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车库防结露空调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765369阅读:1889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特别涉及一种地下车库防结露空调系统。



背景技术:

近年来,中国经济发展迅速,私家车数量急剧增长,为适应此变化,设计地下车库的建筑越来越多,而由于夏季地下车库的结露现象严重,造成车库墙壁、地面潮湿,造成了很差的用户体验。

我国南方地区气候湿润,空气含水量较大,夏季梅雨季节地下车库返潮现象十分普遍,由此带来的危害很大。在温度和空气湿度都很高的天气,地面温度和地下温度温差、室外和室内温度温差都比较大,这样潮湿的热空气遇冷发生物理变化由水蒸气变成水珠,产生自然结露。

车库地面潮湿会给人的行走、车辆的驾驶带来安全隐患。潮湿的地面会给人的行走带来不便,有滑倒的危险,这种情况在坡道位置尤为严重;潮湿路面容易造成车辆打滑,制动距离增大,容易引起事故。

同时车库的潮湿环境有利于细菌滋生,影响人体健康,潮湿的环境会滋生各种细菌,在车库长时间停留可能会引发感冒发烧或其他疾病;车库潮湿环境会对汽车造成很大的危害,汽车空调系统中的空调软管、车身油漆、车内的坐椅、顶篷、地毯,汽车底盘等受潮湿环境的影响最大。并且车库潮湿会加剧墙体墙皮脱落,破坏墙体结构。

因此本领域技术人员致力于开发一种地下车库防结露空调系统。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地下车库防结露空调系统。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地下车库防结露空调系统,包括蒸发器和冷凝器,所述蒸发器的出口端与空调末端设备的进水端相连,所述空调末端设备的出水端通过冷冻水循环泵连接到蒸发器的进口端;所述冷凝器的出水端连接到辐射盘管,所述辐射盘管的出水端连接到冷却塔,所述冷却塔的出水端通过冷却水循环泵连接到冷凝器的进水端。

采用上述结构的空调系统,冷冻水循环泵将空调末端设备的回水送入蒸发器中,空调末端设备的回水在蒸发器中吸收冷量后输送至空调末端设备,向空调末端设备释放冷量后由冷冻水循环泵送回蒸发器,完成一个闭式循环。冷却水循环泵将低温冷却水从冷却塔输送至冷凝器,低温冷却水吸收冷凝热后温度升高,高温冷却水先流经辐射盘管向车库室内散热,然后经冷却塔处理后由冷却水循环泵送回冷凝器,完成循环。这一地下车库防结露空调系统采用辐射盘管的形式将冷水机组的部分冷凝热供给车库室内空气,起到加热空气的作用,保证了车库空气温度高于露点温度,避免水蒸气结露,造成车库潮湿。

作为优选的,所述冷凝器的出水端与辐射盘管之间的管路上设置有第一电动阀,所述辐射盘管与冷却塔之间的管路上设置有第二电动阀;所述冷凝器与冷却塔通过第三电动阀直接相连。由于本实用新型是向车库室内散热,所以考虑室内舒适度及系统维护等因素,本实用新型设置常规空调模式和防结露模式两种模式。夏季车库空调温度设计为某一固定温度,当室内温度升高至这一温度时,为保证室内空气舒适度,关闭电动阀8、9,开启电动阀7,系统改为常 规空调模式下运行;辐射盘管系统维护检修时,系统切换为常规空调模式下运行。

作为优选的,所述第一电动阀和第二电动阀均与温度传感器相连。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解决了地下车库潮湿的问题,消除了由车库潮湿问题给用户带来的健康、行车安全隐患,并承担了冷却塔的部分负荷,使冷却水系统散热效果更佳,冷却塔的配置可以降低,降低成本,并且无需安装除湿器,系统建设成本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包括蒸发器1、冷凝器2、冷却塔3、冷冻水循环泵4、冷却水循环泵5、辐射盘管6、第三电动阀7、第一电动阀8、第二电动阀9、温度传感器10和空调末端设备11,所述蒸发器1的出口端与空调末端设备11的进水端相连,所述空调末端设备11的出水端通过冷冻水循环泵4连接到蒸发器1的进口端;所述冷凝器2的出水端连接到辐射盘管6,所述辐射盘管6的出水端连接到冷却塔3,所述冷却塔3的出水端通过冷却水循环泵5连接到冷凝器2的进水端。

所述冷凝器2的出水端与辐射盘管6之间的管路上设置有第一电动阀8,所述辐射盘管6与冷却塔3之间的管路上设置有第二电动阀9。所述冷凝器2与冷却塔3通过第三电动阀7直接相连。所述第一电动阀8和第二电动阀9均与温度传感器10相连。

工作原理:

夏季开启制冷模式,关闭第一电动阀7,开启第二电动阀8和第三电动阀9,系统进入防结露模式,冷冻水循环系统正常运行,冷冻水循环模式运行路线为:冷冻水循环泵4→蒸发器1→空调末端设备11→冷冻水循环泵4;冷却水循环系统冷却水流向改变,冷却水循环模式运行路线为:冷却水循环泵5→冷凝器2→辐射盘管6→冷却塔3→冷却水循环泵5。

以上详细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具体实施例。应当理解,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无需创造性劳动就可以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构思作出诸多修改和变化。因此,凡本技术领域中技术人员依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通过逻辑分析、推理或者有限的实验可以得到的技术方案,皆应在由权利要求书所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