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排风除湿设备的造纸车间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753029阅读:448来源:国知局
具有排风除湿设备的造纸车间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造纸车间,尤指一种及时且有效的排出生产过程中散发的热湿气体的具有排风除湿设备的造纸车间。



背景技术:

由于造纸厂的纸机车间在冬季时,车间墙壁及屋顶均会凝结露水,造成车间滴水严重。一般而言,车间屋顶多为预制混凝土楼板屋面,外墙为24厘米厚的砖墙结构,均无保温功效。以年产25万吨包装纸的纸机生产线而言,车间虽然设有排风设备,但设备老旧、湿热气体停滞车间无法排出,影响产品的质量及产量。

因此现有的造纸车间具有以下问题:1、车间湿度大,网、压部制纸过程中未设计抽湿风箱,水雾会直接散在车间内,无法有效排出湿气。车间除吊顶外无热送风设备,冬季冷空气易侵入,造成车间内墙壁渗水,滴水严重,且侧楼面已出现腐蚀现象。2、车间内部气流对流失去平衡,湿气流经完成部的复卷机上方时,容易造成复卷机上方严重滴水,进而使成品纸质量降低。3、车间内各处,例如门窗、吊装口、楼梯口等均未作有效密封,因此冬季冷空气容易侵入,也加速车间滴水的情况。4、纸机气罩外泄湿热空气点多,增加车间内湿气而加速结露滴水的机率。

造纸车间属于散发大量湿热气体的生产车间,即造纸机在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热量和湿气,亦会散发出各种有害物质,如粉尘、有害蒸汽和气体,这些有害物质如不加以处理,会污染室内空气环境、危害工作人员健康和损坏机器设备,甚至影响生产的正常运作。所以及时而有效的排出生产过程中散发的热湿气及有害物质,进而提高产品质量及产量,乃当前业者亟思解决的一重要课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及时且有效的排出生产过程中散发的热湿气体,有助于提高产品质量及产量的具有排风除湿设备的造纸车间。

为达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具有排风除湿设备的造纸车间,该造纸车间壁面设有多个排风窗口,包括一工作区域、多个风机以及多个风管。工作区域安置具有一湿部及一干部的一造纸机。各风机分布地设置在所述造纸车间的墙面或吊顶周围或屋顶外墙,各风机设有至少一出风口,且各该风机自室外吸入空气或回收造纸机运作产生的蒸气或热气,再从该出风口排出包含自然风或热气的一气流。各风管连接各风机的出风口,各风管沿该造纸车间的壁面挂设且对应湿部或干部设置,各风管的管面分布地设有排出气流的多个排气孔,从而使工作区域形成空气对流并从所述排风窗口排出。

其中,各该风机的数量为4台,其中2台安置于该工作区域内的该湿部二侧,其余2台安置于该工作区域外的屋顶的该干部周围。

其中,各该风机的该气流的风量自该干部向该湿部依序递减。

其中,各该风管依据该风机配置的位置沿所述造纸车间的外墙壁面或内墙壁面挂设,并从所述排风窗口穿入或穿出该工作区域,且各该排气孔所排出的该气流在该工作区域内形成一逆时针方向旋转的对流空气。

其中,配置在该湿部二侧的各该风机为一轴流式进排气风机,该轴流式进排气风机自室外空气吸入空气并过滤,再送入该工作区域内,配置在该干部周围的各该风机为一鼓风式进排气风机,该鼓风式进排气风机回收自该造纸机运作产生的蒸气或热气再送入该工作区域内。

其中,该鼓风式进排气风机为吊设在所述造纸车间的屋顶。

其中,各该风管彼此间隔的设置,且各该排气孔为一可调整角度的百叶状排气孔。

本实用新型根据造纸车间内的工作区域大小及现有造纸机的布置,不破坏复杂的造纸机的工艺管线及设备,热源采用造纸机运作产生的余热(即工艺蒸气/冷凝水或回收系统热水),而在冬季能够排出温暖的热风,降低工作区域内的潮湿湿气及生产成本。再者,在原有设备修复后能够继续使用的前提下,土建工程项目尽量减少,所选择的设备便于快速安装且无误的使用,以满足使用要求而力求节俭、节能及环保的目的。

造纸车间内的空气对流采用冬季送热风,夏季送自然风,风机采用侧墙轴流式进排或吊顶的鼓风式进排气风机排风,使各风机的气流的风量(压差)为自干部向湿部依序递减。借此,使湿部气罩逸散的热/湿空气能够有效的排出,不致在公作区域内四处飘逸,也就是使滞留在干部的湿气气流能够对流至湿部并有效率的从所述排风窗口排出,达到粉尘等有害物质排出造纸车间、保障工作人员健康安全、避免损坏机器设备,进而节省生产成本。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但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具有排风除湿设备的造纸车间的平面图。

图2为图1剖视图。

其中,附图标记:

10 壁面

20 排风窗口

100 造纸车间

110 工作区域

120 造纸机

122 湿部

124 干部

130、140、150、160 风机

132、142、152、162 出风口

134、144、154、164 风管

136、146、156、166 排气孔

170 气流

具体实施方式

有关本实用新型的详细说明及技术内容,配合图式说明如下,然而所附图式仅提供参考与说明用,并非用来对本实用新型加以限制。

如图1及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具有排风除湿设备的造纸车间100,所述造纸车间100的壁面10设有多个排风窗口20,所述排风窗口20较佳安装有风扇(图略),以增加排风的效果。

造纸车间100包括一工作区域110、多个风机130、140、150、160以及多个风管134、144、154、164。工作区域110至少安置具有一湿部122及一干部124的一造纸机120。在本实施例中,造纸车间100为2层楼高度的预制混凝土制成的楼板围设而成。

各风机130、140、150、160分布的设置在所述造纸车间100的墙面10或吊顶周围或屋顶外墙。以图1所示的实施例中,较佳设置有4台风机130、140、150、160,其中2台风机130、140安置于工作区域110内的湿部122二侧,其余2台风机150、160安置于工作区域110外的屋顶的干部124周围。

各风机130、140、150、160依需求的设有至少一出风口132、142、152、162,其中由于湿部122的空间较小,无法布设壁挂式风机130、140及其风管134、144,而是采用2台落地式送风机组,分别安装在附房屋面。2台风机130、140落地式的配置于造纸车间100的1楼并对应湿部122设置。在本实施例中,配置于湿部122二侧的风机130、140较佳自室外进自然风,空气可以经过过滤或加热后,再从出风口132、142排出例如为热风的一气流170进入工作区域110内,如图2所示。

另2台风机150、160则配置于屋顶的外墙墙面10(室外)并对应干部124设置。配置于干部124的2台风机150、160较佳采用吊顶加热送风方式,自回收从造纸机120运作产生的蒸气或热气进气,空气经过过滤后,再从出风口152、162排出热气的气流170。

各风管134、144、154、164连接各风机130、140、150、160的出风口132、142、152、162,各风管134、144、154、164沿造纸车间100的壁面10挂设且对应湿部122或干部124设置。各风管134、144、154、164的管面分布的设有排出气流170的多个排气孔136、146、156、166,从而使工作区域内110形成空气对流并从所述排风窗口20排出。

如图1所示,各风管134、144、154、164能够依据风机130、140、150、160配置的位置,沿所述造纸车间100的外墙壁面10或内墙壁面10挂设,并从所述排风窗口20穿入或穿出工作区域110,且各排气孔136、146、156、166所排出的气流170在工作区域110内形成一逆时针方向旋转的对流空气,使各风机130、140、150、160所排出气流170的风量能够自干部124向湿部122依序递减,如此送排风效果最佳,使用的动力最节俭。借此,及时且有效的排出生产过程中散发的热湿气体,有助于提高产品质量及产量。

在本实施例中,配置在湿部122二侧的各风机130、140较佳为一轴流式进排气风机,轴流式进排气风机自室外空气吸入空气过滤或,再送入工作区域110内。配置在干部124周围的各风机150、160为一鼓风式进排气风机,鼓风式进排气风机回收自造纸机120运作产生的蒸气或热气,再送入工作区域110内,其中鼓风式进排气风机为吊设在所述造纸车间100的屋顶。

此外,各风管134、144、154、164彼此间隔的设置,其中风管134、144沿外墙墙面10布设,为尽量减少土建工程费用,利用所述排风窗口20做为风管134、144穿孔。各排气孔136、146、156、166为一可调整角度的百叶状排气孔,以便将热空气送至工作区域110内。此外,送风风管134、144、154、164采用不锈钢风管并具有保温功效,气流170的热量不易流失。风机150、160的吊顶材料则能够采用不锈钢或铝板的材料制成。

因此各风机130、140、150、160无复杂、长距离的送风风管134、144、154、164,具有方便施工,同时设备分散布置,避免风管134、144、154、164与现有的工艺设备或管道交叉抵触。使用者能够根据不同季节不同气候条件开启不同数量的风机130、140、150、160,以利于节能运行。

在此所述的造纸机120运作产生的蒸气或热气(热量),例如可利用50℃热水100M3/h,95℃冷凝水50M3/h,50℃热水100M3/h可满足4台壁挂式送风风机及其风管130、140、150、160的用水量。95℃冷凝水50M3/h则可满足更多的风机130、140、150、160的用水量,其中95℃冷凝水分级冷却即95-70℃,70-50℃,50-30℃,如此可达到充分利用造纸机100产生余热的情况,进行节能环保回收再利用热源的排气使用。

当然,本实用新型还可有其它多种实施例,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及其实质的情况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根据本实用新型作出各种相应的改变和变形,但这些相应的改变和变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