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量回收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50874阅读:227来源:国知局
能量回收系统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能量回收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能量回收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和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客户需要大量的数据处理和信息交换,为了加快企业发展,很多企业也纷纷开始设立数据中心。目前常见的有风冷式和液冷式数据中心,现有数据中心对余热回收都不大重视,一部分能源未能被充分的利用起来。

如果能对数据中心产生的其中一部分热量进行回收利用,可以获得很大收益。在数据中心耗电总量占全国社会用电总量约1.5%的背景下,积极有效地回收数据中心散热,对降低数据中心全年电能消耗、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减少运行费用、实现节能减排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现有专利液冷数据中心系统和专利数据机房余热回收系统,如中国专利申请 CN103249284A中所公开的液冷散热系统和数据机房热回收系统。

CN103249284A专利中的散热和余热回收都依靠压缩机来服务器的实现,如果没有了压缩机,该系统将无法正常使用。另外,服务器上的热量是通过服务器的风扇导出,随后与冷空气进行热量交换,混合后的热风再回到末端设备,最后依靠制冷剂传递到空调制冷系统中,经过了几次的热交换,热量的传递效率会大大的降低,同时压缩机长期处于这样恶劣环境下工作,寿命将大大减短,可靠性也会降低。

针对上述的问题,目前尚未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能量回收系统,以至少解决现有数据中心余热回收技术中依靠压缩机进行余热回收效率低的技术问题。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能量回收系统,包括:水循环泵,所述水循环泵的第一端与余热回收装置的第二端相连接,所述水循环泵的第二端与板式换热器的第三端相连接;油循环泵,所述油循环泵的第一端与油柜的第二端相连接,所述油循环泵的第二端与板式换热器的第一端相连接;所述板式换热器,所述板式换热器的第一端与所述油循环泵的第二端相连接,所述板式换热器的第二端与所述油柜的第一端相连接,所述板式换热器的第三端与所述水循环泵的第二端相连接,所述板式换热器的第四端与余热回收装置的第一端相连接;所述油柜,所述油柜的第一端与所述板式换热器的第二端相连接,所述油柜的第二端与所述油循环泵的第一端相连接,其中,所述油柜中存放有油,服务器浸泡在所述油中;所述余热回收装置,所述余热回收装置的第一端与所述板式换热器的第四端相连接,所述余热回收装置的第二端与所述水循环泵的第一端相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余热回收装置包括热水输出装置,其中,所述热水输出装置的第一端与所述板式换热器的第四端相连接,所述热水输出装置的第二端与所述水循环泵的第一端相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热水输出装置的管路上设置有第一阀门,其中,当所述第一阀门处于开启状态时,所述余热回收装置收集的热量用于对所述热水输出装置中的水进行加热。

进一步地,所述余热回收装置包括风机盘管,其中,所述风机盘管的第一端与所述板式换热器的第四端相连接,所述风机盘管的第二端与所述水循环泵的第一端相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风机盘管的管路上设置有第二阀门,其中,当所述第二阀门处于开启状态时,所述余热回收装置收集的热量用于加热所述风机盘管,以使风机吹出热风。

进一步地,所述油柜为多个,所述系统还包括自控设备和多个油调节阀,在每个所述油柜的进油口都设置有一个所述油调节阀,所述自控设备根据所述油柜中油的温度控制每个所述油调节阀的开度,以控制流入每个所述油柜的油的循环量。

进一步地,所述板式换热器为多个,所述系统还包括自控设备和多个水调节阀,在每个板式换热器的进水口设置一个所述水调节阀,所述自控设备根据所述板式换热器进水管和出水管中水的温度控制每个所述水调节阀的开度,以控制流入每个所述板式换热器的水的循环量。

进一步地,所述系统还包括:自控设备,所述自控设备与所述油柜、所述余热回收装置、所述水循环泵、所述油循环泵均相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系统还包括:多个第一温度传感器,所述多个第一温度传感器设置于所述油柜的进油管道和所述油柜的出油管道上,用于检测流进所述油柜的油的温度、流出所述油柜的油的温度、油柜内部的温度,并将检测到的温度信息反馈给所述自控设备。

进一步地,所述系统还包括:多个第二温度传感器,所述多个第二温度传感器设置于所述板式换热器的进油管道、出油管道、进水管道、出水管道上,用于检测流进所述板式换热器的油的温度、流出所述板式换热器的油的温度、流进所述板式换热器的水的温度、流出所述板式换热器的水的温度,并将检测到的温度信息反馈给所述自控设备。

进一步地,所述余热回收装置包括热水输出装置和风机盘管,所述系统还包括:多个第三温度传感器,所述多个第三温度传感器设置于所述热水输出装置的进水管道、出水管道上,用于检测流进所述热水输出装置的水的温度、流出所述热水输出装置的水的温度,并将检测到的温度信息反馈给所述自控设备;多个第四温度传感器,所述多个第四温度传感器设置于所述风机盘管的进水管道、出水管道上,用于检测流进所述风机盘管的水的温度、流出所述风机盘管的水的温度,并将检测到的温度信息反馈给所述自控设备。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服务器浸泡在油柜中的油中,服务器释放的热量被油吸收,油的温度升高,高温油流入板式换热器,板式换热器的另一侧流入低温水,高温油与低温水在板式换热器内进行热交换,高温油变为低温油,低温水变为高温水,低温油从板式换热器中流出,进入油柜,继续吸取服务器释放的热量,高温水流入余热回收装置放热,变成低温水,低温水流经水循环泵后继续流入板式换热器,与板式换热器中的高温油进行热量交换,直接接触的换热模式大大提高了换热效率,不需要使用压缩机,达到了提高热量回收效率的技术效果,进而解决了现有数据中心余热回收技术中依靠压缩机进行余热回收效率低的技术问题。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能量回收系统的示意图;

图2-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另一种能量回收系统的示意图;

图2-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另一种能量回收系统的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另一种能量回收系统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方案,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能量回收系统。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能量回收系统的示意图。如图1所示,该系统包括:水循环泵10、油循环泵20、板式换热器30、油柜40、余热回收装置50。

水循环泵10的第一端(如图1中的(1)所示)与余热回收装置50的第二端(如图1中的(6)所示)相连接,水循环泵10的第二端(如图1中的(2)所示)与板式换热器30的第三端(如图1中的(3)所示)相连接。

油循环泵20的第一端(如图1中的(11)所示)与油柜40的第二端(如图1中的(10)所示)相连接,油循环泵20的第二端(如图1中的(12)所示)与板式换热器30的第一端(如图1中的(7)所示)相连接。

板式换热器30的第一端(如图1中的(7)所示)与油循环泵20的第二端(如图 1中的(12)所示)相连接,板式换热器30的第二端(如图1中的(8)所示)与油柜40的第一端(如图1中的(9)所示)相连接,板式换热器30的第三端(如图1 中的(3)所示)与水循环泵10的第二端(如图1中的(2)所示)相连接,板式换热器30的第四端(如图1中的(4)所示)与余热回收装置50的第一端(如图1中的(5) 所示)相连接。

油柜40的第一端(如图1中的(9)所示)与板式换热器30的第二端(如图1 中的(8)所示)相连接,油柜40的第二端(如图1中的(10)所示)与油循环泵20 的第一端(如图1中的(11)所示)相连接,其中,油柜40中存放有油,服务器浸泡在油中。

余热回收装置50的第一端(如图1中的(5)所示)与板式换热器30的第四端(如图1中的(4)所示)相连接,余热回收装置50的第二端(如图1中的(6)所示)与水循环泵10的第一端(如图1中的(1)所示)相连接。

油柜40中存放的油可以是导热油,例如可以使用高导热率、无毒无害的绝缘油,以保证服务器在油里的正常工作。

服务器产生的热量被油柜中的油吸收,油柜中的油吸收热量之后温度由第一温度升高为第二温度。温度为第二温度的油经过油循环泵流入板式换热器,温度为第三温度的水经过水循环泵流入板式换热器,在板式换热器内油与水进行热交换,并在热交换完成后,油的温度降低为第一温度,水的温度升高为第四温度。温度为第一温度的油流进油柜,以吸收油柜中服务器产生的热量。温度为第四温度的水流进余热回收装置放热,放热完成后,温度降低为第三温度,温度为第三温度的水经过水循环泵流入板式换热器。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服务器浸泡在油柜中的油中,服务器释放的热量被油吸收,油的温度升高,高温油流入板式换热器,板式换热器的另一侧流入低温水,高温油与低温水在板式换热器内进行热交换,高温油变为低温油,低温水变为高温水,低温油从板式换热器中流出,进入油柜,继续吸取服务器释放的热量,高温水流入余热回收装置放热,变成低温水,低温水流经水循环泵后继续流入板式换热器,与板式换热器中的高温油进行热量交换,直接接触的换热模式大大提高了换热效率,不需要使用压缩机,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液冷数据中心依靠压缩机进行余热回收导致的回收效率低的技术问题,达到了提高热量回收效率的技术效果。

油柜中的服务器需要将散热风扇拆除,并加入风机模拟器,以保证服务器等设备的正常运行。

所有服务器设备安装IPMI功能,用于监视服务器的物理健康物理特征、电源状态,并可以对服务器等设备进行远程智能化管理,将其CPU上的液态导热介质去除,避免在导热油的冲刷下,液态导热介质混合在导热油中,影响导热油的纯净度。换上导热优良的铟片,使得散热更充分。油柜中的导热油需加入抗氧化剂,提高导热油的化学稳定性。

服务器设备中的不耐油浸泡的零件如硬盘等,需使用特定密封胶进行密封操作或者采用密封盒等技术、使用氦气硬盘、SSD硬盘,以保证这些零件在油柜里边的正常工作。

板式热交换器上的进油口连接油循环泵的出油端的总管道,板式热交换器上的出油口通过油管连接若干油柜的进油孔的总管道,油循环泵的进油口通过油管与若干油柜的出油口总管道相连。

余热回收装置收集的热量可以用于生产热水、供暖。生产热水、供暖可以分开进行,也可以同时进行。

可选地,余热回收装置包括热水输出装置。热水输出装置的第一端与板式换热器的第四端相连接,热水输出装置的第二端与水循环泵的第一端相连接。

可选地,余热回收装置包括风机盘管,其中,风机盘管的第一端与板式换热器的第四端相连接,风机盘管的第二端与水循环泵的第一端相连接。

可选地,系统还包括自控设备。如图2-1所示,自控设备可以与水调节阀、水循环泵、油调节阀、油循环泵、热水输出装置、板式换热器、风机盘管均相连接。该自控设备还与监控管理中心连接。在如图2-1中示出的连接方式中,自控设备根据检测到的流进流出板式换热器的水的温度和油的温度,调节水循环泵、油循环泵的工作频率、水循环泵的工作频率,还能够调节油调节阀和水调节阀的开度。

如图2-2所示,自控设备还可以与水调节阀、水循环泵、油调节阀、油循环泵、热水输出装置、板式换热器、风机盘管、油路流量计,水路流量计均相连接。该自控设备还与监控管理中心连接。在如图2-2中示出的连接方式中,自控设备根据检测到的水路流量计的示数、油路流量计的示数、流进流出板式换热器的水的温度和油的温度,调节水循环泵、油循环泵的工作频率、水循环泵的工作频率,还能够调节油调节阀和水调节阀的开度。

本系统的水循环泵是进行集中控制管理,只需在每个板式换热器前加装个水调节阀,电磁阀的开度由控制中心的反馈信号来控制,阀门通过自控设备中搜集到板式换热器进出水管的温度进行调节控制的。当自控设备计算出,当前流量满足板式换热器的散热需求时,不需进行阀门开度的增大;如果当前流量无法满足板式换热器的散热需求时,则需增大阀门开度,加大进水流量。

本系统的油循环泵是进行集中控制管理,在每个油柜的进油口都装有油调节阀,根据每个油柜反馈的温度进行流量调节分配。通过柜中的回油温度传感器反馈到自控设备的信息进行流量调节,当温度高于设定温度时,调节阀的开度增大,加大油的循环量;当温度低于设定值时,调节阀的开度减小。

在每个油柜的进出管道上都装有温度传感器、手动阀、油调节阀。温度传感器用于监测进出导热油和油柜内部的温度,将收集的信息反馈给自控设备。液位平衡管用于调节油柜中的液面保持一致。手动阀用于油冷机柜进行维护保养时,关闭油管里的进出。过滤设备用于过滤油柜中的杂质。油调节阀用于精确控制每个油柜散热所需的油量,实现能量利用的最大化。每个油柜的进油口安装有油调节阀,通过柜中的回油温度传感器反馈到自控设备的信息进行流量调节,当温度高于设定温度时,调节阀的开度增大,加大油柜内油的循环量;当温度低于设定值时,调节阀的开度减小。

当板式换热器上的传感器检测到板式换热器的水路和油路温度超出基准温度范围时,油循环泵和水循环泵都会进行升频或降频工作,实现节能降耗。

当流出板式换热器的水温过高或者流出板式换热器的油温过高时,说明参与换热的水量太少,吸热能力不足,此时,水循环泵将会进行升频工作,以加大参与循环的水量,增加吸热能力。如果加大水循环量还是无法达到设定温度,控制系统将同时指令油循环泵进行升频工作,加大油的循环量,提高换热的效率。

当流出板式换热器的水温过低或者流出板式换热器的油温过低时,说明参与换热的水量太多,浪费吸热资源,此时,可以将水循环泵进行降频操作,以减少参与循环的水量,以节约能源。

水调节阀精确地调节每个板式换热器里热量所需的水流量,实现能量利用最大化。板式换热器的冷水口都装有流量调节阀,阀门通过自控设备中搜集到板式换热器进出水管的温度进行调节控制。当自控设备计算出,当前流量满足板式换热器的散热需求时,则不需进行阀门开度的增大;如果当前流量无法满足板式换热器的散热需求时,则需增大阀门开度,加大进水流量。

可选地,系统还包括液位平衡管。系统还包括液位平衡管,液位平衡管连接于每个共用一套板换的油柜上,平衡管将柜子连通,以调节油柜中的液面保持一致。

可选地,系统还包括第一过滤设备。第一过滤设备设置于油柜的出油管道上,第一过滤设备用于过滤油柜中的杂质。

可选地,系统还包括多个第一温度传感器。多个第一温度传感器设置于油柜的进油管道和油柜的出油管道上,用于检测流进油柜的油的温度、流出油柜的油的温度、油柜内部的温度,并将检测到的温度信息反馈给自控设备。

可选地,系统还包括手动阀。手动阀设置于油柜的进油管道和/或油柜的出油管道上。

可选地,系统还包括油调节阀。油调节阀设置于油柜的进油管道上,用于通过调节开度来控制油的循环量。

可选地,系统还包括水调节阀。水调节阀设置于板式换热器的第三端,用于通过调节开度来控制水的循环量。

当流出板式换热器的水温过高或者流出板式换热器的油温过高时,说明参与换热的水量太少,吸热能力不足,此时,可以将水调节阀的开度调大,以增大水的循环量。如果加大水循环量还是无法达到设定温度,控制系统将同时指令增大油调节阀的开度,加大油的循环量,提高换热的效率。

当流出板式换热器的水温过低或者流出板式换热器的油温过低时,说明参与换热的水量太多,浪费吸热资源,此时,可以将水调节阀的开度调小,以减少参与循环的水量,以节约能源。

可选地,系统还包括第一变频器。第一变频器与水循环泵相连接,用于调节水循环泵的工作频率。当散热能力超出产热能力后,泵会自动降低运行频率,从而节约能源。散热能力超出产热能力指的是流出板式换热器的水温过低或者流出板式换热器的油温过低。

在水循环泵的进出管道上装有流量传感器(第一流量传感器)和手动阀。第一流量传感器连接在余热回收装置的第二端与水循环泵的第一端之间,用于检测水循环泵的工作流量。

流量传感器用于感知水循环泵的启动和关闭,用于监测水循环泵的工作流量,以得知水循环泵的工作状态。手动阀用于水循环泵的泵体进行维修和保养时关闭进出水管。

可选地,系统还包括第二变频器。第二变频器与油循环泵相连接,用于调节油循环泵的工作频率。当散热能力超出产热能力后,油循环泵自动降低运行频率,从而节约能源。

可选地,油循环泵的进出管道上装有流量传感器(第二流量传感器)和手动阀。第二流量传感器连接在油柜的第二端与油循环泵的第一端之间,用于检测油循环泵的工作流量。流量传感器用于感知油循环泵的启动和关闭,用于监测油循环泵的工作流量,以得知油循环泵的工作状态。手动阀用于油循环泵的泵体进行维修和保养时关闭进出油管。

可选地,热交换器的进出水管、进出油管管道上都装有温度传感器(第二温度传感器)、手动阀。多个第二温度传感器设置于板式换热器的进油管道、出油管道、进水管道、出水管道上,用于检测流进板式换热器的油的温度、流出板式换热器的油的温度、流进板式换热器的水的温度、流出板式换热器的水的温度,并将检测到的温度信息反馈给自控设备。手动阀用于板式热交换器进行维修和保养时关闭进出的油管和水管。

余热回收装置进出水管管道上都装有温度传感器、手动阀。温度传感器用于监测进出水的温度,将收集的信息反馈给自控设备。手动阀用于热回收机构的维修和保养时关闭进出水管。在水循环泵的入口前有过滤设备用于过滤水中的杂质。

热水输出装置连接板式换热器的出水端管,另一端连接水循环泵的进水总管,在该管道进出管道上装有温度传感器(第三温度传感器)和手动阀,Y型过滤器。温度传感器用于监测进出水温度,将收集的信息反馈给自控设备,用于控制热水的温度,确保服务器的充分散热。手动阀用于热水输出装置和水循环泵、Y型过滤器的维修和保养时关闭进出水管。Y型过滤器,过滤泵前的杂质,为泵和板式换热器提供一个优良工作环境。

风机盘管进水端接在板式换热器出水总管上的另一支路,出水端连接水循环泵的进水口中的另一支路,在其进出管道上装有温度传感器(第四温度传感器)和手动阀。温度传感器用于监测进出水温度,将收集的信息反馈给自控设备。手动阀用于风机盘管的维修和保养时关闭进出水管。

热水输出装置中有补水装置,可以及时补充市政用水,保证余热回收装置的充足水量。

现有技术中的数据中心的散热系统包括压缩机、风扇等易损坏器件,当这些易损坏器件长期处于恶劣的环境下工作时性能不稳定,可靠性降低。与现有技术中数据中心的散热系统相比,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系统没有压缩机和冷却塔,系统更为简单,减少成本的投入和运行费用,可靠性高。并且,由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系统没有风扇,降低了噪音,更好地实现节能减排,通过对数据中心的机房中产生的热量进行高效地回收,降低了数据中心全年的电能消耗、降低了PUE值。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另一种能量回收系统的示意图。如图3所示,该包括水循环泵1、热水输出装置2、风机盘管3、板式换热器4、油循环泵5、油柜6、水流量计7、油流量计8。

水流量计7即为上述第一流量传感器。

油流量计8即为上述第二流量传感器。

热水输出装置2,一端连接板式换热器4的热水出口,另一端连接水循环泵1,在水循环泵1的前面装有水流量计7,水流量计7用于检测流量的大小和水路的工作情况。当水路出现异常时,水流量计7就会将信号反馈到自控设备和监控管理中心,自控设备会根据当前情况做出正确的动作并报警。在热水输出装置2中有自动补水装置、温度检测装置。当水位不足时,自动补水装置会自动进行补水,温度检测装置用于检测热水的温度。

板式换热器4是由许多板片叠合而成的高效换热器。板式换热器4一共有4个端口,第一端连接油循环泵5,第二端连接油柜6,第三端连接水循环泵1,第四端连接热水输出装置2和风机盘管3。其中,第一端和第二端位于板式换热器4的一侧,第三端和第四端位于板式换热器4的另一侧。热油流进板式热交换器,然后与另一侧流进的冷水进行热量交换。从板式换热器出来的冷油再循环到油柜中去吸收热量。而刚吸收热油中热量的热水通过水循环泵循环至余热回收装置释放热量,放热后的冷水再循环到板式换热器吸收热量。

在板式换热器的进出口处都装有压力表和温度传感器,压力表和温度传感器用于检测油路的工作情况和运行状态。油循环泵5的前面连接有油流量计8,油流量计连接油柜6的出油口,油流量计用于检查油流量的大小和设备的工作状态。

当板式换热器上的传感器检测到温度超出基准温度范围时,油循环泵和水循环泵都可进行升频或降频工作,实现节能降耗。

当流出板式换热器的水温过高或者流出板式换热器的油温过高时,说明参与换热的水量太少,吸热能力不足,此时,水循环泵将会进行升频工作,以加大参与循环的水量。如果加大水循环量还是无法达到设定温度,控制系统将同时指令油循环泵进行升频工作,加大油的循环量,提高换热的效率。

当流出板式换热器的水温过低或者流出板式换热器的油温过低时,说明参与换热的水量太多,浪费吸热资源,此时,可以将水循环泵进行降频操作,以减少参与循环的水量,以节约能源。

上述的风机盘管装置3,并联在热水输出装置上,在分支管路上都装有阀门,需要制取热水时就开启热水端阀门(上述第一阀门),将热量给水箱中的冷水加热,制得的热水用于日常生活使用;需要供暖时就开启风机盘管管路阀门(上述第二阀门),热量即与盘管实现热量的交换,风机将热风吹至房间,供房间取暖使用;如果同时开启两个阀门,制取热水的同时也可以取暖。

上述水循环泵1,在本系统中的水循环泵采用的都是N+1的冗余,使用一个大水循环泵负载所有液冷柜的散热循环。在CN105258332A专利中液冷散热系统水循环泵的冗余是2N,每个板式换热器的进水口都是带有两个小水循环泵,这样不仅浪费了空间,还增加了成本,降低了可靠性。现在的水循环泵是进行集中控制管理,只需在每个板式换热器前加装个水调节阀,电磁阀的开度由控制中心的反馈信号来控制,阀门通过自控设备中搜集到板式换热器进出水管的温度进行调节控制的。当自控设备计算出,当前流量满足板式换热器的散热需求时,则不需进行阀门开度的增大;如果当前流量无法满足板式换热器的散热需求时,则需增大阀门开度,加大进水流量。同时水循环泵的入口前装有Y型过滤器,其作用是过滤水中的杂质。

上述油循环泵5,在本系统中的油循环泵采用的都是N+1的冗余,实现一个大油循环泵负载全部油柜中油的循环。在CN105258332A专利中液冷散热系统油循环泵的冗余是2N,在每个板式换热器的进油口都配备两个小油循环泵,这样不仅浪费了空间,还增加了成本,降低了可靠性。现在的油循环泵都是进行集中控制管理,在每个油柜的进油口都装有油调节阀,根据每个油柜反馈的温度进行流量调节分配。通过柜中的回油温度传感器反馈到自控设备的信息进行流量调节,当温度高于设定温度时,调节阀的开度增大,加大油的循环量;当温度低于设定值时,调节阀的开度减小。同时油循环泵的入口前装有Y型过滤器,其作用用于杂质的过滤。

液冷数据中心余热回收系统中没有冷却塔装置、压缩机、风扇、制冷剂。同时水循环泵和油循环泵也都进行了集中控制管理,采用的是N+1的冗余模式。因此本系统无压缩机,风扇噪音的污染,同时提高了空间利用率和减少了投入成本,提高了热量传递的效率,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降低了能源的损耗。

而液冷数据中心余热回收系统采用的是导热油直接与服务器热量交换,然后通过板式换热器将热量传递给余热回收装置,直接接触的换热模式大大提高了换热效率。工作时只有导热油、油循环泵、水循环泵的参与,不同于专利CN103249284A中的必须有易损件压缩机和易损件风扇、泵、制冷剂。

本系统为了解决数据中心热量回收困难,热量回收率低的问题。

传统液冷数据中心,每个液冷主机都配有一备一用小型水循环泵和小型油循环泵,而现在所有液冷主机都只共用一个或两个大水循环泵,大油循环泵。水流量和油流量的调节都进行集中管理和集中控制,采用的是N+1冗余模式;同时配有热量回收装置,充分回收机房的余热。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