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式空调室内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576185阅读:214来源:国知局
立式空调室内机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空气调节技术,特别是涉及一种立式空调室内机。



背景技术:

目前,现有的立式空调室内机通常设置出风口,出风口处铰接有多个水平延伸的外层摆叶和多个竖向延伸的内层摆叶。室内机开启时,外层摆叶和内层摆叶配合翻转以调节出风口的出风方向。

部分立式空调室内机还设置有出风口盖板,在空调处于停机状态时,出风口盖板用于封盖出风口。

上述的现有出风结构虽然能够完成出风口的开合以及风向的调节,但是因绝大部分空调均采用此类结构,缺乏创新,使产品类型较为单调。另外,盖板、外层摆叶和内层摆叶均需单独驱动和控制,使其驱动机构和控制程序较为复杂,增加了空调的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旨在克服现有技术中的至少一个缺陷,提供一种出风口结构新颖独特、简单、成本降低的立式空调室内机。

本发明的进一步的目的是要提高立式空调室内机的风量,减小送风噪音,提升送风的柔和性和舒适度。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立式空调室内机,其包括:

机壳,其前侧开设有出风口;

导风盖板,其可动地设置在出风口处;和

驱动机构,其包括:

筒体,其与导风盖板同轴地固定于导风盖板,配置成使其上各点沿其中心轴线的旋转自由度被约束,筒体的筒体壁开设有沿一空间曲线延伸的导槽,空间曲线的相对筒体的中心轴线的轴向位置随其周向位置的变化而变化;

转动件,仅可沿一前后延伸的中心轴线转动地设置在筒体内侧,其上设置有与导槽配合的导向部,在转动件转动时,导向部沿导槽移动,以带动筒体运动,从而使筒体带动导风盖板运动。

可选地,导向部的数量为两个,两个导向部在以转动件的中心轴线为中心轴的一个圆周上相隔第一角度设置;且导槽配置成在转动件转动时,使导槽与两个导向部的接触点的轴向坐标之差变化,以使导风盖板发生扭转。

可选地,第一角度为180°。

可选地,驱动机构还包括电机,电机安装于机壳,用于带动转动件转动。

可选地,电机为可受控正反转的步进电机。

可选地,筒体的筒体壁设置有至少一个前后延伸的限位槽;且机壳上固定有与限位槽配合的限位部,其可相对限位槽前后滑动地伸入限位槽,以约束筒体沿其中心轴线的旋转自由度。

可选地,限位槽的数量为两个,两个限位槽在筒体上相隔180°设置。

可选地,立式空调室内机还包括:前后延伸的支撑柱,其后部固定于机壳;且限位部从支撑柱的周面径向向外伸出。

可选地,电机固定在支撑柱的前端。

可选地,出风口和导风盖板均为圆形。

可选地,机壳的后侧开设有供环境空气进入其内部的进风口;且立式空调室内机还包括:换热装置,设置于机壳内,且配置成与经由进风口进入机壳内的至少部分气流进行热交换;至少两个轴流风机,配置成受控地促使机壳内的至少部分气流朝向出风口流动,至少两个轴流风机沿机壳的高度方向依次排列;以及至少一个离子风发生装置,配置成受控地利用电场力促使机壳内的至少部分气流朝向出风口流动。

可选地,每个离子风发生装置均包括沿前后方向依次排列且并联或串联连接的多个放电模组,每个放电模组均具有在垂直于前后方向的平面内延伸的金属网和位于金属网后侧并呈阵列排布的多个放电针;且相邻两个放电模组的放电针直对布置或错位布置。

本发明的立式空调室内机,驱动机构的筒体的筒体壁上设置有一空间曲线延伸的导槽,转动件设置有与导槽配合的导向部。因筒体的旋转自由度被约束,且导槽并非沿规则圆弧延伸,导向部随转动件转动至不同的角度时,将带动筒体前后移动或扭转,使筒体带动导风盖板前后移动,以便能够打开或关闭出风口或调节出风口的出风方向。

进一步地,本发明的立式空调室内机设置两个导向部,在转动件转动时,导槽与两个导向部的接触点的轴向坐标之差将发生变化,如此可以使导风盖板发生扭转,从而能够调节出风口的出风方向。如此,本发明的立式空调室内机仅通过设置一个导风盖板即能够打开、关闭出风口且能够调节出风口的出风方向,结构新颖独特、简单、成本降低。

进一步地,本发明的立式空调室内机中,可使出风口和导风盖板均为圆形,使立式空调室内机的外观更加美观。

进一步地,本发明的立式空调室内机利用至少两个轴流风机和至少一个离子风发生装置驱动由位于机壳后侧的进风口进入的气流流向位于机壳前侧的出风口,从而实现立式空调室内机的内部与外部之间的气流循环。一方面,气流由后向前地贯穿立式空调室内机,缩短了气流流动的距离,减小了风压损失和能量损失,提高了整机的运行效率;另一方面,离子风发生装置依靠电场力使空气中的粒子获得动能,从而形成离子风。相比于旋转类的送风组件(例如风机)来说,离子风发生装置具有压损小、耗能低、噪音小等优势。相比于全部使用旋转类送风组件的立式空调室内机来说,本发明的立式空调室内机既能够实现大风量的送风,又能够大幅度地降低其运行时的噪音。

根据下文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具体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领域技术人员将会更加明了本发明的上述以及其他目的、优点和特征。

附图说明

后文将参照附图以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方式详细描述本发明的一些具体实施例。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标示了相同或类似的部件或部分。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这些附图未必是按比例绘制的。附图中:

图1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立式空调室内机的示意性前视图;

图2是图1的立式空调室内机在出风口被封闭后的示意图;

图3是图2的立式空调室内机在出风口扭转后的示意图;

图4是图2的立式空调室内机在出风口朝另一方向扭转后的示意图;

图5是图2中的驱动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2中的驱动机构的分解示意图;

图7是图6中的驱动机构中的筒体的另一角度示意图;

图8是图6中的筒体两个导槽的轴向位置与周向位置的函数关系的示意图;

图9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立式空调室内机的示意性结构分解图;

图10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离子风发生装置的一个放电模组的示意性结构分解图;

图11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放电模组的示意性剖视图;

图12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相邻两个放电模组的其中一种错位布置方式示意图;

图13是根据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的相邻两个放电模组的另一种错位布置方式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立式空调室内机,图1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立式空调室内机的示意性前视图;图2是图1的立式空调室内机在出风口被封闭后的示意图;图3是图2的立式空调室内机在出风口扭转后的示意图;图4是图2的立式空调室内机在出风口朝另一方向扭转后的示意图。

如图1至图4所示,本发明实施例的立式空调室内机包括机壳100、导风盖板200以及驱动机构。其中,机壳100的前侧开设有出风口12,机壳100内部设置有蒸发器、风机以及控制器等其他结构,均为现有技术在此不再赘述。蒸发器制取冷量/热量,风机将冷风/热风从出风口12吹出机壳100。导风盖板200可动地设置在出风口12处,以用于打开、封闭出风口12。在出风口12被打开时,导风盖板200还能够通过改变其所处位置来引导出风方向。例如,图2示意了导风盖板200处于封闭出风口12的位置,图3和图4中导风盖板200处于两种不同的导风位置。驱动机构用于驱动导风盖板200运动。

下面参照图1至图7来介绍驱动机构的一种结构形式。图5是图2中的驱动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图2中的驱动机构的分解示意图;图7是图6中的驱动机构中的筒体的另一角度示意图;图8是图6中的筒体两个导槽310的轴向位置与周向位置的函数关系的示意图。如图5至图8所示,驱动机构包括筒体300和转动件500。其中,筒体300与导风盖板200同轴地固定于导风盖板200(参考图2)。并且,筒体300配置成使其上各点沿其中心轴线的旋转自由度被约束,即筒体300不能绕自身中心轴线旋转,但能够前后移动以及绕其他轴线旋转,如可绕位于垂直于前后方向延伸的竖向平面内的轴线旋转,以便能够使其处于图3和图4的状态。

筒体300的筒体壁上开设有沿一空间曲线延伸的导槽310,该空间曲线的相对筒体300的中心轴线的轴向位置随其周向位置的变化而变化。或者说,该导槽310并非简单的圆弧状,而是在筒体壁上曲折延伸,如果将筒体壁展开为平面,导槽310的延伸方向将例如图8所示为曲折延伸的曲线而非直线。

转动件500仅可沿一前后延伸的中心轴线转动地设置在筒体300的内侧,且其上设置有与导槽310配合的导向部510。在转动件500转动时,导向部510沿导槽310移动。因导向部510仅能够旋转,其轴向位置(前后方向的位置)并不变化,而导槽310是沿曲折的空间曲线延伸的。因此,在转动件500转动时,导向部510沿导槽310移动的同时将推动筒体300运动,进而带动导风盖板200运动。

具体地,在转动件500转动时,筒体300的运动方式与其自由度的限制情况相关。例如,如筒体300被限定为仅能前后平移,在转动件500转动时,导向部510在导槽310内移动时将带动筒体300仅能前后平移,进而带动导风盖板200前后平移地打开或关闭出风口12。如筒体300的边缘(或导风盖板200的边缘)或导风盖板200的中心点被约束无法前后动,在转动件500转动时,导向部510在导槽310内移动将带动筒体300以其被约束点为中心扭转,进而带动导风盖板200扭转。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至图8所示,导向部510的数量可为两个,两个导向部510在以转动件500的中心轴线为中心轴的一个圆周上相隔第一角度设置。并且,导槽310配置成在转动件500转动时,使导槽310与两个导向部510的接触点的轴向坐标之差变化,以使导风盖板200发生扭转。

具体地,该第一角度优选为180°(如图6),导槽310分为两段(如图7),图8的横坐标s表示导槽310的周向坐标,纵坐标x表示导槽310的轴向坐标,图8的上下两条曲线分别表示导槽310的两段。在转动件500转动过程,两个导向部510分别与导槽310的两段配合,并将各自从a位置转动至g位置,具体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a点:此时两个导向部510分别处于导槽310的两段的前端,导风盖板200处于关闭出风口12的位置;

(2)a至b:转动件500转动,因导槽310的两段的延伸趋势一致,此时筒体300带动导风盖板200平行地向前伸出以打开出风口12;

(3)b至c:转动件500转动,导风盖板200第一侧(对应图8位于上侧的曲线)继续向前推出,第二侧(对应图8位于下侧的曲线)停止向前移动,此时导风盖板200发生扭转倾斜,导风盖板200的第一侧的间隙变大,风朝该侧吹出;

(4)c至d:转动件500继续转动,导风盖板200第一侧后退,第二侧继续停止,此时导风盖板200的倾斜角度变小,趋于与出风口12平行;

(5)d至e:转动件500继续转动,导风盖板200第一侧停止运动,第二侧逐渐前移伸出。导风盖板200第二侧间隙变大,风朝该侧吹出;

(6)e至f:转动件500继续转动,导风盖板200的第一侧继续停止,导风盖板200的第二侧后退,第二侧的间隙变小,并逐渐回到出风口12平行的位置;

(7)f至g:转动件500继续转动,因导槽310的两段的延伸趋势一致,筒体300带动导风盖板200平行地向后退回至关闭出风口12的位置。

反向旋转转动件500即可使两个导向部510从g位置转回至a位置,导风盖板200的运动过程与上述描述相反,在此不再赘述。如此,通过不断地正转、反转转动件500,可实现导风盖板200的往复摆动。

在一些替代性的实施例中,也可将上述导槽310的两段连通,以使转动件500无需反转,仅通过连续的正转即可实现导风盖板200的往复摆动。

在本发明的上述实施例中,立式空调室内机仅通过设置一个导风盖板200即能够打开、关闭出风口12且能够调节出风口12的出风方向。而无需设计复杂的外层摆叶、内层摆叶以及出风口盖板,使立式空调室内机的结构新颖独特,出风口结构简单、易于控制,成本降低。

在一些实施例中,驱动机构还可包括电机700。电机700安装于机壳100(直接或间接地固定于机壳100),用于带动转动件500转动。进一步地,电机700优选为可受控正反转的步进电机,如此可带动转动件500从a点转动至g点,还可带动转动件500从g点转回至a点。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筒体300的筒体壁上设置有至少一个前后延伸的限位槽320。并且,机壳100上固定有与限位槽320配合的限位部610,其可相对限位槽320前后滑动地伸入限位槽320,以约束筒体300沿其中心轴线的旋转自由度。具体地,限位槽320的数量为两个,两个限位槽320在筒体300上相隔180°设置,以使筒体300的移动更加平稳。优选使限位槽320为贯穿筒体壁的通孔结构,以避免限位槽和限位部的存在影响到筒体300的扭转。

在一些实施例中,立式空调室内机还包括前后延伸的支撑柱600,其后部固定于机壳100。限位部610从支撑柱600的周面径向向外伸出。此外,也可使电机700固定在支撑柱600的前端,如图6,转动件500可为圆板状,其中央固定于电机700的输出轴。导向部510为从转动件500的周面向外伸出的柱状结构。

在一些实施例中,出风口12和导风盖板200均为圆形,如此使立式空调室内机的外观更加美观。

在图1所示的实施例中,立式空调室内机仅具有一个出风口。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立式空调室内机可设置有具有多个出风口,每个出风口处均可设置有上述结构的导风盖板以及驱动机构。

图9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立式空调室内机的示意性结构分解图。本发明前述实施例的出风口结构可特别适用于如图9所示的立式空调室内机。

立式空调室内机包括机壳100、换热装置20、至少两个轴流风机31和至少一个离子风发生装置41。在图9中,轴流风机31的数量为两个,离子风发生装置41的数量为一个。在其他的实施例中,轴流风机31的数量还可以为三个或多于三个的更多个,离子风发生装置41的数量还可以为两个或多于两个的更多个。轴流风机31的数量可以与离子风发生装置41的数量相同,也可以不同。

机壳100具有用于供环境空气进入其内部的进风口11以及用于供其内部的气流流出的出风口12,该进风口11位于机壳100的后侧,出风口12位于机壳100的前侧。具体地,机壳100可包括上盖16、底壳17、后壳18以及前面板19。出风口12形成在前面板19上,进风口11形成在后壳18的后壁。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进风口11的数量可以为一个,该进风口11位于机壳100的后侧,并沿机壳100的高度方向延伸,以使得该进风口11能够与出风口12相对。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进风口11的数量可以为两个、三个或多于三个的更多个。进风口11的数量可以与轴流风机31的数量和离子风发生装置41的数量之和相同,或进风口11的数量多于轴流风机31的数量和离子风发生装置41的数量之和。同样地,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出风口12的数量可以为一个,该出风口12沿机壳100的高度方向延伸。在另一些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参见图9,出风口12的数量可以与轴流风机31的数量和离子风发生装置41的数量之和相同,即每个轴流风机31和离子风发生装置41均对应一个出风口12。离子风发生装置41相对应的出风口12优选为与离子风发生装置41的形状相同的方形。

机壳100内还设有用于安装轴流风机31和离子风发生装置41的内支架15,内支架15设置在前面板18的后侧,并紧贴前面板18的后向表面。内支架15上开设有与轴流风机31形状相适配的第一空洞151和与离子风发生装置41形状相适配的第二孔洞152。每个轴流风机31均容装在相应的一个第一孔洞151中,每个离子风发生装置41均容装在相应的一个第二孔洞152中。

换热装置20设置于机壳100内,且配置成与经由进风口11进入机壳100内的气流进行热交换。具体地,换热装置20可以与流经其的气流进行热交换,以改变该气流的温度,使其变为温度较高或温度较低的换热气流。

上述两个轴流风机31用于受控地促使机壳100内的至少部分气流朝向上述出风口12口流动。也即是,每个轴流风机31均为一个气流驱动装置。上述至少两个轴流风机31沿机壳010的高度方向依次排列。也即是,该至少两个轴流风机31沿上下方向依次排列。每个轴流风机31均包括风叶支撑架311、可转动地支撑在风叶支撑架311上的风叶312、用于驱动风叶312旋转的电机313以及电机压盖314。

上述离子风发生装置41配置成受控地利用电场力促使机壳100内的至少部分气流朝向上述出风口12中的部分出风口流动。也即是,每个离子风发生装置41均为一个气流驱动装置。离子风发生装置产生流动的离子风气流的原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比较习知和容易获得的,因此这里不再赘述。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轴流风机31的风叶312在其电机313的驱动下转动,从而驱动气流由后向前流动,离子风发生装置41能够通过电场力驱动气流由后向前流动,从而实现立式空调室内机的内部与外部之间的气流循环。一方面,气流由后向前地贯穿立式空调室内机,缩短了气流流动的距离,减小了风压损失和能量损失,提高了整机的运行效率;另一方面,离子风发生装置41依靠电场力使空气中的粒子获得动能,从而形成离子风。相比于旋转类的送风组件(例如风机)来说,离子风发生装置41具有压损小、耗能低、噪音小等优势。相比于全部使用旋转类送风组件的立式空调室内机来说,本发明的立式空调室内机既能够实现大风量的送风,又能够大幅度地降低其运行时的噪音。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上述至少两个轴流风机31和上述至少一个离子风发生装置41相并联地设置于机壳100内从进风口11至出风口12的气流流动路径上。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的“相并联”意指上述至少两个轴流风机31和上述至少一个离子风发生装置41中的任一个气流驱动装置所送出的气流都不会经过其他气流驱动装置。具体地,上述至少两个轴流风机31和上述至少一个离子风发生装置41可沿垂直于机壳100内的气流流动方向的竖直方向以任意顺序依次排列,也即是沿机壳100的高度方向以任意顺序依次排列。由此,可以实现线、面上的均匀出风,避免局部区域风速过大、局部区域风速过小的问题,从而扩大了立式空调室内机的送风范围和送风量,并使立式空调室内机送出的气流更加均衡。

进一步地,上述至少两个轴流风机31和上述至少一个离子风发生装置41相并联的方式有多种。例如,至少两个轴流风机31沿机壳100的高度方向依次排列后,至少一个离子风发生装置41再沿该方向依次排列。在一些优选的实施方式中,两个轴流风机31和上述至少一个离子风发生装置41沿机壳100的高度方向交替布置。由此,可将送风量较大的轴流风机31和送风量较小的离子风发生装置41均匀地间隔开来,以使立式空调室内机的出风更加均衡。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相邻的轴流风机31和离子风发生装置41之间设有风道隔板50,以使每个轴流风机31和每个离子风发生装置41所处的风道之间相互独立。由此,可避免不同风道之间的气流产生相互干扰,从而避免紊流、混流现象的出现,提高了立式空调室内机的送风速度。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9,出风口12的数量与轴流风机31和离子风发生装置41的数量之和相同,每个轴流风机31和每个离子风发生装置41在前后方向上均与一个相应的出风口12相对。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立式空调室内机还包括:用于控制上述至少两个轴流风机31单独启动运行、控制上述至少一个离子风发生装置41单独启动运行或控制上述至少两个轴流风机31和上述至少一个离子风发生装置41同时启动运行的控制装置80,以使立式空调室内机工作于仅通过上述至少两个轴流风机31驱动送风的速冷/速热模式或仅通过上述至少一个离子风发生装置41驱动送风的静音模式或通过上述至少两个轴流风机31和上述至少一个离子风发生装置41同时驱动送风的大风量模式。也就是说,本发明能够通过控制装置80对上述至少一个离子风发生装置41和上述至少两个轴流风机31的启停进行控制,从而使空调室内机至少具有速冷/速热、静音和大风量三种工作模式,从而满足了不同用户或同一用户在不同情况下的多种使用需求,提高了用户的使用体验。控制装置80可通过有线或无线的方式与上述至少两个一轴流风机31和上述至少一个离子风发生装置41信号连接。

具体地,在静音模式下,所有的轴流风机31不启动运行,立式空调室内机仅通过所有的离子风发生装置41向出风口12中驱动送风,轴流风机31对气流不产生任何的驱动作用。由于本发明的离子风发生装置41运行时的工作噪音接近甚至低于室内的背景噪音,因此大幅度地降低了立式空调室内机运行时的整体噪音,解决了超低静音送风的行业难题。此种模式适用于医疗、儿童监护等使用环境、以及立式空调室内机运行一段时间以后的情形。在速冷/速热模式下,所有的离子风发生装置41不启动运行,立式空调室内机仅通过所有的轴流风机31向出风口12驱动送风,离子风发生装置41不对气流产生任何的驱动作用。由于轴流风机31的送风量相对较大、制冷效率或制热效率相对较高,因此能够快速地缓解室内的温度。此种模式适用于立式空调室内机刚开始启动运行的情形、或其他需要迅速制冷或制热的情形。在大风量模式下,离子风发生装置41和轴流风机31可受控地同时启动运行,以同时向出风口12送风,也即是气流分别经离子风发生装置41和轴流风机31的驱动作用后送出。因此,此种模式适用于对风量和风速有较高要求的情形、更加快速制冷或快速制热的情形、以及其他对风速有较高要求的情形。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与每个轴流风机31相对应的出风口12处的导风盖板200配置成在速冷/速热模式和大风量模式下受控地打开出风口12、在静音模式下受控地关闭该出风口12,与每个离子风发生装置41相对应的出风口12处的导风机构配置成在速冷/速热模式下受控地关闭该出风口12、在静音模式和大风量模式下受控地打开该出风口12。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9,换热装置20包括一体式板状蒸发器,且上述至少一个轴流风机31与上述至少一个离子风发生装置41均位于换热装置20的前侧,以使由上述至少两个轴流风机31和上述至少一个离子风发生装置41驱动的气流均经过换热装置20换热后流向出风口12。也即是,经所有的气流驱动装置驱动的送往出风口12的气流均为换热气流。由此,该实施例的立式空调室内机更加适用于快速制冷或快速制热的环境中。

图10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离子风发生装置的一个放电模组的示意性结构分解图。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10,每个离子风发生装置41均包括至少一个放电模组410。每个放电模组410均具有金属网411和位于金属网411后侧并呈阵列排布的多个放电针412。金属网411在垂直于前后方向的平面内延伸。金属网411上均匀分布有圆形孔、方形孔、菱形孔或其他形状的通孔。放电针412具有放电尖端,该放电尖端可直向金属网411的某一通孔的中心。放电针412和金属网411上分别施加正负高压电极,放电针412相当于产生电晕放电的放射极,金属网411相当于接收极。

也就是说,每个放电模组410所产生的离子风的流向均为从后向前,多个放电针412与金属网411的排布方向与离子风的流向相同。

图11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放电模组的示意性剖视图。参见图11,为了提高离子风发生装置的送风速度,本发明的设计人进行了大量的风速测量实验,实验结果发现,将每个放电针412的针尖与金属网411的距离l设置成使其满足l=al1(其中,a为范围在0.7~1.3之间的任一常数,即a可取值为0.7、0.8、0.9、1.0、1.1、1.2或1.3,l1为使得金属网411的风速中心点处的离子风风速达到最大风速vmax时放电针412的针尖与金属网411之间的距离,金属网411的风速中心点为放电针412的针尖在金属网411上的投影点)的关系后,一方面,离子风发生装置41所产生的离子风风速能够更好地满足用户正常的使用需求,另一方面,还可确保放电针412在金属网411产生有效离子风的区域内能够部分重叠以达到无影灯的投射的效果,从而使得金属网411的离子风分布更加均匀。

为了提高离子风发生装置的送风量,本发明的设计人进行了大量的针尖投影半径测量的实验,实验结果发现,将相邻两个放电针412的针尖之间的距离r设置成使其满足r=ar1(其中,r1为风速达到最大风速vmax的b倍的风速测量点与风速中心点之间的距离,b为范围在0.3~0.7之间的任一常数,即b可取值为0.3、0.4、0.5、0.6或0.7,a的取值与上述相同)的关系后,离子风发生装置41所产生的离子风风量能够更好地满足用户正常的使用需求。同时,对相邻两个放电针412之间的距离进行特别设计后,既能够避免相邻两个放电针412之间因距离太近而发生风速相互抵消,又能够避免两个放电针412之间的距离太远而导致风量减少以及风量分布不均匀。

由此可见,本发明通过合理设计放电针412与金属网411的空间位置关系,并同时合理布局多个放电针412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可使得离子风发生装置41能够产生均匀的、较大风量的离子风,从而提高了离子风发生装置41的送风速度、送风量以及送风效率。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每个离子风发生装置41均包括沿前后方向依次排列、且并联或串联连接的多个放电模组410,每个放电模组410均具有金属网411和位于金属网411后侧并呈阵列排布的多个放电针412。由此,每个放电模组410中的放电针412与对应的金属网411之间将产生电晕放电现象,从而可使得离子风经过多个放电模组410进行多次加速,可以实现风速的叠加,以获得较高的出风速度。并且在高速出风作用下能够形成负压,进一步的增大进风量、提高多级离子送风模块的送风速度、送风量以及送风效率。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中,相邻两个放电模组410的放电针412直对布置,也就是说,每相邻两个放电模组的放电针412在离子风发生装置的出风面内的投影重合。由此,每个放电针412的尖端所对应的区域会产生较大较强的电场,因此该区域会产生局部风速较高的离子风,该离子风吹到用户身上会另用户具有较强的风感。换句话说,此种布置方式可在金属网411的每个风速中心点附近获得局部的较大风速,以提升空调室内机1单独由离子风发生装置驱动送风时的风感。

在本发明的一些替代性实施方式中,相邻两个放电模组410的放电针412错位布置。图12所示实施例为其中一种错位布置方式,其中oz轴表示高度方向,oy轴表示横向。为了便于理解,将相邻两个放电模组410的结构分别以实线和虚线示出。该错位布置方式为:每相邻两个放电模组的放电针412在横向上错位布置,且每相邻两个放电模组的相应放电针412在离子风发生装置10的出风面内的投影处于同一水平线上(即每相邻两个放电模组的放电针412错位布置,但相应放电针412所处的高度相同)。由此,在水平方向上的若干个线性区域内可产生较为均匀的柔和风,多个放电模组的叠加又可在该线性区域内形成较大较强的电场,因此该线性区域内的离子风风速相对较高。进一步地,多个放电模组的放电针412在水平面内所形成的每组彼此相邻的三个放电针投影均形成等腰三角形,以确保离子风发生装置产生的离子风分布比较均匀。

图13所示实施例为另一种错位布置方式,其中oz轴表示高度方向,oy轴表示横向。为了便于理解,将相邻两个放电模组410的结构分别以实线和虚线示出。该另一种错位布置方式为:每相邻两个放电模组的放电针412在横向以及竖直方向上均错位布置。由此,离子风发生装置产生的离子风可在其出风面内均匀分布,以在低电压、低电场强度、低功率的情况下实现柔和、均匀和大风量的送风。也就是说,每相邻的两个放电模组410的放电针412均相互错位,可填补每个放电模组410的多个放电针412之间的间隙。由此,可在金属网411的整个区域内形成比较均匀的离子风,提升了整体的送风量。进一步地,多个放电模组的放电针412在离子风发生装置的出风面内所形成的每组彼此相邻的三个放电针投影均形成等边三角形,以确保离子风发生装置产生的离子风分布更加均匀。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10,每个放电模组410还包括壳体416、具有多个金属导电片414的金属导电条413以及与金属导电条413电连接、并垂直于金属导电条413的至少一个pcb多层板415。pcb多层板415具有前后两层绝缘保护层以及位于两层绝缘保护层之间的导电层,该导电层与金属导电片414电连接。壳体416的底壁上开设有卡扣4161,金属导电条413的金属导电片414扣合在壳体416的卡扣4161中。

pcb多层板415的数量可以为一个,其大致呈长方形;或者pcb多层板415的数量可以为多个,每个pcb多层板415均呈垂直于金属导电条413延伸的细长条状。

多个放电针412均匀地分布在至少一个pcb多层板415的朝向金属网411的外侧。具体地,每个pcb多层板415的外侧表面上均开设有若干个用于安装放电针412的针孔。针孔的孔径稍小于放电针412的直径,以使针孔与放电针412过盈配合。插入放电针412的针孔周围设有通过焊接工艺填补的填充层,也即是针孔的围绕放电针412的周围设有通过焊接工艺填补的填充层,以保证放电针412与pcb多层板415内的导电层保持良好的电连接,同时又可严格地避免导电层裸露于外部,从而避免产生乱放电或打火的现象。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理解,在没有特别说明的情况下,本发明实施例中所称的“上”、“下”、“内”、“外”、“横”、“前”、“后”等用于表示方位或位置关系的用语是以产品的实际使用状态为基准而言的,这些用语仅是为了便于描述和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部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至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认识到,虽然本文已详尽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多个示例性实施例,但是,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仍可根据本发明公开的内容直接确定或推导出符合本发明原理的许多其他变型或修改。因此,本发明的范围应被理解和认定为覆盖了所有这些其他变型或修改。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