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受热均匀的工艺品表面除湿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062709阅读:311来源:国知局
一种受热均匀的工艺品表面除湿设备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工艺品加工机械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受热均匀的工艺品表面除湿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工艺品也逐渐走进了寻常百姓家,人们,人们对工艺品的追求也在不断的增长。然而工艺品在加工过程中,需要对其进行清洗,以便清除掉工艺品上的杂质,在清洗完毕后需要对工艺品进行除湿,现有的除湿方式主要是采用人力进行擦干,这种除湿方式不仅费时费力,而且除湿效率低下,难以满足现有的工业化生产的需要。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新的技术方案以克服上述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有效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受热均匀的工艺品表面除湿设备。

为达到本发明之目的,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受热均匀的工艺品表面除湿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受热均匀的工艺品表面除湿设备包括底板、位于所述底板上方的支撑装置、位于所述支撑装置上方的支撑板装置、位于所述支撑装置左右两侧的弹性装置、位于所述弹性装置上方的电缸装置、位于所述电缸装置上方的支架装置、位于所述支架装置上方的框体装置及位于所述框体装置左右两侧的加热装置,所述底板上设有位于其下方左右两侧的第一支撑块及位于所述第一支撑块下方的第一滚轮,所述支撑装置包括垫块、位于所述垫块左右两侧的第一横杆、设置于所述第一横杆一端的第二滚轮、位于所述第一横杆下方的第一斜杆、位于所述垫块上方的第一定位架,所述支撑板装置包括支撑板、位于所述支撑板下方的第一定位杆、位于所述第一定位杆左右两侧的第一弹簧、位于所述第一定位杆下方的第二弹簧、位于所述支撑板下方左右两侧的第一连接环、位于所述支撑板左右两侧的第一竖板及设置于所述第一竖板上的第一夹持杆,所述弹性装置设有两个且分别位于所述底板的上方的左右两侧,所述弹性装置包括第一固定块、设置于所述第一固定块上的第一弹性杆、设置于所述第一弹性杆上端的第一拉线、设置于所述第一弹性杆上的第一固定杆及位于所述第一固定杆下方的第三弹簧,所述电缸装置设有两个且分别位于所述底板上方的左右两侧,所述电缸装置包括电缸、位于所述电缸下方的推动杆、第二定位架、位于所述推动杆下方的推板、设置于所述电缸上的第一支架、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架上的第二固定杆、位于所述第二固定杆下方的第二横杆及位于所述推板下方的第四弹簧,所述支架装置设有两个且分别位于所述电缸装置的上方,所述支架装置包括第二支架、设置于所述第二支架上的第一弯曲杆、第二弯曲杆、位于所述第二支架上方的第一支撑杆及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撑杆上的第二斜杆,所述框体装置包括框体、位于所述框体上方的横板、位于所述横板下方的铁网、位于所述铁网上方的转轴、位于所述转轴左右两侧的扇叶、位于所述转轴上方的电机及位于所述电机左右两侧的第三支架,所述加热装置设有两个且分别位于所述框体装置的左右两侧,所述加热装置包括加热框、收容于所述加热框内的过滤网、设置于所述过滤网上的加热棒、设置于所述加热框外侧的管道、设置于所述管道上的风机及位于所述风机下方的第四支架。

所述第一支撑块的上表面与所述底板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支撑块的下表面设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滚轮呈圆柱体,所述第一滚轮收容于所述第一凹槽内且与所述第一支撑块枢轴连接。

所述垫块呈长方体,所述垫块的下表面与所述底板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横杆设有两个且分别位于所述垫块的左右两侧,所述第一横杆呈长方体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一横杆的一端与所述垫块的侧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横杆的另一端设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二滚轮设有两个且分别位于所述垫块的左右两侧,所述第二滚轮呈圆柱体,所述第二滚轮收容于所述第二凹槽内且与所述第一横杆枢轴连接,所述第一斜杆设有两个且分别位于所述垫块的左右两侧,所述第一斜杆呈倾斜状,所述第一斜杆的下端与所述垫块的侧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斜杆的上端与所述第一横杆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定位架呈倒置的凹字形,所述第一定位架的两端与所述垫块的上表面固定连接。

所述支撑板呈长方体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一定位杆呈长方体且竖直放置,所述第一定位杆的上端与所述支撑板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定位杆贯穿所述第一定位架的内外表面且与其滑动连接,所述第一弹簧设有两个,所述第一弹簧呈竖直状,所述第一弹簧的上端与所述支撑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弹簧的下端与所述垫块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弹簧呈竖直状,所述第二弹簧的下端与所述垫块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弹簧的上端与所述第一定位杆的下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连接环设有两个且分别位于所述第一定位杆的左右两侧,所述第一连接环呈弯曲状,所述第一连接环的两端与所述支撑板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竖板设有两个,所述第一竖板呈长方体且竖直放置,所述支撑板的侧面与所述第一竖板的侧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夹持杆设有两个且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竖板上,所述第一夹持杆呈弯曲状,所述第一夹持杆的下端与所述第一竖板的侧面固定连接。

所述第一固定块呈长方体,所述第一固定块的下表面与所述底板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弹性杆呈弯曲状,所述第一弹性杆的下端与所述第一固定块的侧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弹性杆的下端顶靠在所述底板上,所述第一拉线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弹性杆的上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拉线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接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拉线穿过所述第二凹槽且顶靠在所述第二滚轮上,所述第一固定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弹性杆固定连接,所述第三弹簧的下端与所述第一弹性杆固定连接,所述第三弹簧的上端与所述第一固定杆固定连接。

所述电缸位于所述第一固定块的上方,所述第一支架呈凹字形,所述第一支架的下端与所述底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支架的上端与所述电缸的侧面固定连接,所述推动杆呈长方体且竖直放置,所述推动杆的上端与所述电缸连接,所述推动杆的下端与所述推板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定位架呈凹字形,所述第二定位架的两端与所述电缸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推动杆贯穿所述第二定位架的内外表面且与其滑动连接,所述推板呈长方体且水平放置,所述推板顶靠在所述第一固定杆上,所述第二固定杆呈倾斜状,所述第二固定杆的上端与所述第二定位架的侧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固定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支架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横杆呈长方体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二横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支架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横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固定块的侧面固定连接,所述第四弹簧呈竖直状,所述第四弹簧的上端与所述推板固定连接,所述第四弹簧的下端与所述第一固定块固定连接。

所述第二支架呈L型,所述第二支架的下端与所述电缸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支架的上端呈水平状,所述第一弯曲杆呈弯曲状,所述第一弯曲杆的下端与所述第一支架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弯曲杆的上端与所述第二支架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弯曲杆呈弯曲状,所述第二弯曲杆的下端与所述电缸的侧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弯曲杆的上端与所述第二支架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杆呈长方体且竖直放置,所述第一支撑杆的下端与所述第二支架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斜杆呈倾斜状,所述第二斜杆的下端与所述第二支架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斜杆的上端与所述第一支撑杆的侧面固定连接。

所述框体呈空心的长方体且水平放置,所述框体位于所述支撑板的上方,所述框体上设有位于其左右表面的若干第一通孔,所述横板呈长方体且水平放置,所述框体的上表面与所述横板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铁网呈空心的圆柱体,所述铁网的上表面与所述横板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转轴呈圆柱体且竖直放置,所述转轴贯穿所述横板的上下表面且与其滑动连接,所述扇叶设有两个,所述扇叶的一端与所述转轴固定连接,所述电机位于所述横板的上方,所述第三支架设有两个且分别位于所述电机的左右两侧,所述第三支架呈L型,所述第三支架的一端与所述横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三支架的另一端与所述电机的侧面固定连接。

所述加热框呈空心的长方体,所述加热框的侧面与所述框体的侧面固定连接,所述加热框的侧面设有第二通孔,所述过滤网呈长方体且竖直放置,所述过滤网与所述加热框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管道的一端对准所述第二通孔且与所述加热框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四支架呈L型,所述第四支架的一端与所述风机固定连接,所述第四支架的另一端与所述加热框的侧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杆的上端与所述加热框的下表面固定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发明受热均匀的工艺品表面除湿设备能够对工艺品进行有效的除湿作业,除湿效率高,并且除湿效果好,同时可以大大降低人工劳动强度,提高人工的工作效率,并且在对工艺品进行烘干时,可以将工艺品进行有效的固定,防止工艺品掉落在地面上损坏,并且在除湿时,可以促进热空气与工艺品的充分接触,使得除湿的效率高。同时可以自动的将工艺品提升到框体内进行烘干,降低人工劳动强度,操作方便简单。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受热均匀的工艺品表面除湿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受热均匀的工艺品表面除湿设备做出清楚完整的说明。

如图1所示,本发明受热均匀的工艺品表面除湿设备包括底板1、位于所述底板1上方的支撑装置2、位于所述支撑装置2上方的支撑板装置3、位于所述支撑装置2左右两侧的弹性装置4、位于所述弹性装置4上方的电缸装置5、位于所述电缸装置5上方的支架装置6、位于所述支架装置6上方的框体装置7及位于所述框体装置7左右两侧的加热装置8。

如图1所示,所述底板1呈长方体且水平放置,所述底板1上设有位于其下方左右两侧的第一支撑块11及位于所述第一支撑块11下方的第一滚轮12。所述第一支撑块11的上表面与所述底板1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支撑块11的下表面设有第一凹槽111。所述第一滚轮12呈圆柱体,所述第一滚轮12收容于所述第一凹槽111内且与所述第一支撑块11枢轴连接,使得所述第一滚轮12可以在所述第一凹槽111内旋转。

如图1所示,所述支撑装置2包括垫块21、位于所述垫块21左右两侧的第一横杆22、设置于所述第一横杆22一端的第二滚轮23、位于所述第一横杆22下方的第一斜杆24、位于所述垫块21上方的第一定位架25。所述垫块21呈长方体,所述垫块21的下表面与所述底板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横杆22设有两个且分别位于所述垫块21的左右两侧,所述第一横杆22呈长方体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一横杆22的一端与所述垫块21的侧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横杆22的另一端设有第二凹槽221,所述第二凹槽221呈长方体状。所述第二滚轮23设有两个且分别位于所述垫块21的左右两侧,所述第二滚轮23呈圆柱体,所述第二滚轮23收容于所述第二凹槽221内且与所述第一横杆22枢轴连接,使得所述第二滚轮23可以在所述第二凹槽221内旋转。所述第一斜杆24设有两个且分别位于所述垫块21的左右两侧,所述第一斜杆24呈倾斜状,所述第一斜杆24的下端与所述垫块21的侧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斜杆24的上端与所述第一横杆22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定位架25呈倒置的凹字形,所述第一定位架25的两端与所述垫块2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

如图1所示,所述支撑板装置3包括支撑板31、位于所述支撑板31下方的第一定位杆32、位于所述第一定位杆32左右两侧的第一弹簧33、位于所述第一定位杆32下方的第二弹簧34、位于所述支撑板31下方左右两侧的第一连接环35、位于所述支撑板31左右两侧的第一竖板36及设置于所述第一竖板36上的第一夹持杆37。所述支撑板31呈长方体且水平放置,工艺品可以放置在所述支撑板31上。所述第一定位杆32呈长方体且竖直放置,所述第一定位杆32的上端与所述支撑板31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定位杆32贯穿所述第一定位架25的内外表面且与其滑动连接,使得所述第一定位杆32可以上下移动。所述第一弹簧33设有两个,所述第一弹簧33呈竖直状,所述第一弹簧33的上端与所述支撑板31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弹簧33的下端与所述垫块21固定连接,进而对所述支撑板31起到支撑作用。所述第二弹簧34呈竖直状,所述第二弹簧34的下端与所述垫块21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弹簧34的上端与所述第一定位杆32的下端固定连接,进而对所述第一定位杆32起到支撑作用。所述第一连接环35设有两个且分别位于所述第一定位杆32的左右两侧,所述第一连接环35呈弯曲状,所述第一连接环35的两端与所述支撑板31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竖板36设有两个,所述第一竖板36呈长方体且竖直放置,所述支撑板31的侧面与所述第一竖板36的侧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夹持杆37设有两个且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竖板36上,所述第一夹持杆37呈弯曲状,所述第一夹持杆37的下端与所述第一竖板36的侧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夹持杆37的上端顶靠在所述工艺品的侧面上,进而可以对工艺品进行固定,所述第一夹持杆37采用弹性材料制成,使得所述第一夹持杆37可以弯曲变形。

如图1所示,所述弹性装置4设有两个且分别位于所述底板1的上方的左右两侧,所述弹性装置4包括第一固定块41、设置于所述第一固定块41上的第一弹性杆42、设置于所述第一弹性杆42上端的第一拉线43、设置于所述第一弹性杆42上的第一固定杆44及位于所述第一固定杆44下方的第三弹簧45。所述第一固定块41呈长方体,所述第一固定块41的下表面与所述底板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弹性杆42呈弯曲状,所述第一弹性杆42的下端与所述第一固定块41的侧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弹性杆42的下端顶靠在所述底板1上,所述第一弹性杆42采用弹性材料制成,使其可以弯曲变形。所述第一拉线43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弹性杆42的上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拉线43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接环35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拉线43穿过所述第二凹槽221且顶靠在所述第二滚轮23上,对所述第一拉线43起到支撑作用。所述第一固定杆44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弹性杆42固定连接。所述第三弹簧45的下端与所述第一弹性杆42固定连接,所述第三弹簧45的上端与所述第一固定杆44固定连接。

如图1所示,所述电缸装置5设有两个且分别位于所述底板1上方的左右两侧,所述电缸装置5包括电缸51、位于所述电缸51下方的推动杆52、第二定位架54、位于所述推动杆52下方的推板53、设置于所述电缸51上的第一支架55、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架55上的第二固定杆56、位于所述第二固定杆56下方的第二横杆57及位于所述推板53下方的第四弹簧58。所述电缸51与电源连接,使其可以正常运行,所述电缸51位于所述第一固定块41的上方,所述电缸51上设有开关,方便其打开或者关闭。所述第一支架55呈凹字形,所述第一支架55的下端与所述底板1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支架55的上端与所述电缸51的侧面固定连接,进而对所述电缸51起到支撑作用。所述推动杆52呈长方体且竖直放置,所述推动杆52的上端与所述电缸51连接,使得所述电缸51带动所述推动杆52上下移动,所述推动杆52的下端与所述推板53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定位架54呈凹字形,所述第二定位架54的两端与所述电缸51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推动杆52贯穿所述第二定位架54的内外表面且与其滑动连接,使得所述推动杆52可以稳定的上下移动。所述推板53呈长方体且水平放置,所述推板53顶靠在所述第一固定杆44上。所述第二固定杆56呈倾斜状,所述第二固定杆56的上端与所述第二定位架54的侧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固定杆56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支架55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横杆57呈长方体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二横杆57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支架55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横杆57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固定块41的侧面固定连接。所述第四弹簧58呈竖直状,所述第四弹簧58的上端与所述推板53固定连接,所述第四弹簧58的下端与所述第一固定块41固定连接,进而对所述推板53起到支撑作用。

如图1所示,所述支架装置6设有两个且分别位于所述电缸装置5的上方,所述支架装置6包括第二支架61、设置于所述第二支架61上的第一弯曲杆62、第二弯曲杆63、位于所述第二支架61上方的第一支撑杆64及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撑杆64上的第二斜杆65。所述第二支架61呈L型,所述第二支架61的下端与所述电缸5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支架61的上端呈水平状。所述第一弯曲杆62呈弯曲状,所述第一弯曲杆62的下端与所述第一支架55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弯曲杆62的上端与所述第二支架61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弯曲杆63呈弯曲状,所述第二弯曲杆63的下端与所述电缸51的侧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弯曲杆63的上端与所述第二支架61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杆64呈长方体且竖直放置,所述第一支撑杆64的下端与所述第二支架61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斜杆65呈倾斜状,所述第二斜杆65的下端与所述第二支架61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斜杆65的上端与所述第一支撑杆64的侧面固定连接。

如图1所示,所述框体装置7包括框体71、位于所述框体71上方的横板72、位于所述横板72下方的铁网73、位于所述铁网73上方的转轴74、位于所述转轴74左右两侧的扇叶75、位于所述转轴74上方的电机76及位于所述电机76左右两侧的第三支架77。所述框体71呈空心的长方体且水平放置,所述框体71的上下表面相通,所述框体71位于所述支撑板31的上方,所述框体71上设有位于其左右表面的若干第一通孔711,所述第一通孔711呈圆形且与所述框体71的内部相通。所述横板72呈长方体且水平放置,所述框体71的上表面与所述横板72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铁网73呈空心的圆柱体,所述铁网73的横截面呈凹字形,所述铁网73的上表面与所述横板72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转轴74呈圆柱体且竖直放置,所述转轴74贯穿所述横板72的上下表面且与其滑动连接,使得所述转轴74可以稳定的旋转。所述扇叶75设有两个,所述扇叶75的一端与所述转轴74固定连接。所述电机76与电源连接,使其可以正常运行,所述电机76上设有开关,方便其打开或者关闭,所述电机76位于所述横板72的上方。所述第三支架77设有两个且分别位于所述电机76的左右两侧,所述第三支架77呈L型,所述第三支架77的一端与所述横板72固定连接,所述第三支架77的另一端与所述电机76的侧面固定连接,进而对所述电机76起到支撑作用。

如图1所示,所述加热装置8设有两个且分别位于所述框体装置7的左右两侧,所述加热装置8包括加热框81、收容于所述加热框81内的过滤网82、设置于所述过滤网82上的加热棒83、设置于所述加热框81外侧的管道86、设置于所述管道86上的风机84及位于所述风机84下方的第四支架85。所述加热框81呈空心的长方体,所述加热框81的横截面呈凹字形,所述加热框81的侧面与所述框体71的侧面固定连接,所述加热框81包住所述第一通孔711,使得所述加热框81的内部与所述框体71的内部相通,所述加热框81的侧面设有第二通孔811,所述第二通孔811呈圆形且与所述加热框81的内部相通。所述过滤网82呈长方体且竖直放置,所述过滤网82与所述加热框81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加热棒83与电源连接,使其可以正常运行,所述加热棒83上设有开关,方便其打开或者关闭,且该开关可以设置于所述加热框81的外侧,方便使用者控制。所述管道86的一端对准所述第二通孔811且与所述加热框81的外表面固定连接,使得所述管道86的内部与所述加热框81的内部相通。所述风机84与电源连接,使其可以正常运行,所述风机84上设有开关,方便其打开或者关闭。所述第四支架85呈L型,所述第四支架85的一端与所述风机84固定连接,所述第四支架85的另一端与所述加热框81的侧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杆64的上端与所述加热框81的下表面固定连接,进而对所述加热框81及框体71起到支撑作用。

如图1所示,所述本发明受热均匀的工艺品表面除湿设备使用时,首先将需要除湿的工艺品放置在所述支撑板31上,然后使得所述第一夹持杆37的上端顶靠在工艺品的侧面上,进而可以将工艺品固定住,此时所述第一弹簧33及第二弹簧34处于压缩状态。然后打开电缸51,使得所述推动杆52向下移动,进而使得所述推板53向下移动,然后所述推板53向下推动所述第一固定杆44,使得所述第一弹性杆42的上端向下移动,所述第一弹性杆42发生弯曲变形,此时所述第三弹簧45及第四弹簧58被压缩。由于所述第一弹性杆42的上端向下移动,使得所述支撑板31在所述第一弹簧33及第二弹簧34的推力作用下向上移动,所述第一拉线43的上端向上移动,所述第一连接环35随着所述支撑板31向上移动,直至工艺品收容于所述框体71内。然后打开加热棒83的开关,使其可以产生热量,同时打开风机84的开关,使得外界的空气被抽入到所述管道86内,然后经过第二通孔811进入到所述加热框81内,经过所述加热棒83的加热后且经过过滤网82的过滤后进入到所述框体71内,从而可以与工艺品接触,对工艺品起到除湿的作用。然后打开电机76的开关,使得所述转轴74旋转,进而带动所述扇叶75随之旋转,进而可以促进所述框体71内空气的流动,使得热空气与工艺品充分的接触,除湿效果更好。持续对工艺品进行除湿烘干,直至除湿完毕后,电缸51使得所述推动杆52向上移动,进而使得所述推板53向上移动,所述第一弹性杆42逐渐的恢复至原状,所述第一拉线43被拉紧,所述第一拉线43向下拉动第一连接环35,使得所述支撑板31向下移动,所述第一弹簧33及第二弹簧34被压缩,直至工艺品脱离所述框体71且位于所述框体71的下方,然后将除湿后的工艺品取下即可。至此,本发明受热均匀的工艺品表面除湿设备使用过程描述完毕。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