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湿净化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689584阅读:168来源:国知局
加湿净化装置的制造方法

本发明涉及加湿净化装置。



背景技术:

空气调节装置有用于控制空气的温度的空调机、用于去除空气的杂质以保持净化度的空气净化器、用于向空气中提供水分的加湿器、用于去除空气中的水分的除湿器等。

现有的加湿器区分为:在震动板使水雾化并将其向空气中吐出的震动式加湿器;以及在加湿过滤器进行自然蒸发的自然蒸发式加湿器。

所述自然蒸发式加湿器区分为:利用驱动力旋转圆盘,水在空气中的圆盘表面进行自然蒸发的圆盘式加湿器;在被水浸湿的加湿媒介中因流动的空气来进行自然蒸发的加湿过滤器式加湿器。

现有的加湿器在加湿过程中,流动的空气中的一部分在过滤器中被过滤。但是,由于现有的加湿器中其主要功能为加湿功能,存在有净化空气的功能较弱的问题。

并且,现有的加湿器采用在加湿过程中附加过滤功能的结构,因此,无法仅为了空气过滤而将其进行动作。

因此,现有的加湿器中存在有即使在湿度高的状态下,用户需要进行空气净化时将实施加湿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加湿净化装置,能够使加湿功能和空气净化功能独立地进行动作。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加湿净化装置,用户能够用肉眼直观地确认是否正在进行加湿。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加湿净化装置,能够有效地浸湿水槽加湿媒介。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加湿净化装置,能够防止水从外部向水槽加湿媒介落水。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加湿净化装置,其提供向水槽内部引导水的防落水流路。

本发明的目的并不限定于以上提及到的目的,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通过以下的记载明确理解未被提及到的其他目的。

本发明的加湿净化装置,其中,包括:水槽,用于储存水;可视主体,形成所述水槽中的至少一部分,由能够从外部透视看到内部的材质形成;水槽流入口,形成在所述水槽,将所述水槽的内外侧相连通;水槽加湿媒介,覆盖所述水槽流入口,由能够吸收水的材质形成,对通过所述水槽流入口的空气提供加湿;水车壳体,配置在所述水槽内部,将所述水槽的水吸入内部,在旋转时将吸入的所述水向上侧进行扬水;水车马达,向所述水车壳体提供旋转力;一般喷射口,配置在所述水车壳体,将被扬水的所述水向所述水槽加湿媒介喷射;高速喷射口,配置在所述水车壳体,将被扬水的所述水向所述可视主体喷射。

所述高速喷射口可比所述一般喷射口位于更高的位置。

所述高速喷射口可比所述水槽流入口位于更高的位置。

所述一般喷射口可比所述水槽位于更高的位置。

所述可视主体可比所述水槽流入口位于更高的位置。

从所述高速喷射口喷射的水可向所述可视主体的下侧流落,以浸湿所述水槽加湿媒介。

从所述一般喷射口喷射的水可在浸湿所述水槽加湿媒介后,向所述水槽流落。

所述水槽加湿媒介的下端可与所述水槽的上端相叠加,所述一般喷射口向所述叠加的部分喷射水。

本发明可还包括:水槽加湿媒介壳体,所述水槽加湿媒介设置在所述水槽加湿媒介壳体;所述水槽加湿媒介以能够分离的方式放置在所述水槽。

本发明可还包括:水槽加湿媒介壳体,所述水槽加湿媒介设置在所述水槽加湿媒介壳体;所述水槽加湿媒介以能够分离的方式放置在所述可视主体。

本发明可还包括:水槽加湿媒介壳体,所述水槽加湿媒介设置在所述水槽加湿媒介壳体;所述水槽加湿媒介壳体的上端放置在所述可视主体,所述水槽加湿媒介壳体的下端与所述水槽的上端相叠加。

所述水槽加湿媒介壳体的下端可位于所述水槽内部。

在所述水槽加湿媒介壳体的下侧可形成有将储存的水临时储存的储存空间,所述一般喷射口向所述储存空间喷射水。

所述储存空间可与所述水槽相叠加,所述储存空间位于所述水槽的内侧。

所述水槽加湿媒介的下端可位于所述储存空间。

本发明的加湿净化装置具有如下效果的一种或其以上。

第一、由于在水槽的上部配置有防溢水盖,即使水槽的水进行澎湃,也能够切断水向水槽外溢出。

第二、能够将从上侧流落的水通过形成在防溢水盖的防落水流路向水槽的内侧壁引导。

第三、由于在防溢水盖下部形成有容纳空间,能够容纳沿着水槽的内侧壁上升的水,能够将容纳的水再次向水槽内部引导。

第四、能够通过形成在防溢水盖的外挡板防止水槽的水向水槽外溢出。

第五、能够通过形成在防溢水盖的内挡板将沿着水槽的内侧壁上升的水的方向转换为下侧。

本发明的效果并不限定于以上提及到的效果,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从权利要求书的记载明确理解未被提及到的其他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加湿净化装置的立体图。

图2是图1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图1的分解主视图。

图4是图3的分解剖面图。

图5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加湿净化装置的空气流动的示意图。

图6是从下侧看去图2所示的加湿模块的立体图。

图7是图2所示的加湿模块的主视图。

图8是沿着图7的a-a线剖开的剖面图。

图9是图2所示的加湿模块的左侧视图。

图10是沿着图9的b-b线剖开的剖面图。

图11是图2所示的放置主体的俯视图。

图12是沿着图11的c-c线剖开的剖面图。

图13是图12所示的第一联结器的立体图。

图14是从图13的下侧看去的立体图。

图15是图13的侧剖面图。

图16是图8所示的第二联结器的立体图。

图17是从图16的下侧看去的立体图。

图18是图16的侧剖面图。

图19是图8所示的d的放大图。

图20是图8所示的e的放大图。

图21是图8所示的f的放大图。

图22是图8所示的g的放大图。

图23是沿着图10所示的k-k线剖开的剖面图。

图24是沿着图10所示的l-l线剖开的剖面图。

图25是示出图4所示的水车壳体的设置状态的立体图。

图26是图25的主视图。

图27是沿着图26的m-m线剖开的剖面图。

图28是图25的俯视图。

图29是图25所示的水车壳体的分解立体图。

图30是从图29的下侧看去的立体图。

图31是图29的主视图。

图32是沿着图31的n-n线剖开的剖面图。

图33是图29所示的传动轴和衬套的分解立体图。

图34是图33的主视图。

图35是沿着图34的o-o线剖开的剖面图。

图36是图4所示的水槽加湿媒介壳体的立体图。

图37是从图36的下侧看去的立体图。

图38是图36的主视图。

图39是沿着图38的b-b线剖开的剖面图。

图40是图39的加湿媒介固定单元的放大图。

图41是示出图39的防落水流路的放大图。

图42是图36的部分分解立体图。

图43是从图42的下侧看去的立体图。

图44是图42的主视图。

图45是沿着图44的d-d线剖开的剖面图。

附图标记的说明

10:过滤器组件;20:送风单元;30:水槽;40:水车单元;51:水槽加湿媒介;55:吐出加湿媒介;100:净化模块;110:基体;120:放置主体;130:下主体;150:送风扇壳体;160:显示模块;200:加湿模块;210:可视主体;230:顶盖组件;260:连接器;300:水槽加湿媒介壳体;302:固定凸起;304:固定槽;310:内媒介框架;311:内媒介流入口;312:内上框架;313:内垂直框架;314:内下框架;320:外媒介框架;321:外媒介流入口;322:外上框架;323:外垂直框架;324:外下框架;325:外媒介导向件;326:外媒介导向孔;327:倾斜面;328:储存空间;329:卡位槽;330:防溢水盖;331:内挡板;332:盖部;333:外挡板;334:挡板;335:盖插入槽;336:盖孔;337:倾斜面;338:容纳空间;339:卡位凸起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优点、特征及用于实现其的方法可通过参照附图及详细后述的实施例更加明确。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以下公开的实施例,而是可以由多种形态来实现,本实施例仅是为了更完整地公开本发明,从而向本发明所属的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更完整地提示本发明的范围,本发明仅由权利要求书的范围进行定义。在整个说明书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结构元件。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详细的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加湿净化装置的立体图,图2是图1的分解立体图,图3是图1的分解主视图,图4是图3的分解剖面图,图5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加湿净化装置的空气流动的示意图。

本实施例的加湿净化装置包括:净化模块100;以及放置在所述净化模块100上侧的加湿模块200。

所述净化模块100吸入外部空气后进行过滤,将过滤空气提供给所述加湿模块200。所述加湿模块200接收所述过滤空气并实施提供水分的加湿,将加湿空气向外部吐出。

所述加湿模块200包括储存水的水槽30。在分离出所述加湿模块200时,所述水槽30可从所述净化模块100进行分离。所述加湿模块200放置在净化模块100上方。

用户可从净化模块100分离出所述加湿模块200,并对分离出的加湿模块200进行清扫。用户可对分离出加湿模块200的净化模块100内部进行清扫。在分离出所述加湿模块200的情况下,所述净化模块100的上方面向用户开放。所述净化模块100可在单独地分离出后述的过滤器组件10后进行清扫。

用户可向所述加湿模块200进行供水。在所述加湿模块200形成有供水流路,从而能够从外部向所述水槽30进行供水。

所述供水流路被构成为能够随时向所述水槽进行供水。例如,在所述加湿模块200动作中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供水流路进行供水。例如,在所述加湿模块200结合在净化模块100的状态下,也能够通过供水流路进行供水。例如,在所述加湿模块200从净化模块100分离的状态下,也能够通过供水流路进行供水。

所述净化模块100和加湿模块200通过连接流路103相连接。由于所述加湿模块200以可分离的方式设置,所述连接流路103分散配置在净化模块100和加湿模块200。

将形成在所述净化模块100的连接流路定义为净化连接流路104,将形成在所述加湿模块200的连接流路定义为加湿连接流路105。只有在所述加湿模块200放置于所述净化模块100时,才能使所述连接流路相连接,并准确地构成空气的流路。

对于所述净化模块100和加湿模块200中通过的空气的流动将在后面进行详细的描述。

对所述净化模块100的结构进行更加详细的说明如下。

所述净化模块100包括:基体110,形成有吸入流路101和净化连接流路104;过滤器组件10,相对于所述基体110以可分离的方式设置,对流动的空气实施过滤;送风单元20,配置在所述基体110内部,使空气进行流动。

外部空气通过所述吸入流路101吸入所述基体110内部。通过所述净化连接流路104将所述过滤器组件10中被过滤的空气提供给所述加湿模块200。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基体110由两个部分构成。

所述基体110包括:下主体130,用于形成外形,在下侧面形成有吸入口111;放置主体120,用于形成外形,与所述下主体130上侧相结合。

在所述净化模块100或加湿模块200中的至少一方可配置有用于向用户显示动作状态的显示模块160。在本实施例中,在所述基体110设置有用于向用户显示加湿净化装置的动作状态的显示模块160。

所述放置主体120和下主体130以整体的方式进行组装。与本实施例不同地,所述放置主体120和下主体130可制作为一个。

所述加湿模块200以可分离的方式放置在所述放置主体120的上侧,并支撑所述加湿模块200的荷重。

所述放置主体120提供能够稳定地放置所述水槽30的结构。所述放置主体120为所述加湿模块200的水槽30可进行分离的结构。所述放置主体120为凹陷的结构,从而能够容纳所述水槽30。

所述放置主体120向所述基体110内部凹陷地形成,能够向所述基体110内部容纳所述水槽30,据此能够将加湿净化装置的重心更向下侧移动。

本实施例的加湿净化装置通过所述净化模块100输入电源,通过所述净化模块100向所述加湿模块200提供电源。由于所述加湿模块200为相对于所述净化模块100可分离的结构,所述净化模块100和加湿模块200设置有可分离的供电结构。

由于所述净化模块100和加湿模块200通过所述放置主体120来实现,在所述放置主体120配置有向所述加湿模块200提供电源的连接器260。在所述顶盖组件230配置有与所述连接器260以可分离的方式相连接的顶部连接器270。在放置所述顶盖组件230时,所述顶部连接器270放置在连接器260上侧。所述顶盖组件230通过所述顶部连接器270接收所述连接器260供给的电源。

所述过滤器组件10以可装卸的方式组装在所述基体110。

所述过滤器组件10提供过滤流路102,并对外部空气实施过滤。

所述过滤器组件10具有相对于所述基体110朝水平方向可进行装卸的结构。所述过滤器组件10以与沿着垂直方向逆流而上的空气的流动方向相交叉的方式进行配置。所述过滤器组件10沿着与从下侧向上侧流动的空气的流动相正交的水平方向进行配置。

所述过滤器组件10相对于所述基体110可沿着水平方向进行滑动。

所述送风单元20生成空气的流动。所述送风单元20配置在所述基体110内部,使空气从下侧向上侧流动。

所述送风单元20由送风扇壳体150、送风马达22以及送风扇24构成。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送风马达22配置在上侧,送风扇24配置在下侧。

所述送风扇壳体150配置在所述基体110内部。所述送风扇壳体150提供流动的空气的流路。在所述送风扇壳体150配置有所述送风马达22以及送风扇24。

所述送风扇壳体150配置在所述过滤器组件10上侧,配置在所述放置主体120下侧。

所述送风扇24为离心式风扇,其在下侧吸入空气后,朝径向外侧吐出空气。所述送风扇24朝径向外侧及上侧吐出空气。所述送风扇24的外侧端沿着径向上侧形成。

为了与流动的空气的接触达到最小,所述送风马达22配置在所述送风扇24的上侧。所述送风马达22不位于基于所述送风扇24的空气流路上。

所述加湿模块200包括:水槽30,储存用于加湿的水,以可分离的方式放置在所述净化模块100;水车单元40,配置在所述水槽30内部,喷射所述水槽的水;加湿媒介50,被所述水车单元40喷射的水浸湿,向流动的空气提供水分;可视主体210,与所述水槽30相结合,由能够看到内部的材质形成;顶盖组件230,以可分离的方式放置在所述可视主体210,形成有吐出空气的吐出流路107和进行供水的供水流路109。

所述水槽30放置在所述放置主体120。所述水车单元40配置在所述水槽30内部,在所述水槽30内部进行旋转。

所述水车单元40吸入所述水槽内部的水,将吸入的水向上侧进行扬水,并将被扬水的水朝径向外侧喷射。所述水车单元40包括水车壳体800,所述水车壳体800向其内部吸入水,将被吸入的水向上侧进行扬水后,将其朝径向外侧喷射。

从所述水车壳体800喷射的水浸湿所述加湿媒介50。从所述水车壳体800喷射的水可朝向所述可视主体210或加湿媒介50中的至少一方喷射。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水车壳体800朝向所述可视主体210的内侧面喷射水,喷射的水沿着所述可视主体210的内侧面向下流落。在所述可视主体210的内侧面形成以水滴形态结成的液滴,用户可通过所述可视主体210看到所述液滴。

所述可视主体210与所述水槽30相结合,并位于所述水槽30的上侧。所述可视主体210的至少一部分由能够透视内部的材质形成。

所述可视主体210内侧面上结成的液滴可呈现出结成雨滴的形态。从所述可视主体210流落的液滴浸湿所述加湿媒介50。

在所述可视主体210的外侧可配置显示模块160。所述显示模块160可与可视主体210或放置主体120中的一方相结合。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显示模块160配置在所述放置主体120。

在放置所述加湿模块200时,所述可视主体210的外侧面与所述显示模块160相紧贴。所述显示模块160的表面中的至少一部分由反射光的材质形成。

在所述可视主体210结成的液滴还将投影到所述显示模块160的表面。由此,用户可在所述可视主体210和显示模块160这两处观察到液滴的移动。

所述水槽30形成有空气疏通的水槽流入口31。从所述净化模块100供给的空气通过所述水槽流入口31向所述加湿模块200内部流动。

所述加湿媒介50包括:水槽加湿媒介51,配置在连接流路103;以及吐出加湿媒介55,配置在吐出流路107。

所述水槽加湿媒介51配置在连接流路103上,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水槽加湿媒介51配置在水槽30的水槽流入口31。所述水槽加湿媒介51位于水槽流入口31的内侧,对通过所述水槽流入口31的空气提供加湿。

所述水槽加湿媒介51覆盖所述水槽流入口31,空气贯穿所述水槽加湿媒介51并向所述水槽30内部流动。

所述吐出加湿媒介55配置在吐出流路107上。所述吐出加湿媒介55可配置在可视主体210或顶盖组件230中的至少一方。在本实施例中,在所述顶盖组件230配置所述吐出加湿媒介55。

所述吐出加湿媒介55覆盖所述吐出流路107,空气贯穿所述吐出加湿媒介55并向顶盖组件230外流动。

以下,参照附图对空气的流动进行说明。

在送风单元20进行动作时,外部空气通过形成在基体110的下侧面的吸入流路101流入基体110内部。通过所述吸入流路101吸入的空气向上侧移动,并在此过程中通过净化模块100和加湿模块200,通过形成在加湿模块200的上侧的吐出流路107向外部吐出。

吸入所述吸入流路101的空气通过过滤器组件10的过滤流路102,在通过所述过滤流路102的过程中,所述过滤器组件10对外部空气进行过滤。

通过所述过滤流路102的空气通过送风单元20向连接流路103流动。通过所述过滤流路102的空气被送风扇24施压后,沿着送风扇壳体150向连接流路103流动。

所述送风单元20配置在过滤流路102之后,因此能够使灰尘等杂质贴附在所述送风扇24的情况达到最少。

在所述送风单元20配置于过滤流路102之前的情况下,送风扇24上贴附杂质,并由此引起清扫周期变短。

并且,由于送风单元20配置在加湿流路106之前,能够使水分贴附在送风扇24表面的情况达到最少。在送风扇24表面贴附有加湿的水分的情况下,发生杂质沾粘或发霉等情况的可能性较大。

由于所述送风单元20配置在过滤流路102和加湿流路106之间,能够使杂质贴附的情况达到最少,并能够适当地提供空气的流动压力。

所述连接流路103由形成在净化模块100的净化连接流路104和形成在加湿模块200的加湿连接流路105构成。

在所述加湿模块200处于放置在放置主体120的状态时,所述净化连接流路104和加湿连接流路105将相连接。在所述加湿模块200处于被分离的状态时,所述净化连接流路104和加湿连接流路105向外部露出。

所述净化连接流路104可形成在放置主体120,加湿连接流路105形成在加湿模块200。

所述净化连接流路104和加湿连接流路105可形成为管道形态,以形成明确的流路。在本实施例中,连接流路103被分散到放置主体120的一部分结构物和所述水槽30的一部分结构物,在所述加湿模块200放置于放置主体120时,将形成所述连接流路103。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放置主体120提供所述连接流路103的外侧结构物,所述水槽30提供所述连接流路103的内侧结构物。

即,在所述水槽30的外侧和放置主体120的内侧之间形成所述连接流路103。由此,所述连接流路103形成在水槽30和放置主体120之间。所述水槽30形成所述连接流路103的内侧的壁,所述放置主体120形成所述连接流路103的外侧的壁。

通过这样地分散配置连接流路103的结构,能够使形成流路的结构物达到最少。所述连接流路103沿着上下方向形成。

通过所述连接流路103的空气向加湿流路106流动。所述加湿流路106为用于供给水分的区间。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加湿流路106从水槽加湿媒介51到吐出加湿媒介55为止。

随着在连接流路103中通过水槽加湿媒介51,在此过程中可向空气供给水分。此外,在所述水槽30内部提供有从所述水车单元40飞散的水滴和从水槽30蒸发的水分。

随着在所述水槽30内部通过所述吐出加湿媒介55,在此过程中可再次供给水分。

在所述加湿流路106中,通过所述水槽加湿媒介51、水槽30内部以及吐出加湿媒介55供给水分。

通过所述吐出加湿媒介55的空气通过吐出流路107向外部露出。

图6是从下侧看去图2所示的加湿模块的立体图,图7是图2所示的加湿模块的主视图,图8是沿着图7的a-a线剖开的剖面图,图9是图2所示的加湿模块的左侧视图,图10是沿着图9的b-b线剖开的剖面图,图11是图2所示的放置主体的俯视图,图12是沿着图11的c-c线剖开的剖面图。

参照附图,所述水车单元40使配置在水槽30内部的水车壳体800进行旋转,通过所述水车壳体800的旋转,将水槽30内部储存的水向可视主体210的内侧面喷射。

所述水车单元40提供用于旋转所述水车壳体800的结构。所述水车单元40在所述水槽30与放置主体120可进行分离的结构中也提供有可向所述水车壳体800传递动力的传动模块600。

对所述水车单元40的结构进行更加详细的说明如下。

所述水车单元40包括:水车壳体800、水车马达42、传动模块600。

所述水车单元40包括:水车壳体800,配置在水槽30内部,进行旋转以将水槽30的水吸入内部,将吸入的水向上侧进行扬水,将扬水的水向外部吐出;水车马达42,向所述水车壳体800提供旋转力;传动模块600,将所述水车马达42的旋转力传递给所述水车壳体800。

所述水车壳体800为将水槽30中储存的水向上侧进行扬水后,将其朝径向外侧进行喷射的结构。

所述水车马达42为提供用于旋转所述水车壳体800的旋转力的结构。

所述传动模块600为用于将所述水车马达42的旋转力传递给所述水车壳体800的结构。

所述水车壳体800、水车马达42以及传动模块600可均设置在水槽30。在此情况下,用户在分离加湿模块200时,需要将水车马达42也一并抬起。并且,在水车马达42也组装在加湿模块200的情况下,在加湿模块200从净化模块100分离时,需要使水车马达42的供电结构具有可进行分离的结构。

因此,本实施例中提示出将重量重的水车马达42配置在放置主体120,并仅使水车壳体800和传动模块600进行分离的结构。如本实施例所述的结构,能够使可进行分离的加湿模块200的重量达到最小。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水车壳体800和水车马达42为可进行分离的结构。所述水车壳体800配置在加湿模块200内部,水车马达42配置在净化模块100内部。在分离所述加湿模块200时,所述水车壳体800与水槽30一同从净化模块100被分离。

为了实现所述水车壳体800和水车马达42的分离结构,本实施例中设计为所述传动模块600具有可进行分离的结构。

以下,对本实施例的传动模块进行更加详细的说明。

图13是图12所示的第一联结器的立体图,图14是从图13的下侧看去的立体图,图15是图13的侧剖面图,图16是图8所示的第二联结器的立体图,图17是从图16的下侧看去的立体图,图18是图16的侧剖面图,图19是图8所示的d的放大图,图20是图8所示的e的放大图,图21是图8所示的f的放大图,图22是图8所示的g的放大图,图23是沿着图10所示的k-k线剖开的剖面图,图24是沿着图10所示的l-l线剖开的剖面图。

所述传动模块600将水车马达42的旋转力传递给水车壳体800,其包括可进行分离的联结器610、620。

将配置在所述净化模块100并与所述水车马达42相结合的联结器定义为第一联结器610。

将配置在所述加湿模块200并与所述第一联结器610以可分离的方式相结合的联结器定义为第二联结器620。

所述第一联结器610或第二联结器620中的一个为公形状,另一个为母形状。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联结器610被制作为公形状,第二联结器620被制作为母形状。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联结器610以插入第二联结器620的形态以可分离的方式进行结合。与本实施例不同地,也可以所述第二联结器620插入所述第一联结器610的形态进行结合。

所述水车马达42设置在放置主体120。所述水车马达42位于所述送风马达22上侧,与所述送风马达22相分开地进行设置。在所述放置主体120内部放置所述水槽30。在所述水槽30放置于放置主体120时,所述第一、第二联结器610、620以可传动的方式相连接。

所述水车马达42的浇水马达轴43朝向上侧进行配置。在所述浇水马达轴43的上端设置第一联结器610。

所述放置主体120包括:放置内主体122,所述水槽30放置在所述放置内主体122;放置外主体128,与所述放置内主体122相结合,位于所述放置内主体122的外侧,与所述下主体130相结合以形成基体110的外形;放置导向件124,配置在所述放置内主体122和放置外主体128之间,将空气向所述放置内主体122上侧进行引导;外可视主体214,与所述放置外主体128相结合,由可透视的材质形成并配置在可视主体210的外侧。

所述第一联结器610配置在放置内主体122。所述第一联结器610配置在放置内主体122的水槽插入空间内部。所述第一联结器610配置在放置内主体122,并向上侧露出。

所述第一联结器610优选地被制作为其上侧截面窄、下侧截面宽的形状。所述第一联结器610可以是诸如圆锥、金字塔等的形态。

所述第一联结器610被形成为越靠近上侧其截面变得越窄。在所述第一联结器610的外周面形成有齿形。所述第一联结器610的齿形以水车马达轴43为中心呈放射状进行配置。所述第一联结器610的齿形相对于水车马达轴43的圆周方向形成锯齿结构(serration)。

所述第一联结器610包括:第一联结器主体612;第一锯齿结构614,形成在所述第一联结器主体612的外侧面;马达轴结合部615,形成在所述第一联结器主体612的内侧,其下侧呈开口状态形成,水车马达轴43插入所述马达轴结合部615;马达轴沟槽616,形成在所述马达轴结合部615,提供与所述水车马达轴43的结合力;防进入挡块618,限制所述水车马达轴43的插入深度。

所述第一联结器610的上侧面以被堵住的方式形成。由此,所述第一联结器主体612的上侧面形成为平面。与本实施例不同地,所述第一联结器主体612的上侧面可呈开口状态形成,并可与所述马达轴结合部615相连通。

所述第一锯齿结构614相对于水车马达轴43沿着径向凸出。所述第一锯齿结构614沿着上下方向较长地延伸形成。所述第一锯齿结构614以水车马达轴43为中心沿着圆周方向配置有多个。所述第一锯齿结构614沿着上下方向以倾斜的方式形成。所述第一锯齿结构614越靠近上侧其朝与水车马达轴43的中心轴靠近的方向形成倾斜。

在所述马达轴结合部615插入水车马达轴43的上侧端。所述马达轴沟槽616与水车马达轴43以过盈配合形态进行组装。在所述水车马达轴43形成有与所述马达轴沟槽616对应的凸起(未图示)。

所述防进入挡块618被所述水车马达轴43支撑,在组装所述第一联结器610时,限制其过度的移动。

在所述第二联结器620插入所述第一联结器610,在进行结合时能够传递旋转力。

所述第二联结器620包括:第二联结器主体622;联结器结合部625,形成在所述第二联结器主体622的内侧,其下侧呈开口状态形成,第一联结器610插入所述联结器结合部625;第二锯齿结构624,形成在所述第二联结器主体622的内侧面,与所述第一锯齿结构614相啮合;传动轴结合部627,形成在所述第二联结器主体622,向所述水车壳体800传递旋转力的传动轴640与所述传动轴结合部627相结合;传动轴沟槽626,形成在所述传动轴结合部627,提供与所述传动轴640的结合力。

所述联结器结合部625的形状与所述第一联结器主体612的外形相互对应。所述第一联结器主体612插入所述联结器结合部625。所述第一联结器主体612与第二联结器主体622可沿着上下方向进行分离,沿着旋转方向则形成相互卡位。

传动轴640位于所述第二联结器620上侧,并插入所述传动轴结合部627。所述传动轴640与所述传动轴沟槽626以过盈配合形态相结合。

所述传动轴沟槽626以水车马达轴43为基准沿着径向进行配置,并凹陷地形成。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传动轴结合部627和联结器结合部625形成为相连接的空间。与本实施例不同地,所述传动轴结合部627和联结器结合部625可以相分离的方式形成。

所述传动轴结合部627的截面积比联结器结合部625的截面积更小地形成。由此,在所述传动轴结合部627和联结器结合部625之间形成台阶,从而能够限制所述第一联结器610的移动。

所述第二锯齿结构624具有与所述第一锯齿结构614对应的形状,并相互进行啮合。

水车马达轴43位于所述第一联结器610的下侧,传动轴640位于第二联结器620的上侧。所述水车马达轴43和传动轴640可成一列进行配置。

所述第一联结器610和第二联结器620提供离合器功能。只有在所述第一联结器610和第二联结器620相结合时,才能将水车马达轴43的旋转力传递给传动轴640。

由于所述联结器结合部625构成为其下侧截面积宽、上侧截面积窄的形态,在放置加湿模块100时,能够容易地实现所述第一联结器610和第二联结器620的结合。

即使所述第一联结器610和第二联结器620不处于沿着上下方向准确对齐的状态,也可利用所述第一、第二锯齿结构614、624来实现位置对齐。

所述传动模块600为用于将水车马达42的旋转力传递给水车壳体800。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传动模块600的大部分结构设置在所述水槽30,诸如第一联结器610的一部分结构设置在放置主体120。

所述传动模块600包括:传动壳体630,位于水槽30的柱体35内部;传动轴640,位于所述传动壳体630内部,贯穿所述传动壳体630并向上侧凸出,向所述水车壳体800提供旋转力;轴承670,位于所述传动轴640和传动壳体630之间;第二联结器620,与所述传动轴640下端相结合,向所述传动轴640传递旋转力;第一联结器610,与水车马达轴43相结合,以可分离的方式与所述第二联结器620相结合,在所述第二联结器620相结合时,将所述水车马达轴43的旋转力传递给所述第二联结器620。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传动模块600设置在柱体35内部,以切断与水相接触。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传动壳体630、传动轴640、轴承670、第二联结器620配置在所述柱体35内部。

所述传动轴640以沿着上下方向贯穿传动壳体630的方式设置。所述传动轴640可在贯穿传动壳体630的状态下进行旋转。

所述传动壳体630可由金属材质形成。所述传动壳体630可由耐腐蚀性高的铝或黄铜材质形成。

所述传动壳体630设置在水槽30内部。所述水槽30形成有使第一联结器610被露出的插入口39。所述传动壳体630封闭所述插入口39的上侧。

所述传动轴640沿着上下方向贯穿所述传动壳体630。所述传动轴640的上端与所述水车壳体800相结合,下端与第二联结器620相结合。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联结器620位于水槽30的底面上侧,并配置在传动壳体630内部。与本实施例不同地,所述第二联结器620可配置在水槽30的底面下侧。

所述轴承670配置在传动壳体630和传动轴640之间。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传动轴640以贯穿所述轴承670的方式进行配置。

所述传动壳体630包括:轴承壳体650,其上侧和下侧呈开口状态形成;壳体帽660(housingcap),与所述轴承壳体650的上侧相结合,传动轴640沿着上下方向贯穿所述壳体帽660;轴垫圈680(gasket),配置在所述壳体帽660和传动轴640之间,夹紧在所述壳体帽660而被固定;壳体弹性构件690,设置在轴承670和壳体帽660之间,用于提供弹性力。

所述传动轴640形成有支撑所述轴承670的轴承支撑端641。所述轴承670被所述轴承支撑端641支撑。所述轴承支撑端641的下侧直径比上侧更大地形成。所述轴垫圈680在从所述传动轴640的上侧插入后,被所述轴承支撑端641支撑。

所述壳体帽660与轴承壳体650的上端相结合。所述壳体帽660夹紧固定在轴承壳体650。所述壳体帽660形成为环形状。所述壳体帽660在内侧形成有中空部661,所述传动轴640沿着上下方向贯穿所述中空部661。

所述壳体帽660包括:壳体帽主体662,被轴承壳体650支撑,形成有供传动轴640贯穿的中空部661;帽支撑部664,形成在所述壳体帽主体662,用于支撑轴垫圈680。

所述帽支撑部664向所述传动轴640侧凸出地形成。所述轴垫圈680被所述帽支撑部664支撑。

所述壳体帽660位于柱体35的上面的下方。在所述柱体35形成有供所述传动轴640贯穿的柱体开口部39。

所述壳体帽660支撑轴垫圈680,所述轴垫圈680与柱体35的内部上侧面相紧贴。

所述轴垫圈680可由弹性材质形成。

可通过所述轴垫圈680切断水槽30的水流入柱体35内部。并且,所述轴垫圈680可切断水流入轴承壳体650内部。

所述轴垫圈680包括:垫圈主体682,与帽支撑部664相紧贴;垫圈隔膜684(gasketdiaphragm),从所述垫圈主体682向传动轴640凸出地形成。

所述垫圈主体682形成为“┗”截面,其外侧面和下侧面被壳体帽660支撑。所述垫圈隔膜684与垫圈主体682以整体的方式形成。

所述垫圈隔膜684与传动轴640的外侧面相紧贴。所述垫圈隔膜684在上下方向上形成有两个,以双重方式切断水流入。

所述壳体弹性构件690配置在壳体帽660和轴承670之间。壳体弹性构件690的上端弹性支撑壳体帽660,下端被轴承670弹性支撑。

所述壳体弹性构件690通过弹性力向下侧施压轴承670。在所述壳体弹性构件690的作用下,轴承670可被轴承支撑端641支撑。

所述壳体弹性构件690在传动轴640旋转时,使轴承670的震动达到最小。

在本实施例中,传动壳体630设置在所述柱体35内部,与本实施例不同地,所述传动壳体630可向水槽内部露出。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传动轴640沿着上下方向较长地延伸设置。由于所述传动轴640沿着上下方向较长地延伸设置,能够按照需求容易地增大水槽30的容量。

在水槽30的容量小时,可在水车壳体800直接设置第二联结器620。在此情况下,可去除传动轴640和轴承670等结构,从而能够更加简化结构。

在水槽30的容量大时,需要有上下长度长的水车壳体800。水车壳体800的长度变长时,在进行旋转时将产生震动。即,在旋转力仅传递到水车壳体800的下侧的情况下,水车壳体800将发生扭曲等变形,水车壳体800的上侧和下侧发生速度差。

在这样的变形或速度差的作用下,在水车壳体800将产生大量的震动。特别是,吸入到所述水车壳体800内部并进行扬水的水将使得产生更大的震动。在吸入到所述水车壳体800内部的水以偏心状态配置的情况下,将产生更大的震动。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传动轴640在沿着上下方向较长地延伸的状态下与水车壳体800的重心和上端分别相结合,因此能够解决以上所述的问题。

即,在如本实施例的结构中,即使随着水槽30的高度增大而增大水车壳体800的高度,也能够使震动达到最小。

以下,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水车壳体进行更加详细的说明。

图25是示出图4所示的水车壳体的设置状态的立体图,图26是图25的主视图,图27是沿着图26的m-m线剖开的剖面图,图28是图25的俯视图,图29是图25所示的水车壳体的分解立体图,图30是从图29的下侧看去的立体图,图31是图29的主视图,图32是沿着图31的n-n线剖开的剖面图,图33是图29所示的传动轴和衬套的分解立体图,图34是图33的主视图,图35是沿着图34的o-o线剖开的剖面图。

所述水车壳体800为用于喷射水槽30中储存的水的结构。所述水车壳体800配置有用于对水槽30中储存的水有效地进行扬水的结构。

所述水车壳体800接收水车马达42的旋转力进行旋转,在进行旋转时,可向内部吸入水槽30中储存的水后,将其向上侧进行扬水。向所述水车壳体800内部扬水的水通过喷射口410被吐出。

在所述水车壳体800的内侧面形成有扬水沟槽810。所述扬水沟槽810用于提高扬水效率。所述扬水沟槽810在所述水车壳体800内侧面凸出地形成。所述扬水沟槽810沿着上下方向较长地延伸形成。所述扬水沟槽810以水车马达轴43为基准呈放射状进行配置。

所述水车壳体800的下端与水槽30的底面被分开规定间隔以形成吸入间隔801。水槽30的水通过所述吸入间隔801吸入水车壳体800内部。

所述水车壳体800以其下侧开放的状态形成。所述水车壳体800为杯子形状。所述水车壳体800为将杯子倒置的形状。在所述水车壳体800内部形成有壳体空间805。

水槽30的柱体35(column)位于所述水车壳体800内部,在所述柱体35内部配置有传动模块600。所述水车壳体800以包覆柱体35的方式进行配置。

所述水车壳体800被形成为,越靠近上侧其平截面变得越扩展。所述柱体35被形成为,越靠近上侧其平截面变得越缩小。所述水车壳体800和柱体35的形状为用于有效地进行扬水的形状。所述壳体空间805越靠近上侧其容积变得越增大。

在所述水车壳体800进行旋转时,被吸入内部的水在离心力的作用下,将紧贴在水车壳体800内周面。形成在所述水车壳体800内周面的扬水沟槽810向被吸入内部的水提供旋转力。

在所述水车壳体800形成有用于将吸入的水向外部吐出的喷射口410。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喷射口410被配置为沿着水平方向吐出水。被扬水的水通过所述喷射口410向外部吐出。

在本实施例中,从所述喷射口410吐出的水可向可视主体210喷射。

所述喷射口410可根据设计条件来调节其数目。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喷射口410以具有高度差的方式在水车壳体800配置多个。将配置在所述水车壳体800的上侧的喷射口定义为高速喷射口,配置在水车壳体的中间的喷射口定义为一般喷射口。

只有在所述水车壳体800高速旋转时,才能从所述高速喷射口中吐出水。可被配置为,在所述水车壳体800通常旋转的速度下,无法通过所述高速喷射口吐出水。所述一般喷射口在水车壳体平时进行动作的所有阶段中吐出水。

所述高速喷射口可配置有多个。所述一般喷射口可配置有多个。

在水车壳体800以通常旋转速度进行旋转时,被扬水的水起码比一般喷射口更高地上升。在所述水车壳体800高速进行旋转时,被扬水的水上升至高速喷射口的高度以上。

所述高速喷射口可沿着水车壳体800的圆周方向配置有多个。所述一般喷射口也可沿着水车壳体800的圆周方向配置有多个。

在所述水车壳体800不进行旋转时,无法通过喷射口410吐出水。在用户仅以净化模式(净化模块进行动作,而加湿模块停止的模式)使其进行动作时,水车单元40不进行动作,而仅有送风单元20进行动作。只有在用户仅以加湿模式进行动作,或者以净化模式以及加湿模式进行动作时,所述水车壳体800才进行旋转,并通过所述喷射口410吐出水。

从所述喷射口410吐出的水可向可视主体210的内侧面进行喷射。由于水车壳体800进行旋转,从所述喷射口410吐出的水击打所述可视主体210的内侧面并进行旋转。

用户能够通过可视主体210以视觉方式确认出喷射水的情形。这样的水的喷射表示以加湿模式进行动作中。用户可通过水的喷射直观地确认出以加湿模式进行动作中。

在所述可视主体210因被喷射的水结成液滴,所述液滴将向下流落。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水车壳体800由三个部分构成。与本实施例不同地,所述水车壳体800可由一个或两个部件进行制作。

所述水车壳体800的下端从水槽30的底面分开规定间隔进行配置。

所述水车壳体800包括:第一水车壳体820、第二水车壳体840、水车壳体盖860以及水车传动部880。

所述水车壳体800与传动轴640相组装,配置有用于从所述传动轴640传递到旋转力的结构。在本实施例中,在所述水车壳体800中,水车传动部880和水车壳体盖860与传动轴640相组装,并传递到旋转力。

对所述传动轴640的结构进行说明如下。

所述传动轴640在其上端和下端分别形成有螺纹643、644,在外周面形成有轴承支撑端641、645以及轴支撑端642。

上端螺纹643与水车壳体盖860相组装。下端螺纹644与第二联结器620相组装。

所述轴承支撑端641、645以及轴支撑端642通过改变传动轴640的直径而形成。所述轴承支撑端641、645用于支撑轴承。所述轴支撑端642用于支撑水车传动部880。

所述下端螺纹644可直接与第二联结器620相结合。在本实施例中,在第二联结器620的传动结合部627配置额外的联结器结合构件646,通过所述联结器结合构件646将传动轴640和第二联结器620相结合。

在所述联结器结合构件646的外周面沿着上下方向形成有传动轴沟槽626,在内周面形成有与所述下端螺纹644相组装的螺纹(未图示)。

接着,对所述水车壳体800的各结构进行说明。

所述第一水车壳体820的上侧和下侧分别呈开口状态形成,在内侧面形成有扬水沟槽810。所述第一水车壳体820的下端与水槽30的底面分开规定间隔,从而形成吸入间隔801。

第二水车壳体840的上侧和下侧分别呈开口状态形成,并组装在所述第一水车壳体820的上端。

所述水车壳体盖860与所述第二水车壳体840的上端相结合,并覆盖所述第二水车壳体840的上方面。

所述水车传动部880与所述第一水车壳体820或第二水车壳体840中的至少一方相连接,以传递到传动模块600的旋转力。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水车传动部880与所述第一水车壳体820相连接。

与本实施例不同地,所述第一水车壳体820和第二水车壳体840可以整体的方式进行制作。并且,与本实施例不同地,所述第一水车壳体820和水车壳体盖860可以整体的方式进行制作。

所述第一水车壳体820的上侧截面比下侧截面更宽地形成。所述第一水车壳体820沿着上下方向形成倾斜。所述第一水车壳体820可以是下侧截面窄的圆锥形态。

在所述第一水车壳体820内部形成有扬水沟槽810。所述扬水沟槽810沿着上下方向形成。所述扬水沟槽810以水车马达轴43为中心呈放射状进行配置。所述扬水沟槽810可配置有多个,朝向所述水车壳体800轴中心凸出。

所述第一水车壳体820的下端与水槽30的内部底面相分开而形成吸入间隔801。第一水车壳体820的上端与第二水车壳体840的下端相结合。

所述第一水车壳体820和第二水车壳体840可相组装或相分解。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水车壳体820和第二水车壳体840通过螺丝结合来进行组装。在第一水车壳体820的上侧外周面形成有螺纹822,在第二水车壳体840的下侧内周面形成有螺纹842。

将形成在所述第一水车壳体820的螺纹822定义为第一螺纹822,形成在所述第二水车壳体840的螺纹842定义为第二螺纹842。

在所述第一螺纹822的下侧形成有用于限制所述第二水车壳体840的移动的第一挡板823(barrier)。所述第一挡板823沿着所述第一水车壳体820的圆周方向形成。所述第一挡板823形成为带形态,向所述第一水车壳体820的外侧凸出地形成。

在组装第一水车壳体820和第二水车壳体840时,所述第一挡板823紧贴在所述第二水车壳体840的下端。所述第一挡板823比所述第一螺纹822向外侧更凸出地形成。

在所述第一螺纹822和第一挡板823之间配置有第一衬垫825(packing)。所述第一衬垫825用于切断水向第一水车壳体820和第二水车壳体840之间泄漏。所述第一衬垫825由弹性材质形成。所述第一衬垫825形成为环形态。

为了固定所述第一衬垫825的位置而配置有衬垫设置筋824。所述衬垫设置筋824可配置在第一螺纹822的延长线上。所述衬垫设置筋824可以是第一螺纹822的一部分。

由此,所述第一螺纹822可形成有多个,以不连续的方式分散配置。

在所述第一水车壳体820配置有一般喷射口411。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一般喷射口411配置有两个。两个一般喷射口411朝相互相反方向形成。

所述一般喷射口411将第一水车壳体820的内外侧相连通。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一般喷射口411的内侧开口面积比外侧开口面积更宽地形成。

在所述第二水车壳体840的外周面形成有水车翼850。所述水车翼850可使加湿空气进行流动。并且,所述水车翼850可沿着将水车壳体800向下侧下侧施压的方向形成。在所述水车壳体800进行旋转时,在扬水的水的作用下,所述水车壳体800向上侧受到压力。所述水车翼850优选地被形成为向下侧施压水车壳体800。

在所述水车壳体800进行旋转时,所述水车翼850拉进周边的空气并使其向下侧流动。配置有所述水车壳体800的加湿流路106的空气在送风扇24的流动的作用下,其大部分向吐出流路107侧流动,所述水车翼850周边的空气则朝与之相反的方向流动。

所述水车翼850可局部地形成与基于送风扇24的空气流动相反的空气流动。基于所述水车翼850的空气流动具有使所述水车壳体800周边的水粒子向水槽30流动的效果。所述水车翼850具有沿着下侧方向形成风向,并拉进加湿流路106的水粒子的效果。

并且,基于所述水车翼850的空气流动在水从供水流路109向水车壳体800的上部掉落时,执行将掉落的水向水车壳体800侧汇集的作用。

在所述水车壳体800旋转时通过供水流路109进行供水的情况下,水与所述水车壳体800表面相碰撞而以不规则的方式进行飞散。基于所述水车翼850的空气流动在进行供水时,可呈现将飞散的水粒子向水车壳体800表面侧汇集的现象。

所述第二水车壳体840形成有高速喷射口412、413。所述高速喷射口412、413朝向可视主体210喷射水。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高速喷射口412、413配置有两个。将所述高速喷射口定义为第一高速喷射口412和第二高速喷射口413。

所述第一高速喷射口412和第二高速喷射口413以传动轴640为基准朝相反方向形成。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高速喷射口412和第二高速喷射口413形成规定的高低差。所述第一高速喷射口412和第二高速喷射口413并不配置在相同的高度上。

通过所述第一高速喷射口412和第二高速喷射口413形成高低差,可使与可视主体210相碰撞的水的位置不同地进行设定。由此,在所述水车壳体800进行旋转时,从第一高速喷射口412喷射的水和从第二高速喷射口413喷射的水将经过相互不同的路径。

将与可视主体210的内侧面相碰撞的水的路径定义为喷射线。

将所述第一高速喷射口412形成的喷射线定义为第一喷射线,所述第二高速喷射口413形成的喷射线定义为第二喷射线。

在本实施例中,以所述可视主体210的某一处为基准,从第一高速喷射口412喷射的水经过之后,在规定时间后在另一高度上经过从第二高速喷射口413喷射的水。即,在所述可视主体210的内侧面形成两个喷射线,通过这样的视觉方式的演出,能够使用户更加有效地认知正在喷射水。

在从配置在恒定的高度的两个高速喷射口吐出水的情况下,将仅形成一个喷射线。在水车壳体800高速进行旋转时,即使第一、第二高速喷射口412、413位于相反方向,其相位差将极短地形成。在此情况下,引起错视而被认为是从一个喷射线流落水。

另外,在形成两个喷射线的情况下,由于水被碰撞的位置不同,因碰撞而发生的声音也将不同地形成。即,从第一喷射线发生的声音和从第二喷射线发生的声音将不同地形成。通过这样的音响差异,用户可以听觉方式确认水车壳体800正在进行旋转。

通过所述喷射线的音响差异,具有向视障者或听障者有效地传达动作状况的效果。并且,在没有光线的状况下,也能够容易地确认加湿净化装置处于动作中的状态。

另外,在所述第二水车壳体840的内部形成有用于抑制水膜旋转流动的水膜抑制筋870。所述水膜旋转流动是指沿着水车壳体800的内侧面旋转的流动。

所述第一水车壳体820的扬水沟槽810为用于形成所述水膜旋转流动,所述水膜抑制筋870为用于抑制所述水膜旋转流动。

在所述第一水车壳体820中,因为需要进行扬水以将水上升至第二水车壳体840,将积极地产生水膜旋转流动,而上升至所述第二水车壳体840的水则越是不形成水膜旋转流动,越容易地通过高速喷射口412、413进行喷射。

在所述第二水车壳体840内部形成高速的水膜旋转流动的情况下,水将沿着内部流动,而不是通过高速喷射口被吐出。

并且,在所述第二水车壳体840滞留越多量的水,水车壳体800中形成的震动变得越大。扬水至所述第二水车壳体840的水需要通过高速喷射口412、413迅速地进行喷射,才能使水车壳体800的偏心达到最小,并使与之对应的震动也达到最小。

所述水膜抑制筋870用于执行使水膜旋转流动达到最小,据此使水车壳体800的偏心及震动达到最小的功能。

所述水膜抑制筋870在第二水车壳体840的内侧面向传动轴640侧凸出地形成。所述水膜抑制筋870沿着与水膜旋转流动相交叉的方向形成。

所述水膜旋转流动沿着第二水车壳体840的内侧面呈螺旋形或圆形进行流动,所述水膜抑制筋870优选地沿着上下方向形成。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水膜抑制筋870沿着垂直方向形成。所述水膜抑制筋870可形成有多个。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水膜抑制筋870配置有三个。多个所述水膜抑制筋870以传动轴640为基准按等间隔进行配置。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水膜抑制筋870的凸出长度为5mm。所述水膜抑制筋870的凸出长度与水膜旋转流动的厚度相关联,根据实施例可多样地进行变更。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水膜抑制筋870以与水车传动部880相连接的方式形成。通过以将所述水膜抑制筋870与水车传动部880相连接的方式进行制作,能够简化模具。

所述水车传动部880为用于将传动轴640的旋转力传递给水车壳体800的结构。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水车传动部880与第二水车壳体840相连接。与本实施例不同地,所述水车传动部880可与第一水车壳体820相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水车传动部880与第二水车壳体840以整体的方式进行制作。与本实施例不同地,所述水车传动部880可与第二水车壳体840相组装。

所述水车传动部880包括:衬套设置部882,位于水车壳体800的轴中心;水车连接部884,将所述衬套设置部882和水车壳体800相连接。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衬套设置部882、水车连接部884以及第二水车壳体840被注塑成型而以整体的方式进行制作。

所述水车连接部884被制作为筋形态。所述水车连接部884以轴中心为基准呈放射状进行配置,并且形成有多个。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水车连接部884与水膜抑制筋870以整体的方式进行制作。所述水车连接部884和水膜抑制筋870以相连接的方式形成。

所述传动轴640贯穿所述衬套设置部882进行设置。

所述衬套设置部882的下侧呈开口状态形成。通过所述衬套设置部882的下侧插入衬套90(bushing)。

所述衬套设置部882和衬套90可沿着上下方向进行分离。所述衬套设置部882和衬套90在旋转方向上形成相互卡位。

为此,在所述衬套设置部882或衬套90中的一方形成有衬套卡位部93,在另一方形成有衬套卡位槽883。在本实施例中,在衬套90形成有衬套卡位部93,在衬套设置部882形成有衬套卡位槽883。

所述衬套卡位槽883形成在衬套设置部882的内侧面,其呈凹陷的形状。所述衬套卡位部93形成在衬套90的外侧面,其呈凸出的形状。

所述衬套卡位部93插入衬套卡位槽883并被夹紧。

所述衬套90与传动模块600的传动轴640相结合。

所述衬套90与所述传动轴640相结合而传递到旋转力。所述衬套90优选地由金属材质形成。在不是坚硬的金属材质的情况下,将可能会发生磨损,这成为引起震动的原因。

所述衬套90形成有沿着上下方向贯穿的衬套轴中孔91。在所述衬套轴中孔91插入所述传动轴640。

所述衬套90在所述水车壳体800旋转时减小震动。所述衬套90位于传动轴640上。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衬套90位于所述水车壳体800的重心。由于所述衬套90位于水车壳体800的重心,在进行旋转时能够大幅地减小水车壳体800的震动。

所述衬套90和传动轴640以夹紧结合方式进行组装。所述衬套90被所述传动轴640支撑。

为了支撑所述衬套90,传动轴640形成有轴支撑端642。以所述轴支撑端642为基准,上侧的直径小,下侧的直径大。

所述衬套90通过所述传动轴640的上侧端被插入。

为使产生的磨损达到最小,所述轴支撑端642可形成为锥形、腔体或带有弧度的形状。在将所述轴支撑端642形成为直角的情况下,在组装过程或动作过程中可能会发生磨损。

在所述轴支撑端642被磨损的情况下,其成为衬套90移动并引起震动的原因。并且,在轴支撑端642被磨损的情况下,衬套90将可能倾斜或移动,由此引起与传动轴640的对齐不良。并且,在发生衬套90和传动轴640的对齐不良的情况下,在进行旋转时发生偏心,并由此引起震动。

在所述衬套轴中孔91形成有被所述轴支撑端642支撑的衬套支撑端92。所述衬套轴中孔91被形成为,以所述衬套支撑端92为基准,其上侧的直径小、下侧的直径大。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轴支撑端642和衬套支撑端92在一处对应地构成。与本实施例不同地,所述轴支撑端642和衬套支撑端92可形成在两处以上。在此情况下,可沿着所述传动轴640的长度方向配置有多个轴支撑端642,在衬套轴中孔91内部也沿着长度方向配置有多个衬套支撑端92。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轴支撑端642和衬套支撑端92配置在中间部分,但是所述轴支撑端642和衬套支撑端92的位置与功能无关。例如,所述轴支撑端642和衬套支撑端92可配置在衬套轴中孔91上的上侧或下侧。

所述传动轴640形成有在进行旋转时与所述衬套90形成相互卡位的轴卡位面645。所述轴卡位面645形成在传动轴640的外周面,并沿着上下方向形成。所述轴卡位面645与所述轴支撑端642相连接。在本实施例中,在轴卡位面645的上侧配置所述轴支撑端642。

所述衬套90形成有与所述轴卡位面645对应的衬套卡位面95。所述衬套卡位面95为形成衬套轴中孔91的面。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轴卡位面645和衬套卡位面95配置有多个。与本实施例不同地,所述轴卡位面645和衬套卡位面95也可仅在一处进行配置。

所述轴卡位面645和衬套卡位面95的相互卡位以及所述轴支撑端642和衬套支撑端92的相互卡位为用于对齐所述衬套90的对齐单元(align)。

所述轴卡位面645和衬套卡位面95的相互卡位提供对垂直方向的对齐功能。所述轴支撑端642和衬套支撑端92的相互卡位提供对水平方向的对齐。

所述轴支撑端642和衬套支撑端92的相互卡位以及所述轴卡位面645和衬套卡位面95的相互卡位提供对相互不同方向的对齐。

由于对齐单元提供对多个方向的对齐,能够更加准确地设置所述衬套90,并能够使组装不良达到最少。

所述水车壳体盖860与第二水车壳体840的上侧相结合,用于封闭所述第二水车壳体840的上侧。所述水车壳体盖860以螺丝方式与第二水车壳体840相结合。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水车壳体盖860与传动模块600相组装。与本实施例不同地,所述水车壳体盖860也可形成与传动模块600相分离的状态。在所述水车壳体盖860与传动轴640相结合的情况下,能够更加有效地减小水车壳体800的偏心及震动。

所述水车壳体盖860包括:盖主体862,覆盖所述第二水车壳体840的上侧开口部;盖主体板863,在所述盖主体862向下侧延伸形成,包覆所述第二水车壳体840的上端;衬垫设置筋864,形成在所述盖主体862的下侧,与所述盖主体板863相分开规定间隔形成;轴固定部866,固定在所述传动轴640;加强筋868,将所述轴固定部866和衬垫设置筋864相连接。

所述盖主体862从俯视看去时形成为圆形。所述盖主体862的直径比第二水车壳体840的直径更大地形成。

所述盖主体板863形成所述盖主体862的外围。所述盖主体板863形成为环形状,与所述盖主体862以整体的方式进行制作。所述盖主体板863在外侧面形成有多个凸起861,所述凸起861沿着圆周方向在360度的范围上形成。所述凸起861在分离水车壳体盖860时向用户提供握持感。

所述衬垫设置筋864位于所述盖主体板863的内侧,与所述盖主体板863相分开规定距离。在所述盖主体板863和衬垫设置筋864之间设置有第二衬垫865。

可通过所述第二衬垫865封闭水车壳体盖860和第二水车壳体840之间。

所述盖主体板863和第二水车壳体840可以螺丝方式进行结合。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水车壳体盖860和第二水车壳体840以过盈配合方式进行组装。

所述轴固定部866与传动轴640相组装,从所述传动轴640传递到旋转力。

所述轴固定部866和传动轴640可以螺丝方式进行结合。为此,在所述传动轴640的上端外周面形成有用于与所述水车壳体盖860的螺丝结合的螺纹643。

在所述轴固定部866可形成有用于与所述传动轴640相组装的螺纹。在本实施例中,在所述轴固定部866配置有轴固定构件867,所述轴固定构件867通过双重注塑成型方式与所述轴固定部866构成一体化。在本实施例中,作为所述轴固定构件867使用螺母。

与所述水车壳体盖860不同地,所述轴固定构件867使用金属材质。由于传动轴640由金属材质形成,与所述传动轴640以螺丝方式结合的部分也需要由金属材质形成,才能在进行结合时防止发生磨损或受损。在所述水车壳体盖860整体由金属材质形成,或者所述轴固定部866由金属材质形成的情况下,优选地在所述轴固定部866自身形成螺纹。

所述水车壳体盖860比第二水车壳体840的直径更大地形成。从上侧看去时,仅露出所述水车壳体盖860,第二水车壳体840和第一水车壳体820则不被露出。

由此,向所述供水流路109供给的水中的至少一部分可向所述水车壳体盖860掉落。在所述水车壳体800进行旋转的情况下,向所述水车壳体盖860掉落的水在所述水车壳体盖860表面朝径向外侧进行喷射。

旋转的水车壳体盖860将供给的水沿着旋转方向进行喷射,能够呈现犹如水从雨伞掉落的效果。特别是,水滴可在沿着所述水车壳体盖860的圆周方向配置的多个凸起861被剥离。

从所述水车壳体盖860朝旋转方向喷射的水与可视主体210的内侧面相碰撞,并能够演出雨景。

所述雨景是指所述可视主体210的内侧面上结成的液滴呈现为犹如雨滴流落的情形的状况。

图36是图4所示的水槽加湿媒介壳体的立体图,图37是从图36的下侧看去的立体图,图38是图36的主视图,图39是沿着图38的b-b线剖开的剖面图,图40是图39的加湿媒介固定单元的放大图,图41是示出图39的防落水流路的放大图,图42是图36的部分分解立体图,图43是从图42的下侧看去的立体图,图44是图42的主视图,图45是沿着图44的d-d线剖开的剖面图。

参照附图对水槽加湿媒介壳体进行更加详细的说明。

在本实施例中,将加湿媒介50中设置有水槽加湿媒介51的壳体定义为水槽加湿媒介壳体300。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水槽加湿媒介壳体300配置在水槽30。特别是,所述水槽加湿媒介壳体300配置在水槽流入口31内侧。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水槽加湿媒介壳体300放置在可视主体210,并位于所述水槽30的内侧。与本实施例不同地,所述水槽加湿媒介壳体300可设置在水槽30。

所述水槽加湿媒介壳体300使吸入到水槽流入口31的空气通过。所述水槽加湿媒介51对所述通过的空气实施加湿。

所述水槽加湿媒介壳体300中设置有水槽加湿媒介51以对流动的空气提供水分,除此之外,还覆盖所述水槽30的上侧以防止所述水槽30中的水被溢出。

例如,在施加有外部的冲击的情况下,水槽30中储存的水可向水槽30外溢出。例如,在将加湿模块200分离移动时,水槽30的水可被溢出。例如,在基体110发生倾斜时,水槽30的水可向外部溢出。

为了防止这样的情况,水槽加湿媒介壳体300紧贴在水槽30的上侧边缘,据此能够抑制所述水槽30的水向水槽30外溢出。

在将水槽加湿媒介壳体300放置在所述可视主体210时,其下端与水槽30的上侧边缘相紧贴。与本实施例不同地,可使所述水槽加湿媒介壳体300与水槽30的上端相紧固或相结合来完彻底地切断水溢出。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将所述水槽加湿媒介壳体300的一部分与水槽30相紧贴来防止溢水。

所述水槽加湿媒介壳体300包括:内媒介框架310,位于水槽加湿媒介51内侧,支撑所述水槽加湿媒介51,形成有使空气通过的内媒介流入口311;外媒介框架320,位于所述水槽加湿媒介51外侧,支撑所述水槽加湿媒介51,形成有使空气通过的外媒介流入口321;防溢水盖330,与所述内媒介框架310或外媒介框架320中的至少一方相结合,与所述水槽30相紧贴以防止所述水槽30的水溢出。

所述水槽加湿媒介51配置在内媒介框架310和外媒介框架320之间。所述水槽加湿媒介51覆盖水槽流入口31。所述水槽加湿媒介51可形成为环形态。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水槽加湿媒介51形成为其下侧截面积小、上侧截面积大的漏斗形态。所述水槽加湿媒介51相对于上下方向以倾斜的方式进行配置。所述水槽加湿媒介51的倾斜是考虑到空气流动方向而形成。

通过连接流路103向水槽流入口31流动的空气与水平移动相比,将形成朝上侧方向倾斜的流动。以倾斜的方式形成的水槽加湿媒介51可以与空气流动方向相正交的方式进行配置。

在空气流动与水槽加湿媒介51相正交的情况下,可防止空气倾向于水槽加湿媒介51的特定部分流动,可使空气在整个面积上均匀地通过。

为了固定所述水槽加湿媒介51,在所述外媒介框架320或内媒介框架310中的至少一方可形成有用于固定所述水槽加湿媒介51的加湿媒介固定单元。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加湿媒介固定单元由凸起和槽构成。

所述加湿媒介固定单元包括:固定凸起302,形成在所述内媒介框架310或外媒介框架320中的一方;固定槽304,形成在所述内媒介框架310或外媒介框架320中的另一方,所述固定凸起302夹设在所述固定槽304。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固定凸起302形成在外媒介框架320,固定槽304形成在内媒介框架310。与本实施例不同地,其位置可相反地进行配置。在所述固定凸起302和固定槽304之间配置有水槽加湿媒介51,在固定凸起302夹设在固定槽304时进行固定。

所述固定凸起302和固定槽304防止水槽加湿媒介51在内媒介框架310和外媒介框架320之间移动。

在本实施例中,为了形成所述固定槽304,所述内媒介框架310的一部分向上侧凸出。

所述固定槽304向下侧呈开放状态形成,固定凸起302向上侧凸出地形成。

通过所述固定凸起302和固定槽304的结合,还具有结合在所述内媒介框架310和外媒介框架320的效果。

在所述内媒介框架310形成有使空气通过的内媒介流入口311。在所述外媒介框架320形成有使空气通过的外媒介流入口321。

内媒介流入口311和外媒介流入口321被形成为可在360度全方向上吸入空气。内媒介流入口311和外媒介流入口321可以相互面对的方式进行配置。

所述内媒介框架310被形成为其上侧直径大、下侧直径小。所述外媒介框架320也被形成为其上侧直径大、下侧直径小。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水槽加湿媒介壳体300整体上形成为漏斗形态。

所述外媒介框架320和内媒介框架310相对于彼此以过盈配合方式进行结合。在所述外媒介框架320和内媒介框架310进行过盈配合时,所述水槽加湿媒介51将被固定。

所述防溢水盖330覆盖水槽30的上侧面中的一部分,以防止水槽30的水溢出。并且,防溢水盖330提供防止从上侧流落的水向水槽30的水面直接掉落的功能。

所述防溢水盖330组装在外媒介框架320和内媒介框架310的下侧。所述防溢水盖330与外媒介框架320或内媒介框架310中的至少一方进行过盈配合。

将被组装的外媒介框架320和内媒介框架310定义为媒介框架组件。

所述媒介框架组件的上端放置在所述可视主体210。沿着所述可视主体210流落的水可沿着所述媒介框架组件流落。

所述防溢水盖330配置在媒介框架组件的下端,用于托住所述媒介框架组件。所述防溢水盖330用于临时储存流落的水,将临时储存的水向水槽30内侧面进行引导。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防溢水盖330提供防落水流路中的一部分。

所述防溢水盖330用于引导流落的水,并使落水噪音达到最小。所述防溢水盖330可被形成为托住媒介框架组件的下端中的至少一部分。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防溢水盖330包覆媒介框架组件的整个下端,并防止水向水槽30水面直接掉落。

所述防溢水盖330从俯视看去时形成为圆环形状。所述防溢水盖330的上侧面将从媒介框架组件流落的水汇集,并向水槽30的内侧面进行引导。所述防溢水盖330的下侧面堵住所述水槽30的内侧边缘,以切断向所述水槽30外溢出的水。

所述内媒介框架310包括:内上框架312,放置在所述可视主体210;内垂直框架313,在所述内上框架312向下侧延伸,用于形成所述内媒介流入口311;内下框架314,与所述内垂直框架313相连接,安置在防溢水盖330的上侧面。

在所述内上框架312和内下框架314之间配置有多个内垂直框架313。在所述内上框架312和内下框架314及内垂直框架313之间形成有内媒介流入口311。

所述内上框架312的上侧面朝向内侧形成。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内上框架312的上侧面形成为曲面,将沿着所述可视主体210流落的水向所述水槽加湿媒介51进行引导。

在所述内垂直框架313形成有提手315。所述提手315可形成有多个。所述提手315在内垂直框架313朝向内侧凸出。用户可通过所述提手315提起整个水槽加湿媒介壳体300。

所述内上框架312形成为环形态,其内侧呈开口状态。所述内下框架314形成为环形态,其内侧呈开口状态。

为了能够放置在可视主体210的下部导向槽217,所述内上框架312比所述外媒介框架320朝径向外侧更凸出地形成。

所述外媒介框架320为与所述内媒介框架310相类似的结构。与所述内媒介框架310相同地,所述外媒介框架320包括:外媒介流入口321、外上框架322、外垂直框架323以及外下框架324。

在所述外下框架324形成有储存空间328。在所述储存空间328临时储存流落的水。所述储存空间328形成为环形状。在所述外下框架324的内侧形成有垂直壁,用于防止水向内侧溢出。所述储存空间328的水向后述的外媒介导向件325流动。

与所述内媒介框架310不同地,所述外媒介框架320还包括用于将外上框架322和外下框架324相连接的外媒介导向件325。

所述外媒介导向件325支撑所述外上框架322和外下框架324。所述外媒介导向件325在内部形成有空余空间。所述外媒介导向件325与所述储存空间328相连接。

所述外媒介导向件325将水槽加湿媒介51的水向防溢水导向件330排出。

在所述外媒介导向件325的下侧端形成有用于将内部的水向所述防溢水导向件330排出的外媒介导向孔326。所述外媒介导向孔326朝径向形成阶差。由此,所述外媒介导向孔326向内侧引入形成。所述防溢水导向件330与所述外媒介导向件325相互型合。

所述外媒介导向件325的底面形成为倾斜面327。所述倾斜面327被形成为其内侧高、外侧低。由此,所述外媒介导向件325的水沿着所述倾斜面327向外媒介导向孔326被引导。在所述倾斜面327的末端配置有所述外媒介导向孔326。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外媒介导向件325配置有三个。所述外媒介导向件325分别按等间隔进行配置,并以放射状形态进行配置。

所述储存空间328的水在自重作用下向外媒介导向件325移动。储存空间328的水在沿着也圆周方向流动后,向所述外媒介导向件325移动,并通过所述外媒介导向孔326向防溢水盖330排出。

通过所述储存空间328、外媒介导向件325、外媒介导向孔326、防溢水盖330的结构,能够防止水从水槽加湿媒介壳体300向水槽30的水面直接掉落。

所述防溢水盖330包括:盖部332,覆盖水槽30的上部;挡板334,以与所述盖部332相连接的方式形成,从所述盖部332弯折以形成容纳空间338;盖插入槽335,形成在所述盖部332,所述外媒介导向件325插入所述盖插入槽335;盖孔336,形成在所述盖插入槽335,与所述水槽30内部相连通并进行排水。

所述盖部332配置在媒介框架组件下侧。所述盖部332可配置在所述水槽30的内部。所述盖部332可覆盖所述水槽30的上部一部分。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盖部332沿着所述水槽30的内侧面形成。

所述盖插入槽335在所述盖部332向下侧凹陷地形成。在所述盖插入槽335插入所述外媒介导向件325。所述盖插入槽335沿着垂直方向凹陷地形成,所述外媒介导向件325沿着垂直方向插入。

插入所述盖插入槽335的外媒介导向件325其横方向的移动受到限制。所述盖插入槽335与外媒介导向孔326分开规定间隔。

在所述盖插入槽335形成有盖孔336。所述盖孔336以朝径向贯穿的方式形成。所述盖孔336与所述水槽30内部相连通。所述盖孔336朝向所述水槽30内侧面形成。从所述盖孔336排出的水沿着所述水槽30内侧面移动。

所述盖插入槽335的底面形成为倾斜面337。所述倾斜面337与外媒介导向件325的倾斜面327相对应。

在所述盖插入槽335中的至少一个形成有夹紧槽335a,在所述外媒介导向件325可形成有与所述夹紧槽335a对应的夹紧部325a。

所述夹紧部325a向下侧凸出地形成,沿着上下方向插入所述夹紧槽335a。所述夹紧部325a和夹紧槽335a可作为能够确认外媒介框架320和防溢水盖330的结合位置的位置确定单元来使用。在所述夹紧部325a和夹紧槽335a不相一致的情况下,外媒介框架320和防溢水盖330无法被组装。

所述盖部332可与水槽30的内侧面相紧贴。所述盖部332可与所述水槽30的上端边缘相紧贴。所述盖部332可与所述水槽30的上端相叠加。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盖部332与水槽30的内侧面相紧贴,与所述水槽30的上端边缘相紧贴。

所述倾斜面337被形成为其内侧高、外侧低。在所述倾斜面337的末端配置有所述盖孔336。从所述盖孔336吐出的水与水槽30的内侧面相接触。通过所述倾斜面327、337能够将水向水槽30内侧面进行引导。

所述盖部332以倾斜的方式形成。所述盖部332被形成为其外侧高、内侧低。所述盖部332的倾斜结构抑制上侧的水向盖部332外流动。所述盖部332上侧面的水沿着倾斜结构向内侧流动。

沿着所述盖部332的上侧流动的水向所述储存空间328进行引导。由此,沿着所述盖部332的上侧面流落的水经由所述储存空间328、外媒介导向孔326、盖孔336向水槽30内侧面进行引导。通过如上所述的结构,能够防止流落的水向所述水槽30的水面直接掉落。

所述挡板334与所述盖部332一同形成容纳空间338。所述容纳空间338形成在所述盖部332的下侧。所述容纳空间338在所述水槽30的水摇动时,将沿着所述水槽30的内侧壁澎湃的水容纳,并将其向所述水槽30的下侧进行引导。

所述挡板334包括内挡板331和外挡板333。

所述内挡板331和外挡板333在所述盖部332向下侧弯折而形成。所述内挡板331沿着所述盖部332的内侧边缘形成,并向下侧弯折而形成。所述外挡板333沿着所述盖部332的外侧边缘形成,并向下侧弯折而形成。

所述外挡板333与所述水槽30的内侧面相紧贴。

所述内挡板331与外媒介框架320相紧贴。更详细而言,所述内挡板331与所述外下框架324相紧贴。

所述内挡板331和外下框架324相互进行结合。在所述内挡板331或外下框架324中的一方形成有卡位凸起339,在另一方形成有卡位槽329。在本实施例中,在内挡板331形成有卡位凸起339,在外下框架324形成有卡位槽329。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防溢水盖330位于水槽30的内侧,所述外挡板333与水槽30的内侧面相紧贴。

由此,在所述水槽30中储存的水摇动的情况下,其沿着所述水槽30的内侧壁上升后,沿着所述外挡板333、盖部332以及内挡板331流动。即,沿着所述水槽30内侧壁上升的水在所述容纳空间338中其方向被转换为下侧后,再向水槽30的中心被引导。

如上所述,所述防溢水盖330能够防止所述水槽30的水向水槽30外溢出。

并且,水槽加湿媒介壳体300通过内上框架312、储存空间328、外媒介导向孔326、盖部332、盖孔336的结构,提供防止从可视主体210流落的水向水槽30的水面直接掉落的防落水流路。

以上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以上所述的特定的实施例,在不背离权利要求书中主张的本发明的技术思想的范围内,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能够对其进行多种变形实施,这样的变形实施不应脱离本发明的技术思想或前景而单独地加以理解。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