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篦冷机的均匀供风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056217阅读:268来源:国知局
一种篦冷机的均匀供风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篦冷机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篦冷机的均匀供风装置。



背景技术:

水泥生产领域中,水泥经高温处理后,水泥变成温度很好的熟料,篦冷机则用于冷却熟料,篦冷机内有运动的篦板,熟料随着篦板运动,理想情况下,在熟料运动的某个范围内,熟料的温度急速下降。目前使用篦冷机冷却熟料的方法,篦冷机的下方设有风室,风室内有风机,风机产生的风向上吹,风从风室穿过篦板和熟料,从而对熟料进行冷却。但此种冷却熟料的方法,效果不理想,一些熟料料层较厚、底部死区(熟料不流动的地方),熟料的急冷差,风容易从熟料料层薄的地方穿过,从而冷却熟料料层薄的地方的熟料,无法控制风从熟料料层厚的地方穿过。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篦冷机的均匀供风装置,能较好地冷却熟料。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篦冷机的均匀供风装置,篦冷机的下端设有风室,风室内的上方设有若干个分隔梁,分隔梁将风室内的上方分成若干个独立的区域;供风装置包括风机、风箱、风管和多根空气梁,风机与风箱连接,风管与风箱连接,风室内的每个独立区域均设有多根空气梁,空气梁的一部分位于风管内。

进一步的是:由下往上,风管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圆管、锥管、第二圆管;第二圆管的直径大于第一圆管的直径,空气梁的下端位于第一圆管和锥管的交界处,多根空气梁的下端均匀地分布第一圆管和锥管的交界处。风从每个空气出口出来的风量都是大致均等的,不会造成边缘空气出口的风量小。

进一步的是:风管上设有阀门。可以控制风管的流通状况,关闭阀门后,该风管没有空气流出。

进一步的是:风室内的每个独立区域设有压力表。

进一步的是:空气梁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段梁和第二段梁,第一段梁的截面呈长方形,第二段梁的截面呈三角形,第一段梁位于第二段梁的上端。结构简单,制作方便。

总的说来,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

本实用新型能根据料层阻力来调整供风量,熟料能在相应位置冷却到该有的温度,发挥篦冷机的最大功能。熟料能急冷,防止熟料晶型转化,延长熟料输送设备及附属设备的使用寿命,提高热回收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原理示意图。

图2是分隔梁与风室的平面图。

图3是风机、风箱、风管和多根空气梁的结构原理示意图。

其中,1为篦冷机,2为熟料,3为风室,4为分隔梁,5为风机,6为风箱,7为风管,8为第一圆管,9为锥管,10为第二圆管,11为第一段梁,12为第二段梁,13为空气出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来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结合图1、图2和图3所示,一种篦冷机的均匀供风装置,篦冷机的下端设有风室,风室内的上方设有若干个分隔梁,分隔梁将风室内的上方分成若干个独立的区域,独立的区域即风不能从某一个区域流动到另外一个区域内,如图2所示,可将风室的上方分隔成十个独立的区域,如图1所示,分隔梁只需将风室内的上方独立开来,风室内的下方可以是相互连通的。供风装置包括风机、风箱、风管和多根空气梁,风机与风箱连接,风管与风箱连接。风室内的每个独立区域均设有多根空气梁,在一个独立区域内的多根空气梁,这些空气梁均匀分布在该独立区域内;空气梁的一部分位于风管内。

在一个独立区域内设置一个供风装置。由下往上,风管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圆管、锥管、第二圆管;第二圆管的直径大于第一圆管的直径,空气梁的下端位于第一圆管和锥管的交界处,多根空气梁的下端均匀地分布第一圆管和锥管的交界处,多根空气梁也均匀地分布在风管内。多根空气梁和第二圆管形成多个空气出口,这样,从每个空气出口出来的风量都是大致均等的,不会造成边缘空气出口的风量小。

空气梁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段梁和第二段梁,第一段梁的截面呈长方形,第二段梁的截面呈三角形,第一段梁位于第二段梁的上端。

风管上设有阀门。可以控制风管的流通状况,关闭阀门后,该风管没有空气流出。

风室内的每个独立区域设有压力表。可以量化直观地观察到该独立区域的风力情况。

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当篦冷机内的某处出现熟料红河时,或者篦冷机内的某处需要急速冷却时,开启对应的供风装置,风机产生大量的风,流向风箱,然后流向风管,再向上流动,从空气出口流出,并穿过篦冷机的篦板,从而对该处的熟料红河进行冷却。由于分隔梁的分隔作用,空气不会从该区域流动到另外的区域内,即使对应篦冷机篦板处的熟料料层厚,或者底部死区(即不会流动的熟料),风也只能往上穿过,从而对该料层较厚的熟料及底部死区进行冷却,达到理想的冷却效果。空气冷却熟料后,空气温度升高,此时可回收热空气,另做处理。

上述实施例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并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其他的任何未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实质与原理下所作的改变、修饰、替代、组合、简化,均应为等效的置换方式,都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