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低温废热的高效供热系统及其新型压缩式换热机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416361阅读:283来源:国知局
一种基于低温废热的高效供热系统及其新型压缩式换热机组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属于能量高效传递与转换领域,特别地,涉及一种基于低温废热的高效供热系统及用于所述供热系统的新型压缩式换热机组。



背景技术: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我国北方地区供热能耗逐年俱增,2015年供热总能耗达1.78亿标准煤。供热热源所排放的大气污染物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我国北方地区冬季大气环境污染,同时鉴于中国能源消耗严重的现状,高效利用低温工业废热可有效降低供热系统的化石能源消耗,有助于降尘消霾。

目前,我国低温工业废热总量约占社会能耗总量的25%,可挖掘潜力巨大,低温工业余热供热技术是将回收的低温工业余热用于建筑采暖,是实现工业节能与建筑节能高效对接的关键技术之一,也是降低北方地区的供热化石能源消耗的关键技术。然而,采用何种技术及装备以高效回收利用低温工业废热是目前亟待解决的技术难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低温废热的高效供热系统,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基于低温废热的高效供热系统,包括废热源、热源站、一次热网管线系统、热力站和二次热网管线系统,所述热力站包括新型压缩式换热机组或水-水换热机组或热驱动大温差换热机组;所述一次热网管线系统为:一次热网供水干管一端与热源站的一次热网供水出口相连,另一端与热力站的一次热网供水入口相连,一次热网回水干管一端与热源站的一次热网回水入口相连,另一端与热力站的一次热网回水出口相连;所述二次热网管线系统为:二次热网供水干管与热力站的二次热网供水出口相连,二次网回水干管与热力站的二次热网回水入口相连。

进一步地,所述热源站包括防腐型换热器,热力站包括新型压缩式换热机组;所述一次热网管线系统为:一次热网供水干管一端与热源站的防腐型换热器的一次热网供水出口相连,另一端与热力站的新型压缩式换热机组的一次热网供水入口相连,一次热网回水干管一端与热源站的防腐型换热器的一次热网回水入口相连,另一端与热力站的新型压缩式换热机组的一次热网回水出口相连;所述二次热网管线系统为:二次热网供水干管与热力站的新型压缩式换热机组的二次热网供水出口相连,二次网回水干管与热力站的新型压缩式换热机组的二次热网回水入口相连。

进一步地,所述热源站包括防腐型换热器、水-水换热器和热泵机组,热力站包括新型压缩式换热机组或水-水换热器;所述一次网管线系统为:一次热网供水干管一端与热源站的热泵机组的一次热网供水出口相连,另一端与热力站的新型压缩式换热机组或水-水换热器的一次热网供水入口相连;热源站的水-水换热器的一次热网循环水出口与热泵机组的一次热网循环水入口相连,热泵机组的一次热网循环水进出口之间连接一个带阀门的旁通管;一次热网回水干管一端与热源站的水-水换热器的一次热网回水入口相连,另一端与热力站的新型压缩式换热机组或水-水换热器的一次热网回水出口相连;三次热网回水干管分别与热源站的水-水换热器的三次热网循环水出口、热泵机组的三次热网循环水出口和防腐型换热器的三次热网循环水入口相连;三次热网供水干管分别与热源站的水-水换热器三次热网循环水入口、热泵机组的三次热网循环水入口和防腐型换热器的三次热网循环水出口相连;所述二次热网管线系统为:二次热网供水干管与热力站的新型压缩式换热机组或水-水换热器的二次热网供水出口相连,二次热网的回水干管与热力站的新型压缩式换热机组或水-水换热器的二次热网回水入口相连。

进一步地,所述热源站包括防腐型换热器、水-水换热器、热泵机组和锅炉,热力站包括热驱动大温差换热机组;所述一次热网管线系统为:一次热网供水干管一端与热源站的锅炉的一次热网供水出口相连,另一端与热力站的热驱动大温差换热机组的一次热网供水入口相连,热源站的水-水换热器的一次热网循环水出口与热泵机组的一次热网循环水入口相连,热泵机组的一次热网循环水出口与锅炉的一次热网循环水入口相连,另外,热泵机组和锅炉的一次热网循环水进出口分别连接一根带有阀门的旁通管;一次热网回水干管一端与热源站的水-水换热器的一次热网回水入口相连,另一端与热力站的热驱动大温差换热机组的一次热网回水出口相连;三次热网回水干管分别与水-水换热器的三次热网循环水出口、热泵机组的三次热网循环水出口和防腐型换热器的三次热网循环水入口相连,三次热网供水干管分别与水-水换热器的三次热网循环水入口、热泵机组的三次热网循环水入口和防腐型换热器的三次热网循环水出口相连;所述二次热网管线系统为:二次热网供水干管与热力站的热驱动大温差换热机组的二次热网供水出口相连,二次热网回水干管与热力站的热驱动大温差换热机组的二次热网回水入口相连。

本发明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用于所述供热系统的新型压缩式换热机组,所述新型压缩式换热机组有以下几种形式。

所述新型压缩式换热机组包括高效压缩式热泵和水-水换热器;所述高效压缩式热泵为压缩-喷射复合热泵,包括压缩机、蒸发器、冷凝器、喷射器、再冷器、第一节流阀、第二节流阀、连接管线系统及阀门,其中连接管线系统包括一次热网管线系统、二次热网管线系统和工质管线系统;蒸发器的工质出口与压缩机的工质入口相连,压缩机的工质出口与喷射器的工作流体入口相连,喷射器的出口与冷凝器的工质入口相连,冷凝器的工质出口分别与第一节流阀和再冷器的高压工质入口相连,再冷器的高压工质出口与第二节流阀相连,第二节流阀的出口与蒸发器的工质入口相连;第一节流阀与再冷器的低压工质入口相连,再冷器的低压工质出口与喷射器的引射流体入口相连;一次热网管线系统为:一次热网供水入口与新型压缩式换热机组的水-水换热器的一次热网循环水入口相连,新型压缩式换热机组的水-水换热器的一次热网循环水出口与蒸发器的一次热网循环水入口相连,蒸发器的一次热网循环水出口与一次热网回水出口相连;二次热网管线系统为:二次热网回水入口分别与新型压缩式换热机组的水-水换热器的二次热网循环水入口和冷凝器的二次热网循环水入口相连,二次热网供水出口分别与新型压缩式换热机组的水-水换热器的二次热网循环水出口和冷凝器的二次热网循环水出口相连;工质管线系统为:冷凝器的出口工质分为两路,一路经再冷器的高压工质入口进入再冷器,放热降温后从再冷器的高压工质出口流出,经第二节流阀节流后进入蒸发器;另一路经第一节流阀节流后经再冷器的低压工质入口进入再冷器,吸热升温后从再冷器的低压工质出口流出,作为喷射器的引射流体被来自压缩机的工作流体引射至喷射器,两路工质在喷射器内混合、减速增压后流出,一起进入冷凝器。

所述新型压缩式换热机组包括高效压缩式热泵和水-水换热器;所述高效压缩式热泵为压缩-喷射复合热泵,包括压缩机、冷凝器、喷射器、蒸发器、气液分离器、第一节流阀、连接管线系统及阀门,其中连接管线系统包括一次热网管线系统、二次热网管线系统和工质管线系统;压缩机的出口与冷凝器的工质入口相连,冷凝器的工质出口与喷射器的工作流体入口相连,喷射器的出口与气液分离器相连,气液分离器中气态工质出口与压缩机的入口相连、液态工质出口与第一节流阀相连,第一节流阀与蒸发器的工质入口相连,蒸发器的工质出口与喷射器的引射流体入口相连;一次网管线系统为:一次热网供水入口与新型压缩式换热机组的水-水换热器的一次热网循环水入口相连,水-水换热器的一次热网循环水出口与蒸发器的一次热网循环水入口相连,蒸发器的一次热网循环水出口与一次热网回水出口相连;二次热网管线系统为:二次热网回水入口分别与新型压缩式换热机组中的水-水换热器的二次热网循环水入口和冷凝器的二次热网循环水入口相连,二次热网供水出口分别与新型压缩式换热机组中的水-水换热器的二次热网循环水出口和冷凝器的二次热网循环水出口相连;工质管线系统为:气液分离器的气态工质进入压缩机,工质在压缩机中增压后进入冷凝器,气液分离器中的液态工质经第一节流阀节流后进入蒸发器,在蒸发器中吸热升温后作为引射流体被来自冷凝器的工作流体引射至喷射器,两路工质在喷射器内混合、减速增压后流出,一起进入气液分离器。

所述新型压缩式换热机组包括高效压缩式热泵和水-水换热器;所述高效压缩式热泵为压缩机中间补气的压缩式热泵,包括压缩机、冷凝器、第一节流阀、闪蒸罐、第二节流阀、蒸发器、连接管线系统及阀门,其中连接管线系统包括一次热网管线系统、二次热网管线系统和工质管线系统;压缩机的出口与冷凝器的工质入口相连,冷凝器的工质出口与第一节流阀相连,闪蒸罐分别与第一节流阀、第二节流阀和压缩机补气口相连,第二节流阀与蒸发器的工质入口相连,蒸发器的工质出口与压缩机的入口相连;一次热网管线系统为:一次热网供水入口与新型压缩式换热机组的水-水换热器的一次热网循环水入口相连,水-水换热器的一次热网循环水出口与蒸发器的一次热网循环水入口相连,蒸发器的一次热网循环水出口与一次热网回水出口相连;二次热网管线系统为:二次热网回水入口分别与新型压缩式换热机组中的水-水换热器的二次热网循环水入口和冷凝器的二次热网循环水入口相连,二次热网供水出口分别与新型压缩式换热机组中的水-水换热器的二次热网循环水出口和冷凝器的二次热网循环水出口相连;工质管线系统为:闪蒸罐中的气态工质从压缩机的补气口进入压缩机,闪蒸罐中的液态工质经第二节流阀节流后进入蒸发器,在蒸发器中吸热升温后进入压缩机,与来自补气口工质在压缩机内混合增压后流出,一起进入冷凝器。

所述新型压缩式换热机组包括高效压缩式热泵和水-水换热器;所述高效压缩式热泵为两级压缩式热泵,包括第一压缩机、第二压缩机、冷凝器、第一节流阀、气液分离器、第二节流阀、蒸发器、连接管线系统及阀门,其中连接管线系统包括一次热网管线系统、二次热网管线系统和工质管线系统;第一压缩机的工质出口分别与气液分离器的气态工质出口和第二压缩机的工质入口相连,第二压缩机的工质出口与冷凝器的工质入口相连,冷凝器的工质出口与第二节流阀相连,气液分离器分别与第一节流阀、第二节流阀以及第一压缩机的工质出口和第二压缩机的工质入口相连,第一节流阀与蒸发器的工质入口相连,蒸发器的工质出口与第一压缩机的工质入口相连;一次热网管线系统为:一次热网供水入口与新型压缩式换热机组中的水-水换热器的一次热网循环水入口相连,水-水换热器的一次热网循环水出口与蒸发器的一次热网循环水入口相连,蒸发器的一次热网循环水出口与一次热网回水出口相连;二次热网管线系统为:二次热网回水入口分别与新型压缩式换热机组中的水-水换热器的二次热网循环水入口和冷凝器的二次热网循环水入口相连,二次热网供水出口分别与新型压缩式换热机组中的水-水换热器的二次热网循环水出口和冷凝器的二次热网循环水出口相连;工质管线系统为:气液分离器中的液态工质经第一节流阀节流后进入蒸发器,在蒸发器中吸热后变为气态工质进入第一压缩机,在第一压缩机中增压后与来自气液分离器的气态工质混合,混合工质经第二压缩机增压后一起进入冷凝器,在冷凝器中放热降温后,经第二节流阀节流后进入气液分离器。

所述新型压缩式换热机组包括高效压缩式热泵和水-水换热器;所述高效压缩式热泵为复叠压缩式热泵,所述热泵包括低压热泵系统和高压热泵系统,其中高压热泵系统包括第二压缩机、冷凝器、第二节流阀、蒸发-冷凝热交换器、连接管线系统及阀门,第二压缩机的工质出口与冷凝器的工质入口相连,冷凝器的工质出口与第二节流阀相连,第二节流阀与蒸发-冷凝热交换器的蒸发侧工质入口相连,蒸发-冷凝热交换器的蒸发侧工质出口与第二压缩机的工质入口相连;低压热泵系统包括第一压缩机、蒸发-冷凝热交换器、第一节流阀、蒸发器、连接管线系统及阀门,第一压缩机的工质出口与蒸发-冷凝热交换器的冷凝侧工质入口相连,蒸发-冷凝热交换器的冷凝侧工质出口与第一节流阀相连;第一节流阀与蒸发器的工质入口相连,蒸发器的工质出口与第一压缩机的工质入口相连;其中连接管线系统分为一次热网管线系统、二热次网管线系统和工质管线系统;一次热网管线系统为:一次热网供水入口与新型压缩式换热机组的水-水换热器的一次热网循环水入口相连,水-水换热器的一次热网循环水出口与蒸发器的一次热网循环水入口相连,蒸发器的一次热网循环水出口与一次热网回水出口相连;二次热网管线系统为:二次热网回水入口分别与新型压缩式换热机组中的水-水换热器的二次热网循环水入口和冷凝器的二次热网循环水入口相连,二次热网供水出口分别与新型压缩式换热机组中的水-水换热器的二次热网循环水出口和冷凝器的二次热网循环水出口相连;工质管线系统为:第一压缩机中的工质经压缩机增压后进入蒸发-冷凝热交换器的冷凝侧,放热降温后经第一节流阀节流后进入蒸发器,在蒸发器中吸热后变为气态工质进入第一压缩机;来自第二压缩机的高压气态工质进入冷凝器放热降温后,经第二节流阀节流后进入蒸发-冷凝热交换器的蒸发侧,吸热升温后进入第二压缩机中增压。

所述新型压缩式换热机组包括高效压缩式热泵和水-水换热器;所述高效压缩式热泵为复叠压缩式热泵,所述热泵包括低压热泵系统和高压热泵系统,其中高压热泵系统包括第二压缩机、第二冷凝器、蒸发-冷凝热交换器、第二节流阀、第二蒸发器、连接管线系统及阀门,第二压缩机的工质出口与第二冷凝器的工质入口相连,第二冷凝器的工质出口与蒸发-冷凝热交换器的冷凝侧工质入口相连,蒸发-冷凝热交换器的冷凝侧工质出口与第二节流阀相连,第二节流阀与第二蒸发器的工质入口相连,第二蒸发器的工质出口与第二压缩机的工质入口相连;低压热泵系统包括第一压缩机、第一冷凝器、第一节流阀、第一蒸发器、连接管线系统及阀门,第一压缩机的工质出口与第一冷凝器的工质入口相连,第一冷凝器的工质出口与第一节流阀相连,第一节流阀与第一蒸发器的工质入口相连,第一蒸发器的工质出口与蒸发-冷凝热交换器的蒸发侧的工质入口相连,蒸发-冷凝热交换器蒸发侧的工质出口与第一压缩机的工质入口相连,其中连接管线系统分为一次热网管线系统、二次热网管线系统和工质管线系统;一次热网管线系统为:一次热网供水入口与新型压缩式换热机组的水-水换热器的一次热网循环水入口相连,水-水换热器的一次热网循环温水出口与第二蒸发器的一次热网循环水入口相连,第二蒸发器的一次热网循环水出口与一次热网回水出口相连;二次热网管线系统为:二次热网回水入口分别与新型压缩式换热机组中的水-水换热器的二次热网循环水入口和第一冷凝器的二次热网循环水入口相连,二次热网供水出口分别与新型压缩式换热机组中的水-水换热器的二次热网循环水出口和第二冷凝器的二次热网循环水出口相连,第一冷凝器的二次热网循环水出口与第二冷凝器的二次热网循环水入口相连;工质管线系统为:第一压缩机中的工质经增压后进入第一冷凝器,放热降温后经第一节流阀节流后进入蒸发器,在蒸发器中吸热后变为气态工质进入蒸发-冷凝热交换器蒸发侧继续吸热升温,然后进入第一压缩机中增压,来自第二压缩机的高压气态工质进入第二冷凝器放热降温后进入蒸发-冷凝热交换器冷凝侧,继续放热后经第二节流阀节流后进入第二蒸发器,吸热升温后进入第二压缩机中增压。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1、常规供热系统因其一次热网回水温度高而致使其经济输热距离短,工业余热回收效率偏低,从而导致低温工业废热利用率低、回收成本高,新型压缩式换热机组或热驱动大温差换热机组可以产生较低温度的一次网回水,降低换热过程中的不可逆损失,并有助于大幅提升热网经济输热距离,高效回收低温工业废热。

2、热源站通过将水-水换热器、增热型热泵机组和锅炉优化匹配,可梯级利用工业余热,使工业余热得到高效利用;

3、高效利用低温工业废热可有效降低供热系统的化石能源消耗量和供热成本,并有助于实现消尘减霾,为我国北方地区大型燃煤锅炉集中供热系统的清洁能源供热升级改造或洁净能源供热系统的规划与设计提供参考。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一种基于低温废热的高效供热系统的实施例1示意图,其中热力站为压缩式换热机组;

图2为本发明的一种基于低温废热的高效供热系统的实施例2示意图,其中热力站为压缩式换热机组;

图3为本发明的一种基于低温废热的高效供热系统的实施例3示意图,其中热力站为水-水换热器;

图4为本发明的一种基于低温废热的高效供热系统的实施例4示意图,其中热力站为大温差换热机组;

图5为本发明的一种基于低温废热的高效供热系统的压缩式换热机组的实施例1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的一种基于低温废热的高效供热系统的压缩式换热机组的实施例2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的一种基于低温废热的高效供热系统的压缩式换热机组的实施例3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的一种基于低温废热的高效供热系统的压缩式换热机组的实施例4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的一种基于低温废热的高效供热系统的压缩式换热机组的实施例5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的一种基于低温废热的高效供热系统的压缩式换热机组的实施例6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更加详细的描述。在附图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以及方位性的词语均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在本发明的一个宽泛实施例中,一种基于低温废热的高效供热系统,包括废热源、热源站、一次热网管线系统、热力站和二次热网管线系统,其中,所述热力站包括新型压缩式换热机组或水-水换热机组或热驱动大温差换热机组,所述新型压缩式换热机组主要包括高效压缩式热泵和水-水换热器;所述一次热网管线系统为:一次热网供水干管一端与热源站的一次热网供水出口相连,另一端与热力站的一次热网供水入口相连,一次热网回水干管一端与热源站的一次热网回水入口相连,另一端与热力站的一次热网回水出口相连;二次热网管线系统连接方式为:二次热网供水干管与热力站的二次热网供水出口相连,二次网回水干管与热力站的二次热网回水入口相连。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不同实施例分别进行详细说明。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本发明的一种基于低温废热的高效供热系统,其热源站包括防腐型换热器,所述防腐型换热器为防腐水-水换热器或防腐汽-水换热器;其热力站包括新型压缩式换热机组。

一次热网管线系统为:一次热网供水干管一端与热源站的防腐型换热器的一次热网供水出口相连,另一端与热力站的新型压缩式换热机组的一次热网供水入口相连;一次热网回水干管一端与热源站的防腐型换热器的一次热网回水入口相连,另一端与热力站的新型压缩式换热机组的一次热网回水出口相连。

二次热网管线系统连接方式为:二次网供水干管与热力站的新型压缩式换热机组的二次热网供水出口相连,二次网回水干管与热力站的新型压缩式换热机组的二次热网回水入口相连。

实施例2

如图2所示,本发明的一种基于低温废热的高效供热系统,其热源站包括防腐型换热器、水-水换热器和热泵机组,其中防腐型换热器为防腐水-水换热器或防腐汽-水换热器,热泵机组为压缩式热泵机组或吸收式热泵机组;热力站包括新型压缩式换热机组。

一次热网管线系统为:一次热网供水干管一端与热源站的热泵机组的一次热网供水出口相连,另一端与热力站的新型压缩式换热机组的一次热网供水入口相连;热源站的水-水换热器的一次热网循环水出口与热泵机组的一次热网循环水入口相连,另外,热泵机组的一次热网循环水进出口之间连接一个带阀门的旁通管;一次热网回水干管一端与热源站的水-水换热器的一次热网回水入口相连,另一端与热力站的新型压缩式换热机组的一次热网回水出口相连;三次热网回水干管分别与热源站的水-水换热器的三次热网循环水出口、热泵机组的三次热网循环水出口和防腐型换热器的三次热网循环水入口相连;三次热网供水干管分别与热源站的水-水换热器三次热网循环水入口、热泵机组的三次热网循环水入口和防腐型换热器的三次热网循环水出口相连。

二次热网管线系统连接方式为:二次热网供水干管与热力站的新型压缩式换热机组的二次热网供水出口相连,二次热网的回水干管与热力站的新型压缩式换热机组的二次热网回水入口相连。

实施例3

如图3所示,本发明的基于低温废热的高效供热系统,其热源站包括防腐型换热器、水-水换热器和热泵机组,其中防腐型换热器为防腐水-水换热器或防腐汽-水换热器,热泵机组为压缩式热泵机组或吸收式热泵机组;热力包括水-水换热器。

一次热网管线系统为:一次热网供水干管一端与热源站的热泵机组的一次热网供水出口相连,另一端与热力站的水-水换热器的一次热网供水入口相连,热源站的水-水换热器的一次热网循环水出口与热泵机组的一次热网循环水入口相连,另外,热泵机组的一次热网循环水进出口连接一个带阀门的旁通管;一次热网回水干管一端与热源站的水-水换热器的一次热网循环水入口相连,另一端与热力站的水-水换热器的一次热网回水出口相连,三次热网回水干管分别与水-水换热器的三次热网循环水出口、热泵机组的三次热网循环水出口和防腐型换热器的三次热网循环水入口相连,三次热网供水干管分别与水-水换热器的三次热网循环水入口、热泵机组的三次热网循环水入口和防腐型换热器的三次热网循环水出口相连。

二次网管线系统连接方式为:二次网供水干管与热力站的水-水换热器的二次热网供水出口相连,二次网回水干管与热力站的水-水换热器的二次热网回水入口相连。

实施例4

如图4所示,本发明的一种基于低温废热的高效供热系统其热源站包括防腐型换热器、水-水换热器、热泵机组和锅炉,其中防腐型换热器为防腐水-水换热器或防腐汽-水换热器,热泵机组为压缩式热泵机组或吸收式热泵机组,锅炉为燃煤或燃气锅炉;热力站包括热驱动大温差换热机组热驱动,大温差换热机组为吸收式换热机组或喷射式换热机组或吸附式换热机组。

一次热网管线系统为:一次热网供水干管一端与热源站的锅炉的一次热网供水出口相连,另一端与热力站的热驱动大温差换热机组的一次热网供水入口相连,热源站的水-水换热器的一次热网循环水出口与热泵机组的一次热网循环水入口相连,热泵机组的一次热网循环水出口与锅炉的一次热网循环水入口相连,另外,热泵机组和锅炉的一次热网循环水进出口分别连接一根带有阀门的旁通管;一次热网回水干管一端与热源站的水-水换热器的一次热网回水入口相连,另一端与热力站的热驱动大温差换热机组的一次热网回水出口相连,三次热网回水干管分别与热源站的水-水换热器的三次热网循环水出口、热泵机组的三次热网循环水出口和防腐型换热器的三次热网循环水入口相连,三次热网供水干管分别与热源站的水-水换热器的三次热网循环水入口、热泵机组的三次热网循环水入口和防腐型换热器的三次热网循环水出口相连。

二次热网管线系统连接方式为:二次热网供水干管与热力站的热驱动大温差换热机组的二次热网供水出口相连,二次热网回水干管与热力站的热驱动大温差换热机组的二次热网回水入口相连。

本发明的一种基于低温废热的高效供热系统,上述实施例1和2中的压缩式换热机组根据热泵的工艺形式,同样包含以下几种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如图5所示,新型压缩式换热机组中所述的热泵为压缩-喷射复合热泵,包括压缩机、蒸发器、冷凝器、喷射器、再冷器、第一节流阀、第二节流阀、连接管线系统及阀门,其中连接管线系统包括一次热网管线系统、二次热网管线系统和工质管线系统。

蒸发器的工质出口与压缩机的工质入口相连,压缩机的工质出口与喷射器的工作流体入口相连,喷射器的出口与冷凝器的工质入口相连,冷凝器的工质出口分别与第一节流阀和再冷器的高压工质入口相连,再冷器的高压工质出口与第二节流阀相连,第二节流阀的出口与蒸发器的工质入口相连;第一节流阀与再冷器的低压工质入口相连,再冷器的低压工质出口与喷射器的引射流体入口相连。

一次热网管线系统为:一次热网供水入口与新型压缩式换热机组的水-水换热器的一次热网循环水入口相连,水-水换热器的一次热网循环水出口与蒸发器的一次热网循环水入口相连,蒸发器的一次热网循环水出口与一次热网回水出口相连。

二次热网管线系统为:二次热网回水入口分别与新型压缩式换热机组中的水-水换热器的二次热网循环水入口和冷凝器的二次热网循环水入口相连,二次热网供水出口分别与水-水换热器的二次热网循环水出口和冷凝器的二次热网循环水出口相连。

工质管线系统为:冷凝器的出口工质分为两路,一路经再冷器的高压工质入口进入再冷器,放热降温后从再冷器的高压工质出口流出,经第二节流阀节流后进入蒸发器;另一路经第一节流阀节流后经再冷器的低压工质入口进入再冷器,吸热升温后从再冷器的低压工质出口流出,作为喷射器的引射流体被来自压缩机的工作流体引射至喷射器,两路工质在喷射器内混合、减速增压后流出,一起进入冷凝器。

实施例2

如图6所示,新型压缩式换热机组中所述的热泵为压缩-喷射复合热泵,包括压缩机、冷凝器、喷射器、蒸发器、气液分离器、第一节流阀、连接管线系统及阀门,其中连接管线系统包括一次热网管线系统、二次热网管线系统和工质管线系统。

压缩机的出口与冷凝器的工质入口相连,冷凝器的工质出口与喷射器的工作流体入口相连,喷射器的出口与气液分离器相连,气液分离器中气态工质出口与压缩机的入口相连、液态工质出口与第一节流阀相连,第一节流阀与蒸发器的工质入口相连,蒸发器的工质出口与喷射器的引射流体入口相连。

一次热网管线系统为:一次热热网供水入口与新型压缩式换热机组的水-水换热器的一次热网循环水入口相连,水-水换热器的一次热网循环水出口与蒸发器的一次热网循环水入口相连,蒸发器的一次热网循环水出口与一次热网回水出口相连。

二次热网管线系统为:二次热网回水入口分别与水-水换热器的二次热网循环水入口和冷凝器的二次热网循环水入口相连,二次热网供水出口分别与水-水换热器的二次热网循环水出口和冷凝器的二次热网循环水出口相连。

工质管线系统为:气液分离器的气态工质进入压缩机,工质在压缩机中增压后进入冷凝器,气液分离器中的液态工质经第一节流阀节流后进入蒸发器,在蒸发器中吸热升温后作为引射流体被来自冷凝器的工作流体引射至喷射器,两路工质在喷射器内混合、减速增压后流出,一起进入气液分离器。

实施例3

如图7所示,新型压缩式换热机组中所述的热泵为压缩机中间补气的压缩式热泵,包括压缩机、冷凝器、第一节流阀、闪蒸罐、第二节流阀、蒸发器、连接管线系统及阀门,其中连接管线系统包括一次热网管线系统、二次热网管线系统和工质管线系统。

压缩机的出口与冷凝器的工质入口相连,冷凝器的工质出口与第一节流阀相连,闪蒸罐分别与第一节流阀、第二节流阀和压缩机补气口相连,第二节流阀与蒸发器的工质入口相连,蒸发器的工质出口与压缩机的入口相连。

一次热网管线系统为:一次热网供水入口与新型压缩式换热机组的水-水换热器的一次热网循环水入口相连,水-水换热器的一次热网循环水出口与蒸发器的一次热网循环水入口相连,蒸发器的一次热网循环水出口与一次热网回水出口相连。

二次热网管线系统为:二次热网回水入口分别与新型压缩式换热机组中的水-水换热器的二次热网循环水入口和冷凝器的二次热网循环水入口相连,二次热网供水出口分别与新型压缩式换热机组中的水-水换热器的二次热网循环水出口和冷凝器的二次热网循环水出口相连。

工质管线系统为:闪蒸罐中的气态工质从压缩机的补气口进入压缩机,闪蒸罐中的液态工质经第二节流阀节流后进入蒸发器,在蒸发器中吸热升温后进入压缩机,与来自补气口工质在压缩机内混合增压后流出,一起进入冷凝器。

实施例4

如图8所示,新型压缩式换热机组中所述的热泵为两级压缩式热泵,包括第一压缩机、第二压缩机、冷凝器、第一节流阀、气液分离器、第二节流阀、蒸发器、连接管线系统及阀门,其中连接管线系统包括一次热网管线系统、二次热网管线系统和工质管线系统。

第一压缩机的工质出口分别与气液分离器的气态工质出口和第二压缩机的工质入口相连,第二压缩机的工质出口与冷凝器的工质入口相连,冷凝器的工质出口与第二节流阀相连,气液分离器分别与第一节流阀、第二节流阀以及第一压缩机的工质出口和第二压缩机的工质入口相连,第一节流阀与蒸发器的工质入口相连,蒸发器的工质出口与第一压缩机的工质入口相连。

一次热网管线系统为:一次热网供水入口与新型压缩式换热机组的水-水换热器的一次热网循环水入口相连,水-水换热器的一次热网循环水出口与蒸发器的一次热网循环水入口相连,蒸发器的一次热网循环水出口与一次热网回水出口相连。

二次热网管线系统为:二次热网回水入口分别与新型压缩式换热机组中的水-水换热器的二次热网循环水入口和冷凝器的二次热网循环水入口相连,二次热网供水出口分别与新型压缩式换热机组中的水-水换热器的二次热网循环水出口和冷凝器的二次热网循环水出口相连。

工质管线系统为:气液分离器中的液态工质经第一节流阀节流后进入蒸发器,在蒸发器中吸热后变为气态工质进入第一压缩机,在第一压缩机中增压后与来自气液分离器的气态工质混合,混合工质经第二压缩机增压后一起进入冷凝器,在冷凝器中放热降温后,经第二节流阀节流后进入气液分离器。

实施例5

如图9所示,新型压缩式换热机组中所述的热泵为复叠压缩式热泵,所述热泵包括低压热泵系统和高压热泵系统,其中高压热泵系统包括第二压缩机、冷凝器、第二节流阀、蒸发-冷凝热交换器、连接管线系统及阀门,第二压缩机的工质出口与冷凝器的工质入口相连,冷凝器的工质出口与第二节流阀相连,第二节流阀与蒸发-冷凝热交换器的蒸发侧工质入口相连,蒸发-冷凝热交换器的蒸发侧工质出口与第二压缩机的工质入口相连;低压热泵系统包括第一压缩机、蒸发-冷凝热交换器、第一节流阀、蒸发器、连接管线系统及阀门,第一压缩机的工质出口与蒸发-冷凝热交换器的冷凝侧工质入口相连,蒸发-冷凝热交换器的冷凝侧工质出口与第一节流阀相连;第一节流阀与蒸发器的工质入口相连,蒸发器的工质出口与第一压缩机的工质入口相连;其中连接管线系统分为一次热网管线系统、二次热网管线系统和工质管线系统。

一次热网管线系统为:一次热网供水入口与新型压缩式换热机组的水-水换热器的一次热网循环水入口相连,水-水换热器的一次热网循环水出口与蒸发器的一次热网循环水入口相连,蒸发器的一次热网循环水出口与一次热网回水出口相连。

二次热网管线系统为:二次热网回水入口分别与新型压缩式换热机组中的水-水换热器的二次热网循环水入口和冷凝器的二次热网循环水入口相连,二次热网供水出口分别与新型压缩式换热机组中的水-水换热器的二次热网循环水出口和冷凝器的二次热网循环水出口相连。

工质管线系统为:第一压缩机中的工质经压缩机增压后进入蒸发-冷凝热交换器的冷凝侧,放热降温后经第一节流阀节流后进入蒸发器,在蒸发器中吸热后变为气态工质进入第一压缩机;来自第二压缩机的高压气态工质进入冷凝器放热降温后,经第二节流阀节流后进入蒸发-冷凝热交换器的蒸发侧,吸热升温后进入第二压缩机中增压。

实施例6

如图10所示,新型压缩式换热机组中所述的热泵为复叠压缩式热泵,所述热泵包括低压热泵系统和高压热泵系统,其中高压热泵系统包括第二压缩机、第二冷凝器、蒸发-冷凝热交换器、第二节流阀、第二蒸发器、连接管线系统及阀门,第二压缩机的工质出口与第二冷凝器的工质入口相连,第二冷凝器的工质出口与蒸发-冷凝热交换器的冷凝侧工质入口相连,蒸发-冷凝热交换器的冷凝侧工质出口与第二节流阀相连,第二节流阀与第二蒸发器的工质入口相连,第二蒸发器的工质出口与第二压缩机的工质入口相连;低压热泵系统包括第一压缩机、第一冷凝器、第一节流阀、第一蒸发器、连接管线系统及阀门,第一压缩机的工质出口与第一冷凝器的工质入口相连,第一冷凝器的工质出口与第一节流阀相连,第一节流阀与第一蒸发器的工质入口相连,第一蒸发器的工质出口与蒸发-冷凝热交换器的蒸发侧的工质入口相连,蒸发-冷凝热交换器蒸发侧的工质出口与第一压缩机的工质入口相连,其中连接管线系统分为一次热网管线系统、二次热网管线系统和工质管线系统。

一次热网管线系统为:一次热网供水入口与新型压缩式换热机组的水-水换热器的一次热网循环水入口相连,水-水换热器的一次热网循环水出口与第二蒸发器的一次热网循环水入口相连,第二蒸发器的一次热网循环水出口与一次热网回水出口相连。

二次热网管线系统为:二次热网回水入口分别与新型压缩式换热机组中的水-水换热器的二次热网循环水入口和第一冷凝器的二次热网循环水入口相连,二次热网供水出口分别与新型压缩式换热机组中的水-水换热器的二次热网循环水出口和第二冷凝器的二次热网循环水出口相连,第一冷凝器的二次热网循环水出口与第二冷凝器的二次热网循环水入口相连。

工质管线系统为:第一压缩机中的工质经增压后进入第一冷凝器,放热降温后经第一节流阀节流后进入蒸发器,在蒸发器中吸热后变为气态工质进入蒸发-冷凝热交换器蒸发侧继续吸热升温,然后进入第一压缩机中增压,来自第二压缩机的高压气态工质进入第二冷凝器放热降温后进入蒸发-冷凝热交换器冷凝侧,继续放热后经第二节流阀节流后进入第二蒸发器,吸热升温后进入第二压缩机中增压。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以上对本发明做了详尽的描述,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领域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发明的内容并加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且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的实施例,凡根据本发明的精神实质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