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内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757344阅读:332来源:国知局
空调内机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制冷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空调内机。



背景技术:

传统的空调内机由两种设置于室内的方式:

第一种为吊装空调内机。通过设置支架等部件将空调内机安装于室内的墙壁或天花板上,如天井机、座吊机、风管机等。但是,吊装室内机通过支架固定于墙壁或天花板上,不便于空调内机的移动;并且,支架在长期使用过程中有损坏或腐蚀的危险,严重时甚至会有空调内机掉落的危险。

第二种为摆放空调内机。将室内机直立设置于空调内机支撑面上,空调内机支撑面为地面或其他支撑空调内机外表面的支撑面。如立式空调等。但是,空调内机极易被用户或宠物等撞到,使得空调内机倾倒。

因此,如何便于空调内机移动,避免空调内机掉落及倾倒,是本技术领域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空调内机,以便于空调内机移动,避免空调内机掉落及倾倒。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从上述的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空调内机,包括空调组件,还包括底座,所述空调组件安装于所述底座上;

所述空调内机的重心到所述底座的支撑位置的距离为所述重心到所述底座的外表面的最小距离;

所述底座的支撑位置为所述空调内机在直立静止状态下所述底座与空调内机支撑面的接触位置。

优选地,上述空调内机中,所述底座的外表面为弧面。

优选地,上述空调内机中,所述底座的外表面为球面。

优选地,上述空调内机中,所述底座为半球体结构。

优选地,上述空调内机中,所述空调组件包括风机及驱动所述风机转动的驱动装置;

所述驱动装置位于所述底座内,所述驱动装置的驱动轴位于所述驱动装置背向所述底座的一面。

优选地,上述空调内机中,所述风机为风轮。

优选地,上述空调内机中,所述风机为锥状风轮;

所述风机的大端为所述风机靠近所述底座的一端。

优选地,上述空调内机中,所述驱动轴伸入所述风机内部。

优选地,上述空调内机中,所述风机靠近所述底座的一端内侧具有与所述驱动轴连接的第一连接支架;

和/或,所述风机远离所述底座的一端内侧具有与所述驱动轴连接的第二连接支架。

优选地,上述空调内机中,所述风机为圆锥状风轮。

优选地,上述空调内机中,所述风机的表面为椭圆形表面。

优选地,上述空调内机中,所述空调组件还包括位于所述风机外侧的换热器。

优选地,上述空调内机中,所述换热器为筒状结构;

所述风机位于所述换热器的内部。

优选地,上述空调内机中,所述换热器为锥形筒状结构;

所述换热器的大端为所述换热器靠近所述底座的一端。

优选地,上述空调内机中,所述换热器为圆锥形筒状结构。

优选地,上述空调内机中,所述换热器的表面为椭圆形表面。

优选地,上述空调内机中,还包括与所述底座连接的面罩,所述空调组件位于所述面罩与所述底座形成的空腔内;

所述面罩上具有出风口。

优选地,上述空调内机中,所述出风口为沿所述面罩的顶端至其底端的方向设置的条状出风口。

优选地,上述空调内机中,所述出风口的数量为多个。

优选地,上述空调内机中,多个所述出风口沿所述面罩的周向均匀分布。

优选地,上述空调内机中,所述面罩为锥状面罩;

所述面罩的大端为所述面罩靠近所述底座的一端。

优选地,上述空调内机中,所述面罩为圆锥状面罩。

优选地,上述空调内机中,所述面罩的表面为椭圆表面。

优选地,上述空调内机中,所述面罩与所述底座为一体式结构。

优选地,上述空调内机中,所述面罩远离所述底座的一端具有封闭罩。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空调内机,使空调内机摆放在室内,底座的支撑位置与空调内机支撑面接触,进而便于空调内机的移动,避免空调内机掉落;通过上述设置,使得空调内机在直立静止状态下的重心最低。当空调内机偏离平衡位置而发生倾斜或倾倒时,空调内机的重心升高,在重力的作用下,空调内机呈不倒翁结构,并自动恢复平衡状态,即空调内机处于直立状态,有效避免了空调内机倾倒。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内机的局部剖视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内机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空调内机,以便于空调内机移动,避免空调内机掉落及倾倒。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空调内机,包括空调组件及底座1,空调组件安装于底座1上;其中,空调内机的重心到底座1的支撑位置的距离为重心到底座1外表面的最小距离;底座1的支撑位置为空调内机在直立静止状态下底座1与空调内机支撑面的接触位置。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内机,使空调内机摆放在室内,底座1的支撑位置与空调内机支撑面接触,进而便于空调内机的移动,避免空调内机掉落;通过上述设置,使得空调内机在直立静止状态下的重心最低。当空调内机偏离平衡位置而发生倾斜或倾倒时,空调内机的重心升高,在重力的作用下,空调内机呈不倒翁结构,并自动恢复平衡状态,即空调内机处于直立状态,有效避免了空调内机倾倒。

其中,直立静止状态为空调内机在正常工作时的放置状态。空调内机支撑面可以为室内地面或其他放置空调内机的平台面。

优选地,底座1的外表面为弧面。通过将底座1的外表面设置为弧面,更方便空调内机偏离平衡位置后自动恢复直立状态。也可以使底座1的外表面设置为多个平面呈一定夹角连接而成的波折面,仅需确保空调内机可以自动恢复平衡状态即可。

更进一步地,底座1的外表面为球面。即,在直立静止状态下底座1与空调内机支撑面的接触位置为点接触,进一步确保了空调内机自动恢复(即空调内机处于直立状态)。

优选地,底座1为半球体结构,即,底座1的外表面为半球体的半球表面。由于底座1的支撑位置到空调内机的重心的距离最小,因此,空调内机的中心位于底座1内。

也可以使外表面为高度小于半径的球冠结构的表面。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内机中,空调组件包括风机3及驱动风机3转动的驱动装置2;驱动装置2位于底座1内,驱动装置2的驱动轴21位于驱动装置2背向底座1的一面。由于驱动装置2多为电机等驱动部件,其重量较大,因此,优选将驱动装置2设置于底座1内,进一步降低了空调内机的重心。

优选地,风机3为风轮,以便于扩大风机3的出风面积。也可以将风机3设置为轴流风叶。

更进一步地,风机3为锥状风轮;风机3的大端为风机3靠近底座1的一端。通过上述设置,进一步降低了风机3的重心,并且,扩大了风机3的楚峰面积。

也可以将风机3设置为筒状风轮等结构,在此不再详细介绍且均在保护范围之内。

为了提高风机3与驱动装置的配合稳定性,驱动轴21伸入风机3内部。进而提高了驱动轴21与风机3在轴向上的重叠位置,缩短了二者配合的轴向长度,进而降低了驱动装置使驱动轴21带动风机3转动的扭力。

优选地,风机3靠近底座1的一端内侧具有与驱动轴21连接的第一连接支架31;和/或,风机3远离底座1的一端内侧具有与驱动轴21连接的第二连接支架32。

在本实施例中,风机3的大端内侧具有与驱动轴21连接的第一连接支架31;并且,风机3的小端内侧具有与驱动轴21连接的第二连接支架32。通过上述设置,有效提高了风机3与驱动轴21的连接稳定性。也可以仅设置第一连接支架31或第二连接支架32,还可以在风机3的中间部位设置于驱动轴21连接的连接支架。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支架31及第二连接支架32均为“十”字型支架,驱动轴21位于“十”字型支架的中心。

为了提高转动稳定性,风机3为圆锥状风轮。也可以将风机3设置为棱锥状风轮,同样可以实现出风效果。

优选地,风机3的表面为椭圆形表面。即,风机3的表面为沿其大端到其小端的排列方向向风机3的内侧弯曲的弧面。

空调组件还包括位于风机3外侧的换热器4。通过设置换热器4,以便于对风机3的出风进行调节;并且,提高了换热器4的换热面积。也可以将换热器4设置于风机3的内部。

为了进一步扩大散热面积,换热器4为筒状结构,风机3位于换热器4的内部。

如图1所示,换热器4为锥形筒状结构;换热器4的大端为换热器4靠近底座1的一端。通过上述设置,有效降低了换热器4的重心,进一步防止了空调内机倾斜情况的发生。

也可以将换热器4设置为直筒状结构,或将换热器4设置为平面结构、“V”型结构或“C”型结构,在此不再一一累述,仅需满足空调内机的换热需求即可。

进一步地,换热器4为圆锥形筒状结构。进一步提高了空调内机的整体稳定性。也可以将换热器4设置为棱锥形筒状结构。

换热器4的表面为椭圆形表面,即,换热器4的表面为沿其大端到其小端方向向换热器4的内侧弯曲的弧面。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内机还包括与底座1连接的面罩5,空调组件位于面罩5与底座1形成的空腔内;面罩5上具有出风口51。通过设置面罩5,避免了空调组件裸露在外,也方便了空调内机的移动。

如图2所示,出风口51为沿面罩5的顶端至其底端的方向设置的条状出风口。通过上述设置,扩大了出风口51的出风面积。也可以将出风口51设置为圆形、三角形、方形等结构,仅需满足出风需求即可。

为了进一步扩大出风面积,出风口51的数量为多个。

优选地,多个出风口51沿面罩5的周向均匀分布。通过上述设置,提高了空调内机均匀出风的效果。

在本实施例中,面罩5为锥状面罩;面罩5的大端为面罩5靠近底座1的一端。通过上述设置,降低了面罩5的重心,提高了空调内机的结构稳定性,进一步降低了空调内机倾斜的发生几率。

优选地,面罩5为圆锥状面罩,以便于提高空调内机的稳定效果。也可以将面罩5设置为棱锥状面罩。

其中,面罩5的表面为椭圆表面。即,面罩5的表面为沿其大端到其小端的排列方向向面罩5的内侧弯曲的弧面。

进一步地,面罩5与底座1为一体式结构。其中,可以将面罩5与底座1通过整体注塑为一体式结构,其上设置有安装空调组件的安装窗体;也可以为了便于空调组件的安装,现将面罩5与底座1加工为分体式结构,再通过焊接操作将面罩5与底座1焊接为一体式结构。

如图1及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为了避免空气短路(风机3产生的风由面罩5顶部直接流出,不经过换热器),面罩5远离底座1的一端具有封闭罩52。通过上述设置,避免了气体由面罩5远离底座1的一端流出,提高了制冷效果。

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