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热器及除湿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111789阅读:391来源:国知局
换热器及除湿机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用电器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换热器及包括该换热器的除湿机。



背景技术:

目前,用户通常通过除湿机来对空气进行除湿处理,当前除湿机在进行除湿时,热空气中的水分在蒸发器表面遇冷凝结成凝露水,从而达到除湿目的;而这些凝露水将直接排入除湿机的储水箱中,倒掉或者蒸发,故而储水箱中的冷凝水携带的冷量会直接散失,这样蒸发器产生的冷量并没有得到完全利用,往往会造成不必要的电力浪费,且导致除湿效率相对较低。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至少之一,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换热器。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包括上述换热器的除湿机。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换热器,用于除湿机,所述除湿机包括通过管路依次相连接的压缩机、冷凝器、节流装置和蒸发器及用于盛装冷凝水的水箱,所述换热器包括:壳体,所述壳体上设有冷媒输入口、冷媒输出口和进水口;和换热管,设置在所述壳体内,且所述换热管的一端与所述冷媒输入口相连通,所述换热管的另一端与所述冷媒输出口相连通;其中,所述换热管能够串联接入所述压缩机与所述节流装置之间的管路中,且串接在所述压缩机与所述节流装置之间设有所述冷凝器的管路中,所述进水口能够与所述水箱相连通,使所述水箱中的冷凝水能够进入所述壳体并流经所述换热管,以降低所述换热管内的冷媒的温度。

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提供的换热器,通过利用水箱中的冷凝水来冷却除湿机冷媒流路中流通的冷媒,从而回收了除湿机水箱中冷凝水的冷量,减少了冷量的散失,提高了冷量的利用效率;并提高了制冷剂的过冷度,进而有效提高了除湿机的除湿量和除湿效率,且结构简单,设计合理。具体地,换热器包括壳体和换热管,换热管设置在壳体内,并串联接入压缩机与节流装置之间设有冷凝器的冷媒流路中,这样冷媒能够由壳体的冷媒输入口进入壳体,并由壳体的冷媒输出口流出,则冷媒在壳体内的流动过程中,水箱中的冷凝水会由进水口进入壳体,并流经换热管,由于冷凝水的温度相对较低,故而能够与换热管中的冷媒进行换热,以降低冷媒的温度,增强节流效果,进而降低蒸发器的蒸发温度,有利于高效地进行冷却除湿。

值得说明的是,换热管可以串接在压缩机与冷凝器之间,即换热管的输入端与压缩机的输出端相连,换热管的输出端与冷凝器的输入端相连,这样水箱中的冷凝水与换热管之间的换热,使得冷媒在流进冷凝器前进行了预冷却,这降低了冷凝器的显热换热量,有利于提高制冷剂的过冷度,增强节流效果,进而降低蒸发器的蒸发温度,有利于高效地进行冷却除湿。

或者,换热管也可以串接在冷凝器与节流装置之间,即换热管的输入端与冷凝器的输出端相连,换热管的输出端与节流装置的输入端相连,这样水箱中的冷凝水与换热管之间的换热,使得冷凝器中流出的高压饱和冷媒液体得到了进一步的过冷,进而也增强了节流效果,降低了蒸发器的蒸发温度,有利于高效地进行冷却除湿。

可以理解的是,目前家用除湿机其工作原理为冷却除湿,即除湿机的蒸发器表面温度达到或低于室内空气的露点温度,在与空气进行换热时,由于蒸发器表面温度低,空气中的水分就会凝结成水,沿着除湿机蒸发器表面流至除湿机储水箱。在蒸发器表面凝结的水,其温度小于等于室内空气的露点温度。因此,水箱中的水可以有效地冷却冷媒,来提高能量的利用效率。

另外,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上述实施例中的换热器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换热器还包括:喷头,设置在所述进水口处,并能够与所述水箱相连通,用于使所述水箱中的冷凝水喷洒至所述壳体内。

喷头的设置,使得水箱中的冷凝水以喷淋水滴的形式喷洒至壳体内,进而与换热管进行热交换,这样能够增加冷凝水与换热管的接触面积,进而提高冷凝水与换热管的换热量,强化二者之间的换热效果。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进水口与所述换热管之间设有第一隔板,所述第一隔板上开设有多个通孔。

进水口与换热管之间设有第一隔板,且第一隔板上开设有多个通孔,则水箱中的冷凝水必须穿过第一隔板上的多个通孔才能到达换热管与换热管进行热交换,这样,第一隔板能够对冷凝水起到有效的分散作用,使其成水线状流向换热管,因而也增加了冷凝水与换热管的换热面积,提高了冷凝水与换热管的换热量,强化了二者之间的换热效果。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进水口设置在所述壳体的顶部。

把进水口设置在壳体的顶部,便于冷凝水在重力的作用下自动流向位于其下方的换热管,并保证了冷凝水能够流经换热管的各个部位,以保证换热管的各个部位均能够与冷凝水进行热交换,结构更加简单,设计更加合理,且成本相对较低。当然,进水口也可以设置在壳体的其他地方,在此不再一一列举,只要冷凝水的水压足够,即可保证冷凝水能够流经换热管并与其进行热交换,由于这些技术方案均未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设计思想和宗旨,因而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这些技术方案均应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壳体上还设有排水口,所述排水口处连接有排水管,用于排出所述壳体内换热后的水。

排水口和排水管的设置,使得壳体内与换热管热交换过的水能够及时排出,避免这些水积存在壳体内达到一定量时浸泡换热管,导致换热管中冷媒的冷量被反向吸收的情况发生。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排水管能够与所述水箱相连通,以把所述壳体内换热后的水排至所述水箱中。

将排水管与水箱相连通,即壳体内换热后的水又流回除湿机的水箱,这样不需要再设置额外的储水结构,因而简化了产品的结构,并节约了产品的成本;同时,冷凝水与换热管中的冷媒换热后,水温上升,通过排水管流回水箱,与除湿机蒸发器流至水箱的低温冷凝水汇合,进一步平衡水温,如此往复循环,可有效地提高除湿机除湿效率和除湿量。当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也可以设置其他的储水结构来收集壳体内排出的水。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排水口与所述换热管之间设有第二隔板,所述第二隔板上开设有多个通孔。

排水口与换热管之间设有第二隔板,且第二隔板上开设有多个通孔,则第二隔板也能够对水起到有效的分散作用,使其成水线状流出,这样,第一隔板与第二隔板相配合,有效增加了冷凝水在壳体内的停留时间,使得冷凝水与换热管能够进行充分的热交换,从而也提高了冷凝水与换热管的换热效果。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排水口设置在所述壳体的底部。

把排水口设置在壳体的底部,便于换热后的水在重力的作用下自动流向排水口,结构更加简单,设计更加合理,且成本相对较低。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换热管为换热盘管。

换热管为换热盘管,即盘旋在一起的换热管,这样能够有效增加换热管的管程,从而增加换热管的换热面积,进而提高冷凝水与换热管的换热量,强化二者之间的换热效果。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壳体上包裹有保温层。

在壳体上包裹保温层,能够有效避免壳体内的冷量散失,从而提高了冷凝水与换热管之间的换热量,进而提高二者之间的换热效果。

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除湿机,包括:通过管路依次相连接的压缩机、冷凝器、节流装置和蒸发器及用于盛装冷凝水的水箱;和如第一方面实施例中任一项所述的换热器,所述换热器的换热管串联接入所述压缩机与所述节流装置之间的管路中,且串接在所述压缩机与所述节流装置之间设有所述冷凝器的管路中,所述换热器的壳体上的进水口与所述水箱相连通。

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实施例提供的除湿机,因包括第一方面实施例中任一项所述的换热器,因而能够回收除湿机水箱中的冷凝水的冷量,并用于冷却冷媒流路中的冷媒,从而能够有效地改善除湿机冷凝器的冷凝效果,减少冷媒的充注量并提高除湿机的除湿能力。

另外,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上述实施例中的除湿机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除湿机还包括:水泵,所述水泵的输入端与所述水箱相连通,所述水泵的输出端与所述进水口相连通,用于把所述水箱中的水泵送至所述壳体内。

水泵的设置,保证了水箱中的冷凝水能够持续稳定地输送至换热器的壳体内,从而保证了换热器的使用可靠性,进而保证了除湿机的高效除湿能力。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除湿机还包括:检测元件,与所述水箱相连接,用于检测所述水箱中的储水量,并发送检测信号;和控制器,与所述检测元件和所述水泵相连接,用于接收所述检测信号,并根据所述检测信号控制所述水泵开启或关闭。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检测元件为液位传感器。

由于除湿机刚开始运行时,水箱中的冷凝水的量非常少,能够提供的冷量也非常有限,且容易导致水泵空转;因此通过设置检测元件和控制器,使得水泵只在水箱中的冷凝水达到一定量时才开启工作,既保证了冷凝水对冷媒的有效冷却,又保证了水泵的高效工作,避免水泵空转造成的能量浪费。

可选地,检测元件为液位传感器,则检测元件能够检测水箱中的冷凝水的水位,在冷凝水的水位达到一定值时,使控制器开启水泵,将水箱中的水泵送至换热器的壳体内。当然,检测元件并不局限于上述液位传感器,也可以为其他检测元件,如重量传感器等,同样能够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由于这些技术方案并未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设计思想和宗旨,因而均应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换热管的一端与所述压缩机的输出端相连通,所述换热管的另一端与所述冷凝器的输入端相连通;或

所述换热管的一端与所述冷凝器的输出端相连通,所述换热管的另一端与所述节流装置的输入端相连通。

当换热管的一端与压缩机的输出端相连,换热管的另一端与冷凝器的输入端相连时,即换热管可以串接在压缩机与冷凝器之间,这样水箱中的冷凝水与换热管之间的换热,使得冷媒在流进冷凝器前进行了预冷却,这降低了冷凝器的显热换热量,有利于提高制冷剂的过冷度,增强节流效果,进而降低蒸发器的蒸发温度,有利于高效地进行冷却除湿。

当换热管的一端与冷凝器的输出端相连,换热管的另一端与节流装置的输入端相连时,即换热管也可以串接在冷凝器与节流装置之间,这样水箱中的冷凝水与换热管之间的换热,使得冷凝器中流出的高压饱和冷媒液体得到了进一步的过冷,进而也增强了节流效果,降低了蒸发器的蒸发温度,有利于高效地进行冷却除湿。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除湿机还包括:风机,所述风机的吸风口朝向所述蒸发器,用于加快流向所述蒸发器的空气的流速。

风机的设置,能够提高空气的流速,进而提高除湿机的除湿效率。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冷凝器设置在所述蒸发器的下游。

把冷凝器设置在蒸发器的下游,则经蒸发器冷却除湿后的冷空气将进一步与冷凝器换热升温,从而提高除湿机输出的空气的温度,提高了用户的使用舒适度。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除湿机还包括:四通阀,所述四通阀的第一端口、第二端口、第三端口和第四端口分别与所述压缩机的输出端、所述冷凝器的一端口、所述蒸发器的一端口及所述压缩机的输入端相连,其中,所述换热管串接在所述四通阀与所述节流装置之间的管路中,且串接在所述四通阀与所述节流装置之间设有所述冷凝器的管路中;和/或,气液分离器,连接在所述蒸发器与所述压缩机的输入端之间。

四通阀的设置,使得除湿机能够根据需要改变冷媒的流向,以便于除湿机除霜,进而保证了除湿机的长期高效实用;气液分离器的设置避免了液态冷媒进入压缩机中,从而保证了压缩机的正常工作,进而保证了除湿机的使用可靠性。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水箱设置在所述蒸发器的下方,以使所述蒸发器上凝结的冷凝水滴落至所述水箱中。

将水箱设置在蒸发器的下方,则蒸发器上凝结的冷凝水能够在重力的作用下自动滴落至水箱中,既便于冷凝水的收集,又简化了除湿机的结构,进而降低了除湿机的生产制造成本。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所述的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所述的除湿机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1和图2中的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换热器,10壳体,11冷媒输入口,12冷媒输出口,13进水口,14排水口,15喷头,16第一隔板,17第二隔板,18保温层,20换热管,30排水管,40冷媒输入管,50冷媒输出管,2除湿机,201压缩机,202四通阀,2021第一端口,2022第二端口,2023第三端口,2024第四端口,203冷凝器,204节流装置,205蒸发器,206气液分离器,207风机,208水泵,209液位传感器,210控制器,211水箱;

图2中管路旁边的单一箭头表示冷媒的流动方向;

图2中平行的箭头表示气流的流动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图1和图2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所述的换热器及除湿机。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提供的换热器1,用于除湿机2,除湿机2包括通过管路依次相连接的压缩机201、冷凝器203、节流装置204和蒸发器205管路及用于盛装冷凝水的水箱211,换热器1包括:壳体10和换热管20。

具体地,如图1所示,壳体10上设有冷媒输入口11、冷媒输出口12和进水口13;换热管20设置在壳体10内,且换热管20的一端与冷媒输入口11相连通,换热管20的另一端与冷媒输出口12相连通。

其中,换热管20能够串联接入压缩机201与节流装置204之间的管路中,且串接在压缩机201与节流装置204之间设有冷凝器203的管路中,进水口13能够与水箱211相连通,使水箱211中的冷凝水能够进入壳体10并流经换热管20,以降低换热管20内的冷媒的温度。

优选地,如图1所示,换热管20为换热盘管。

优选地,壳体10上包裹有保温层18。

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提供的换热器1,通过利用水箱211中的冷凝水来冷却除湿机2冷媒流路中流通的冷媒,从而回收了除湿机2水箱211中冷凝水的冷量,减少了冷量的散失,提高了冷量的利用效率;并提高了制冷剂的过冷度,进而有效提高了除湿机2的除湿量和除湿效率,且结构简单,设计合理。

具体地,换热器1包括壳体10和换热管20,换热管20设置在壳体10内,并串联接入压缩机201与节流装置204之间设有冷凝器203的冷媒流路中,这样冷媒能够由壳体10的冷媒输入口11进入壳体10,并由壳体10的冷媒输出口12流出,则冷媒在壳体10内的流动过程中,水箱211中的冷凝水会由进水口13进入壳体10,并流经换热管20,由于冷凝水的温度相对较低,故而能够与换热管20中的冷媒进行换热,以降低冷媒的温度,增强节流效果,进而降低蒸发器205的蒸发温度,有利于高效地进行冷却除湿。

换热管20为换热盘管,即盘旋在一起的换热管20,这样能够有效增加换热管20的管程,从而增加换热管20的换热面积,进而提高冷凝水与换热管20的换热量,强化二者之间的换热效果。

在壳体10上包裹保温层18,能够有效避免壳体10内的冷量散失,从而提高了冷凝水与换热管20之间的换热量,进而提高二者之间的换热效果。

可以理解的是,目前家用除湿机2其工作原理为冷却除湿,即除湿机2的蒸发器205表面温度达到或低于室内空气的露点温度,在与空气进行换热时,由于蒸发器205表面温度低,空气中的水分就会凝结成水,沿着除湿机2蒸发器205表面流至除湿机2储水箱211。在蒸发器205表面凝结的水,其温度小于等于室内空气的露点温度。因此,水箱211中的水可以有效地冷却冷媒,来提高能量的利用效率。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换热器1还包括:喷头15,设置在进水口13处,用于使水箱211中的冷凝水喷洒至壳体10内。

进一步地,进水口13与换热管20之间设有第一隔板16,第一隔板16上开设有多个通孔。

优选地,进水口13设置在壳体10的顶部。

在上述实施例中,喷头15的设置,使得水箱211中的冷凝水以喷淋水滴的形式喷洒至壳体10内,进而与换热管20进行热交换,这样能够增加冷凝水与换热管20的接触面积,进而提高冷凝水与换热管20的换热量,强化二者之间的换热效果。

进水口13与换热管20之间设有第一隔板16,且第一隔板16上开设有多个通孔,则水箱211中的冷凝水必须穿过第一隔板16上的多个通孔才能到达换热管20与换热管20进行热交换,这样,第一隔板16能够对冷凝水起到有效的分散作用,使其成水线状流向换热管20,因而也增加了冷凝水与换热管20的换热面积,提高了冷凝水与换热管20的换热量,强化了二者之间的换热效果。

把进水口13设置在壳体10的顶部,便于冷凝水在重力的作用下自动流向位于其下方的换热管20,并保证了冷凝水能够流经换热管20的各个部位,以保证换热管20的各个部位均能够与冷凝水进行热交换,结构更加简单,设计更加合理,且成本相对较低。当然,进水口13也可以设置在壳体10的其他地方,在此不再一一列举,只要冷凝水的水压足够,即可保证冷凝水能够流经换热管20并与其进行热交换,由于这些技术方案均未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设计思想和宗旨,因而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这些技术方案均应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壳体10上还设有排水口14,排水口14处连接有排水管30,用于排出壳体10内换热后的水。

进一步地,排水管30能够与水箱211相连通,以把壳体10内换热后的水排至水箱211中。

优选地,如图1所示,排水口14与换热管20之间设有第二隔板17,第二隔板17上开设有多个通孔。

优选地,如图1所示,排水口14设置在壳体10的底部。

在上述实施例中,排水口14和排水管30的设置,使得壳体10内与换热管20热交换过的水能够及时排出,避免这些水积存在壳体10内达到一定量时浸泡换热管20,导致换热管20中冷媒的冷量被反向吸收的情况发生。

将排水管30与水箱211相连通,即壳体10内换热后的水又流回除湿机2的水箱211,这样不需要再设置额外的储水结构,因而简化了产品的结构,并节约了产品的成本;同时,冷凝水与换热管20中的冷媒换热后,水温上升,通过排水管30流回水箱211,与除湿机2蒸发器205流至水箱211的低温冷凝水汇合,进一步平衡水温,如此往复循环,可有效地提高除湿机2除湿效率和除湿量。当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也可以设置其他的储水结构来收集壳体10内排出的水。

排水口14与换热管20之间设有第二隔板17,且第二隔板17上开设有多个通孔,则第二隔板17也能够对水起到有效的分散作用,使其成水线状流出,这样,第一隔板16与第二隔板17相配合,有效增加了冷凝水在壳体10内的停留时间,使得冷凝水与换热管20能够进行充分的热交换,从而也提高了冷凝水与换热管20的换热效果。

把排水口14设置在壳体10的底部,便于换热后的水在重力的作用下自动流向排水口14,结构更加简单,设计更加合理,且成本相对较低。

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实施例提供的除湿机2,如图2所示,包括:通过管路依次相连接的压缩机201、冷凝器203、节流装置204和蒸发器205及用于盛装冷凝水的水箱211;和如第一方面实施例中任一项的换热器1,换热器1的换热管20串联接入压缩机201与节流装置204之间的管路中,且串接在压缩机201与节流装置204之间设有冷凝器203的管路中,换热器1的壳体10上的进水口13与水箱211相连通。

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实施例提供的除湿机2,因包括第一方面实施例中任一项的换热器1,因而能够回收除湿机2水箱211中的冷凝水的冷量,并用于冷却冷媒流路中的冷媒,从而能够有效地改善除湿机2冷凝器203的冷凝效果,减少冷媒的充注量并提高除湿机2的除湿能力。

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除湿机2还包括:水泵208,水泵208的输入端与水箱211相连通,水泵208的输出端与进水口13相连通,用于把水箱211中的水泵208送至壳体10内。

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除湿机2还包括:检测元件和控制器210。其中,检测元件与水箱211相连接,用于检测水箱211中的储水量,并发送检测信号;控制器210与检测元件和水泵208相连接,用于接收检测信号,并根据检测信号控制水泵208开启或关闭。

可选地,如图2所示,检测元件为液位传感器209。

在上述实施例中,水泵208的设置,保证了水箱211中的冷凝水能够持续稳定地输送至换热器1的壳体10内,从而保证了换热器1的使用可靠性,进而保证了除湿机2的高效除湿能力。

由于除湿机2刚开始运行时,水箱211中的冷凝水的量非常少,能够提供的冷量也非常有限,且容易导致水泵208空转;因此通过设置检测元件和控制器210,使得水泵208只在水箱211中的冷凝水达到一定量时才开启工作,既保证了冷凝水对冷媒的有效冷却,又保证了水泵208的高效工作,避免水泵208空转造成的能量浪费。

可选地,检测元件为液位传感器209,则检测元件能够检测水箱211中的冷凝水的水位,在冷凝水的水位达到一定值时,使控制器210开启水泵208,将水箱211中的水泵208送至换热器1的壳体10内。当然,检测元件并不局限于上述液位传感器209,也可以为其他检测元件,如重量传感器等,同样能够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由于这些技术方案并未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设计思想和宗旨,因而均应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可选地,如图2所示,换热管20的一端与压缩机201的输出端相连通,换热管20的另一端与冷凝器203的输入端相连通。

当换热管20的一端与压缩机201的输出端相连,换热管20的另一端与冷凝器203的输入端相连时,即换热管20可以串接在压缩机201与冷凝器203之间,这样水箱211中的冷凝水与换热管20之间的换热,使得冷媒在流进冷凝器203前进行了预冷却,这降低了冷凝器203的显热换热量,有利于提高制冷剂的过冷度,增强节流效果,进而降低蒸发器205的蒸发温度,有利于高效地进行冷却除湿。

可选地,换热管20的一端与冷凝器203的输出端相连通,换热管20的另一端与节流装置204的输入端相连通。

当换热管20的一端与冷凝器203的输出端相连,换热管20的另一端与节流装置204的输入端相连时,即换热管20也可以串接在冷凝器203与节流装置204之间,这样水箱211中的冷凝水与换热管20之间的换热,使得冷凝器203中流出的高压饱和冷媒液体得到了进一步的过冷,进而也增强了节流效果,降低了蒸发器205的蒸发温度,有利于高效地进行冷却除湿。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除湿机2还包括:风机207,风机207的吸风口朝向蒸发器205,用于加快流向蒸发器205的空气的流速。

优选地,如图2所示,冷凝器203设置在蒸发器205的下游。

风机207的设置,能够提高空气的流速,进而提高除湿机2的除湿效率。

把冷凝器203设置在蒸发器205的下游,则经蒸发器205冷却除湿后的冷空气将进一步与冷凝器203换热升温,从而提高除湿机2输出的空气的温度,提高了用户的使用舒适度。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进一步地,除湿机2还包括:四通阀202,四通阀202的第一端口2021、第二端口2022、第三端口2023和第四端口2024分别与压缩机201的输出端、冷凝器203的一端口、蒸发器205的一端口及压缩机201的输入端相连,其中,所述换热管20串接在所述四通阀202与所述节流装置204之间的管路中,且串接在所述四通阀202与所述节流装置204之间设有所述冷凝器203的管路中。

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除湿机2还包括:气液分离器206,连接在蒸发器205与压缩机201的输入端之间。

四通阀202的设置,使得除湿机2能够根据需要改变冷媒的流向,以便于除湿机2除霜,进而保证了除湿机2的长期高效实用;气液分离器206的设置避免了液态冷媒进入压缩机201中,从而保证了压缩机201的正常工作,进而保证了除湿机2的使用可靠性。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水箱211设置在蒸发器205的下方,以使蒸发器205上凝结的冷凝水滴落至水箱211中。

将水箱211设置在蒸发器205的下方,则蒸发器205上凝结的冷凝水能够在重力的作用下自动滴落至水箱211中,既便于冷凝水的收集,又简化了除湿机2的结构,进而降低了除湿机2的生产制造成本。

下面结合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来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除湿机2。

实施例一

如图1所示,除湿机2包括制冷系统和回冷系统。其中,制冷系统包括压缩机201、四通阀202、冷凝器203、节流装置204、蒸发器205和风机207,回冷系统包括水箱211、液位传感器209、水泵208、换热器1和水箱211。

换热器1包括壳体10和换热管20,壳体10的顶部和底部分别设有进水口13和排水口14,进水口13处设有与水箱211相连的喷头15,排水口14处设有与水箱211相连的排水管30;换热管20为换热盘管,设置在壳体10内,且换热管20的上下两侧分别设有第一隔板16和第二隔板17,第一隔板16和第二隔板17上分布有密集的通孔,用于将水分散成水线状,进而提高其与换热盘管的接触面积,提高换热量;换热管20串接在压缩机201与冷凝器203之间的冷媒流路中,且其一端通过冷媒输入管40与压缩机201的输出端相连,另一端通过冷媒输出管50与冷凝器203的输入端相连。

该装置的工作原理为:除湿机2刚开始运行时,由于水位较低,此时水泵208关闭;当随着除湿机2不断运行,水箱211中的水位不断提高,当达到液位传感器209的控制水位时,水泵208开启,将水箱211中的水泵至换热器1来对制冷剂进行预冷却。由于这部分冷量输入到制冷系统中,导致冷凝器203出口处的制冷剂过冷度提高,从而有效地提高了制冷剂在蒸发器205处的换热效率和换热量,进而有效提高了除湿机2的除湿量。

具体地,压缩机201输出的高温高压冷媒通过冷媒输入管40进入换热盘管,经换热盘管与从第一隔板16上流下的水滴进行换热,由于采用的是水箱211中的冷凝水,因此其温度较低,能够对制冷剂进行有效的冷却降温,使得制冷剂在流进冷凝器203前进行预冷却,降低了冷凝器203的显热换热量,有利于提高制冷剂的过冷度,增强节流效果,进而降低蒸发器205的蒸发温度,有利于高效地进行冷却除湿。经过与换热管20中的冷媒换热后,水温上升,经第二隔板17流至排水管30,并流回至水箱211。与此同时,除湿机2蒸发器205表面的低温凝结水也会流至水箱211,进一步平衡水温。如此往复循环,可有效地提高除湿机2除湿效率和除湿量。

实施例二(图中未示出)

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换热管20串接在冷凝器203与节流装置204之间的冷媒流路中,且其一端通过冷媒输入管40与冷凝器203的输出端相连,另一端通过冷媒输出管50与节流装置204的输入端相连。

该装置的工作原理为:除湿机2刚开始运行时,由于水位较低,此时水泵208关闭;当随着除湿机2不断运行,水箱211中的水位不断提高,当达到液位传感器209的控制水位时,水泵208开启,将水箱211中的水泵至换热器1来对制冷剂进行预冷却。由于这部分冷量输入到制冷系统中,使得制冷剂得到了进一步的过冷,增强了节流效果,降低了蒸发器205的蒸发温度,从而有效地提高了制冷剂在蒸发器205处的换热效率和换热量,进而有效提高了除湿机2的除湿量。

具体地,冷凝器203中输出的高压饱和冷媒液体通过冷媒输入管40进入换热盘管,经换热盘管与从第一隔板16上流下的水滴进行换热,由于采用的是水箱211中的冷凝水,因此其温度较低,能够对制冷剂进行进一步的过冷,进而也增强了节流效果,降低了蒸发器205的蒸发温度,有利于高效地进行冷却除湿。经过与换热管20中的冷媒换热后,水温上升,经第二隔板17流至排水管30,并流回至水箱211。与此同时,除湿机2蒸发器205表面的低温凝结水也会流至水箱211,进一步平衡水温。如此往复循环,可有效地提高除湿机2除湿效率和除湿量。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换热器,通过利用水箱中的冷凝水来冷却除湿机冷媒流路中流通的冷媒,从而回收了除湿机水箱中冷凝水的冷量,减少了冷量的散失,提高了冷量的利用效率;并提高了制冷剂的过冷度,进而有效提高了除湿机的除湿量和除湿效率,且结构简单,设计合理。

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第四”仅用于描述的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相连”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单元必须具有特定的方向、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