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三向热循环回风整体脱水烘干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250682阅读:583来源:国知局
一种三向热循环回风整体脱水烘干房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果蔬药材脱水烘干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三向热循环回风整体脱水烘干房。



背景技术:

物料脱水烘干是物料表面水份以及内部游离水不断汽化蒸发的过程,表面水份汽化与内部水份扩散过程相互衔接。只要烘干房内部设备配置合理,就能够缩短烘干时间,提高干制品质量。

在国家农机补贴范围中,有效容积小于15立方米的整体脱水烘干房,由于空间小,热风直接接触物料,导致物料表面水份汽化与内部水份扩散过程的衔接失败。若烘干时间短,物料表面硬化导致外干内湿;若烘干时间长,物料干制品质变差。同时由于可利用空间小,在大规模种植区域中推广价值不大。

有效容积大于15立方米,特别是在50至100立方米的烘干房中,很多企业借鉴了国家烟草烘干房的设计,但是忽视了烟草烘干与农产品烘干在工艺上的本质区别,不论是利用上循环风、下循环风还是上下双循环风都没有很好的解决大空间烘干房在烘干时,物料在前、中、后区域内上、中、下位置的干燥均匀问题。烘干房在实际使用时,在不同烘烤阶段均需要人工倒换推车和烤盘才能解决干燥不均匀的问题,这无疑增加了人工费用,延长烘烤时间,也影响了物料干制品的品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三向热循环回风整体脱水烘干房,可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干燥不均匀的问题。

一种三向热循环回风整体脱水烘干房,所述烘干房安装在预制水平地面上,所述烘干房由轻钢龙骨框架以及安装在所述轻钢龙骨框架各侧面上的顶板、第一侧板、第二侧板、第三侧板和第四侧板围绕组成的立方体厢式结构;所述烘干房内部由隔热分风墙分隔为加热室和物料室,所述加热室内部安装有热风发生装置,所述热风发生装置下部两侧分别安装有下循环风机,所述下循环风机的出风口预留在所述隔热分风墙上下部,所述物料室中放置有多个推车,所述隔热分风墙加热室一侧在靠近上部的位置安装有上循环风机,所述上循环风机和下循环风机通电后均将所述加热室中的热空气抽送至所述物料室中,所述隔热分风墙在所述上循环风机的出风口位置设有上反向挡风板,在所述下循环风机的出风口位置设有下反向挡风板,所述隔热分风墙在正对所述热风发生装置的位置开设有回风口,所述回风口在朝向所述加热室的出风口上安装有回风挡板,所述第四侧板在正对所述回风口的位置开设有冷风口,所述冷风口上安装有主电动冷风门,所述第四侧板在外侧壁上还设有控制器,所述顶板在位于所述物料室的内壁的中心位置上安装有一组上部温湿度传感器,所述上部温湿度传感器、主电动冷风门、上循环风机、下循环风机和热风发生装置的助燃风机均与所述控制器电联接。

较佳地,所述上循环风机的数量为两个,所述下循环风机的数量也为两个,两个所述上循环风机进风口所处位置与两个所述下循环风机进风口所处位置的空气温差最小。

较佳地,所述第一侧板在位于所述物料室一侧的位置设有第一排湿窗,所述第二侧板在位于所述物料室一侧的位置设有第二排湿窗,所述第一排湿窗和第二排湿窗均紧贴所述隔热分风墙设置,且所述第一排湿窗和第二排湿窗的位置相对应,所述第一侧板或第二侧板在位于所述物料室一侧的内壁中部靠下位置安装有下部温湿度传感器,所述下部温湿度传感器与所述控制器电联接。

较佳地,所述隔热分风墙在靠近所述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的两端分别开设有检修门。

较佳地,所述第三侧板上开设有物料进出大门,所述物料进出大门底部还安装有可拆卸的大门密封门坎,便于所述推车进出所述物料室。

较佳地,所述推车底部具有万向轮,所述推车上放置有多个烤盘,底层所述烤盘与所述预制水平地面之间形成下循环风道,顶层所述烤盘与所述顶板之间形成上循环风道,所述推车与第三侧板之间形成回风发生区,所述下循环风道的高度不小于40cm,所述上循环风道的高度不小于60cm,所述回风发生区的宽度不小于40cm。

较佳地,所述隔热分风墙在靠近上部的位置开设有上风机固定孔,所述上循环风机的出风口固定在所述上风机固定孔中,所述上反向挡风板安装在所述上风机固定孔上,且所述上反向挡风板的面积小于所述上风机固定孔的面积,所述上循环风机停止运行后,所述上反向挡风板自然下垂或电动关闭以封闭所述上循环风机的部分出风口,阻挡由所述下循环风机运行形成的反向回风进入所述上循环风机的出风口,使其通过所述回风口返回所述加热室,同时也避免所述反向回风穿过所述上循环风机使风机叶片反转,在所述上循环风机再次启动时对电机造成损伤。

较佳地,所述隔热分风墙在靠近下部的位置开设有下风机固定孔,所述下循环风机的出风口固定在所述下风机固定孔中,所述下反向挡风板安装在所述下风机固定孔上,且所述下反向挡风板的面积小于所述下风机固定孔的面积,所述下循环风机停止运行后,所述下反向挡风板自然下垂或电动关闭以封闭所述下循环风机的部分出风口,阻挡由所述上循环风机运行形成的反向回风进入所述下循环风机的出风口,使其通过所述回风口返回所述加热室,同时也避免所述反向回风穿过所述下循环风机使风机叶片反转,在所述下循环风机再次启动时对电机造成损伤。

较佳地,所述回风挡板的面积小于所述回风口的面积,所述上循环风机和下循环风机停止运行后,所述回风挡板自然下垂或电动关闭,阻挡所述加热室中的热空气通过所述回风口进入所述物料室灼伤物料。

较佳地,所述推车的上下两层所述烤盘之间的距离不小于6cm,相邻两个所述推车之间的距离相同,所述推车与第一侧板以及与第二侧板之间的距离相同,所述推车与隔热分风墙之间的距离不大于5cm。

较佳地,所述上循环风机和下循环风机分时分段运行,所述上循环风机运行时将所述加热室中的热空气抽送至所述物料室,经过所述上循环风道和回风发生区后穿过所述烤盘之间的水平间隙,从所述回风口返回所述加热室;所述下循环风机运行时将所述加热室中的热空气抽送至所述物料室,经过所述下循环风道和回风发生区后穿过所述烤盘之间的水平间隙,从所述回风口返回所述加热室;所述上循环风机和下循环风机同时运行时将所述加热室中的热空气抽送至所述物料室,热空气分别经过所述上循环风道和下循环风道后,在所述回风发生区汇合形成回风,回风穿过所述烤盘之间的水平间隙,从所述回风口返回所述加热室;受风压影响,所述上循环风机和下循环风机分别单独运转或同时运转时形成的回风的干燥区域不同,三个方向的回风交替运行,使所述物料室中的物料干燥均匀。

较佳地,所述顶板的长度和宽度均大于所述轻钢龙骨框架,且所述顶板在顶部沿顺长方向具有拱起的结构,便于排水;所述第三侧板和第四侧板顶部分别具有与所述顶板的拱起结构配合的斜面,保证密封效果。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一种三向热循环回风整体脱水烘干房,使用隔热分风墙将烘干房内部分隔为加热室和物料室,加热室内放置热风发生装置,侧板在中央位置设有冷风口以及主电动冷风门,物料室中放置有推车和放置在推车上的烤盘。物料室空间具有上循环风道、下循环风道和回风发生区。物料室两个相对的侧板上设有位置对应的排湿窗,在顶板中央以及侧板中央偏下位置分别安装一组温湿度传感器。上循环风机的出风口和下循环风机的出风口分别预留安装在隔热分风墙的上部和下部,下循环风机同时也安装在热风发生装置的下部两侧,隔热分风墙中央开设正对热风发生装置的回风口。加热室将空气加热,由上循环风机和下循环风机抽送至物料室,热空气经过上循环风道和下循环风道在回风发生区改变方向,在风压的作用下形成回风。由于上循环风机和下循环风机是分时分段运行,会形成三个方向的回风,回风穿过烤盘之间的空隙,带走物料中的水分,同时温度降低,从回风口回到加热室加热。当湿度达到设定值,主电动冷风门打开,外界冷空气从冷风口进入加热室,物料室中的湿热空气从排湿窗排出,最终达到物料脱水的目的。利用回风干燥物料,避免了加热室中的热空气直接灼伤物料,分时分段运行的风机形成三个方向的热循环回风,受风压作用,回风通过烤盘的区域不同,利用三个方向的回风交替作用,达到了整体均匀脱水的目的,同时缩短了烘烤时间,提高了烘干制品的品质,不用再人工倒换推车和烤盘,降低劳动强度,降低了加工成本,增加用户收益。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三向热循环回风整体脱水烘干房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隔热分风墙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烘干房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预制水平地面,110-下循环风道,120-上循环风道,130-回风发生区,140-推车,141-烤盘,200-顶板,210-上部温湿度传感器,220-下部温湿度传感器,300-第一侧板,310-第一排湿窗,400-第二侧板,410-第二排湿窗,500-第三侧板,510-物料进出大门,520-大门密封门坎,600-第四侧板,610-冷风口,620-主电动冷风门,621-备用电动冷风门,630-控制器,700-隔热分风墙,710-回风口,711-回风挡板,720-上风机固定孔,721-上反向挡风板,730-下风机固定孔,731-下反向挡风板,740-检修门,750-上循环风机,760-下循环风机,770-隔热板,800-热风发生装置,810-清灰门,820-加煤口,830-烟囱,840-助燃风机,850-烟囱清灰门,860-助燃进风口,900-轻钢龙骨框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描述,但应当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具体实施方式的限制。

参照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三向热循环回风整体脱水烘干房,所述烘干房安装在预制水平地面100上,所述烘干房由轻钢龙骨框架900以及安装在所述轻钢龙骨框架900各个侧面上的顶板200、第一侧板300、第二侧板400、第三侧板500和第四侧板600围绕组成的立方体厢式结构。所述预制水平地面100和顶板200、第一侧板300和第二侧板400、第三侧板500和第四侧板600分别相对设置,其中所述顶板200的尺寸略大于所述轻钢龙骨框架900的尺寸,使所述预制水平地面100、顶板200、第一侧板300、第二侧板400、第三侧板500和第四侧板600在所述预制水平地面100上组装完成后,所述顶板200的边沿突出,且所述顶板200在顶部沿顺长方向具有拱起的结构,便于排水,所述第三侧板500和第四侧板600顶部分别具有与所述顶板200的拱起结构配合的斜面,保证密封效果。所述烘干房内部由隔热分风墙700分隔为加热室和物料室,且所述加热室位于所述隔热分风墙700和第四侧板600之间,所述物料室位于所述隔热分风墙700和第三侧板500之间。

所述加热室中安装有热风发生装置800,用以加热所述加热室中的空气。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热风发生装置800为热风炉,其使用煤作为燃料产生热量,其底部在朝向所述第四侧板600的位置上安装有清灰门810和加煤口820,同时所述清灰门810上开设有助燃进风口860,所述热风发生装置800顶部安装有烟囱830,所述烟囱830穿过所述第四侧板600伸出到所述烘干房外部,且所述烟囱830上安装有助燃风机840以及烟囱清灰门850,由于所述助燃风机840安装在所述烟囱830上,当所述助燃风机840工作运转时,使所述热风发生装置800内部形成负压环境,加速外部空气通过所述助燃进风口860进入所述热风发生装置内部,加快煤的燃烧。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热风发生装置800还可以为使用电能、天然气、热泵装置或者锅炉热水蒸汽的换热器提供热源,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所述热风发生装置800的类型不做具体限制。

所述第一侧板300在位于所述物料室一侧的位置设有第一排湿窗310,所述第二侧板400在位于所述物料室一侧的位置设有第二排湿窗410。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排湿窗310和第二排湿窗410均为百叶窗结构,所述第一排湿窗310和第二排湿窗410均紧邻所述隔热分风墙700设置,且二者的位置相对应,其距离水平地面的高度均为100cm,所述第一排湿窗310和第二排湿窗410的宽度均为50cm,高度均为100cm。所述第三侧板500上开设有物料进出大门510。

所述第四侧板600中央开设有冷风口610,所述冷风口610上安装有主电动冷风门620,所述主电动冷风门620由电动控制开启或关闭,以打开或关闭所述冷风口610,可以理解的是,还可以在所述冷风口610上安装一个备用电动冷风门621。所述第四侧板600在外壁上还安装有控制器630,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控制器630上设有设置键、查询键和显示屏,所述主电动冷风门620的水平中轴通过转轴安装在所述冷风口610中央,在所述烘干房封闭运行时,受所述冷风口610的开启或关闭影响,所述第一排湿窗310和第二排湿窗410均自然开启或关闭。可以理解的是,所述控制器630还可以安装在所述第一侧板300位于所述加热室一侧的外壁上,或安装在所述第二侧板400位于所述加热室一侧的外壁上。

一并参照图2,所述隔热分风墙700在正对所述热风发生装置800的位置开设有回风口710,所述回风口710的位置与所述冷风口610的位置相对应。所述隔热分风墙700在靠近上部和下部的位置分别开设有上部风机固定孔720和下部风机固定孔730,上循环风机750的出风口和下循环风机760的出风口分别安装在所述上部风机固定孔720和下部风机固定孔730中,同时所述下循环风机760还固定在所述热风发生装置800的两侧下部,所述上循环风机750和下循环风机760在通电后均将所述加热室中的空气抽送到所述物料室中。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上循环风机750和下循环风机760的数量均为两个,且两个所述上循环风机750进风口所处位置与两个所述下循环风机760进风口所处位置的空气温差最小。所述回风口710和所述上风机固定孔720之间、以及所述回风口710和所述下风机固定孔730之间均安装有隔热板770。

所述上风机固定孔720和下风机固定孔730在朝向所述物料室的一侧分别安装有上反向挡风板721和下反向挡风板731。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上反向挡风板721和下反向挡风板731均为百叶窗结构,且所述上反向挡风板721的面积小于所述上风机固定孔720的面积,所述下反向挡风板731的面积小于所述下风机固定孔730的面积。在自然状态下,所述上反向挡风板721和下反向挡风板731均自然下垂或者电动关闭,以分别封闭所述上循环风机750的部分出风口和下循环风机760的部分出风口。当所述上循环风机750和下循环风机760通电运转后,产生的流动空气可分别将所述上反向挡风板721和下反向挡风板731自然吹开,进入物料室。若所述上反向挡风板721和下反向挡风板731为电动控制,则所述上反向挡风板721和下反向挡风板731的控制装置需与所述控制器630电联接。

所述上反向挡风板721的作用为:所述上循环风机750停止运行后,所述上反向挡风板721自然下垂或电动关闭以封闭所述上循环风机750的部分出风口,阻挡由所述下循环风机760运行形成的反向回风进入所述上循环风机750的出风口,使其通过所述回风口710返回所述加热室,同时也避免所述反向回风穿过所述上循环风机750使风机叶片反转,在所述上循环风机750再次启动时对电机造成损伤。

所述下反向挡风板731的作用为:所述下循环风机760停止运行后,所述下反向挡风板731自然下垂或电动关闭以封闭所述下循环风机760的出风口,阻挡由所述上循环风机750运行形成的反向回风进入所述下循环风机720的出风口,使其通过所述回风口710返回所述加热室,同时也避免所述反向回风穿过所述下循环风机760使风机叶片反转,在所述下循环风机760再次启动时对电机造成损伤。

所述回风口710在朝向所述加热室的出风口位置上安装有回风挡板711,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回风挡板711也为百叶窗结构,所述回风挡板711的面积小于所述回风口710的面积,且所述回风挡板711自然下垂或者电动关闭,阻挡所述加热室中的热空气通过所述回风口710进入所述物料室灼伤物料。若所述回风挡板711为电动控制,则其控制装置需与所述控制器630电联接。

所述隔热分风墙700在靠近所述第一侧板300和第二侧板400的两端分别设有检修门740,便于检修人员进入所述加热室进行检修作业。

参照图3,所述物料室中放置有多个推车140,每个所述推车140底部安装有万向轮,其上放置有多个烤盘141。底层所述烤盘141与所述预制水平地面100之间形成下循环风道110,顶层所述烤盘141与所述顶板200之间形成上循环风道120,所述推车140与第三侧板500之间形成回风发生区130,所述下循环风道110的高度不小于40cm,所述上循环风道120的高度不小于60cm,所述回风发生区130的宽度不小于40cm。所述推车140的上下两层所述烤盘141之间的距离不小于6cm,相邻两个所述推车140之间的距离相同,所述推车140与第一侧板300以及与第二侧板400之间的距离相同,所述推车140与隔热分风墙700之间的距离不大于5cm。所述推车140的高度略小于所述物料进出大门510的高度,便于所述推车140从所述物料进出大门510进出所述物料室,所述物料进出大门510底部安装有可拆卸的大门密封门坎520。

所述顶板200在位于所述物料室内壁的中心位置上安装有一组上部温湿度传感器210。可以理解的是,为获取参考监测数据,还可以在所述第一侧板300或第二侧板400的内壁中部靠下位置上安装下部温湿度传感器220。

在使用所述烘干房时,将所述上部温湿度传感器210、下部温湿度传感器220、主电动冷风门620、上循环风机750、下循环风机760和热风发生装置800的控制装置840均与所述控制器630电联接。所述上循环风机750和下循环风机760分时分段运行,所述上循环风机750运行时将所述加热室中的热空气抽送至所述物料室,经过所述上循环风道120和回风发生区130后穿过所述烤盘141之间的水平间隙,从所述回风口710返回所述加热室;所述下循环风机760运行时将所述加热室中的热空气抽送至所述物料室,经过所述下循环风道110和回风发生区130后穿过所述烤盘141之间的水平间隙,从所述回风口710返回所述加热室;所述上循环风机750和下循环风机760同时运行时将所述加热室中的热空气抽送至所述物料室,热空气分别经过所述上循环风道120和下循环风道110后,在所述回风发生区130汇合形成回风,回风穿过所述烤盘141之间的水平间隙,从所述回风口710返回所述加热室;受风压影响,所述上循环风机750和下循环风机760分别单独运转或同时运转时形成的回风的干燥区域不同,三个方向的回风交替运行,使所述物料室中的物料干燥均匀。

所述上部温湿度传感器210和下部温湿度传感器220监测所述物料室中的空气温湿度,并在空气湿度高于预设值时,由所述控制器630打开所述主电动冷风门620,使外界的冷空气进入所述加热室,在风压的作用下,所述第一排湿窗310和第二排湿窗410也自然打开排出所述物料室中的湿热空气,当所述物料室中的湿度低于预设值时,所述主电动冷风门620关闭后,所述第一排湿窗310和第二排湿窗410也随之关闭。当所述物料室中的温度低于预设值时,所述热风发生装置800的助燃风机840运转,提供热量;当所述物料室中的温度高于预设值时,所述助燃风机840停止运转。如此循环,完成物料脱水干燥过程。

所述控制器630仅使用所述上部温湿度传感器210和下部温湿度传感器220中的一个监测到的所述物料室中温度和湿度的数据。例如使用所述上部温湿度传感器210的监测数据时,使用者按压所述查询键即可看到所述下部温湿度传感器220的监测数据显示在所述显示屏上,便于判断所述物料室中上下温湿度是否正常。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一种三向热循环回风整体脱水烘干房,使用隔热分风墙将烘干房内部分隔为加热室和物料室,加热室内放置热风发生装置,侧板在中央位置设有冷风口以及主电动冷风门,物料室中放置有推车和放置在推车上的烤盘。物料室空间具有上循环风道、下循环风道和回风发生区。物料室两个相对的侧板上设有位置对应的排湿窗,在顶板中央以及侧板中央偏下位置分别安装一组温湿度传感器,上循环风机的出风口和下循环风机的出风口分别预留安装在隔热分风墙的上部和下部,下循环风机同时也安装在热风发生装置的两侧下部,隔热分风墙中央开设正对热风发生装置的回风口,加热室将空气加热,由上循环风机和下循环风机抽送至物料室,热空气经过上循环风道和下循环风道在回风发生区改变方向,在风压的作用下形成回风,由于上循环风机和下循环风机是分时分段运行,会形成三个方向的回风,回风穿过烤盘之间的空隙,不断带走物料中的水分,物料室内的湿度增加,同时温度降低,从回风口回到加热室加热,当湿度达到设定值,主电动冷风门打开,外界冷空气从冷风口进入加热室,物料室中的湿热空气从排湿窗排出,最终达到物料脱水的目的。利用回风干燥物料,避免了加热室中的热空气直接灼伤物料,分时分段运行的风机形成三个方向的热循环回风,受风压作用,回风通过烤盘的区域不同,利用三个方向的回风交替作用,达到了整体均匀脱水的目的,同时缩短了烘烤时间,提高了烘干制品的品质,不用再人工倒换推车和烤盘,降低劳动强度,降低了加工成本,增加用户收益。

以上公开的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几个具体实施例,但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并非局限于此,任何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思之的变化都应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