壁挂炉及其集烟罩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984166阅读:733来源:国知局
壁挂炉及其集烟罩结构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集烟罩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壁挂炉及其集烟罩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壁挂炉行业的发展,行业对壁挂炉能效要求越来越高,从之前的低能效要求到现在新国标实行的采暖热效率≥89.5%。并且,用户对壁挂炉的性能要求也越来也高。目前的壁挂炉中集烟罩无法控制燃烧室中的进风量,导致燃烧室中风场不均匀,使得主换热器的换热效率受到一定的影响,造成主换热器的换热效率下降,使得整机采暖效率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进而影响壁挂炉的性能,影响用户使用。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目前的集烟罩无法控制燃烧室中的进风量导致的换热效率不高的问题,提供一种能够保证壁挂炉的燃烧室的进风量均匀、提高换热效率的集烟罩结构,同时还提供了一种含有上述集烟罩结构的壁挂炉。

上述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集烟罩结构,所述集烟罩结构安装于壁挂炉中,所述集烟罩结构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板体及第二板体;

所述第一板体倾斜设置,所述第二板体倾斜设置,且所述第一板体与所述第二板体相对设置;

所述第二板体上设有用于安装所述壁挂炉的风机组件的风机安装接口;

所述集烟罩结构还包括挡风板,所述挡风板设置于所述第一板体远离所述第二板体的侧面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挡风板的侧面与所述进风气流的流动方向相垂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挡风板与所述第一板体连接处的连接边缘平行于所述第一板体与所述第二板体连接处的连接边缘。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挡风板与所述第一板体连接处的连接边缘相对于所述第一板体与所述第二板体连接处的连接边缘倾斜设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集烟罩结构还包括连接板,所述连接板与所述挡风板连接;

所述连接板设置于所述第一板体上,所述挡风板通过所述连接板安装于所述第一板体上;

所述连接板与挡风板为一体结构。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挡风板垂直设置于所述连接板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板体上设置有多个定位凸包,所述定位凸包与所述连接板连接,并固定所述连接板;

所述定位凸包能够调节所述连接板在所述第一板体上的位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挡风板的数量为至少两个;

至少两个所述挡风板依次滑动连接,至少两个所述挡风板能够沿垂直于所述第一板体的表面的方向伸缩,以调节至少两个所述挡风板的高度。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集烟罩结构还包括支撑板,所述支撑板位于所述第一板体与所述第二板体之间;

所述支撑板连接所述第一板体与所述第二板体。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板体与所述第二板体关于所述支撑板轴对称设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挡风板、所述第一板体、所述支撑板及所述第二板体为一体结构。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挡风板在所述第一板体上的高度与所述风机组件在所述第二板体上的高度相一致;

所述挡风板与进风气流的接触面积与所述风机组件的截面面积相一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挡风板的截面形状为平板状。

还涉及一种壁挂炉,包括炉体、给排气管组件、风机组件、燃烧器、主换热器及如上述任一技术特征所述的集烟罩结构;

所述给排气管组件、所述风机组件、所述燃烧器、所述主换热器及所述集烟罩结构均安装于所述炉体中;

所述炉体具有燃烧室,所述燃烧器安装于所述燃烧室的底部;所述集烟罩结构罩设所述燃烧室,并位于所述燃烧器的上方;

所述主换热器安装于所述燃烧室中,并位于所述燃烧器与所述集烟罩结构之间;

所述风机组件安装于所述集烟罩结构的第二板体的风机安装接口中,所述给排气管组件的一端与所述风机组件连接,所述给排气管组件的另一端穿设所述炉体与外界环境相连通。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的壁挂炉及其集烟罩结构,结构设计简单合理,在第一板体上设置挡风板,通过挡风板阻挡第一板体处的进风气流,减少从第一板体处通过的进风量。这样,挡风板能够扰乱并调节壁挂炉中第一板体处的风场,使得第一板体处的风场与第二板体处的风场相差不大,保证壁挂炉的炉体中的流场均匀,使得壁挂炉的燃烧器能够充分燃烧,提高了主换热器的换热效率,进而提高壁挂炉的性能,便于用户使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壁挂炉的主视剖视图;

图2为图1所示的壁挂炉中集烟罩结构的主视图;

图3为图2所示的集烟罩结构的后视图;

图4为图3所示的集烟罩结构在A处的旋转示意图;

图5为图2所示的集烟罩结构的左视图;

其中:

100-壁挂炉;

110-集烟罩结构;

111-第一板体;

1111-第一进风表面;1112-第一排烟表面;1113-定位凸包;

112-第二板体;

1121-风机安装接口;1122-第二进风表面;1123-第二排烟表面;

113-支撑板;

114-挡风板;

115-连接板;

120-炉体;

121-燃烧室;

130-给排气管组件;

140-风机组件;

150-燃烧器;

160-主换热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通过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壁挂炉及其集烟罩结构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参见图1至图5,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集烟罩结构110,安装于壁挂炉100的炉体120中。当然,本实用新型的集烟罩结构110还可以用于其他需要排烟的设备中。

本实用新型的集烟罩结构110能够限制壁挂炉100中的进风量,保证壁挂炉100的炉体120中集烟罩结构110的两侧进风量大致相同,不会相差较大,进而保证壁挂炉100的炉体120中的流场均匀,提高壁挂炉100的换热效率。同时,集烟罩结构110还能够收集壁挂炉100的燃烧器150在燃烧后产生的废气,将壁挂炉100燃烧的后产生的废气排出壁挂炉100。

在本实用新型中,集烟罩结构110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板体111及第二板体112。第一板体111倾斜设置,第二板体112倾斜设置,且第一板体111与第二板体112相对设置。也就是说,第一板体111与第二板体112具有相对设置的表面,也具有相背设置的表面。第一板体111与第二板体112在本实施例中呈V字形设置。这样能够便于集烟罩结构110收集壁挂炉100产生的废气。当然,第一板体111与第二板体112也可以呈弧形设置,这样能够便于气流流动。第一板体111与第二板体112的表面可以为平面,也可以为弧面。

记第一板体111用于排烟的表面为第一排烟表面1112,第一板体111上相对于第一排烟表面1112的另一表面为第一进风表面1111。并且,第二板体112用于排烟的表面为第二排烟表面1123,第二板体112上相对于第二排烟表面1123的另一表面为第二进风表面1122。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排烟表面1112与第二排烟表面1123相互靠近,即第一排烟表面1112与第二排烟表面1123为V字形相对的两个内表面。燃烧器150燃烧后产生的废气能够由集烟罩结构110收集,并沿着第一板体111的第一排烟表面1112及第二板体112的第二排烟表面1123运动。随后,废气随着壁挂炉100的给排气管组件130排出。

第二板体112上设有用于安装壁挂炉100的风机组件140的风机安装接口1121。壁挂炉100的风机组件140安装在第二板体112上的风机安装接口1121中,风机组件140能够加速集烟罩结构110中的废气的排出。

集烟罩结构110还包括挡风板114,挡风板114设置于第一板体111远离第二板体112的侧面上。也就是说,挡风板114是设置在第一板体111的第一进风表面1111上的。挡风板114能够阻挡第一板体111上的进风气流。外界环境中的进风气流进入到壁挂炉100中后,并沿着集烟罩结构110的第一板体111的第一进风表面1111及第二板体112的第二进风表面1122运动,再与壁挂炉100的燃烧室121中的燃烧器150接触,实现燃烧。

集烟罩结构110在壁挂炉100中是呈倒V字形设置的。进风气流进入到壁挂炉100中后,进风气流分别沿着第一板体111的第一进风表面1111及第二板体112的第二进风表面1122流动。挡风板114能够阻挡沿着第一进风表面1111的进风气流,以调节从第一板体111处的进风量。

这是因为,第二板体112上安装有用于加速排出废气的风机组件140,风机组件140会占用第二板体112的第二进风表面1122上的部分空间,影响第二板体112处的进风量。而如果第一板体111上不存在挡风板114,则进风气流会有大部分沿着第一板体111的第一进风表面1111流动。这样就会导致第一板体111处的进风量要大于第二板体112处的进风量,使得集烟罩结构110周围的流场分布不均匀。

并且,当上述的进风气流进入与壁挂炉100的燃烧器150相接触时,由于第一板体111处的进风量较大,可以供燃烧器150完全燃烧,但是进风量较大导致风场流动大,会过快地带走燃气燃烧热量。而第二板体112处的进风量较小,燃烧器150上燃烧不充分,进而导致无法完全利用主换热器160的换热面积进行换热,浪费了主换热器160的部分面积,整机采暖热效率下降。

因此,本实用新型通过在集烟罩结构110的第一板体111的第一进风表面1111上增加挡风板114。通过挡风板114起到阻挡第一板体111处的进风气流的作用,以减小第一板体111处的进风量,使得第一板体111处的进风量与第二板体112处的进风量基本相同,或者相差不大。这样,进风气流在与燃烧器150相接触时,能够保证进风气流与燃烧器150充分接触,使得燃烧器150充分燃烧。并且,由于第一板体111处的进风量与第二板体112处的进风量基本相同或者相差不大,这样能够保证壁挂炉100的燃烧室121的流场均匀,使得主换热器160的换热面积能够被充分利用,提高主换热器160的换热效率,降低集烟罩结构110对进风量的影响,保证壁挂炉100的采暖效果。

目前的壁挂炉中,集烟罩无法控制燃烧室中的进风量,导致燃烧室中风场不均匀,使得主换热器的换热效率受到一定的影响,造成主换热器的换热效率下降,使得整机采暖效率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进而影响壁挂炉的性能,影响用户使用。本实用新型的集烟罩结构110在第一板体111上设置挡风板114,通过挡风板114阻挡第一板体111处的进风气流,减少从第一板体111处通过的进风量。这样,挡风板114能够扰乱并调节壁挂炉100中第一板体111处的风场,使得第一板体111处的风场与第二板体112处的风场相差不大,保证壁挂炉100的炉体120中的流场均匀,使得壁挂炉100的燃烧器150能够充分燃烧,提高了主换热器160的换热效率,进而提高壁挂炉100的性能,便于用户使用。

进一步地,集烟罩结构110还包括支撑板113。支撑板113位于第一板体111与第二板体112之间,支撑板113连接第一板体111与第二板体112。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板体111相对于支撑板113倾斜设置,第二板体112相对于支撑板113倾斜设置。再进一步地,第一板体111与第二板体112关于支撑板113呈轴对称设置。第一板体111、支撑板113与第二板体112在本实施例中呈V字形设置,并且,V字形的底部为平面,即为支撑板113。这样能够便于集烟罩结构110收集壁挂炉100产生的废气。

集烟罩结构110在壁挂炉100中是呈倒V字形设置的。即支撑板113为集烟罩结构110的最高部分。进风气流进入到壁挂炉100中后,进风气流分别沿着第一板体111的第一进风表面1111及第二板体112的第二进风表面1122流动。挡风板114能够阻挡沿着第一进风表面1111的进风气流,以调节从第一板体111处的进风量。

作为一种可实施方式,挡风板114的侧面与进风气流的流动方向相垂直。具体的,挡风板114具有迎风面及与迎风面相背设置的背风面。迎风面是朝向进风气流的,并且,为了保证挡风板114的挡风效果,进风气流的流动方向应与迎风面相垂直。并且,迎风面与进风气流相接触,以扰乱第一板体111上的气流流动,减小第一板体111处的进风量。

进一步地,挡风板114与第一板体111连接处的连接边缘相对于第一板体111与支撑板113连接处的连接边缘倾斜设置。也就是说,挡风板114在第一板体111上是倾斜设置的。当然,挡风板114与第一板体111连接处的连接边缘平行于第一板体111与支撑板113连接处的连接边缘。也就是说,挡风板114在第一板体111上是平行于第一板体111的边缘设置的。原则上,挡风板114在第一板体111上的位置可以根据进风量的大小进行调节。在本实施例中,挡风板114与第一板体111连接处的连接边缘相对于第一板体111与支撑板113连接处的连接边缘倾斜设置。

作为一种可实施方式,集烟罩结构110还包括连接板115,连接板115与挡风板114连接。连接板115设置于第一板体111上,挡风板114通过连接板115安装于第一板体111上。连接板115安装于第一板体111上,连接板115与挡风板114连接,这样能够增加挡风板114与第一板体111的接触面积,使得挡风板114能够牢靠的安装到第一板体111上,保证挡风板114在受到进风气流冲击时,避免挡风板114的位置发生窜动,保证挡风板114的挡风效果,减小第一板体111处的进风量。

挡风板114垂直设置于连接板115上。当然,挡风板114也可以倾斜设置于连接板115上。这样设置的前提是,挡风板114的迎风面需要与进风气流的流动方向相垂直,以便于挡风板114与连接板115的加工及安装固定。在本实施例中,挡风板114垂直设置于连接板115上,以便于挡风板114与连接板115的加工。

进一步地,第一板体111上设置有多个定位凸包1113,定位凸包1113与连接板115连接,并固定连接板115。定位凸包1113能够调节连接板115在第一板体111上的位置。定位凸包1113是用来固定连接板115的,通过定位凸包1113实现连接板115的安装固定。

具体的,可以通过将连接板115点焊在定位凸包1113上。当然,也可以通过螺纹连接件等方式固定第一板体111与连接板115。并且,定位凸包1113的数量为至少三个。这样,连接板115通过其中两个定位凸包1113安装于第一板体111上。当需要调节挡风板114的位置时,连接板115可以安装到第三个定位凸包1113上,在安装到其中两个中的一个定位凸包1113上。

再进一步地,连接板115与挡风板114为一体结构。通过一体成型在方式加工连接板115及挡风板114,节省连接板115与挡风板114的装配工序,同时连接板115与挡风板114安装到第一板体111上后还能够保证挡风板114的可靠性,进一步提高挡风板114的抗冲击能力。

作为一种可实施方式,挡风板114、第一板体111、支撑板113及第二板体112为一体结构。一体成型的挡风板114、第一板体111、支撑板113及第二板体112能够减少加工工序,提高生产效率。并且,一体成型的挡风板114、第一板体111、第二板体112及支撑板113还能够保证集烟罩结构110的可靠性,提高集烟罩结构110抗冲击的能力。

作为一种可实施方式,挡风板114的截面形状为平板状。原则上,挡风板114的形状不受限制,只要是能够挡风的结构即可达到本申请中的挡风的效果。在本实施例中,挡风板114为平板状,并与连接板115形成类似于角铁的形状。

作为一种可实施方式,挡风板114的数量为至少两个;至少两个挡风板114依次滑动连接,至少两个挡风板114能够沿垂直于第一板体111的表面的方向伸缩,以调节至少两个挡风板114的高度。也就是说,挡风板114的挡风高度是可以调节的,挡风板114的迎风面的面积是可以调节的。

集烟罩结构110上的挡风板114能够改变沿垂直于第一板体111的方向上的高度,以使得挡风板114与进风气流的接触面积发生改变,控制风场,以达到减小进风量的目的。这样,能够使得本实用新型的集烟罩结构110能够应用于不同型号的壁挂炉100,增加集烟罩结构110的通用性。

当挡风板114的数量为两个时,两个挡风板114依次设置,这样,第一板体111上挡风板114的高度在最高时可以为原有的挡风板114的高度的两倍。并且,两个挡风板114能够相对滑动,以调节两个挡风板114在第一板体111上的挡风高度。这样,第一板体111处的进风量可以调节,进而使得第一板体111处与第二板体112处的进风量相一致,保证壁挂炉100中流场均匀,提高主换热器160的换热效率,保证采暖效率。

作为一种可实施方式,挡风板114在第一板体111上的位置与第二板体112上安装的风机组件140的位置相一致。挡风板114在第一板体111上的高度与风机组件140在第二板体112上的高度相一致。挡风板114的迎风面的面积与风机组件140的截面面积相一致。这样能够使得挡风板114与风机组件140的挡风效果相差不大,这样能够保证第一板体111处的进风量与第二板体112处的进风量相一致,这样能够保证挡风板114的挡风效果,进而保证壁挂炉100的燃烧室121中的流场均匀,提高主换热器160的换热效率。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壁挂炉100,包括炉体120、给排气管组件130、风机组件140、燃烧器150、主换热器160及上述实施例中的集烟罩结构110。给排气管组件130、风机组件140、燃烧器150、主换热器160及集烟罩结构110均安装于炉体120中。炉体120具有燃烧室121,燃烧器150安装于燃烧室121的底部;集烟罩结构110罩设燃烧室121,并位于燃烧器150的上方。主换热器160安装于燃烧室121中,并位于燃烧器150与集烟罩结构110之间。风机组件140安装于集烟罩结构110的第二板体112的风机安装接口1121中,给排气管组件130的一端与风机组件140连接,给排气管组件130的另一端穿设炉体120与外界环境相连通。

进风气流从给排气管组件130中的进气通道进入到壁挂炉100的炉体120中,并沿着集烟罩结构110流动,集烟罩结构110的挡风板114能够阻挡进风气流在第一板体111处的进风量,风机组件140能够阻挡进风气流在第二板体112处的进风量。这样,炉体120中的流场分布均匀,随后第一板体111处的进风气流与第二板体112处的进风气流能够分别流动到燃烧室121中,并与燃烧室121中的燃烧器150相接触,实现充分燃烧,保证燃烧室121中的流场平稳,使得主换热器160的换热面积能够充分利用,提高换热效率。

本实用新型的壁挂炉100在集烟罩结构110上增加挡风板114后,能够使炉体120中的风场明显改善,使得进风气流能够均匀分布在燃烧室121的两侧,进而保证燃烧室121的风场均匀,使主换热器160的换热量均匀,充分利用了燃气燃烧所产生的热量及主换热器160的换热面积进行换热,达到提升换热效率的目的。

并且,本实用新型的壁挂炉100在增加挡风板114后,通过模拟仿真试验能够明显得出本实用新型的壁挂炉100中的风场分布情况,及主换热器160情况。本实用新型的壁挂炉100在满足采暖热效率达到89.5%以上的同时,还能够通过集烟罩结构110的作用保证燃烧室121中流场均匀,使得主换热器160的换热效率进一步提高,使得主换热器160的换热面积能够被充分利用,进一步提高了采暖效率。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