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液位预警窗口的太阳能热水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14133阅读:339来源:国知局
一种具有液位预警窗口的太阳能热水器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太阳能热水器,尤其是一种具有液位预警窗口的太阳能热水器。



背景技术:

分体式太阳能热水器通过换热器将从太阳能中获取的热量与储水箱中的水进行热量交换,此种结构中换热器内的换热介质与储水箱中的水是隔离分开的,换热器可以选择夹套式换热器。所谓夹套式换热器是指在原有的水箱外面再包裹一空腔,内充满换热介质。现有分体式太阳能热水器的储水箱多采用夹套式换热器,其内部换热介质一般为有色液体,换热介质含量直接影响到太阳能储水箱换热效果。最佳的换热效果是液体充满夹套式换热器,但是实际操作中,由于换热介质注液方式等等原因,在使用一段时间后换热介质会存在缺失的现象。由于换热介质是密封在夹套式换热器中,即使缺失也不宜发现,造成太阳能热水器低效甚至无效运行。

为确认换热介质含量,现有技术多采用边通器原理,对一段的液位进行显示,但这种结构需要在换热器外接一段显示用连通管,成本高,工艺复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主要目的在于解决上述问题和不足,提供一种具有液位预警窗口的太阳能热水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具有液位预警窗口的太阳能热水器,包括储水箱及夹套换热器,所述夹套换热器通过换热器进出口与供热系统相连接,所述夹套换热器中的换热介质通过注液口注入,所述夹套换热器在所述注液口及所述换热器进出口之间,所述换热介质含量可引起换热系统显著变化的临界点处,设有与所述夹套换热器内部相通的液位预警窗口,所述液位预警窗口前端为透明视窗,透过所述透明视窗可观测到所述换热介质的液面位置。

进一步的,所述液位预警窗口包括中空结构的基座及透明视窗,所述基座一端与固定在所述夹套换热器外侧的固定座固定安装并与所述夹套换热器内部相通,另一端由透明视窗封闭。

进一步的,所述基座包括相互固定成一体头部及固定端,所述透明视窗固定在头部上。

进一步的,所述头部的外径大于所述固定端的外径。

进一步的,所述基座内部设有背景色板,所述背景色板与所述透明视窗之间留有一定距离。

进一步的,所述背景色板上设有流孔,所述换热介质可通过所述流孔进出所述液位预警窗口。

进一步的,所述基座内部设有凹槽,所述背景色板固定在所述凹槽里。

进一步的,所述液位预警窗口与所述固定座螺纹密封固定。

进一步的,所述液位预警窗口与所述固定座通过快速接头密封固定。

进一步的,所述液位预警窗口上具有可根据需要打开或关闭的排气孔,或所述液位预警窗口可做排气孔用。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具有液位预警窗口的太阳能热水器,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

1.通过在夹套换热器的壳体上直接开设液位预警窗口,采用透明的可视窗口,直接观察液面位置,直观方便;

2.无需较长的液位显示,结构简单,可有效降低成本、工艺安装简单;

3.设置背景色板,使得换热介质的颜色更加突出可辨认,又可以很好的体现出换热介质有无所呈现的颜色变化。

4.液位预警窗口可充当排气口使用,在注液时打开,可有效加快注液速度。

附图说明:

图1:本实用新型一种具有液位预警窗口的太阳能热水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本实用新型一种具有液位预警窗口的太阳能热水器的液位预警窗口示意图;

图3:本实用新型一种具有液位预警窗口的太阳能热水器的背景色板结构示意图;

其中:夹套换热器1,注液口2,液位预警窗口3,换热器进出口4,储水箱进出口 5,储水箱6,基座7,头部8,背景色板9,固定端10,卡槽11,流孔12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一种具有液位预警窗口的太阳能热水器,包括储水箱6及夹套换热器1,夹套换热器1通过换热器进出口4与供热系统相连接,夹套换热器1中的换热介质通过注液口 2注入,夹套换热器1在注液口2及换热器进出口4之间,换热介质容量可引起换热系统显著变化的临界点处,设有与夹套换热器1内部相通的液位预警窗口3,液位预警窗口3前端为透明视窗,透过透明视窗可观测到换热介质的液面位置。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太阳能热水器,主要由储水箱6及夹套换热器1 组成,两者是相互独立的两个密封结构,夹套换热器1包裹在储水箱6外部,将太阳能转换成的热量传递储水箱6,对储水箱6内部的水进行加热。储水箱6通过储水箱进出口5与用水系统连接,单独密封,根据用户的使用情况,进行上下水。夹套换热器1通过换热器进出口4与供热系统相连接,独立密封,夹套换热器1内部密封有换热介质,换热介质在夹套换热器1内部的含量直接影响着夹套换热器1的换热性能,在使用过程中,换热介质可能会蒸发、泄露,或因其他原因减少,随着换热介质的减少,夹套换热器1的换热效率降低,因此,需要观察换热介质的液面位置,以便及时通过注液口2补充换热介质,一般来说,当液面下降至临界值时,就必须补充换热介质,这个临界值可根据系统要求,自行设置,如可为换热介质所覆盖的夹套换热器的换热面积能够保证最低的换热需求时换热介质所处的液位,或者为不影响整个系统正常运转的换热介质的最低液位等。

在本实用新型中,在换热介质的液面临界值处,设置有液位预警窗口3,当观察到换热介质液面位于液位预警窗口3处时,应及时添加换热介质。液位预警窗口3 为透明的可视窗口,透过液位预警窗口3可以看到夹套换热器1内部的换热介质的液面位置,换热介质可以选用有颜色的,这样,当换热介质充满夹套换热器1内部时,通过液位预警窗口3看到的是与一种颜色,当液位下降至液位预警窗口3处时,由于换热介质与夹套换热器1内壁有明显的颜色差另,通过液位预警窗口,可以清楚的看出液面位置,若是换热介质存在泄露或是其他原因的减少,液位会慢慢降低直至低于液位预警窗口3,此时看不到介质,只能看到夹套换热器1的内壁,颜色发生明显变化,起到警示的作用。因夹套换热器1的外壁较薄,无法与液位预警窗口3 直接固定,或固定的不牢固,因此通过固定座与液位预警窗口3固定。

如图2所示,液位预警窗口3包括相互固定在一起的基座7和透明视窗(图中未示出),基座7为中空结构,与夹套换热器1外部的固定座密封固定,夹套换热器 1在固定座处设有通孔,液位预警窗口3密封固定后,基座7内部与夹套换热器1内部相通,在换热介质充足的情况下,换热介质可由夹套换热器1内部进入到基座7 内部,以便于透过透明视窗更加直观的观察到液位情况。基座7包括一体成型或焊接固定的头部8和固定端10,固定端10与夹套换热器1外部的固定座密封固定,固定方式可采用螺纹固定或是通过快速接头的方式固定,固定时做好密封,密封方式采用现有常规结构,不做限定,头部8的顶部由透明视窗覆盖并密封,末端与固定端固定在一起。头部7的外形尺寸要明显大于固定端10的外部尺寸,如可将基座7 设计成如图2所示的形状,类似一个中空的六角头或多边形的螺栓,头部8的外径大于固定端10的外径,基座7的形状设计,便于整个液位预警窗口3与固定座的安装,便于工具的把持,尤其是适用于利用螺纹密封固定的情况。

为进一步便于观察液位,尤其是颜色对比明显的观察液位,在基座7内部还设有一个背景色板9,在基座7内部设有固定有凹槽,背景色板9通过过盈的方式穿过基座7的中空部分后,固定在凹槽里,如图3所示,背景色板9上设有卡槽11,及多个流孔12,使得背景色板9与透明视窗之间的空间与夹套换热器1内部连通,安装后,换热介质可通过流孔12自由进出到背景色板9与透明视窗之间,当换热介质液位下降时,背景色板9与透明视窗之间的换热介质液面同时下降,当夹套换热器1 内部的液面下降至低于液位预警窗口3时,在背景色板9与透明视窗之间不会有换热介质的残留,避免误差。

背景色板9可为白色板,或是与换热介质有明显对比的颜色,与换热介质有明显的颜色差异,并可不被换热介质染色,或选择可与换热介质接触时,发生明显色彩变化,并有明显界线的材质,在此不做限定,以利于观察为准则。

将液位预警窗口3设置在注液口2与换热器进出口4之间,换热介质容量可引起换热系统显著变化的临界点处,可以通过颜色的变化来反应夹套换热器1中换热介质的量是否达到某个临界值。

在注液口2向夹套换器1中注入换热介质时,注满后,换热介质的液位应当到达注液口2所在位置,此时,换热介质是流满液位预警窗口3所在位置的,通过液位预警窗口看到的是一种颜色,即换热介质本身的颜色,若换热介质存在泄露或是因任何原因而减少,其液位会慢慢降低直到可在液位预警窗口3看到其液面位置,部分是换热介质颜色,部分是背景色板9的本色,两者对比明显,当液位慢慢下降直到低于液位预警窗口3时,此时看不到换热介质,只能看到背景色板9的颜色,根据上述颜色变化,及时补充换热介质。注液口2用于向系统注液,注液口2亦可设置在其他位置,其代表着换热介质液位在换热器中所能到达的最高点。

在液位预警窗口上设有排气孔,或液位预警窗口3本身可充当排气孔使用,在注液口2中注液时,液位预警窗口3或是其上设置的排气孔,保护通气状态,可以有效加快注液速度,当液位达到液位预警窗口3时,再将液位预警窗口3或是排气孔封闭,直到换热介质注满。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利用浊度传感器进行排水故障的检测方法,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

1.通过在夹套换热器的壳体上直接开设液位预警窗口,采用透明的可视窗口,直接观察液面位置,直观方便;

2.无需较长的液位显示,结构简单,可有效降低成本、工艺安装简单;

3.设置背景色板,使得换热介质的颜色更加突出可辨认,又可以很好的体现出换热介质有无所呈现的颜色变化。

4.液位预警窗口可充当排气口使用,在注液时打开,可有效加快注液速度。

如上所述,结合所给出的方案内容,可以衍生出类似的技术方案。但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