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湿装置和具有该加湿装置的电暖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003270阅读:268来源:国知局
加湿装置和具有该加湿装置的电暖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用电气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加湿装置和具有该加湿装置的电暖器。



背景技术:

电暖器可广泛应用于住宅、办公室、宾馆、商场、医院、学校、火车车厢等空间内进行移动供暖。若电暖器仅对房间内的空气升温则会使房间内十分干燥,影响人们的舒适度。因此为了提高人们的舒适度,现有技术中的电暖器中增加了加湿装置以保证对房间内升温的同时提高房间的湿度。

现有技术中的加湿装置,如图1所示,包括盛装水的壳体1,在壳体1的下方设置有水汽发生器2以生成水汽。风扇9设置于壳体的侧面,用于将空气吹进壳体1内。在壳体1内部还形成有相对设置的第一导风板7和第二导风板8,风扇9产生的风通过第一导风板7和第二导风板8限定的风道进入壳体1内并吹动水汽从出汽口3喷出。另外,在加湿装置不进行工作时,还可以打开额外风扇10和电热丝网11对壳体进行干燥。现有的加湿装置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水汽容易凝结回流到进风口一侧,使得风扇及附属电气件产品的故障率增加;另一方面,没有有效排水的结构,在加湿装置闲置时,盛装在壳体内的水长期处于潮湿环境下容易滋生病菌。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加湿装置,该加湿装置可以有效隔离预凝结回流到进风口一侧的水汽,降低了风扇及附属电气件产品的故障率。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加湿装置,该加湿装置包括盒体和顶盖。盒体具有空腔,盒体的底壁上安装有水汽发生器和风机。顶盖安装在盒体上,顶盖上设置有与空腔相通的出汽口,其中,盒体的底壁上形成有朝向顶盖延伸且连通风机和空腔的导风管。

优选地,导风管的顶部不低于顶盖与盒体底壁之间的中部。

优选地,导风管的顶部临近顶盖。

优选地,导风管的顶部为封闭的,且导风管的顶部形成有侧向的进风口。

优选地,顶盖的内侧形成有对应导风管的顶部的凹部。

优选地,导风管的顶部落入凹部内,进风口最高位置不低于顶盖的内侧面。

优选地,加湿装置还包括用于将出汽口和进风口隔开以阻挡水汽凝结到进风口处的挡板。

优选地,加湿装置还包括将空腔分隔为工作区和非工作区的分隔壁。

优选地,工作区为分隔壁的内部区域,该区域内形成有出汽口、进风口和水汽发生器。

优选地,分隔壁形成在顶盖上并朝向盒体内部凸出。

优选地,分隔壁的底部相对于盒体的底面悬空设置。

优选地,挡板形成在分隔壁内;挡板与分隔壁共同限定由进风口到出汽口的风道。

优选地,顶盖上形成有与非工作区连通的注水孔。

优选地,盒体上形成有与非工作区连通的排水管。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方面,还提供了一种电暖器,该电暖器包括上述的加湿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通过在盒体的底壁上形成有朝向顶盖延伸且连通风机和空腔的导风管,有效降低了因水汽回流而导致风机和电器件寿命降低的风险。同时,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结构简单、易于实现且能有效降低成本。

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是现有技术中的加湿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加湿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加湿器的组成部件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上盖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上盖结构的俯视图;

图6是图5的A-A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5的B-B剖面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 顶盖 200 盒体

300 风机 400 水汽发生器

500 胶塞 101 出汽口

102 进水口 103 凹部

104 分隔壁 105 挡板

201 排水管 202 导风管

203 进风口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加湿装置,该加湿装置包括盒体200和顶盖100。盒体200具有空腔,且盒体200的底壁上安装有水汽发生器400和风机300。顶盖100安装在盒体200上,且顶盖100上设置有与空腔相通的出汽口101。其中,盒体200的底壁上形成有朝向顶盖100延伸且连通风机300和空腔的导风管202。在这种情况下,风机300产生的风将从盒体200的底部沿着导风管202进入空腔内,竖直出风可以将水汽直接驱动到位于顶盖100上的出汽口101处排出,有效降低了水汽沿空腔内壁的旋转和回流,进而避免了水汽凝结进入风机300而导致风机300寿命降低的风险。

由于导风管202的顶部形成有进风口203,该进风口203为风机300向空腔内鼓入风的进口,即,导风管202的出风口。因此,导风管202的顶部应设置成高于加湿装置的空腔内的储水高度。为了来保证加湿装置具有一定的储水量,导风管202的顶部可以设置成不低于顶盖100与盒体200底壁之间的中部。具体地,在导风管202的外表面可以设置适当注水刻度,以提醒用户保证注入的水的水面不高于导风管202的进风口。在这种情况下,水汽发生器400蒸发的水汽可以在风机300吹进空腔内的风的驱动下,从出汽口101喷出。

为了提高风机300的驱动效率,导风管202的顶部设置成临近顶盖100。在这种情况下,导风管202可以将风引导至靠近顶盖100处再排出。由于出汽口101形成在顶盖100上,靠近出汽口101的水汽会优先被风吹动,并随风排到加湿装置的外部,而远离出汽口101的水汽在压力差的驱动下会源源不断地流动到出汽口101附近。由此,在加湿装置的内部可以形成一个水汽蒸发、流动与排出的有效循环路径。

进一步地,导风管202可以设置成由下至上逐渐径缩。导风管202与风机300连接的底部具有相对较大的管径,而形成有进风口的顶部具有相对较小的管径。在这种情况下,风机300鼓入导风管202内的风量可以较大,而排出导风管202的风量较小,由此,可以保证一定的压力差使从导风管202中排出的风具有合适的驱动力,将水汽推出加湿装置。

为了防止顶盖100上凝结的水滴从进风口203落入导风管202内,流向风机300对风机造型影响,在本申请的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导风管202的顶部可以设置为封闭的,且导风管202的顶部形成有侧向的进风口203。进风口203形成在导风管202的侧壁上,且位于导风管202的顶部端面的下方。进风口203的形状可以为任意的,例如,进风口203可以设置成沿导风管202的管壁周向延伸的弧形开口。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形成与顶盖100平行的弧形平面状的出风面,有利于风沿着顶盖100水平流动至出汽口101附近。

另外,顶盖100的内侧形成有对应于导风管202的顶部的凹部103。进一步地,导风管202的顶部落入凹部103内,进风口203最高位置,即,限定该进风口203的上表面不低于顶盖100的内侧面。在这种情况下,导风管202的顶部可以设置成嵌入顶盖100内。当顶盖100具有较大的厚度时,与凹部103相对应的顶盖100的外表面相对于顶盖100的其他部分为平面,而当顶盖100具有较小的厚度时,与凹部103相对应的顶盖100的外表面相对于顶盖100的其他部分凸出。由于进风口203的最高位置不低于顶盖100的内侧面,保证了从进风口203进入空腔内的风可以沿着顶盖100的内侧面流动,由此,减少了不必要的风能的损失。

为了进一步地防止凝结的水回流至出风口203附近,加湿装置还包括用于将出汽口101和进风口203隔开的挡板105。挡板105形成在顶盖100的内侧,并朝盒体200内部具有一定的凸出高度。这样挡板105可以阻挡出汽口101附近的温度相对较高的蒸汽,由于遇到外部的温度相对较低的空气而凝结并回流的水流到出风口203附近,凝结的水沿着导风管202进入风机300,影响风机300的正常使用寿命。

为了进一步地提高风机300的工作效率,尽可能地减少风能的损失,加湿装置还包括将空腔分隔为工作区和非工作区的分隔壁104。这样,风机300产生的风可以在较小的空间内流通,具体地,当分隔壁104的内部区域为工作区,外部区域为非工作区时,风仅在分隔壁104的内部区域流通。在这种情况下,在工作区内可以实现主要的水汽蒸发与驱动功能,在非工作区内实现其他的辅助或附加功能。由此,提高了风能的利用效率。

优选地,工作区为分隔壁104的内部区域,该区域内形成有出汽口101、进风口203和水汽发生器400。具体地,工作区可以形成为由分隔壁104、顶盖100的下表面和盒体200的底面共同围成的半封闭式的腔体。在这种情况下,出汽口101形成在位于腔体的顶部的顶盖100上。在腔体的底部连接水汽发生器400和风机300,这样可以保证与水汽发生器400对应的水汽发生区域,和与风机300对应的风机的进风接口都形成在腔体的内部。另外,为了使进风口203也形成在工作区内,导风管202设置成位于分隔壁104的内部。

为了保证加湿装置中的水可以在上述的工作区和非工作区之间流动,分隔壁104形成在顶盖100上并朝向盒体200内部凸出。分隔壁104的底部可以与盒体200的底面连接或不连接。当分隔壁104的底部与盒体200的底面连接时,在分隔壁104上形成有多个用于贯通工作区与非工作区的进水孔。优选地,分隔壁104的底部相对于盒体200的底面悬空设置。这样,当工作区内的水被蒸发后,非工作区的水可以流动到工作区内,保证加湿装置的持续正常工作。

另外,挡板105形成在分隔壁104内,挡板105与分隔壁104共同限定由进风口203到出汽口101的风道。具体地,挡板105形成在出汽口101和凹部103之间。挡板105的一端与分隔壁104连接,另一端形成为自由端。挡板105在分隔壁104内大体上延伸到分隔壁104所围区域的中间部分。另外,挡板104可以形成为直壁。在挡板104的自由端形成有垂直于挡板104的延伸方向的凸出部。

进一步地,上述的非工作区主要为分隔壁104的外部,盒体200的内部所限定的区域。在顶盖100上形成有与非工作区连通的注水孔102。在盒体200上形成有与非工作区连通的排水管201。具体地,注水孔102形成在顶盖100上且远离出汽口101和凹部103所在的区域。排水管201连接或形成在盒体200的底壁上且远离风机300和水汽发生器400的区域。注水孔102与排水管201可以上下对应设置。

为了在加湿装置闲置时,可以将加湿装置内的水排出,排水管201的出口装配有胶塞500。这样,当加湿装置工作时,胶塞500安装在排水管201上,而当加湿装置闲置时,将胶塞500从排水管201上拔出,将水放空。由此,防止了加湿装置内部长期潮湿而结垢和滋生细菌。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电暖器,该电暖器包括上述的加湿装置。

以上结合附图详细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具体细节,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简单变型,这些简单变型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实用新型对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

此外,本实用新型的各种不同的实施方式之间也可以进行任意组合,只要其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其同样应当视为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内容。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