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及其连接管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983917阅读:347来源:国知局
空调及其连接管组件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设备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空调的连接管组件及一种空调。



背景技术:

现有的空调设备中,连接管内有冷媒流通时,冷媒的冷量会引起连接管表面产生冷凝水,这容易引起空调设备内部滋生细菌或出现冷凝水从机身流出的问题,降低产品的使用体验。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至少之一,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调的连接管组件。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调。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空调的连接管组件,包括:保温管;连接管,具有适于冷媒流通的管腔,其中,所述连接管位于所述保温管内;防水层,覆盖所述保温管的外表面。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空调的连接管组件,位于连接管外侧的保温管起到隔离作用,可以避免环境空气中的水汽直接与连接管外表面接触发生冷凝,且保温管具备隔热性能,可以抑制冷量从连接管向保温管外表面传递,从而达到破坏成核冷凝条件的目的,阻止空气中的水分在保温管的外表面冷凝;此外,本方案中保温管的外表面设置有防水层,防水层可以阻止保温管吸湿,从而确保保温管能够始终保持良好的隔热性能,避免空调长时间运行时对连接管的防凝露作用失效的问题,提高产品的使用体验。

优选地,保温管为海绵质体,海绵质体具有优异的保温性能,可以满足保温管的保温性能要求;其中,可以理解的是,由于海绵质体具有一定的弹性,使得海绵质体的保温管的形状不一定能够时刻保持在管状,在保温件与连接管未组装的状态下,保温管管截面可以呈不封闭的椭圆弧、不封闭的圆弧或其他形状,在保温件与连接管相组装的状态下,保温管受连接管填充,使得保温管可以大致维持管状。当然,本方案也并不局限于此,例如,保温管还可为隔热棉质体等,保温管的材质具有多种选择,此处不再一一列举,但在不脱离本设计构思的前提下,均属于本方案的保护范围。

另外,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上述实施例中的空调的连接管组件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连接管包括所述空调的液管。

在本方案中,设置连接管包括空调的液管,由于冷媒经过节流后其压力会急剧降低,此时液态冷媒处于不稳定状态极易汽化并释放冷量,这使得液管的温度通常维持在低于常温的状态,容易发生冷凝问题;在本方案中,设置液管位于保温件内,利用保温件的隔热作用可以提高液管内液态冷媒的稳定性,减少冷媒在液管处的能量损失,此外,设置防水层覆盖保温管的外表面,这样可以阻止保温管吸湿,如此,即便保温管的外表面有少量的冷凝现象,利用防水层的隔水作用,可以阻止水汽向保温管内扩散,这样可以确保保温管能够始终保持良好的隔热性能,尤其对于保温管为海绵质体的场合而言,可以避免海绵质体内部的孔隙被水汽填充或水汽沿孔隙向海绵质体内部扩展的问题,如此以保证海绵质体的孔隙内始终由静止空气填充,从而确保海绵质体能够始终保持良好的隔热性能,避免空调长时间运行时对液管的防凝露作用失效的问题,提高产品的使用体验。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保温管上设置有贯穿其管壁的切口,所述切口用于供所述连接管大致沿所述保温管的径向进入所述保温管内。

值得说明的是,上述中“供连接管大致沿保温管的径向进入保温管内”应当理解为连接管进入保温管的方向大致与径向一致,而非特指连接管严格沿保温管的径向进入保温管中。

在本方案中,在保温管上设置贯穿保温管管壁的切口,该切口沿保温管的周向延伸,用于供连接管从切口处沿保温管的径向装入到保温管内;相对于现有技术中将呈封闭环状的保温管沿连接管的轴向套装到连接管上的结构形式而言,本方案中连接管与保温管组装时的套装行程更短,这使得连接管与保温管的组装操作简便化、且可以降低两者组装时的操作空间需求,尤其对于连接管长度本身较长的情况而言,能更显著地缩短套装工序的耗时量、提高空调的组装效率,且这也可以降低连接管与保温管组装操作的难度、减少连接管受到的损伤。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防水层包括:挡水部,位于所述保温管的外表面上,其中,在所述保温管的管截面上,所述挡水部的轮廓线呈不封闭的弧形,且所述切口位于所述轮廓线的开口处;封口部,能够与所述保温管和/或所述挡水部连接或分离,且所述封口部与所述保温管和/或所述挡水部连接时,所述封口部覆盖所述保温管上相对位于所述开口处的外表面。

在本方案中,设置防水层包括封口部,其中,可通过将封口部与保温管和/或挡水部相分离,以使封口部将轮廓线的开口部分打开,这样可使防水层对位于开口处的切口进行让位,以便于连接管能够从切口进入保温管内或被从保温管内取出;另外,也可通过将封口部与保温管和/或挡水部相连接,以使封口部覆盖保温管上相对位于开口处的外表面,这样一方面可利用封口部对挡水部的开口进行密封,防止外部水汽与保温管接触,另一方面,由于在封口部覆盖保温管上相对位于开口处的外表面的同时,封口部可横跨切口,此处通过封口部与保温管上相对位于切口两侧的部位形成直接或间接的连接关系,这样可以限制切口被打开、实现保温管内连接管的稳定。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轮廓线的两个端点之间的间距不小于5mm。

在本方案中,这样设计可利于产品的加工工艺简化,提高加工效率和加工质量,更具体而言,带有防水层的保温管的制造工序可为:首先,加工制造出周向上呈封闭状的保温管中间体;其次,将防水层的挡水部与保温管连接,由于周向封闭的管体更容易保持其形状,这样可为挡水部的固定工作带来方便,相对于先设置切口的结构而言可避免固定挡水部时保温管塌陷的问题,使产品更适于机械化加工,另外,此处设置挡水部的轮廓线的两个端点之间的间距不小于5mm,以预留出切口的加工位置,当然,轮廓线的两个端点之间的间距可依据裁剪工序或切口宽度的具体需求设计,例如还可设计为6mm、7mm、8mm、9mm或10mm等;最后,对保温管中间体上相对位于轮廓线两个端点的之间的部分,即保温管上正对轮廓线开口的位置进行裁剪,最终制得带有防水层的保温管。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封口部的第一端与所述挡水部或所述保温管固定连接,所述封口部的第二端能够与所述挡水部或所述保温管进行连接或分离。

在本方案中,设置封口部的第一端与挡水部或所述保温管固定连接,第二端为自由端且适于与挡水部或保温管连接,这样设计使得封口部在保温管上的相对位置固定,可以节省组装过程中对封口部与保温管之间定位的步骤,提高提供产品的组装效率。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封口部上相对位于所述第一端与所述第二端之间的部分被拉伸。

在本方案中,设置封口部上相对位于第一端与第二端之间的部分被拉伸,这样一方面可以减小保温管轴向的两端位置处保温管与封口部之间的间隙,达到防止水汽入侵的目的,另一方面,可以使封口部对保温管位于周向的两端形成拉紧作用,从而减小切口处的开口宽度,减小连接管从切口处进行的热交换。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挡水部在周向上的两端与所述保温管连接。

在本方案中,设置挡水部在周向上的两端与保温管连接,如此可利用最少的连接面积实现挡水部与保温管的连接稳固,当然,本方案也并不局限于此,除此之外,也可设置挡水部与保温管相对的两个表面完全连接,或者,根据具体需求,除了设置挡水部在周向上的两端与保温管连接之外,可进一步设置挡水部在周向上两端之间的部位与保温管连接。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切口沿所述保温管的轴向呈直线形、折线形或曲线形延伸。

在本方案中,设置切口沿保温管的轴向呈直线形延伸,对于该结构而言,在保温管上制造出该切口的加工工艺相对简单、方便,且可便于将连接管装入保温管内;当然,也可设置切口沿保温管的轴向呈折线形或呈曲线形延伸,这样,在对保温管在周向的两端进行固定时,保温管在周向的两端可以形成相互啮合结构,实现该两端对接时的轴向定位,从而提高保温管与连接管的组装精度。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在所述保温管的管截面上,所述切口与所述保温管的半径重合或相交。

在本方案中,设置保温管的管截面上切口与保温管的半径重合,对于该结构来说,在保温管上制造出该切口的加工工艺相对简单、方便,且该结构中可便于连接管从切口顺着保温管的径向进入保温管内,使得连接管装入保温管的行程较短,从而使连接管的装入工序相对简单;当然,也可设置在保温管的管截面上切口与保温管的半径相交,这样利于提高切口处的密封效果,降低连接管上的能量损失。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防水层为聚氯乙烯层或聚碳酸酯层。

在本方案中,设置防水层为聚氯乙烯层或聚碳酸酯层,聚氯乙烯层或聚碳酸酯层具有优异的防水性能、且具有成本优势,利用其覆盖保温管外表面可以避免保温管吸湿的问题,尤其对于保温管为海绵质体的场合而言,这样可以保证保温管海绵质体的孔隙内始终由静止空气填充,从而确保保温管能够始终保持良好的隔热性能,避免空调长时间运行时保温管吸湿导致其保温性能下降的问题,提高产品的使用可靠性。

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空调,包括:压缩机、节流元件、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空调的连接管组件,所述压缩机、所述节流元件、所述第一换热器及所述第二换热器中的至少两个通过所述连接管组件的连接管形成连接。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空调,设置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的空调的连接管组件,不仅能够解决连接管表面的防凝露问题,且能够降低冷媒在连接管处的能量损失,保证设备的运行能效。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所述空调的连接管组件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所述保温管与防水层组装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中所示K部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2中所示结构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2中所示结构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2中所示结构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6中所示结构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1至图7中的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00空调的连接管组件,10保温管,11切口,20连接管,21管腔,30防水层,31挡水部,32封口部,41第一双面胶,42第二双面胶,50防护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图1至图7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所述空调的连接管组件。

如图1至图7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空调的连接管组件100,包括:保温管10、连接管20和防水层30。

具体地,连接管20具有适于冷媒流通的管腔21,其中,连接管20位于保温管10内;防水层30覆盖保温管10的外表面。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空调的连接管组件100,位于连接管20外侧的保温管10起到隔离作用,可以避免环境空气中的水汽直接与连接管20外表面接触发生冷凝,且保温管10具备隔热性能,可以抑制冷量从连接管20向保温管10外表面传递,从而达到破坏成核冷凝条件的目的,阻止空气中的水分在保温管10的外表面冷凝;此外,本方案中保温管10的外表面设置有防水层30,防水层30可以阻止保温管10吸湿,从而确保保温管10能够始终保持良好的隔热性能,避免空调长时间运行时对连接管20的防凝露作用失效的问题,提高产品的使用体验。

优选地,保温管10为海绵质体,海绵质体具有优异的保温性能,可以满足保温管10的保温性能要求;其中,可以理解的是,由于海绵质体具有一定的弹性,使得海绵质体的保温管10的形状不一定能够时刻保持在管状,在保温件与连接管20未组装的状态下,保温管10管截面可以呈不封闭的椭圆弧、不封闭的圆弧或其他形状,而在保温件与连接管20相组装的状态下,保温管10受连接管20填充,使得保温管10可大致维持管状。当然,本方案也并不局限于此,例如,保温管10还可为隔热棉质体等,保温管10的材质具有多种选择,此处不再一一列举,但在不脱离本设计构思的前提下,均属于本方案的保护范围。

优选地,连接管20包括空调的液管。当然,本方案并不局限于此,其中,根据具体需求,还可设置连接管20包括空调的气管。

在本方案中,设置连接管20包括空调的液管,由于冷媒经过节流后其压力会急剧降低,此时液态冷媒处于不稳定状态极易汽化并释放冷量,这使得液管的温度通常维持在低于常温的状态,容易发生冷凝问题;在本方案中,设置液管位于保温件内,利用保温件的隔热作用可以提高液管内液态冷媒的稳定性,减少冷媒在液管处的能量损失,此外,设置防水层30覆盖保温管10的外表面,这样可以阻止保温管10吸湿,如此,即便保温管10的外表面有少量的冷凝现象,利用防水层30的隔水作用也可以阻止水汽向保温管10内扩散,这样可确保保温管10能够始终保持良好的隔热性能,尤其对于保温管10为海绵质体的场合而言,可以避免海绵质体内部的孔隙被水汽填充或水汽沿孔隙向海绵质体内部扩展的问题,如此以保证海绵质体的孔隙内始终由静止空气填充,从而确保海绵质体能够始终保持良好的隔热性能,避免空调长时间运行时对液管的防凝露作用失效的问题,提高产品的使用体验。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7所示,保温管10上设置有贯穿其管壁的切口11,切口11用于供连接管20大致沿保温管10的径向进入保温管10内。

值得说明的是,上述中“供连接管20大致沿保温管10的径向进入保温管10内”应当理解为连接管20进入保温管10的方向大致与径向一致,而非特指连接管20严格沿保温管10的径向进入保温管10中。

在本方案中,在保温管10上设置贯穿保温管10管壁的切口11,该切口11用于供连接管20从切口11处沿保温管10的径向装入到保温管10内;相对于现有技术中将呈封闭环状的保温管10沿连接管20的轴向套装到连接管20上的结构形式而言,本方案中连接管20与保温管10组装时的套装行程更短,这使得连接管20与保温管10的组装操作简便化、且可以降低两者组装时的操作空间需求,尤其对于连接管20长度本身较长的情况而言,能更显著地缩短套装工序的耗时量、提高空调的组装效率,且这也可以降低连接管20与保温管10组装操作的难度、减少连接管20受到的损伤。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7所示,防水层30包括:挡水部31和封口部32。

具体地,挡水部31位于保温管10的外表面上,其中,在保温管10的管截面上,挡水部31的轮廓线呈不封闭的弧形,且切口11位于轮廓线的开口处;封口部32能够与保温管10和/或挡水部31连接或分离,且封口部32与保温管10和/或挡水部31连接时,封口部32覆盖保温管10上相对位于开口处的外表面。

在本方案中,可通过将封口部32与保温管10和/或挡水部31相分离,以使封口部32将轮廓线的开口部分打开,这样可使防水层30对位于开口处的切口11进行让位,以便于连接管20能够从切口11进入保温管10内或被从保温管10内取出;另外,也可通过将封口部32与保温管10和/或挡水部31相连接,以使封口部32覆盖保温管10上相对位于开口处的外表面,这样一方面可利用封口部32对挡水部31的开口进行密封,防止外部水汽与保温管10接触,另一方面,由于在封口部32覆盖保温管10上相对位于开口处的外表面的同时,封口部32可横跨切口11,此处通过封口部32与保温管10上相对位于切口11两侧的部位形成直接或间接的连接关系,这样可以限制切口11被打开、实现保温管10内连接管20的稳定。

优选地,轮廓线的两个端点之间的间距不小于5mm。

在本方案中,这样设计可利于产品的加工工艺简化,提高加工效率和加工质量,更具体而言,带有防水层30的保温管10的制造工序可为:首先,加工制造出周向上呈封闭状的保温管10中间体;其次,将防水层30的挡水部31与保温管10连接,由于周向封闭的管体更容易保持其形状,这样可为挡水部31的固定工作带来方便,相对于先设置切口11的结构而言可避免固定挡水部31时保温管10塌陷的问题,使产品更适于机械化加工,另外,此处设置挡水部31的轮廓线的两个端点之间的间距不小于5mm,以预留出切口11的加工位置,当然,轮廓线的两个端点之间的间距可依据裁剪工序或切口11宽度的具体需求设计,例如还可设计为6mm、7mm、8mm、9mm或10mm等;最后,对保温管10中间体上相对位于轮廓线两个端点的之间的部分,即保温管10上正对轮廓线开口的位置进行裁剪,最终制得带有防水层30的保温管10。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封口部32的第一端与挡水部31或保温管10固定连接,封口部32的第二端能够与挡水部31或保温管10进行连接或分离。

在本方案中,设置封口部32的第一端与挡水部31或所述保温管10固定连接,第二端为自由端且适于与挡水部31或保温管10连接,这样设计使得封口部32在保温管10上的相对位置固定,可以节省组装过程中对封口部32与保温管10之间定位的步骤,提高提供产品的组装效率。

优选地,封口部32上相对位于第一端与第二端之间的部分被拉伸。

在本方案中,设置封口部32上相对位于第一端与第二端之间的部分被拉伸,这样一方面可以减小保温管10轴向的两端位置处保温管10与封口部32之间的间隙,达到防止水汽入侵的目的,另一方面,可以使封口部32对保温管10位于周向的两端形成拉紧作用,从而减小切口11处的开口宽度,减小连接管20从切口11处进行的热交换。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7所示,挡水部31在周向上的两端与保温管10连接;其中,优选挡水部31沿周向的两端分别通过第一双面胶41与保温管10粘接,当然,也可通过钉书针、纽扣或铆钉实现连接,还可设置挡水部31与保温管10相对的两个表面完全连接,或者进一步设置挡水部31在周向上两端之间的部位与保温管10连接。

另外,如图3所示,封口部32的第一端与挡水部31沿周向的一端为一体式连接结构,封口部32的第二端设置有第二双面胶42,对于保温管10与防水层30组装结构来说,优选第二双面胶42的外表面上设置有防护层50,且该防护层50易被剥离第二双面胶42;在产品组装过程中,将连接管20装入保温管10内后,将封口件绕过挡水部31轮廓线的开口部位,此后将第二双面胶42上的防护层50剥离并使第二双面胶42与挡水部31的外表面粘接即可。

上述任一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4所示,切口11沿保温管10的轴向呈直线形延伸;当然,也可设置切口11沿保温管10的轴向呈折线形或曲线形延伸。

在本方案中,设置切口11沿保温管10的轴向呈直线形延伸,对于该结构而言,在保温管10上制造出该切口11的加工工艺相对简单、方便,且可便于将连接管20装入保温管10内;当然,也可设置切口11沿保温管10的轴向呈折线形或呈曲线形延伸,这样,在对保温管10在周向的两端进行固定时,保温管10在周向的两端可以形成相互啮合结构,实现该两端对接时的轴向定位,从而提高保温管10与连接管20的组装精度。

上述任一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7所示,在保温管10的管截面上,切口11与保温管10的半径重合;当然,也可设置切口11与保温管10的半径相交。

在本方案中,设置保温管10的管截面上切口11与保温管10的半径重合,对于该结构来说,在保温管10上制造出该切口11的加工工艺相对简单、方便,且该结构中可便于连接管20从切口11顺着保温管10的径向进入保温管10内,使得连接管20装入保温管10的行程较短,从而使连接管20的装入工序相对简单;当然,也可设置在保温管10的管截面上切口11与保温管10的半径相交,这样利于提高切口11处的密封效果,降低连接管20上的能量损失。

上述任一实施例中,防水层30为聚氯乙烯层或聚碳酸酯层。

在本方案中,设置防水层30为聚氯乙烯层或聚碳酸酯层,聚氯乙烯层或聚碳酸酯层具有优异的防水性能、且具有成本优势,利用其覆盖保温管10外表面可以避免保温管10吸湿的问题,尤其对于保温管10为海绵质体的场合而言,这样可以保证保温管10海绵质体的孔隙内始终由静止空气填充,从而确保保温管10能够始终保持良好的隔热性能,避免空调长时间运行时保温管10吸湿导致其保温性能下降的问题,提高产品的使用可靠性。

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空调(图中未示出),包括:压缩机、节流元件、第一换热器、第二换热器及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空调的连接管组件100,其中,压缩机、节流元件、第一换热器及第二换热器中的至少两个通过连接管20组件的连接管20形成连接。例如,连接管20包括液管,液管的一端连接节流元件的出口,液管的另一端连接位于室内的第一换热器的入口;再如,连接管20可包括气管,气管的一端连接位于室内的第一换热器的出口,气管的另一端连接压缩机的回气口。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空调,设置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的空调的连接管组件100,不仅能够解决连接管20表面的防凝露问题,且能够降低冷媒在连接管20处的能量损失,保证设备的运行能效。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空调及其连接管组件,位于连接管外侧的保温管起到隔离作用,可以避免环境空气中的水汽直接与连接管外表面接触发生冷凝,且保温管具备隔热性能,可以抑制冷量从连接管向保温管外表面传递,从而达到破坏成核冷凝条件的目的,阻止空气中的水分在保温管的外表面冷凝;此外,本方案中保温管的外表面设置有防水层,防水层可以阻止保温管吸湿,从而确保保温管能够始终保持良好的隔热性能,避免空调长时间运行时对连接管的防凝露作用失效的问题,提高产品的使用体验。

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的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相连”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