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两级或多级中增加低温供热端的方法与复合吸收式机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770743阅读:19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在两级或多级中增加低温供热端的方法与复合吸收式机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低温余热利用与热泵/制冷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
为了能够利用更低温度的余热资源和为用户提供更高温度的热负荷,也为了能够利用较低温度的余热进行制冷,人们开发了数种两级和多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制冷机组。但随着级数的提高,机组的性能指数则随之下降——对于确定的余热资源来说,级数越低热泵的性能指数越高但供热温度越低,级数越高热泵性能指数越低但供热温度越高;另外,不同级数热泵之间的性能指数是跳跃、不连贯的——比如,余热参数和供热参数相同时,比较两级机组,三级机组的性能指数则大幅降低;换一个角度看,各级数机组都有自己对应的合理工作参数区间,但这些合理的参数区间是不连贯的。当利用余热资源进行制冷时,以环境作为高温热源的(冷却介质)温度是相对不变的,余热温度越低越需要级数越高的制冷机。当可利用的余热温度区间较宽时,则同样遇到单一级数的制冷机不能充分利用余热获取更多制冷效益的问题。因此,单一级数机组的使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往往不能在充分满足热用户的用热需求和充分地利用余热资源两个方面令人满意。从余热资源的利用角度看,机组的性能指数低则余热资源就不能得到充分的利用,这也是损失。
在被加热介质的初始温度较低而终了温度较高、加热温度区间较宽情况下,采用低级数机组时性能指数高但供热温度低,往往不能满足被加热介质的全部加热需求;采用级数高的机组时性能指数低而供热温度高,能够满足被加热介质的加热需求,但余热利用率不高。同样地,在进行余热制冷时,当可利用的余热资源温度变化范围较大——初始温度较高,有适宜于采用低级数制冷机组的温度段;终了温度较低,采用高级数制冷机组仍可利用该段温度的余热资源进行制冷——时,采用单一级数的机组也是不完美的。此时,不同级数的机组组成联合系统——作热泵使用时,低级数机组用于满足低温热需求,高级数机组用于满足高温热需求;作制冷机使用时,低级数机组利用温度高的余热,高级数机组利用温度低的余热一一可以实现在满足冷/热需用户需求的前提下较为充分地利用余热资源,但这将导致系统复杂、造价高、运行复杂和经济效益降低。
两级及其以上级数的机组,作为热泵具有供热温度高的优势,但针对被加热介质初始温度较低而终了温度较高、温度区间宽的场合,独自使用时余热利用率不高;作为制冷机具有利用更低余热资源进行制冷的优势,但在余热资源的初始温度较高的场合,独自使用时同样存在着余热利用率低的问题。因此,本着结构简单、性能指数高、能够满足需求的原则,在两级、多级机组中增加具有较高性能指数的低温供热端,得到一体式多端供热的复合吸收式机组,可以弥补机组在上述情况下的不足。发明内容-
10本发明的目的是要提供在两级或多级中增加低温供热端的方法和由此得到的增加了低温供热端的两级或多级复合吸收式机组。
在两级或多级中增加低温供热端的方法,是在两级或多级吸收式机组中,或增加发生器、冷凝器、节流阀、第二节流阀和溶液热交换器并采用溶液并联循环,或增加发生器、冷凝器、节流阀、第二节流阀和溶液热交换器并釆用溶液串联循环,或增加发生器、冷凝器、节流阀、第二节流阔和溶液泵并采用溶液串联循环,由输出稀溶液的部件——或吸收-蒸发器、或低压吸收器、或吸收器、或发生器——向新增发生器提供稀溶液,利用发生器产生的高温冷剂蒸汽作为新增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加热进入新增发生器的稀溶液释放冷剂蒸汽向新增冷凝器提供,新增冷凝器成为复合吸收式机组的相邻低温供热端;①增加发生器、冷凝器、节流阀、第二节流阀和溶液热交换器并采用溶液并联循环方案时,由稀溶液输出部件经溶液泵、新增溶液热交换器连通新增发生器,新增发生器再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连通稀溶液输出部件,由产生高温冷剂蒸汽的发生器增设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发生器后新增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二节流阀连通新增冷凝器——冷剂蒸汽流经新增发生器放热于稀溶液后成冷剂液、再经节流进入新增冷凝器,新增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连通机组原有蒸发器,新增冷凝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成为复合吸收式机组的低温供热端,得到两级或多级基础上溶液并联循环复合吸收式机组;②增加发生器、冷凝器、节流阀、第二节流魄和溶液泵并采用溶液串联循环方案时,将稀溶液提供部件经溶液泵、 一个或若干个溶液热交换器连通产高温冷剂蒸汽的发生器改为稀溶液提供部件经溶液泵、 一个或若干个溶液热交换器连通新增发生器,新增发生器再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连通产高温冷剂蒸汽的发生器,由产生高温冷剂蒸汽的发生器增设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发生器后新增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二节流阀连通新增冷凝器——冷剂蒸汽流经新增发生器放热于稀溶液后成冷剂液、再经节流进入新增冷凝器,新增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连通机组原有蒸发器,新增冷凝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成为复合吸收式机组的低温供热端,得到两级或多级基础上溶液串联循环复合吸收式机组;③增加发生器、冷凝器、节流阀、第二节流阀和溶液热交换器并采用溶液串联循环方案时,将稀溶液提供部件经溶液泵、 一个或若干个溶液热交换器连通产高温冷剂蒸汽的发生器改为稀溶液提供部件经溶液泵、一个或若干个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连通产高温冷剂蒸汽的发生器,产高温冷剂蒸汽的发生器再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连通新增发生器,由产生高温冷剂蒸汽的发生器增设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发生器后新增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二节流阀连通新增冷凝器——冷剂蒸汽流经新增发生器放热于稀溶液后成冷剂液、再经节流进入新增冷凝器,新增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连通机组原有蒸发器,新增冷凝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成为复合吸收式机组的低温供热端,得到两级或多级基础上溶液串联循环复合吸收式机组;上述方法中,当不增加第二节流阀时,将为新增发生器提供冷剂蒸汽以用作驱动热介质的发生器的原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冷凝器改为发生器有冷剂蒸汽管路顺序
11连通新增发生器和冷凝器——发生器产生的全部冷剂蒸汽首先流经新增发生器用作驱动 热介质放热后再进入冷凝器向被加热介质供热。
结合下述具体的两级或多级吸收式机组,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得到相应的增加了低温 供热端的复合吸收式机组
1.单发生器型两级机组基础上增加低温供热端的复合吸收式机组,其特征是在由吸 收-蒸发器向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单发生器型两级吸收式机组中,采用溶液并联循环时 新增加发生器、冷凝器、节流阀、第二节流阀和溶液热交换器,采用串联溶液循环时再增 加溶液泵,得到由新增冷凝器作为低温供热端的单发生器型三供热端复合吸收式机组;在 由发生器、冷凝器、蒸发器、吸收-蒸发器、吸收器、节流阔、冷剂液泵或第二节流阀、 溶液泵、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组成、由吸收-蒸发器向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 的单发生器型两级第一类吸收式机组中,采用溶液并联循环方案,得到溶液并联循环单发 生器型三供热端两级复合吸收式机组——①结构上,新增加发生器、冷凝器、节流阀、第 二节流阀和溶液热交换器,吸收-蒸发器经溶液泵增设稀溶液管路并再经新增溶液热交换 器连通新增发生器,新增发生器还有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连通吸收-蒸发器或连 通吸收器,由发生器增设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发生器后新增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 增第二节流阀连通新增冷凝器,新增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冷凝器,新增冷凝 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连通蒸发器,新增冷凝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 通;②流程上,吸收-蒸发器向新增发生器提供稀溶液后浓溶液回到吸收-蒸发器或吸收器, 发生器向新增发生器提供冷剂蒸汽作为其驱动热介质放热后冷剂液经节流进入新增冷凝 器,新增冷凝器自新增发生器得到冷剂蒸汽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新增冷凝器成为单发生 器型两级第一类吸收式机组的新增低温供热端,从而得到溶液并联循环单发生器型三供热 端两级复合吸收式机组;采用溶液串联循环方案,得到溶液串联循环单发生器型三供热端 两级复合吸收式机组——①结构上,新增加发生器、冷凝器、节流阀、第二节流阀和溶液 泵,将吸收-蒸发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连通发生 器改为吸收-蒸发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连通新增 发生器后新增发生器再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连通发生器,由发生器增设冷剂蒸汽管 路连通新增发生器后新增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二节流阀连通新增冷凝器,新增 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冷凝器,新增冷凝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连通 蒸发器,新增冷凝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②流程上,吸收-蒸发器向新增发 生器提供稀溶液后浓溶液回到发生器,发生器向新增发生器提供冷剂蒸汽作为其驱动热介 质放热后冷剂液经节流进入新增冷凝器,新增冷凝器自新增发生器得到冷剂蒸汽并放热于 被加热介质,新增冷凝器成为单发生器型两级第一类吸收式机组的新增低温供热端,从而 得到溶液串联循环单发生器型三供热端两级复合吸收式机组;采用溶液串联循环方案,得 到溶液串联循环单发生器型三供热端两级复合吸收式机组——①结构上,新增加发生器、 冷凝器、节流阀、第二节流阀和溶液热交换器,将吸收-蒸发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连通发生器改为吸收-蒸发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
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连通发生器,将发生器有浓溶液管
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连通吸收器改为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连通新
增发生器后新增发生器再有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连通吸收器,由发生器增设冷剂
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发生器后新增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二节流阀连通新增冷凝
器,新增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冷凝器,新增冷凝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
流阀连通蒸发器,新增冷凝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②流程上,发生器向新增
发生器提供溶液,发生器还向新增发生器提供冷剂蒸汽作为其驱动热介质放热后冷剂液经
节流进入新增冷凝器,新增冷凝器自新增发生器得到冷剂蒸汽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新增
冷凝器成为单发生器型两级第一类吸收式机组的新增低温供热端,从而得到溶液串联循环
单发生器型三供热端两级复合吸收式机组;上述三种复合机组中,当不增加第二节流阀时,
将发生器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冷凝器改为发生器有冷剂蒸汽管路顺序连通新增发生器和
冷凝器——发生器产生的全部冷剂蒸汽首先流经新增发生器用作驱动热介质放热后再进
入冷凝器向被加热介质放热后成冷剂液。
2.双发生器型两级机组基础上增加低温供热端的复合吸收式机组,其特征是在由吸 收-蒸发器与低压发生器共同向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双发生器型两级吸收式机组中,采 用溶液并联循环时新增加发生器、冷凝器、节流阀、第二节流阀和溶液热交换器,采用串 联溶液循环时再增加溶液泵,得到由新增冷凝器作为低温供热端的双发生器型三供热端复 合吸收式机组;在由发生器、冷凝器、蒸发器、吸收-蒸发器、低压发生器、吸收器、节 流阀、冷剂液泵或第二节流阔、溶液泵、第二溶液泵、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组成、由吸收-蒸发器与低压发生器共同向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双发生器型两级第一类 吸收式机组中,采用溶液并联循环方案,得到溶液并联循环双发生器型三供热端两级复合 吸收式机组——①结构上,新增加发生器、冷凝器、节流阀、第二节流阀和溶液热交换器, 由吸收器经第二溶液泵增设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连通新增发生器,新增发生器 再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连通吸收器,由发生器增设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发 生器后新增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二节流阔连通新增冷凝器,新增发生器还有冷 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冷凝器,新增冷凝器还分别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连通蒸发器和 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②流程上,吸收器向新增发生器提供稀溶液后浓溶液回到 吸收器,发生器向新增发生器提供冷剂蒸汽作为其驱动热介质放热后冷剂液经节流进入新 增冷凝器,新增冷凝器自新增发生器得到冷剂蒸汽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新增冷凝器成为 由吸收-蒸发器与低压发生器共同向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双发生器型两级第一类吸收式 机组的新增低温供热端,从而得到溶液并联循环双发生器型三供热端两级复合吸收式机 组;采用溶液串联循环方案,得到溶液串联循环双发生器型三供热端两级复合吸收式机组 ——①结构上,新增加发生器、冷凝器、节流阀、第二节流阀和溶液泵,将吸收器有稀溶 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第二溶液热交换器连通发生器改为将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第二溶液热交换器连通新增发生器后新增发生器再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连通 发生器,由发生器增设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发生器后新增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 第二节流阀连通新增冷凝器,新增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冷凝器,新增冷凝器 还分别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连通蒸发器和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②流程 上,吸收器向新增发生器提供稀溶液后浓溶液回到发生器,发生器向新增发生器提供冷剂 蒸汽作为其驱动热介质放热后冷剂液经节流进入新增冷凝器,新增冷凝器自新增发生器得 到冷剂蒸汽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新增冷凝器成为由吸收-蒸发器与低压发生器共同向吸 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双发生器型两级第一类吸收式机组的新增低温供热端,从而得到溶液 串联循环双发生器型三供热端两级复合吸收式机组;采用溶液串联循环方案,得到溶液串 联循环双发生器型三供热端两级复合吸收式机组——①结构上,新增加发生器、冷凝器、 节流阀、第二节流阀和溶液热交换器,将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第二溶液热 交换器连通发生器改为将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溶 液热交换器连通发生器,将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连通吸收器改为发生 器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连通新增发生器后新增发生器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 二溶液热交换器连通吸收器,由发生器增设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发生器后新增发生器再 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二节流阀连通新增冷凝器,新增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 冷凝器,新增冷凝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连通蒸发器,新增冷凝器还有被加热介 质管路与外部连通;②流程上,发生器向新增发生器提供溶液,发生器还向新增发生器提 供冷剂蒸汽作为其驱动热介质放热后冷剂液经节流进入新增冷凝器,新增冷凝器自新增发 生器得到冷剂蒸汽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新增冷凝器成为由吸收-蒸发器与低压发生器共 同向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双发生器型两级第一类吸收式机组的新增低温供热端,从而得 到溶液串联循环双发生器型三供热端两级复合吸收式机组;上述三种复合机组中,当不增 加第二节流阀时,将发生器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冷凝器改为发生器有冷剂蒸汽管路顺序连 通新增发生器和冷凝器——发生器产生的全部冷剂蒸汽首先流经新增发生器用作驱动热 介质放热后再进入冷凝器放热于被加热介质后成冷剂液。
3.双发生器型两级机组基础上增加低温供热端的复合吸收式机组,其特征是在由低 压发生器向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双发生器型两级吸收式机组中,采用溶液并联循环时新 增加发生器、冷凝器、节流阀、第二节流阀和溶液热交换器,采用串联溶液循环时再增加 溶液泵,得到由新增冷凝器作为低温供热端的双发生器型四供热端复合吸收式机组;在由 发生器、冷凝器、蒸发器、低压吸收器、低压发生器、吸收器、节流阔、溶液泵、第二溶 液泵、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组成、由低压发生器向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双 发生器型两级第一类吸收式机组中,采用溶液并联循环方案,得到溶液并联循环双发生器 型四供热端两级复合吸收式机组——①结构上,新增加发生器、冷凝器、节流阀、第二节 流阀和溶液热交换器,由低压吸收器经溶液泵增设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连通新 增发生器后新增发生器再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连通低压吸收器,由发生器增
14设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发生器后新增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二节流阀连通蒸
发器,新增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冷凝器,新增冷凝器还分别有冷剂液管路经
新增节流阀连通蒸发器和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②流程上,低压吸收器向新增发
生器提供稀溶液后浓溶液回到低压吸收器,发生器向新增发生器提供冷剂蒸汽作为其驱动
热介质放热后冷剂液经节流进入新增冷凝器,新增冷凝器自新增发生器得到冷剂蒸汽并方夂
热于被加热介质,新增冷凝器成为由低压发生器向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双发生器型两级
第一类吸收式机组的新增低温供热端,从而得到溶液并联循环双发生器型四供热端两级复
合吸收式机组;采用溶液串联循环方案,得到溶液串联循环双发生器型四供热端两级复合
吸收式机组——①结构上,新增加发生器、冷凝器、节流阀、第二节流阀和溶液泵,将低
压吸收器有溶液管路经溶液泵、溶液热交换器连通低压发生器改为低压吸收器有溶液管路
经溶液泵、溶液热交换器连通新增发生器后新增发生器再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连通
低压发生器,由发生器增设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发生器后新增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
新增第二节流阀连通蒸发器,新增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冷凝器,新增冷凝器
还分别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连通蒸发器和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②流程
上,低压吸收器向新增发生器提供稀溶液后浓溶液回到低压发生器,发生器向新增发生器
提供冷剂蒸汽作为其驱动热介质放热后冷剂液经节流进入新增冷凝器,新增冷凝器自新增
发生器得到冷剂蒸汽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新增冷凝器成为由低压发生器向吸收器提供冷
剂蒸汽的双发生器型两级第一类吸收式机组的新增低温供热端,从而得到溶液串联循环双
发生器型四供热端两级复合吸收式机组;采用溶液串联循环方案,得到溶液串联循环双发
生器型四供热端两级复合吸收式机组——①结构上,新增加发生器、冷凝器、节流阀、第
二节流阀和溶液热交换器,将低压吸收器有溶液管路经溶液泵、溶液热交换器连通低压发
生器改为低压吸收器有溶液管路经溶液泵、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连通低压发
生器,将低压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连通低压吸收器改为低压发生器有浓溶
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连通新增发生器后新增发生器再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
器连通低压吸收器,由发生器增设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发生器后新增发生器再有冷剂液
管路经新增第二节流阀连通蒸发器,新增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冷凝器,新增
冷凝器还分别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连通蒸发器和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②
流程上,低压发生器向新增发生器提供溶液,发生器向新增发生器提供冷剂蒸汽作为其驱
动热介质放热后冷剂液经节流进入蒸发器,新增冷凝器自新增发生器得到冷剂蒸汽并放热
于被加热介质,新增冷凝器成为由低压发生器向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双发生器型两级第
一类吸收式机组的新增低温供热端,从而得到溶液串联循环双发生器型四供热端两级复合
吸收式机组;上述三种复合机组中,当不采用新增第二节流阀时,将发生器有冷剂蒸汽管
路连通冷凝器改为发生器有冷剂蒸汽管路顺序连通新增发生器和冷凝器——发生器产生
的全部冷剂蒸汽首先流经新增发生器用作驱动热介质放热后再进入冷凝器放热于被加热
介质后成冷剂液。4.单发生器型三级基础上增加低温供热端的复合吸收式机组,其特征是在由二级吸 收-蒸发器向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单发生器型三级吸收式机组中,采用溶液并联循环时 新增加发生器、冷凝器、节流阀、第二节流阀和溶液热交换器,采用串联溶液循环时再增 加溶液泵,得到由新增冷凝器作为低温供热端的单发生器型三供热端复合吸收式机组;在 由发生器、冷凝器、蒸发器、 一级吸收-蒸发器、二级吸收-蒸发器、吸收器、节流阀、第 二节流阀、冷剂液泵或第三节流阀、溶液泵、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三溶 液热交换器组成、由二级吸收-蒸发器向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单发生器型三级第一类吸 收式机组中,釆用溶液并联循环方案,得到溶液并联循环单发生器型三供热端三级复合吸 收式机组——①结构上,新增加发生器、冷凝器、节流阀、第二节流阀和溶液热交换器, 由一级吸收-蒸发器经溶液泵增设溶液管路并再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连通新增发生器,新 增发生器还有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连通一级吸收-蒸发器或连通二级吸收-蒸发 器或连通吸收器,由发生器增设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发生器后新增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 路经新增第二节流阀连通新增冷凝器,新增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冷凝器,新 增冷凝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连通蒸发器,新增冷凝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 部连通;②流程上, 一级吸收-蒸发器向新增发生器提供稀溶液后浓溶液回到一级吸收-蒸发器,发生器向新增发生器提供冷剂蒸汽作为其驱动热介质放热后经节流进入新增冷凝 器,新增冷凝器自新增发生器得到冷剂蒸汽,新增冷凝器成为单发生器型三级第一类吸收 式机组的新增低温供热端,从而得到溶液并联循环单发生器型三供热端三级复合吸收式机 组;采用溶液串联循环方案,得到溶液串联循环单发生器型三供热端三级复合吸收式机组 ——①结构上,新增加发生器、冷凝器、节流阀、第二节流阀和溶液泵,将一级吸收-蒸 发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第三溶液热交换器连通 发生器改为一级吸收-蒸发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第三溶液热交换器连通新增发生器后新增发生器再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连通发生 器,由发生器增设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发生器后新增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二 节流阀连通新增冷凝器,新增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冷凝器,新增冷凝器再有 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连通蒸发器,新增冷凝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②流 程上, 一级吸收-蒸发器向新增发生器提供稀溶液后浓溶液回到发生器,发生器向新增发 生器提供冷剂蒸汽作为其驱动热介质放热后经节流进入新增冷凝器,新增冷凝器自新增发 生器得到冷剂蒸汽,新增冷凝器成为单发生器型三级第一类吸收式机组的新增低温供热 端,从而得到溶液串联循环单发生器型三供热端三级复合吸收式机组;采用溶液串联循环 方案,得到溶液串联循环单发生器型三供热端三级复合吸收式机组——①结构上,新增加 发生器、冷凝器、节流阀、第二节流阀和溶液热交换器,将一级吸收-蒸发器有稀溶液管 路经溶液泵、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第三溶液热交换器连通发生器改为将一 级吸收-蒸发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第三溶液热 交换器、新增溶液热交换器连通发生器,将发生器有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连通吸
16收器改为发生器有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连通新增发生器后新增发生器再有溶液 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连通吸收器,由发生器增设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发生器后新增 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二节流阀连通新增冷凝器,新增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管路 连通新增冷凝器,新增冷凝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连通蒸发器,新增冷凝器还有 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②流程上,发生器向新增发生器提供溶液,发生器还向新增 发生器提供冷剂蒸汽作为其驱动热介质放热后经节流进入新增冷凝器,新增冷凝器自新增 发生器得到冷剂蒸汽,新增冷凝器成为单发生器型三级第一类吸收式机组的新增低温供热 端,从而得到溶液串联循环单发生器型三供热端三级复合吸收式机组;上述三种复合机组 中,当不增加第二节流阀时,将发生器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冷凝器改为发生器有冷剂蒸汽 管路顺序连通新增发生器和冷凝器——发生器产生的全部冷剂蒸汽首先流经新增发生器 用作驱动热介质放热后再进入冷凝器放热于被加热介质后成冷剂液。
在上述具体发明内容中,新增部件结合机组原有相关部件和机组原有相关流程组成 了新流程。新流程中新增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为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这样所带来的效 果就是①新增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温度低,新增冷凝器为复合机组的低温供热端。② 新流程不直接利用外部驱动热,机组的性能指数高;这将使得复合机组的性能指数比原有 两级或多级机组的性能指数高。③新流程的出现,使得吸收器的负荷有一定程度的增加, 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压力有所降低,导致冷凝器的供热温度有所降低——降低的幅度不 大;但这也带来了另一个正面影响——两级或多级流程的性能指数会有所提高。同样地, 在应用于被加热介质初始温度相对较低而终了温度相对较高的场合,采用复合吸收式机组 是合理的选择。


图1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在由吸收-蒸发器向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单发生器两级 基础上增加低温供热端形成的溶液并联循环单发生器型三供热端两级复合吸收式机组的 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2也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在由吸收-蒸发器向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单发生器两 级基础上增加低温供热端形成的溶液并联循环单发生器型三供热端两级复合吸收式机组 的结构和流程示意图;图2与图1所示的不同之处在于,图2中蒸发器有冷剂液管路经冷 剂液泵连通吸收-蒸发器,图1中则是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连通吸收-蒸发 器;图1中新增发生器的浓溶液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回到吸收-蒸发器,而2中新增发生 器的浓溶液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回到吸收器。
图3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在由吸收-蒸发器向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单发生器两级 基础上增加低温供热端形成的溶液串联循环单发生器型三供热端两级复合吸收式机组的 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4也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在由吸收-蒸发器向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单发生器两 级基础上增加低温供热端形成的溶液串联循环单发生器型三供热端两级复合吸收式机组
17的结构和流程示意图;比较图3所示,图3中新增发生器向发生器提供溶液,而图4中发 生器向新增发生器提供溶液。
图5也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在由吸收-蒸发器向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单发生器两 级基础上增加低温供热端形成的溶液串联循环单发生器型三供热端两级复合吸收式机组 的结构和流程示意图;与图4所示比较,图5不采用新增第二节流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 管路顺序连通新增发生器和冷凝器。
图6也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在由吸收-蒸发器向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单发生器两 级基础上增加低温供热端形成的溶液串联循环单发生器型三供热端两级复合吸收式机组 的结构和流程示意图;图6与图3所示不同之处在于,图6中蒸发器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 液泵连通吸收-蒸发器,图3中则是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连通吸收-蒸发器。
图7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在由吸收-蒸发器向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单发生器两级 基础上增加低温供热端形成的溶液并联循环单发生器型三供热端两级复合吸收式机组的 结构和流程示意图;它与图1-图6所不同的地方在于,图7中省却了蒸发器,余热蒸汽 进入机组成为工作介质。
图8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在由吸收-蒸发器与低压发生器共同向吸收器提供冷剂蒸 汽的双发生器两级基础上增加低温供热端形成的溶液并联循环双发生器型三供热端两级 复合吸收式机组的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9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在由吸收-蒸发器与低压发生器共同向吸收器提供冷剂蒸 汽的双发生器两级基础上增加低温供热端形成的溶液串联循环双发生器型三供热端两级 复合吸收式机组的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10也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在由吸收-蒸发器与低压发生器共同向吸收器提供冷剂 蒸汽的双发生器两级基础上增加低温供热端形成的溶液串联循环双发生器型三供热端两 级复合吸收式机组的结构和流程示意图;与图9所示比较,图10不增加第二节流阀,发 生器有冷剂蒸汽管路顺序连通新增发生器和冷凝器。
图11也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在由吸收-蒸发器与低压发生器共同向吸收器提供冷剂 蒸汽的双发生器两级基础上增加低温供热端形成的溶液串联循环双发生器型三供热端两 级复合吸收式机组的结构和流程示意图;比较图9所示,图9中新增发生器向发生器提供 溶液,而图11中发生器向新增发生器提供溶液。
图12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在由低压发生器向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双发生器两级 基础上增加低温供热端形成的溶液并联循环双发生器型四供热端两级复合吸收式机组的 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13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在由低压发生器向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双发生器两级 基础上增加低温供热端形成的溶液串联循环双发生器型四供热端两级复合吸收式机组的 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14也依据本发明所提供、在由低压发生器向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双发生器两级基础上增加低温供热端形成的溶液串联循环双发生器型四供热端两级复合吸收式机组的 结构和流程示意图;比较图13所示,图13中新增发生器向低压发生器提供溶液,而图 14中低压发生器向新增发生器提供溶液。
图15也依据本发明所提供、在由低压发生器向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双发生器两级 基础上增加低温供热端形成的溶液串联循环双发生器型四供热端两级复合吸收式机组的 结构和流程示意图;与图14所示比较,图15不增加第二节流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管路 顺序连通新增发生器和冷凝器。
图16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在由二级吸收-蒸发器向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单发生器 型三级基础上增加低温供热端形成的溶液并联循环单发生器型三供热端复合吸收式机组 的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17也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在由二级吸收-蒸发器向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单发生 器型三级基础上增加低温供热端形成的溶液并联循环单发生器型三供热端复合吸收式机 组的结构和流程示意图;与图16所示比较,图17不增加第二节流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 管路顺序连通新增发生器和冷凝器。
图18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在由二级吸收-蒸发器向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单发生器 型三级基础上增加低温供热端形成的溶液串联循环单发生器型三供热端复合吸收式机组 的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19也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在由二级吸收-蒸发器向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单发生 器型三级基础上增加低温供热端形成的溶液串联循环单发生器型三供热端复合吸收式机 组的结构和流程示意图;比较图18所示,图18中新增发生器向发生器提供溶液,而图 19中发生器向新增发生器提供溶液。
图20也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在由二级吸收-蒸发器向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单发生 器型三级基础上增加低温供热端形成的溶液并联循环单发生器型三供热端复合吸收式机 组的结构和流程示意图;它与图18、图19所不同的地方在于,图20中省却了蒸发器, 余热蒸汽进入机组成为工作介质。
图中,l一新增发生器,2—新增冷凝器,3—新增节流阀,4一新增第二节流阀,5— 新增溶液热交换器,6—新增溶液泵。
图1-图7中,Al—发生器,Bl—冷凝器,Cl一蒸发器,D1—吸收-蒸发器,El—吸收 器,Fl—节流阀,Gl—第二节流阀,Hl—溶液泵,Il一溶液热交换器,Jl一第二溶液热交 换器,Kl一冷剂液泵。
图8-图11中,A2—发生器,B2—冷凝器,C2—蒸发器,D2—吸收-蒸发器,E2—低 压发生器,F2—吸收器,G2—节流阀,H2—第二节流阀,12—溶液泵,J2—第二溶液泵, K2—溶液热交换器,L2—第二溶液热交换器,M2—冷剂液泵。
图12-图15中,A3—发生器,B3—冷凝器,C3—蒸发器,D3—低压吸收器,E3—低 压发生器,F3—吸收器,G3—节流阀,H3—溶液泵,13—第二溶液泵,J3—溶液热交换器,K3—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图16-图20中,A4—发生器,B4—冷凝器,C4一蒸发器,D4—一级吸收-蒸发器,E4 一二级吸收-蒸发器,F4—吸收器,G4—节流阀,H4—第二节流阀,14一第三节流阀,J4 一溶液泵,K4一溶液热交换器;L4一第二溶液热交换器,M4—第三溶液热交换器,N4—冷 剂液泵。
具体实施方式
-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例来详细描述本发明。
图l所示,在由吸收-蒸发器向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单发生器两级基础上增加低温 供热端,得到溶液并联循环单发生器型三供热端两级复合吸收式机组是这样实现的-
① 结构上,在由发生器A1、冷凝器B1、蒸发器C1、吸收-蒸发器D1、吸收器E1、节 流阀F1、第二节流阀G1、溶液泵H1、溶液热交换器I1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J1组成、由 吸收-蒸发器Dl向吸收器El提供冷剂蒸汽的单发生器型两级第一类吸收式机组中,新增 加发生器1、冷凝器2、节流阀3、第二节流阀4和溶液热交换器5,吸收-蒸发器Dl经溶 液泵Hl增设稀溶液管路并再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连通新增发生器1,新增发生器1还 有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连通吸收-蒸发器Dl,由发生器Al增设冷剂蒸汽管路 连通新增发生器1后新增发生器1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二节流阀4连通新增冷凝器2, 新增发生器1还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冷凝器2,新增冷凝器2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 节流阀3连通蒸发器Cl,新增冷凝器2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② 流程上,吸收-蒸发器D1向新增发生器1提供稀溶液后浓溶液回到吸收-蒸发器D1, 发生器A1向新增发生器1提供冷剂蒸汽作为其驱动热介质放热后冷剂液经节流进入新增 冷凝器2,新增冷凝器2自新增发生器l得到冷剂蒸汽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形成新的制 热(制冷)流程进入新增冷凝器2的冷剂介质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成冷剂液,该参与新流 程的冷剂液经新增节流阀3进入蒸发器C1 (这使机组原流程中原本经节流阀Fl的冷剂液 量减少,而经第二节流阀G1的冷剂液量增加),吸热成冷剂蒸汽进入吸收-蒸发器Dl被来 自新增发生器1和吸收器El的溶液吸收,含有该部分冷剂介质的溶液经溶液泵Hl后分成 两路——一路经溶液热交换器II、第二溶液热交换器Jl进入发生器Al,外部驱动热介质 的加热使该部分冷剂介质在较高的温度和压力下成汽态释放出来,该冷剂蒸汽作为新增发 生器1的驱动热介质,流经新增发生器1放热后成冷剂液、再经新增第二节流阀4节流进 入新增冷凝器2,而浓度提高后的溶液再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J1、吸收器E1、溶液热交 换器II回到吸收-蒸发器Dl; —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进入新增发生器1,受热释放出 冷剂蒸汽进入新增冷凝器2,而浓度提高后的溶液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回到吸收-蒸发 器D1;进入新增冷凝器2的冷剂介质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成冷剂液,新增冷凝器2成为机 组的新增低温供热端,从而得到溶液并联循环单发生器型三供热端两级复合吸收式机组。
图2所示的在由吸收-蒸发器向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单发生器两级基础上增加低温供热端,得到溶液并联循环单发生器型三供热端两级复合吸收式机组是这样实现的
① 结构上,在由发生器A1、冷凝器B1、蒸发器C1、吸收-蒸发器D1、吸收器E1、节 流阀F1、冷剂液泵K1、溶液泵H1、溶液热交换器I1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J1组成、由吸 收-蒸发器D1向吸收器E1提供冷剂蒸汽的单发生器型两级第一类吸收式机组中,新增加 发生器l、冷凝器2、节流阀3、第二节流阀4和溶液热交换器5,吸收-蒸发器D1经溶液 泵Hl增设稀溶液管路并再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连通新增发生器1,新增发生器1还有 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连通吸收器El ,由发生器Al增设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 发生器1后新增发生器1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二节流阀4连通新增冷凝器2,新增发 生器1还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冷凝器2,新增冷凝器2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 3连通蒸发器Cl,新增冷凝器2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② 流程上,吸收-蒸发器Dl向新增发生器1提供稀溶液后浓溶液回到吸收器E1,发 生器Al向新增发生器1提供冷剂蒸汽作为其驱动热介质放热后冷剂液经节流进入新增冷 凝器2,新增冷凝器2自新增发生器l得到冷剂蒸汽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形成新的制热
(制冷)流程进入新增冷凝器2的冷剂介质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成冷剂液,该参与新流程 的冷剂液经新增节流阀3进入蒸发器C1,吸热成冷剂蒸汽(这使机组原流程中原本吸热 汽化的冷剂液量减少,而经冷剂液泵K1的冷剂液量增加)进入吸收-蒸发器Dl被来自吸 收器E1的溶液吸收,含有该部分冷剂介质的溶液经溶液泵H1后分成两路——一路经溶液 热交换器II、第二溶液热交换器Jl进入发生器Al,外部驱动热介质的加热使该部分冷剂 介质在较高的温度和压力下成汽态释放出来,该冷剂蒸汽作为新增发生器1的驱动热介 质,流经新增发生器1放热后成冷剂液、再经新增第二节流阀4节流进入新增冷凝器2, 而浓度提高后的溶液再经第二溶液热交换Jl、吸收器E1、溶液热交换器Il回到吸收-蒸 发器D1; —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进入新增发生器1,受热释放出冷剂蒸汽进入新增冷 凝器2,而浓度提高后的溶液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吸收器E1、溶液热交换器I1回到 吸收-蒸发器Dl;进入新增冷凝器2的冷剂介质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成冷剂液,新增冷凝器 2成为机组的新增低温供热端,从而得到溶液并联循环单发生器型三供热端两级复合吸收 式机组。
图3所示的在由吸收-蒸发器向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单发生器两级基础上增加低温 供热端,得到溶液串联循环单发生器型三供热端两级复合吸收式机组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在由发生器A1、冷凝器B1、蒸发器C1、吸收-蒸发器D1、吸收器E1、节 流阀F1、第二节流阀G1、溶液泵H1、溶液热交换器I1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J1组成、由 吸收-蒸发器Dl向吸收器E1提供冷剂蒸汽的单发生器型两级第一类吸收式机组中,新增 加发生器l、冷凝器2、节流阀3、第二节流阀4和溶液泵6,将吸收-蒸发器D1有稀溶液 管路经溶液泵Hl、溶液热交换器II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Jl连通发生器Al改为吸收-蒸 发器D1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H1、溶液热交换器Il、第二溶液热交换器J1连通新增发 生器1后新增发生器1再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6连通发生器A1,由发生器A1增设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发生器1后新增发生器1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二节流阀4连通 新增冷凝器2,新增发生器1还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冷凝器2,新增冷凝器2再有冷 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3连通蒸发器Cl,新增冷凝器2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②流程上,吸收-蒸发器D1向新增发生器1提供稀溶液后浓溶液回到发生器A1,发 生器Al向新增发生器1提供冷剂蒸汽作为其驱动热介质放热后冷剂液经节流进入新增冷 凝器2,新增冷凝器2自新增发生器l得到冷剂蒸汽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形成新的制热 (制冷)流程进入新增冷凝器2的冷剂介质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成冷剂液,该参与新流程 的冷剂液经新增节流阀3进入蒸发器Cl (这使机组原流程中原本经节流阀Fl的冷剂液量 减少,而经第二节流阀G1的冷剂液量增加),吸热成冷剂蒸汽进入吸收-蒸发器Dl被来自 吸收器El的溶液吸收,含有该部分冷剂介质的溶液经溶液泵Hl后经溶液热交换器II、 第二溶液热交换器Jl进入新增发生器1,来自发生器Al的高温冷剂蒸汽加热使新增发生 器1的溶液释放出冷剂蒸汽向新增冷凝器2提供,作为新增发生器1驱动热介质的冷剂蒸 汽放热成冷剂液后流经再经新增第二节流阀4节流进入新增冷凝器2,而浓度提高后的溶 液经新增溶液泵6进入发生器Al后再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Jl 、吸收器El 、溶液热交换器 II进入吸收-蒸发器Dl;进入新增冷凝器2的冷剂介质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成冷剂液,新增 冷凝器2成为机组的新增低温供热端,从而得到溶液串联循环单发生器型三供热端两级复 合吸收式机组。
图4所示的在由吸收-蒸发器向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单发生器两级基础上增加低温 供热端,得到溶液串联循环单发生器型三供热端两级复合吸收式机组是这样实现的
① 结构上,在由发生器A1、冷凝器B1、蒸发器C1、吸收-蒸发器D1、吸收器E1、节 流阀F1、第二节流阀G1、溶液泵H1、溶液热交换器I1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J1组成、由 吸收-蒸发器Dl向吸收器E1提供冷剂蒸汽的单发生器型两级第一类吸收式机组中,新增 加发生器l、冷凝器2、节流阀3、第二节流阀4和溶液热交换器5,将吸收-蒸发器Dl 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Hl、溶液热交换器II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Jl连通发生器Al改为 吸收-蒸发器Dl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Hl、溶液热交换器II、第二溶液热交换器Jl和新 增溶液热交换器5连通发生器Al,将发生器Al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Jl连 通吸收器El改为发生器Al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连通新增发生器1后新增 发生器1再有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Jl连通吸收器El,由发生器Al增设冷剂蒸 汽管路连通新增发生器1后新增发生器1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二节流阀4连通新增冷 凝器2,新增发生器1还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冷凝器2,新增冷凝器2再有冷剂液管 路经新增节流阀3连通蒸发器Cl,新增冷凝器2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② 流程上,发生器Al向新增发生器1提供稀溶液——发生器A1的浓溶液进入新增发 生器1成为新增发生器1的稀溶液,浓溶液回到吸收器El,发生器Al还向新增发生器1 提供冷剂蒸汽作为其驱动热介质放热后冷剂液经节流进入新增冷凝器2,新增冷凝器2自 新增发生器1得到冷剂蒸汽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形成新的制热(制冷)流程进入新增
22冷凝器2的冷剂介质——冷剂蒸汽和冷剂液——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成冷剂液,该参与新流 程的冷剂液经新增节流阀3进入蒸发器C1 (这使机组原流程中原本经节流阀Fl的冷剂液 量减少,而经第二节流阀G1的冷剂液量增加),吸热成冷剂蒸汽进入吸收-蒸发器Dl被来 自吸收器E1的溶液吸收,含有该部分冷剂介质的溶液经溶液泵Hl后经溶液热交换器II、 第二溶液热交换器Jl、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进入发生器A1后再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进 入新增发生器1,来自发生器A1的高温冷剂蒸汽加热使进入新增发生器1的溶液释放出 冷剂蒸汽向新增冷凝器2提供,作为新增发生器1驱动热介质的冷剂蒸汽放热成冷剂液后 流经再经新增第二节流阀4节流进入新增冷凝器2,而浓度提高后的溶液经第二溶液热交 换器Jl进入吸收器El后再经溶液热交换器II进入吸收-蒸发器Dl;进入新增冷凝器2 的冷剂介质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成冷剂液,新增冷凝器2成为机组的新增低温供热端,从而 得到溶液串联循环单发生器型三供热端两级复合吸收式机组。
图5所示的在由吸收-蒸发器向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单发生器两级基础上增加低温 供热端,得到溶液串联循环单发生器型三供热端两级复合吸收式机组是这样实现的
① 结构上,在由发生器A1、冷凝器B1、蒸发器C1、吸收-蒸发器D1、吸收器E1、节 流阀F1、第二节流阀G1、溶液泵H1、溶液热交换器I1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J1组成、由 吸收-蒸发器D1向吸收器E1提供冷剂蒸汽的单发生器型两级第一类吸收式机组中,新增 加发生器l、冷凝器2、节流阀3和溶液热交换器5,将吸收-蒸发器Dl有稀溶液管路经 溶液泵H1、溶液热交换器II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Jl连通发生器A1改为吸收-蒸发器D1 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Hl、溶液热交换器II、第二溶液热交换器Jl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 5连通发生器Al,将发生器Al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Jl连通吸收器El改为 发生器Al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连通新增发生器1后新增发生器1再有溶 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Jl连通吸收器El,将发生器Al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冷凝器 Bl改为发生器Al有冷剂蒸汽管路顺序连通新增发生器1和冷凝器Bl——冷剂介质首先流 经新增发生器1放热后再进入冷凝器B1向被加热介质供热,新增发生器1还有冷剂蒸汽 管路连通新增冷凝器2,新增冷凝器2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3连通蒸发器Cl,新 增冷凝器2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② 流程上,发生器Al向新增发生器1提供稀溶液——发生器Al的浓溶液进入新增发 生器1成为新增发生器1的稀溶液、释放冷剂蒸汽后浓溶液回到吸收器E1,发生器A1还 向新增发生器1提供冷剂蒸汽作为其驱动热介质放热后进入冷凝器Bl,新增冷凝器2自 新增发生器1得到冷剂蒸汽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形成新的制热(制冷)流程自新增发 生器1进入新增冷凝器2的冷剂蒸汽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成冷剂液,冷剂液经新增节流阀3 进入蒸发器C1 (这使机组原流程中原本经节流阀F1的冷剂液量减少,而经第二节流阀G1 的冷剂液量增加),吸热成冷剂蒸汽进入吸收-蒸发器D1被来自吸收器E1的溶液吸收,含 有该部分冷剂介质的溶液经溶液泵H1后经溶液热交换器II、第二溶液热交换器Jl、新增 溶液热交换器5进入发生器Al后再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进入新增发生器1,来自发生器A1的高温冷剂蒸汽加热进入新增发生器l的溶液释放出冷剂蒸汽向新增冷凝器2提供, 作为新增发生器1驱动热介质的冷剂蒸汽放热后进入新增冷凝器2向被加热介质供热,而 浓度提高后自新增发生器1流出的溶液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Jl进入吸收器E1后再经溶液 热交换器II进入吸收-蒸发器Dl;进入新增冷凝器2的冷剂介质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成冷 剂液,新增冷凝器2成为机组的新增低温供热端,从而得到溶液串联循环单发生器型三供 热端两级复合吸收式机组。
图6所示的在由吸收-蒸发器向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单发生器两级基础上增加低温
供热端,得到溶液串联循环单发生器型三供热端两级复合吸收式机组是这样实现的
① 结构上,在由发生器A1、冷凝器B1、蒸发器C1、吸收-蒸发器D1、吸收器E1、节 流阀F1、冷剂液泵K1、溶液泵H1、溶液热交换器I1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J1组成、由吸 收-蒸发器Dl向吸收器E1提供冷剂蒸汽的单发生器型两级第一类吸收式机组中,新增加 发生器l、冷凝器2、节流阀3、第二节流阀4和溶液泵6,将吸收-蒸发器Dl有稀溶液管 路经溶液泵Hl、溶液热交换器II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Jl连通发生器Al改为吸收-蒸发 器D1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H1、溶液热交换器Il、第二溶液热交换器J1连通新增发生 器1后新增发生器1再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6连通发生器Al,由发生器Al增设冷 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发生器1后新增发生器1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二节流阀4连通新 增冷凝器2,新增发生器1还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冷凝器2,新增冷凝器2再有冷剂 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3连通蒸发器Cl,新增冷凝器2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② 流程上,吸收-蒸发器Dl向新增发生器1提供稀溶液、稀溶液受热释放冷剂蒸汽后 浓溶液回到发生器A1,发生器A1向新增发生器1提供冷剂蒸汽作为其驱动热介质放热后 冷剂液经新增第二节流阀4节流进入新增冷凝器2,新增冷凝器2自新增发生器1得到冷 剂蒸汽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形成新的制热(制冷)流程进入新增冷凝器2的冷剂介质 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成冷剂液,该参与新流程的冷剂液经新增节流阀3进入蒸发器C1,吸 热成冷剂蒸汽(这使机组原流程中原本吸热汽化的冷剂液量减少,而经冷剂液泵K1的冷 剂液量增加)进入吸收-蒸发器Dl被来自吸收器El的溶液吸收,含有该部分冷剂介质的 溶液经溶液泵Hl后经溶液热交换器II、第二溶液热交换器Jl进入新增发生器1,来自发 生器Al的高温冷剂蒸汽加热使进入新增发生器1的溶液释放出冷剂蒸汽向新增冷凝器2 提供,作为新增发生器1的冷剂蒸汽放热成冷剂液后流经再经新增第二节流阀4节流进入 新增冷凝器2,而浓度提高后自新增发生器1流出的溶液经新增溶液泵6进入发生器Al 后再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J1、吸收器E1、溶液热交换器I1进入吸收-蒸发器D1;进入新 增冷凝器2的冷剂介质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成冷剂液,新增冷凝器2成为机组的新增低温供 热端,从而得到溶液串联循环单发生器型三供热端两级复合吸收式机组。
图7所示的在由吸收-蒸发器向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单发生器两级基础上增加低温 供热端,得到的溶液并联循环单发生器型三供热端两级复合吸收式机组,是在图1所示的 液并联循环单发生器型三供热端两级复合吸收式机组中省去蒸发器C1、节流阀F1、新增
24节流阀3的结果——①结构上,吸收-蒸发器Dl有冷剂蒸汽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冷凝器 2和冷凝器Bl分别有冷剂液管路与外部连通;②来自外部余热蒸汽直接进入机组完成相 关流程后分别在新增冷凝器2和冷凝器Bl中以余热凝液回到外部。
图8所示,在由吸收-蒸发器与低压发生器共同向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双发生器两 级基础上增加低温供热端,得到溶液并联循环双发生器型三供热端两级复合吸收式机组是 这样实现的
① 结构上,在由发生器A2、冷凝器B2、蒸发器C2、吸收-蒸发器D2、低压发生器E2、 吸收器F2、节流阔G2、第二节流阀H2、溶液泵12、第二溶液泵J2、溶液热交换器K2和 第二溶液热交换器L2组成、由吸收-蒸发器D2与低压发生器E2共同向吸收器F2提供冷 剂蒸汽的双发生器型两级第一类吸收式机组中,新增加发生器l、冷凝器2、节流阀3、 第二节流阀4和溶液热交换器5,由吸收器F2经第二溶液泵J2增设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 液热交换器5连通新增发生器1,新增发生器1再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连 通吸收器F2,由发生器A2增设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发生器1后新增发生器1再有冷剂 液管路经新增第二节流阀4连通新增冷凝器2,新增发生器1还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 冷凝器2,新增冷凝器2还分别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3连通蒸发器C2和有被加热 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② 流程上,吸收器F2向新增发生器1提供稀溶液后浓溶液回到吸收器F2,发生器A2 向新增发生器1提供冷剂蒸汽作为其驱动热介质放热后冷剂液经节流进入新增冷凝器2, 新增冷凝器2自新增发生器l得到冷剂蒸汽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形成新的制热(制冷) 流程进入新增冷凝器2的冷剂介质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成冷剂液,该参与新流程的冷剂液 经新增节流阀3进入蒸发器C2 (这使机组原流程中原本经节流阀G2的冷剂液量减少,而 经第二节流阀H2的冷剂液量增加),吸热成冷剂蒸汽进入吸收-蒸发器D2、被来自低压发 生器E2的溶液吸收,随溶液进入低压发生器E2被加热释放出来;冷剂蒸汽进入吸收器 F2、被来自新增发生器1和发生器A2的溶液吸收,含有该部分冷介质的溶液经第二溶液 泵J2后分成两路——一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L2进入发生器A2、被外部驱动热介质加 热释放出来向新增发生器1提供作为其驱动热介质,浓溶液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L2回到 吸收器F2,而另一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进入新增发生器1、在来自发生器A2的冷剂 蒸汽加热下释放出冷剂蒸汽向新增冷凝器2提供,作为驱动热介质的冷剂蒸汽放热后成冷 剂液、再经新增第二节流阀4节流后进入新增冷凝器2,而浓溶液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 回到吸收器F2;进入新增冷凝器2的冷剂介质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成冷剂液,新增冷凝器2 成为机组的新增低温供热端,从而从而得到溶液并联循环双发生器型三供热端两级复合吸 收式机组。
图9所示,在由吸收-蒸发器与低压发生器共同向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双发生器两 级基础上增加低温供热端,得到溶液串联循环双发生器型三供热端两级复合吸收式机组是 这样实现的① 结构上,在由发生器A2、冷凝器B2、蒸发器C2、吸收-蒸发器D2、低压发生器E2、 吸收器F2、节流阀G2、冷剂液泵M2、溶液泵I2、第二溶液泵J2、溶液热交换器K2和第 二溶液热交换器L2组成、由吸收-蒸发器D2与低压发生器E2共同向吸收器F2提供冷剂 蒸汽的双发生器型两级第一类吸收式机组中,新增加发生器l、冷凝器2、节流阀3、第 二节流阀4和溶液泵6,将吸收器F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J2、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L2连通发生器A2改为将吸收器F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J2、第二溶液热交换器L2 连通新增发生器1后新增发生器1再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6连通发生器A2,由发 生器A2增设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发生器1后新增发生器1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二 节流阀4连通新增冷凝器2,新增发生器1还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冷凝器2,新增冷 凝器2还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3连通蒸发器C2,新增冷凝器2还有被加热介质管 路与外部连通。
② 流程上,吸收器F2向新增发生器1提供稀溶液后浓溶液回到发生器A2,发生器A2 向新增发生器1提供冷剂蒸汽作为其驱动热介质放热后冷剂液经节流进入新增冷凝器2, 新增冷凝器2自新增发生器l得到冷剂蒸汽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形成新的制热(制冷) 流程进入新增冷凝器2的冷剂介质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成冷剂液,该参与新流程的冷剂液 经新增节流阀3进入蒸发器C2、吸热成冷剂蒸汽(这使机组原流程中原本吸热汽化的冷 剂液量减少,而经冷剂液泵M2的冷剂液量增加)进入吸收-蒸发器D2、被来自低压发生 器E2的溶液吸收,随溶液进入低压发生器E2被加热释放出来;冷剂蒸汽进入吸收器F2、 被来自发生器A2的溶液吸收,含有该部分冷介质的溶液经第二溶液泵J2和第二溶液热交 换器L2进入新增发生器1、被来自发生器A2的冷剂蒸汽加热下释放出冷剂蒸汽向新增冷 凝器2提供,浓溶液经新增溶液泵6进入发生器A2后再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L2回到吸收 器F2;进入新增冷凝器2的冷剂介质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成冷剂液,新增冷凝器2成为机 组的新增低温供热端,从而得到溶液串联循环双发生器型三供热端两级复合吸收式机组。
图10所示,在由吸收-蒸发器与低压发生器共同向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双发生器两 级基础上增加低温供热端,得到溶液串联循环双发生器型三供热端两级复合吸收式机组是 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在由发生器A2、冷凝器B2、蒸发器C2、吸收-蒸发器D2、低压发生器E2、 吸收器F2、节流阀G2、冷剂液泵M2、溶液泵I2、第二溶液泵J2、溶液热交换器K2和第 二溶液热交换器L2组成、由吸收-蒸发器D2与低压发生器E2共同向吸收器F2提供冷剂 蒸汽的双发生器型两级第一类吸收式机组中,新增加发生器l、冷凝器2、节流阀3和溶 液泵6,将吸收器F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J2、第二溶液热交换器L2连通发生器 A2改为将吸收器F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J2、第二溶液热交换器L2连通新增发生 器1后新增发生器1再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6连通发生器A2,将发生器A2有冷剂 蒸汽管路连通冷凝器B2改为发生器A2有冷剂蒸汽管路顺序连通新增发生器1和冷凝器 B2——发生器A2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发生器1后新增发生器1再有冷剂介质管路连通冷凝器B2,新增发生器1还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冷凝器2,新增冷凝器2还有冷剂 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3连通蒸发器C2,新增冷凝器2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②流程上,吸收器F2向新增发生器1提供的稀溶液受热释放冷剂蒸汽后浓溶液回到 发生器A2,发生器A2向新增发生器1提供冷剂蒸汽作为其驱动热介质放热后进入冷凝器 B2继续为被加热介质供热,新增冷凝器2自新增发生器1得到冷剂蒸汽并放热于被加热 介质,形成新的制热(制冷)流程进入新增冷凝器2的冷剂介质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成冷 剂液,该冷剂液经新增节流阀3进入蒸发器C2、吸热成冷剂蒸汽(这使机组原流程中原 本吸热汽化的冷剂液量减少,而经冷剂液泵M2的冷剂液量增加)进入吸收-蒸发器D2、 被来自低压发生器E2的溶液吸收,随溶液进入低压发生器E2受热重新热释放出来;冷剂 蒸汽进入吸收器F2、被来自发生器A2的溶液吸收,含有该部分冷介质的溶液经第二溶液 泵J2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L2进入新增发生器1、被来自发生器A2的冷剂蒸汽加热下释 放出冷剂蒸汽向新增冷凝器2提供,浓溶液经新增溶液泵6进入发生器A2后再经第二溶 液热交换器L2回到吸收器F2;进入新增冷凝器2的冷剂介质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成冷剂液, 新增冷凝器2成为机组的新增低温供热端,从而得到溶液串联循环双发生器型三供热端两 级复合吸收式机组。
图11在由吸收-蒸发器与低压发生器共同向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双发生器两级基 础上增加低温供热端,得到溶液串联循环双发生器型三供热端两级复合吸收式机组是这样 实现的
① 结构上,在由发生器A2、冷凝器B2、蒸发器C2、吸收-蒸发器D2、低压发生器E2、 吸收器F2、节流阀G2、冷剂液泵M2、溶液泵I2、第二溶液泵J2、溶液热交换器K2和第 二溶液热交换器L2组成、由吸收-蒸发器D2与低压发生器E2共同向吸收器F2提供冷剂 蒸汽的双发生器型两级第一类吸收式机组中,新增加发生器l、冷凝器2、节流阀3、第 二节流阀4和溶液热交换器5,吸收器F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J2、第二溶液热交 换器L2连通发生器A2改为将吸收器F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J2、第二溶液热交换 器L2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发生器A2,将发生器A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L2连通吸收器F2改为发生器A2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连通新增发生器1 后新增发生器1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L2连通吸收器F2,由发生器A2增 设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发生器1后新增发生器1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二节流阀4 连通新增冷凝器2,新增发生器1还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冷凝器2,新增冷凝器2还 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3连通蒸发器C2,新增冷凝器2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 连通。
② 流程上,吸收器F2向发生器A2提供的稀溶液受热释放冷剂蒸汽后浓溶液回到新增 发生器1,发生器A2向新增发生器1提供冷剂蒸汽作为其驱动热介质放热后冷剂液经节 流进入新增冷凝器2,新增冷凝器2自新增发生器1得到冷剂蒸汽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 形成新的制热(制冷)流程进入新增冷凝器2的冷剂介质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成冷剂液,
27该参与新流程的冷剂液经新增节流阀3进入蒸发器C2、吸热成冷剂蒸汽(这使机组原流 程中原本吸热汽化的冷剂液量减少,而经冷剂液泵M2的冷剂液量增加)进入吸收-蒸发器 D2、被来自低压发生器E2的溶液吸收,随溶液进入低压发生器E2被加热释放出来;冷剂 蒸汽进入吸收器F2、被来自新增发生器l的溶液吸收,含有该部分冷介质的溶液经第二 溶液泵J2、第二溶液热交换器L2、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发生器A2、新增溶液热交换器 5进入新增发生器1、被来自发生器A2的冷剂蒸汽加热下释放出冷剂蒸汽向新增冷凝器2 提供,浓溶液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L2回到吸收器F2;进入新增冷凝器2的冷剂介质放热 于被加热介质成冷剂液,新增冷凝器2成为机组的新增低温供热端,从而得到溶液串联循 环双发生器型三供热端两级复合吸收式机组。
图12所示,在由低压发生器向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双发生器两级基础上增加低温 供热端,得到溶液并联循环双发生器型四供热端两级复合吸收式机组是这样实现的
① 结构上,在由发生器A3、冷凝器B3、蒸发器C3、低压吸收器D3、低压发生器E3、 吸收器F3、节流阀G3、溶液泵H3、第二溶液泵I3、溶液热交换器J3和第二溶液热交换 器K3组成、由低压发生器E3向吸收器F3提供冷剂蒸汽的双发生器型两级第一类吸收式 机组中,新增加发生器l、冷凝器2、节流阀3、第二节流阀4和溶液热交换器5,由低压 吸收器D3经溶液泵H3增设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连通新增发生器1后新增发 生器1再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连通低压吸收器D3,由发生器A3增设冷剂 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发生器1后新增发生器1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二节流阀4连通蒸发 器C3,新增发生器1还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冷凝器2,新增冷凝器2还分别有冷剂液 管路经新增节流阀3连通蒸发器C3和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② 流程上,低压吸收器D3向新增发生器1提供稀溶液、稀溶液受热释放冷剂蒸汽后 浓溶液回到低压吸收器D3,发生器A3向新增发生器1提供冷剂蒸汽作为其驱动热介质放 热后冷剂液经节流进入蒸发器C3,新增冷凝器2自新增发生器1得到冷剂蒸汽并放热于 被加热介质,形成新的制热(制冷)流程进入新增冷凝器2的冷剂介质放热于被加热介 质成冷剂液,该参与新流程的冷剂液经新增节流阀3进入蒸发器C3,吸热成冷剂蒸汽进 入低压吸收器D3、被来自新增发生器l的溶液吸收,稀溶液经溶液泵H3、新增溶液热交 换器5进入新增发生器1、被来自发生器A3的高温冷剂蒸汽加热释放出冷剂蒸汽向新增 冷凝器2提供,浓溶液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回到低压吸收器D3,作为驱动热介质的冷 剂蒸汽放热后成冷剂液、再经新增第二节流阀4节流后进入蒸发器C3;进入新增冷凝器2 的冷剂介质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成冷剂液,新增冷凝器2成为机组的新增低温供热端,从而 得到溶液并联循环双发生器型四供热端两级复合吸收式机组。
图13所示,在由低压发生器向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双发生器两级基础上增加低温 供热端,得到溶液串联循环双发生器型四供热端两级复合吸收式机组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在由发生器A3、冷凝器B3、蒸发器C3、低压吸收器D3、低压发生器E3、 吸收器F3、节流阀G3、溶液泵H3、第二溶液泵I3、溶液热交换器J3和第二溶液热交换
28器K3组成、由低压发生器E3向吸收器F3提供冷剂蒸汽的双发生器型两级第一类吸收式 机组中,新增加发生器l、冷凝器2、节流阀3、第二节流阀4和溶液泵6,将低压吸收器 D3有溶液管路经溶液泵H3、溶液热交换器J3连通低压发生器E3改为低压吸收器D3有溶 液管路经溶液泵H3、溶液热交换器J3连通新增发生器1后新增发生器1再有浓溶液管路 经新增溶液泵6连通低压发生器E3,由发生器A3增设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发生器1后 新增发生器1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阔4连通蒸发器C3,新增发生器1还有冷剂蒸 汽管路连通新增冷凝器2,新增冷凝器2还分别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3连通蒸发器 C3和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②流程上,低压吸收器D3向新增发生器1提供稀溶液、稀溶液受热释放出冷剂蒸汽 后浓溶液回到低压发生器E3,发生器A3向新增发生器1提供冷剂蒸汽作为其驱动热介质 放热后冷剂液经节流进入蒸发器C3,新增冷凝器2自新增发生器l得到冷剂蒸汽并放热 于被加热介质,形成新的制热(制冷)流程进入新增冷凝器2的冷剂介质放热于被加热 介质成冷剂液,该参与新流程的冷剂液经新增节流阀3进入蒸发器C3吸热成冷剂蒸汽进 入低压吸收器D3、被来自低压发生器E3的溶液吸收,稀溶液经溶液泵H3、溶液热交换器 J3进入新增发生器1、被来自发生器A3的高温冷剂蒸汽加热释放出冷剂蒸汽向新增冷凝 器2提供,浓溶液经新增溶液泵6进入低压发生器E3后再经溶液热交换器J3回到低压吸 收器D3,作为驱动热介质的冷剂蒸汽放热后成冷剂液、再经新增第二节流阀4节流后进 入蒸发器C3;进入新增冷凝器2的冷剂介质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成冷剂液,新增冷凝器2 成为机组的新增低温供热端,从而得到溶液串联循环双发生器型四供热端两级复合吸收式 机组。图14所示,在由低压发生器向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双发生器两级基础上增加低温 供热端,得到溶液串联循环双发生器型四供热端两级复合吸收式机组是这样实现的① 结构上,在由发生器A3、冷凝器B3、蒸发器C3、低压吸收器D3、低压发生器E3、 吸收器F3、节流阀G3、溶液泵H3、第二溶液泵I3、溶液热交换器J3和第二溶液热交换 器K3组成、由低压发生器E3向吸收器F3提供冷剂蒸汽的双发生器型两级第一类吸收式 机组中,新增加发生器l、冷凝器2、节流阀3、第二节流阀4和溶液热交换器5,将低压 吸收器D3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泵H3、溶液热交换器J3连通低压发生器E3改为低压吸收 器D3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泵H3、溶液热交换器J3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连通低压发生 器E3,将低压发生器E3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J3连通低压吸收器D3改为低压发 生器E3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连通新增发生器1后新增发生器1再有浓溶 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J3连通低压吸收器D3,由发生器A3增设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 发生器1后新增发生器1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4连通蒸发器C3,新增发生器1 还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冷凝器2,新增冷凝器2还分别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3 连通蒸发器C3和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② 流程上,低压发生器E3向新增发生器1提供溶液、受热释放冷剂蒸汽后浓溶液回到低压吸收器D3,发生器A3向新增发生器1提供冷剂蒸汽作为其驱动热介质放热后冷剂 液经节流进入蒸发器C3,新增冷凝器2自新增发生器l得到冷剂蒸汽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形成新的制热(制冷)流程进入新增冷凝器2的冷剂介质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成冷剂液,该参与新流程的冷剂液经新增节流阀3进入蒸发器C3吸热成冷剂蒸汽进入低压吸收 器D3、被来自新增发生器l的溶液吸收,稀溶液经溶液泵H3、溶液热交换器J3和新增溶 液热交换器5进入低压发生器E3、受热释放冷剂蒸汽后浓溶液进入新增发生器1,进入新 增发生器1的溶液被来自发生器A3的冷剂蒸汽加热后经溶液热交换器J3回到低压吸收器 D3,作为驱动热介质的冷剂蒸汽放热后成冷剂液、再经新增第二节流阀4节流后进入蒸发 器C3;进入新增冷凝器2的冷剂介质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成冷剂液,新增冷凝器2成为机 组的新增低温供热端,从而得到溶液串联循环双发生器型四供热端两级复合吸收式机组。 图15所示,在由低压发生器向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双发生器两级基础上增加低温 供热端,得到溶液串联循环双发生器型四供热端两级复合吸收式机组是这样实现的① 结构上,在由发生器A3、冷凝器B3、蒸发器C3、低压吸收器D3、低压发生器E3、 吸收器F3、节流阀G3、溶液泵H3、第二溶液泵I3、溶液热交换器J3和第二溶液热交换 器K3组成、由低压发生器E3向吸收器F3提供冷剂蒸汽的双发生器型两级第一类吸收式 机组中,新增加发生器l、冷凝器2、节流阀3和溶液热交换器5,将低压吸收器D3有浓 溶液管路经溶液泵H3、溶液热交换器J3连通低压发生器E3改为低压吸收器D3有浓溶液 管路经溶液泵H3、溶液热交换器J3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连通低压发生器E3,将低压发 生器E3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J3连通低压吸收器D3改为低压发生器E3有浓溶液 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连通新增发生器1后新增发生器1再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 换器J3连通低压吸收器D3,由发生器A3增设冷剂蒸汽管路顺序连通新增发生器1和冷 凝器B3,新增发生器1还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冷凝器2,新增冷凝器2还分别有冷剂 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3连通蒸发器C3和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② 流程上,低压发生器E3向新增发生器1提供溶液、受热释放冷剂蒸汽后浓溶液回 到低压吸收器D3,发生器A3向新增发生器1提供冷剂蒸汽作为其驱动热介质放热后进入 冷凝器B3继续向被加热介质供热,新增冷凝器2自新增发生器1得到冷剂蒸汽并放热于 被加热介质,形成新的制热(制冷)流程进入新增冷凝器2的冷剂介质放热于被加热介 质成冷剂液,该参与新流程的冷剂液经新增节流阀3进入蒸发器C3吸热成冷剂蒸汽进入 低压吸收器D3、被来自新增发生器l的溶液吸收,稀溶液经溶液泵H3、溶液热交换器J3 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进入低压发生器E3、受热释放冷剂蒸汽后浓溶液进入新增发生器1 , 进入新增发生器1的溶液被来自发生器A3的冷剂蒸汽加热后经溶液热交换器J3回到低压 吸收器D3,作为驱动热介质的冷剂蒸汽放热后进入冷凝器B3继续向被加热介质供热;进 入新增冷凝器2的冷剂介质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成冷剂液,新增冷凝器2成为机组的新增低 温供热端,从而得到溶液串联循环双发生器型四供热端两级复合吸收式机组。图16所示,在由二级吸收-蒸发器向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单发生器三级基础上增加30低温供热端,得到溶液并联循环单发生器型三供热端三级复合吸收式机组是这样实现的① 结构上,在由发生器A4、冷凝器B4、蒸发器C4、 一级吸收-蒸发器D4、 二级吸收-蒸发器E4、吸收器F4、节流阀G4、第二节流阀H4、第三节流阀14、溶液泵J4、溶液热 交换器K4、第二溶液热交换器L4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M4组成、由二级吸收-蒸发器E4 向吸收器F4提供冷剂蒸汽的单发生器型三级第一类吸收式机组中,新增加发生器l、冷 凝器2、节流阀3、第二节流阀4和溶液热交换器5,由一级吸收-蒸发器D4经溶液泵J4 增设溶液管路并再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连通新增发生器1,新增发生器1还有溶液管路 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连通一级吸收-蒸发器D4,由发生器A4增设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 增发生器1后新增发生器1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二节流阀4连通新增冷凝器2,新增 发生器1还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冷凝器2,新增冷凝器2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 阀3连通蒸发器C4,新增冷凝器2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② 流程上, 一级吸收-蒸发器D4向新增发生器1提供稀溶液、稀溶液受热释放冷剂蒸 汽后浓溶液回到一级吸收-蒸发器D4,发生器A4向新增发生器1提供冷剂蒸汽作为其驱 动热介质放热后经节流进入新增冷凝器2,新增冷凝器2自新增发生器1得到冷剂蒸汽, 形成新的制热(制冷)流程进入新增冷凝器2的冷剂介质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成冷剂液, 该参与新流程的冷剂液经新增节流阀3进入蒸发器C4,吸热成冷剂蒸汽进入一级吸收-蒸 发器D4、被来自新增发生器1和二级吸收-蒸发器E4的溶液吸收,含有该部分冷介质的 溶液经溶液泵J4后分成两路——一路经溶液热交换器K4、第二溶液热交换器L4、第三溶 液热交换器M4进入发生器A2、被外部驱动热介质加热释放出来向新增发生器1提供作为 其驱动热介质,浓溶液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M4进入吸收器F4、再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L4 回到二级吸收-蒸发器E4,而另一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进入新增发生器1、在来自发 生器A4的冷剂蒸汽加热下释放出冷剂蒸汽向新增冷凝器2提供,作为驱动热介质的冷剂 蒸汽放热后成冷剂液、再经新增第二节流阀4节流后进入新增冷凝器2,而浓溶液经新增 溶液热交换器5回到一级吸收-蒸发器D4;进入新增冷凝器2的冷剂介质放热于被加热介 质成冷剂液,新增冷凝器2成为机组的新增低温供热端,从而得到溶液并联循环单发生器 型三供热端三级复合吸收式机组。图16中的新增发生器1有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连通一级吸收-蒸发器D4, 也可以采用新增发生器1有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连通二级吸收-蒸发器E4,或 采用新增发生器1有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连通吸收器F4。图17所示的在由二级吸收-蒸发器向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单发生器三级基础上增 加低温供热端而得到的溶液并联循环单发生器型三供热端三级复合吸收式机组;与图16 所示的相比,二者不同之处在于图16中发生器A3增设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发生器1 后新增发生器1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二节流阀4连通新增冷凝器2——发生器A4产 生的冷剂蒸汽一部分流经新增发生器1后节流进入新增冷凝器2而另一部分直接进入冷凝 器B4;而图17中则是发生器A4有冷剂蒸汽管路顺序连通新增发生器1和冷凝器B4——31发生器A4产生的冷剂蒸汽首先流经新增发生器1放热后再进入冷凝器B4加热被加热介 质。图18所示,在由二级吸收-蒸发器向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单发生器三级基础上增加 低温供热端,得到溶液串联循环单发生器型三供热端三级复合吸收式机组是这样实现的① 结构上,在由发生器A4、冷凝器B4、蒸发器C4、 一级吸收-蒸发器D4、 二级吸收-蒸发器E4、吸收器F4、节流阀G4、冷剂液泵N4、第三节流阀14、溶液泵J4、溶液热交 换器K4、第二溶液热交换器L4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M4组成、由二级吸收-蒸发器E4向 吸收器F4提供冷剂蒸汽的单发生器型三级第一类吸收式机组中,新增加发生器l、冷凝 器2、节流阀3、第二节流阀4和溶液泵6,将一级吸收-蒸发器D4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 泵J4、溶液热交换器K4、第二溶液热交换器L4、第三溶液热交换器M4连通发生器A4改 为一级吸收-蒸发器D4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J4、溶液热交换器K4、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L4、第三溶液热交换器M4连通新增发生器1后新增发生器1再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 泵6连通发生器A4,由发生器A4增设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发生器1后新增发生器1再 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二节流阀4连通新增冷凝器2,新增发生器1还有冷剂蒸汽管路连 通新增冷凝器2,新增冷凝器2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3连通蒸发器C4,新增冷凝 器2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② 流程上, 一级吸收-蒸发器D4向新增发生器1提供稀溶液、稀溶液受热释放冷剂蒸 汽后浓溶液回到发生器A4,发生器A4向新增发生器1提供冷剂蒸汽作为其驱动热介质放 热后经节流进入新增冷凝器2,新增冷凝器2自新增发生器l得到冷剂蒸汽,形成新的制 热(制冷)流程进入新增冷凝器2的冷剂介质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成冷剂液,该参与新流 程的冷剂液经新增节流阀3进入蒸发器C4、吸热成冷剂蒸汽进入一级吸收-蒸发器D4、被 来二级吸收-蒸发器E4的溶液吸收,稀溶液经溶液泵J4、溶液热交换器K4、第二溶液热 交换器L4、第三溶液热交换器M4进入新增发生器1被来自发生器A4的高温冷剂蒸汽加 热释放出冷剂蒸汽向新增冷凝器2提供,浓溶液经新增溶液泵6进入发生器A4、在外部 驱动热介质加热下释放出冷剂蒸汽流经新增发生器1并加热进入新增发生器1的溶液,作 为驱动热介质的冷剂蒸汽放热后成冷剂液、再经新增第二节流阀4节流后进入新增冷凝器 2,浓度增大的溶液再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M4、吸收器E4、第二溶液热交换器L4、 二级 吸收-蒸发器E4、溶液热交换器K4后进入一级吸收-蒸发器D4;进入新增冷凝器2的冷剂 介质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成冷剂液,新增冷凝器2成为机组的新增低温供热端,从而得到溶 液串联循环双发生器型三供热端三级复合吸收式机组。图19所示,在由二级吸收-蒸发器向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单发生器三级基础上增加 低温供热端,得到溶液串联循环单发生器型三供热端三级复合吸收式机组是这样实现的①结构上,在由发生器A4、冷凝器B4、蒸发器C4、 一级吸收-蒸发器D4、 二级吸收-蒸发器E4、吸收器F4、节流阀G4、冷剂液泵N4、第三节流阀14、溶液泵J4、溶液热交 换器K4、第二溶液热交换器L4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M4组成、由二级吸收-蒸发器E4向吸收器F4提供冷剂蒸汽的单发生器型三级第一类吸收式机组中,新增加发生器l、冷凝 器2、节流阀3、第二节流阀4和溶液热交换器5,将一级吸收-蒸发器D4有稀溶液管路 经溶液泵J4、溶液热交换器K4、第二溶液热交换器L4、第三溶液热交换器M4连通发生 器A4改为一级吸收-蒸发器D4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J4、溶液热交换器K4、第二溶液热 交换器L4、第三溶液热交换器M4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连通发生器A4,将发生器A4有 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M4连通吸收器F4该为发生器A4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 液热交换器5连通新增发生器1后新增发生器1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M4 连通吸收器F4,由发生器A4增设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发生器1后新增发生器1再有冷 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二节流阔4连通新增冷凝器2,新增发生器1还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 增冷凝器2,新增冷凝器2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3连通蒸发器C4,新增冷凝器2 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②流程上,新增流程是这样的进入新增冷凝器2的冷剂介质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成 冷剂液,该参与新流程的冷剂液经新增节流阀3进入蒸发器C4、吸热成冷剂蒸汽进入一 级吸收-蒸发器D4、被来二级吸收-蒸发器E4的溶液吸收,稀溶液经溶液泵J4、溶液热交 换器K4、第二溶液热交换器L4、第三溶液热交换器M4、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进入发生器 A4、受热释放冷剂蒸汽后浓溶液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进入新增发生器1,进入新增发生 器l的溶液在来自发生器A4的冷剂蒸汽加热下释放出冷剂蒸汽向新增冷凝器2提供,放 热后成冷剂液、再经新增第二节流阀4节流后进入新增冷凝器2,浓度增大的溶液再经第 三溶液热交换器M4、吸收器E4、第二溶液热交换器L4、 二级吸收-蒸发器E4、溶液热交 换器K4后进入一级吸收-蒸发器D4;进入新增冷凝器2的冷剂介质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成 冷剂液,新增冷凝器2成为机组的新增低温供热端,从而得到溶液串联循环双发生器型三 供热端三级复合吸收式机组。
图20所示的在由二级吸收-蒸发器向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单发生器三级基础上增 加低温供热端得到溶液并联循环单发生器型三供热端三级复合吸收式机组,是在图16所 示的液并联循环单发生器型三供热端三级复合吸收式机组中省去蒸发器C4、节流阀G4、 新增节流阀3的结果——①结构上, 一级吸收-蒸发器D4有冷剂蒸汽管路与外部连通,新 增冷凝器2和冷凝器B4分别有冷剂液管路与外部连通;②来自外部余热蒸汽直接进入机 组完成相关流程后分别在新增冷凝器2和冷凝器B4中以余热凝液回到外部。
图21所示的是标有关键点参数的、在由吸收-蒸发器向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单发生 器两级基础上增加低温供热端所得到溶液并联循环单发生器型三供热端两级复合吸收式 机组。经过分析和必要计算,确定其主要工作参数为①被加热介质的温度范围为7(TC 114°C;②蒸发器产冷剂蒸汽饱和温度42t:,吸收-蒸发器产冷剂蒸汽饱和温度63'C; ③冷凝器冷凝温度116'C,新增冷凝器冷凝温度8(TC;④溶液循环中,吸收-蒸发器出口 稀溶液浓度48.5%、温度65匸;吸收器出口稀溶液浓度53. 5°/。、温度98'C;发生器出口浓 溶液浓度55.7%、温度163。C;新增发生器出口稀溶液52%、温度114°C。不难理解
33第一,采用单级热泵只能满足被加热介质小部分低温段的热需求。
第二,采用吸收-蒸发器向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单发生器两级热泵可以满足被加热 介质的全部温度范围的热需求,但这使机组的性能指数达不到最高,也就不能实现最好的 节能效益。
第三,采用本发明中的单发生器型三供热端两级复合吸收式机组可满足被加热介质的 热需求,在低温段具有较高性能指数并影响机组在高温段的性能指数得到一定提高,这使 复合机组的性能指数高于单一机组的性能指数。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
① 溶液并联循环——是指进入新增发生器的溶液与原有相关溶液流程并行。
② 溶液串联循环——指进入新增发生器的溶液与原有相关溶液形成一路。
③ 两级或多级吸收式机组的构成与流程不属于本发明的内容,当指名了特定部件构成 和一定特点后,相应地就有了具体的机组结构和流程;说明书附图中包含了这些具体的机 组结构和流程,本说明书不对其进行具体结构和流程的阐述而是简要提及。
上述实例中,新流程使机组原有流程发生一定的变化——供热温度有所降低,但性能 指数得到一定提高;新增低温供热端对应的性能指数比原有供热端的对应的性能指数高出 较多,这使得复合机组在其适合的应用场所具有较高的性能指数。
本发明技术可以实现的效果——本发明所提出的在两级或多级基础上增加低温供热
端的复合吸收式机组具有如下的效果和优势
① 流程与结构简单、造价低——以增加发生器和冷凝器为主要部件,且新增发生器的 驱动热介质为原有发生器提供,属低压发生器; 一体式复合机组,结构简单;不增加高压 部件,造价低。
② 机组性能指数高--体式复合流程,在相同的热力学参数下,复合机组具有更高
的性能指数。
③ 在较大程度上保持了机组的原有优势——作为热泵,机组较大程度上保持了高温供 热的优势;作为制冷机,其利用低温余热制冷的优势仍有较大程度的保持。
④ 作为热泵,在应用于负荷、供热温度变化范围较大的场合,可充分发挥新增低温供 热端性能指数高的优势,提高节能效益。
⑤ 丰富了吸收式机组的类型,扩展了吸收式机组的应用范围。
权利要求
1. 在两级或多级中增加低温供热端的方法,是在两级或多级吸收式机组中,或增加发生器、冷凝器、节流阀、第二节流阀和溶液热交换器并采用溶液并联循环,或增加发生器、冷凝器、节流阀、第二节流阀和溶液热交换器并采用溶液串联循环,或增加发生器、冷凝器、节流阀、第二节流阀和溶液泵并采用溶液串联循环,由输出稀溶液的部件——或吸收-蒸发器、或低压吸收器、或吸收器、或发生器——向新增发生器提供稀溶液,利用发生器产生的高温冷剂蒸汽作为新增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加热进入新增发生器的稀溶液释放冷剂蒸汽向新增冷凝器提供,新增冷凝器成为复合吸收式机组的相邻低温供热端;①增加发生器、冷凝器、节流阀、第二节流阀和溶液热交换器并采用溶液并联循环方案时,由稀溶液输出部件经溶液泵、新增溶液热交换器连通新增发生器,新增发生器再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连通稀溶液输出部件,由产生高温冷剂蒸汽的发生器增设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发生器后新增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二节流阀连通新增冷凝器或机组原有蒸发器——冷剂蒸汽流经新增发生器放热于稀溶液后成冷剂液、再经节流进入新增冷凝器或机组原有蒸发器,新增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连通机组原有蒸发器,新增冷凝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成为复合吸收式机组的低温供热端,得到两级或多级基础上溶液并联循环复合吸收式机组;②增加发生器、冷凝器、节流阀、第二节流阀和溶液泵并采用溶液串联循环方案时,将稀溶液提供部件经溶液泵、一个或若干个溶液热交换器连通产高温冷剂蒸汽的发生器改为稀溶液提供部件经溶液泵、一个或若干个溶液热交换器连通新增发生器,新增发生器再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连通产高温冷剂蒸汽的发生器,由产生高温冷剂蒸汽的发生器增设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发生器后新增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二节流阀连通新增冷凝器——冷剂蒸汽流经新增发生器放热于稀溶液后成冷剂液、再经节流进入新增冷凝器,新增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连通机组原有蒸发器,新增冷凝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成为复合吸收式机组的低温供热端,得到两级或多级基础上溶液串联循环复合吸收式机组;③增加发生器、冷凝器、节流阀、第二节流阀和溶液热交换器并采用溶液串联循环方案时,将稀溶液提供部件经溶液泵、一个或若干个溶液热交换器连通产高温冷剂蒸汽的发生器改为稀溶液提供部件经溶液泵、一个或若干个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连通产高温冷剂蒸汽的发生器,产高温冷剂蒸汽的发生器再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连通新增发生器,由产生高温冷剂蒸汽的发生器增设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发生器后新增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二节流阀连通新增冷凝器——冷剂蒸汽流经新增发生器放热于稀溶液后成冷剂液、再经节流进入新增冷凝器,新增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连通机组原有蒸发器,新增冷凝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成为复合吸收式机组的低温供热端,得到两级或多级基础上溶液串联循环复合吸收式机组;上述方法中,当不增加第二节流阀时,将为新增发生器提供冷剂蒸汽以用作驱动热介质的发生器的原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冷凝器改为发生器有冷剂蒸汽管路顺序连通新增发生器和冷凝器——发生器产生的全部冷剂蒸汽首先流经新增发生器用作驱动热介质放热后再进入冷凝器向被加热介质供热。
2.单发生器型两级机组基础上增加低温供热端的复合吸收式机组,其特征是在由吸 收-蒸发器向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单发生器型两级吸收式机组中,新增加发生器、冷凝 器、节流阀、第二节流阀以及溶液热交换器或溶液泵,采用溶液并联或串联循环,得到 由新增冷凝器作为低温供热端的单发生器型三供热端复合吸收式机组;在由发生器(A1)、 冷凝器(Bl)、蒸发器(Cl)、吸收-蒸发器(Dl)、吸收器(El)、节流阀(Fl)、冷剂液 泵(Kl)或第二节流阀(Gl)、溶液泵(Hl)、溶液热交换器(II)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Jl)组成、由吸收-蒸发器(Dl)向吸收器(El)提供冷剂蒸汽的单发生器型两级第一 类吸收式机组中,采用溶液并联循环方案,得到溶液并联循环单发生器型三供热端两级 复合吸收式机组——①结构上,新增加发生器(1)、冷凝器(2)、节流阀(3)、第二节 流阀(4)和溶液热交换器(5),吸收-蒸发器(Dl)经溶液泵(Hl)增设稀溶液管路并 再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连通新增发生器(1),新增发生器(1)还有溶液管路经新 增溶液热交换器(5)连通吸收-蒸发器(Dl)或连通吸收器(El),由发生器(Al)增设 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发生器(1)后新增发生器(1)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二节流 阀(4)连通新增冷凝器(2),新增发生器(1)还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冷凝器(2), 新增冷凝器(2)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3)连通蒸发器(Cl),新增冷凝器(2) 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②流程上,吸收-蒸发器(Dl)向新增发生器(1)提 供稀溶液后浓溶液回到吸收-蒸发器(Dl)或吸收器(El),发生器(Al)向新增发生器(1)提供冷剂蒸汽作为其驱动热介质放热后冷剂液经节流进入新增冷凝器(2),新增冷 凝器(2)自新增发生器(1)得到冷剂蒸汽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新增冷凝器(2)成为 单发生器型两级第一类吸收式机组的新增低温供热端,从而得到溶液并联循环单发生器 型三供热端两级复合吸收式机组;采用溶液串联循环方案,得到溶液串联循环单发生器 型三供热端两级复合吸收式机组——①结构上,新增加发生器(1)、冷凝器(2)、节流 阀(3)、第二节流阀(4)和溶液泵(6),将吸收-蒸发器(Dl)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Hl)、溶液热交换器(II)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Jl)连通发生器(Al)改为吸收-蒸 发器(Dl)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Hl)、溶液热交换器(11)、第二溶液热交换器(Jl) 连通新增发生器(1)后新增发生器(1)再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6)连通发生器(Al),由发生器(Al)增设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发生器(1)后新增发生器(1)再有 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二节流阀(4)连通新增冷凝器(2),新增发生器(1)还有冷剂蒸 汽管路连通新增冷凝器(2),新增冷凝器(2)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3)连通 蒸发器(Cl),新增冷凝器(2)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②流程上,吸收-蒸发 器(Dl)向新增发生器(1)提供稀溶液后浓溶液回到发生器(Al),发生器(Al)向新 增发生器(1)提供冷剂蒸汽作为其驱动热介质放热后冷剂液经节流进入新增冷凝器(2), 新增冷凝器(2)自新增发生器(1)得到冷剂蒸汽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新增冷凝器(2)成为单发生器型两级第一类吸收式机组的新增低温供热端,从而得到溶液串联循环单发 生器型三供热端两级复合吸收式机组;采用溶液串联循环方案,得到溶液串联循环单发 生器型三供热端两级复合吸收式机组——①结构上,新增加发生器(1)、冷凝器(2)、 节流阔(3)、第二节流阀(4)和溶液热交换器(5),将吸收-蒸发器(Dl)有稀溶液管 路经溶液泵(Hl)、溶液热交换器(II)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Jl)连通发生器(Al)改 为吸收-蒸发器(Dl)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Hl)、溶液热交换器(11)、第二溶液热交 换器(Jl)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连通发生器(Al),将发生器(Al)有浓溶液管路 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Jl)连通吸收器(El)改为发生器(Al)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 液热交换器(5)连通新增发生器(1)后新增发生器(1)再有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 换器(Jl)连通吸收器(El),由发生器(Al)增设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发生器(1) 后新增发生器(1)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二节流阀(4)连通新增冷凝器(2),新增 发生器(1)还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冷凝器(2),新增冷凝器(2)再有冷剂液管路 经新增节流阔(3)连通蒸发器(Cl),新增冷凝器(2)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②流程上,发生器(Al)向新增发生器(1)提供溶液,发生器(Al)还向新增发生器(1) 提供冷剂蒸汽作为其驱动热介质放热后冷剂液经节流进入新增冷凝器(2),新增冷凝器 (2)自新增发生器(1)得到冷剂蒸汽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新增冷凝器(2)成为单发 生器型两级第一类吸收式机组的新增低温供热端,从而得到溶液串联循环单发生器型三 供热端两级复合吸收式机组;上述三种复合机组中,当不采用新增第二节流阀(4)时, 将发生器(Al)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冷凝器(Bl)改为发生器(Al)有冷剂蒸汽管路顺 序连通新增发生器(1)和冷凝器(Bl)——发生器(Al)产生的全部冷剂蒸汽首先流经 新增发生器(1)用作驱动热介质放热后再进入冷凝器(Bl)向被加热介质供热。
3.双发生器型两级机组基础上增加低温供热端的复合吸收式机组,其特征是在由吸 收-蒸发器与低压发生器共同向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双发生器型两级吸收式机组中,新 增加发生器、冷凝器、节流阀、第二节流阀以及溶液热交换器或溶液泵,采用溶液并联 或串联循环,得到由新增冷凝器作为低温供热端的双发生器型三供热端复合吸收式机组;在由发生器(A2)、冷凝器(B2)、蒸发器(C2)、吸收-蒸发器(D2)、低压发生器(E2)、 吸收器(F2)、节流阀(G2)、冷剂液泵(M2)或第二节流阀(H2)、溶液泵(12)、第二 溶液泵(J2)、溶液热交换器(K2)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L2)组成、由吸收-蒸发器(D2) 与低压发生器(E2)共同向吸收器(F2)提供冷剂蒸汽的双发生器型两级第一类吸收式 机组中,采用溶液并联循环方案,得到溶液并联循环双发生器型三供热端两级复合吸收 式机组——①结构上,新增加发生器(1)、冷凝器(2)、节流阀(3)、第二节流阀(4) 和溶液热交换器(5),由吸收器(F2)经第二溶液泵(J2)增设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 热交换器(5)连通新增发生器(1),新增发生器(1)再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 换器(5)连通吸收器(F2),由发生器(A2)增设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发生器(1)后 新增发生器(1)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二节流阀(4)连通新增冷凝器(2),新增发生器(1)还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冷凝器(2),新增冷凝器(2)还分别有冷剂液管 路经新增节流阀(3)连通蒸发器(C2)和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②流程上,吸 收器(F2)向新增发生器(1)提供稀溶液后浓溶液回到吸收器(F2),发生器(A2)向 新增发生器(1)提供冷剂蒸汽作为其驱动热介质放热后冷剂液经节流进入新增冷凝器(2),新增冷凝器(2)自新增发生器(1)得到冷剂蒸汽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新增冷 凝器(2)成为由吸收-蒸发器与低压发生器共同向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双发生器型两 级第一类吸收式机组的新增低温供热端,从而得到溶液并联循环双发生器型三供热端两 级复合吸收式机组;采用溶液串联循环方案,得到溶液串联循环双发生器型三供热端两 级复合吸收式机组——①结构上,新增加发生器(1)、冷凝器(2)、节流阀(3)、第二 节流阀(4)和溶液泵(6),将吸收器(F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J2)、第二溶 液热交换器(L2)连通发生器(A2)改为将吸收器(F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J2)、 第二溶液热交换器(L2)连通新增发生器(1)后新增发生器(1)再有浓溶液管路经新 增溶液泵(6)连通发生器(A2),由发生器(A2)增设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发生器(1) 后新增发生器(1)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二节流阀(4)连通新增冷凝器(2),新增 发生器(1)还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冷凝器(2),新增冷凝器(2)还分别有冷剂液 管路经新增节流阀(3)连通蒸发器(C2)和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②流程上, 吸收器(F2)向新增发生器(1)提供稀溶液后浓溶液回到发生器(A2),发生器(A2) 向新增发生器(1)提供冷剂蒸汽作为其驱动热介质放热后冷剂液经节流进入新增冷凝器(2),新增冷凝器(2)自新增发生器(1)得到冷剂蒸汽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新增冷 凝器(2)成为由吸收-蒸发器与低压发生器共同向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双发生器型两 级第一类吸收式机组的新增低温供热端,从而得到溶液串联循环双发生器型三供热端两 级复合吸收式机组;采用溶液串联循环方案,得到溶液串联循环双发生器型三供热端两 级复合吸收式机组——①结构上,新增加发生器(1)、冷凝器(2)、节流阀(3)、第二 节流阀(4)和溶液热交换器(5),将吸收器(F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J2)、 第二溶液热交换器(L2)连通发生器(A2)改为将吸收器(F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 液泵(J2)、第二溶液热交换器(L2)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连通发生器(A2),将发 生器(A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L2)连通吸收器(F2)改为发生器(A2) 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连通新增发生器(1)后新增发生器(1)再有浓 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L2)连通吸收器(F2),由发生器(Al)增设冷剂蒸汽管 路连通新增发生器(1)后新增发生器(1)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二节流阀(4)连通 新增冷凝器(2),新增发生器(1)还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冷凝器(2),新增冷凝器(2)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3)连通蒸发器(Cl),新增冷凝器(2)还有被加 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②流程上,发生器(A2)向新增发生器(1)提供溶液,发生器(A2)还向新增发生器(1)提供冷剂蒸汽作为其驱动热介质放热后冷剂液经节流进入新 增冷凝器(2),新增冷凝器(2)自新增发生器(1)得到冷剂蒸汽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新增冷凝器(2)成为由吸收-蒸发器与低压发生器共同向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双发生 器型两级第一类吸收式机组的新增低温供热端,从而得到溶液串联循环双发生器型三供 热端两级复合吸收式机组;上述三种复合机组中,当不采用新增第二节流阀(4)时,将 发生器(A2)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冷凝器(B2)改为发生器(A2)有冷剂蒸汽管路顺序 连通新增发生器(1)和冷凝器(B2)——发生器(A2)产生的全部冷剂蒸汽首先流经新 增发生器(1)用作驱动热介质放热后再进入冷凝器(B2)向被加热介质供热。
4.双发生器型两级机组基础上增加低温供热端的复合吸收式机组,其特征是在由低 压发生器向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双发生器型两级吸收式机组中,新增加发生器、冷凝 器、节流阀、第二节流阀以及溶液热交换器或溶液泵,采用溶液并联或串联循环,得到 由新增冷凝器作为低温供热端的双发生器型四供热端复合吸收式机组;在由发生器(A3)、 冷凝器(B3)、蒸发器(C3)、低压吸收器(D3)、低压发生器(E3)、吸收器(F3)、节流 阀(G3)、溶液泵(H3)、第二溶液泵(13)、溶液热交换器(J3)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K3) 组成、由低压发生器(E3)向吸收器(F3)提供冷剂蒸汽的双发生器型两级第一类吸收 式机组中,采用溶液并联循环方案,得到溶液并联循环双发生器型四供热端两级复合吸 收式机组——①结构上,新增加发生器(1)、冷凝器(2)、节流阀(3)、第二节流阀(4) 和溶液热交换器(5),由低压吸收器(D3)经溶液泵(H3)增设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 热交换器(5)连通新增发生器(1)后新增发生器(1)再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 换器(5)连通低压吸收器(D3),由发生器(A3)增设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发生器(1) 后新增发生器(1)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二节流阀(4)连通蒸发器(C3),新增发生 器(1)还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冷凝器(2),新增冷凝器(2)还分别有冷剂液管路 经新增节流阀(3)连通蒸发器(C3)和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②流程上,低压 吸收器(D3)向新增发生器(1)提供稀溶液后浓溶液回到低压吸收器(D3),发生器(A3) 向新增发生 器(1)提供冷剂蒸汽作为其驱动热介质放热后冷剂液经节流进入蒸发器(C3), 新增冷凝器(2)自新增发生器(1)得到冷剂蒸汽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新增冷凝器(2) 成为由低压发生器向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双发生器型两级第一类吸收式机组的新增低 温供热端,从而得到溶液并联循环双发生器型四供热端两级复合吸收式机组;采用溶液 串联循环方案,得到溶液串联循环双发生器型四供热端两级复合吸收式机组——①结构 上,新增加发生器(1)、冷凝器(2)、节流阀(3)、第二节流阀(4)和溶液泵(6),将 低压吸收器(D3)有溶液管路经溶液泵(H3)、溶液热交换器(J3)连通低压发生器(E3) 改为低压吸收器(D3)有溶液管路经溶液泵(H3)、溶液热交换器(J3)连通新增发生器 (1)后新增发生器(1)再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6)连通低压发生器(E3),由 发生器(A3)增设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发生器(1)后新增发生器(1)再有冷剂液管 路经新增第二节流阀(4)连通蒸发器(C3),新增发生器(1)还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 增冷凝器(2),新增冷凝器(2)还分别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3)连通蒸发器(C3) 和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②流程上,低压吸收器(D3)向新增发生器(1)提供稀溶液后浓溶液回到低压发生器(E3),发生器(A3)向新增发生器(1)提供冷剂蒸汽 作为其驱动热介质放热后冷剂液经节流进入蒸发器(C3),新增冷凝器(2)自新增发生 器(1)得到冷剂蒸汽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新增冷凝器(2)成为由低压发生器共同吸 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双发生器型两级第一类吸收式机组的新增低温供热端,从而得到溶 液串联循环双发生器型四供热端两级复合吸收式机组;采用溶液串联循环方案,得到溶 液串联循环双发生器型四供热端两级复合吸收式机组——①结构上,新增加发生器(1)、冷凝器(2)、节流阀(3)、第二节流阀(4)和溶液热交换器(5),将低压吸收器(D3) 有溶液管路经溶液泵(H3)、溶液热交换器(J3)连通低压发生器(E3)改为低压吸收器(D3)有溶液管路经溶液泵(H3)、溶液热交换器(J3)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连通 低压发生器(E3),将低压发生器(E3)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J3)连通低压吸 收器(D3)修改为低压发生器(E3)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连通新增发 生器(1)、新增发生器(1)再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J3)连通低压吸收器(D3), 由发生器(A3)增设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发生器(1)后发生器(1)再有冷剂液管路 经新增第二节流阀(4)连通蒸发器(C3),新增发生器(1)还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 冷凝器(2),新增冷凝器(2)还分别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3)连通蒸发器(C3) 和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②流程上,低压发生器(E3)向新增发生器(1)提供 溶液,发生器(A3)向新增发生器(1)提供冷剂蒸汽作为其驱动热介质放热后冷剂液经 节流进入新增冷凝器(2),新增冷凝器(2)自新增发生器(1)得到冷剂蒸汽并放热于 被加热介质,新增冷凝器(2)成为由低压发生器向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双发生器型两 级第一类吸收式机组的新增低温供热端,从而得到溶液串联循环双发生器型四供热端两 级复合吸收式机组;上述三种复合机组中,当不采用新增第二节流阀(4)时,将发生器(A3)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冷凝器(B3)改为发生器(A3)有冷剂蒸汽管路顺序连通新 增发生器(1)和冷凝器(B3)——发生器(A3)产生的全部冷剂蒸汽首先流经新增发生 器(1)用作驱动热介质放热后再进入冷凝器(B3)向被加热介质供热。
5.单发生器型三级基础上增加低温供热端的复合吸收式机组,其特征是在由二级吸 收-蒸发器向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单发生器型三级吸收式机组中,新增加发生器、冷凝 器、节流阀、第二节流阀以及溶液热交换器或溶液泵,采用溶液并联或串联循环,得到 由新增冷凝器作为低温供热端的单发生器型三供热端复合吸收式机组;在由发生器(A4)、 冷凝器(B4)、蒸发器(C4)、 一级吸收-蒸发器(D4)、 二级吸收-蒸发器(E4)、吸收器(F4)、节流阀(G4)、第二节流阀(H4)、冷剂液泵(N4)或第三节流阀(14)、溶液泵(J4)、溶液热交换器(K4)、第二溶液热交换器(L4)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M4)组成、 由二级吸收-蒸发器(E4)向吸收器(F4)提供冷剂蒸汽的单发生器型三级第一类吸收式 机组中,采用溶液并联循环方案,得到溶液并联循环单发生器型三供热端三级复合吸收 式机组一①结构上,新增加发生器(1)、冷凝器(2)、节流阀(3)、第二节流阀(4) 和溶液热交换器(5),由一级吸收-蒸发器(D4)经溶液泵(J4)增设溶液管路并再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连通新增发生器(1),新增发生器(1)还有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 热交换器(5)连通一级吸收-蒸发器(D4)或连通二级吸收-蒸发器(E4)或连通吸收器(F4),由发生器(A4)增设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发生器(1)后新增发生器(1)再有 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二节流阀(4)连通新增冷凝器(2),新增发生器(1)还有冷剂蒸 汽管路连通新增冷凝器(2),新增冷凝器(2)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3)连通 蒸发器(C4),新增冷凝器(2)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②流程上, 一级吸收-蒸发器(D4)提供稀溶液后浓溶液回到一级吸收-蒸发器(D4)或二级吸收-蒸发器(E4) 或吸收器(F4),发生器(A4)向新增发生器(1)提供冷剂蒸汽作为其驱动热介质放热 后经节流进入新增冷凝器(2),新增冷凝器(2)自新增发生器(1)得到冷剂蒸汽,新 增冷凝器(2)成为单发生器型三级第一类吸收式机组的新增低温供热端,从而得到溶液 并联循环单发生器型三供热端三级复合吸收式机组;采用溶液串联循环方案,得到溶液 串联循环单发生器型三供热端三级复合吸收式机组——①结构上,新增加发生器(1)、 冷凝器(2)、节流阀(3)、第二节流阀(4)和溶液泵(6),将一级吸收-蒸发器(D4) 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J4)、溶液热交换器(K4)、第二溶液热交换器(L4)、第三溶液 热交换器(M4)连通发生器(A4)改为一级吸收-蒸发器(D4)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J4)、 溶液热交换器(K4)、第二溶液热交换器(L4)、第三溶液热交换器(M4)连通新增发生 器(1)后新增发生器(1)再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6)连通发生器(A4),由发 生器(A4)增设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发生器(1)后新增发生器(1)再有冷剂液管路 经新增第二节流阀(4)连通新增冷凝器(2),新增发生器(1)还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 新增冷凝器(2),新增冷凝器(2)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3)连通蒸发器(C4), 新增冷凝器(2)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②流程上, 一级吸收-蒸发器(D4) 向新增发生器(1)提供稀溶液后浓溶液回到发生器(A4),发生器(A4)向新增发生器U)提供冷剂蒸汽作为其驱动热介质放热后经节流进入新增冷凝器(2),新增冷凝器(2) 自新增发生器(1)得到冷剂蒸汽,新增冷凝器(2)成为单发生器型三级第一类吸收式 机组的新增低温供热端,从而得到溶液串联循环单发生器型三供热端三级复合吸收式机 组;采用溶液串联循环方案,得到溶液串联循环单发生器型三供热端三级复合吸收式机 组——①结构上,新增加发生器(1)、冷凝器(2)、节流阀(3)、第二节流阀(4)和溶 液热交换器(5),将一级吸收-蒸发器(D4)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J4)、溶液热交换 器(K4)、第二溶液热交换器(L4)、第三溶液热交换器(M4)连通发生器(A4)改为将 一级吸收-蒸发器(D4)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J4)、溶液热交换器(K4)、第二溶液热 交换器(L4)、第三溶液热交换器(M4)、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连通发生器(A4),将 发生器(A4)有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M4)连通吸收器(F4)改为发生器(A4) 有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连通新增发生器(1)后新增发生器(1)再有溶液 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M4)连通吸收器(F4),由发生器(A4)增设冷剂蒸汽管路连 通新增发生器(1)后新增发生器(1)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二节流阀(4)连通新增冷凝器(2),新增发生器(1)还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冷凝器(2),新增冷凝器(2) 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3)连通蒸发器(C4),新增冷凝器(2)还有被加热介质 管路与外部连通;②流程上,发生器(A4)向新增发生器(1)提供溶液,发生器(A4) 还向新增发生器(1)提供冷剂蒸汽作为其驱动热介质放热后经节流进入新增冷凝器(2), 新增冷凝器(2)自新增发生器(1)得到冷剂蒸汽,新增冷凝器(2)成为单发生器型三 级第一类吸收式机组的新增低温供热端,从而得到溶液串联循环单发生器型三供热端三 级复合吸收式机组;上述三种复合机组中,当不采用新增第二节流阀(4)时,将发生器 (A4)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冷凝器(B4)改为发生器(A4)有冷剂蒸汽管路顺序连通新 增发生器(1)和冷凝器(B4)——发生器(A4)产生的全部冷剂蒸汽首先流经新增发生 器(1)用作驱动热介质放热后再进入冷凝器(B4)向被加热介质供热。
全文摘要
在两级或多级中增加低温供热端的方法与复合吸收式机组,属于热泵/制冷技术领域。在两级或多级吸收式机组中,增加发生器、冷凝器、节流阀和第二节流阀,或再增加溶液热交换器、由稀溶液提供器增设稀溶液管路连通新增发生器后新增发生器再连通稀溶液提供器形成溶液并联循环,或再增加溶液泵、将稀溶液提供器连通发生器的稀溶液管路改为连通新增发生器后新增发生器再连通发生器形成串联溶液循环,发生器增设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发生器后新增发生器再经新增第二节流阀与新增冷凝器或蒸发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管路与新增冷凝器连通,新增冷凝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和经新增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得到复合吸收式机组;不增加第二节流阀时,发生器有冷剂蒸汽管路顺序连通新增发生器和冷凝器。
文档编号F25B15/02GK101504215SQ20091001475
公开日2009年8月12日 申请日期2009年2月26日 优先权日2009年2月26日
发明者李华玉 申请人:李华玉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