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泵式供热水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903521阅读:190来源:国知局
热泵式供热水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通过热泵回路对供热水用水进行加热并将其储存在储热水箱内的热泵式供热水装置。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作为这种热泵式供热水装置,已知有如下装置,包括:储热水箱,该储热水箱对供热水用水进行储存;供热水回路,在该供热水回路中,通过泵将上述储热水箱内的供热水用水从储热水箱的下部抽出,并在使该供热水用水在水热交换器中流通之后,使其流入储热水箱的上部;以及热泵回路,在该热泵回路中,利用制冷剂对在上述供热水回路的水热交换器中流通的供热水用水进行加热(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此外,已知有如下结构,在储热水箱的上下方向的多个部位处设有对储热水箱内的供热水用水的温度进行检测的储热水温度传感器(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

然而,在这种热泵式供热水装置中,设有用于将供热水回路内的水放出的排水栓,但在以往,上述排水栓配置在比泵高的位置处,因此,在排水时难以将泵的水放出。

此外,由于储热水温度传感器在以往采用了与设于储热水箱的控制部连接,并将信息从上述控制部传递至热泵回路的控制部的结构,因此,在储热水箱一侧需要控制部,很难仅将储热水箱连接来构成热泵式供热水装置。

此外,若为了能实现通过仅将储热水箱连接便能构成热泵式供热水装置,而在供热交换器及热泵回路设置的加热单元内还配置供热水回路的泵,则很难确保设置部位。

另外,对热泵回路等进行控制的控制部设于加热单元,但由于上述控制部的操作用的遥控器也收纳在加热单元的外饰壳体内,因此,操作变得繁琐。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10-25493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特开2007-178063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解决如上所述热泵式供热水装置所存在的各种技术问题。

技术方案1的热泵式供热水装置包括:储热水箱,该储热水箱对供热水用水进行储存;供热水回路,在该供热水回路中,通过水泵将上述储热水箱内的供热水用水从储热水箱的下部抽出后在水热交换器中流通,然后流入储热水箱的上部;热泵回路,在该热泵回路中,利用制冷剂对在水热交换器中流通的供热水用水进行加热;以及控制部,该控制部通过使水泵和热泵回路工作,来进行将储热水箱内的供热水用水加热的沸腾运转,上述热泵式供热水装置的特征是,供热水回路包括:进水管,该进水管与水泵的吸入侧连接;以及排水栓,该排水栓与上述进水管连接,将上述排水栓配置在比水泵低的位置。

技术方案2的热泵式供热水装置包括:储热水箱,该储热水箱对供热水用水进行储存;供热水回路,在该供热水回路中,通过水泵将上述储热水箱内的供热水用水从储热水箱的下部抽出后在水热交换器中流通,然后流入储热水箱的上部;热泵回路,在该热泵回路中,利用制冷剂对在水热交换器中流通的供热水用水进行加热;以及控制部,该控制部通过使水泵和热泵回路工作,来进行将储热水箱内的供热水用水加热的沸腾运转,上述热泵式供热水装置的特征是,包括储热水温度传感器,该储热水温度传感器设置在储热水箱的上下方向的规定部位,且对上述储热水箱内的供热水用水的温度进行检测,将上述储热水温度传感器与控制部连接,并且上述控制部根据储热水温度传感器的检测温度进行沸腾运转。

技术方案3的热泵式供热水装置包括:储热水箱,该储热水箱对供热水用水进行储存;供热水回路,在该供热水回路中,通过水泵将上述储热水箱内的供热水用水从储热水箱的下部抽出后在水热交换器中流通,然后流入储热水箱的上部;热泵回路,在该热泵回路中,利用制冷剂对在水热交换器中流通的供热水用水进行加热;以及控制部,该控制部通过使水泵和热泵回路工作,来进行将储热水箱内的供热水用水加热的沸腾运转,上述热泵式供热水装置的特征是,水泵、水热交换器、热泵回路设置在构成加热单元的外饰壳体内,并且热泵回路包括蒸发器和通风至该蒸发器的送风机,上述送风机被圆形的护罩围绕,水泵配置在护罩所形成的外饰壳体内的角落部。

技术方案4的热泵式供热水装置包括:储热水箱,该储热水箱对供热水用水进行储存;供热水回路,在该供热水回路中,通过水泵将上述储热水箱内的供热水用水从储热水箱的下部抽出后在水热交换器中流通,然后流入储热水箱的上部;热泵回路,在该热泵回路中,利用制冷剂对在水热交换器中流通的供热水用水进行加热;以及控制部,该控制部通过使水泵和热泵回路工作,来进行将储热水箱内的供热水用水加热的沸腾运转,上述热泵式供热水装置的特征是,水泵、水热交换器、热泵回路设置在构成加热单元的外饰壳体内,并且控制部包括操作用的遥控器,上述遥控器配置在能够装拆的外饰壳体的顶板下侧。

根据技术方案1,热泵式供热水装置包括:储热水箱,该储热水箱对供热水用水进行储存;供热水回路,在该供热水回路中,通过水泵将上述储热水箱内的供热水用水从储热水箱的下部抽出后在水热交换器中流通,然后流入储热水箱的上部;热泵回路,在该热泵回路中,利用制冷剂对在水热交换器中流通的供热水用水进行加热;以及控制部,该控制部通过使水泵和热泵回路工作,来进行将储热水箱内的供热水用水加热的沸腾运转,供热水回路包括:进水管,该进水管与水泵的吸入侧连接;以及排水栓,该排水栓与上述进水管连接,将上述排水栓配置在比水泵低的位置,因此,从供热水回路进行排水时,通过排水栓,连水泵的水都能容易地排出,从而具有便利性。

根据技术方案2,热泵式供热水装置包括:储热水箱,该储热水箱对供热水用水进行储存;供热水回路,在该供热水回路中,通过水泵将上述储热水箱内的供热水用水从储热水箱的下部抽出后在水热交换器中流通,然后流入储热水箱的上部;热泵回路,在该热泵回路中,利用制冷剂对在水热交换器中流通的供热水用水进行加热;以及控制部,该控制部通过使水泵和热泵回路工作,来进行将储热水箱内的供热水用水加热的沸腾运转,上述热泵式供热水装置包括储热水温度传感器,该储热水温度传感器设置在储热水箱的上下方向的规定部位,且对上述储热水箱内的供热水用水的温度进行检测,将上述储热水温度传感器与控制部连接,并且上述控制部根据储热水温度传感器的检测温度进行沸腾运转,因此,无需在储热水箱一侧设置控制部,便能进行沸腾运转,因而具有通用性。

根据技术方案3,热泵式供热水装置包括:储热水箱,该储热水箱对供热水用水进行储存;供热水回路,在该供热水回路中,通过水泵将上述储热水箱内的供热水用水从储热水箱的下部抽出后在水热交换器中流通,然后流入储热水箱的上部;热泵回路,在该热泵回路中,利用制冷剂对在水热交换器中流通的供热水用水进行加热;以及控制部,该控制部通过使水泵和热泵回路工作,来进行将储热水箱内的供热水用水加热的沸腾运转,水泵、水热交换器、热泵回路设置在构成加热单元的外饰壳体内,并且热泵回路包括蒸发器和通风至上述蒸发器的送风机,上述送风机被圆形的护罩围绕,并将水泵配置在护罩所形成的外饰壳体内的角落部,因此,能利用送风机的护罩所形成的无效空间,来将水泵安装于加热单元的外饰壳体内,从而能实现加热单元的小型化。

根据技术方案4,热泵式供热水装置包括:储热水箱,该储热水箱对供热水用水进行储存;供热水回路,在该供热水回路中,通过水泵将上述储热水箱内的供热水用水从储热水箱的下部抽出后在水热交换器中流通,然后流入储热水箱的上部;热泵回路,在该热泵回路中,利用制冷剂对在水热交换器中流通的供热水用水进行加热;以及控制部,该控制部通过使水泵和热泵回路工作,来进行将储热水箱内的供热水用水加热的沸腾运转,水泵、水热交换器、热泵回路设置在构成加热单元的外饰壳体内,并且控制部包括操作用的遥控器,将上述遥控器配置在能够装拆的外饰壳体的顶板下侧,因此,仅通过将能够装拆的外饰壳体的顶板拆下,便能操作控制部的遥控器,能提高维护操作性。

附图说明

图1是作为适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的热泵式供热水装置的结构图。

图2是对图1的热泵式供热水装置的加热单元的内部结构进行说明的示意剖视图。

符号说明

1 热泵式供热水装置;

10 储热水箱;

16 储热水温度传感器;

18 排水栓;

20 供热水回路;

22 进水管;

23 水泵;

30 热泵回路;

31 压缩机;

32 蒸发器;

33 膨胀阀;

34 送风机;

40 水热交换器;

50 加热单元;

51 外饰壳体;

56 顶板;

57 分隔壁;

61 护罩;

70 控制部;

71 遥控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1)热泵式供热水装置1

实施例的热泵式供热水装置1包括:储热水箱10,该储热水箱10对供热水用水进行储存;供热水回路20,在该供热水回路20中使储热水箱10的供热水用水流通;热泵回路30,在该热泵回路30中使制冷剂流通;以及水热交换器40,在该水热交换器40中使供热水回路20的供热水用水与热泵回路30的制冷剂进行热交换,上述热泵式供热水装置1构成为通过热泵回路30的制冷剂对在供热水回路20中流通的供热水用水进行加热。

(2)储热水箱10

上述储热水箱10由纵向长的密闭容器构成,在其下部连接有用于将自来水供给至储热水箱10的供冷水配管11。此外,在供冷水配管11上设有减压阀12。在储热水箱10的上部连接有供热水配管13,该供热水配管13用于将储热水箱10内的单元供给至住所内等供热水目的地,供热水配管13和供冷水配管11经由旁通管14连接。

在供热水配管13与旁通管14之间设有混合阀15,混合阀15构成为使储热水箱10内的热水与来自供冷水配管11的冷水混合后在供热水配管13中流通。此外,在储热水箱10上设有对储热水箱10内的供热水用水的温度进行检测的储热水温度传感器16,上述储热水温度传感器16安装于储热水箱10的上下方向的规定部位(在实施例中为大致中央)。

(3)供热水回路20

上述供热水回路20由流入管21、水泵23、进水管22、出水管24、出口管26和流出管27构成,其中,上述流入管21连接在储热水箱10的下部与安装于后述加热单元50的外饰壳体51的外表面的位于流入侧的连接口52之间,上述进水管22连接在上述水泵23的吸入侧与连接口52之间,上述出水管24连接在水泵23的排出侧与水热交换器40的流入侧之间,上述出口管26连接在水热交换器40的流出侧与安装于外饰壳体51的外表面的位于流出侧的连接口54之间,上述流出管27连接在连接口54和储热水箱10的上部,在进水管22上设有对供热水用水的温度进行检测的进水温度传感器28,在出口管26上也设有对供热水用水的温度进行检测的出水温度传感器29。

在上述供热水回路20中设有用于将内部的水排出的排水栓18。上述排水栓18也安装于加热单元50的外饰壳体51的外表面,并经由排水管19与进水管22连通并连接。另外,符号52A、54A是设于连接口52、54的排气阀,符号25是设于进入管22的过滤器。

(4)热泵回路30

上述热泵回路30将压缩机31、蒸发器32、膨胀阀33及上述水热交换器40连接而构成制冷剂回路,并构成为使制冷剂以压缩机31、水热交换器40、膨胀阀33、蒸发器32、压缩机31的顺序流通。另外,在上述热泵回路30中使用的制冷剂例如是CO2(二氧化碳)等自然类制冷剂。此外,符号34是用于通风至蒸发器32的送风机。

上述水热交换器40由具有制冷剂流通通路41和水流通通路42的双重管型的热交换器构成,制冷剂流通通路41与热泵回路30连接,水流通通路42与供热水回路20的出水管24及出口管26连接。

实施例的热泵式供热水装置1包括:上述加热单元50,该加热单元50配置有水泵23、热泵回路30、水热交换器40、进水温度传感器28及出水温度传感器29等;箱单元60,该箱单元60配置有储热水箱10及储热水温度传感器16,加热单元50和箱单元60经由供热水回路20的流入管21和流出管27在安装于加热单元50的外饰壳体51的连接口52、54处连接。

(5)控制部70

此外,在热泵式供热水装置1上设有控制部70,该控制部70与储热水温度传感器16、进水温度传感器28、出水温度传感器29、压缩机31及热泵23连接,上述控制部70配置在加热单元50的外饰壳体51内。控制部70包括存储有计算机程序的CPU,在实施例中构成为根据储热水温度传感器16及进水温度传感器28的检测温度对压缩机31及水泵23进行控制。此外,控制部70具有计时器功能,控制部70与用于进行该计时器功能的设定之外的操作的遥控器(计时器面板)71连接,上述遥控器71也配置在外饰壳体51内。

在通过上述控制部70使供热水回路20的水泵23工作时,储热水箱10内的供热水用水会从储热水箱10的下部导出,在经由流入管21、进水管22、水泵23及出水管24而在水热交换器40的水流通通路42中进行了流通之后,经由出口管26及流出管27流入至储热水箱10内的上部。

此外,当通过控制部70使热泵回路30的压缩机31工作时,从压缩机31排出的高温制冷剂(二氧化碳)在水热交换器40的制冷剂流通通路41中流通,使制冷剂流通通路41的高温制冷剂与水流通通路42的供热水用水进行热交换。藉此,供热水回路20的供热水用水在水热交换器40中被加热。

此外,当在供热水目的地使用热水时,储热水箱10内的上部的供热水用水流出至供热水配管13,从供冷水配管11向储热水箱10内的下部供给与供热水用水流出的量相当的量的冷水。即,因使用热水,而使得储热水箱10内的高温的供热水用水减少,同时低温的供热水用水从储热水箱10内的下部增加,从而储热水温度传感器16的检测温度逐渐降低。

此外,若储热水温度传感器16的检测温度低于规定的储热水温度,则使控制部70使压缩机31及水泵23工作,开始沸腾运转。然后,在进水温度传感器28的检测温度处于规定的进水温度以上时,结束沸腾运转。此外,即使在储热水温度传感器16的检测温度并未处于规定的储热水温度以下的情况下,当从上次的沸腾运转结束利用所述计时器功能计时的时间为规定时间时,控制部70使压缩机31及水泵23工作,开始沸腾运转。然后,在进水温度传感器28的检测温度处于规定的进水温度以上时,结束沸腾运转。

如此控制部70执行在储热水箱10内储存规定温度的供热水用水的沸腾运转,但由于构成为将对储热水箱10内的供热水用水的温度进行检测的储热水温度传感器16设于储热水箱10的上下方向的规定部位处,并将上述储热水温度传感器16连接到控制部70,以使控制部70根据上述储热水温度传感器16的检测温度进行沸腾运转,因此,无需将控制部设置在储热水箱10一侧。藉此,能使用通用品作为储热水箱10,变得具有通用性。(6)加热单元50的内部结构

接着,参照图2,对上述加热单元50内部的结构进行说明。加热单元50的外饰壳体51由主体55和顶板56构成,其中,上述顶板56通过螺钉63能够装拆地安装在上述主体55的上表面,主体55内通过分隔壁57而被左右分隔,在位于分隔壁57右侧(一侧)构成第一机械室58,在左侧(另一侧)构成第二机械室59。

上述热泵回路30的压缩机31设置在上述第一机械室58内,水热交换器40设置在第二机械室59内的下部。热泵回路30的蒸发器32配置在第二机械室59内的背面侧,送风机34配置在蒸发器32近前侧的第二机械室59内。

在上述送风机34的周围设有护罩61。上述护罩61呈圆形筒状,围绕送风机34周围。此外,在由上述护罩61、分隔壁57及水热交换器40所形成的第二机械室59内的角落部处,安装有上述水泵23,水泵23的外侧被泵盖62覆盖。

这样,由于将水泵23配置在屏蔽盖61所形成的外饰壳体51的第二机械室59内的角落部处,因此,能利用送风机34的护罩61所形成的第二机械室59内的无效空间,来将水泵23安装在加热单元50的外饰壳体51内,从而能实现加热单元50的小型化。

此外,上述排水栓18设于外饰壳体51的主体55的侧面最下部。此外,上述位置位于比安装于水热交换器40上侧的水泵23低的位置。这样,通过将排水栓18配置在比水泵23低的位置,从而只要将排水栓18释放,位于排水栓18上方的水泵23的水就会流出。即,在从供热水回路20的进水管22进行排水时,由于通过排水栓18,连水泵23的水都能容易地排出,因此,具有便利性。

此外,上述控制部70和遥控器71配置于外饰壳体51的顶板56下侧。在此,如上所述,由于通过拆下螺钉63便能简单地将顶板56从主体55拆下,因此,在对遥控器71进行操作时,通过拆下顶板56,便能容易地进行计时器功能的设定等,维护操作性显著提升。

另外,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还能基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思想进行进一步的变形等,这点是自不待言的。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