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净化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83435阅读:204来源:国知局
空气净化器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申请是申请日为2015年9月23日、申请号为2015106122312、发明名称为“空气净化器”的申请的分案申请。

本发明涉及空气净化器,更详细地涉及家庭用空气净化器。



背景技术:

空气净化器是指通过对受污染的空气进行净化来换为新鲜空气的装置,空气净化器借助风扇吸入受污染的空气,并借助过滤器对微小的尘埃或细菌类进行集尘,去除体臭或烟味等恶臭。

而这种空气净化器应达到可将能耗最小化,并有效去除空气中的污染物质。并且,需要在增大空气净化容量的同时便于使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在于,提供一种空气净化器,不仅能够增加空气净化的容量,还能够使设置面积最小化。

本发明的问题并不局限于以上所提及的问题,未提及的其他问题可由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根据以下内容来更加明确地理解。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实施例的空气净化器包括:本体;吸入口,设置于上述本体的下部,用于吸入空气;排出单元,设置于上述本体的上部,形成有用于将向上述吸入口吸入的空气排出的排出口;送风单元,设置于上述本体的内部,使空气从上述吸入口侧向上述排出单元侧流动;以及管道,设置于上述送风单元与上述排出单元之间,用于对借助上述送风单元流动的空气向上述排出口引导,上述排出口的外周所形成的面以倾斜的方式形成,上述管道的下端的外周所形成的面以水平方式形成,上述管道的上端的外周所形成的面以倾斜的方式形成。

本发明的详细说明及附图包含了其他实施例的具体事项。

根据本发明的空气净化器,具有如下的一种或一种以上的效果。

第一、具有如下优点,即,不仅能够增加空气净化容量,还能够使设置面积最小化。

第二、还具有如下优点,即,使沿着圆筒形状的本体向上侧流动的空气向前方上侧竖直地排出。

第三、还具有如下优点,即,形成有管道,通过上述管道向朝向前方上侧形成的排出口引导空气,从而使空气圆滑地流动并排出。

第四、还具有如下优点,即,形成排出口的排出面板越朝向上侧形成发散的曲面,从而能够使排出的空气更宽地扩展。

第五、还具有如下优点,即,排出口的后侧一部分配置有控制台部,从而加快空气向前方排出,并且,排出后的空气不会再向后侧设置的吸入口流入。

第六、还具有如下优点,即,通过包围离心扇的侧面的送风主体以及配置于离心扇的上侧的叶片,向离心扇的侧面排出的空气圆滑地向上侧流动。

本发明的效果并不局限于以上所提及的效果,未提及的其他效果可由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根据发明要求保护范围的内容来更加明确地理解。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空气净化器的前方侧立体图。

图2为图1所示的空气净化器的后方侧立体图。

图3为图1所示的空气净化器的侧视图。

图4为图1所示的空气净化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5为图1所示的空气净化器的一部分结构的立体图。

图6为图1所示的空气净化器的一部分分解立体图。

图7为示出图1所示的空气净化器的一部分结构相结合的状态的图。

图8a为图1所示的空气净化器的过滤单元的分解立体图。

图8b为图8a所示的过滤单元的侧面剖视图。

图9为图8a所示的过滤单元的主视图。

图10a、图10b为图8a所示的过滤单元的安装示例图。

图11为图1所示的空气净化器的过滤单元的安装示例图。

图12为图1所示的空气净化器的下部的局部结构图。

图13为图1所示的空气净化器的内部的局部结构图。

图14为图1所示的空气净化器的局部剖视图。

图15为图1所示的空气净化器的送风主体的后视图。

图16为图1所示的空气净化器的送风扇的立体图。

图17为图1所示的空气净化器的送风单元的局部结构图。

图18为图1所示的空气净化器的上部的局部剖视图。

图19为图1所示的空气净化器的立体图。

图20为图1所示的空气净化器的照明部的工作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及与附图一同来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的实施例,将更加明确本发明的优点、特征以及实现这些优点及特征的方法。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以下所公开的实施例,本发明可以以互不相同的各种方式实施,本实施例仅用于使本发明的公开更加完整,并且可使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更加完整地理解本发明的范畴,本发明仅根据发明要求保护范围来定义。在说明书全文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结构要素。

以下,参照用于说明空气净化器的附图,并利用本发明的实施例来对本发明进行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空气净化器的前方侧立体图,图2为图1所示的空气净化器的后方侧立体图,图3为图1所示的空气净化器的侧视图,图4为图1所示的空气净化器的分解立体图。

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空气净化器包括:底座110;本体120,一部分呈圆筒形状;吸入单元130,设置于本体120的下部,形成有用于吸入空气的吸入口130a;排出单元160,设置于本体120的上部,形成有用于将向吸入口130a吸入的空气排出的排出口160a;以及送风单元180,设置于本体120的内部,用于使空气从吸入单元130侧向排出单元160侧流动。

在后述内容中,前方、后方、左侧方向、右侧方向、上侧方向及下侧方向如图1至图3所示。上下方向为相对于放置空气净化器的地面垂直的方向,重力方向为下侧方向,下侧方向的相反方向为上侧方向。前后方向及左右方向为与地面平行的方向,左右方向与前后方向相互垂直。前方为配置将要后述的前面板121的方向,后方为配置将要后述的后面板122的方向。以本体120为基准,左侧方向为本体120的左侧,右侧方向为本体120的右侧。并且,中心轴sa相对于放置空气净化器的地面垂直,中心轴sa与上下方向平行,水平与放置空气净化器的地面平行。

底座110放置于地面,用于支撑本体120。底座110的外周呈圆形。优选地,底座110呈中空的环形态。

底座110与本体120相结合。底座110的上侧与本体120及吸入单元130相结合。底座110的前方半圆部分与本体120相结合。吸入单元130以可旋转的方式结合在未与本体120相结合的底座110的后方半圆部分,底座110的后方半圆部分的后方与吸入单元130的后方相隔开。

本体120呈具有一部分相对于地面垂直的中心轴sa的圆筒形状。本体120与底座110的上侧相结合,来被底座110支撑。本体120的圆筒部分的水平截面呈圆形,本体120的圆筒部分的外周与底座110的外周相同或几乎相同。

在本体120的上部配置有排出单元160,在本体120的下部配置有吸入单元130。在本体120的内部配置有送风单元180和管道151。本体120的下侧与底座110相结合。本体120与底座110的前方半圆部分相结合。

本体120包括半圆筒形状的前面板121、与前面板121的上部相结合的半圆筒形状的后面板122、配置于前面板121的后方并与底座110相结合的半圆筒形状的内部面板129以及与前面板121及后面板122的侧面相结合的把手部123。

前面板121呈半圆筒形状,用于形成本体120的前方外观。优选地,前面板121的至少一个水平截面呈半圆形态。

前面板121的下端以使前面板121的下端的外周所形成的面相对中心轴sa垂直的方式,即,以使前面板121的下端的外周所形成的面与放置空气净化器的地面平行的方式形成。前面板121的下端的外周呈半圆形态。优选地,前面板121的下端的外周以与底座110的前方半圆部分的外周相吻合的方式与底座110的前方半圆部分的外周相一致或几乎一致。

前面板121的上端以使前面板121的上端的外周所形成的面相对中心轴sa倾斜的方式形成。前面板121的上端的外周所形成的面朝向前方上侧。前面板121的上端外周呈抛物线形态。优选地,前面板121的上端的外周所形成的面与排出口160a的上端的外周所形成的面相一致或平行。即,优选地,前面板121的上端的外周以与排出单元160的上端前方的外周相吻合的方式与排出单元160的上端前方的外周相一致或几乎一致。

在前面板121的侧面的一部分形成开口,使把手部123与上述前面板121的侧面相结合。

在前面板121的后方配置有内部面板129、送风单元180、管道151及排出单元160。前面板121以与半圆筒形状的内部面板129重叠的方式配置。前面板121的后面以与内部面板129的前面相向的方式配置。在前面板121的下侧配置有底座110。

后面板122呈半圆筒形状,用于形成本体120的后方外观。优选地,后面板122的至少一个水平截面呈半圆形态。后面板122与前面板121的上部的后方相结合,来形成圆筒形状的外观。后面板122配置于吸入单元130的上侧,形成半圆筒形状的后方外观。

后面板122的上端以使后面板122的上端的外周所形成的面相对中心轴sa倾斜的方式形成。后面板122的上端的外周所形成的面朝向前方上侧。后面板122的上端的外周呈抛物线形态。后面板122的上端的外周所形成的面和前面板121的上端的外周所形成的面存在于相同的平面上。后面板122的上端的外周以与前面板121的上端的外周相连续的方式形成椭圆。

优选地,后面板122的上端的外周所形成的面与排出口160a的上端的外周所形成的面相一致或平行。即,优选地,后面板122的上端的外周以与排出单元160的上端后方的外周相吻合的方式与排出单元160的上端后方的外周相一致或几乎一致。

后面板122的下端以使后面板122的下端的外周所形成的面相对中心轴sa倾斜的方式形成。后面板122的下端的外周所形成的面朝向后方下侧。后面板122的下端的外周呈抛物线形态。优选地,后面板122的下端的外周所形成的面与后面板122的上端的外周所形成的面平行。

优选地,后面板122的下端的外周所形成的面与吸入单元130的上端的外周的一部分所形成的面相一致或平行。即,优选地,后面板122的下端的外周以与吸入单元130的上端的外周的一部分相吻合的方式与吸入单元130的上端外周一部分相一致或几乎一致。

在后面板122的侧面的一部分形成开口,使把手部123与后面板122的侧面的一部分相结合。

在后面板122的前方配置有送风单元180、管道151及排出单元160。在后面板122的下侧配置有过滤单元140和吸入单元130。

内部面板129呈半圆筒形状,并与底座110的上侧前方相结合。优选地,内部面板129的至少一个水平截面呈半圆形态。

内部面板129的下端以使内部面板129的下端的外周所形成的面相对中心轴sa垂直,即以使内部面板129的下端的外周所形成的面与放置空气净化器的地面平行的方式形成。前面板121的下端与底座110的前方半圆部分的上侧相结合。优选地,前面板121的下端的外周的半径小于底座110的外周的半径。

内部面板129的上端以使内部面板129的上端的外周所形成的面相对中心轴sa垂直,即以使内部面板129的上端的外周所形成的面与放置空气净化器的地面平行的方式形成。内部面板129的上端的外周所形成的面与内部面板129的下端的外周所形成的面平行。内部面板129的上端与送风单元180相结合。

内部面板129以与前面板121重叠的方式配置。内部面板129的前面以与前面板121的后面相向的方式配置。在内部面板129的上侧配置有送风单元180。在内部面板129的后方配置有过滤单元140和吸入单元130。

内部面板129引导通过倾斜地形成的吸入口130a流入的空气向上侧流动。内部面板129以沿着相对于吸入口130a的外周所形成的面的上部面垂直的方向包围的方式配置,用于向送风单元180引导向吸入口130a流入并经由过滤单元140的空气。

把手部123以朝向本体120的内部方向引入的方式形成,可使用户把持。优选地,把手部123与前面板121和/或后面板122的侧面相结合,在本实施例中,把手部123以前面板121和后面板122的边界为中心,与前面板121及后面板122全部相结合。优选地,设置多个把手部123。

参照图5至图7,将在后述中对本体120的前面板121、后面板122及内部面板129相互之间的结合及它们与其他结构之间的结合进行说明。

在吸入单元130形成有吸入口130a,来用于吸入外部的空气。吸入单元130设置于本体120的下部。吸入单元130配置于后面板122的下侧。吸入单元130与内部面板129的后方相结合,并配置于前面板121的后方。吸入单元130的后方以隔开的方式配置于底座110的上侧。

吸入单元130的吸入口130a以使吸入单元130的吸入口130a的外周所形成的面相对本体120的圆筒部分的中心轴sa倾斜的方式形成。吸入口130a的外周所形成的面从水平向配置前面板121的方向倾斜,来朝向前方上侧(后方下侧)。吸入口130a用于向相对配置前面板121的前方倾斜的前方上侧吸入空气。

吸入口130a的外周呈椭圆形,来将吸入面积最大化,使尽量多的空气通过椭圆形的吸入口130a流入。相对圆筒形的本体120的中心轴as倾斜的横截面呈椭圆形,通过以与这种椭圆形的横截面相对应的方式形成吸入口130a,从而将吸入口130a的空气吸入量最大化。

优选地,以水平面为基准,与排出口160a的上端的外周所形成的面相比,吸入口130a的外周所形成的面更倾斜。优选地,吸入口130a的外周所形成的面以与排出口160a的上端外周所形成的面相比更靠近垂直方向的方式倾斜,使得吸入口130a的吸入面积大于排出口160a的排出面积。

在吸入单元130的下侧配置有底座110。吸入单元130以与底座110的后方半圆部分相隔开的方式配置。通过吸入单元130和底座110相隔开的空间吸入空气。

在吸入单元130的内部放置有过滤单元140。在吸入单元130的上侧配置有本体120的后面板122。在吸入单元130的前方配置有本体120的内部面板129和前面板121。

吸入单元130以可转动的方式与内部面板129及底座110相结合。吸入单元130从本体120向下侧后方开放,使得可将过滤单元140插入于本体120的内部或者相对本体120的内部装拆过滤单元140。在后述中,将参照图11至图13,来对上述内容进行详细的说明。

吸入单元130包括:半圆筒形状的吸入面板131;以及吸入主体132,形成有吸入口130a,用于放置过滤单元140。

吸入面板131的一部分呈半圆筒形状,来形成后方外观。优选地,吸入面板131的至少一个水平截面呈半圆形态。吸入面板131与前面板121的下部后方相结合,来与本体120一同形成圆筒形状的外观。吸入面板131配置于后面板122的下侧,来形成半圆筒形状的后方外观。

吸入面板131的上端以使吸入面板131的上端的外周所形成的面相对中心轴sa倾斜的方式形成。吸入面板131的上端的外周所形成的面朝向前方上侧。吸入面板131的上端的外周呈抛物线形态。优选地,吸入面板131的上端的外周所形成的面与后面板122的下端的外周所形成的面相一致或平行。优选地,吸入面板131的上端的外周以与后面板122的下端的外周相吻合的方式与后面板122的下端的外周相一致或几乎一致。

在吸入面板131的上端的外周的一部分形成有过滤确认部131b,上述过滤确认部131b通过以过滤单元140的一部分向外部露出的方式使上述吸入面板131开口而成。过滤确认部131b以使吸入面板131的上端呈“u”字形来向下侧引入的方式形成。

吸入面板131的下端以使吸入面板131的下端的外周所形成的面相对中心轴sa倾斜的方式形成。吸入面板131的下端的外周所形成的面朝向前方上侧。吸入面板131的下端的外周呈抛物线形态。优选地,以水平面为基准,与吸入面板131的上端的外周所形成的面相比,吸入面板131的下端的外周所形成的面更倾斜。优选地,吸入面板131的下端的外周所形成的面以与吸入面板131的上端的外周所形成的面相比更靠近垂直方向的方式倾斜,使得吸入口130a的吸入面积大。

吸入主体132形成有椭圆形的吸入口130a。吸入主体132在吸入口130a形成有吸入格栅132-1。吸入主体132的吸入格栅132-1在吸入口130a的外周所形成的面上形成格栅形态。在吸入格栅132-1的上侧放置有过滤单元140。根据实施例,吸入格栅132-1可形成于吸入面板131。

吸入格栅132-1所形成的面相对本体120的圆筒部分的中心轴sa倾斜,可使得过滤单元140倾斜地配置于本体120的内部。吸入格栅132-1所形成的面朝向配置前面板121的方向倾斜,来以朝向前方上侧(后方下侧)的方式形成,以此支撑过滤单元140的下部面。

在吸入主体132的下部形成有过滤器支撑部132-2,上述过滤器支撑部132-2向相对于吸入格栅132-1所形成的面垂直的方向突出。过滤器支撑部132-2支撑过滤单元140的侧面的一部分。过滤器支撑部132-2以具有“u”字形横截面的方式在吸入主体132的下部的外周突出而成。

吸入主体132与吸入面板131的内部相结合。根据实施例,吸入主体132和吸入面板131可形成为一体。

过滤单元140对通过吸入口130a吸入的空气进行净化。过滤单元140对向吸入口130a吸入的空气中的微尘或细菌类等污染物质进行集尘,并对空气进行除臭。

过滤单元140的外周呈椭圆形。相对圆筒形的本体120的中心轴as倾斜的截面呈椭圆形,并以与上述椭圆形的横截面相对应的方式使过滤单元140的外周呈椭圆形。

与过滤单元140的椭圆形的外周相对应地,过滤单元140的使空气经由的过滤面的外周呈椭圆形。相对圆筒形的本体120的中心轴as倾斜的横截面呈椭圆形,与这种椭圆形的截面相对应地,使过滤单元140的过滤面呈椭圆形,从而将经由过滤单元140的空气量最大化。

过滤单元140通过放置于吸入单元130,来配置于本体120的内部。过滤单元140以与倾斜的吸入口130a相对应的方式倾斜地配置于本体120的内部。过滤单元140通过使过滤面相对中心轴as倾斜地配置来将经由过滤单元140的空气量最大化。

过滤单元140可相对吸入单元130进行装拆。

在后述中,将参照图8a至图11,来对过滤单元140进行详细说明。

送风单元180设置于本体120的内部,用于使空气从本体120的下侧向上侧流动。送风单元180的外周接近于圆形。送风单元180使空气向相对于放置空气净化器的地面垂直的方向流动。送风单元180配置于吸入单元130和管道151之间,来使空气从吸入单元130侧向管道151侧流动。

送风单元180配置于内部面板129的上侧。送风单元180的前方与内部面板129的上侧相结合。对送风单元180和内部面板129的结合,将参照图5来在后述中间进行说明。

送风单元180包括:电机189,用于产生旋转力;送风扇182,通过借助电机189旋转来使空气流动;送风主体181,与本体120相结合,用于包围送风扇182的下侧及外周;叶片部183,配置于送风扇182的上侧,用于向排出单元160的一侧引导借助送风扇182流动的空气;以及电机盖184,配置于叶片部183的中央上侧,用于覆盖电机189。

参照图14至图17,将在后述中对送风单元180进行说明。

管道151配置于送风单元180的上侧,用于向排出单元160引导借助送风单元180流动的空气。管道151配置于本体120的内部。管道151与送风单元180的上侧相结合。在管道151的上侧配置有排出单元160。

优选地,管道151的下端的外周所形成的面相对于中心轴sa垂直(即,与地面平行),并且,管道151的下端的外周以与送风单元180的叶片部183的上端的外周相吻合的方式与送风单元180的叶片部183的上端的外周相一致或几乎一致。优选地,管道151的上端的外周所形成的面相对中心轴sa倾斜,并且,管道151的上端的外周以与排出单元160的下端的外周相吻合的方式与排出单元160的下端的外周相一致或几乎一致。管道151的上端的外周与排出口160a的下端的外周相一致。

管道151的上端的外周所形成的面的大小小于管道151的下端的外周所形成的面的大小。管道151以空气流入的流入面积大于空气排出的排出面积的方式形成。即,管道151的使空气流动的流路越向上侧变得越窄。通过管道151以内部流路根据空气的流动变窄的方式形成,来使在管道151的内部流动的空气快速流动。

优选地,管道151以使向排出单元160排出的空气朝向前方上侧的方式形成。对管道151的形状,将参照图18来在后述中进行说明。

在管道151的上侧配置有管道格栅152。管道格栅152防止异物通过排出口160a向管道151和/或送风单元180的内部流入。管道格栅152配置于管道151和排出单元160之间。

排出单元160形成有排出口160a,用于向外部排出空气。排出单元160配置于管道151的上侧。排出单元160设置于本体120的上部。

排出单元160的排出口160a以使排出单元160的排出口160a的上端的外周所形成的面相对本体120的圆筒部分的中心轴sa倾斜的方式形成。排出口160a的上端的外周所形成的面朝向前方上侧。排出口160a使空气向前方上侧排出。排出口160a以使空气向前方上侧排出的方式形成,用于防止排出的空气通过设置于排出口160a的下侧的吸入口130a重新流入。

排出口160a的外周呈椭圆形,用于将排出面积最大化,使得尽量多的空气通过椭圆形的排出口160a排出。相对圆筒形的本体120的中心轴as倾斜的排出口160a的横截面呈椭圆形,并且以与这种椭圆形的横截面相对应的方式形成排出口160a,来将排出口160a的排出空气量最大化。

优选地,以水平面为基准,与排出口160a的上端的外周所形成的面相比,吸入口130a的外周所形成的面更倾斜。优选地,排出口160a的上端的外周所形成的面以与吸入口130a的外周所形成的面相比更靠近水平方向的方式倾斜。

优选地,排出口160a的排出面积小于吸入口130a的吸入面积,来使空气顺畅地流动。

排出口160a及吸入口130a中的至少一个以使外周所形成的面相对本体120的圆筒部分的中心轴sa倾斜的方式形成。排出口160a及吸入口130a中的一个可相对本体120的圆筒部分的中心轴sa倾斜,另一个可相对于本体120的圆筒部分的中心轴sa垂直或平行。

排出单元160包括:排出面板161,用于形成排出口160a;控制台部165,以遮盖排出口160a的一部分的方式配置于排出口160a的上侧,用于调节通过排出口160a排出的空气的排出方向;以及照明部166,配置于控制台部165的下部面,用于向排出面板161照射光。

排出面板161形成使空气流动的流路,并形成本体120的上侧外观。排出面板161呈排出口160a从下侧越向上侧变得越宽的漏斗形状。排出面板161的至少一个横截面呈椭圆形。

排出面板161以使上述排出面板161的内表面的上部可向外部露出的方式形成。从照明部166照射的光在排出面板161的内表面的上部反射。

优选地,排出面板161的下端的外周所形成的面相对中心轴sa倾斜,并以与管道151的下端的外周相吻合的方式与管道151的下端的外周相一致。排出面板161的上端的外周所形成面相对中心轴sa倾斜。

排出面板161的上端的外周所形成的面与排出面板161的下端的外周所形成的面平行或几乎平行,使得向排出口160a排出的空气朝向前方上侧排出。

排出面板161的上端的外周所形成的面的大小大于排出面板161的下端的外周所形成的面的大小。排出面板161以空气流入的流入面积小于空气排出的排出面积的方式形成。排出面板161以使空气流动的流路越向上侧变得越宽的方式形成,使得排出的空气广泛扩散。

控制台部165以遮盖排出口160a的后方的一部分的方式配置于排出口160a的上侧。控制台部165与排出面板161的后方上侧相结合。

控制台部165的上部面以相对于中心轴sa垂直(即,与地面平行)的方式形成,控制台部165的下部面与排出面板161的前方内表面所形成的形状相对应。控制台部165的上部面呈矩形。控制台部165的下部面呈拱形,从控制台部165的下部面的下侧越向上侧,就越与地面平行。控制台部165的下部面引导通过排出口160a排出的空气尽量朝向前方。控制台部165的下部面用于防止通过排出口160a排出的空气朝向后方,并防止通过排出口160a排出的空气直接重新向吸入口130a流入。

对基于管道151、排出面板161及控制台部165的空气的流动,将参照图18来在后述中进行说明。

照明部166包括用于发光的光源,上述照明部166向排出面板161的内表面的上部照射所发出的光。对照明部166的详细说明将参照图18至图20来在后述中进行。

图5为图1所示的空气净化器的一部分结构的立体图。

在送风主体181的下端形成有向下侧突出的内部面板结合突起181-1,在内部面板129的上端形成有内部面板结合突起插入部129a,上述内部面板结合突起插入部129a以使内部面板结合突起181-1插入的方式形成开口。通过内部面板结合突起181-1插入于内部面板结合突起插入部129a,来使送风单元180与本体120的内部面板129相结合。

优选地,在内部面板结合突起181-1的下端形成有钩,来使内部面板结合突起181-1挂在内部面板结合突起插入部129a。

优选地,内部面板结合突起181-1插入于内部面板结合突起插入部129a,来在使送风单元180与本体120的内部面板129相结合后,通过单独的螺栓连接使送风单元180与本体120的内部面板129相紧固。

图6为图1所示的空气净化器的一部分分解立体图,图7为示出图1所示的空气净化器的一部分结构相结合的状态的图。

在前面板121的内表面形成有向下侧突出的管道结合突起121-1,在管道151的外表面形成有管道结合突起插入部151-1,上述管道结合突起插入部151-1以使管道结合突起121-1插入的方式形成开口。通过管道结合突起121-1插入于管道结合突起插入部151-1,来使前面板121与管道151相结合。

优选地,在使前面板121与管道151相结合后,通过单独的螺栓连接使前面板121与内部面板129相紧固。

在前面板121的内表面的侧端形成有向上侧突出的后面板结合突起121-2,在后面板122的内表面的侧端形成有后面板结合突起插入部122-2,上述后面板结合突起插入部122-2以使后面板结合突起121-2插入的方式形成开口。通过后面板结合突起121-2插入于后面板结合突起插入部122-2,来使后面板122与前面板121相结合。

优选地,在后面板结合突起121-2插入于后面板结合突起插入部122-2后,通过单独的螺栓连接使前面板121与后面板122相紧固。

如图5所示,在使送风单元180与本体120的内部面板129相紧固后,管道151与送风单元180的上侧相结合。优选地,在管道151与前面板121相结合后,使前面板121与内部面板129相紧固,并使后面板122与前面板121相结合来进行组装。

图8a为图1所示的空气净化器的过滤单元的分解立体图,图8b为图8a所示的过滤单元的侧面剖视图,图9为图8a所示的过滤单元的主视图,图10a、图10b为图8a所示的过滤单元的安装示例图。

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过滤单元140放置于吸入单元130,来倾斜地配置于本体120的内部,并且使空气经由的过滤面的外周呈椭圆形。过滤单元140放置于吸入格栅132-1,来以过滤面相对中心轴sa倾斜的方式配置。

与吸入口130a的外周所形成的面相比,过滤单元140的过滤面更向上侧倾斜。以水平面为基准,与过滤单元140的过滤面相比,入口130a的外周所形成的面更倾斜。通过吸入口130a向前方上侧流入的空气在送风单元180中向上侧流动,因而优选地,配置于吸入口130a和送风单元180之间的过滤单元140以与吸入口130a相比更接近水平的方式配置。

优选地,过滤单元140以与过滤单元140的过滤面相比,排出口160a的外周所形成的面更向上侧倾斜的方式配置。优选地,以水平面为基准,与排出口160a的外周所形成的面相比,过滤单元140的过滤面更倾斜。

如图8a所示,优选地,过滤单元140的过滤面的外周所形成的形状呈短轴v不配置于长轴h的中心的鸡蛋形态。即,优选地,在过滤面的外周所形成的形状中,上部的最小曲率小于下部的最小曲率。

优选地,过滤单元140的外形也与过滤面的外周的形状相对应地呈鸡蛋形态。优选地,在过滤单元140的外形所形成的形状中,上部的最小曲率小于下部的最小曲率,来使过滤单元140的外形的重心g偏向下部。

由于过滤单元140的重心g偏向下部,因而,当安装过滤单元140时,上述过滤单元140沿着吸入格栅132-1的上面歪斜且稳定地滑动。即,过滤单元140的上部歪斜地放置于吸入格栅132-1的上部面,而不是向前方倾斜。并且,即使在安装过滤单元140后,也防止过滤单元140倾斜。

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过滤单元140包括:前置过滤器141,用于过滤空气中的异物;高效空气过滤器主体142,层叠于前置过滤器141的上侧,用于形成收容空间;高效空气过滤器146,放置于高效空气过滤器主体142内,用于对空气中的污染物质进行集尘;除臭过滤器147、148,层叠于高效空气过滤器146的上侧,用于去除空气中的恶臭;以及除臭过滤器主体143,层叠于除臭过滤器147、148的上侧,并与高效空气过滤器主体142相结合。

在前置过滤器141形成有格栅,上述前置过滤器141对通过吸入口130a吸入的空气中的异物进行第一次过滤。前置过滤器141层叠于吸入格栅132-1。在前置过滤器141的后方侧形成有从前置过滤器141突出的前置过滤器突出部141-1。前置过滤器突出部141-1通过过滤确认部131b向外部露出。前置过滤器突出部141-1插入于开口的过滤确认部131b。

在高效空气过滤器主体142的中间形成开口,并且高效空气过滤器主体142的边缘用于放置高效空气过滤器146及除臭过滤器147、148。高效空气过滤器主体142的开口的部分形成与吸入口130a相对应的椭圆形状。高效空气过滤器主体142层叠于前置过滤器141。

在高效空气过滤器主体142的后方侧形成有高效空气过滤器突出部142-1,上述高效空气过滤器突出部142-1从高效空气过滤器主体142突出,并且层叠于前置过滤器突出部141-1。高效空气过滤器突出部142-1通过过滤确认部131b向外部露出。高效空气过滤器突出部142-1插入于开口的过滤确认部131b。

高效空气过滤器146插入于高效空气过滤器主体142内,用于对通过吸入口130a吸入的空气的污染物质进行集尘。除臭过滤器147、148以层叠于高效空气过滤器146的方式插入于高效空气过滤器主体142内。除臭过滤器147、148去除通过吸入口130a吸入的空气中的恶臭。

高效空气过滤器146及除臭过滤器147、148形成与吸入口130a相对应的椭圆形状,来最大限度净化通过吸入口130a吸入的空气。

优选地,设置多个除臭过滤器147、148,多个除臭过滤器147、148包括第一除臭过滤器147和层叠于第一除臭过滤器147的第二除臭过滤器148。

高效空气过滤器146和除臭过滤器147、148形成如上所述的过滤面。

除臭过滤器主体143层叠于除臭过滤器147、148的上侧,并以可装拆的方式与高效空气过滤器主体142相紧固。在除臭过滤器主体143的中间形成有格栅,来防止除臭过滤器147、148向上侧突出。

在除臭过滤器主体143的后方侧形成有除臭过滤器突出部143-1,上述除臭过滤器突出部143-1从除臭过滤器主体143突出,并层叠于高效空气过滤器突出部142-1。优选地,除臭过滤器突出部143-1的一部分以可使用户把持的方式凹陷。除臭过滤器突出部143-1通过过滤确认部131b向外部露出。除臭过滤器突出部143-1插入于开口的过滤确认部131b。

前置过滤器突出部141-1、高效空气过滤器突出部142-1及除臭过滤器突出部143-1通过过滤确认部131b向外部露出,来防止当用户更换高效空气过滤器146或除臭过滤器147、148时遗漏某一部件。

如图10a所示,在过滤单元140的所有部件齐全的情况下,前置过滤器突出部141-1、高效空气过滤器突出部142-1及除臭过滤器突出部143-1通过过滤确认部131b向外部露出。如图10b所示,在遗漏前置过滤器141的情况下,只有高效空气过滤器突出部142-1及除臭过滤器突出部143-1通过过滤确认部131b向外部露出。

如图10a所示,前置过滤器突出部141-1、高效空气过滤器突出部142-1及除臭过滤器突出部143-1的后方末端相对过滤面倾斜。即,前置过滤器突出部141-1、高效空气过滤器突出部142-1及除臭过滤器突出部143-1的后方末端在过滤单元140中相对空气流动的方向倾斜。

由于过滤单元140倾斜,因而通过过滤确认部131b露出的前置过滤器突出部141-1、高效空气过滤器突出部142-1及除臭过滤器突出部143-1以与吸入单元130的吸入面板131形成一体化的方式倾斜。

图11为图1所示的空气净化器的过滤单元的安装示例图,图12为图1所示的空气净化器的下部的局部结构图,图13为图1所示的空气净化器的内部的局部结构图。

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吸入单元130以可转动的方式与本体120相结合,用于开闭本体120的内部。吸入单元130从本体120向下侧后方开放,使得可将过滤单元140插入于本体120的内部或者可相对本体120的内部装拆过滤单元140。

吸入单元130以可旋转的方式与底座110相结合,并借助曲柄连杆与本体120相结合。吸入单元130的吸入面板131形成有以可旋转的方式与底座110相结合的底座结合销131-3。底座结合销131-3从吸入面板131的下端的内表面向内侧突出。

底座110形成有与底座结合销131-3相结合的吸入面板结合部113。在吸入面板结合部113形成有用于使底座结合销131-3插入的底座结合销插槽113a。底座结合销插槽113a形成弧形状的开口,来可使底座结合销131-3滑动。

底座结合销131-3以可旋转及滑动的方式与底座结合销插槽113a相结合。以此,吸入面板相对于本体120一并进行旋转运动及平移运动,从而不受本体120的前面板121及后面板122的干扰而转动。

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吸入单元130还包括作为与本体120相结合的曲柄连杆的连杆部139。连杆部139在中间形成有旋转关节,连杆部139以可旋转的方式与本体120的内部面板129相结合,并且,连杆部139以可旋转的方式与吸入面板131相结合。

连杆部139在与本体120的内部面板129相结合的部分形成有向上侧突出的连杆突出部139-9。在本体120的内部面板129的内表面形成有连杆挡止部129-9,当吸入单元130转动时,上述连杆挡止部129-9使连杆突出部139-9卡止。当开放吸入单元130时,连杆突出部139-9卡止于连杆挡止部129-9,来防止吸入单元130转动某种程度以上。通过连杆突出部139-9卡止于连杆挡止部129-9,来防止因吸入单元130过度转动而使吸入面板131的后端与底面相接触。

如图13所示,吸入主体132形成有过滤器固定部132-9,上述过滤器固定部132-9从过滤器支撑部132-2向与吸入格栅132-1所形成的面平行的方向突出,用于固定过滤单元140的一部分。过滤器固定部132-9与过滤单元140的前端上部相接触,来防止当过滤单元140放置于吸入格栅132-1时,过滤单元140向前方上侧脱离。

如图11所示,通过吸入单元130从本体120转动来开放本体120的内部。用户可通过被开放的部分将过滤单元140安装于本体120的内部或者从本体120的内部拆卸过滤单元140。在将过滤单元140安装于本体120的内部的情况下,若用户将过滤单元140推入被开放的部分,则过滤单元140在沿着吸入格栅132-1滑动后,借助过滤器支撑部132-2放置于吸入格栅132-1的上侧。即使在用户将过滤单元140安装于吸入单元130内后关闭吸入单元130,也由于过滤单元140的重心g低,并借助过滤器固定部132-9,来防止过滤单元140倾斜或向前方上侧脱离。

图14为图1所示的空气净化器的局部剖视图,图15为图1所示的空气净化器的送风主体的后视图,图16为图1所示的空气净化器的送风扇的立体图,图17为图1所示的空气净化器的送风单元的局部结构图。

送风扇182借助电机189旋转来使空气流动。送风扇182通过吸入口130a吸入空气,并通过排出口160a排出空气。

在送风扇182的上侧配置有叶片部183。在送风扇182的外周及下侧配置有送风主体181。如图16所示,在本实施例中,送风扇182为从作为吸入单元130侧的下侧吸入空气,并通过排出口160a向侧面排出吸入的空气的离心扇。与转速和大小相同的其他种类的风扇相比,离心扇的送风量达到最大,因而优选地,因而由离心扇来体现送风扇。

送风扇182包括:保护罩182-1,用于使空气流入;多个扇片182-2,以沿着圆周方向隔开的方式配置于保护罩182-1的上侧;以及枢轴182-3,与电机189相结合,用于固定多个扇片182-2。

保护罩182-1形成流路越向下侧变得越窄的孔口形态。保护罩182-1的下端呈圆形。保护罩182-1与多个扇片182-2的各个下端相连接。

当扇片182-2旋转时,扇片182-2向侧面移送通过保护罩182-1流入的空气。如图7所示,扇片182-2由作为排出空气侧的后缘(trailingedge)沿着对角线方向弯曲而成,用于使排出的空气尽量向上侧流动。

优选地,扇片182-2以使作为空气流入侧的前缘(leadingedge)比后缘相当短的方式形成,来使排出的空气尽量向上侧流动。扇片182-2的上端与枢轴182-3相连接,扇片182-2的下端与保护罩182-1相连接。

枢轴182-3与保护罩182-1相隔开而置。枢轴182-3与电机189相连接。优选地,在枢轴182-3的外径形成比较陡的倾斜度,来使借助扇片182-2排出的空气尽量向上侧流动。即,优选地,从电机189侧越朝向保护罩182-1侧,枢轴182-3的外径就越急剧减小。枢轴182-3与多个扇片182-2的各个上端相连接。

借助如上所述枢轴182-3的外径形状、扇片182-2的形状和送风主体181的封闭的侧面,从作为离心扇的送风扇182排出的空气顺畅地向上侧流动。

送风主体181用于包围送风扇182的下侧及外周,并向作为排出单元160侧的上侧引导向送风扇182的侧面排出的空气。在送风主体181的下部面形成有使向保护罩182-1流入的空气通过的送风格栅181-3。送风主体181的侧面以没有开口处的方式形成壁,来向上侧引导向送风扇182的侧面排出的空气。

在送风主体181的下部面的送风格栅181-3的周围形成有以环形形状向下侧凹陷的空间形成部181-9。空间形成部181-9具有从保护罩182-1的下端隔开的空间b。空间形成部181-9在保护罩182-1的下端和送风主体181的下部面之间形成空间b,使得从扇片182-2的后缘向下侧流动的空气重新向上侧流动,从而抑制噪音的产生,并提高效率。即,在通过扇片182-2排出的空气中,向空间形成部181-9所形成的空间b流动的空气向保护罩182-1流入。

叶片部183借助送风扇182移动,来向上侧引导借助送风主体181向上侧引导的空气。向管道151引导经由叶片部183的空气,从而使空气向排出单元160流动。

在叶片部183的中间部分配置有电机189。在叶片部183的下侧配置有送风扇182。叶片部183的下端的外周与送风主体181的上端的外周相结合。

叶片部183包括多个叶片183-1,上述多个叶片183-1以沿着圆周方向隔开的方式配置于叶片部183的边缘。叶片183-1形成以沿着上下方向竖立的方式配置的板形状。多个叶片183-1的各个长度方向朝向叶片部183的中心。通过叶片183-1使借助送风主体181向上侧引导的空气向上侧流动。

参照图17,叶片183-1由翼片(airfoil)形成,上述翼片沿着扇片182-2的后缘弯曲的方向弯曲。以此,叶片183-1可减少噪音,并可使借助扇片182-2排出的空气很好地向上侧流动。

电机盖184的下侧与电机189相结合,并且,电机盖184与叶片部183的上侧相结合。电机盖184形成中间部分向上侧突出的圆顶形态,用于当向叶片部183的边缘排出的空气向管道151内流入时防止发生乱流。

送风单元180还包括离子发生器185,上述离子发生器185配置于电机盖184,用于对向送风扇182流动的空气进行离子化。优选地,在电机盖184的中间部分设置多个离子发生器185。

图18为图1所示的空气净化器的上部的局部剖视图,图19为图1所示的空气净化器的立体图,图20为图1所示的空气净化器的照明部的工作示意图。

管道151向排出单元160引导借助送风单元180向上侧流动的空气。管道151的下端的外周所形成的面相对于对称轴sa垂直,管道151的上端的外周所形成的面相对对称轴倾斜,从而向前方上侧引导借助送风单元180向上侧流动的空气。

管道151的前端长度l1短于后端长度l2,来向排出口160a的外周所形成的面朝向的一侧,即向前方上侧引导借助送风单元180向上侧流动的空气。

管道151的上端的外周所形成的面的大小小于管道151的下端的外周所形成的面。即,管道151以使空气流动的流路越向上侧就变得越窄的方式形成。

与管道151的上侧相结合的排出面板161的下端的外周所形成的面相对对称轴sa倾斜,并且上述排出面板161的上端的外周所形成的面相对对称轴sa倾斜。排出面板161的上端的外周所形成的面和排出面板161的下端的外周所形成的面朝向相同的方向。即,排出面板161的上端的外周所形成的面和排出面板161的下端的外周所形成的面朝向前方上侧。

控制台部165调节通过由排出面板161形成的排出口160a排出的空气的排出方向。控制台部165的下部面从下侧越向上侧就变得越与地面平行。即,控制台部165的下部面从下侧越向上侧就变得越相对于对称轴sa垂直,从而尽量向前方引导向排出口160a的后方排出的空气。

控制台部165的下部面形成与排出面板161的前方内表面所形成的形状相对应的形状。从而,向前方上侧排出通过排出面板161的排出口160a排出的空气。

图19为图1所示的空气净化器的立体图。

照明部166配置于控制台部165的下部面,用于向排出面板161照射光。优选地,照明部166的厚度尽量薄,来防止与沿着控制台部165的下部面流动的空气产生干扰。优选地,照明部166呈圆形,来可均匀地向排出面板161照射光。在照明部166的内部配置有光源,在本实施例中,光源优选为发光二极管(led,lightemittingdiode)。优选地,照明部166照射各种颜色的光。

就排出面板161而言,至少一个横截面呈椭圆形,上述排出面板161的内表面的上部向外部露出,来以椭圆环r形态反射从照明部166照射的光。如上所述,排出面板161的上端的外周所形成的面的大小大于排出面板161的下端的外周所形成的面的大小,使得从照明部166照射的光在排出面板161的上端的外周的内侧面反射。

排出面板161用于沿着向排出口160a排出的空气的方向反射从照明部166照射的光。即,排出面板161用于向前方上侧反射从照明部166照射的光。在排出面板161反射而成的椭圆环r形态的光所形成的面与排出口160a的外周所形成的面相互平行。

控制台部165包括:操作部165-1,配置于相对于对称轴sa垂直的控制台部165的上部面,用于接收用户的输入;以及显示部165-2,配置于控制台部165的上部面,用于显示空气净化器的工作状态。优选地,显示部165-2通过发光来显示空气净化器的工作状态。显示部165-2可发出各种颜色的光,优选地,显示部165-2发出与由照明部166照射的光颜色相同的光。

优选地,照明部166根据向吸入口130a吸入的空气的污染程度,照射颜色各不相同的光。在吸入单元130或本体120配置有污染传感器(未图示),上述污染传感器(未图示)用于测定向吸入口130a吸入的空气的污染程度,而根据由污染传感器测定的污染程度,照明部166照射颜色各不相同的光。例如,在空气的污染程度高的情况下,照明部166照射红色,使得椭圆环r呈现出红色,在空气的污染程度低的情况下,照明部166照射绿色,使得椭圆环r呈现出绿色。显示部165-2也在空气的污染程度高的情况下,发出红色光,在空气的污染程度低的情况下,发出绿色光。

对如上所述的空气净化器的作用进行说明如下。

若送风扇182借助电机189旋转,则通过吸入单元130的吸入口130a吸入外部的空气。通过吸入口130a向前方上侧吸入空气净化器的后方下侧的外部的空气。

通过吸入口130a吸入的空气通过经由过滤单元140的前置过滤器141来使得异物被过滤,空气通过经由高效空气过滤器146来使得污染物质被集尘,并通过经由除臭过滤器147、148来使得恶臭被去除。

通过经由过滤单元140来被净化的空气沿着内部面板129向上侧流动,从而向送风主体181的送风格栅181-3流动。

经由送风格栅181-3的空气在向保护罩182-1流入之后,通过扇片182-2的后缘排出。通过扇片182-2排出的空气借助送风主体181的侧面向上侧流动,并借助叶片部183的叶片183-1向上侧流动。此时,在借助扇片182-2排出的空气中,向下侧流动的空气通过由送风主体181的空间形成部181-9所形成的空间b重新向保护罩182-1流入。

经由叶片183-1的空气从电机盖184的上侧向管道151流入。通过向前方上侧引导向管道151流入的空气,并通过排出面板161的排出口160a排出。

通过排出面板161的排出口160a排出的空气借助排出面板161及控制台部165的下部面向空气净化器的前方上侧排出。

如上所述的技术思想不仅可适用于空气净化器,还可适用于使空气流动的空气调节器及与空气调节器相类似的装置。

以上,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进行了图示及说明,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如上所述的特定实施例,在不脱离发明要求保护范围中所请求的本发明的主旨的情况下,可由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对本发明进行各种变形实施,这是理所当然的,而这种变形实施不应脱离本发明的技术思想或前景来单独理解。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