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设置型空气调和机及热交换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039891阅读:169来源:国知局
顶部设置型空气调和机及热交换器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顶部设置型空气调和机及热交换器。



背景技术:

顶部设置型空气调和机的室内单元通过悬挂在顶部内侧的横梁等上、或埋设于顶部内侧来设置于顶部空间。该室内单元的内部通过分隔板而被分隔成热交换室和送风室。在该热交换室内配置有热交换器,在送风室内配置有向热交换器输送空气的送风装置。

热交换器具备供制冷剂流动的多根导热管、以及与导热管热连接的多个翅片。热交换器整体具有平直的平板形状。并且,为了高效地接受从送风装置输送来的空气并尽可能减小室内单元的厚度尺寸,热交换器以相对于送风装置大幅倾斜的姿态收容于热交换室。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6-343043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现有的空气调和机中,平板状的平直热交换器倾斜地配置在热交换室内,因此,无法避免地会在热交换室的内部产生较多的无用空间,从而导致室内单元的纵深尺寸增加。另一方面,由于热交换室的外形尺寸与能力成比例地增大,因此,随着热交换器的能力的增大,就需要在热交换室的内部设置较广的空间。这些情况阻碍了室内单元的紧凑化。

并且,现有的空气调和机中,由于将平板状的平直热交换器倾斜地配置在热交换室内,因此热交换器的前端部和后端部离送风装置的距离有着较大差异。因此,根据热交换器的场所的不同,通过热交换器的空气的风量容易产生偏差。通过热交换器的空气的风量的偏差会使热交换器的性能下降。因此,现有的空气调和机在充分发挥热交换器的性能这方面尚有改善的空间。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紧凑且热交换效率良好的顶部设置型空气调和机。

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施方式的顶部设置型空气调和机包括:具有空气吸入口的送风机室;具有空气吹出口的热交换器室;划分所述送风机室和所述热交换器室的分隔板;收容于所述送风机室的送风装置;以及收容于所述热交换器室的热交换器,所述送风机室和所述热交换器室经由所述送风装置相连,所述热交换器具有第1热交换部、第2热交换部、第3热交换部,所述第1热交换部、所述第2热交换部、及所述第3热交换部分别具有多个板状的翅片、以及多根导热管,所述第1热交换部至所述第3热交换部朝向所述吹出口配置为凸形状。

并且,本实施方式的顶部设置型空气调和机的所述板状的翅片分别为大致平行四边形的形状。

并且,本实施方式的顶部设置型空气调和机也可以是所述第1热交换部的所述板状的翅片的一条短边与所述第2热交换部的所述板状的翅片的吹出口侧的短边无间隙地相接,所述第1热交换部的所述板状的翅片的另一条短边、或所述送风机室侧的长边与所述第3热交换部的所述板状的翅片的吹出口侧的短边无间隙地相接。

并且,本实施方式的顶部设置型空气调和机也可以是所述第1热交换部、所述第2热交换部、及所述第3热交换部中,所述第1热交换部最靠近所述吹出口,且与所述第2热交换部和所述第3热交换部相比,所述第1热交换部配置有更多根导热管。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顶部设置型空气调和机还可以是所述第1热交换部、所述第2热交换部、及所述第3热交换部中,所述第1热交换部最靠近所述吹出口,所述第2热交换部与所述第3热交换部为相同形状,所述第1热交换部与所述第2热交换部及所述第3热交换部是线对称形状。

并且,本实施方式的顶部设置型空气调和机可以是所述第1热交换部的所述多个板状的翅片的配置间隔比所述第2热交换部及所述第3热交换部的所述多个板状的翅片的配置间隔要窄。

并且,本实施方式的顶部设置型空气调和机可以仅在所述第1热交换部中,在所述板状的翅片设置狭缝。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顶部设置型空气调和机可以是所述第1热交换部的所述导热管的管径比所述第2热交换部及所述第3热交换部的所述导热管的管径要大。

并且,本实施方式的顶部设置型空气调和机可以是所述第1热交换部、所述第2热交换部及所述第3热交换部一体成形。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顶部设置型空气调和机可以是所述第2热交换部配置在所述热交换器室的上部,所述第3热交换部配置在所述热交换器室的下部,设置有角度差,以使得所述第2热交换部的倾斜角度比所述第3热交换部的倾斜角度要小。

并且,本实施方式的顶部设置型空气调和机可以是以所述第1热交换部的上端部比所述第1热交换部的下端部更靠上风侧的方式进行倾斜。

并且,本实施方式的顶部设置型空气调和机还可以是与所述第1热交换部的所述板状的翅片的位于下部的短边的所述吹出口侧的端部相比,所述第3热交换部的所述板状的翅片的所述吹出口侧的短边的所述吹出口侧的端部更向所述吹出口侧突出。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顶部设置型空气调和机可以是所述第1热交换部的所述板状的翅片的位于下部的短边的所述吹出口侧的端部与所述吹出口的最短距离比所述第3热交换部的所述板状的翅片的位于下部的短边的所述吹出口侧的端部与所述吹出口的最短距离要长。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1的顶部设置型空气调和机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顶部设置型空气调和机的内部的分解仰视图。

图3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顶部设置型空气调和机的侧面剖面的示意图。

图4是表示构成实施方式1的顶部设置型空气调和机的热交换器的翅片及导热管的一部分的放大剖视图。

图5是表示构成实施方式1的顶部设置型空气调和机的热交换器的翅片的形状的图。

图6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顶部设置型空气调和机的侧面剖面的示意图。

图7是表示构成实施方式3的顶部设置型空气调和机的热交换器的翅片的形状的图。

图8是表示实施方式3的顶部设置型空气调和机的侧面剖面的示意图。

图9是表示构成实施方式5的顶部设置型空气调和机的热交换器的翅片的形状的图。

图10是表示实施方式6的顶部设置型空气调和机的侧面剖面的示意图。

图11是表示实施方式7的顶部设置型空气调和机的侧面剖面的示意图。

图12是表示构成实施方式7的顶部设置型空气调和机的热交换器的翅片的形状的图。

图13是表示实施方式8的顶部设置型空气调和机的侧面剖面的示意图。

图14是表示实施方式9的顶部设置型空气调和机的侧面剖面的示意图。

图15是表示实施方式10的顶部设置型空气调和机的侧面剖面的示意图。

图16是表示实施方式10的顶部设置型空气调和机的热交换器的结构的示意图。

图17是表示实施方式10的顶部设置型空气调和机的热交换器的结构的放大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用于实施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实施方式1)

参照图1至图5说明实施方式1的顶部设置型空气调和机。

图1表示本实施方式的顶部设置型空气调和机1。该顶部设置型空气调和机1的室内单元2例如安装于建筑物的顶部内侧。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顶部内侧是指规定在建筑物的横梁与天花板之间的顶部空间。

室内单元2是具有纵深尺寸d、宽度尺寸w及厚度尺寸h的四方的扁平箱型。此外,室内单元2具有金属制的壳体20。壳体20是室内单元2的外围。壳体20具备顶板21、第1侧板22a、第2侧板22b、第1底板23a、第2底板23b、前面框24、背面框25、以及分隔板26。

如图2和图3所示,本实施方式的顶部设置型空气调和机1的分隔板26将壳体20的内部划分成送风机室3和热交换器室4这两室。

送风机室3具有形成于背面框25的吸入口27。送风装置5收容于送风机室3。如图2和图3所示,送风装置5具备风扇电动机51、风扇外壳52a、52b、以及收容于风扇外壳52a、52b的内部的多翼风扇53a、53b。在各个风扇外壳52a、52b的两侧面设置有吸引口54a、54b。在分隔板26设置有送风口55a、55b。

风扇电动机51具有从其两侧面以同轴状突出的两根转轴51a、51b。各转轴51a、51b上安装有多翼风扇53a、53b。

热交换器室4具有形成于前面框24的吹出口28和机械室6。机械室6通过机械室分隔板61而与热交换器室4划分开来,对排水泵和制冷剂分配器进行收容。

于是,送风机室3与热交换器室4经由送风装置5相连。具体而言,以送风机室3内的空气能够通过送风装置5向热交换器室4流动的方式连通。

此外,如图3所示那样,在热交换器室4配置有热交换器7和排水盘8。换言之,热交换器7和排水盘8收容于壳体20的热交换器室4。热交换器7在室内单元2的宽度方向、换言之在壳体20的宽度方向上延伸,并存在于机械室分隔板61与侧板22a之间。

如图3所示,排水盘8配置在热交换器7的下方。排水盘8例如是泡沫聚苯乙烯这样的绝热材料。排水盘8从下方支承热交换器7,并接住从热交换器7滴下的排水。排水盘8的下表面被第1底板23a覆盖。此外,排水盘8与绝热材料9一起包围热交换器7。绝热材料9配置在热交换器7的上方,并设置于顶板21的内表面且设置在热交换器室4内。

本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7具备第1热交换部7a、第2热交换部7b、以及第3热交换部7c。第1热交换部7a、第2热交换部7b、以及第3热交换部7c朝向吹出口28配置成凸形状。

第1热交换部7a在热交换器室4内以与送风装置5的送风口55a、55b及分隔板26大致平行地相对的方式立起。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热交换部7a、第2热交换部7b、以及第3热交换部7c中,第1热交换部7a最靠近吹出口28。

第2热交换部7b配置在热交换器室4的上部,并且在剖视时,以远离送风装置5的方式沿室内单元2的纵深方向延伸。此外,第2热交换部7b随着远离送风装置5而稍稍向下倾斜。换言之,第2热交换部7b随着靠近吹出口28而稍稍向下倾斜。第2热交换部7b的前端(即吹出口28侧)与第1热交换部7a的上端连续。

第3热交换部7c配置在热交换器室4的下部,并且在剖视时,以远离送风装置5的方式沿室内单元2的纵深方向延伸。此外,第3热交换部7c随着远离送风装置5而稍稍向上倾斜。换言之,第3热交换部7c还随着靠近吹出口28而稍稍向上倾斜。第3热交换部7c的前端(即吹出口28侧)与第1热交换部7a的下端连续。

换言之,热交换器7包括:以与送风口55a、55b及分隔板26相对的方式立起的第1热交换部7a、从第1热交换部7a的上端起朝向送风装置5斜向上延伸的第2热交换部7b、以及从第1热交换部7a的下端起朝向送风装置5斜向下延伸的第3热交换部7c。

因此,若从侧面观察室内单元2,则本实施方式的第1至第3热交换部7a、7b、7c组合成大致u字形、或门型。即,相对于从送风机室3送出的风,热交换器7以在下风侧形成为突出的凸形状的方式配置,且以在上风侧形成为凹陷的大致凹形状的方式配置。

此外,若从侧面观察室内单元2时,则可认为第1至第3热交换部7a、7b、7c配置成由上底和一组脚部构成的大致梯形形状。在构成大致梯形形状的上底的部分(边)配置第1热交换部7a,在位于大致梯形形状的一组脚部的部分(边)分别配置第2热交换部7b和第3热交换部7c,从而呈下底部分开口的大致梯形形状。

如图4所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顶部设置型空气调和机1的热交换器7例如是板状的翅片和导热管组合构成的翅片管型热交换器。本实施方式中,第1至第3热交换部7a、7b、7c分别具备多个细长的翅片71、以及供制冷剂流动的多根导热管72。

如图5所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顶部设置型空气调和机1的翅片71例如是铝制的方板,具有一对长边71l、71l和一对短边71s、71s。长边71l、71l相互平行。短边71s、71s相互平行,且以与长边71l、71l交叉的方式斜向延伸。换言之,翅片71是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平行四边形的形状。

此外,翅片71中设置有多个嵌合孔73。嵌合孔73具有通过对翅片71进行例如内缘翻边加工而穿孔得到的从翅片71立起的圆筒状的凸缘部。嵌合孔73例如沿着与翅片71的长边71l一致的方向排列成八列,并且沿着与短边71s一致的方向排列成三列。

如图4所示,翅片71在室内单元2的宽度方向w上彼此隔开间隔地排列成一列。换言之,翅片71在壳体20的宽度方向上彼此隔开间隔地进行排列。从各翅片71立起的凸缘部的前端与相邻翅片71的嵌合孔73以达到同轴状的方式相抵接。因此,在相邻的翅片71间设置有空气流通的通风路径74。

导热管72例如是热传导性优异的铜管。各导热管72具有在室内单元2的宽度方向上笔直延伸的直管部、以及弯曲成大致u字形的曲管部。导热管72的直管部与翅片71的嵌合孔73连续并将其贯通。由此,导热管72与翅片71热连接。导热管72通过使相邻翅片71间连续并贯通而与翅片71一体化。

并且,如图3所示,本实施方式中,以使第1热交换部7a的翅片71的一条短边71s与第2热交换部7b的翅片71的吹出口28侧的短边71s无间隙地相接的方式配置。

并且,本实施方式中,以使第1热交换部7a的翅片71的送风机室3侧的长边71l与第3热交换部7c的吹出口28侧的短边71s无间隙地相接的方式配置。或者,以使第1热交换部7a的翅片71的另一条短边71s与第3热交换部7c的送风机室3侧的长边71l无间隙地相接的方式配置。

本实施方式中,若利用风扇电动机51使多翼风扇53a、53b旋转,则多翼风扇53a、53b从风扇外壳52a、52b的吸引口54a、54b吸入送风机室3内的空气,并且向风扇外壳52a、52b的送风口55a、55b吐出所吸入的空气。

因此,建筑物室内的空气经由天花板的吸入格栅或未图示的导管,从壳体20的吸入口27被吸入到送风机室3。吸入送风机室3的空气经由风扇52a、52b从送风口55a、55b被吹向热交换器7。

热交换器7的第1热交换部7a在热交换器室4内以与送风口55a、55b相向的方式立起,因此,从送风口55a、55b吹到热交换器室4的空气大多数通过第1热交换部7a的翅片71间(通风路径74)。

吹到热交换器室4的剩余的空气通过从第1热交换部7a的上端起朝向送风装置5斜向上延伸的第2热交换部7b的翅片71间(通风路径74)、以及从第1热交换部7a的下端朝向送风装置5斜向下延伸的第3热交换部7c的翅片71间(通风路径74)。

其结果是,热交换器7通过从送风口55a、55b吹出的空气与在导热管72中流动的制冷剂的热交换,从而将该空气改变成冷气或暖气的热交换空气。热交换空气从吹出口28吹出,通过导管送到室内。

本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7中,将第1至第3热交换部7a、7b、7c组合成大致梯形形状,并使它们弯曲成三维的立体形状。因此,与现有的平直热交换器倾斜地配置在热交换室内的情况相比,能够缩短热交换器7在热交换器室4的纵深方向上的尺寸。

并且,与现有的平直热交换器倾斜地配置在热交换室内的情况相比,本实施方式中,由于第1热交换部7a在热交换器室4内竖立,因此,能够使热交换器7在热交换器室4的纵深方向上的尺寸缩短,缩短的部分为从送风口55a、55b的开口端到第1热交换部7a的前端的距离与从送风口55a、55b的开口端到第2热交换部7b的后端的距离之差。其结果是,能够将热交换器室4的纵深尺寸抑制地较小,能够使室内单元2的壳体20紧凑化。

并且,通过使热交换器7弯曲,从而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充分地确保热交换器7的热容量。因此,本实施方式中,能够在紧凑的热交换器室4配置能力较大的热交换器7,能够提供热交换性能优异的室内单元2。

此外,本实施方式中,伴随着壳体20的紧凑化,能够使壳体20轻量化。因此,将室内单元2安装到顶部空间时的操作性提高。并且,由于壳体20变小,因此,壳体20的制造成本减少,从而能够获得价格低廉的室内单元2。

并且,本实施方式中,由于第1热交换部7a在热交换器室4内竖立,因此,与现有的平直热交换器倾斜地配置在热交换室内的情况相比,从送风口54的开口端到第1热交换部7a的前端的距离与从送风口54的开口端到第2热交换部7b的后端的距离的差较小。因此,能够大致均匀地将空气吹到热交换器7,能够获得良好的热交换性能。

本实施方式中,第2热交换部7b从第1热交换部7a的上端起朝向送风机室侧向上倾斜,第3热交换部7c从第1热交换部7a的下端起朝向送风机室侧向下倾斜。因此,空气容易吹到第2热交换部7b和第3热交换部7c,能够确保通过热交换器7的上部和下部的空气的风量。因此,能够获得具有优异的热交换性能的热交换器7。

并且,本实施方式中,排除了成为空气泄漏的原因的间隙,该空气泄漏是指空气从第1热交换部7a与第2热交换部7b的边界(第1及第2热交换部的接合部分)、以及第1热交换部7a与第3热交换部7c的边界(第1及第3热交换部的接合部分)泄露。因此,能够减少从第1至第3热交换部7a、7b、7c的边界未经热交换就泄漏出的空气,在提高热交换器7的热交换性能上是有利的。

此外,本实施方式中,能够削减用于防止空气从接缝处未经热交换就泄露出的构件。

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提供紧凑且热交换效率良好的顶部设置型空气调和机。

(实施方式2)

参照图6说明实施方式2的顶部设置型空气调和机。本实施方式的各部分中,与图1至图5的各部分相同的部分用同一标号来表示。

图6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顶部设置型空气调和机的热交换器的侧面剖视图,示出第1热交换部7a的导热管72的根数配置得比第2及第3热交换部7b、7c的导热管72的根数要多的情况。

本实施方式中,第1热交换部7a在热交换器室4内以与送风装置5的送风口55a、55b及分隔板26相向的方式竖立,因此,从送风装置5送出的风很多被吹到该第1热交换部7a。

设置于第1热交换器部7a的翅片711的嵌合孔73沿着翅片711的长边方向有八列,且沿着翅片711的短边方向有三列,总计24个。另一方面,设置于第2热交换器部7b和第3热交换器部7c的翅片712的嵌合孔73沿着翅片712的长边方向有十列,且沿着翅片712的短边方向有两列,总计20个。即,第1热交换部7a的导热管的根数比第2、第3热交换器部7b、7c要多,能够增大从送风装置5送出的风吹到的部分的热交换容量。

因此,本实施方式中,在吹向热交换器7的风量中分配得较多的第1热交换部7a进行比其他热交换部要多的热交换,能够更为平衡地进行热交换,能够提高热交换性能。

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提供热交换效率良好的顶部设置型空气调和机。

(实施方式3)

参照图7及图8说明实施方式3的顶部设置型空气调和机。本实施方式的各部分中,与图1至图6的各部分相同的部分用同一标号来表示。

图7是表示实施方式3的顶部设置型空气调和机的热交换器的翅片71的形状的图,图8是表示实施方式3的顶部设置型空气调和机的热交换器的侧面剖视图。

如图7和图8所示,本实施方式的顶部设置型空气调和机1的第1热交换部7a的翅片711与第2及第3热交换部7b、7c的翅片712是线对称形状。

本实施方式的顶部设置型空气调和机1中,由于翅片711与翅片712是线对称形状,因此,能够使热交换器7中的翅片通用化。因此,本实施方式的顶部设置型空气调和机1能够提高制造性、实现成本降低。

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提供制造性得以提高、紧凑且热交换效率良好的顶部设置型空气调和机。

(实施方式4)

对实施方式4的顶部设置型空气调和机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各部分中,与图1至图8的各部分相同的部分用同一标号来表示。

关于本实施方式的第1热交换部7a的多个翅片711和第2及第3热交换部7b、7c的多个翅片712在壳体20的宽度方向w上配置的间隔(以下,称为翅片间距),与翅片712的翅片间距相比,翅片711的翅片间距较窄。

换言之,翅片间距是通风路径74,翅片711、712的翅片间距越窄,通风阻力越大,风量越少。

本实施方式中,配置为使得从送风装置5送出的风较多地吹到第1热交换部7a,并使吹向热交换器7的风量中分配较多的第1热交换部7a的翅片间距(翅片711的翅片间距)比第2及第3热交换部7b、7c的翅片间距(翅片712的翅片间距)要窄,由此能够使风较多地吹到相比于第1热交换部7a风相对难以吹到的第2及第3热交换部7b、7c,从而能够进行风量的调整。

因此,本实施方式中,通过调整分配给第1热交换部7a、第2热交换部7b以及第3热交换部7c的风量,从而能够提高热交换性能。

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提供热交换效率良好的顶部设置型空气调和机。

(实施方式5)

参照图9说明实施方式5的顶部设置型空气调和机。本实施方式的各部分中,与图1至图8的各部分相同的部分用同一标号来表示。

如图9所示,本实施方式中,在第1热交换部7a的翅片711设置有狭缝81。通常,通过在铝翅片设置形成为切口或宽度较窄的间隙的狭缝81,来使得导热性能提高,空气阻力也提高。

通过在第1热交换部7a的翅片711设置狭缝81,在第2、第3热交换部7b、7c的翅片712不设置狭缝81,从而能够提高所分配的风量较多的第1热交换部7a的翅片711的导热性能。

并且同时,由于第1热交换部7a的翅片711中的空气阻力提高,因此能够使风较多地吹到风相对难以吹到的第2、第3热交换部7b、7c,能够进行风量的调整。

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提供热交换效率良好的顶部设置型空气调和机。

(实施方式6)

参照图10说明实施方式6的顶部设置型空气调和机。本实施方式的各部分中,与图1至图9的各部分相同的部分用同一标号来表示。

图10是表示实施方式6的顶部设置型空气调和机的热交换器的侧面剖视图。

如图10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第1热交换部7a的导热管731的管径比第2及第3热交换部7b、7c的导热管732的管径要大。直径越大,流过的制冷剂的量越多,因此导热性能提高。

本实施方式中,由于提高了被分配的风量较多的第1热交换部7a的导热性能,因此能够更为平衡地进行热交换,提高热交换性能。

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提供热交换效率良好的顶部设置型空气调和机。

(实施方式7)

参照图11及图12说明实施方式7的顶部设置型空气调和机。本实施方式的各部分中,与图1至图10的各部分相同的部分用同一标号来表示。

图11是表示实施方式7的顶部设置型空气调和机的热交换器的侧面剖视图。

如图1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7是一体成形品,第1至第3热交换部7a、7b、7c一体形成。该热交换器7不是组合各个热交换部而形成的,是作为一个构件呈现大致梯形形状。

由于将热交换器7形成为一体而不是利用其他元器件组合第1至第3热交换部7a、7b、7c而成,因此不需要固定各热交换部的构件,从而能够削减元器件个数,提高制造性。

此外,如图12所示,可以采用下述结构,即:本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7的弯曲加工前的翅片71是直线状,通过在两个部位施加弯曲加工,来形成第1至第3热交换部7a、7b、7c。

例如,作为制造工序,首先,将热交换器7的翅片71形成为具有合计第1至第3热交换部7a、7b、7c总长的长度的形状。接着,为了进行弯曲加工,根据弯曲裕量来切取位于第1热交换部7a与第2热交换部7b的边界(第1及第2热交换部的接合部分)和第1热交换部7a与第3热交换部7c的边界(第1及第3热交换部的接合部分)的部分。该情况下,相当于第1及第3热交换部7a、7c的部分形成为梯形形状,相当于第2热交换器部7b的部分形成为平行四边形。接着,若对该一系列翅片71实施弯曲加工,则热交换器7形成为大致梯形形状。

通过按该方式来形成,能够提高制造性。具体而言,能够实现翅片的取材改善和直线状热交换器的扩管设备共用,能够抑制设备投资、以及因材料削减而实现成本降低。

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提供制造性得以提高的顶部设置型空气调和机。

(实施方式8)

参照图13说明实施方式8的顶部设置型空气调和机。本实施方式的各部分中,与图1至图12的各部分相同的部分用同一标号来表示。

图13是表示实施方式8的顶部设置型空气调和机的热交换器的侧面剖视图。

如图13所示,设置角度差,以使配置于本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室4的上部的第2热交换部7b的倾斜角度θ1小于配置于热交换器室4的下部的第3热交换部7c的倾斜角度θ2。

第2热交换部7b随着远离送风装置5而稍稍向下倾斜,第3热交换部7c随着远离送风装置5而稍稍向上倾斜。通过对θ1和θ2的倾斜度设置角度差,从而能够减小位于风相对难以吹到的下侧的第3热交换部7c的通风阻力,从而确保风量。

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提供热交换效率良好的顶部设置型空气调和机。

(实施方式9)

参照图14说明实施方式9的顶部设置型空气调和机。本实施方式的各部分中,与图1至图13的各部分相同的部分用同一标号来表示。

图14是表示实施方式9的顶部设置型空气调和机的热交换器的侧面剖视图。

如图14所示,位于本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室4的中央部的第1热交换部7a倾斜,以使得第1热交换部7a的上端部相比于第1热交换部7a的下端部更靠上风侧。

第2热交换部7b位于热交换器室4的上部。第2热交换部7b配置为使得第2热交换部7b的前端部与第1热交换部7a的上端部连续。

第3热交换部7c位于热交换器室4的下部。第3热交换部7c配置为使得第3热交换部7c的前端部与第1热交换部7a的下端部连续。

例如,第1热交换部7a和第2热交换部7b配置为使得第1热交换部7a的翅片71的送风机室3侧的长边71l与第2热交换部7b的翅片71的吹出口28侧的短边71s无间隙地相接。

并且,第1热交换部7a和第3热交换部7c配置为使得第1热交换部7a的翅片71的下侧的短边71s与第3热交换部7c的翅片71的吹出口28侧的短边71s无间隙地相接。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热交换部7a的翅片71和第3热交换部7c的翅片71的形状为线对称。第2热交换部7b中,翅片71的长边71l的长度尺寸比其他热交换部要短。

与第1热交换部7a相比风相对难以穿过的第2热交换部7b中,导热管的根数比其他热交换部要少。例如,若第1热交换部7a和第3热交换部7c的导热管的段数(列)为10段(10列),则第2热交换部7b为8段(8列)。

根据本实施方式,位于中央部的第1热交换部7a相对于送风口55a、55b和分隔板26倾斜以易于接受风。通过使第1热交换部7a倾斜,从而空气容易吹到热交换器7,能够确保通过热交换器7的空气的风量和风速。并且,由于风量和风速的确保,从而风速分布得到改善,送风性能提高。

因此,本实施方式中,能够使风的流动顺畅,高效地向各热交换部进行分流,因此能够提供性能更好的顶部设置型空气调和机。

另外,各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收容了送风装置5和热交换器7的壳体20例如经由四根吊挂螺栓hb悬挂在建筑物的横梁上。具体而言,在壳体20的顶板21上固定四个吊挂零件29。吊挂零件29从顶板21的四个角部向壳体20的四周水平地伸出,各吊挂螺栓hb的下端部与各吊挂零件29相连结。

此外,各实施方式中,使第1热交换部7a在热交换器室4中竖立,但例如也可以使第1热交换部7a倾斜地进行配置,并形成为向吹出口28突出的凸形状。该情况下,第1热交换部7a、第2热交换部7b、以及第3热交换部7c中,第1热交换部7a的翅片71的下侧的短边71s与第3热交换部7c的翅片71的吹出口28侧的短边71s最靠近吹出口28。

(实施方式10)

参照图15至图17说明实施方式10的顶部设置型空气调和机。本实施方式的各部分中,与图1至图14的各部分相同的部分用同一标号来表示。

图15是表示实施方式10的顶部设置型空气调和机的侧面剖面的示意图。

如图15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7和排水盘8收容于壳体20的热交换器室4。

热交换器7在壳体20的宽度方向上延伸。排水盘8例如是泡沫聚苯乙烯这样的绝热材料。排水盘8从下方支承热交换器7以接住从热交换器7滴下的排水,并且与绝热材料9一起包围热交换器7。并且,排水盘8的下表面被第1底板23a覆盖。

本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7具备第1热交换部7a、第2热交换部7b、以及第3热交换部7c。第1至第3热交换部7a、7b、7c是彼此独立的构件,组合成预先确定的三维的立体形状。

第1至第3热交换部7a、7b、7c分别具备多个细长板状的翅片71、以及供制冷剂流动的多根导热管72。翅片71在壳体20的宽度方向上彼此隔开间隔地进行排列。导热管72通过使相邻翅片71间连续并贯通而与翅片71一体化。

第2热交换部7b位于热交换器室4的上部。第2热交换部7b从分隔板26起朝向壳体20的吹出口28沿着壳体20的纵深方向延伸。此外,第2热交换部7b随着靠近吹出口28而稍稍向下倾斜。

第3热交换部7c位于热交换器室4的底部,在壳体20的厚度方向上远离第2热交换部7b。第3热交换部7c从分隔板26起朝向壳体20的吹出口28沿着壳体20的纵深方向延伸。此外,第3热交换部7c随着靠近吹出口28而稍稍向上倾斜。因此,第2热交换单元7b和第3热交换单元7c分别具有位于比分隔板26更靠吹出口28侧的一端。

第1热交换部7a存在于第2热交换部7b的一端与第3热交换部7c的一端之间。第1热交换部7a以与分隔板26相向的方式竖立,并且以随着向第2热交换部7b一端的方向前进而更靠近分隔板26的方式倾斜。换言之,第1热交换部7a从靠近第2热交换部7b一侧的端部起朝向靠近第3热交换部7c一侧的端部逐渐靠近吹出口28。

因此,本实施方式中,从侧面观察壳体20时,第1至第3热交换部7a、7b、7c组合成朝向分隔板26扩张的形状。换言之,本实施方式中,第1热交换部7a、第2热交换部7b、以及第3热交换部7c中,第3热交换部7c的翅片71的吹出口28侧的短边71s最靠近吹出口28。

第3热交换部7c的吹出口28侧的长边71l和短边71s的角部即端部pc比第1热交换部7a的吹出口28侧的长边71l和短边71s的角部即端部pa更向吹出口28侧突出,以此方式来进行偏移配置。

即,第3热交换部7c的吹出口28侧的短边71s中产生突出部α(阶差),与第1热交换部7a的吹出口28侧的长边71l相比,该突出部α向吹出口28侧突出规定的长度l。

换言之,如图17所示,若将第1热交换部7a和吹出口28的最短距离设为la,将第3热交换部7c和吹出口28的最短距离设为lc,则第1热交换部7a和第3热交换部7c配置为使得距离la比距离lc要长。

另外,根据吹出口28侧的长边71l和短边71s的角部即端部pa为最靠近吹出口28的点,第1热交换部7a中的最短距离la为端部pa与吹出口28的距离。同样地,根据吹出口28侧的长边71l和短边71s的角部即端部pc为最靠近吹出口28的点,第3热交换部7c中的最短距离lc为端部pc与吹出口28的距离。

本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7在制冷运转时,从送风装置5送来的风x通过热交换器7的翅片71之间(通风路径74)时,产生冷凝水y。在第1至第3热交换部7a、7b、7c中分别产生该冷凝水y。尤其是第1热交换部7a中产生的冷凝水y顺着翅片71,向位于下部的第3热交换部7c流下。

在第1热交换部7a与第3热交换部7c的组合面β,由于各热交换部的翅片71的端部彼此密集,因此冷凝水y容易滞留在此。此处,若有来自送风装置5的风x吹过,则积蓄的冷凝水y会被挤向通风方向,从吹出口28向机外飞溅。

因此,本实施方式中,将第3热交换部7c的端部7c偏移配置为比第1热交换部7a的端部pa更向吹出口28侧突出,设置突出部α。由此,滞留于第1热交换部7a和第3热交换部7c的组合面的冷凝水y在因风x而被送向吹出口28侧的过程中会再次滞留到突出部α,向第3热交换器部7c流下。因此,冷凝水y会被引导向排水盘8而不会因风x而飞溅。

这里,假设在不设置突出部α(不使其偏移)的情况下使第1热交换部7a的端部pa与第3热交换部7c的端部pc对接,此时,冷凝水y容易因风x而从热交换器7中最向吹出口28侧突出的前端部分即端部pa和端部pc处飞溅出来。对此,本实施方式中,由于设置有阶差部分即突出部α,因此热交换器7中最为突出的前端部分不会是端部pa。于是,从第1热交换部7a流下的冷凝水y不会直接流至第3热交换部7c的前端部pc,而会在到达第3热交换部7c的前端部pc之前因表面张力而再次滞留于突出部α,因此容易向第3热交换部7c流下,冷凝水y不易飞溅。

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将滞留于第1热交换部7a和第3热交换部7c的组合面的冷凝水y回收到第3热交换部7c,能够抑制冷凝水y因风x而飞溅。

并且,第1热交换部7a和第3热交换部7c的组合面有时会因制造时的误差、长年变形等而产生间隙。若在第1热交换部7a和第3热交换部7c的组合面产生间隙,则可认为由于表面张力,会有更多的冷凝水y滞留于该间隙,但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抑制冷凝水y的飞溅。

根据以上所说明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的顶部设置型空气调和机,能够提供紧凑、热交换效率良好的顶部设置型空气调和机。

对本发明的若干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这些实施方式只是作为示例而呈现,不旨在限定本发明的范围。这些实施方式可以通过其他各种方式来实施,在不脱离发明要旨的范围内,可进行各种省略、置换、变更。这些实施方式及其变形均包含在发明范围和要旨中,同样也包含在权利要求书的范围所记载的发明及其等同范围内。

标号说明

1…顶部设置型空气调和机,2…室内单元,3…送风机室,4…热交换器室,5…送风装置,6…机械室,7…热交换器,7a…第1热交换部,7b…第2热交换部,7c…第3热交换部,8…排水盘,9…绝热材料,20…壳体,21…顶板,22…侧板,23a、23b…底板,24…前面框,25…背板,26…分隔板,27…吸入口,28…吹出口,51…风扇电动机,51a、51b…转轴,52a、52b…风扇,52a、52b…风扇外壳,53a、53b…多翼风扇,54a、54b…吸引口,55、55a、55b…送风口,6…机械室,61…机械室分隔板,71…翅片,72…导热管,73…嵌合孔,74…通风路径,81…狭缝。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