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热取暖器及电热取暖桌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115436阅读:276来源:国知局
电热取暖器及电热取暖桌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取暖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电热取暖器及电热取暖桌。



背景技术:

电热取暖器作为一种新型快捷的取暖用具,因其使用便捷、经济性强等诸多优点,而越来越得到人们的欢迎,成为继空调、水暖型取暖器之后又一得到广泛应用的取暖设备。

但是,现有技术中的电热取暖器,例如:人们俗称的“小太阳”虽然其头部能够左右摇摆,扩大供暖范围,但是通常使用者的脚部能够得到的热量少之又少,不能够达到为脚部取暖的效果,致使使用者的脚部仍然难免于寒冷的侵袭。

鉴于此,非常有必要设计一种新型电热取暖器,来改善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热取暖器及电热取暖桌,以缓解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使用电热取暖器取暖时使用者的脚部能够得到的热量很少,不能够达到为脚部取暖的效果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提供的电热取暖器,包括热量反射罩、第一加热体和上保护罩,所述热量反射罩盖设于所述上保护罩的上方,并与所述上保护罩之间形成散热腔;所述第一加热体固接于所述热量反射罩上,并位于所述散热腔中;所述上保护罩的底端固接有支撑体,所述支撑体的底端固设于底座上;所述底座的内腔中固设有第二加热体。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加热体为环形卤素发热管或环形石英发热管或盘绕为环形的电热丝;

和/或,所述第二加热体为环形卤素发热管或环形石英发热管或盘绕为环形的电热丝。

进一步的,所述热量反射罩为圆台状壳体或者棱台状壳体;所述上保护罩为倒圆台状壳体或者倒棱台状壳体;所述上保护罩的敞口端固定连接于所述热量反射罩的内壁上,且所述上保护罩与所述热量反射罩连接的位置位于所述热量反射罩的上端面与下开口之间。

进一步的,所述底座包括安装底板和由绝热材料制成的下保护罩,所述下保护罩盖设于所述安装底板上;所述第二加热体固设于所述安装底板上,并位于所述下保护罩与所述安装底板形成的容纳腔中;所述支撑体穿过所述下保护罩与所述安装底板固定连接;

所述下保护罩的侧壁上设置有环形散热槽,所述环形散热槽与所述容纳腔连通。

进一步的,还包括照明灯,所述照明灯固设于所述热量反射罩的内壁上,且位于所述散热腔中;所述上保护罩由透明材料制成。

进一步的,还包括用于在所述电热取暖器发生倾倒时断开电路的倾斜开关,所述倾斜开关固设于所述底座上。

进一步的,还包括固设于所述支撑体上的功能切换开关和总开关。

进一步的,还包括用于为所述电热取暖器提供电能的蓄电池,所述蓄电池与所述底座之间为可拆卸式固定连接。

本发明提供的电热取暖桌,包括桌板和上述发明内容所述的电热取暖器,所述桌板固定套设于所述电热取暖器的支撑体上。

进一步的,所述桌板的上端面或者下端面上固设有安装套,所述安装套固定套设于所述支撑体上;

所述安装套上设置有第一通孔,所述支撑体上设置有多个第二通孔;所述第一通孔和各所述第二通孔的轴线均与所述支撑体的轴线垂直,且各所述第二通孔沿所述支撑体的轴线方向间隔分布;螺栓穿过第一通孔和一个第二通孔并与螺母配合将所述桌板锁紧于支撑体上。

本发明提供的电热取暖器与现有技术相比的有益效果为:

本发明提供的电热取暖器在使用时,在热量反射罩的作用下,第一加热体由顶端向下辐射热量;同时,第二加热体在底部散发热量。不但将热量导向了更便于使用者取暖的范围内,还使使用者的脚部能够获得更多的热量,从而使使用者的脚部也能够达到很好的取暖效果。

本发明提供的电热取暖桌与现有技术相比的有益效果为:

不但具备与上述电热取暖器一致的有益效果,还能够用于盛放物品,当做餐桌、书桌或者工作台使用,使人们在寒冷环境中就餐或者学习、工作时,也能够享受到温暖。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电热取暖器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电热取暖器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另一种电热取暖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电热取暖桌的立体图。

图标:1-热量反射罩;2-第一加热体;3-上保护罩;4-支撑体;5-底座;6-照明灯;7-功能切换开关;8-总开关;9-蓄电池;10-桌板;51-环形散热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一

如图1和图3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电热取暖器,该电热取暖器包括热量反射罩1、第一加热体2和上保护罩3,热量反射罩1盖设于上保护罩3的上方,并与上保护罩3之间形成散热腔;第一加热体2固接于热量反射罩1上,并位于散热腔中;上保护罩3的底端固接有支撑体4,支撑体4的底端固设于底座5上;底座5的内腔中固设有第二加热体(图中未示出)。

热量反射罩1和上保护罩3均可以为一端敞口的壳体,热量反射罩1盖设于上保护罩3的上方,可以是上保护罩3的敞口端与热量反射罩1的内侧壁固定连接。

上保护罩3固接于热量反射罩1的侧壁上,具体的,可以是通过螺纹连接、卡接、粘接或者焊接,等等。

第一加热体2固接于热量反射罩1上,具体的,可以是通过卡接或者粘接,等等。

底座5的内腔中设置有第二加热体,具体的,第二加热体与底座5的之间的连接可以是卡接或者粘接。

当使用该电热取暖器时,接通电源,打开开关后,第一加热体2和第二加热体开始加热,同时向外界散发热量。通过热量反射罩1的反射作用和上保护罩3的聚拢作用,可以减少热量向热量反射罩1以上空间的的散失,使热量朝向底座5的方向辐射,有利于提高热量的利用率。

使用本实施例提供的电热取暖器取暖时,在热量反射罩1的作用下,第一加热体2由顶端向下辐射热量;同时,第二加热体在底部散发热量。不但将热量导向了更便于使用者取暖的范围内,还使使用者的脚部能够获得更多的热量,从而使使用者的脚部也能够达到很好的取暖效果。

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第一加热体2可以为环形卤素发热管或环形石英发热管或盘绕为环形的电热丝;和/或,第二加热体为环形卤素发热管或环形石英发热管或盘绕为环形的电热丝。

第一加热体2和第二加热体为环形卤素发热管或环形石英发热管或盘绕为环形的电热丝时,均可以通过卡接的方式与对应的热量反射罩1或者底座5连接,可以单个环体,也可以为串联的多个环体。

第一加热体2和第二加热体为环形卤素发热管或环形石英发热管或盘绕为环形的电热丝,均能够满足电热取暖器通电后发热的要求。

第一加热体2和第二加热体还可以为取暖灯,此时,作为第一加热体2的取暖灯可以为多个,并在热量反射罩1内壁上某一直径的圆周上均布。作为第二加热体的取暖灯也可以为多个,并在底座5的内壁上的某一直径的圆周上均布。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3所示,热量反射罩1可以为圆台状壳体或者棱台状壳体;上保护罩3可以为倒圆台状壳体或者倒棱台状壳体;上保护罩3的敞口端固定连接于热量反射罩1的内壁上,且上保护罩3与热量反射罩1连接的位置位于热量反射罩1的上端面与下开口之间。

热量反射罩1为圆台状壳体或者棱台状壳体,即热量反射罩1的敞口由上至下逐渐增大。敞口由上至下逐渐增大的热量反射罩1能够减少第一加热体2散发的热量向周围空间(非取暖空间)的传递,有利于提高热量的利用率。

上保护罩3为倒圆台状壳体或者倒棱台状壳体,即上保护罩3的敞口由上至下逐渐减小。敞口由上至下逐渐减小的上保护罩3能够使大部分热量由上保护罩3的侧壁向外并且向下传递,使热量分散于热量反射罩1与底座5之间的范围内,热量的利用率更高。

更进一步的,上保护罩3与热量反射罩1连接的位置位于热量反射罩1的上端面与下开口之间时,热量反射罩1能够减缓第一加热体2产生的热量向热量反射罩1上方的散失,由上保护罩3散发出的热量,在抵达热量反射罩1的内壁后,又能够被部分阻挡进而改变方向,向下传播。进一步减少了热量的流失,提高了热量的利用率。

热量反射罩1和上保护罩3还可以均为弧面,且二者的凹面相对,扣合后固接在一起。

上保护罩3的侧壁上还可以设置散热孔,通过设置散热孔能够加快第一加热体2产生的热量的传播,使用者能够更快感受到温暖。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底座5包括安装底板和由绝热材料制成的下保护罩,下保护罩盖设于安装底板上;第二加热体固设于安装底板上,并位于下保护罩与安装底板形成的容纳腔中;支撑体4穿过下保护罩与安装底板固定连接;下保护罩的侧壁上设置有环形散热槽51,环形散热槽51与容纳腔连通。

环形散热槽51可以为一个,也可以为多个。

下保护罩由绝热材料制成,且侧壁上设置环形散热槽51,既能够达到为使用者的脚部取暖的效果,又能够避免使用者的脚部接触到底座5时,被其表面的高温烫伤。

底座5上还可以设置散热孔,通过散热孔将第二加热体产生的热量向外界传递。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电热取暖器还可以包括照明灯6,照明灯6固设于热量反射罩1的内壁上,且位于散热腔中;上保护罩3由透明材料制成,且上保护罩3的熔点高于第一加热体2加热后能够达到的最高温度。

具体的,照明灯6可以包括灯体和灯座,灯座固设于热量反射罩1的上端内侧面上,且位于热量反射罩1的中心,灯体与灯座固定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电热取暖器还可以包括用于在电热取暖器发生倾倒时断开电路的倾斜开关,倾斜开关固设于底座5上。

倾斜开关可以设置于底座5的内腔中,并位于底座5的中心。当电热取暖器在正常工作时发生晃动或者倾倒,底座5中的倾斜开关立即发生反应,切断电路;如需继续使用,将电热取暖器竖直放好,再接通电源,打开开关即可。

通过设置倾斜开关,能够减少因电热取暖器发生倾倒没有被及时发现从而引发的火灾的情况。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3所示,还可以包括固设于支撑体4上的功能切换开关7和总开关8。

通过总开关8来控制整个电路的通断,通过功能切换开关7来选择照明功能或者取暖功能。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电热取暖器还可以包括用于为电热取暖器提供电能的蓄电池9,蓄电池9与底座5之间为可拆卸式固定连接。

当使用电热取暖器的场所接有市电时,可以将电热取暖器电源线上的插头插到连接有市电的接线板上,使用市电为电热取暖器提供电能。当使用电热取暖器的场所连接市电存在困难时,例如在室外或者停电的时候,可以用充满电的蓄电池9为电热取暖器提供电能,保证电热取暖器的正常使用。

蓄电池9与底座5之间采用可拆卸式固定连接,在电热取暖器使用市电作为电源时,可以取下蓄电池9,从而减轻电热取暖器的总重量,使电热取暖器的移动更便捷。

本实施例中,还可以在底座5的底端面上均匀设置多个活动脚轮,具体的,活动脚轮的数量可以为三个、四个或者五个,等等。

在底座5的下端面上设置活动脚轮,方便使用者移动电热取暖器。

实施例二

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电热取暖桌,包括桌板10和实施例一提供的电热取暖器,桌板10固定套设于电热取暖器的支撑体4上。

桌板10可以为一个,也可以为多个,当桌板10为多个时,多个桌板10的尺寸由上至下依次增大。

更进一步的,桌板10可以为圆形板、方形板或者其他多边形形状的板。

桌板10与支撑体4的连接位置,可以根据使用情况而设计,以达到使用者坐在电热取暖桌周围的椅子上时,桌板10的高度适宜为准。

使用本实施例提供的电热取暖器取暖时,在热量反射罩1的作用下,第一加热体2由顶端向下辐射热量;同时,第二加热体在底部散发热量。不但将热量导向了更便于使用者取暖的范围内,还使使用者的脚部能够获得更多的热量,从而使使用者的脚部也能够达到很好的取暖效果。除此之外,还能够用于盛放物品,当做餐桌、书桌或者工作台使用,使人们在寒冷环境中就餐或者学习、工作时,也能够享受到温暖。

本实施例提供的电热取暖桌,外观优雅、无尘无味无噪音、使用安全、灵活方便,能够在多种场合中使用,例如:酒吧、咖啡厅或者户外花园等。

在本实施例中,桌板10的上端面或者下端面上还可以固设有安装套,安装套固定套设于支撑体4上;安装套上设置有第一通孔,支撑体4上设置有多个第二通孔;所述第一通孔和各第二通孔的轴线均与支撑体4的轴线垂直,且各第二通孔沿支撑体4的轴线方向间隔分布;螺栓穿过第一通孔和一个第二通孔并与螺母配合将桌板10锁紧于支撑体4上。

当安装套上的第一通孔与支撑体4上不同的第二通孔对应时,桌板10在支撑体4上的高度不同,因此,使用者可以根据自身需要,在将桌板10套设于支撑体4上时,通过选择不同的第二通孔来调节桌板10的高度,使电热取暖桌的能够满足不用使用者的需求。

在本实施例中,还可以包括多个枢接于桌板10的下端面上的支撑腿、用于将支撑腿收纳于桌板10下方的卡件和用于限制支撑腿向外转动的最大角度的限位块;卡件枢接与桌板10的下端面上,限位块固接于桌板10的下端面上,且限位块与桌板10连接的位置位于支撑腿与桌板10连接的位置的外侧;各支撑腿打开至最大角度时,其顶端与限位件相抵,底端与底座5的下端面位于同一水平面内。

支撑腿可以为三个、四个或者五个,等等;多个支撑腿在桌板10的下端面上均布。

通常情况下支撑腿的自由端被卡件限制于桌板10的下方,与桌板10的下端面相抵接。当需要使用支撑腿时,转动卡件,使支撑腿的自由端能够相对桌板10向外且向下转动,直至与限位件相抵接。

在桌板10的下端面上设置多个支撑腿,打开支撑腿能够使桌板10得到牢固的支撑作用,从而减少电热取暖桌倾倒的情况发生。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