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炉体冷却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251279阅读:493来源:国知局
发热炉体冷却系统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冷却系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发热炉体冷却系统。



背景技术:

发热炉体在生产的时候会产生大量的热量,这些热量会使得发热炉体周围的温度急速上升,使得制造车间内的温度很高,在高温下炉体内的产品的质量也不能够得到保证,需要通过冷却系统将发热炉体内的温度带出,保证发热炉体内的温度在合适范围内。

烧结设备往往需要将加热体加热到很高的温度,然后通过热传递方式对样品进行加热,之间往往会产生很多热气体,炉体的温度相应会变得很高,一般的冷却系统通过水这种液体对设备进行降温,降温后的水又需要循环使用。在现有技术方案中,冷却设备后的水不仅温度高,而且重复使用效果不佳,不仅存在冷却效果不好、资源浪费、增加生产成本,而且噪音特别大。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冷却效果更好的发热炉体冷却系统。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提供一种冷却效果好,节约资源与成本,噪音较小的发热炉体冷却系统。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发热炉体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炉体冷却系统包括冷却腔、栅栏式分散气管和冷却循环管,所述栅栏式分散气管和冷却循环管设置于所述冷却腔内,所述栅栏式分散气管环绕所述冷却循环管设置,以及所述栅栏式分散气管具有进气口和出气口,所述进气口和出气口与所述发热炉体内部的腔室流体连通,所述冷却循环管设有进液口和出液口,运行时,所述冷却液从所述进液口进入所述冷却循环管并从所述出液口流出,所述发热炉体内产生的热气体通过所述进气口进入所述栅栏式分散气管,在所述栅栏式分散气管内被所述循环管内的冷却液冷却,然后从所述出气口进入所述发热炉体的内部腔室对所述发热炉体进行冷却。

所述发热炉体内部设置有通风管,所述通风管在所述护体的内部呈环形设置,在所述通风管的管壁上设有多个喷气孔,用于将来自所述冷却系统的冷风同时吹到炉罐四周,所述通风管与所述出气口流体连通并用于接收来自所述栅栏式分散气管内的冷却气体。

所述进液口位于所述冷却系统下侧,所述出液口位于所述冷却系统上侧,所述冷却液自下而上流动。

所述栅栏式分散气管沿所述冷却腔的内壁自下而上设置,从而形成螺旋上升的栅栏式分散气管。

所述冷却循环管沿所述冷却腔的内壁自下而上设置,从而形成螺旋上升的冷却循环管。

所述栅栏式分散气管布置在所述冷却腔内壁,以及所述栅栏式分散气管与所述冷却循环管相间设置。

较佳地,所述冷却系统还设有支撑架,所述支撑架位于所述冷却腔的下方,用于支撑整个冷却腔。

所述栅栏式分散气管的圈数为3-50圈,较佳地,8-30圈,更佳地,10-20圈。

所述喷气孔的孔径d的大小为1mm-300mm,较佳地,10mm-200mm,更佳地,20mm-100mm。

所述通气管的管径D的大小为10mm-300mm,较佳地,10mm-200mm,更佳地,20mm-150mm。

所述喷气孔的孔径d与所述通气管的管径D的比值d/D为1∶50-1∶1,较佳地,1∶30-1∶1,更佳地,1∶10-1∶1。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优点包括:

(a)发热炉体降温高效、快速,降温效果好;

(b)节约资源,降低生产成本,扩大收益;

(c)噪音小;

(d)充分冷凝,充分优化内部空间。

因此,本实用新型有效降低发热炉体温度,促进生产工艺的正常高效运行,增加企业收益。

应理解,在本实用新型范围内中,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各技术特征和在下文(如实施例)中具体描述的各技术特征之间都可以互相组合,从而构成新的或优选的技术方案。限于篇幅,在此不再一一累述。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做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例中的发热炉体冷却系统构造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例中的发热炉体冷却系统的栅栏式分散气管(环形)构造图。

所述发热炉体冷却系统中,位于冷却腔中的循环水管的构造图与图2类似,其区别在于,冷却循环水管道为密闭地环形水管,自下而上,充分冷凝。

各附图,各标示如下:

1支撑架;

2-栅栏式分散气管;

3-进液口;

4-出液口;

5-进气口;

6出气口;

7-气管焊接座;

8-进气腔室;

9-出气腔室。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人经过广泛而深入的研究,通过大量筛选,首次开发了一种冷却系统。该冷却系统可实现发热炉体降温快速,冷却效果好,节约资源与成本,噪音较小,在此基础上完成了本实用新型。

术语

如本文所用,术语“冷却系统”与术语“循环风冷机”,意思相同,可互换使用。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冷却系统,它是一种冷却效果好,节约资源与成本,噪音较小的冷却系统。

典型地,一种冷却系统,用于对发热炉体进行冷却,包括冷却腔、栅栏式分散气管和冷却循环管。所述栅栏式分散气管和冷却循环管设置于所述冷却腔内,所述栅栏式分散气管环绕所述冷却循环管设置,最大限度地扩大接触面积,有效实现快速冷却的效果,以及所述栅栏式分散气管具有进气口和出气口,所述进气口和出气口与所述发热炉体内部的腔室流体连通,所述冷却循环管设有进液口和出液口。

典型地,所述冷却腔用于冷却来自所述发热炉体的热气体,所述用作来自所述发热炉体的热气体的流通、换热场所,所述栅栏式分散气管道结构呈环形和/或螺旋式;所述冷却循环管道用于流通、冷却所述发热炉体的热气体的循环冷却液,所述冷却循环管道结构呈环形和/或螺旋式;所述冷却循环水管道为两路,一路是下进液口管道,一路是上出液口管道,所述进液口管道连接于所述冷却腔的进液口,所述出液口管道连接于所述冷却腔的出液口。

典型地,运行时,所述冷却液从所述进液口进入所述冷却循环管并从所述出液口流出,所述发热炉体内产生的热气体通过所述进气口进入所述栅栏式分散气管,在所述栅栏式分散气管内被所述循环管内的冷却液冷却,然后从所述出气口进入所述发热炉体的内部腔室对所述发热炉体进行冷却。

典型地,所述发热炉体的炉罐内部设置有通风管,所述通风管在所述发热炉体的炉罐内部呈环形设置,在所述通风管的管壁上设有多个喷气孔,用于将来自冷却系统的冷风同时吹到炉罐四周,所述通风管与所述出气口流体连通并用于接收来自所述栅栏式分散气管内的冷却气体。

典型地,所述进液口位于所述冷却系统下侧,所述出液口位于所述冷却系统上侧,所述冷却液自下而上流动。

典型地,所述栅栏式分散气管和所述冷却循环管沿所述冷却腔的内壁自下而上设置,从而形成螺旋上升的栅栏式分散气管。所述栅栏式分散气管布置在所述冷却腔内壁,以及所述栅栏式分散气管与所述冷却循环管相间设置。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冷却系统包括支撑架1,栅栏式分散气管2,冷却腔,冷却循环水管道,系统左右两侧还分别设有进气口5和出气口6,上下两侧还分别设有进液口3和出液口4。此外,所述栅栏式分散气管2靠近进气口5的一侧称为所述栅栏式分散气管2的进气端8,所述栅栏式分散气管2靠近出气口6的一侧称为所述栅栏式分散气管2的出气端9。

所述栅栏式分散气管2位于冷却腔中,所述栅栏式分散气管2的进气端和出气端分别焊接在两块真空法兰的气管焊接座7上,形成密闭腔室,与冷却水路分隔开。

所述冷却循环管道位于所述冷却腔中,两端分别连接所述进液口3和所述出液口4,所述进液口3连接着进液口管道,所述出液口4连接着出液口管道。所述进液口3位于系统下侧,所述出液口4位于系统上侧,水流自下而上流动,对热气流进行冷却,充分保证最大冷却效果。

如图2所示,所述栅栏式分散气管2呈环形,有利地接触面积最大化,经过类似结构的环形或螺旋式的冷却循环水管道后冷却效果更佳,解决了目前现有技术,长期热量散发不出去,冷却水温度过高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冷却系统快速有效的基础在于,进入循环风冷机内,通过气管道对热气流进行充分交换的同时,也通过环形或螺旋形冷却液管对热气流同时进行降温,最后由出气口排出,使发热炉体降温更彻底,全面。采用本实用新型循环风冷机降温,能够强行的把炉内最高温度在12小时内降到50摄氏度以下,实现发热炉体降温高效、快速。

在本实用新型提及的所有文献都在本申请中引用作为参考,就如同每一篇文献被单独引用作为参考那样。此外应理解,在阅读了本实用新型的上述讲授内容之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作各种改动或修改,这些等价形式同样落于本申请所附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