于睡眠状态,此时执行步骤S400,控制空调器从当前运行模式切换为睡眠模式,并控制空调器在预设的目标睡眠温度下运行。这样,首先判断人体是否处于卧躺状态,当判定人体处于卧躺状态时,再进一步判断人眼是否处于闭着状态,使得睡眠状态的检测更加准确,提高了该空调睡眠模式控制的精确性,减小误判。否则,当判定人体处于非卧躺状态,和/或在第一预设时间内人眼未处于闭着状态时,执行步骤S500,控制空调器在当前运行模式下继续运行。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方法还包括如下步骤:

S350、从所述人体特征信息中提取人体姿态信息和第一人体移动状态信息;其中,第一人体移动状态信息用于表示人体在非卧躺状态时的运动状态信息,例如,人体在室内行走时的移动状态信息。

S360、根据第一人体移动状态信息判断人体是否处于静止状态;本实施例中,可以通过检测判断在预设时间段的人体的位置变化判断人体是否处于静止状态。当在预设时间段内,人体的位置始终未超出预设的区域时,则判定人体处于静止状态,否则,则判定人体处于移动状态。当然,还可以通过对膝关节或踝关节等局部特征点的检测判定人体是处于静止状态还是处于移动状态。

S370、根据人体姿态信息判断人体是否处于卧躺状态;其中,对人体的卧躺状态的检测判断可参见上文中的描述。

当判定在第二预设时间段内人体始终处于静止状态且人体处于卧躺状态时,则判定人体处于睡眠状态,此时,执行步骤S400,控制空调器从当前运行模式切换为睡眠模式,并控制空调器在预设的目标睡眠温度下运行;即在第二预设时间段内人体处于躺着不动的状态时,则默认为休息或睡觉。否则,执行步骤S500,控制空调器继续在当前运行模式下运行。本实施例中,第二预设时间段可以为10分钟~1小时。

进一步地,所述方法还包括自主学习的步骤,即在首次或前几次使用该空调器时,则该控制系统能够记录并保存目标位置信息,以便于更加准确的对空调睡眠模式进行控制。具体地,当判定在第二预设时间段内人体始终处于静止状态且人体处于卧躺状态时,记录并保存人体所处的位置,获得目标位置,本实施例中的目标位置可以默认为床的位置,当人体在床的位置处长时间处于躺着不动的状态时,则默认处于睡眠状态。

基于上述自主学习的步骤,在之后使用的过程中,可以通过以下步骤实现对空调运行模式的控制过程:

根据第一人体移动状态信息判断人体是否处于静止状态;其中,人体的静止状态的检测及判断可检测上文中的描述。

根据人体姿态信息判断人体是否处于卧躺状态;其中,卧躺状态的检测及判断可参见上文中的描述。

判断人体所处的位置是否为存储的目标位置;

当判定在第二预设时间段内人体始终处于静止状态且人体处于卧躺状态且人体所处的位置为目标位置时,则判定人体处于睡眠状态,控制空调器从当前运行模式切换为睡眠模式。否则,控制空调器继续在当前运行模式下运行。

在一个实施例中,在判定人体处于睡眠状态后,还包括步骤S600,即还可以进一步判定人体处于浅睡状态还是处于熟睡状态,相应的,睡眠模式可以进一步分为第一睡眠子模式和第二睡眠子模式。这样,可以根据用户睡眠的深浅提供不同的送风模式,从而可以保证用户使用的舒适性。

具体地,所述方法还包括如下步骤:

从人体特征信息中提取第二人体移动状态信息;其中,第二人体移动状态信息可以是人体处于卧躺状态时的移动信息,用于表示人体在睡眠状态下的翻动情况。

根据第二人体移动状态信息判断人体的移动距离是否大于或等于预设的移动幅度;

当人体的移动距离大于或等于预设的移动幅度时,则判定人体翻动一次,计数一次,获得人体在第三预设时间段内的翻动次数;其中,第三预设时间段可以为30分钟~1小时。

若人体在第三预设时间段内的翻动次数大于或等于预设次数,此时认为人体的翻动频率过高,则判定人体的睡眠状态为浅睡状态,此时,执行步骤S700,控制空调器从当前运行模式切换为第一睡眠子模式。否则,即当人体在第三预设时间段内的翻动次数小于预设次数时,则判定人体的睡眠状态为熟睡状态,此时,执行步骤S800,控制所述空调器从当前运行模式切换为第二睡眠子模式。

进一步地,当判定人体的睡眠状态为浅睡状态时,上述方法还包括如下步骤:

当空调器在第一睡眠子模式下持续运行第一设定时间后,将目标睡眠温度调高或调低第一预设温度,获得第一目标温度;其中,第一设定时间可以为30分钟~1小时,第一预设温度可以为0.5℃~1℃。本实施例中,在制冷模式下,将目标睡眠温度逐渐调高,在制热模式下,将目标睡眠温度逐渐调低,已达到节能省电的目的。

当所述空调器在所述第一睡眠子模式下持续运行第二设定时间后,将所述第一目标温度调高或调低第二预设温度,获得第二目标温度;其中,第二设定时间可以为30分钟~1小时,第二预设温度可以为0.5℃~1℃。本实施例中,第一设定时间与第二设定时间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第一预设温度与第二预设温度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控制空调器在所述第二目标温度下持续运行。

例如,在制冷模式时,空调器在第一睡眠子模式下持续运行1小时后,将目标睡眠温度调高0.5℃,获得第一目标温度。之后,当空调器在第一睡眠子模式下持续运行2小时后,将第一目标温度调高0.5℃,获得第二目标温度,即第二目标温度比目标睡眠温度高1℃。之后,控制空调器在第二目标温度下持续运行。

在制热模式时,空调器在第一睡眠子模式下持续运行1小时后,将目标睡眠温度调低0.5℃,获得第一目标温度。之后,当空调器在第一睡眠子模式下持续运行2小时后,将第一目标温度调低0.5℃,获得第二目标温度,即第二目标温度比目标睡眠温度低1℃。之后,控制空调器在第二目标温度下持续运行。

更进一步地,当判定人体的睡眠状态为熟睡状态时,上述方法还包括如下步骤:

当空调器在所述第二睡眠子模式下持续运行第三设定时间后,将所述目标睡眠温度调高或调低第三预设温度,获得第三目标温度;其中,第三设定时间可以为30分钟~1小时,第三预设温度可以为0.5℃~1℃。本实施例中,在制冷模式下,将目标睡眠温度逐渐调高,在制热模式下,将目标睡眠温度逐渐调低,已达到节能省电的目的。

当空调器在所述第二睡眠子模式下持续运行第四设定时间后,将所述第三目标温度调高或调低第四预设温度,获得第四目标温度;其中,第四设定时间可以为30分钟~1小时,第四预设温度可以为0.5℃~1℃。

当空调器在第二睡眠子模式下持续运行第五设定时间后,将第三目标温度调高或调低第五预设温度,获得第五目标温度;其中,第五设定时间可以为30分钟~1小时,第五预设温度可以为0.5℃~1℃。本实施例中,第三设定时间、第四设定时间以及第五设定时间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第三预设温度、第四预设温度以及第五预设温度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之后,控制所述空调器在所述第五目标温度下持续运行。

例如,在制冷模式时,空调器在第二睡眠子模式下持续运行1小时后,将目标睡眠温度调高1℃,获得第三目标温度。之后,当空调器在第二睡眠子模式下持续运行2小时后,将第三目标温度调高0.5℃,获得第四目标温度。然后,当空调器在第二睡眠子模式下持续运行3小时后,将第四目标温度调高0.5℃,获得第五目标温度。即第五目标温度比目标睡眠温度高2℃。之后,控制空调器在第五目标温度下持续运行。

在制热模式时,空调器在第二睡眠子模式下持续运行1小时后,将目标睡眠温度调低1℃,获得第三目标温度。之后,当空调器在第二睡眠子模式下持续运行2小时后,将第三目标温度调低0.5℃,获得第四目标温度。然后,当空调器在第二睡眠子模式下持续运行3小时后,将第四目标温度调低0.5℃,获得第五目标温度。即第五目标温度比目标睡眠温度低2℃。之后,控制空调器在第五目标温度下持续运行。

此外,当判定人体的睡眠状态由熟睡状态转变为浅睡状态时,所述方法还包括如下步骤:

将所述第五目标温度调高或调低第六预设温度,获得第六目标温度;本实施例中,在制冷模式下,将目标睡眠温度逐渐调高,在制热模式下,将目标睡眠温度逐渐调低,已达到节能省电的目的。其中,第六预设温度可以为0.5℃~1℃。

控制空调器在所述第六目标温度下持续运行。

例如,在制冷模式时,将第五目标温度调低1℃,获得第六目标温度,之后,控制空调器在第六目标温度下持续运行。其中,第六目标温度可以等于第二目标温度,即控制空调器从第二睡眠子模式切换为第一睡眠子模式。

在制热模式时,将第五目标温度调高1℃,获得第六目标温度,之后,控制空调器在第六目标温度下持续运行。其中,第六目标温度可以等于第二目标温度,即控制空调器从第二睡眠子模式切换为第一睡眠子模式。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方法还包括如下步骤:

从所述人体特征信息中提取人脸特征信息和人体姿态信息;

根据从所述人脸特征信息提取的眼部特征信息判断人眼是否处于睁开状态;即通过判断人眼是否睁开判断用户是否睡醒。当判定人眼处于睁开状态时,则判定用户睡醒。当判定人眼处于闭着状态时,则说明此时用户仍然处于睡眠状态。其中,判断人眼处于睁开状态或闭着状态的方法可参见上文中的描述。

根据人体姿态信息判断人体处于卧躺状态;其中,判断人体是否处于卧躺状态的方法可参见上文中的描述。

当判定人眼处于睁开状态且人体处于卧躺状态时,则控制空调器继续在所述睡眠模式下运行,即当用户睡醒后睁开眼睛,但身体仍处于卧躺状态时,则继续按睡眠模式运行,以保证室内温度的舒适性,并节能省电。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方法还包括如下步骤:

从所述人体特征信息中提取第一人体移动状态信息;其中,第一人体移动状态信息用于表示人体在非卧躺状态时的运动状态信息,例如,人体在室内行走时的移动状态信息。

根据第一人体移动状态信息判断人体是否处于移动状态;例如,根据第一人体移动状态信息判断人体是否处于行走状态。其中人体处于移动状态与静止状态的判断可参见上文中的描述。

当判定人眼处于睁开状态且人体处于移动状态时,则控制所述空调器退出睡眠模式,或者,控制所述空调器从所述睡眠模式切换为入睡前的运行模式。即当判定用户醒来后眼睛睁开,且起床在室内移动时,则控制空调器自动退出睡眠模式,或控制空调器从睡眠模式切换为入睡前的运行模式。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方法还包括如下步骤:

根据获取的监测图像判断人体是否离开;可以通过检测监测图像中是否包含人体特征信息判断人体是否离开。

若判定人体已离开且在第四预设时间段内未检测到人体返回时,则将所述目标睡眠温度调高或调低第七预设温度,获得第七目标温度;其中,第七预设温度可以为0.5℃~2℃。

在本实施例中,在制热运行时,通过调低目标睡眠温度获得第七目标温度;在制冷运行时,通过调高目标睡眠温度获得第七目标温度。例如,在制冷模式时,将目标睡眠温度调高2℃,获得第七目标温度。在制热模式时,将目标睡眠温度调低2℃,获得第七目标温度。

当然,还可以通过将第二目标温度调高或调低第七预设温度,获得第七目标温度;或者通过将第五目标温度调高或调低第七预设温度,获得第七目标温度。

控制所述空调器在所述第七目标温度下持续运行第五预设时间段;其中,第五预设时间段可以为30分钟~1小时。

若在第五预设时间段内未检测到人体返回,则控制空调器自动关机。当在第五预设时间段内检测到人体返回时,则控制空调器按照用户预设的工作模式继续运行。

作为进一步地改进,由于男女睡眠状态怕热、怕冷程度不一样,因此可以根据性别设置睡眠模式下的温度参数。上述方法还包括如下步骤:

根据所述人体特征信息判断人体的性别;例如,可以从人体特征信息中提取人脸特征信息,根据人脸特征信息判断人体的性别。本实施例中,可以通过采用EigenFace算法或FisherFace算法等识别人体的性别。其中,EigenFace算法主要是使用PCA(主成分分析),通过消除数据中的相关性,将高维图像降低到低维空间,训练集中的样本被映射成低维空间中的一点,需要判断测试图片性别时,先将测试图片映射到低维空间中,然后计算离测试图片最近样本点是哪一个,将最近样本点的性别赋值给测试图片,即可通过图像获得人体的性别。FisherFace算法主要利用LDA(线性投影分析)的思想,将样本空间中的男女样本投影到过原点的一条直线上,并确保样本在该线上的投影类内距离最小,类间距离最大,从而分离出识别男女的分界线。

当判定人体为女性时,则每隔第六设定时间,将所述目标睡眠温度调高或调低第八预设温度,直至获得第八目标温度,并控制空调器在第八目标温度下持续运行。例如,当判定人体为女性时,则每隔1h将目标睡眠温度调高或调低0.5℃~1℃,调整2℃后,获得第八目标温度,之后,控制空调器在第八目标温度下持续运行。

当判定人体为男性时,则每隔第七设定时间,将所述目标睡眠温度调高或调低第九预设温度,直至获得第九目标温度,并控制所述空调器在第九目标温度下持续运行。例如,当判定人体为男性时,则每隔1h将目标睡眠温度调高或调低0.5℃~1℃,调整2℃后,获得第八目标温度,之后,控制空调器在第八目标温度下持续运行。

作为进一步地改进,上述方法还包括如下步骤:

根据获取的监测图像获取人体的数量;例如,可以通过识别检测图像中人体轮廓的数量判断图像中人体的数量,其中,人体的数量可以为一个或一个以上。

获取每个人体对应的人体特征信息,本实施例中,人体特征信息与人体一一对应。

当人体的数量为多个(一个以上)时,根据每个人体对应的人体特征信息分别判断每个人体是否处于睡眠状态;其中,判断人体是否处于睡眠状态的方法可以采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判断方法。

当判定一个或多个人体处于睡眠状态时,则控制空调器从当前运行模式切换为睡眠模式,即只要检测到有一人处于睡眠状态时,则控制空调器自动进入睡眠模式。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实施例方法中的全部或部分流程,是可以通过计算机程序来指令相关的硬件来完成,所述的程序可存储于一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该程序在执行时,可包括如上述各方法的实施例的流程。其中,所述的存储介质可为磁碟、光盘、只读存储记忆体(Read-Only Memory,ROM)或随机存储记忆体(Random Access Memory,RAM)等。

本发明的空调睡眠模式控制方法及系统,通过对监测图像进行分析处理获得人体特征信息,根据人体特征信息判断用户是否处于睡眠状态,并当判定用户处于睡眠状态时,控制空调器进入睡眠模式,在预设的目标睡眠温度下运行,从而提高了该空调睡眠模式控制的准确性,减小误判,并能够实现节能省电的目的;同时,无需用户手动开启或关闭睡眠模式,使用方便。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