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交换器、冷热设备以及冰箱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251535阅读:465来源:国知局
热交换器、冷热设备以及冰箱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冷热用热交换器、具备该热交换器的冷热设备以及冰箱。



背景技术:

在通过使空气循环而利用热交换器进行除热来对冷却空间内进行冷却的冷冻冰箱等冷热设备中,循环空气所含有的水分作为霜会附着于热交换器(以下,称为结霜)。通常,在循环空气的上游侧产生较多的结霜,向下游侧的结霜量较少。由于在上游侧结霜量偏多而风路堵塞,从而存在热交换器内的循环空气量减少而使得热交换量降低的问题。作为用于防止热交换量的降低的结构,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如下结构,即:在翅片管型热交换器中,为了难以产生结霜量时的风量降低,将循环空气的上游侧的管排列形成为网格状,将下游侧的管排列形成为交错状,并且为了获得充分的冷冻能力,在交错状区域的翅片上设置有百叶或者波纹状的加工部。另外,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如下结构,即:为了确保向下游侧的空气循环量而防止除热量的减少,使上游侧的翅片间隔大于下游侧的翅片间隔,并且为了实现上游侧与下游侧的结霜量的调整,在翅片形成有肋或者百叶。

专利文献1:日本实开昭57-196962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5-18636号公报

然而,在专利文献1以及2所公开的技术中,设置于翅片上的肋、百叶等的加工部具有相对于翅片面沿垂直方向立起的形状,会产生前缘效果或者紊流促进效果,因此在该加工部以及其附近会集中产生结霜,会因风路堵塞而热交换量降低,从而存在冷却品质降低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是为了解决上述那样的课题而产生的,其目的在于提供 能够防止结霜而引起的风路堵塞,从而维持高冷却品质的热交换器以及使用了该热交换器的冰箱等冷热设备。

本实用新型的热交换器具备至少两个翅片列,该翅片列包括以隔开间隔的方式层叠的多个翅片、以及沿上述层叠方向贯通上述翅片并在内部流有制冷剂的配管,上述热交换器使在上述翅片间流动的空气与上述制冷剂进行热交换,该热交换器的特征在于,各个上述翅片列的上述翅片的长边方向的端部的位置相互并不对齐,在上述翅片列中的至少一个翅片列,具有平坦的周缘部的至少一个开口部形成于上述翅片的比上述配管的贯通位置更靠上述空气的气流方向的上游侧的区域。

并且,优选为,各个上述翅片列的上述翅片的长边方向的长度不同。

并且,优选为,上述开口部为狭缝形状。

并且,优选为,上述开口部的相对于上述气流方向垂直的方向的长度为贯通上述翅片的上述配管的直径的0.5倍以上。

并且,优选为,上述翅片上的从上述配管的贯通位置至上述开口部的最短距离为上述翅片上的从上述配管的贯通位置至上述翅片的上述气流方向的上游侧的边的最短距离的1/2以下。

并且,优选为,上述翅片的上述开口部与上述配管的中心之间的距离小于相互邻接的上述翅片列的上述配管的间距。

并且,优选为,上述开口部为狭缝形状,在其长边形成为相互平行的位置形成有两个以上的所述开口部。

并且,优选为,沿上述空气的气流方向设置有多个上述翅片列,上述气流方向的上游侧的上述翅片列的翅片间距形成为比上述气流方向的下游侧的上述翅片列的翅片间距窄,仅在上述上游侧的上述翅片列形成有上述开口部。

并且,优选为,沿所述空气的气流方向设置有多个所述翅片列,多个所述翅片列包括上游侧的组与下游侧的组,仅在属于所述上游侧的组的翅片列形成有所述开口部。

并且,优选为,所述开口部为狭缝形状,沿所述空气的气流方向设置有多个所述翅片列,所述气流方向的上游侧的所述翅片列的翅片间距形成为比所述气流方向的下游侧的所述翅片列的翅片间距窄,所述上游侧的所述翅片列的所述开口部的长边方向的长度大于所述下游侧的所述翅片列的所述开口部的长边方向的长度。

并且,优选为,所述开口部为狭缝形状,沿所述空气的气流方向设置有多个所述翅片列,所述气流方向的上游侧的所述翅片列的翅片间距形成为比所述气流方向的下游侧的所述翅片列的翅片间距窄,所述上游侧的所述翅片列的所述开口部的短边方向的宽度大于所述下游侧的所述翅片列的所述开口部的短边方向的宽度。

并且,优选为,所述开口部为狭缝形状,沿所述空气的气流方向设置有多个所述翅片列,所述气流方向的上游侧的所述翅片列的翅片间距形成为比所述气流方向的下游侧的所述翅片列的翅片间距窄,所述上游侧的所述翅片列的从所述开口部的长边方向的边至所述配管的外周的最短距离比所述下游侧的所述翅片列的从所述开口部的长边方向的边至所述配管的外周的最短距离短。

并且,优选为,所述开口部为狭缝形状,沿所述空气的气流方向设置有多个所述翅片列,从所述气流方向的最下游侧的所述翅片列至最上游侧的所述翅片列,所述开口部的长边方向的长度阶段性地增大。

并且,优选为,所述开口部为狭缝形状,沿所述空气的气流方向设置有多个所述翅片列,从所述气流方向的最下游侧的所述翅片列至最上游侧的所述翅片列,所述开口部的短边方向的宽度阶段性地增大。

并且,优选为,所述开口部为狭缝形状,沿所述空气的气流方向设置有多个所述翅片列,从所述气流方向的最下游侧的所述翅片列至最上游侧的所述翅片列,从所述开口部的长边方向的边至所述配管的外周的最短距离阶段性地缩短。

并且,优选为,所述翅片的形状在俯视下为长方形,沿所述空气的气流方向设置有多个所述翅片列,在所述气流方向的上游侧的所述翅片列中,在从所述翅片的短边方向的中心位置朝所述气流方向的下游侧偏 移的位置设置有所述配管。

并且,优选为,在所述翅片设置有相对于所述翅片的面垂直或者倾斜的构造。

并且,优选为,在一个所述翅片中,沿所述气流方向仅插通有一根所述配管。

并且发明的冷热设备具备如上述那样的热交换器。

本实用新型的冷热设备的特征在于具备该热交换器。另外,本实用新型的冷热设备的特征在于,具备:箱室;背面侧分隔板,其设置于上述箱室的背面侧;热交换器,其设置于在上述背面侧分隔板与上述箱室的背面壁之间形成的背面空间内,并作为冷却器进行动作;压缩机、冷凝机、毛细管,它们与上述热交换器一起构成制冷回路;以及风扇,其设置于上述背面侧分隔板的上方,并将从上述背面侧分隔板的下方的空气流入口吸入的空气经由上述热交换器向上述箱室送风,上述热交换器具备至少两个翅片列,该翅片列包括以隔开间隔的方式层叠的多个翅片、以及沿上述层叠方向贯通上述翅片并在内部流有制冷剂的配管,上述热交换器能够使在上述翅片间流动的空气与上述制冷剂进行热交换,各个上述翅片列的上述翅片的长边方向的端部的位置相互并不对齐,在上述翅片列中的至少一个翅片列,具有平坦的周缘部的至少一个开口部形成于上述翅片的比上述配管的贯通位置更靠上述空气的气流方向的上游侧的区域。

并且,优选为,所述开口部由狭缝形状构成,形成于所述空气的气流方向的上游侧的翅片的所述开口部的短边方向朝向所述空气流入口。

本发明的冰箱具备:隔热箱体,其具备冷藏室;背面侧分隔板,其设置于所述冷藏室的背面侧;热交换器,其设置于在所述背面侧分隔板与所述冷藏室的背面壁之间形成的背面空间内,并作为冷却器进行动作;压缩机、冷凝机、和毛细管,它们与所述热交换器一起构成制冷回路;以及风扇,其使从所述背面侧分隔板的下方的空气流入口吸入的空气经由所述热交换器从所述背面侧分隔板的上方排出,所述热交换器具备至少两个翅片列,该翅片列包括以隔开间隔的方式层叠的多个翅片、 以及沿所述层叠方向贯通所述翅片并在内部流有制冷剂的配管,所述热交换器能够使在所述翅片间流动的空气与所述制冷剂进行热交换,各个所述翅片列的所述翅片的长边方向的端部的位置相互并不对齐,在所述翅片中的至少一个翅片,具有平坦的周缘部的至少一个开口部形成于所述翅片的比所述配管的贯通位置更靠所述空气的气流方向的上游侧的区域。

并且,优选为,各个所述翅片列的所述翅片的长边方向的长度互不相同。

本实用新型的热交换器以及冰箱具有能够防止因结霜而引起的风路堵塞从而维持高冷却品质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的热交换器的主视图。

图2是图1的热交换器的侧视图。

图3是图1的热交换器的A-A线的剖视图。

图4(a)是翅片的局部放大俯视图。

图4(b)是图4(a)的B-B线的剖视图。

图5(a)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2的热交换器的翅片的局部放大俯视图。

图5(b)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2的热交换器的翅片的局部放大俯视图。

图6(a)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2的其他热交换器的翅片的局部放大俯视图。

图6(b)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2的其他热交换器的翅片的局部放大俯视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3的热交换器的剖视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4的热交换器的剖视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4的其他热交换器的剖视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4的其他热交换器的剖视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5的热交换器的剖视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6的热交换器的翅片的立体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7的作为实施方式的冷热设备的进深方向的剖视图。

图14是表示设置于图13的冷热设备的热交换器的一个例子的剖视图。

图15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7的作为实施方式的冷热设备的横向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1的主视图。多个板状的翅片2隔开规定的间隔排列而形成六个翅片列21~26。在翅片列21~26的两侧设置有侧板4。翅片列21~26沿气流方向D1按顺序进行排列。在翅片2分别设置有圆筒形状的具有色彩的插通孔2a(图3)。配管3具有以使直管部3a与曲管部3b连续的方式而弯曲的结构。配管3的直管部3a插通翅片2的插通孔2a,将翅片列21~26沿相对于翅片2的面的垂直方向(以下,称为翅片2的排列方向D2)贯通。直管部3a在插通孔2a与翅片2密接。在配管3的内部流有作为被热交换流体的制冷剂。在热交换器1中,作为热交换流体的空气在多个翅片2以及多根直管部3a之间流动,从而在制冷剂与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从气流方向D1的最上游的翅片列21至最下游的翅片列26的沿气流方向D1的空气的流路为热交换器1内的风路。

气流方向D1的上游侧的邻接翅片之间的间隔(以下,称为翅片间距)S1大于下游侧的翅片间距S2。

图2是热交换器1的侧视图。图3是热交换器1的A-A线的剖视图。在翅片列21以及22中,两根配管3的直管部3a沿段方向D3进行排列,沿排列方向D2(图1)贯通翅片2。在翅片列23~26中,三根配管3的直管部3a沿段方向D3隔开规定的间隔以串联的方式进行排列,沿排列方向D2(图1)贯通翅片2。以下,为了便于说明,将段方向D3如图2所示那样称为上段侧、下段侧。在一个翅片2中,沿气流方向D1仅插通有一根配管3的直管部3a。配管3的直管部3a也插通设置于翅片列21~26的两侧的侧板4的插通孔2a。配管3的曲管部3b位于侧板4的外侧。一个翅片2内的开口部2b与配管3的中心之间的距离T1小于相互邻接的翅片列的配管3的间距T2。根据上述位置关系,与未设置开口部2b的情况相比较结霜量降低。

图4(a)是翅片2的局部放大俯视图。图4(b)是图4(a)的B-B线的剖视图。在翅片2设置有开口部2b。开口部2b形成于翅片2的气流方向D1的上游侧的边与插通孔2a之间。即,当从插通孔2a观察时,开口部2b形成于气流方向D1的上游侧。开口部2b的周缘部E1存在于翅片2的面内,不具有相对于翅片2的面垂直的构造以及倾斜的构造。即,周缘部E1平坦,不具有从翅片2的面立起的形状。开口部2b能够形成为狭缝形状。狭缝形状是具有短边、长边的四边形。在该情况下,开口部2b的长边方向与翅片2的长边方向一致。图4(a)中的开口部2b的轮廓在俯视下为四边形。此外,开口部2b的俯视的轮廓并不限定于四边形,能够形成为其他多边形、圆形、椭圆形等任意形状。从降低结霜量的观点来看,优选将开口部2b的与气流方向D1垂直的方向的长度L形成为配管3的直管部3a的直径D的0.5倍以上。结霜的降低量根据长度L的大小而相应地变化,但长度L例如能够在直管部3a的直径D的0.5倍以上且20倍以下的长度的范围内形成为任意大小。开口部2b的与气流方向D1平行的方向的长度W只要为能够妨碍从区域R1向区域R2的热传递的大小即可。长度W例如能够形成为0.1mm以上且50mm以下。另外,长度W能够形成为配管3的直管部3a的直径D的0.01倍以上且5倍以下。开口部2b能够形成于翅片2的任意位置。从降低结霜量的观点来看,优选在如下位置形成开口部2b,即:从翅片2上的配管3的贯通位置至开口部2b为止的最短距离Y是从翅片2上的配管3的贯通位置至翅片2的气流方向的上游侧的边为止的最短距 离X的1/2以下。另外,若将开口部2b形成为狭缝形状,则在窄小的区域也能够设置开口部2b,从而能够增大与位置、个数有关的设计的自由度。

根据上述结构,在翅片2的区域中,在比开口部2b更靠下游侧的区域R1,通过在配管3中流动的制冷剂的冷却效果来使温度降低,但在比开口部2b更靠上游侧的区域R2,在配管3中流动的制冷剂的冷却效果降低,与下游侧的区域R1相比温度增高。由于利用开口部2b阻碍从配管3向区域R1的热传递,所以形成以开口部2b为边界而具有阶梯差的温度分布。上游侧的区域R2的温度与流入空气的温度之差缩小,从而与未设置开口部2b的情况相比较结霜量降低。

例如,能够形成为如下结构,即:在容易结霜的上游侧的翅片列21以及22设置开口部2b,并且在难以结霜的下游侧的翅片列23~26的翅片2设置开口部。根据上述结构,能够抑制上游侧的过大的结霜,从而实现热交换器1中的结霜的均匀化,并且能够在下游侧确保充分的热交换量。另外,开口部2b的周缘部E1平坦,不存在从翅片2的面立起的构造,因此不会产生因前缘效果或者紊流促进效果而引起的向开口部2b附近的集中性的结霜。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1,起到能够防止因集中性结霜而引起的风路堵塞的效果。另外,与在翅片2中的气流方向D1的下游侧的区域亦即配管3的后侧的区域设置开口部2b的情况相比,在设置于循环空气最初接触的上游侧的情况下结霜量较少。因此,为了增大使结霜量降低的效果,优选将开口部2b配置于翅片2的上游侧。另外,与本实施方式不同,假设在一个翅片中沿气流方向D1并列插通有两根以上的直管部的情况下,一个直管部的上游侧与另一个直管部的下游侧对应,即便将开口部设置于该一个直管部的上游,利用开口部来防止向上游侧的结霜的效果也较低。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1中,在一个翅片2中沿气流方向D1仅插通有一根配管3的直管部3a,因此利用开口部2b防止向上游侧的结霜的效果增大。此外,开口部2b无需设置于全部翅片列21~26,只要设置于上述翅片列21~26中的至少一个即可。另外,开口部2b也无需设置于构成一个翅片列的全部翅片2,只要设置于上述翅片2中的至少一个即可。即,为了调整结霜降低量,开口部2b能够适当地设置于任意翅片2。

实施方式2.

图5(a)~图5(b)是表示形成有开口部2b的翅片2的变形例的局部放大俯视图。开口部2b能够形成为狭缝形状。以下,主要对于与实施方式1不同的部分进行说明。

在图5(a)的例子中,从插通孔2a观察,在段方向D3的上段侧形成有开口部2b1,在下段侧形成有开口部2b2。即,隔着插通孔2a而形成有两个开口部2b1以及2b2。开口部2b1以及2b2的长边方向与翅片2的短边方向一致。

根据上述结构,在开口部2b1与开口部2b2之间的区域R1,通过在配管3中流动的制冷剂的冷却效果来使温度降低。另一方面,在比开口部2b1更靠上段侧的区域R21以及在比开口部2b2更靠下段侧的区域R22,在配管3中流动的制冷剂的冷却效果降低,与区域R1相比温度增高。区域R21以及R22的温度与流入空气的温度之差缩小,从而区域R21以及R22中的结霜量降低。这样,通过图5(a)的开口部配置,也在翅片2形成具有阶梯差的温度分布,从而能够降低结霜量以防止风路堵塞。例如,在翅片2的短边方向的宽度较窄,无法将开口部形成于气流方向D1的上游侧的情况下,由于结霜量降低,因此形成为图5(a)的配置是有效的。

在图5(b)的例子中,从插通孔2a观察,在段方向D3的上段侧形成有开口部2b1,在下段侧形成有开口部2b2,在气流方向D1的上游侧形成有开口部2b3。开口部2b1以及2b2的长边方向与翅片2的短边方向一致。开口部2b3的长边方向与翅片2的长边方向一致。

根据上述结构,在翅片2的区域中,在由开口部2b1、2b2以及2b3所围起的区域R1,通过在配管3中流动的制冷剂的冷却效果来降低温度。另一方面,在从插通孔2a观察而位于比开口部2b1、2b2以及2b3更靠外侧的区域R2,在配管3中流动的制冷剂的冷却效果降低,与区域R1相比温度增高。区域R21以及R22的温度与流入空气的温度之差缩小,从而区域R21以及R22中的结霜量降低。通过图5(b)的开口部的配置,与图5(a)的情况相比,能够形成阶梯差更大的温度分布,从而能够进一步降低结霜量。因此,在欲大幅度降低结霜量的情况下, 形成为图5(b)的配置是有效的。

在图6(a)的例子中,形成有圆弧形状的开口部2b。为了减少结霜量,优选形成为开口部2b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插通孔2a的气流方向D1的上游侧。

根据上述结构,在翅片2的区域中,在从开口部2b观察而位于气流方向D1的下游侧的区域R1,通过在配管3中流动的制冷剂的冷却效果来降低温度。另一方面,在从开口部2b观察而位于上游侧的区域R2,在配管3中流动的制冷剂的冷却效果降低,与区域R1相比温度增高。区域R2的温度与流入空气的温度之差缩小,从而区域R2中的结霜量降低。这样,通过图6(a)的开口部的配置,在翅片2形成具有阶梯差的温度分布,从而能够降低结霜量以防止风路堵塞。能够将开口部2b的圆弧的曲率形成为与插通孔2a的外周的曲率大致相同,并将开口部2b形成为接近插通孔2a。根据上述结构,能够在窄小的开口部形成区域获得具有充分的阶梯差的温度分布。

在图6(b)的例子中,从插通孔2a观察,在气流方向D1的上游侧并列形成有三个开口部2b1、2b2以及2b3。开口部2b1、2b2以及2b3的长边方向与翅片2的长边方向一致。

根据上述结构,翅片2的区域中的比开口部2b1更靠下游侧的区域R1,通过在配管3中流动的制冷剂的冷却效果来降低温度,另一方面,在上游侧的区域R2,在配管3中流动的制冷剂的冷却效果降低,与区域R1相比温度增高。区域R2的温度与流入空气的温度之差缩小,从而区域R2中的结霜量降低。这样,通过图6(b)的开口部的配置,在翅片2形成具有阶梯差的温度分布,从而能够降低结霜量以防止风路堵塞。例如,在无法确保尽可能在相互邻接的两个插通孔2a之间形成开口部的区域的情况下,结霜量降低,因此形成为图6(b)的配置是有效的。

此外,图6(b)是形成有三个开口部的情况的例子,但还能够形成两个或者四个以上的开口部。开口部的个数越多越难以结霜,因此,例如,还能够形成为如下结构,即:在容易结霜的上游侧的翅片列21以及22设置三个开口部,在难以结霜的下游侧的翅片列23~26设置两个 开口部,以这样的方式,在上游侧与下游侧改变开口部的个数。根据上述结构,能够实现热交换器1整体的结霜分布的均匀化,从而能够提高冷却品质。

实施方式3.

以下,主要对与实施方式1不同的部分进行说明。

图7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1的一个例子的剖视图。在气流方向D1的上游侧以翅片间距S1进行配置的翅片列21以及22设置开口部2b,在下游侧以比翅片间距S1窄的翅片间距S2进行配置的翅片列23~26未设置开口部2b。

根据上述结构,在上游侧的翅片列21以及22中,除了增大翅片间距S1之外,还在翅片2形成有开口部2b,因此能够进一步降低向上游侧的结霜量,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风路堵塞的防止效果。另一方面,在下游侧的翅片列23~26中,由于减小了翅片间距S2,所以能够确保充分的热交换量。例如在因设计规格上的限制、成本的条件而无法进一步增大上游侧的翅片列21以及22的翅片间距S1的情况下,通过仅在上游侧的翅片列21以及22设置开口部2b,能够实现热交换器1整体的结霜分布的均匀化,从而能够防止因结霜而引起的风路堵塞。

作为本实施方式的变形例,还能够形成为如下结构,即:与翅片间距的大小无关,将翅片列21~26分为上游侧的组与下游侧的组,在属于气流方向D1的上游侧的组的翅片列设置开口部2b,在属于下游侧的组的翅片列未设置开口部2b。通过上述结构,能够防止因上游侧的结霜而引起的风路堵塞,从而能够实现热交换器1整体的结霜分布的均匀化。上游侧的组是指仅是最上游的翅片列21,或者是从翅片列21按顺序最大至翅片列23。下游侧的组是指仅是最下游的翅片列26,或者是从翅片列26按顺序最大至翅片列24。这样,上游侧的组与下游侧的组能够在翅片列21~26的个数的一半的位置进行划分。本实施方式以及其变形例是在从插通孔2b观察而位于气流方向D1的上游侧形成有开口部2b的情况的例子,但是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形成于图5(a)~图6(b)所示的位置。

实施方式4.

以下,主要对与实施方式1不同的部分进行说明。

图8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1的一个例子的剖视图。在气流方向D1的上游侧以翅片间距S1进行配置的翅片列21以及22的开口部2b的长边方向的长度L1大于在下游侧以比翅片间距S1窄的翅片间距S2进行配置的翅片列23~26的开口部2b的长边方向的长度L2。根据图8的结构,在上游侧的翅片列21以及22中,除了增大了翅片间距S1之外,还形成有长边方向的长度L1较大的开口部2b,因此能够进一步降低向上游侧的结霜量,从而能够防止风路堵塞。另外,在下游侧的翅片列23~26中,由于形成有长边方向的长度L2较小的开口部2b,所以能够充分确保下游侧的热交换量。

图9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1的其他例子的剖视图。在气流方向D1的上游侧以翅片间距S1进行配置的翅片列21以及22的开口部2b的短边方向的宽度W1大于在下游侧以比翅片间距S1窄的翅片间距S2进行配置的翅片列23~26的开口部2b的短边方向的宽度W2。根据图9的结构,在上游侧的翅片列21以及22中,除了增大了翅片间距S1之外,还形成有宽度W1较大的开口部2b,因此能够进一步降低向上游侧的结霜量,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风路堵塞的防止效果。另外,在下游侧的翅片列23~26中,开口部2b的宽度W2比较小,因此结霜量降低的效果变小,从而能够确保充分的热交换量。

图10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1的其他例子的剖视图。在气流方向D1的上游侧以翅片间距S1进行配置的翅片列21以及22中的从开口部2b的长边方向的边到直管部3a的外周的最短距离Y1小于在下游侧以比翅片间距S1窄的翅片间距S2进行配置的翅片列23~26中的从开口部2b的长边方向的边到直管部3a的外周的最短距离Y2。根据图10的结构,在上游侧的翅片列21以及22中,除了增大了翅片间距S1之外,还在到直管部3a的外周的最短距离Y1比较短的位置形成有开口部2b,因此能够进一步降低向上游侧的结霜量,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风路堵塞的防止效果。另外,在下游侧的翅片列23~26中,在到直管部3a的外周的距离Y2比较长的位置形成有开口部2b,因此能够确保充分的热交换量。

作为图8的变形例,能够形成为如下结构,即:与翅片间距的大小无关,将位于气流方向D1的上游侧的翅片列的开口部2b的长度形成为是位于下游侧的翅片列的开口部2b的长度以上的大小。例如,能够将上游侧的翅片列21~23的开口部2b的长度形成为是下游侧的翅片列24~26的开口部2b的长度以上的大小。另外,例如,还能够形成为如下结构,即:从位于最下游的翅片列26至位于最上游的翅片列21阶段性地增大开口部2b的长度。

作为图9的变形例,能够形成为如下结构,即:与翅片间距的大小无关,将位于气流方向D1的上游侧的翅片列的开口部2b的短边方向的宽度形成为是位于下游侧的翅片列的开口部2b的短边方向的宽度以上的大小。例如,能够将上游侧的翅片列21~23的开口部2b的短边方向的宽度形成为是下游侧的翅片列24~26的开口部2b的短边方向的宽度以上的大小。另外,例如,还能够形成为如下结构,即:从位于最下游的翅片列26至位于最上游的翅片列21阶段性地增大开口部2b的宽度。

作为图10的变形例,能够形成为如下结构,即:与翅片间距的大小无关,将位于气流方向D1的上游侧的翅片列的从开口部2b的长边方向的边到直管部3a的外周的最短距离形成为是位于下游侧的翅片列的从开口部2b的长边方向的边到直管部3a的外周的最短距离以上的长度。例如,将上游侧的翅片列21~23中的该距离形成为下游侧的翅片列24~26中的该距离以上的长度。另外,例如,还能够形成为如下结构,即:从位于最下游的翅片列26至位于最上游的翅片列21阶段性地缩短该距离。

根据上述的变形例,能够从气流方向D1的下游遍及上游阶段性地对热交换器1中的结霜量进行微调,因此能够使热交换器1整体的结霜分布进一步均匀化,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因结霜而引起的风路堵塞的防止效果。

实施方式5.

以下,主要对与实施方式1不同的部分进行说明。

图1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1的一个例子的剖视图。在配置 于气流方向D1的上游侧的翅片列21以及22中,在从翅片2的短边方向的中心位置F1向气流方向D1的下游侧偏移的位置设置配管3。在翅片列21以及22的翅片2的气流方向D1的上游侧形成有开口部2b。另外,在配置于气流方向D1的下游侧的翅片列23~26中,在翅片2的短边方向的中心位置F2排列设置有三个配管3。在翅片列23~26的翅片2未形成开口部。

根据上述结构,在气流方向D1的上游侧,且在翅片列21以及22的翅片2中的距离配管3比较远的区域亦即气流方向D1的上游侧的区域,在配管3中流动的制冷剂所引起的冷却效果减弱,因此与仅具有开口部2b的情况相比能够进一步减少结霜量。另一方面,在气流方向D1的下游侧的翅片列23~26中,在配管3中流动的制冷剂的冷却效果影响至翅片2的上游侧以及下游侧的周缘部,并且,由于未设置开口部,因此能够确保充分的热交换量。例如在因设计规格上的限制、成本的条件而无法增大上游侧的翅片列21以及22的翅片间距S1的情况下,通过形成为图11的结构,在上游侧防止因结霜而引起的风路堵塞,并且在下游侧确保充分的热交换量,因此能够获得高冷却品质。

实施方式6.

图12是本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1的翅片2的立体图。在翅片2设置有切起部2c。切起部2c以如下方式形成,即:通过在翅片2的表面开设两条平行的切口,并使切口中央部相对于翅片2的面沿垂直方向立起。切起部2c由相互朝相反方向倾斜的两个切起面2c1以及2c2构成,并形成为V字形状。如图12所示,例如,切起部2c能够设置于插通孔2a的上游侧以及下游侧,并且是相互邻接的两个插通孔2a的中间位置。

由于相对于翅片2的面沿垂直方向立起的切起部2c的前缘效果,从而流入空气与翅片2之间的导热率增大。根据上述结构,能够弥补因在翅片2设置有开口部2b而减少的热交换量。例如,能够形成为如下结构,即:在结霜量增多的上游侧的翅片列21以及22的翅片2设置有开口部2b,在结霜量较少的下游侧的翅片列23~26的翅片2未设置开口部,而设置有切起部2c。根据上述结构,防止因上游侧的结霜而引起的风路堵塞,并且在下游侧确保充分的热交换量,因此能够获得高冷却品质。此外,在实施方式1~5的任一的结构中,也能够设置本实施方式的 切起部2c。另外,切起部2c并不限定于图12的例子的形状,只要具有相对于翅片2的面垂直或者倾斜的构造即可。

实施方式7.

图13是具备实施方式1~6以及图14的任一个热交换器1的冷热设备10的进深方向的剖面示意图。图14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冰箱10所使用的热交换器1的一个例子的剖视图。图15是本实施方式的冰箱10的横向的剖面示意图。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冷热设备10作为冰箱10进行说明。隔热箱体11由箱室分隔板19a以及19b分隔,并形成有三个箱室13-a~13-c。箱室13-a~13-c能够分别由前表面门12-a~12-c开闭。例如,箱室13-a为冷藏室,箱室13-b为蔬菜室,箱室13-c为冷冻室。热交换器1设置于由箱室13-c的背面侧分隔板16所分隔的背面空间17内。热交换器1作为冷却器进行动作,与压缩机14、冷凝机(未图示)、毛细管(未图示)一起构成制冷剂回路。由制冷剂回路生成的冷气通过设置于背面侧分隔板16的上方的风扇15而被供给至箱室13-a~13-c。风扇15设置于背面侧分隔板16的上方,并将从背面侧分隔板16的下方的空气流入口18吸入的空气经由热交换器1向箱室13-a~13-c送风。如虚线的箭头所示,冷气经由设置于隔热箱体11的背面的管道30以及将箱室13-a~13-c彼此连通的开口部31~35而循环。

以翅片列21~26的翅片2的长边方向相对于背面侧分隔板16的面而形成为垂直方向的方式设置有热交换器1。循环空气从背面侧分隔板16下方的空气流入口17向斜上方而流入背面空间18内。翅片列21~26的开口部2b在从配管3的直管部3a观察时设置于气流方向D1的上游侧。气流方向D1的上游侧的翅片列21以及22的开口部2b以其长边方向相对于翅片2的长边方向倾斜的朝向进行设置。由此,翅片列21以及22的开口部2b的短边方向朝向空气流入口17。另一方面,气流方向D1的下游侧的翅片列23~26的开口部2b被设置为其长边方向与翅片2的长边方向一致。在一个翅片2中,沿气流方向D1仅插通有一根配管3的直管部3a。由于从开口部2b的位置观察自配管3向气流方向D1的上游侧区域的热传递被阻碍,所以根据图14的结构,沿热交换器1内的气流方向D1的空气流路D4(虚线)上的翅片区域的温度进一步增高,结霜量降低的效果进一步被提高。

本实施方式的冰箱10具备实施方式1~6以及图14的任一个热交换器1,因此能够防止因结霜而引起的风路堵塞,从而获得高冷却品质。在冷冻箱等的其他冷热设备的情况下,也能够起到相同的效果。在冰箱10中,热交换器1设置于在背面侧分隔板16与箱体背面壁11a之间形成的空间。在通常的冰箱中,背面侧分隔板16与箱体背面壁11a之间的距离K1较窄,在它们之间设置热交换器1时因结霜而使得热交换器1内的风路堵塞的情况下,从空气流入口17向风扇15排出的空气的通过量极端减少,从而冷却性能大幅度降低。根据实施方式1~6以及图14的热交换器1,能够降低结霜量以防止风路堵塞,因此在将其应用于冰箱10时特别有效。

实施方式1~7是翅片21以及22的长边方向的长度与翅片23~26的长边方向的长度不同的情况的例子,但也能够形成为使翅片21~26的长边方向的长度相同的结构。在该情况下也会起到相同的效果。另外,实施方式1~7是翅片21~26的长边方向的端部的位置未对齐的情况的例子,但也能够形成为将翅片21~26的长边方向的端部的位置对齐的结构。在该情况下也会起到相同的效果。将实施方式7的翅片21~26的长边方向的长度不同且上述的端部也未对齐的热交换器1应用于冷热设备10的情况下,起到在热交换器1中结霜时也能够防止热交换器1阻挡管道30内的冷气的流动的效果。通常,冰箱10的管道30设置于背面侧分隔板16与隔热箱体11的背面壁之间的窄小的空间,因此管道30内的空气的流路变窄。在通常的冰箱中,特别是,在热交换器结霜时容易妨碍管道内的空气的流动。因此,将实施方式1~7的翅片21~26的长边方向的长度不同且上述的端部也未对齐的热交换器1应用于冰箱10特别有效。

附图标记说明:

1…热交换器;2…翅片;2a…插通部;2b…开口部;2c…切起部;21~26…翅片列;3…配管;3a…直管部;3b…曲管部;4…侧板;10…冷热设备;11…隔热箱体;11a…箱体背面壁;12-a、12-b、12-c、12-d…前表面门;13-a、13-b、13-c、13-d…箱室;14…压缩机;15…风扇;16…背面侧分隔板;17…空气流入口;18…背面空间;19a、19b…箱室分隔板;30…管道;31~35…开口部。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