壁挂式空调室内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393133阅读:180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背景技术:

以往,在壁挂式空调室内机中,提出有一种具备用于进行上下风向的调整的风向调整部件的壁挂式空调室内机。例如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7-93092号公报)等公开的那样,有一种空调室内机,其能够利用风向调整部件将通过送风路而从吹出口吹出的调和空气的吹出方向变更至下方。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在专利文献1所述的空调室内机中,虽然能够将从吹出口吹出的空气变更为下方,但由于风向调整部件的转动范围小,因此,使用了风向调整部件的气流控制受到限制,提供舒适环境的功能不充分。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壁挂式空调室内机,其可缓和气流控制的限制。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的壁挂式空调室内机具备:外壳,其后面部被固定于设置侧壁,在该外壳的比后面部靠前侧的位置形成有吹出调和空气的吹出口;风向调整部件,其具有:靠近被设定于外壳的吹出口的下缘处的旋转中心的后端;远离旋转中心的前端;对从吹出口吹出的吹出空气的风向进行调整的上表面和处于上表面的相反侧的下表面,在下表面的后端部形成有向上凹陷的凹陷部,风向调整部件构成为,在生成相比于吹出口朝向设置侧壁的方向的第一气流时,能够采取上表面转动到铅垂面的后方而前端位于比后端靠后方的位置的第一姿态,在生成朝向吹出口的前方的第二气流时,能够采取上表面相对于铅垂面向前方转动而前端位于比后端靠前侧的位置的第二姿态,所述风向调整部件被安装成,在采取第一姿态时,吹出口的下缘进入到凹陷部中。

根据该壁挂式空调室内机,由于采取第一姿态时吹出口的下缘进入到风向调整部件的凹陷部凹陷的地方,因此,能够增加转动动作的范围。

本发明的第二方面的壁挂式空调室内机在第一方面的空调室内机中,外壳在吹出口的下缘处设有与风向调整部件的下表面的形状对应的后退部,且所述后退部形成在与采取第一姿态时的风向调整部件的下表面的后端部对置的位置。

根据该壁挂式空调室内机,由于与风向调整部件的下表面的形状对应地设置有被设置在外壳的吹出口的下缘处的后退部,因此,与未设置后退部的情况相比,能够增大风向调整部件向后侧的转动范围。

本发明的第三方面的壁挂式空调室内机在第一方面或第二方面的空调室内机中,外壳在吹出口的下缘处设有槽部,且所述槽部形成在与采取第一姿态时的风向调整部件的下表面的后端部对置的位置。

根据该壁挂式空调室内机,由于与风向调整部件与外壳之间的间隙对置地形成有被设置在外壳的吹出口的下缘处的槽部,因此,能够对在风向调整部件与外壳的间隙中流动的气流进行搅拌。

本发明的第四方面的壁挂式空调室内机在第一方面的空调室内机中,风向调整部件和外壳在风向调整部件采取第一姿态时彼此对置的各个部位形成有倾斜端面。

根据该壁挂式空调室内机,由于风向调整部件的倾斜端面与外壳的倾斜端面在风向调整部件的第一姿态时彼此对置,因此,能够增大风向调整部件向后侧的转动范围。

本发明的第五方面的壁挂式空调室内机在第一方面至第四方面中的任一方面的空调室内机中,在风向调整部件的凹陷部的侧部具有凸缘,外壳对凸缘进行枢转支承,使得风向调整部件能够在上下方向上转动。

根据该壁挂式空调室内机,虽然风向调整部件的后端部的强度由于风向调整部件的后端部的凹陷部而降低,但通过设置凸缘,从而风向调整部件被加强,即使在风向调整部件的后端部设置凹陷部,也能够抑制风向调整部件的变形。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的壁挂式空调室内机,由于转动动作的范围增加,因此,能够缓和用于确保舒适性的气流控制的限制。此外,由于在风向调整部件的下表面处凹陷部容易不易显眼地形成,因此,能够良好地保持设计性。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的壁挂式空调室内机,利用风向调整部件的阶梯差能够与转动范围增大的程度相应地缓和气流控制的限制。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的壁挂式空调室内机,能够利用槽部抑制在风向调整部件与外壳的间隙发生结露。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面的壁挂式空调室内机,能够与利用风向调整部件和外壳的倾斜端面使转动范围增大的程度相应地缓和气流控制的限制。

根据本发明的第五方面的壁挂式空调室内机,通过抑制风向调整部件的变形,从而能够防止风向调整功能的减低,并且能够防止设计性变差。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空调室内机的外观的立体图。

图2是示出图1中的空调室内机的结构的概要的剖视图。

图3是风向调整部件的立体图。

图4是用于说明涡旋空气吹出流路的局部放大剖视图。

图5是用于说明风向调整部件与吹出口的下缘的关系的局部放大剖视图。

图6是用于说明第二风向的风向调整部件的姿态的剖视图。

图7是示出用与左右方向垂直的平面切断的空调室内机的左侧部分的立体图。

图8的(a)是用于说明第二风向的第一辅助挡板和第二辅助挡板的姿态的其它示例的局部剖视图,(b)是用于说明第二风向的第一辅助挡板和第二辅助挡板的姿态的其它示例的局部剖视图。

图9的(a)是用于说明第三风向的风向调整部件的姿态的局部剖视图,(b)是用于说明第四风向的风向调整部件的姿态的局部剖视图,(c)是用于说明第五风向的风向调整部件的姿态的局部剖视图。

图10的(a)是风向调整部件的剖视图,(b)是风向调整部件的侧视图。

图11是将风向调整部件的一部分切断的局部放大立体图。

图12是示出风向调整部件的中央后端部的周边的局部放大立体图。

图13的(a)是用于说明被设置在室内的空调室内机的第一气流的侧视图,(b)是用于说明被设置在室内的空调室内机的第二气流的侧视图。

图14是用于说明风向调整部件与吹出口的下缘的关系的局部放大剖视图。

图15是用于说明变形例的风向调整部件与吹出口的下缘的关系的局部剖视图。

图16是将图15中的风向调整部件与吹出口的下缘的部分放大的局部放大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1)空调室内机的结构

在图1中示出了从前方右斜下观察空调室内机10的外观。下面的说明中的空调室内机10的上下、前后和左右如图1中的直角坐标所示。在图2中示出了在空调室内机10的左右方向的大致中央用与左右方向垂直的平面切断的截面的主要形状。该空调室内机10是壁挂式,后部被安装于室内的设置侧壁wl。空调室内机10能够进行对室内空间rs进行制冷的制冷运转和对室内空间rs进行制热的制热运转。

(2)详细结构

如图1和图2所示,空调室内机10具备外壳11、空气过滤器12、室内热交换器13、室内风扇14、多个垂直挡板15、第二辅助挡板30、第一辅助挡板40和风向调整部件50。另外,在图2中,省略了垂直挡板15的记载。

(2-1)外壳11

外壳11呈在横向(空调室内机10的左右方向(参照图1中的直角坐标))上细长、并且具有多个开口的箱形状。如图1和图2所示,外壳11的内部具有由顶面部11a、前面部11b、后面部11c、右侧面部11d、左侧面部11e和底面部11f围绕而成的立体空间。外壳11的顶面部11a、前面部11b、右侧面部11d、左侧面部11e和底面部11f被装饰板20覆盖。外壳11借助于处于后面部11c的背面板28而被安装于设置侧壁wl。在外壳11的立体空间内收纳有空气过滤器12、室内热交换器13、室内风扇14和底框16。为了将这些收纳在立体空间内,装饰板20为从前向后被盖上的结构。

顶面部11a位于外壳11的上端部。装饰板20的前面部11b由前面板21构成,所述前面板21的上端借助于铰链(未图示)转动自如地被支承于顶面部11a。该前面板21与构成装饰板20的右侧面部11d的右侧板22和构成装饰板20的左侧面部11e的左侧板23分离。

背面板28构成了外壳11的后面部11c。该背面板28通过螺钉固定等被安装于安装板(未图示),所述安装板被设置在室内的设置侧壁wl,从而空调室内机10被设置于设置侧壁wl。

在外壳11的顶面部11a设置有顶面吸入口25。通过室内风扇14进行驱动,从而该顶面吸入口25附近的室内空气从该顶面吸入口25被吸入到外壳11的内部。从顶面吸入口25被吸入的室内空气通过室内热交换器13而被送到室内风扇14。

在外壳11的底面部11f形成有底面吸入口26。此外,在底面部11f形成有吹出口27。底面吸入口26被设置在比吹出口27靠后方的位置。底面吸入口26与外壳11内的处于空气过滤器12的上部的空间借助于底框16的吸入流路16a而连接。因此,通过室内风扇14的驱动使底面吸入口26附近的室内空气从底面吸入口26通过吸入流路16a而被送至室内热交换器13。吸入流路16a从底面吸入口26沿着底框16的流路上表面16c和流路下表面16d而形成。吸入流路16a与后述的涡旋空气吹出流路16b之间隔着流路下表面16d而彼此相邻。在底面吸入口26设置有用于进行底面吸入口26的开闭的开闭板17。

在空调室内机10中,被设置在比底面吸入口26靠前的位置的吹出口27借助于涡旋空气吹出流路16b而与外壳11的内部连接。从顶面吸入口25和底面吸入口26被吸入的室内空气在室内热交换器13中进行热交换后通过涡旋空气吹出流路16b而从吹出口27被吹出到室内。

(2-2)用于风向调整的结构

吹出口27具有向左右较长地延伸的上缘27a和下缘27b。在吹出口27的上缘27a侧设置有向左右较长地延伸的平板状的第二辅助挡板30和向左右较长地延伸的第一辅助挡板40。此外,在吹出口27的下缘27b侧设置有向左右较长地延伸的风向调整部件50。第二辅助挡板30、第一辅助挡板40和风向调整部件50分别具有第二辅助挡板上表面31和第二辅助挡板下表面32、第一辅助挡板上表面41和第一辅助挡板下表面42、以及风向调整部件上表面51和风向调整部件下表面52。第一辅助挡板40和风向调整部件50是中空结构,第一辅助挡板40和风向调整部件50的重量被减轻。

第二辅助挡板30、第一辅助挡板40和风向调整部件50分别以能够转动的方式被安装于外壳11。第二辅助挡板30、第一辅助挡板40和风向调整部件50构成为,能够借助于分别针对它们设置的挡板驱动用马达(未图示)而分别独立地绕着向左右延伸的各自的旋转中心35、45、58(参照图6)进行转动。在图3中示出了从右斜上观察风向调整部件50的图。将该风向调整部件50的被支承部53连结起来的直线成为风向调整部件50的旋转中心58。此外,这些挡板驱动用马达由被设置在空调室内机10内的控制装置(未图示)控制。进而,该第二辅助挡板30、第一辅助挡板40和风向调整部件50单独或彼此协作地对从吹出口27吹出的空气的风向进行上下调整。此外,风向调整部件50具有如下功能:在从吹出口27吹出空气时将吹出口27打开,在运转停止时将吹出口27关闭。并且,第一辅助挡板40构成为,在运转停止时,能够靠近外壳11而采取如外壳11的一部分那样的姿态。在运转停止时,第一辅助挡板下表面42和风向调整部件下表面52与外壳11的装饰板20同化而构成空调室内机10的外观。

在吹出口27中的第二辅助挡板30的里处设置有多个垂直挡板15,所述多个垂直挡板15具有与左右方向交叉的平面。构成为这样:垂直挡板15能够借助于挡板驱动用马达(未图示)绕着上下延伸的旋转中心左右地进行转动。驱动垂直挡板15的挡板驱动用马达也由被设置于空调室内机10内的前述的控制装置控制。进而,这些多个垂直挡板15对从吹出口27吹出的空气的风向进行左右调整。

(2-3)室内热交换器13

室内热交换器13由多个翅片和贯穿多个翅片的多个传热管构成。室内热交换器13在外壳11内部被安装于底框16。室内热交换器13根据空调室内机10的运转状态而作为蒸发器或冷凝器发挥作用,并在于传热管中流动的制冷剂与通过室内热交换器13的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

如图2所示,室内热交换器13具有从侧面观察两端朝向下方屈曲的大致倒v字型的形状。并且,室内热交换器13被配置成从上方将室内风扇14包围进去。

(2-4)室内风扇14

如图2所示,室内风扇14位于外壳11的内部的大致中央部分。该室内风扇14是呈在空调室内机10的长度方向(左右方向)上细长的大致圆筒形状的涡旋风扇。通过室内风扇14被驱动旋转,从而室内空气分别从顶面吸入口25和底面吸入口26被吸入而通过空气过滤器12,然后通过室内热交换器13而生成的调和空气从吹出口27被吹出到室内。

(2-5)底框16

底框16起到对上述的空气过滤器12、室内热交换器13和室内风扇14进行支承的作用。此外,利用底框16形成吸入流路16a和涡旋空气吹出流路16b。涡旋空气吹出流路16b从室内风扇14的正下方朝向前方斜下延伸。该涡旋空气吹出流路16b是被夹在流路上表面16c与流路下表面16d之间的空间。

在图4中示出了第二辅助挡板30、第一辅助挡板40和风向调整部件50从图2中被去除了的状态。使用该图4对涡旋空气吹出流路16b的形状进行说明。流路下表面16d从吹出口27的下缘27b向上方延伸,并覆盖到室内风扇14的后部斜上。该流路下表面16d以向后方鼓起来的方式平滑地弯曲。利用与左右方向垂直的平面将流路下表面16d切断时的流路下表面16d的截面形状为涡卷形状。换言之,这样的流路下表面16d的截面形状是随着回转而远离室内风扇14的旋转中心的曲线。

在吹出口27的上缘27a与流路上表面16c的上表面前端16f之间形成有向左右较长地延伸的凹部16g。通过形成该凹部16g,从而在流路上表面16c的上表面前端16f前方形成有阶梯差。在该凹部16g中能够收纳第二辅助挡板30。在第二辅助挡板30被收纳在凹部16g中的状态下,第二辅助挡板下表面32的后端部构成为与流路上表面16c处于同一平面。流路上表面16c朝向室内风扇14的下方而从上表面前端16f向后方斜上大致笔直地延伸。

(2-6)空气过滤器12

空气过滤器12用于捕集从顶面吸入口25和底面吸入口26吸入的室内空气中的尘埃。在空气过滤器12被安装于外壳11的状态下,空气过滤器12位于外壳11的顶面部11a与室内热交换器13之间。该空气过滤器12防止室内空气中的尘埃附着于室内热交换器13的表面。空气过滤器12能够安装于外壳11或从外壳11上取出以便于维护。

(3)上下方向上的风向调整

(3-1)第一风向

在以第一风向吹出空气时采取图1和图2所示的第二辅助挡板30、第一辅助挡板40和风向调整部件50的姿态。第一风向是使气流循环到室内空间rs里处时的风向。为了使气流循环到室内空间rs里处,优选的是,生成具有快风速而不在吹出口27扩散的层流。为了生成这样的层流,优选的是,延长涡旋空气吹出流路16b。但是,由于很难延长或缩短涡旋空气吹出流路16b,因此,通过第二辅助挡板30和风向调整部件50的姿态疑似地生成与延长涡旋空气吹出流路16b相同的状况,此为图1和图2的状态。

在第一风向时,第二辅助挡板30采取这样的姿态:第二辅助挡板下表面32将涡旋空气吹出流路16b的流路上表面16c向前侧延长。此外,在该第一风向时,风向调整部件50采取这样的姿态:风向调整部件上表面51将涡旋空气吹出流路16b的流路下表面16d向前侧延长。

如图4所示,当将流路上表面16c向前侧延长时,与流路上表面16c大致平行地形成有从上表面前端16f开始的第一假想面pl1。在该情况下,优选的是,用与后方向和上下方向平行的截面将第一假想面pl1切断而形成的第一假想线与涡旋空气吹出流路16b的流路上表面16c的末端部的切线一致。此外,当将流路下表面16d向前侧延长时,与流路下表面16d的下表面前端16h大致平行地形成有从下表面前端16h开始的第二假想面pl2。在该情况下,优选的是,用与前后方向和上下方向平行的截面将第二假想面pl2切断而形成的第二假想线与涡旋空气吹出流路16b的流路下表面16d的末端部的切线一致。

另外,还有时第二辅助挡板下表面32稍微弯曲,但在该情况下,由于第二辅助挡板下表面32的主面的后端部与第一假想面pl1一致,因此,视为第二辅助挡板下表面32与第一假想面pl1一致。此外,还有时第二辅助挡板下表面32稍微弯曲,但在该情况下,由于风向调整部件上表面51的主面的后端部与第二假想面pl2一致,因此,视为风向调整部件上表面51与第二假想面pl2一致。另外,这里,主面是指,除了不有助于风向调整的部分以外的专门用于风向调整的面。例如,凹部54与处于外壳11的突起对应地设置。该凹部54的部分是用于在利用风向调整部件50将吹出口27关闭时避免外壳11的突起碍事的结构,由于不太有助于风向调整,因此,不包括在主面中。

第二辅助挡板30与流路上表面16c的上表面前端16f分离地安装,以便进行转动。由于同样的原因,风向调整部件50也与流路下表面16d的下表面前端16h分离地安装。但是,若第二辅助挡板30与流路上表面16c以及风向调整部件50与流路下表面16d过于分离,则无法得到通过第二辅助挡板下表面32和风向调整部件50带来的涡旋空气吹出流路16b的充分的延长效果。因此,在被设定成第一风向的状态下,构成为这样:在第二辅助挡板30可转动的范围内从第二辅助挡板30的后端34(参照图2)到流路上表面16c的上表面前端16f的距离是5mm以下,并且构成为这样:从风向调整部件50的后端56到流路下表面16d的下表面前端16h的距离l1是5mm以下(参照图5)。

由于第一辅助挡板40被设置在第二辅助挡板30的下游侧,因此,对从被延长的涡旋空气吹出流路16b的吹出口即由第二辅助挡板30的前端33和风向调整部件50的前端55围绕而成的部分吹出的空气的风向上下地进行微调整。在图2所示的状态下,第一辅助挡板40采取相对于吹出的空气而阻力尽可能小的姿态,并且采取这样的姿态:使从比水平稍朝下的涡旋空气吹出流路16b吹出的空气的风向稍微向上抬起。

(3-2)第二风向

图6所示的第二风向是生成沿着安装有空调室内机10的后面部11c的墙壁的气流时的风向。被设定成以第二风向吹出空气的第二辅助挡板30、第一辅助挡板40和风向调整部件50生成相比于吹出口27朝向后面部11c的方向的气流。此时,风向调整部件50的风向调整部件上表面51转动到与前后方向垂直的铅垂面的后方,前端55位于比后端56靠后方的位置。同样地,第一辅助挡板40的第一辅助挡板上表面41也转动到与前后方向垂直的铅垂面的后方,前端43位于比后端44(参照图2)靠后方的位置。同样地,第二辅助挡板30的第二辅助挡板上表面31也转动到与前后方向垂直的铅垂面的后方,前端33位于比后端34(参照图2)靠后方的位置。

第二风向时的第二辅助挡板30和第一辅助挡板40采取从正面观察时第二辅助挡板30与第一辅助挡板40重叠的姿态,从而防止空气从第二辅助挡板30与第一辅助挡板40之间的间隙流向前方。

作为第二风向,第二辅助挡板30和第一辅助挡板40也可以采取图8(a)和图8(b)所示的姿态。图8(a)所示的第二辅助挡板30和第一辅助挡板40采取第二辅助挡板上表面31与第一辅助挡板下表面42接触的姿态。此外,图8(b)所示的第二辅助挡板30和第一辅助挡板40采取第二辅助挡板30的前端33接近第一辅助挡板40而第二辅助挡板下表面32与第一辅助挡板下表面42排成一列而连续的姿态。

(3-3)第三风向

图9(a)所示的第三风向是以最大风量吹出空气时的风向。在被设定成以第三风向吹出空气时,第二辅助挡板30被收纳在处于流路上表面16c前方的凹部16g中。在第三风向时,第一辅助挡板40的前端43比第一风向时稍向上移动,第一辅助挡板40采取将从吹出口27吹出的气流向上扩展的姿态。在第三风向时,风向调整部件50的前端55比第一风向时稍向下移动,风向调整部件50采取将从吹出口27吹出的气流向下扩展的姿态。即,第一辅助挡板40和风向调整部件50采取这样的姿态:越向前方越扩展,容易将以最大风量吹出的空气送入到室内空间rs中。

(3-4)第四风向

图9(b)所示的第四风向是向前方向下吹出空气时的风向。在被设定成以第四风向吹出空气时,第二辅助挡板30被收纳在处于流路上表面16c前方的凹部16g中。在第四风向时,第一辅助挡板40的前端43比第一风向时稍向下移动,第一辅助挡板40采取将从吹出口27吹出的气流向下压下的姿态。即,此时的第一辅助挡板下表面42越向前方,向下降低的比率越大于第一假想面pl1、越比第一假想面pl1前垂后扬。在第四风向时,风向调整部件50的前端55比第一风向时稍向下移动,风向调整部件50采取将从吹出口27吹出的气流向下引导的姿态。即,此时的风向调整部件上表面51越向前方,向下降低的比率越大于第二假想面pl2、越比第二假想面pl2前垂后扬。

(3-5)第五风向

图9(c)所示的第五风向是制冷时使用第二辅助挡板30向前方向下吹出空气时的风向的一个示例。在被设定成以第五风向吹出空气时,第二辅助挡板30采取以前端33向下移动的方式转动而从凹部16g出来后前垂后扬的姿态。此时,第二辅助挡板下表面32处于靠近将流路上表面16c与第一辅助挡板下表面42连结起来的面的位置,对吹出的空气进行中继,使得从流路上表面16c朝向第一辅助挡板下表面42的气流顺畅。

在第五风向时,第一辅助挡板40的前端43为这样的状态:虽然比第一风向时稍向下移动,但前端43比第四风向时稍向上移动,第一辅助挡板40采取将从吹出口27吹出的气流稍向下压下的姿态。此外,在第五风向时,风向调整部件50的姿态与第四风向时相同。通过第二辅助挡板30、第一辅助挡板40和风向调整部件50采取这样的姿态,从而与第四风向时相比,能够将吹出的空气运送到前方的远处。

(3-6)第一辅助挡板40、第二辅助挡板30和风向调整部件50的移动

图6、图7、图8(a)和图8(b)所示的第二辅助挡板30的前端33的位置是处于比第一辅助挡板40的旋转中心45靠下的状态。相对于此,被收纳在凹部16g中时第二辅助挡板30的位置是处于比第一辅助挡板40的旋转中心45靠上的状态。处于第二辅助挡板30转动的轨道上的、位于图6至图8(b)的位置的第一辅助挡板40妨碍第二辅助挡板30转动到图6至图8(b)所示的第二辅助挡板30的位置。即,在第二辅助挡板30被收纳在凹部16g中时,在第一辅助挡板40处于图6至图8(b)所示的位置的情况下,第二辅助挡板30与第一辅助挡板40相碰而无法转动到图6至图8(b)所示的位置。因此,例如,在第一辅助挡板40以最靠近外壳11的方式转动到前方的状态、换言之、第一辅助挡板40沿着外壳11的状态下,先使被收纳在凹部16g中的第二辅助挡板30向后方转动到图6至图8(b)所示的位置。接着,使第一辅助挡板40向后方转动到图6至图8(b)所示的位置。通过这样地第二辅助挡板30和第一辅助挡板40进行避开彼此干涉的转动动作,从而第二辅助挡板30的前端33能够在处于比第一辅助挡板40的旋转中心45靠上的位置的状态和处于比第一辅助挡板40的旋转中心45靠下的位置的状态之间进行改换。

(4)风向调整部件的结构

在图10(a)中示出了利用图3中的i-i线切断的风向调整部件50的端面。在图10(b)中示出了从右侧观察的风向调整部件50的侧面。在图11中示出了在风向调整部件50的中央部分切断而从右上方观察的状态。风向调整部件50具有构成风向调整部件上表面51的板状部件与构成风向调整部件下表面52的板状部件被熔接而成的中空结构。由于是中空结构,因此,当在风向调整部件上表面51和风向调整部件下表面52发生应力集中时,会导致风向调整部件50变形。若风向调整部件50发生变形,则例如在运转停止时在风向调整部件50与外壳11之间出现大的间隙而外观变差。

为了防止这样的应力集中,在风向调整部件50的中央枢转支承部分的凹部60设置有被支承部53。如图12所示,利用被架设在外壳11的吹出口27的上缘27a与下缘27b之间的支承部71将中央枢转支承部分的被支承部53支承成能够转动。此外,在风向调整部件50的右端部61和左端部62(参照图3)安装有宽度大于风向调整部件50的厚度的凸缘59。进而,在这些凸缘59设置有被支承部53。这些凸缘59的被支承部53以能够转动的方式嵌入到被设置于外壳11的支承部(未图示)。

下面,在对被设置于风向调整部件50的凹陷部57进行说明之前对风向调整部件50的姿态与气流的关系进行说明。如图13(a)所示,空调室内机10在例如第二风向时产生沿着设置侧壁wl的气流,将这样的气流称为第一气流cl1。在产生第一气流cl1时,风向调整部件上表面51相对于铅垂面向后方转动,采取风向调整部件50的前端55位于比后端56靠后方的位置的姿态,将这样的姿态称为第一姿态。

此外,如图13(b)所示,在例如第一风向、第三风向或第五风向时,产生相比于吹出口27朝向前方的气流,将这样的气流称为第二气流cl2。在产生这样的第二气流cl2时,风向调整部件50采取风向调整部件上表面51相对于铅垂面向前方转动而风向调整部件50的前端55位于比后端56靠前侧的位置的姿态,将这样的姿态称为第二姿态。

在图14中放大地示出了风向调整部件50采取第一姿态的状态下的吹出口27的下缘27b的周围。凹陷部57由风向调整部件下表面52的阶梯差形成。在利用与左右方向垂直的面将风向调整部件50切断的截面形状中,风向调整部件下表面52的前侧描绘向下凸出的曲线,相对于此,后侧描绘出向上凸出的曲线。根据这样的风向调整部件下表面52的结构,风向调整部件下表面52的描绘出向上凸出的曲线的后侧向上凹陷而形成阶梯差,该向上凹陷而形成的阶梯差部分是凹陷部57。

在采取第一姿态的第二风向时,风向调整部件50被安装成,吹出口27的下缘27b进入到形成于风向调整部件下表面52的凹陷部57中。因此,与在风向调整部件下表面52没有凹陷部57的情况相比,能够与下缘27b进入到凹陷部57中相应地,使风向调整部件50的前端55进一步向后移动。其结果是,与没有凹陷部57的情况相比,由于有凹陷部57,因此,能够使气流从更高的位置沿着设置侧壁wl。

(5)吹出口27的下缘27b的结构

如图14所示,在下缘27b形成有向后方后退的后退部72,并形成有向后方凹陷的槽部73。与将下缘27b笔直、铅垂地切掉的那样的形状、或将下缘27b的形状形成为随着向下方而向前方突出的情况相比,由于形成有后退部72,因此,能够使风向调整部件50的前端55进一步向后方移动。换言之,能够采取风向调整部件上表面51转动到铅垂面的后方的姿态。其结果是,在第二风向时,与未形成后退部72的情况相比,风向调整部件50能够采取使气流从更高的位置沿着设置侧壁wl的第一姿态。

在采取第一姿态时,在下缘27b与风向调整部件下表面52之间出现间隙。当冷风流向该间隙时,根据环境条件,有时在下缘27b和风向调整部件50发生结露。槽部73起到使在该间隙产生的气流紊乱的作用。由于在该间隙产生的气流紊乱而空气被搅动,从而不易发生结露。

(6)变形例

(6-1)变形例a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在风向调整部件下表面52通过阶梯差形成有凹陷部57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还可以如图15和图16所示的风向调整部件50a的倾斜端面57a那样,利用倾斜端面57a形成凹陷部。在利用与左右方向垂直的面将风向调整部件50a切断的截面形状中,风向调整部件下表面52a的前侧描绘向下凸出的平缓的曲线,相对于此,后侧描绘出倾斜较大的直线。根据这样的风向调整部件下表面52a的结构,在风向调整部件下表面52a的后侧通过倾斜端面57a形成有凹陷部。

在风向调整部件50a采取第一姿态时,在与作为凹陷部的倾斜端面57a对置的吹出口27的下缘27b也形成有倾斜端面74。优选的是,在风向调整部件50a向后方转动而前端55最大限度地向后方移动时,作为凹陷部的倾斜端面57a与下缘27b的倾斜端面74构成为彼此平行。另外,也可以在该下缘27b的倾斜端面形成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的槽部73。

(7)特征

(7-1)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壁挂式空调室内机10,在风向调整部件50、50a采取第一姿态时,吹出口27的下缘27b进入到风向调整部件50、50a的凹陷部57、作为凹陷部的倾斜端面57a的凹陷的地方。例如,由图10和图16所示的双点划线和风向调整部件下表面52、52a围绕而成的空间是凹陷部57、作为凹陷部的倾斜端面57a的凹陷的地方。由于下缘27b进入到凹陷部57、作为凹陷部的倾斜端面57a的凹陷的地方,因而能够增加转动动作的范围,因此,能够缓和用于确保舒适性的气流控制的限制。此外,在空调室内机10中,由于在风向调整部件下表面52、52a处凹陷部57、作为凹陷部的倾斜端面57a不易显眼地形成,因此,能够良好地保持设计性。另外,将例如凹陷部57、作为凹陷部的倾斜端面57a的前后的平面延长而形成了双点划线所示的平面。

(7-2)

如图14所示,空调室内机10的外壳11在吹出口27的下缘27b处设有与风向调整部件下表面52的形状对应的后退部72,且该后退部形成在与采取第一姿态时的风向调整部件50的风向调整部件下表面52的后端部对置的位置。由于与风向调整部件下表面52的形状对应地设置有该后退部72,因此,与未设置后退部72的情况相比,能够增大风向调整部件50向后侧的转动范围。其结果是,能够与转动范围增大的程度相应地缓和空调室内机10的气流控制的限制。

(7-3)

如图14所示,与风向调整部件50与外壳11之间的间隙对置地形成有被设置于外壳11的吹出口27的下缘27b的槽部73。其结果是,能够对在风向调整部件50与外壳11的间隙中流动的气流进行搅拌,能够利用槽部73抑制在风向调整部件50与外壳11之间出现的间隙发生结露。

(7-4)

如图15和图16所示,由于风向调整部件50a的作为凹陷部的倾斜端面57a与外壳11的倾斜端面74在风向调整部件50a的第一姿态时彼此对置,因此,能够增大风向调整部件50a向后侧的转动范围。能够与利用风向调整部件50和外壳11的这些倾斜端面使转动范围增大的程度相应地缓和空调室内机10的气流控制的限制。

(7-5)

与在风向调整部件50未设置凹陷部57的情况相比,风向调整部件50的后端部的强度由于风向调整部件50的后端部的凹陷部57而降低。通过在凹陷部57的侧部设置凸缘59,从而利用凸缘59使风向调整部件50被加强,即使在风向调整部件50的后端部设置凹陷部57,也能够抑制风向调整部件50的变形。通过利用凸缘59使风向调整部件50被加强,从而能够防止由风向调整部件50的变形导致的风向调整功能的降低,并且能够防止由于风向调整部件50的变形使设计性变差。

标号说明

10:空调室内机

11:外壳

16:底框

16b:涡旋空气吹出流路

16c:流路上表面

16d:流路下表面

27:吹出口

27a:上缘

27b:下缘

30:第二辅助挡板

40:第一辅助挡板

50、50a:风向调整部件

51:风向调整部件上表面

52:风向调整部件下表面

55:前端

56:后端

57:凹陷部

57a:倾斜端面(凹陷部的示例)

59:凸缘

72:后退部

73:槽部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7-93092号公报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