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送顶回净化通风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940323阅读:561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总体上涉及通风设施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顶送顶回净化通风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的净化通风系统的气流组织均为顶送下回或顶送下侧回,即从房间顶部(如天花板或吊顶处)出风,并且从底部地面或下侧面墙壁处回风。顶送下回或顶送下侧回的优点是气流循环的分布较均匀,空气净化通风效果好。然而,其缺点在于,由于回风口由于布置在地面或墙面上,因此在回风口周围不能出现遮挡物(如设备、装潢物、甚至工作人员)以免影响气流循环,这对空间造成极大浪费。该问题在对洁净度要求较高的场地(如ISO 6级洁净厂房)尤为突出,因为这样的高洁净度场地中的每平方米为实现所需的工况的造价可能高达几万元、可谓“寸土寸金”,因此空间浪费是难以容忍的。然而,在洁净度要求较高的场合又不能采用顶送顶回的气流组织,因为采用顶送顶回的净化通风系统大多不能达到高洁净度场地所要求的空气质量参数、如洁净度、温度和湿度,因此,目前高洁净度场地只能被迫以空间换取空气质量的方案、即顶送下回或顶送侧回方案。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任务是,提供一种顶送顶回净化通风系统,利用所述顶送顶回净化通风系统,可以在保证各项空气质量参数(如洁净度、温度和湿度)同时极大节省室内空间。例如,本实用新型的顶送顶回净化通风系统能够适用于ISO 7级、ISO 6级甚至ISO 5级的非单向流洁净厂房。

根据本实用新型,前述任务通过一种顶送顶回净化通风系统,包括:

送风口,其布置在房间顶部以用于向房间输送经过热湿和净化处理的回风和新风构成的送风;

回风口,其布置在房间顶部以用于将回风从房间引入到通风系统中以进行处理;

其中所述送风口和回风口均配置有扩散板,使得由所述送风口输送出的风为射流并且由所述回风口引入的回风为汇流,并且所述送风口和回风口的相对位置以及所述送风口的孔口风速和所述回风口的孔口风速被调节为使得在所述房间的空间中,所述送风口输送的送风射流区覆盖整个工作区与所述回风口引入回风的回风汇流区(控制范围很小)互不重叠。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顶送顶回净化通风系统所具有的优点是,(1)由于其回风口位于房间顶部、如吊顶板上,因此回风口不占用房间的使用空间、即房间内空间被更好地利用,而不影响气流循环;(2)通过设置送风口和回风口的相对位置以及送风口的孔口风速和回风口的孔口风速,可以使送风口输送的送风射流区与回风口引入回风的回风汇流区互不重叠,从而能够实现更好的空气质量参数,这基于发明人如下的独到洞察:现有顶送顶回净化通风系统之所以不能保证良好的空气质量参数,主要原因在于,回风口和送风口同时布置在房间顶部,因此容易造成送风口送出的经处理的风和回风口引入的回风形成“短路”,即送风口送出的一部分风直接作为回风被引入到回风口中,使得这部分送风未能达到净化房间、对房间进行调温、调湿的效果,从而极大影响房间内的空气质量参数。而在本实用新型中,通过将送风口的送风射流区与回风口的回风汇流区隔离,即可有效地解决所述短路问题,从而保证空气质量参数;此外,将送风口的送风实现为射流并且将回风口的回风实现为汇流,可以更容易地实现所述隔离,因为使用射流不仅能精确地定义射流所覆盖的送风射流区、而且能保证送风射流区中的工作面的风速,而汇流的风速又与回风口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回风控制范围很小。这样一来,就能较精确地确定送风射流区和回风汇流区的边界,进而实现二者更好的隔离。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方案中规定,在房间顶部每隔两个送风口布置一个回风口,其中两个相邻的送风口与同一送风管连通。通过该优选方案,可以将送风口和回风口的相对位置确定为使得保证送风射流区和回风汇流区的良好隔离。在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设想其它的布置方式,例如每隔三个送风口布置一个回风口,虽然这样可能造成额外的建筑额安装成本,但是可以实现更大的送风射流区、从而提供更大的工作面。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优选方案中规定,送风口的孔口风速被调节为5.0m/s,并且回风口的孔口风速被调节为2.5m/s。通过该优选方案,可以将送风口的孔口风速和所述回风口的孔口风速设置为使得保证送风射流区和回风汇流区的良好隔离。在其它实施例中,根据不同的空气质量要求和送风口与回风口之间的不同相对位置,其它孔口风速也是可设想的。

在本实用新型的又一优选方案中规定,送风口的扩散板的开孔率为15%,并且与送风射流区相对应的工作面的面积为9m2,其中工作面的风速为0.2m/s至0.3m/s。通过该优选方案,可以实现边界清楚的送风射流区,从而实现更好隔离,避免气流短路。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优选方案中规定,回风口的扩散板的开孔率为30%。通过该优选方案,可以实现边界清楚的回风汇流区,从而实现更好隔离,避免气流短路。

在本实用新型的又一优选方案中规定,相邻两个送风口的扩散板在所述扩散板的两个彼此相对的侧面处开孔并且在与回风口相对的侧面处不开孔。通过该优选方案,可以实现送风分布更加均匀的送风射流区,也就是说,在包括扩散板边缘区域在内的整个送风射流区域内,由送风口输出的送风均匀地分布,从而实现更好的送风效果和房间内提高的空气质量参数。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扩展方案规定,顶送顶回净化通风系统可用于ISO5级非单向流洁净厂房。通过该扩展方案,可以将本实用新型的顶送顶回净化通风系统应用于ISO7级、ISO6级和ISO 5级非单向流的洁净厂房,从而实现所述厂房中的更好空间利用。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参考具体实施例来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

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顶送顶回净化通风系统的示意图。

应当指出,附图中的各组件可能为了图解说明而被夸大地示出,而不一定是比例正确的。

具体实施方式

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顶送顶回净化通风系统100的示意图。

如图1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顶送顶回净化通风系统100包括送风口101,其布置在房间顶部,在此,送风口101布置在房间的吊顶111处。送风口101被配置为以用于向房间输送经处理的新风和回风构成的送风。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回风是指从房间中回收到通风设备中以供进行处理(如净化)的气流,而新风是指从室外引入后经处理(如净化、调温、调湿)的气流,经处理的回风和经处理的新风的混合风称为送风。

系统100还包括回风口102,其同样布置在房间顶部,在此,回风口102布置在房间的吊顶111处。回风口102被配置为将回风从房间引入到通风系统100中以进行处理。在本实用新型中,系统100的主要部件放置在吊顶的技术夹层110中,但是这仅仅是示例性的。

在图1中,每隔两个送风口101布置一个回风口102,其中两个相邻的送风口102与同一送风管107连通,而各个回风管102分别与回风管106连接。但是应当指出,这仅仅是示例性的,在其它实施例中,可以采用其它布置方式,例如每隔三个送风口101布置一个回风口102。

送风口101和回风口102均配置有扩散板108,使得由送风口101输送的送风为射流并且由所述回风口102引入的回风为汇流,所述扩散板108为具有一定开孔率的板。例如,送风口101的扩散板108的开孔率为15%,并且回风口102的扩展板108的开孔率为30%,通过设置扩散板108的开孔率,可以设定送风口101和回风口102的孔口风速,并且使由送风口101输出的送风形成射流,并且使由回风口102引入的回风形成汇流。这样,可以更容易地实现所述隔离,因为使用射流不仅能精确地定义射流所覆盖的送风射流区103,而汇流的风速又与回风口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回风控制的范围很小。由此较精确地确定送风射流区103和回风汇流区104的边界,进而实现二者更好的隔离。此外,相邻两个送风口101的扩散板108在所述扩散板108的两个彼此相对的侧面109处开孔并且在与回风口相对的侧面处不开孔,由此可以实现循环风分布更加均匀的送风射流区103,也就是说,在包括扩散板边缘区域在内的整个送风射流区域103内,由送风口101输出的循环风均匀地分布,从而实现更好的送风效果和房间内提高的空气质量参数。在此,送风口的孔口风速优选被调节为5.0m/s,并且回风口的孔口风速优选被调节为2.5m/s,使得由送风射流区103定义的工作区105的风速可达0.2m/s至0.3m/s,以满足大多工业应用需要。此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出风口101和回风口102的相对位置设置,可以使房间中的更大工作面、甚至全部工作面具有足够风速(即洁净的循环风的风速),从而保证所述工作面的空气质量参数、如含氧量、洁净度、温度和湿度等等。例如,足够速度的送风不仅能够提供洁净的空气(包括氧气),还能带走工作面的热湿负荷(包括显热和潜热),从而保证工作面的各项空气质量参数。

如图1所示,送风射流区103和回风汇流区104边界清楚,互不重叠,由此有效地避免了“气流短路”现象,即避免了由出风口101输出的送风直接作为回风被引入到回风口102中。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顶送顶回净化通风系统100所具有的优点是,(1)由于回风口102位于房间顶部、如吊顶板上,因此回风口102不占用房间的使用空间、即房间内空间被更好地利用,而不影响送回风气流;(2)通过设置送风口101和回风口102的相对位置以及送风口101的孔口风速和回风口102的孔口风速,可以使送风口101输送循环风的送风射流区103与回风口102引入回风的回风汇流区104互不重叠,从而能够实现更好的空气质量参数,这基于发明人如下的独到洞察:现有顶送顶回净化通风系统之所以不能保证良好的空气质量参数,主要原因在于,由于回风口和送风口同时布置在房间顶部,因此容易造成送风口送出的经处理的送风和回风口引入的回风形成“短路”,即送风口送出的一部分风直接作为回风被引入到回风口中,这使得这部分送风未达到净化房间、对房间进行调温、调湿的效果,从而极大影响房间内的空气质量参数,而在本实用新型中,通过将送风口101的送风射流区103与回风口102的回风汇流区104隔开,即可有效地解决所述短路问题,从而保证空气质量参数;此外,将送风口101的送风实现为射流并且将回风口102的回风实现为汇流,可以更容易地实现所述隔离,因为使用射流不仅能精确地定义射流所覆盖的送风射流区(即工作区)、而且能保证送风射流区103中的工作面105的风速,而汇流的风速又与回风口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控制范围很小。这样一来,就能较精确地确定送风射流区103和回风汇流区104的边界,进而实现二者更好的隔离。

虽然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已经在本申请文件中予以了描述,但是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显而易见的是,这些实施方式仅仅是作为示例示出的。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想到众多的变型方案、替代方案和改进方案而不超出本实用新型的范围。所附权利要求书旨在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并藉此涵盖这些权利要求本身及其等同变换的范围内的方法和结构。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