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管托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569110发布日期:2018-06-01 21:13阅读:209来源:国知局
一种管托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涉及管材加工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管托。



背景技术:

重结晶碳化硅管加工成型后,需要进行加热烘干工艺。现有技术中管材加热使用微波加热烘干,微波加热就是利用微波的能量特征,对物体进行加热的过程。一般在能加工领域中,所处理的材料大多是介质材料,而介质材料通常都不同程度地吸收微波能,介质材料与微波电磁场相互耦合,会形成各种功率耗散从而达到能量转化的目的。能量转化的方式有许多种,如离子传导、偶极子转动、界面极化、磁滞、压电现象、电致伸缩、核磁共振、铁磁共振等,其中离子传导及偶极子转动是微波加热的主要原理。微波加热是一种依靠物体吸收微波能将其转换成热能,使自身整体同时升温的加热方式。

但是,在烘干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管材弯曲的问题,影响产品质量。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管托,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管材在烘干过程中弯曲的问题。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管托,所述管托包括管材支撑部件和设置在所述管材支撑部件下端的管材承重部件;

所述管材支撑部件包括第一限位板、第二限位板和管材支撑板;

所述第一限位板通过所述管材支撑板与所述第二限位板固定连接;

所述第一限位板的下端设置有第一加强筋;

所述第二限位板的下端设置有第二加强筋;

所述管材承重部件包括第一支撑板、第二支撑板、第三支撑板和底座;

所述第一支撑板、第二支撑板、第三支撑板垂直设置在所述底座的上端;

所述第一支撑板和所述第三支撑板关于所述第二支撑板轴对称;

所述第一支撑板的上端连接所述第一限位板,所述第一支撑板的下端连接所述底座上端面的一侧;

所述第二支撑板的上端连接所述管材支撑板,所述第二支撑板的下端连接所述底座延长度方向的中轴线;

所述第三支撑板的上端连接所述第二限位板,所述第三支撑板的下端连接所述底座上端面的另一侧。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限位板的上表面为第一弯曲面,所述管材支撑板的上表面为第二弯曲面,所述第二限位板的上表面为第三弯曲面,所述第一弯曲面、第二弯曲面、第三弯曲面之间无缝连接,所述第一弯曲面、第二弯曲面和第三弯曲面连接形成管材通道,所述管材通道的纵向截面为半圆环形。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限位板的上表面为长方形,所述第二限位板的上表面为长方形,所述管材支撑板包括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所述第一部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二部件的一端相连接,所述第一部件的上表面和所述第二部件的上表面的纵向截面为“V”字形,所述第一部件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限位板连接,所述第二部件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限位板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管材支撑部件延长度方向包括可拆卸连接的第一支撑部件、多个第二支撑部件和第三支撑部件;所述管材承重部件延长度方向包括可拆卸连接的第一承重部件、第二承重部件和第三承重部件;所述第一支撑部件与所述第一承重部件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支撑部件与所述第二承重部件固定连接,所述第三支撑部件与所述第三承重部件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支撑部件的一端设置有凸起,所述第二支撑部件与所述第一支撑部件连接的一端设置有凹槽,所述第二支撑部件的另一端设置有凸起,所述第三支撑部件与所述第二支撑部件连接的一端设置有凹槽,所述凸起和所述凹槽相匹配。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承重部件的一端设置有凸起,所述第二承重部件与所述第一承重部件连接的一端设置有凹槽,所述第二承重部件的另一端设置有凸起,所述第三承重部件与所述第二承重部件连接的一端设置有凹槽,所述凸起和所述凹槽相匹配。

进一步地,所述管材支撑部件的上表面设置有隔热层。

由以上技术方案可知,本申请提供的一种管托,所述管托包括管材支撑部件和设置在所述管材支撑部件下端的管材承重部件;所述管材支撑部件包括第一限位板、第二限位板和管材支撑板;所述第一限位板通过所述管材支撑板与所述第二限位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限位板的下端设置有第一加强筋;所述第二限位板的下端设置有第二加强筋;所述管材承重部件包括第一支撑板、第二支撑板、第三支撑板和底座;所述第一支撑板、第二支撑板、第三支撑板垂直设置在所述底座的上端;所述第一支撑板和所述第三支撑板关于所述第二支撑板轴对称;所述第一支撑板的上端连接所述第一限位板,所述第一支撑板的下端连接所述底座上端面的一侧;所述第二支撑板的上端连接所述管材支撑板,所述第二支撑板的下端连接所述底座延长度方向的中轴线;所述第三支撑板的上端连接所述第二限位板,所述第三支撑板的下端连接所述底座上端面的另一侧。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在管托中加入第一限位板和第二限位板将管材紧固在所述管托上,在管材烘干的工艺中保证管材的直线度。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管托的主视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管托的俯视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管托的主视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管托的俯视图。

图示说明:

其中,1-管材支撑部件,11-第一限位板,111-第一加强筋,112-第一弯曲面,12-第二限位板,121-第二加强筋,122-第三弯曲面,13-管材支撑板,131-第二弯曲面,132-第一部件,133-第二部件,14-管材通道,15-第一支撑部件,16-第二支撑部件,17-第三支撑部件,2-管材承重部件,21-第一支撑板,22-第二支撑板,23-第三支撑板,24-底座,25-第一承重部件,26-第二承重部件,27-第三承重部件。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的一种管托的主视图,所述管托包括管材支撑部件1和设置在所述管材支撑部件1下端的管材承重部件2;

管材挤压成型后须进行烘干处理,烘干过程中易产生形变,影响直线度。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管托可用于承托管材,防止管材在烘干时形变。

所述管材支撑部件1包括第一限位板11、第二限位板12和管材支撑板13;

具体的,所述第一限位板11和第二限位板12可防止管材向左右方向移动,进而造成管材从所述管托上掉落,所述管材支撑板13用于对所述管材主体产生支撑作用。

所述第一限位板11通过所述管材支撑板13与所述第二限位板12固定连接;

所述第一限位板11的下端设置有第一加强筋111;

所述第二限位板12的下端设置有第二加强筋121;

由于所述第一限位板11和第二限位板12的跨度过大,结构件本身的承受的负荷有限,加入所述第一加强筋111和第二加强筋121可增强所述管材支撑部件1的牢固度,并且可以保证管托自身的直线度。

所述管材承重部件2包括第一支撑板21、第二支撑板22、第三支撑板23和底座24;

所述第一支撑板21、第二支撑板22、第三支撑板23垂直设置在所述底座24的上端;

所述第一支撑板21和所述第三支撑板23关于所述第二支撑板22轴对称;

所述第一支撑板21的上端连接所述第一限位板11,所述第一支撑板21的下端连接所述底座24上端面的一侧;

所述第二支撑板22的上端连接所述管材支撑板13,所述第二支撑板22的下端连接所述底座24延长度方向的中轴线;

所述第三支撑板23的上端连接所述第二限位板12,所述第三支撑板23的下端连接所述底座24上端面的另一侧。

进一步地,再次参阅图1,所述第一限位板11的上表面为第一弯曲面112,所述管材支撑板13的上表面为第二弯曲面131,所述第二限位板12的上表面为第三弯曲面122,所述第一弯曲面112、第二弯曲面131、第三弯曲面122之间无缝连接,所述第一弯曲面112、第二弯曲面131和第三弯曲面122连接形成管材通道14,所述管材通道14的纵向截面为半圆环形。使用时,管材放在管材通道14上后再进行烘干处理。所述管材通道14的纵向截面的内壁直径大于所述管材的直径。

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所述第一限位板11的上表面为长方形,所述第二限位板12的上表面为长方形,所述管材支撑板13包括第一部件132和第二部件133,所述第一部件132的一端与所述第二部件133的一端相连接,所述第一部件132的上表面和所述第二部件133的上表面的纵向截面为“V”字形,所述第一部件132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限位板11连接,所述第二部件133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限位板12连接。所述第一限位板11、第二限位板12和管材支撑板13组合后形成“V”字形,可以很好的将所述管材支撑起来,并且控制管材烘干时的直线度。

进一步地,如图3所示,所述管材支撑部件1延长度方向包括可拆卸连接的第一支撑部件15、多个第二支撑部件16和第三支撑部件17;所述管材承重部件2延长度方向包括可拆卸连接的第一承重部件25、第二承重部件26和第三承重部件27;所述第一支撑部件15与所述第一承重部件25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支撑部件16与所述第二承重部件26固定连接,所述第三支撑部件17与所述第三承重部件27固定连接。通过控制使用所述第二支撑部件16的数量来选择所述管托的长度。

进一步地,如图4所示,所述第一支撑部件15的一端设置有凸起,所述第二支撑部件16与所述第一支撑部件15连接的一端设置有凹槽,所述第二支撑部件16的另一端设置有凸起,所述第三支撑部件17与所述第二支撑部件16连接的一端设置有凹槽,所述凸起和所述凹槽相匹配。通过使用凸起和凹槽相配合的结构,将所述第一支撑部件15、多个第二支撑部件16和第三支撑部件17连接在一起。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承重部件25的一端设置有凸起,所述第二承重部件26与所述第一承重部件25连接的一端设置有凹槽,所述第二承重部件26的另一端设置有凸起,所述第三承重部件27与所述第二承重部件26连接的一端设置有凹槽,所述凸起和所述凹槽相匹配。

进一步地,所述管材支撑部件1的上表面设置有隔热层。所述管材的温度较高,所述管材支撑部件1的上表面与管材紧贴,如不设置隔热层,会造成管材支撑部件1的损坏。

由以上技术方案可知,本申请提供的一种管托,所述管托包括管材支撑部件1和设置在所述管材支撑部件1下端的管材承重部件2;所述管材支撑部件1包括第一限位板11、第二限位板12和管材支撑板13;所述第一限位板11通过所述管材支撑板13与所述第二限位板12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限位板11的下端设置有第一加强筋111;所述第二限位板12的下端设置有第二加强筋121;所述管材承重部件2包括第一支撑板21、第二支撑板22、第三支撑板23和底座24;所述第一支撑板21、第二支撑板22、第三支撑板23垂直设置在所述底座24的上端;所述第一支撑板21和所述第三支撑板23关于所述第二支撑板22轴对称;所述第一支撑板21的上端连接所述第一限位板11,所述第一支撑板21的下端连接所述底座24上端面的一侧;所述第二支撑板22的上端连接所述管材支撑板13,所述第二支撑板22的下端连接所述底座24延长度方向的中轴线;所述第三支撑板23的上端连接所述第二限位板12,所述第三支撑板23的下端连接所述底座24上端面的另一侧。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在管托中加入第一限位板11和第二限位板13将管材紧固在所述管托上,在管材烘干的工艺中保证管材的直线度。

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考虑说明书及实践这里公开的申请后,将容易想到本申请的其它实施方案。本申请旨在涵盖本申请的任何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这些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遵循本申请的一般性原理并包括本申请未公开的本技术领域中的公知常识或惯用技术手段。说明书和实施例仅被视为示例性的,本申请的真正范围和精神由下面的权利要求指出。

应当理解的是,本申请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精确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申请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制。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