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能水循环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513043阅读:278来源:国知局
热能水循环系统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一种利用水蒸汽推动水循环流动传热的热能水循环系统,特别涉及水热毯、垫、被褥、箱、袋、服装、鞋帽、披肩、护腰、护颈、护肘、护腕、护腿、护膝、护脚踝,水热疗箱、水热疗袋、水热疗毯、垫,水热取暖器、水热床、水热床板、水热炕、水热炕板、水暖炕板、水热地暖、水热地板、水热地面、水热墙等热能水循环系统。



背景技术:

中国专利号:201110200320.8,授权公告号:cn102865619b,授权公告日:2016.5.25,发明名称:热能水自循环系统。该专利工作状态下,进入到出水连接管或蒸汽管内的水蒸汽散热,液化,体积变小,产生初始回吸力,该初始回吸力将少量水吸入加热筒(加热容器)内并与加热筒(加热容器)内的水蒸汽接触,使加热筒(加热容器)内的水蒸汽,液化,体积变小,产生更大回吸力,将水箱内的水通过单向阀吸入加热筒(加热容器)内实现回水。

上述回水过程中,形成的初始回吸力较小,有时不容易将水吸入加热筒(加热容器)内,如果初始回吸力不能将水吸入加热容器内,就无法使水蒸汽液化,即,无法启动回水,就无法使加热筒(加热容器)回水,发生不能回水现象。

上述“启动回水”是指:初始回吸力将水吸入加热筒(加热容器)内,使加热容器内的水蒸汽液化,产生更大回吸力,将水箱内的水进一步向加热筒(加热容器)内吸入。

上述“回水”是指:加热筒(加热容器)内产生的水蒸汽液化,体积变小,产生回吸力,将水箱内的水吸入加热筒(加热容器)内的过程。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目的是提供一种,在回水时产生另一种初始回吸力并且更易将水吸入加热容器内启动回水的水热毯、垫、被褥、箱、袋、服装、鞋帽、披肩、护腰、护颈、护肘、护腕、护腿、护膝、护脚踝,水热疗箱、水热疗袋、水热疗毯、垫,水热取暖器、水热床、水热炕、水暖炕板、水热地暖、水热地板、水热地面、水热墙等热能水循环系统。

本发明提出两种技术方案:

第一种技术方案:包括:水箱、加热容器、电热元件、出水连接管、进水连接管、散热体;散热体内设水通道;电热元件设于加热容器侧壁;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蒸汽存储装置,所述加热容器下端与该蒸汽存储装置相通,该蒸汽存储装置又与出水连接管相通;出水连接管又与水通道相通,水通道又与进水连接管相通,进水连接管又与水箱相通;还包括第一回水单向流动装置,所述加热容器通过该第一回水单向流动装置与水箱相通;还包括储水装置,所述加热容器上有两处与该储水装置相通,在所述加热容器上与储水装置相通的这两处,其中一相通处高于另一相通处,较低位置的相通处即为低位相通处,较高位置的相通处即为高位相通处;还包括第二回水单向流动装置,所述储水装置通过该第二回水单向流动装置与水箱相通;当加热容器内产生的水蒸汽将加热容器内的水推出加热容器并且水蒸汽进入蒸汽存储装置内时,储水装置内的水通过加热容器上的低位相通处流入加热容器和蒸汽存储装置内并与其内的水蒸汽接触,使其内的水蒸汽液化,产生回吸力,将水箱内的水通过第一回水单向流动装置吸入加热容器和蒸汽存储装置内,同时,将水箱内的水通过第二回水单向流动装置吸入储水装置内。

所述回水单向流动装置是指:包括单向阀、止回阀、逆止阀等,具有一切止回、单向导通功能的装置。

工作时,电热元件将加热容器侧壁加热,使加热容器温度上升,加热容器内水体侧面的少量水快速沸腾产生水蒸汽并膨胀,产生压力,水蒸汽推动加热容器内的水迅速向下排出加热容器并进入到蒸汽存储装置内(水经出水连接管、水通道、进水连接管向水箱内流动),同时水蒸汽也进入蒸汽存储装置内,此时,储水装置内的水通过加热容器上的低位相通处流入加热容器和蒸汽存储装置内并与其内的水蒸汽接触(进行汽水换热),使其内的水蒸汽液化,产生回吸力(初始回吸力),将水箱内的水通过第一回水单向流动装置向加热容器和蒸汽存储装置内吸入,同时,水箱内的水通过第二回水单向流动装置向储水装置内吸入,吸入加热容器和蒸汽存储装置、储水装置内的水与其内的水蒸汽进一步接触而使水蒸汽进一步液化,产生更大回吸力,将水进一步持续通过第一回水单向流动装置吸入加热容器和蒸汽存储装置内,同时,将水进一步持续通过第二回水单向流动装置吸入储水装置内,完成回水过程。如此循环传热供暖。

在上述循环过程中,储水装置内的水通过加热容器上的低位相通处流入加热容器和蒸汽存储装置内,同时,加热容器内的蒸汽通过其高位相通处补入到储水装置内,进入到储水装置内的水蒸汽在其内进行换热,散热,使水蒸汽液化,产生初始回吸力,此初始回吸力与储水装置内的水流入加热容器、蒸汽存储装置内时并与其内的水蒸汽接触,使水蒸汽液化产生的初始回吸力,同时作用,形成合力,即更大的初始回吸力,这样,形成的初始回吸力更大,更易将水向加热容器和蒸汽存储装置、储水装置内吸入,启动回水。

在上述循环过程中,加热容器内的水蒸汽进入到蒸汽存储装置内后通过蒸汽存储装置向外散热,使水蒸汽液化,产生初始回吸力,此初始回吸力与储水装置内的水流入加热容器、蒸汽存储装置内时并与其内的水蒸汽接触,使水蒸汽液化产生的初始回吸力,同时作用,形成合力,即更大的初始回吸力,这样,形成的初始回吸力更大,更易将水向加热容器和蒸汽存储装置、储水装置内吸入,启动回水。

为进一步完善本发明,增设第一回水通道,通过该第一回水通道、所述第一回水单向流动装置使加热容器与水箱相连通;增设第二回水通道,通过该第二回水通道、所述第二回水单向流动装置使储水装置与水箱相连通。这样,更方便连接、安装、制造。

所述第一回水通道、第二回水通道可由管道构成,也可以由各种形式、形状的通道构成。

为进一步完善本发明,增设阻力通道,通过该阻力通道将所述加热容器上的低位相通处与储水装置相连通。由于阻力通道的阻力作用,储水装置内的水经过阻力通道,总是晚于水蒸汽进入蒸汽存储装置内,这样,确保水蒸汽进入蒸汽存储装置内时,储水装置内有足够的水流入加热容器与蒸汽存储装置内并与其内的水蒸汽接触,进行汽水换热,使水蒸汽液化,产生更大的回吸力(初始回吸力),将水箱内的水通过第一回水单向流动装置继续吸入加热容器和蒸汽存储装置内,同时,将水箱内的水通过第二回水单向流动装置继续吸入储水装置内。

所述阻力通道可由管道构成,也可以由各种形式、形状的通道构成。

为进一步完善本发明,所述加热容器与水箱之间由出水连接管、水通道、进水连接管相连形成的通路上任意位置设出水单向流动装置。这样,当回水时,出水单向流动装置关闭,避免出水回流,从而实现更好的回水。

所述出水单向流动装置是指:包括单向阀、止回阀、逆止阀等,具有一切止回、单向导通功能的装置。

为进一步完善本发明,所述蒸汽存储装置内设蒸汽通道。这样,当水蒸汽进入其内时,水蒸汽更易于散热,液化,产生回吸力(初始回吸力)。

为进一步完善本发明,所述蒸汽存储装置为蒸汽仓。这样,其内的水蒸汽液化速度更快,产生更大回吸力(初始回吸力),启动回水。

为进一步完善本发明,所述蒸汽存储装置为金属体,其内设有蒸汽通道形成。这样,电热元件将加热容器侧壁加热,使加热容器内水体侧面的少量水快速沸腾产生水蒸汽并膨胀(此时加热容器内水体温度较低),水蒸汽迅速推动加热容器内的水由上至下运动并进入蒸汽存储装置内(加热容器内较低温度的水进入蒸汽存储装置内进行热交换,使蒸汽存储装置温度与出水温度相一致),当加热容器内的水排空后,加热容器内加热壁上沾有的少量水也变为水蒸汽随后也进入蒸汽存储装置内,并与蒸汽存储装置进行热交换,水蒸汽释放出热量,与此同时,蒸汽存储装置吸入该热量并存储,当回水时,回入到蒸汽存储装置内的水又使蒸汽存储装置温度降低(蒸汽存储装置将热能向水中释放),当下次再出水时,来自加热容器内的较低温度的水经过蒸汽存储装置,蒸汽存储装置再次将热能向水中释放,将蒸汽存储装置温度进一步降低,随后来自加热容器内的蒸汽进入蒸汽存储装置,再与蒸汽存储装置进行热交换,水蒸汽释放热量,蒸汽存储装置吸收水蒸汽的热量,使水蒸汽液化。这样,蒸汽存储装置内的水蒸汽直接被液化,并且通过蒸汽存储装置将来自加热容器内的水蒸汽、水,进行热交换,同时蒸汽存储装置向外界散热,从而保持长时间持续不断的回吸力,吸入大量的凉水进入加热容器内并与加热容器内的水蒸汽混合,使加热容器内的水蒸汽全部液化,产生巨大吸力,实现完全回水,这样,使其能够良好回水,水循环效率高。

在上述循环过程中,进入到蒸汽存储装置内的水蒸汽与之进行热交换,同时蒸汽存储装置向外界散热,并且蒸汽存储装置不断的吸收大量的热,水蒸汽不断的释放出大量的热,使水蒸汽不断的液化,体积变小,长时间不断产生较大的回吸力,使水长时间不断被吸入加热容器内,并与其内的水蒸汽混合,使水蒸汽全部液化,实现完全回水,使其能够良好回水。这样,回水量大,出水量也大,使水循环量变大,效率更高。

第二种技术方案:一种热能水循环系统,包括:水箱、加热容器、电热元件、出水连接管、进水连接管、散热体;散热体内设水通道;电热元件设于加热容器侧壁;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蒸汽存储装置,所述加热容器下端与该蒸汽存储装置相通,该蒸汽存储装置与出水连接管相通,出水连接管又与水通道相通,水通道又与进水连接管相通,进水连接管又与水箱相通;还包括第一回水单向流动装置,所述加热容器通过该第一回水单向流动装置与水箱相通;还包括储水装置,所述储水装置与加热容器相连通,所述储水装置又与蒸汽存储装置相连通;还包括第二回水单向流动装置,所述储水装置通过该第二回水单向流动装置与水箱相通;当加热容器内产生的水蒸汽将加热容器内的水推出加热容器并且水蒸汽进入蒸汽存储装置内时,储水装置内的水流入蒸汽存储装置内并与其内的水蒸汽接触,使其内的水蒸汽液化,产生回吸力,将水箱内的水通过第一回水单向流动装置吸入加热容器、蒸汽存储装置内,同时,将水箱内的水通过第二回水单向流动装置吸入储水装置内。

所述回水单向流动装置是指:包括单向阀、止回阀、逆止阀等,具有一切止回、单向导通功能的装置。

工作时,电热元件将加热容器侧壁加热,使加热容器温度上升,加热容器内水体侧面的少量水快速沸腾产生水蒸汽并膨胀,产生压力,水蒸汽推动加热容器内的水迅速向下排出加热容器并进入到蒸汽存储装置内(水经出水连接管、水通道、进水连接管向水箱内流动),同时水蒸汽也进入蒸汽存储装置内,此时,储水装置内的水流入蒸汽存储装置内并与其内的水蒸汽接触(进行汽水换热),使其内的水蒸汽液化,产生回吸力(初始回吸力),将水箱内的水通过回水单向流动装置向加热容器、蒸汽存储装置内吸入,吸入加热容器、蒸汽存储装置内的水与其内的水蒸汽进一步接触而使水蒸汽进一步液化,产生更大回吸力,将水进一步持续通过第一回水单向流动装置吸入加热容器、蒸汽存储装置内,同时,将水进一步持续通过第二回水单向流动装置吸入储水装置内,完成回水过程。如此循环传热供暖。

在上述循环过程中,储水装置内的水流入加热容器和蒸汽存储装置内,同时,加热容器内的蒸汽补入到储水装置内,进入到储水装置内的水蒸汽在其内进行换热,散热,使水蒸汽液化,产生初始回吸力,此初始回吸力与储水装置内的水流入蒸汽存储装置内时并与其内的水蒸汽接触,使水蒸汽液化产生的初始回吸力,同时作用,形成合力,即更大的初始回吸力,这样,形成的初始回吸力更大,更易将水向加热容器、蒸汽存储装置、储水装置内吸入,启动回水。

在上述循环过程中,加热容器内的水蒸汽进入到蒸汽存储装置内后通过蒸汽存储装置向外散热,使水蒸汽液化,产生初始回吸力,此初始回吸力与储水装置内的水流入蒸汽存储装置内时并与其内的水蒸汽接触,使水蒸汽液化产生的初始回吸力,同时作用,形成合力,即更大的初始回吸力,这样,形成的初始回吸力更大,更易将水向加热容器、蒸汽存储装置、储水装置内吸入,启动回水。

为进一步完善本发明,增设第一回水通道,通过该第一回水通道、所述第一回水单向流动装置使加热容器与水箱相连通;增设第二回水通道,通过该第二回水通道、所述第二回水单向流动装置使储水装置与水箱相连通。这样,更方便连接、安装、制造。

所述第一回水通道、第二回水通道可由管道构成,也可以由各种形式、形状的通道构成。

为进一步完善本发明,增设阻力通道,通过该阻力通道将所述蒸汽存储装置与储水装置相连通。由于阻力通道的阻力作用,储水装置内的水经过阻力通道,总是晚于水蒸汽进入蒸汽存储装置内,这样,确保水蒸汽进入蒸汽存储装置内时,储水装置内有足够的水流入加热容器与蒸汽存储装置内并与其内的水蒸汽接触,进行汽水换热,使水蒸汽液化,产生更大的回吸力(初始回吸力),将水箱内的水通过第一回水单向流动装置继续吸入加热容器、蒸汽存储装置内,同时,将水箱内的水通过第二回水单向流动装置继续吸入储水装置内。

所述阻力通道可由管道构成,也可以由各种形式、形状的通道构成。

为进一步完善本发明,所述加热容器与水箱之间由出水连接管、水通道、进水连接管相连形成的通路上任意位置设出水单向流动装置。这样,当回水时,出水单向流动装置关闭,避免出水回流,从而实现更好的回水。

所述出水单向流动装置是指:包括单向阀、止回阀、逆止阀等,具有一切止回、单向导通功能的装置。

为进一步完善本发明,所述蒸汽存储装置内设蒸汽通道。这样,当水蒸汽进入其内时,水蒸汽更易于散热,液化,产生回吸力(初始回吸力)。

为进一步完善本发明,所述蒸汽存储装置为蒸汽仓。这样,其内的水蒸汽液化速度更快,产生更大回吸力(初始回吸力),启动回水。

为进一步完善本发明,所述蒸汽存储装置为金属体,其内设有蒸汽通道形成。这样,电热元件将加热容器侧壁加热,使加热容器内水体侧面的少量水快速沸腾产生水蒸汽并膨胀(此时加热容器内水体温度较低),水蒸汽迅速推动加热容器内的水由上至下运动并进入蒸汽存储装置内(加热容器内较低温度的水进入蒸汽存储装置内进行热交换,使蒸汽存储装置温度与出水温度相一致),当加热容器内的水排空后,加热容器内加热壁上沾有的少量水也变为水蒸汽随后也进入蒸汽存储装置内,并与蒸汽存储装置进行热交换,水蒸汽释放出热量,与此同时,蒸汽存储装置吸入该热量并存储,当回水时,回入到蒸汽存储装置内的水又使蒸汽存储装置温度降低(蒸汽存储装置将热能向水中释放),当下次再出水时,来自加热容器内的较低温度的水经过蒸汽存储装置,蒸汽存储装置再次将热能向水中释放,将蒸汽存储装置温度进一步降低,随后来自加热容器内的蒸汽进入蒸汽存储装置,再与蒸汽存储装置进行热交换,水蒸汽释放热量,蒸汽存储装置吸收水蒸汽的热量,使水蒸汽液化。这样,蒸汽存储装置内的水蒸汽直接被液化,并且通过蒸汽存储装置将来自加热容器内的水蒸汽、水,进行热交换,同时蒸汽存储装置向外界散热,从而保持长时间持续不断的回吸力,吸入大量的凉水进入加热容器内并与加热容器内的水蒸汽混合,使加热容器内的水蒸汽全部液化,产生巨大吸力,实现完全回水,这样,使其能够良好回水,水循环效率高。

在上述循环过程中,进入到蒸汽存储装置内的水蒸汽与之进行热交换,同时蒸汽存储装置向外界散热,并且蒸汽存储装置不断的吸收大量的热,水蒸汽不断的释放出大量的热,使水蒸汽不断的液化,体积变小,长时间不断产生较大的回吸力,使水长时间不断被吸入加热容器内,并与其内的水蒸汽混合,使水蒸汽全部液化,实现完全回水,使其能够良好回水。这样,回水量大,出水量也大,使水循环量变大,效率更高。

本发明两种技术方案中,“启动回水”是指:初始回吸力将水箱内的水吸入加热容器、蒸汽存储装置、储水装置内,使加热容器和蒸汽存储装置、储水装置内的水蒸汽液化,产生更大回吸力,将水箱内的水进一步向加热容器、蒸汽存储装置、储水装置内吸入。

本发明两种技术方案中,“回水”是指:加热容器、蒸汽存储装置、储水装置内的水蒸汽液化,体积变小,产生回吸力,将水箱内的水吸入加热容器、蒸汽存储装置、储水装置内的过程。

本发明两种技术方案中,所述“储水装置”是指:内部能够存水的装置。储水装置形状大小不限,可以是箱状、可以是管状,可以是方形,圆形,扁的,只要储水装置内能够存水即可;所述“蒸汽存储装置”是指:内部能够存储水蒸汽的装置。蒸汽存储装置形状大小不限,可以是箱状、可以是管状,可以是方形,圆形,扁的,只要蒸汽存储装置内能够存储水蒸汽即可。

本发明两种技术方案中,当加热容器内产生的水蒸汽将加热容器内的水推出加热容器并且水蒸汽进入蒸汽存储装置内时,储水装置内的水流入加热容器、蒸汽存储装置内并与其内的水蒸汽接触,使其内的水蒸汽液化,产生回吸力(初始回吸力),将水箱内的水通过第一回水单向流动装置向加热容器、蒸汽存储装置内吸入,同时,将水箱内的水通过第二回水单向流动装置向储水装置内吸入,吸入加热容器、蒸汽存储装置、储水装置内的水与其内的水蒸汽进一步接触而使水蒸汽进一步液化,产生更大回吸力,将水进一步持续吸入加热容器、蒸汽存储装置、储水装置内,完成回水过程。这样,形成的初始回吸力更大,更易将水向加热容器、蒸汽存储装置、储水装置内吸入,启动回水。进一步提升该产品性能,使其更易推广普及。

附图说明

图1-7为本发明两种技术方案实施方式结构示意图。其中:

图1-3为本发明第一种技术方案实施方式结构示意图。

图4-6为本发明第二种技术方案实施方式结构示意图。

图7本发明两种技术方案中散热体为毯、垫、被褥体时,水通道一种排布结构图。

图1-7中箭头所示为本发明两种技术方案中水流运动方向及第一回水单向流动装置、第二回水单向流动装置、出水单向流动装置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种技术方案:

图1-3、7所示,水箱1与大气相通;散热体8内设水通道10;电热元件5设于加热容器6侧壁;加热容器6下端与蒸汽存储装置31相通,蒸汽存储装置31又与出水连接管9相通;出水连接管9又与水通道10相通,水通道10又与进水连接管11相通,进水连接管11又与水箱1相通;加热容器6通过第一回水单向流动装置2与水箱1相通;加热容器6上有两处与该储水装置30相通,在加热容器6上与储水装置30相通的这两处,其中一相通处高于另一相通处,较低位置的相通处即为低位相通处16,较高位置的相通处即为高位相通处26;储水装置30通过第二回水单向流动装置3与水箱1相通;当加热容器6内产生的水蒸汽将加热容器6内的水推出加热容器6并且水蒸汽进入蒸汽存储装置31内时,储水装置30内的水通过加热容器6上的低位相通处16流入加热容器6和蒸汽存储装置31内并与其内的水蒸汽接触,使其内的水蒸汽液化,产生回吸力,将水箱1内的水通过第一回水单向流动装置2吸入加热容器6和蒸汽存储装置31内,同时,将水箱1内的水通过第二回水单向流动装置3吸入储水装置30内。

工作时,电热元件5将加热容器6侧壁加热,使加热容器6温度上升,加热容器6内水体侧面的少量水快速沸腾产生水蒸汽并膨胀,产生压力,水蒸汽推动加热容器6内的水迅速向下排出加热容器6并进入到蒸汽存储装置31内(水经出水连接管9、水通道、进水连接管11向水箱1内流动),同时水蒸汽也进入蒸汽存储装置31内,此时,储水装置30内的水通过加热容器6上的低位相通处16流入加热容器6和蒸汽存储装置31内并与其内的水蒸汽接触(进行汽水换热),使其内的水蒸汽液化,产生回吸力(初始回吸力),将水箱1内的水通过第一回水单向流动装置2向加热容器6和蒸汽存储装置31内吸入,同时,水箱1内的水通过第二回水单向流动装置3向储水装置30内吸入,吸入加热容器6和蒸汽存储装置31、储水装置30内的水与其内的水蒸汽进一步接触而使水蒸汽进一步液化,产生更大回吸力,将水进一步持续通过第一回水单向流动装置2吸入加热容器6和蒸汽存储装置31内,同时,将水进一步持续通过第二回水单向流动装置3吸入储水装置30内,完成回水过程。如此循环传热供暖。

在上述循环过程中,储水装置30内的水通过加热容器6上的低位相通处16流入加热容器6和蒸汽存储装置31内,同时,加热容器6内的蒸汽通过其高位相通处26补入到储水装置30内,进入到储水装置30内的水蒸汽在其内进行换热,散热,使水蒸汽液化,产生初始回吸力,此初始回吸力与储水装置30内的水流入加热容器6、蒸汽存储装置31内时并与其内的水蒸汽接触,使水蒸汽液化产生的初始回吸力,同时作用,形成合力,即更大的初始回吸力,这样,形成的初始回吸力更大,更易将水向加热容器6和蒸汽存储装置31、储水装置30内吸入,启动回水。

在上述循环过程中,加热容器6内的水蒸汽进入到蒸汽存储装置31内后通过蒸汽存储装置31向外散热,使水蒸汽液化,产生初始回吸力,此初始回吸力与储水装置30内的水流入加热容器6、蒸汽存储装置31内时并与其内的水蒸汽接触,使水蒸汽液化产生的初始回吸力,同时作用,形成合力,即更大的初始回吸力,这样,形成的初始回吸力更大,更易将水向加热容器6和蒸汽存储装置31、储水装置30内吸入,启动回水。

图1-3所示,增设第一回水通道15,通过该第一回水通道15、第一回水单向流动装置2使加热容器6与水箱1相连通;增设第二回水通道25,通过该第二回水通道25、第二回水单向流动装置3使储水装置30与水箱1相连通。这样,更方便连接、安装、制造。

图1-3所示,增设阻力通道32,通过该阻力通道32将加热容器6上的低位相通处16与储水装置30相连通。由于阻力通道32的阻力作用,储水装置30内的水经过阻力通道32,总是晚于水蒸汽进入蒸汽存储装置31内,这样,确保水蒸汽进入蒸汽存储装置31内时,储水装置30内有足够的水流入加热容器6与蒸汽存储装置31内并与其内的水蒸汽接触,进行汽水换热,使水蒸汽液化,产生更大的回吸力(初始回吸力),将水箱1内的水通过第一回水单向流动装置2继续吸入加热容器6和蒸汽存储装置31内,同时,将水箱1内的水通过第二回水单向流动装置3继续吸入储水装置30内。

图3所示,加热容器6与水箱1之间由出水连接管9、水通道10、进水连接管11相连形成的通路上任意位置设出水单向流动装置12。这样,当回水时,出水单向流动装置12关闭,避免出水回流,从而实现更好的回水。

图1、2所示,蒸汽存储装置31内设蒸汽通道22。这样,其内的水蒸汽液化速度更快,产生更大回吸力(初始回吸力),启动回水。

图3所示,蒸汽存储装置31为蒸汽仓。这样,能够存储更多的水蒸汽,当水蒸汽液化时,产生更大回吸力(初始回吸力)。

图1-3所示,蒸汽存储装置31为金属体,其内设有蒸汽通道22形成。这样,电热元件5将加热容器6侧壁加热,使加热容器6内水体侧面的少量水快速沸腾产生水蒸汽并膨胀(此时加热容器6内水体温度较低),水蒸汽迅速推动加热容器6内的水由上至下运动并进入蒸汽存储装置31内(加热容器6内较低温度的水进入蒸汽存储装置31内进行热交换,使蒸汽存储装置31温度与出水温度相一致),当加热容器6内的水排空后,加热容器6内加热壁上沾有的少量水也变为水蒸汽随后也进入蒸汽存储装置31内,并与蒸汽存储装置31进行热交换,水蒸汽释放出热量,与此同时,蒸汽存储装置31吸入该热量并存储,当回水时,回入到蒸汽存储装置31内的水又使蒸汽存储装置31温度降低(蒸汽存储装置31将热能向水中释放),当下次再出水时,来自加热容器6内的较低温度的水经过蒸汽存储装置31,蒸汽存储装置31再次将热能向水中释放,将蒸汽存储装置31温度进一步降低,随后来自加热容器6内的蒸汽进入蒸汽存储装置31,再与蒸汽存储装置31进行热交换,水蒸汽释放热量,蒸汽存储装置31吸收水蒸汽的热量,使水蒸汽液化。这样,蒸汽存储装置31内的水蒸汽直接被液化,并且通过蒸汽存储装置31将来自加热容器6内的水蒸汽、水,进行热交换,同时蒸汽存储装置31向外界散热,从而保持长时间持续不断的回吸力,吸入大量的凉水进入加热容器6内并与加热容器6内的水蒸汽混合,使加热容器6内的水蒸汽全部液化,产生巨大吸力,实现完全回水,这样,使其能够良好回水,水循环效率高。

在上述循环过程中,进入到蒸汽存储装置31内的水蒸汽与之进行热交换,同时蒸汽存储装置31向外界散热,并且蒸汽存储装置31不断的吸收大量的热,水蒸汽不断的释放出大量的热,使水蒸汽不断的液化,体积变小,长时间不断产生较大的回吸力,使水长时间不断被吸入加热容器6内,并与其内的水蒸汽混合,使水蒸汽全部液化,实现完全回水,使其能够良好回水。这样,回水量大,出水量也大,使水循环量变大,效率更高。

图2所示,增设水泵23,该水泵23与水箱1、加热容器6的水路相通。这样,当首次使用加热容器6内无水时或者使用过程当中,加热容器6内吸入空气,使其内无水,不能循环工作时,水泵23启动工作,将水箱1内的水注入加热容器6内,使用更方便。另外,在长期不使用时,可将系统水路开放,通过水泵23将系统内的水排出,使用更方便。

图1-3中,加热容器6为管状或筒状,立式设置。这样,更易生产,制造。

图2、3所示,在加热容器6、蒸汽存储装置31与出水连接管9之间增设蒸汽管20,通过该蒸汽管20将蒸汽存储装置31与出水连接管9相连通。这样,可以更好的容纳水蒸汽,并且水蒸汽可进入蒸汽管20内,将加热水时产生的不能还原为水的气体携带入并存留在蒸汽管20内,下次循环时被水流带走进入水箱1内,向大气排出。蒸汽管20材质为不锈钢或紫铜。这样,更易散热、回水。并且起到排气、消音作用。蒸汽管20可由金属接头形成。

图1所示,增设第三回水通道35,加热容器6通过该第三回水通道35与水箱1相连通,并且该第三回水通道35与加热容器6相通处高于第一回水通道15与加热容器6相通处。这样,当回水时,水流通过第三回水通道35在更高位置向加热容器6内补水,回水量更大,速递也更快,另外,使回入加热容器6内的水分流,减小震动。

图1所示,增设第一回水接头17、第三回水接头27,通过该第一回水接头17将加热容器6与第一回水通道15相连通,通过该第三回水接头27将加热容器6与第三回水通道35相连通。这样,更易安装、制造。

第二种技术方案:

图4-7所示,水箱1与大气相通;散热体8内设水通道10;电热元件5设于加热容器6侧壁;加热容器6下端与蒸汽存储装置31相通,蒸汽存储装置31与出水连接管9相通,出水连接管9又与水通道10相通,水通道10又与进水连接管11相通,进水连接管11又与水箱1相通;加热容器6通过第一回水单向流动装置2与水箱1相通;储水装置30与加热容器6相连通,储水装置30又与蒸汽存储装置31相连通;储水装置30通过第二回水单向流动装置3与水箱1相通;当加热容器6内产生的水蒸汽将加热容器6内的水推出加热容器6并且水蒸汽进入蒸汽存储装置31内时,储水装置30内的水流入蒸汽存储装置31内并与其内的水蒸汽接触,使其内的水蒸汽液化,产生回吸力,将水箱1内的水通过第一回水单向流动装置2吸入加热容器6、蒸汽存储装置31内,同时,将水箱1内的水通过第二回水单向流动装置3吸入储水装置30内。

工作时,电热元件5将加热容器6侧壁加热,使加热容器6温度上升,加热容器6内水体侧面的少量水快速沸腾产生水蒸汽并膨胀,产生压力,水蒸汽推动加热容器6内的水迅速向下排出加热容器6并进入到蒸汽存储装置31内(水经出水连接管9、水通道10、进水连接管11向水箱1内流动),同时水蒸汽也进入蒸汽存储装置31内,此时,储水装置30内的水流入蒸汽存储装置31内并与其内的水蒸汽接触(进行汽水换热),使其内的水蒸汽液化,产生回吸力(初始回吸力),将水箱1内的水通过回水单向流动装置2向加热容器6、蒸汽存储装置31内吸入,吸入加热容器6、蒸汽存储装置31内的水与其内的水蒸汽进一步接触而使水蒸汽进一步液化,产生更大回吸力,将水进一步持续通过第一回水单向流动装置2吸入加热容器6、蒸汽存储装置31内,同时,将水进一步持续通过第二回水单向流动装置3吸入储水装置30内,完成回水过程。如此循环传热供暖。

在上述循环过程中,储水装置30内的水流入加热容器6和蒸汽存储装置31内,同时,加热容器6内的蒸汽补入到储水装置30内,进入到储水装置30内的水蒸汽在其内进行换热,散热,使水蒸汽液化,产生初始回吸力,此初始回吸力与储水装置30内的水流入蒸汽存储装置31内时并与其内的水蒸汽接触,使水蒸汽液化产生的初始回吸力,同时作用,形成合力,即更大的初始回吸力,这样,形成的初始回吸力更大,更易将水向加热容器6、蒸汽存储装置31、储水装置30内吸入,启动回水。

在上述循环过程中,加热容器6内的水蒸汽进入到蒸汽存储装置31内后通过蒸汽存储装置31向外散热,使水蒸汽液化,产生初始回吸力,此初始回吸力与储水装置30内的水流入蒸汽存储装置31内时并与其内的水蒸汽接触,使水蒸汽液化产生的初始回吸力,同时作用,形成合力,即更大的初始回吸力,这样,形成的初始回吸力更大,更易将水向加热容器6、蒸汽存储装置31、储水装置30内吸入,启动回水。

图4-6所示,增设第一回水通道15,通过该第一回水通道15、第一回水单向流动装置2使加热容器6与水箱1相连通;增设第二回水通道25,通过该第二回水通道25、第二回水单向流动装置3使储水装置30与水箱1相连通。这样,更方便连接、安装、制造。

图4-6所示,增设阻力通道32,通过该阻力通道32将蒸汽存储装置31与储水装置30相连通。由于阻力通道32的阻力作用,储水装置30内的水经过阻力通道32,总是晚于水蒸汽进入蒸汽存储装置31内,这样,确保水蒸汽进入蒸汽存储装置31内时,储水装置30内有足够的水流入蒸汽存储装置31内并与其内的水蒸汽接触,进行汽水换热,使水蒸汽液化,产生更大的回吸力(初始回吸力),将水箱1内的水通过第一回水单向流动装置2继续吸入加热容器6、蒸汽存储装置31内,同时,将水箱1内的水通过第二回水单向流动装置3继续吸入储水装置30内。

图4所示,加热容器6与水箱1之间由出水连接管9、水通道10、进水连接管11相连形成的通路上任意位置增设出水单向流动装置12。这样,当回水时,出水单向流动装置12关闭,避免出水回流,从而实现更好的回水。

图4、6所示,蒸汽存储装置31内设蒸汽通道22。这样,其内的水蒸汽液化速度更快,产生更大回吸力(初始回吸力),启动回水。

图5所示,蒸汽存储装置31为蒸汽仓。这样,能够存储更多的水蒸汽,当水蒸汽液化时,产生更大回吸力(初始回吸力)。

图4-6所示,蒸汽存储装置31为金属体,其内设有蒸汽通道22形成。这样,电热元件5将加热容器6侧壁加热,使加热容器6内水体侧面的少量水快速沸腾产生水蒸汽并膨胀(此时加热容器6内水体温度较低),水蒸汽迅速推动加热容器6内的水由上至下运动并进入蒸汽存储装置31内(加热容器6内较低温度的水进入蒸汽存储装置31内进行热交换,使蒸汽存储装置31温度与出水温度相一致),当加热容器6内的水排空后,加热容器6内加热壁上沾有的少量水也变为水蒸汽随后也进入蒸汽存储装置31内,并与蒸汽存储装置31进行热交换,水蒸汽释放出热量,与此同时,蒸汽存储装置31吸入该热量并存储,当回水时,回入到蒸汽存储装置31内的水又使蒸汽存储装置31温度降低(蒸汽存储装置31将热能向水中释放),当下次再出水时,来自加热容器6内的较低温度的水经过蒸汽存储装置31,蒸汽存储装置31再次将热能向水中释放,将蒸汽存储装置31温度进一步降低,随后来自加热容器6内的蒸汽进入蒸汽存储装置31,再与蒸汽存储装置31进行热交换,水蒸汽释放热量,蒸汽存储装置31吸收水蒸汽的热量,使水蒸汽液化。这样,蒸汽存储装置31内的水蒸汽直接被液化,并且通过蒸汽存储装置31将来自加热容器6内的水蒸汽、水,进行热交换,同时蒸汽存储装置31向外界散热,从而保持长时间持续不断的回吸力,吸入大量的凉水进入加热容器6内并与加热容器6内的水蒸汽混合,使加热容器6内的水蒸汽全部液化,产生巨大吸力,实现完全回水,这样,使其能够良好回水,水循环效率高。

在上述循环过程中,进入到蒸汽存储装置31内的水蒸汽与之进行热交换,同时蒸汽存储装置31向外界散热,并且蒸汽存储装置31不断的吸收大量的热,水蒸汽不断的释放出大量的热,使水蒸汽不断的液化,体积变小,长时间不断产生较大的回吸力,使水长时间不断被吸入加热容器6内,并与其内的水蒸汽混合,使水蒸汽全部液化,实现完全回水,使其能够良好回水。这样,回水量大,出水量也大,使水循环量变大,效率更高。

图5所示,增设水泵23,该水泵23与水箱1、加热容器6的水路相通。这样,当首次使用加热容器6内无水时或者使用过程当中,加热容器6内吸入空气,使其内无水,不能循环工作时,水泵23启动工作,将水箱1内的水注入加热容器6内,使用更方便。另外,在长期不使用时,可将系统水路开放,通过水泵23将系统内的水排出,使用更方便。

图4-6中,加热容器6为管状或筒状,立式设置。这样,更易生产,制造。

图4、5所示,在加热容器6、蒸汽存储装置31与出水连接管9之间增设蒸汽管20,通过该蒸汽管20将蒸汽存储装置31与出水连接管9相连通。这样,可以更好的容纳水蒸汽,并且水蒸汽可进入蒸汽管20内,将加热水时产生的不能还原为水的气体携带入并存留在蒸汽管20内,下次循环时被水流带走进入水箱1内,向大气排出。蒸汽管20材质为不锈钢或紫铜。这样,更易散热、回水。并且起到排气、消音作用。蒸汽管20可由金属接头形成。

图4所示,增设第三回水通道35,加热容器6通过该第三回水通道35与水箱1相连通,并且该第三回水通道35与加热容器6相通处高于第一回水通道15与加热容器6相通处。这样,当回水时,水流通过第三回水通道35在更高位置向加热容器6内补水,回水量更大,速递也更快,另外,使回入加热容器6内的水分流,减小震动。

图4所示,增设第一回水接头17、第三回水接头27,通过该第一回水接头17将加热容器6与第一回水通道15相连通,通过该第三回水接头27将加热容器6与第三回水通道35相连通。这样,更易安装、制造。

本发明两种技术方案中,加热容器6可由铝或铝合金材料制成,电热元件5采用ptc电热元件加热。这样,快速升温、快速传热、使其更好循环传热,工作效率更高。加热容器6可以是圆管状也可以是方管状,一般其是内圆外方,其内径一般6mm-30mm,长度10mm-300mm;当功率在600w以下时,内径最适宜10mm-16mm最好,长度在30mm-150mm为好。

本发明两种技术方案中,“启动回水”是指:初始回吸力将水箱1内的水吸入加热容器6、蒸汽存储装置31、储水装置30内,使加热容器6和蒸汽存储装置31、储水装置30内的水蒸汽液化,产生更大回吸力,将水箱内的水进一步向加热容器6、蒸汽存储装置31、储水装置30内吸入。

本发明两种技术方案中,“回水”是指:加热容器6、蒸汽存储装置31、储水装置30内的水蒸汽液化,体积变小,产生回吸力,将水箱1内的水吸入加热容器6、蒸汽存储装置31、储水装置30内的过程。

本发明两种技术方案中,水通道10可由水管构成,也可在散热体8内设密封通道形成。制造水热毯、垫、被褥、护肩、热疗服等产品,水通道10为管时,其内径为3mm-8mm,最佳内径为3.5mm、3.8mm、4mm、4.5mm、5mm。具体可为内径3.5mm外径5mm、内径4mm外径6mm。

本发明两种技术方案中,散热体8是指散热部分,具体可以是毯、垫、被褥、箱、袋、服装、鞋帽、披肩、护腰、护颈、护肘、护腕、护腿、护膝、护脚踝、散热器、床、床板、炕、炕板、地板、地面、墙等。图7中,散热体8为毯、垫、被褥体。图7中,水通道10在散热体8上的排布方式为一种并联方式,但不限于此,可以是任何的并联或串联方式的排布。

本发明两种技术方案中,储水装置30可由金属材料制成,当水蒸汽进入储水装置30内时,可在其内换热、散热,产生回吸力,在回水时产生合力,这样更易回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