辐射对流空调舒适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13913阅读:182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室内空调通风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辐射对流空调舒适系统。



背景技术:

空调即空气调节器。用于对建筑/构筑物内环境空气的温度、湿度、洁净度、速度等参数进行调节和控制。一般包括冷源/热源设备,冷热介质输配系统,末端装置等几大部分和其他辅助设备。主要包括水泵、风机和管路系统。末端装置则负责利用输配来的冷热量,具体处理空气,使目标环境的空气参数达到要求。现有技术中,中央空调因其具有高效节能、舒适感好、外形美观、运行安静等特点,成为了办公场所、大型商场等的主流空气调节装置,同时,在家电领域,中央空调的运用比例也在逐渐扩大。

现有技术中,除了传统的空调以外,出现了传统空调+地暖舒适系统两大系统的组合用于对室内工作、生活空间进行环境调节。且以上两大系统组合的工作模式多为:夏天使用传统空调舒适系统,冬天使用地暖舒适系统。这样,实际上以上两个独立系统,各个系统不能很好的配合使用,设备闲置率高,无法做到一体化控制,不利于强化舒适效果。同时,以上两大系统的运行状态一般为:空调舒适系统采用7/12℃的冷冻水或其他冷媒制冷,地暖舒适系统采用45/55℃的热水或其他热媒制热,以上制冷时和制热时能源、热源与室内温差较大也是舒适度不佳的重要原因。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提出的现有技术中,传统空调+地暖舒适系统两大系统在运用时,存在的被控空间舒适度不佳等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辐射对流空调舒适系统,该系统提供了一种仅利用传统空调主机对室内环境进行加热的新方案,该方案可减小室内温度梯度,具有提高被控空间舒适度的效果。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辐射对流空调舒适系统通过以下技术要点来解决问题:辐射对流空调舒适系统,包括用于产生制冷、制热介质的空调主机,所述空调主机上还连接有用于输送所述介质的空调介质管,还包括分流器及换热盘管,所述分流器包括主管和连接在主管上的多个接口,所述主管与空调介质管相连,所述接口上均连接有分支管;

所述换热盘管连接在空调介质管上;

还包括设置于空调介质管上的截断阀,所述截断阀用于控制分流器与空调介质管的连通状态。

具体的,以上空调主机用于制造可用于吸热的冷流体介质和可用于散热的热流体介质,以上两种介质通过空调介质管送至分流器及换热盘管,以上换热盘管内置于送风管路中,根据换热盘管内的介质类型,换热盘管对新风管路中的新风或室内循环风进行加热或降温;流至分流器中的介质被分配到多根分支管中,以上分支管用于安装在建筑物的墙体、地面或屋顶上,可与室内环境主要以热辐射的形式发生热交换,达到升高室内温度的目的。

现有技术中,地暖管一般仅能用于室内加热,原因在于若向地暖管中送入冷流体时,室内空间中的水汽会在地面大量析出,这样,不仅不利于制冷效果,同时还会危害室内装修,本方案中,通过设置用于控制空调介质管与分流器连通状态的截断阀,在本系统用于制冷时,即空调主机向空调介质管内输送用于吸热的介质时,以上截断阀可通过截断工作状态切断吸热用介质向分支管内的输入,避免在分支管附近产生水汽冷凝,而此状态下,吸热用介质仍然可以流至换热盘管,以对新风或循环风进行降温和除湿,即本方案提供了一种可利用换热盘管对室内空间进行有效制冷和除湿、且不影响室内装饰的方案。

进一步的,现有技术中,地暖管多铺设为螺旋的盘管或往复弯折的弯折管道,同时,地暖管在加热时其内的热流体温度一般需要达到55-60℃,而采用传统的空调主机通过压缩机的制热方式一般难以达到要求,需要增加电加热装置或燃气加热装置,本系统中,通过设置分流器,在本系统用于室内制热时,将空调介质管中的用于散热的流体通过分布至多根分支管上,即利用传统空调主机中压缩机能够加热到35-40℃的热流体分流至多根分支管上,这样,可通过增大传热面积的方式,使得以上35-40℃的热流体能够被用于对空间有效制热;以上分支管制热过程中,流至换热盘管的热流体亦在为新风或循环风进行加热,这样,通过空气对流和辐射制热的方式,可使得室内环境中温度分层情况得到有效改善;进一步的,以上分支管相当于是空调介质管上的毛细管网,这样,在同等流量或更大流量的介质流通能力下,可设置为单根分支管相较于传统地暖管更细,便于实现分支管地面敷设,如通过敷设于找平层的方案,达到节省建筑物空间高度的目的。

综上,本方案可采用同一传统空调主机对空间进行制冷或制热,在制热时,以上分支管和新风机可同步进行,利于提高减小室内空间的温度分层,利于室内环境的舒适性;在本系统用于制冷时,可有效避免水汽在室内壁面上冷凝,可起到保护室内装饰的作用。

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为:

为实现空调介质管内介质的循环利用,所述空调介质管为进、出口均连接在空调主机上的循环管路,所述分流器包括管壳及设置于管壳中的隔板,所述隔板将管壳内的空间分割为两个独立的空间,各分支管的不同端分别与不同空间相通;

所述分支管作为所述循环管路的一部分。具体的,以上管壳采用一密封容器,以上隔板分割成的两个空间分别通过空调介质管与空调主机相连,各分支管作为两个空间的连通管。进一步的,本系统在制热时,为提高本系统的辐射功率可控精度,设置为在每根分支管的进口、出口或管段任意位置设置节流阀,以分别控制各分支管的流通状态或流通能力。

为使得分支管和换热盘管两者对环境温度的调节能力互不干扰,利于本系统环境温度调节的控制精度,所述分支管与换热盘管呈并联关系。作为本领域技术人员,需要将截断阀设置在分流器所在空调介质管管路的支路上。

为恒定空调介质管循环管路中的压力,利于本系统运行的可靠性,所述空调介质管上还连接有膨胀罐。作为本领域技术人员,以上膨胀罐可采用一个低压容器,低压容器的上半部分为空气,下半部分为与空调介质管连通的热载体介质。

由于本系统在工作时,环境对本系统的瞬时功率需求不定,为使得空调主机在功率一定的情况下,本系统更能适应环境对本系统的大功率温度调节需求,所述空调介质管上还串联有蓄水箱。以上蓄水箱用于容置经过空调主机处理的热载体介质,即对本系统功率要求过大时,空调主机在功率不便的情况下,可利用存储于蓄水箱中的热载体介质实现对环境温度调节的大功率输出,反之热载体介质存储于蓄水箱中。

为使得所述分支管能够更好的适宜地面铺装,以使得本系统对室内高度空间影响尽可能小,所述分支管的外径D介于3-8mm之间。

由于本系统在制热时,空调介质管中的热载体介质可能会析出气体,以上气体流至换热盘管和分支管后,对热载体介质与环境的换热能力影响较大,为利于本系统性能的稳定性,还包括排气阀,所述排气阀连接在空调介质管的位置最高点。

为避免本系统制冷时,因为分支管内的介质温度过低造成大量水汽冷凝影响室内环境,还包括温度传感器及自动阀,所述自动阀连接在空调介质管上,所述温度传感器用于检测分支管内介质的温度值,所述温度传感器的输出端连接在自动阀的控制模块上,所述温度传感器的输出值用于控制自动阀的状态,所述自动阀用于控制分流器与空调介质管的连通状态。本方案中,以上温度传感器输出低温信号时,自动阀关闭,起到截断空调介质管与分流器连通的作用。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方案可采用同一传统空调主机对空间进行制冷或制热,在制热时,以上分支管和新风机可同步进行,利于提高减小室内空间的温度分层,利于室内环境的舒适性;在本系统用于制冷时,可有效避免水汽在室内壁面上冷凝,可起到保护室内装饰的作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辐射对流空调舒适系统一个具体实施例的系统结构图。

其中图中的标记分别为:1、空调主机,2、空调介质管,3、蓄水箱,4、排气阀,5、膨胀罐,6、换热盘管,7、分支管,8、分流器,9、截断阀。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不仅限于以下实施例: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辐射对流空调舒适系统,包括用于产生制冷、制热介质的空调主机1,所述空调主机1上还连接有用于输送所述介质的空调介质管2,还包括分流器8及换热盘管6,所述分流器8包括主管和连接在主管上的多个接口,所述主管与空调介质管2相连,所述接口上均连接有分支管7;

所述换热盘管6连接在空调介质管2上;

还包括设置于空调介质管2上的截断阀9,所述截断阀9用于控制分流器8与空调介质管2的连通状态。

具体的,以上空调主机1用于制造可用于吸热的冷流体介质和可用于散热的热流体介质,以上两种介质通过空调介质管2送至分流器8及换热盘管6,以上换热盘管6内置于送风管路中,根据换热盘管6内的介质类型,换热盘管6对新风管路中的新风或室内循环风进行加热或降温;流至分流器8中的介质被分配到多根分支管7中,以上分支管7用于安装在建筑物的墙体、地面或屋顶上,可与室内环境主要以热辐射的形式发生热交换,达到升高室内温度的目的。

现有技术中,地暖管一般仅能用于室内加热,原因在于若向地暖管中送入冷流体时,室内空间中的水汽会在地面大量析出,这样,不仅不利于制冷效果,同时还会危害室内装修,本方案中,通过设置用于控制空调介质管2与分流器8连通状态的截断阀9,在本系统用于制冷时,即空调主机1向空调介质管2内输送用于吸热的介质时,以上截断阀9可通过截断工作状态切断吸热用介质向分支管7内的输入,避免在分支管7附近产生水汽冷凝,而此状态下,吸热用介质仍然可以流至换热盘管6,以对新风或循环风进行降温和除湿,即本方案提供了一种可利用换热盘管6对室内空间进行有效制冷和除湿、且不影响室内装饰的方案。

进一步的,现有技术中,地暖管多铺设为螺旋的盘管或往复弯折的弯折管道,同时,地暖管在加热时其内的热流体温度一般需要达到55-60℃,而采用传统的空调主机1通过压缩机的制热方式一般难以达到要求,需要增加电加热装置或燃气加热装置,本系统中,通过设置分流器8,在本系统用于室内制热时,将空调介质管2中的用于散热的流体通过分布至多根分支管7上,即利用传统空调主机1中压缩机能够加热到35-40℃的热流体分流至多根分支管7上,这样,可通过增大传热面积的方式,使得以上35-40℃的热流体能够被用于对空间有效制热;以上分支管7制热过程中,流至换热盘管6的热流体亦在为新风或循环风进行加热,这样,通过空气对流和辐射制热的方式,可使得室内环境中温度分层情况得到有效改善;进一步的,以上分支管7相当于是空调介质管2上的毛细管网,这样,在同等流量或更大流量的介质流通能力下,可设置为单根分支管7相较于传统地暖管更细,便于实现分支管7地面敷设,如通过敷设于找平层的方案,达到节省建筑物空间高度的目的。

综上,本方案可采用同一传统空调主机1对空间进行制冷或制热,在制热时,以上分支管7和新风机可同步进行,利于提高减小室内空间的温度分层,利于室内环境的舒适性;在本系统用于制冷时,可有效避免水汽在室内壁面上冷凝,可起到保护室内装饰的作用。

实施例2:

本实施例在实施例1提供的技术方案上作进一步限定,如图1所示,为实现空调介质管2内介质的循环利用,所述空调介质管2为进、出口均连接在空调主机1上的循环管路,所述分流器8包括管壳及设置于管壳中的隔板,所述隔板将管壳内的空间分割为两个独立的空间,各分支管7的不同端分别与不同空间相通;

所述分支管7作为所述循环管路的一部分。具体的,以上管壳采用一密封容器,以上隔板分割成的两个空间分别通过空调介质管2与空调主机1相连,各分支管7作为两个空间的连通管。进一步的,本系统在制热时,为提高本系统的辐射功率可控精度,设置为在每根分支管7的进口、出口或管段任意位置设置节流阀,以分别控制各分支管7的流通状态或流通能力。

为使得分支管7和换热盘管6两者对环境温度的调节能力互不干扰,利于本系统环境温度调节的控制精度,所述分支管7与换热盘管6呈并联关系。作为本领域技术人员,需要将截断阀9设置在分流器8所在空调介质管2管路的支路上。

为恒定空调介质管2循环管路中的压力,利于本系统运行的可靠性,所述空调介质管2上还连接有膨胀罐5。作为本领域技术人员,以上膨胀罐5可采用一个低压容器,低压容器的上半部分为空气,下半部分为与空调介质管2连通的热载体介质。

由于本系统在工作时,环境对本系统的瞬时功率需求不定,为使得空调主机1在功率一定的情况下,本系统更能适应环境对本系统的大功率温度调节需求,所述空调介质管2上还串联有蓄水箱3。以上蓄水箱3用于容置经过空调主机1处理的热载体介质,即对本系统功率要求过大时,空调主机1在功率不便的情况下,可利用存储于蓄水箱3中的热载体介质实现对环境温度调节的大功率输出,反之热载体介质存储于蓄水箱3中。

为使得所述分支管7能够更好的适宜地面铺装,以使得本系统对室内高度空间影响尽可能小,所述分支管7的外径D介于3-8mm之间。

由于本系统在制热时,空调介质管2中的热载体介质可能会析出气体,以上气体流至换热盘管6和分支管7后,对热载体介质与环境的换热能力影响较大,为利于本系统性能的稳定性,还包括排气阀4,所述排气阀4连接在空调介质管2的位置最高点。

实施例3:

本实施例在以上任意一个实施例提供的任意一个技术方案的基础上作进一步限定,如图1所示,为避免本系统制冷时,因为分支管7内的介质温度过低造成大量水汽冷凝影响室内环境,还包括温度传感器及自动阀,所述自动阀连接在空调介质管2上,所述温度传感器用于检测分支管7内介质的温度值,所述温度传感器的输出端连接在自动阀的控制模块上,所述温度传感器的输出值用于控制自动阀的状态,所述自动阀用于控制分流器8与空调介质管2的连通状态。本方案中,以上温度传感器输出低温信号时,自动阀关闭,起到截断空调介质管2与分流器8连通的作用。

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得出的其他实施方式,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