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交换器,操作热交换器的方法以及热交换器在空调中的用途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531086阅读:14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热交换器,操作热交换器的方法以及热交换器在空调中的用途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根据权利要求1前序部分所述的热交换器,一种用于操作该热交换器的方法以及至少两个该热交换器在空调中的用途。
背景技术
毛细管为例如在空气/水热交换器的使用中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它们需要相对少且经济的材料用于其制造,并提供相对大的外表面以用于热交换,因此例如与板式热交换器相比,热交换器值成倍提高。此外,它们耐水和吸附溶液的腐蚀。具有0.5 5mm外径的柔性塑料管被称为毛细管。
毛细管通常组合在一起而形成辐射板,这些管以约10 20mm的间隔相互平行放置,并且在一端,将这些毛细管与用于水或其它加热或冷却流体流入的共同分支相连接,同时在另一端,将这些毛细管与用于水或其它加热或冷却流体回流的共同分支相连接。通过间隔物将毛细管保持在它们的相互位置处。这种辐射板在例如DE19640514A1中有所显示。 然而,这些毛细管辐射板还是不能为热交换器提供符合要求的效率。同时由于使用了间隔物,用于制造辐射板的材料费用仍然很大。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毛细管调节器的热交换器,要被冷却或要被加热的流体流过该毛细管调节器,管调节器被平行于流体流动的水或吸湿性吸附溶液润湿并经受逆流于流体的空气流的影响,该热交换器至少具有比现有使用毛细管辐射板的热交换器更高的效率。
根据本发明,上述目的通过具有权利要求1特征的热交换器实现。从属权利要求中披露了该热交换器的有利改进,用于操作该热交换器的优选方法以及至少两个该热交换器在一个空调中的有效使用。
毛细管调节器实际上由至少一个毛细管辐射板构成,该辐射板由纵向毛细管和横向毛细管形成,纵向毛细管和横向毛细管以网状方式彼此连接,以用作流体通道,至少纵向毛细管分别与用于供给或排放流体的一个分支相连接。相对于仅使用由纵向毛细管构成的辐射板,热交换器的表面可被显著扩大,甚至可能扩大两倍,这使热交换器的效率也相应提高。因为横向毛细管确保了纵向毛细管的相互间隔,所以也可以省略掉间隔物,在此可以假设横向毛细管的材料费用大约相当于间隔物的材料费用。
具有纵向毛细管和横向毛细管的辐射板的构造也可以使根据需要通过阻断个别纵向和/或横向毛细管中的通道来控制辐射板内流体的流动路线成为可能。因此,也可在辐射板内部和边缘处设置有凹陷部分或者调整辐射板中的曲流路线。因此,也可在毛细管的各个末端处设置短于辐射板的相应侧的流体供给和/或排放管道,以使通过这些管道的要被冷却或要被加热的空气流受到更小的阻碍。
辐射板的毛细管可设置为纵向毛细管和横向毛细管彼此呈直角延伸。然而,对于流动路线来说更优选的是,纵向毛细管和横向毛细管相交的夹角偏离直角5° 20°。在这方面特别优选的是,纵向毛细管和横向毛细管实际上相交呈直角,但相对于辐射板边缘并因此相对于分支,纵向毛细管和横向毛细管分别倾斜45°。在这种情况下,纵向毛细管和横向毛细管都与分支直接相连。
对于操作用于空气加湿或除湿的热交换器来说,毛细管的外表面可被设置为亲水性或水扩散的,该表面应尽可能被用于加湿的水或被用于除湿的吸附溶液均勻润湿。对于均勻润湿来说,推荐在毛细管的表面上使用起绒布或水扩散材料层。空气加湿所需的蒸发热由流过毛细管的流体提供;另一方面,在空气除湿过程中,流体必须吸收相应的冷凝热。
需要均勻润湿,以使所需的吸附溶液量尽可能小。因为所需热交换趋向于在流体和空气之间产生,所以经吸附溶液吸收的热量是破坏性的,因为这代表存在热损失。然而, 这种热损失越大,越是需要更多量的吸附溶液。因此,吸附溶液量与流过毛细管的流体量的比不应超过5%,优选不超过1%。但其仅能通过尽可能均勻润湿毛细管来实现。


随后将参考图中所示实施例更详细地说明本发明,其中 图1显示了具有内部剪切部分的纵向管和横向管的毛细管辐射板; 图2显示了具有边缘剪切部分的毛细管; 图3显示了具有用于排放流体的缩短分支管的毛细管辐射板; 图4显示了具有曲流路线的毛细管辐射板; 图5显示了具有相对于分支分别呈45°延伸的纵向和横向管的毛细管辐射板; 图6显示了具有多个平行毛细管辐射板的热交换器; 图7显示了空调的示意图; 图8显示了在平面图中,在毛细管辐射板的表面中具有流体分配小室的热交换器; 图9. 1以截面图显示了图8中的毛细管辐射板的上部薄膜以及上部小室的盖子; 图9. 2以截面图显示了图8中的上部小室在焊接毛细管辐射板的两个薄膜之前的图示; 图9. 3以截面图显示了图8中的上部小室在焊接毛细管辐射板的两个薄膜之后的图示; 图9. 4显示了根据图9. 3的小室的水平剖面图; 图10显示了具有改进了构造的小室的垂直剖面图;以及 图11显示了毛细管辐射板的外部区域上具有收集管的热交换器的平面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图1显示了毛细管辐射板,其具有相交呈直角的纵向毛细管1和横向毛细管2,所述毛细管具有亲水性或水扩散表面,且所述毛细管内部彼此分别在交点处连接,以便在一个毛细管中流动的流体可进入到另一毛细管中。纵向毛细管1通过其顶端与用于提供流体 (优选为水)的分支3共同连接,且通过其底端与用于排放流体的分支4共同连接。因此,流体如箭头5所示的方向流过辐射板,然而所述流体不仅流过纵向毛细管,而且也流过横向毛细管2。因为横向毛细管2具有与纵向毛细管1相同的相互间隔,所以其总体长度等于纵向毛细管1的总体长度,因此用于热交换的表面是仅由纵向毛细管构成的辐射板表面的两倍。因此,其效率更高。横向毛细管2还确保纵向毛细管1的相互间隔不发生变化。因此可以省掉间隔物。
图1中所示的毛细管辐射板包含内部剪切部分6,该部分没有毛细管。将在剪切部分6处开口的毛细管直接设置为用夹具7夹住其前端,以使流体不在该处从毛细管中溢出, 但可以将流体提前转移到相交的毛细管中。
网格状毛细管辐射板的制造相对简单。首先,分别利用半毛细管轮廓制造两个半壳,随后将两个半壳料焊接在一起。对于成品辐射板来说,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夹紧毛细管将相关的毛细管压合到一起,并且通过供热来焊接经压缩的内壁。
根据图2的毛细管辐射板对应于根据图1的毛细管辐射板,然而前者不具有内部剪切部分,而是具有边缘剪切部分8。
对于根据图3的毛细管辐射板来说,用于排放流体的底部分支4被大大缩短,并且在没有与该分支相连接的纵向毛细管1的底端设置有夹具7,以便将流体通过横向毛细管2 从这些毛细管转移到与分支4相连接的纵向毛细管1。为了使流体的流动路径大致相同,另外在与分支相连接或与分支紧邻的纵向毛细管1中提供通过夹紧而形成的挡板9,以使流体流过这些通道时仅能转向至分支4。
根据图4的毛细管辐射板包括两个挡板9,所述两个挡板通过夹紧的纵向毛细管1 而获得,并且分别沿着横向毛细管2的方向,从辐射板的相反边缘延伸出来,并超过辐射板的一半宽度。因此,流体的流动路径呈弯曲形延伸。如果流体/空气的量比小,则这种构造是合理的,因为流体的流速不应降至最小值以下,否则流体和空气之间的热交换将下降且流体的流动会变得不均勻。
对于图1 4中所示的毛细管辐射板来说,其都是将流体引入纵向毛细管,并且所述毛细管辐射板具有彼此正交的纵向毛细管和横向毛细管,在连接点处实现了流体的90° 转向。即使在横向毛细管中这也能产生足够的流量,然而这也能够通过横向毛细管不呈直角延伸而是呈偏离直角大约5° 20°延伸来改进。因此,可以增加流过横向毛细管的部分流体的流量,这可以增强流体和空气之间的热交换。
图5显示了特别优选的毛细管辐射板构造。纵向毛细管1和横向毛细管2实际上同样彼此呈直角相交,然而它们分别相对于分支3和4呈45°延伸,并且还分别直接与上述分支相连接。因此流出分支3的流体同时直接进入纵向毛细管1和横向毛细管2,以便提供相同程度的流量并且实现它们之间少量的流体交换。然而,应确保纵向毛细管1和横向毛细管2的热交换容量相互等同,从而实现最佳效率。
图6显示了空气/水热交换器中的毛细管辐射板的使用,例如图1 5中所示。 将以侧视图显示的毛细管辐射板10彼此平行放置,并将其垂直放置于外壳11中。各个辐射板的各个分支3都与用于供水(流体)的共用前驱管线12相连接,并且辐射板10的各个分支4都与共用回流管线13相连接。要被加热或要被冷却,或分别要被加湿或要被除湿的空气与水逆向并且平行于毛细管辐射板10流动,即从底部通过外壳11流至顶部,如箭头 14、15所示。
对于加湿或除湿空气来说,辐射板10的毛细管在其外表面上具有亲水性或水扩散涂层。在各个辐射板10的尽可能高的位置处的外表面提供水(在加湿的情况下)和例如由氯化锂水溶液构成的吸附溶液(在除湿的情况下)。亲水性或水扩散涂层的作用在于 尽可能均勻地利用水或吸附溶液将辐射板10的毛细管在其总体长度上进行润湿。为此,证实类似起绒布的涂层是特别优选的。
由于存在重力以及毛细效应,所以水或吸附溶液不会均勻分散在毛细管的总体长度上。为此,根据图5的毛细管辐射板构造比根据图1 4的毛细管辐射板构造更合适,因为所有毛细管都相对于水平面倾斜相同的角度。
当从辐射板10的毛细管向下流动时,吸附溶液吸收逆流空气的水分,并在辐射板 10的底端处将所吸收的水导入收集容器。随后,水分再生并被再次提供给辐射板。由包含在空气中的水分冷凝产生的热量通过热交换传递给毛细管中的水并通过毛细管排放。相反,用于毛细管上的水蒸发的空气加湿过程中所需的热量经由水流被带入毛细管中。
通常,就空气/水热交换器而言,如果所谓的水量在整个表面上相同的话,可实现最高效率(即空气的温度变化与水的温度变化之比)。这种要求对于空气的干燥冷却来说不成问题,因为空气的比热像水的比热一样都保持不变。然而,对于同时进行空气除湿来说,由于所释放的冷凝热量,空气的比热容会升高至干燥空气的比热容的数倍,实际上,较高的空气温度下的比热容数值要大于较低的空气温度下的比热容数值。
如果现在使用根据图4的具有曲流流动的毛细管辐射板,则较高除湿区域中流体 (水)的停留时间可通过不同程度的弯曲结构得以提高,并且因此两种介质的水量可保持大致不变。
因为在操作过程中除湿的程度可大幅变化,所以弯曲结构被设计用于尤其注重高效率的工作点。
图7示意性显示了使用根据图6的两个热交换器的空调。对于空调来说,其会产生非-常高的热回收,通过分别与作为用于进入空气和排出空气的全热交换器相连接的热交换器,使过量的进入空气被额外加热或冷却。
在夏季操作中,进入空气16在第一全热交换器17中被冷却并被除湿。冷却水循环流过两个热交换器。在第一全热交换器17的调节器中,冷却水在进入空气16的冷却和除湿过程中被加热。在第二全热交换器18的调节器中,在第二全热交换器18的调节器中, 冷却水被排出空气19再次冷却,在这之前,该排出空气19在先前的加湿器中被绝热冷却至其露点温度。因此,排出空气19被加热加湿,并且随后从建筑物中排出。
在第一全热交换器17的调节器的上部中,被涂覆的毛细管受到在涂层内向下扩散的吸附溶液的影响,并且该涂层吸收空气水气冷凝所形成的水。
同样地,第二全热交换器18的调节器的上部中的水被供给至被涂覆的毛细管,该毛细管中的水至少部分蒸发并随排出空气19排出。
图8显示了具有纵向毛细管1和横向毛细管2的毛细管辐射板,纵向毛细管1和横向毛细管2呈直角相交,并且其内部在交点处分别彼此连接,以形成连通空间。在毛细管辐射板的边缘处,毛细管的内部不与外部相连。
在被毛细管辐射板占据的区域内设有两个小室20和21,其一方面用于将流体供给到毛细管的内部,另一方面用于将流体从毛细管的内部排出。在小室20和21中,切断分别导入小室或从其导出的纵向毛细管和横向毛细管,即在上部小室20中的两个纵向管1和两个横向管2以及在下部小室21中的三个纵向管1和两个横向管2。被切断的毛细管的内部和相应小室的内部相通,以便毛细管中存在的流体可进入小室,小室中存在的流体可进入毛细管。小室20和21还分别具有用于(从外部)供给或排出(至外部)流体的一个连接结构(未显示);因此,例如小室20经由连接结构与供给管线相连接,小室21经由连接结构与排放管线相连接。
选择小室的位置和尺寸,以使流过毛细管辐射板的流体尽可能均勻地分散到毛细管辐射板上。如果需要,也可以在毛细管辐射板的不同位置处提供多个较小的小室,从而分别用于流体的供给和/或排放。小室的尺寸和分布基本上由流过毛细管辐射板的流体量和容许的压力损失决定。
例如,图9. 1 9. 4中显示了如何形成小室20。在此假设毛细管辐射板不是由多个单独的管组成,而是由两个连续的塑料材料薄膜组成,其中一个塑料材料薄膜具有对应于毛细管管线的凸起部分,而另一个塑料材料薄膜具有与凸起部分互补的凹槽。对于毛细管辐射板的制造来说,将所述两薄膜的整个表面都焊接到一起,一凸起部分和一相应的凹槽形成一个毛细管。在辐射板的边缘处,相关的毛细管可被压合到一起,并通过提供热量将压缩的内壁焊接到一起,以便阻断同外界的连接。
图9. 1仅显示了具有凸起部分的上部薄膜22的一部分,所述凸起部分分别形成纵向毛细管1的上半部分1. 1和横向毛细管2的上半部分2. 1。在小室20的区域中,将薄膜 22剪切掉,正方形的剪切部分23横跨两个纵向毛细管1以及垂直于两个纵向毛细管1的两个横向毛细管2。
盖子M位于薄膜22上,盖子M的侧壁形成正方形并围绕剪切部分23。侧壁底面适合于薄膜22的轮廓,即在毛细管之间的区域是平坦的,并且具有对应于毛细管区域中凸起部分的凹槽。盖子M优选由塑料材料构成,并且以流体不可渗透的方式焊接到薄膜22。
图9. 2显示了下部薄膜25的对应部分,该下部薄膜25具有对应于薄膜22中的凸起部分的凹槽,所述凹槽分别形成纵向毛细管1的下半部分1.2和横向毛细管2的下半部分2. 2。下部薄膜25是连续的,即没有对应于上部薄膜22中的剪切部分23的剪切部分。 因此,图过根据图9. 2的下部薄膜25抵靠上部薄膜22设置并焊接,则不仅形成纵向毛细管和横向毛细管1、2,而且也将小室20和21从底部密封。
图9. 3显示了焊接薄膜22和25之后的封闭的小室20。因为上部薄膜22在小室 20中被剪切,所以在小室20的内部和纵向毛细管和横向毛细管的内部之间存在与小室相通的连接结构。因为还为盖子M另外提供了连接结构(未显示),以用于经由分支管与流体源或流体回收槽相连接,所以可经由小室20为毛细管辐射板送入流体,或者从小室20中排出流体。可以任意改变连接结构的构造;可将连接结构设置在小室20的侧壁中或盖子中。
在图9. 3中,在盖子M的区域以外的位于辐射板的相交叉的纵向毛细管1和横向毛细管2之间的薄膜22和25的平坦部分被剪切,以便仅保留管的网状结构。因此,可降低毛细管辐射板的重量并节约材料。
薄膜22和25仅具有0. 2 0. 3mm的厚度。由半圆凸起部分和半圆凹槽形成的毛细管具有例如1.0mm的内径。薄膜中产生的张应力与薄膜厚度、内径和内压成比例。例如,薄膜厚度被设计为在内压为IObar的情况下,不应超过通常由聚丙烯形成的薄膜材料所容许的最大压力。而且这适用于毛细管的各个内径;然而,如果内径加倍,则薄膜厚度必须也加倍,以保持张应力不变。
在小室区域中的薄膜22的切除部分实际上导致了盖子M的两个相对侧壁的内部间隔上的薄膜25内径的增加。这致使薄膜25中张应力相应增大。因此,不得不相应增厚小室区域中的薄膜25。因为这将导致制造方面的很大难度,所以还可在总体长度上将薄膜 25制造得相应较厚,然而,这会导致材料费用的显著增加。
为此,盖子M的内部,视其尺寸而定,具有至少一个连杆沈,连杆沈的上端固定在盖子M中,连杆沈的下端向下伸出并且超过盖子M侧壁,超过的长度等于薄膜22厚度, 所述下端被焊接到薄膜25。因此,优选将连杆沈与盖子M设置成一个整体,并且连杆沈由与所述盖子相同的材料组成。
根据图9. 4的小室水平截面的平面图显示连杆沈具有与薄膜25的平坦区域相配的横截面,薄膜25的平坦区域由两个相邻的纵向毛细管1的下半部分1. 2和两个相邻的横向毛细管2的下半部分2. 2围绕。因此,该平坦区域完全与连杆沈相连接。连杆沈的数量取决于各个小室的尺寸,即由盖子M围绕的薄膜25的平坦区域的数量。图8中所示的小室21相应地具有两个连杆26。
连杆沈的作用是使薄膜25中的张应力不在小室的区域中增加以及防止由于小室内部流体压力而产生的薄膜25的膨胀。
如果按以下方式制造毛细管辐射板首先将盖子M和连杆沈焊接到上部薄膜 22,随后才形成剪切部分23,且仅剪切相应的纵向毛细管1和横向毛细管2,同时,位于剪切的管之间的薄膜22的平坦部分保持在连杆沈之下,并且随后焊接到下部薄膜25 ;则连杆 26的下表面与盖子M侧壁的下端面位于一个平面中。
如图9. 1 9. 3所示,连杆沈的上端可安装在盖子M的顶部上,或如图10中所示,安装在由相对侧壁支撑的横向连接板27上。但横向连接板27不能阻碍流体在毛细管和连接管线之间的流动。
如果由于空间的原因,不宜使用伸出辐射板平面的盖子,以及延伸到辐射板区域内部而且同样延伸到辐射板平面外部的用于流体的连接管线,可以优选根据图11所示的实施例。例如在空气热交换器中使用的辐射板就是这种情况,其中多个辐射板是紧密连续设置的。
这里使用了这样的辐射板,其中交叉的毛细管不以平行或正交的方式而是分别以相对于辐射板侧面倾斜45°的方式延伸。为了区分上述情况,将从左下向右上延伸的管称为纵向毛细管1,将从右下向左上延伸的管称为横向毛细管2。然而,纵向毛细管和横向毛细管也可以相对于辐射板的侧面以不同于45°的角度延伸。
在辐射板的纵向侧面封闭相交的毛细管。在端侧,这两类分别相交的毛细管没有被封闭,并且作为公共连接管观从辐射板表面引出。因此,与形成辐射板的毛细管(即纵向毛细管1和横向毛细管2、的数量相比,每一端侧上的连接管观的数量降低至一半。
连接管观进一步以对于各个应用情况最有利的方式经由横向管四相互连接,目的是进一步减少管的数量。因此图11中所示实例显示了四十个辐射板管1,2,二十个连接管观,最后是五个横向管四。
引导横向管四的自由端以使它们彼此平行延伸并以尽可能窄的相互间隔连通到分支管30的壁中的通孔。因为横向管四的端部被插入通孔并随后焊接至分支管30的壁中的通孔内,所以该间隔可被设置的非常小。单个毛细管辐射板的这些通孔彼此相邻的沿分支管30的圆周方向设置,且多个依次排列的毛细管辐射板的这些通孔沿分支管30的纵向依次设置。毛细管辐射板的一端侧上的分支管30用于将流体供给至毛细管辐射板,毛细管辐射板的另一端侧上的分支管30用于将流体从毛细管辐射板中排出。
包括如图9. 1 9. 4所示的可用于根据图1的毛细管辐射板的纵向毛细管1和横向毛细管2、连接管观和横向管四的总体构造可由焊接到一起的两个塑料材料薄膜组成。 因此,从制造的角度来说特别优选的是,纵向毛细管和横向毛细管1、2、连接管观和横向管 29具有相同的内径。这些管中的流体流速则可根据管数量的比率而不同。
为了能够将横向管四的自由端插入分支管30的通孔中,必须将这些端部之间的平坦薄膜区域剪除到能够使这些自由端插入通孔中的程度。
权利要求
1.一种具有毛细管调节器的热交换器,其中流过要被冷却和/或要被加热的流体,所述毛细管调节器经受逆流于该流体的空气流,其特征在于所述毛细管调节器由至少一个毛细管辐射板(10)构成,所述毛细管辐射板(10)由以网状方式相互连接的纵向毛细管(1) 和横向毛细管(2)形成,以用作流体通道,至少所述纵向毛细管(1)分别与用于供给和排放流体的分支(3,4)相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为了控制所述毛细管辐射板(10)中流体的流动路线,阻断个别纵向毛细管⑴和/或横向毛细管⑵中的流体通道。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一个毛细管辐射板(10)的至少一个分支(4)短于所述毛细管辐射板(10)的与该分支平行的一侧的长度。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毛细管辐射板(10)在其内部或在其边缘处设置有剪切部分(6,8)。
5.根据权利要求2 4中任一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毛细管辐射板(10)中的流动路线是弯曲的。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毛细管辐射板(10)中的流动路线的弯曲程度是变化的。
7.根据权利要求1 6中任一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纵向毛细管(1)相对于所述分支(3,4)呈90°延伸,并且所述横向毛细管(2)相对于所述分支(3,4)呈5° 20°角延伸。
8.根据权利要求1 6中任一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纵向毛细管(1)和所述横向毛细管(2)相对于所述分支(3、4)分别沿对角线方向延伸。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纵向毛细管(1)和所述横向毛细管(2)分别相对于供给和排放流体的所述分支(3、4)呈45°角延伸并直接与所述分支(3、 4)相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1 9中任一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毛细管调节器由多个所述毛细管辐射板(10)构成,多个所述毛细管辐射板(10)彼此平行设置,并且在一侧上具有用于流体的共用供给管线(12),在相反一侧上具有用于流体的共用排放管线(13)。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毛细管具有亲水性或水扩散表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毛细管被起绒布覆盖。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毛细管被由水扩散材料制成的层所覆盖。
14.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提供了供给用于润湿亲水性或水扩散表面的液体的装置。
15.根据权利要求1 14中任一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用于将流体供给至所述纵向毛细管(1)和所述横向毛细管O)以及将流体从所述纵向毛细管(1)和所述横向毛细管(2)中排出的毛细管辐射板具有至少一个剪切部分(23),在所述剪切部分中形成封闭小室00,21),至少一个纵向毛细管(1)和/或横向毛细管(2)与所述小室相通,并且所述剪切部分在辐射板平面以外与用于从流体源供给流体或将流体送入至用于流体排放的流体槽的连接管线相连接。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毛细管辐射板由两个塑料材料薄膜(22,2 构成,所述塑料材料薄膜02,25)以平面方式相互连接,并且所述塑料材料薄膜02,25) —方面具有凸起部分(1.1,2. 1),另一方面具有互补的凹槽(1.2,2. 2),用于形成所述纵向毛细管(1)和所述横向毛细管0)。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剪切部分03)仅存在于一个所述塑料材料薄膜0 中,并且另一所述塑料材料薄膜0 在与所述剪切部分相对的区域中是连续的。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盖子04)包围所述剪切部分03) 并与具有所述剪切部分(烈)的所述塑料材料薄膜0 连续连接,朝向所述塑料材料薄膜 (22)的所述盖子04)的表面适合于所述塑料材料薄膜0 的轮廓。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安装到所述盖子04)上的连杆 (26)设置在小室00)中,并且与所述小室00)中未被剪切的塑料材料薄膜0 在辐射板平面内延伸的平坦区域相连接。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杆06)的横截面分别对应于所述未被剪切的塑料材料薄膜0 的平坦区域,所述区域被凸起部分或凹槽(1.2,2.2) 所包围。
21.根据权利要求19或20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塑料材料薄膜02, 25)之间的连接、所述盖子04)和剪切的塑料材料薄膜0 之间的连接以及所述连杆 (26)和所述未被剪切的塑料材料薄膜0 之间的连接都是焊接连接。
22.—种具有毛细管调节器的热交换器,所述调节器由至少一个毛细管辐射板组成,所述毛细管辐射板由纵向毛细管(1)和横向毛细管( 形成,所述纵向毛细管(1)和所述横向毛细管(2)容纳要被冷却和/或要被加热的流体并以网状方式相互连接,以用作流体通道,其特征在于所述纵向毛细管(1)和所述横向毛细管( 分别相对于所述毛细管辐射板的端侧呈一角度延伸,其中,分别在至少一个所述端侧上,一对交叉的纵向毛细管(1)和横向毛细管与用于供给或排放流体的公共连接管08)相连接,所述公共连接管08)延伸到所述毛细管辐射板外部,其中所述多个连接管08)经由数量少于连接管08)的横向管09)相互连接,并且所述横向管09)的自由端分别通入用于供给或排放流体的分支管 (30)外壁的开口中。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毛细管辐射板、所述连接管 (28)和所述横向管09)由以平面方式相互连接的两个塑料材料薄膜构成,所述薄膜一方面具有凸起部分,另一方面具有互补的凹槽,从而形成所述纵向毛细管(1)和所述横向毛细管0)、连接管线08)以及横向管线09)。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纵向毛细管(1)和所述横向毛细管0)、所述连接管08)以及所述横向管09)的各个内横截面都彼此相等。
25.根据权利要求23或M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位于与所述分支管(30)相通的所述多个横向管09)的多个自由端之间的所述塑料材料薄膜被剪切掉。
26.一种用于操作根据权利要求11 14中任一所述的热交换器的空气除湿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用吸附溶液将亲水性或水扩散表面均勻润湿,并且流过所述毛细管调节器的流体释放从空气中分离出水气的冷凝热。
27.根据权利要求沈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吸附溶液是氯化锂水溶液。
28.一种用于操作根据权利要求11 14中任一所述的热交换器的空气加湿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亲水性或水扩散表面被水均勻润湿,并且流过所述毛细管调节器的流体传递了加湿空气所需的水的蒸发热。
29.一种根据权利要求1 25中任一所述的至少两个热交换器(17,18)在空调中的用途,所述热交换器(17,18)受到在连续封闭循环中流体流动的影响,第一热交换器(17)用于对进入空气(16)进行冷却和除湿,第二热交换器(18)用于通过排出空气(19)来冷却流体。
30.根据权利要求四所述的用途,其特征在于所述排出空气(19)在流过所述第二热交换器(18)之前被绝热冷却至其露点温度。
31.根据权利要求四或30所述的用途,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热交换器(17)的毛细管的亲水性或水扩散表面被吸附溶液润湿,所述第二热交换器(18)的毛细管的亲水性或水扩散表面被水润湿。
全文摘要
在包括毛细管调节器的热交换器中,将要被冷却和/或加热的流体引入毛细管,空气以与所述流体逆流的方向从外部流过所述毛细管。所述毛细管调节器包括至少一个由以网状方式连接在一起的供液体通过的纵向毛细管(1)和横向毛细管(2)形成的毛细管辐射板。至少每个所述纵向毛细管都通过其末端与用于进料公共槽(3)以及用于排放液体的公共槽(4)相连接。
文档编号F28D1/03GK102187169SQ200980136267
公开日2011年9月14日 申请日期2009年7月20日 优先权日2008年7月18日
发明者唐纳德·赫布斯特 申请人:唐纳德·赫布斯特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