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漏电保护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375839阅读:355来源:国知局
一种防漏电保护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防漏电保护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可应用于电加热器的防漏电保护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电加热器的使用逐渐普及,电加热器的使用安全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目前电加热器的漏电保护措施过于单一,可靠性不足,容易发生漏电保护措施失效而对用户造成伤害的现象。

为此,有必要设计一种新的防漏电保护系统,以克服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中针对电加热器的漏电保护措施过于单一而导致可靠性不足的问题,提供一种新的防漏电保护系统,且其可通过防电墙和防电闸对电加热器进行双重漏电保护,有效的避免了机体自身带电和机体周边环境带电等的用电安全隐患。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提供一种防漏电保护系统,用于电加热器,所述电加热器包括外壳、内胆、设置在所述内胆中的电加热元件以及无缝穿过外壳且一端与电加热元件电性连接、另一端接市电的输电线,所述防漏电保护系统包括防电墙进水管和防电墙出水管;所述防电墙进水管和所述防电墙出水管均连接所述内胆,且穿出所述外壳;所述输电线经一防电闸与市电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防漏电保护系统中,所述防电墙进水管包括:

第一外套管;

第一连接头,插接于所述第一外套管的一端;

第一内套管,自所述第一外套管的另一端插入所述第一外套管且部分插入 所述第一连接头;

第一外牙铜件,套接于所述第一连接头的远离所述第一外套管的一端;

第一内牙铜件,插固于所述第一连接头的靠近所述第一外套管的一端;

第一密封垫,套设于所述第一外套管的靠近所述第一连接头的一端且位于所述第一内牙铜件内;

第一堵头,设于所述第一外套管的远离所述第一连接头的一端,用于堵塞所述第一外套管和所述第一内套管的远离所述第一连接头的一端。

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防漏电保护系统中,所述第一外套管的远离所述第一连接头的一端的设有多个贯穿所述第一外套管管壁的第一出水孔。

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防漏电保护系统中,所述第一外套管采用金属材料制成;所述第一连接头和所述第一内套管均采用非金属材料制成;所述第一外牙铜件和所述第一内牙铜件均采用铜制成,且所述第一外牙铜件和所述第一内牙铜件的表面均附有镍镀层;所述密封垫采用丁腈橡胶制成。

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防漏电保护系统中,所述防电墙出水管包括:

第二外套管;

第二连接头,插接于所述第二外套管的一端;

第二内套管,自所述第二外套管的另一端插入所述第二外套管且部分插入所述第二连接头;

第二外牙铜件,套接于所述第二连接头远离所述第二外套管的一端;

第二内牙铜件,插固于所述第二连接头的靠近所述第二外套管的一端;

第二密封垫,套设于所述第二外套管的靠近所述第二连接头的一端且位于所述第二内牙铜件内;

第二堵头,设于所述第二外套管的远离所述第二连接头的一端,用于堵塞所述第二外套管和所述第二内套管的远离所述第二连接头的一端。

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防漏电保护系统中,所述第二外套管的靠近所述第二连接头的一端的设有多个贯穿所述第二外套管管壁的第二出水孔。

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防漏电保护系统中,所述第二外套管采用金属材料制成;所述第二连接头和所述第二内套管均采用非金属材料制成;所述第二外牙 铜件和所述第二内牙铜件均采用铜制成,且所述第二外牙铜件和所述第二内牙铜件的表面均附有镍镀层;所述密封垫采用丁腈橡胶制成。

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防漏电保护系统中,所述防电闸包括:

壳体,具有底座和盖合于所述底座的上盖;

机芯组件,设置于所述壳体内;

插接组件,设置于所述机芯组件与所述底座之间,其一端与所述机芯组件连接,另一端自所述底座穿出以便于接入市电;

操控组件,设置于所述机芯组件与所述上盖之间,其一端与所述机芯组件连接,另一端自所述上盖穿出以便于用户操控;

电线组件,卡接于所述壳体的一端,其一端与所述机芯组件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电加热器连接以对所述电加热器进行防漏电保护。

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防漏电保护系统中,所述防电闸还包括设置于所述操控组件与所述上盖之间的插头防水帽。

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防漏电保护系统中,所述防电闸还包括设置于所述机芯组件上的插头灯片。

实施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可以达到以下有益效果:所述防漏电保护系统,用于电加热器,所述电加热器包括外壳、内胆、设置在所述内胆中的电加热元件以及无缝穿过外壳且一端与电加热元件电性连接、另一端接市电的输电线,所述防漏电保护系统包括防电墙进水管和防电墙出水管;所述内胆通过所述防电墙进水管和所述防电墙出水管与所述外壳连接;所述输电线经一防电闸与市电连接。由此,所述防漏电保护系统可通过防电墙和防电闸对电加热器进行双重漏电保护,有效的避免了机体自身带电和机体周边环境带电等的用电安全隐患。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中防电墙进水管和防电墙出水管安装于电热水器上的状态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中防电墙进水管的部分剖面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中防电墙进水管的正面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中防电墙出水管的部分剖面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中防电墙出水管的正面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中防电闸的正面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中防电闸的侧面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中防电闸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中防电闸的电路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的附图标号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特征、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现对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首先简单介绍目前常用的电加热器4,参见图1,所述电加热器4包括外壳401、内胆402、设置在所述内胆402中的电加热元件(未图示)以及无缝穿过外壳401且一端与电加热元件电性连接、另一端接市电的输电线(未图示)。

如图1-图9所示,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防漏电保护系统的较佳实施例,所述防漏电保护系统包括防电墙进水管1、防电墙出水管2和防电闸3。当所述防漏电保护系统用于电加热器4时,所述防电墙进水管1和所述防电墙出水管2均自所述外壳401的外侧插入所述内胆402,与所述内胆402连接固定,并露出于所述外壳401。所述防电闸3一端连接所述输电线,另一端可供市电接入。从而,所述防漏电保护系统可以通过防电墙和防电闸3对电加热器4进行双重漏电保护,有效的避免了机体自身带电和机体周边环境带电等的用电安全隐患。

如图2-图3所示,所述防电墙进水管1包括第一外套管11、第一连接头12、第一内套管13、第一外牙铜件14、第一内牙铜件15、第一密封垫16和第一堵头17。其中,所述第一外套管11为一中空的直长的圆管。所述第一连接头12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左连接端121、第一主体部122和第一右连接端 123,所述第一右连接端123插接于所述第一外套管11。所述第一连接头12还具有贯通所述第一左连接端121、第一主体部122和第一右连接端123的第一通道,所述第一通道分为相连通的截面为圆形的第一左段和第一右段,所述第一左段的直径介于所述第一内套管13的内径和外径之间,所述第一右段的直径与所述第一内套管13的外径相同。所述第一内套管13自所述第一外套管11的右端插入至所述第一外套管11内,且所述第一内套管13的左端插入并固定于所述第一通道的第一右段内。所述第一外牙铜件14呈中空的管状,套接于所述第一连接头12的第一左连接端121,其外周面上设有外螺纹。所述第一内牙铜件15呈中空的管状,插固于所述第一主体部122的右端,且所述第一内牙铜件15的右端面与所述第一主体部122的右端面平齐,另外,所述第一内牙铜件15的内周面上设有内螺纹。所述第一密封垫16呈环状,其内径与所述第一外套管11的外径相匹配,其外径与所述第一内牙铜件15的内径相匹配,所述第一密封垫16套设于所述第一外套管11的左端且位于所述第一内牙铜件15内,所述第一密封垫16的左端面还与所述第一主体部122抵接。所述第一堵头17,设于所述第一外套管11的右端,用于堵塞所述第一外套管11和所述第一内套管13的右端。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外套管11的右端管壁上设有左右两圈贯穿所述第一外套管11管壁的直径为3.5mm的第一出水孔111。一圈所述第一出水孔111配置为等间隔排布的六个所述第一出水孔111。左右两圈所述第一出水孔111的圆心所在的截面之间的距离为5mm。右侧的一圈所述第一出水孔111的圆心所在的截面与所述第一外套管11的右端面之间的距离为15mm。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外套管11采用不锈钢制成,其外径为12mm,长度为365mm;所述第一连接头12和所述第一内套管13均采用ppr制成,其中,所述第一连接头12配置为灰色,所述第一左连接端121的左端面到所述第一主体部122的右端面之间的距离为40.5mm,所述第一主体部122的左端面与右端面之间的间距为25.5mm。所述第一内套管13的外径为8.5mm。所述第一外牙铜件14和所述第一内牙铜件15均采用铜制成,且所述第一外牙铜件14和所述第一内牙铜件15的表面均附有镍镀层,所述第一外牙铜件14的外螺纹和 所述第一内牙铜件15的内螺纹均采用G1/2的规格。所述密封垫采用丁腈橡胶制成,其厚度为3mm。所述第一通道的第一左段的内径为5.6mm。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主体部122包括第一六角头1221和自所述第一六角头1221右端延伸形成的第一环形部1222,所述第一环形部1222环绕所述第一右连接端123,所述第一内牙铜件15固定于所述第一环形部1222内,所述第一六角头1221的两个相对相平行的侧面相距32mm,所述第一环形部1222的外径为36mm。

当所述防电墙进水管1安装于所述电加热器4时,所述防电墙进水管1的所述第一内牙铜件15螺纹连接所述电加热器4的所述内胆402,所述第一外套管11和所述第一内套管13均伸入至所述内胆402的底部,所述第一外牙铜件14则用于连接外部供水管。

如图4-图5所示,所述防电墙出水管2包括第二外套管21、第二连接头22、第二内套管23、第二外牙铜件24、第二内牙铜件25、第二密封垫26和第二堵头27。其中,所述第二外套管21为一中空的直长的圆管。所述第二连接头22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二左连接端221、第二主体部222和第二右连接端223,所述第二右连接端223插接于所述第二外套管21。所述第二连接头22还具有贯通所述第二左连接端221、第二主体部222和第二右连接端223的第二通道,所述第二通道分为相连通的截面为圆形的第二左段和第二右段,所述第二左段的直径介于所述第二内套管23的内径和外径之间,所述第二右段的直径与所述第二内套管23的外径相同。所述第二内套管23自所述第二外套管21的右端插入至所述第二外套管21内,且所述第二内套管23的左端插入并固定于所述第二通道的第二右段内。所述第二外牙铜件24呈中空的管状,套接于所述第二连接头22的第二左连接端221,其外周面上设有外螺纹。所述第二内牙铜件25呈中空的管状,插固于所述第二主体部222的右端,且所述第二内牙铜件25的右端面与所述第二主体部222的右端面平齐,另外,所述第二内牙铜件25的内周面上设有内螺纹。所述第二密封垫26呈环状,其内径与所述第二外套管21的外径相匹配,其外径与所述第二内牙铜件25的内径相匹配,所述第二密封垫26套设于所述第二外套管21的左端且位于所述第二 内牙铜件25内,所述第二密封垫26的左端面还与所述第二主体部222抵接。所述第二堵头27,设于所述第二外套管21的右端,用于堵塞所述第二外套管21和所述第二内套管23的右端。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外套管21的左端管壁上设有左右两圈贯穿所述第二外套管21管壁的直径为3.5mm的第二出水孔211。一圈所述第二出水孔211配置为等间隔排布的六个所述第二出水孔211。左右两圈所述第二出水孔211的圆心所在的截面之间的距离为5mm。左侧的一圈所述第二出水孔211的圆心所在的截面与所述第二外套管21的左端面之间的距离为32mm。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外套管21采用不锈钢制成,其外径为12mm,长度为205mm;所述第二连接头22和所述第二内套管23均采用ppr制成,其中,所述第二连接头22配置为灰色,所述第二左连接端221的左端面到所述第二主体部222的右端面之间的距离为40.5mm,所述第二主体部222的左端面与右端面之间的间距为25.5mm。所述第二内套管23的外径为8.5mm。所述第二外牙铜件24和所述第二内牙铜件25均采用铜制成,且所述第二外牙铜件24和所述第二内牙铜件25的表面均附有镍镀层,所述第二外牙铜件24的外螺纹和所述第二内牙铜件25的内螺纹均采用G1/2的规格。所述密封垫采用丁腈橡胶制成,其厚度为3mm。所述第二通道的第二左段的内径为5.6mm。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主体部222包括第二六角头2221和自所述第二六角头2221右端延伸形成的第二环形部2222,所述第二环形部2222环绕所述第二右连接端223,所述第二内牙铜件25固定于所述第二环形部2222内,所述第二六角头2221的两个相对相平行的侧面相距32mm,所述第二环形部2222的外径为36mm。

当所述防电墙出水管2安装于所述电加热器4时,所述防电墙出水管2的所述第二内牙铜件25螺纹连接所述电加热器4的所述内胆402,所述第二外套管21和所述第二内套管23均伸入至所述内胆402的中部,所述第二外牙铜件24则用于连接外部水龙头管。

如图6-图8所示,所述防电闸3包括壳体31、机芯组件32、插接组件、操控组件和电线组件33。

所述壳体31包括底座311和通过装配螺钉313固定于所述底座311的上盖312,所述上盖312和所述底座311均由绝缘材料制成。

所述机芯组件32设于所述壳体31内,其包括电路板、电阻、电容、IC、SCR、MOV、二极管、导电片、动触头、脱口线圈组件、检验线圈组件、绝缘支架和连接线等,所述机芯组件32的工作原理也已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知(参见图9),故在此不做赘述。

所述插接组件设于所述机芯组件32和所述底座311之间,其包括连接于所述机芯组件32的下侧的插头片组件34和G动触头组件35,所述插头片组件34包括G连接片、静电触头和第一插头片,所述G动触头组件35包括G动触头和动触头电触头。所述插接组件还包括还连接于所述机芯组件32的下侧的两个第二插头片36。所述第一插头片和两个所述第二插头片36自上而下的穿出所述底座311,以便于接入市电。在所述第一插头片和两个所述第二插头片36上还分别套设有三个插片压套37。在所述G动触头组件35和所述底座311之间还设有复位弹簧38,所述复位弹簧38上端与所述G动触头组件35对准,下端与所述底座311抵接。

所述操控组件设置于所述机芯组件32与所述上盖312之间,其包括固定于所述机芯组件32的上侧的插头内壳39,还包括设于所述机芯组件32的上侧的测试按钮40和复位按钮41,所述测试按钮40和所述复位按钮41的下端均插接于所述机芯组件32,所述测试按钮40和所述复位按钮41的上端均穿过所述插头内壳39。所述插头内壳39的上侧还设有插头灯片42和插头防水帽43。所述插头防水帽43嵌设与所述插头内壳39的上侧,其具有平板状主体、自所述主体凸伸形成的测试按钮40凸起和复位按钮41凸起、以及贯穿所述主体的插头灯片42孔,所述测试按钮40凸起和所述复位按钮41凸起恰好分别套设在所述测试按钮40上和所述复位按钮41上。所述插头灯片42的下端穿过所述插头内壳39插固于所述机芯组件32以传导所述机芯组件32的电路板上的LED1的状态(参见图9),其上端自所述插头灯片42孔穿出所述插头防水帽43。所述上盖312设有上下贯穿所述上盖312的第一窗口、第二窗口和第三窗口。所述第一窗口对准所述插头灯片42,使得所述插头灯片42可 以将电路板上的LED1的状态传导至所述上盖312外,以便于用户随时观察所述防电闸3的工作状态,电源接通时电路中的LED1灯亮,电源断开时电路中的LED1灯灭。所述插头防水帽43的测试按钮40凸起和复位按钮41凸起分别自所述第二窗口和所述第三窗口穿出于所述上盖312,以便于用户按压所述测试按钮40和复位按钮41。

所述电线组件33卡接于所述壳体31的一端,所述电线组件33一端与所述机芯组件32电线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电加热器4连接,以对所述电加热器4进行防漏电保护。

实施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所述防漏电保护系统,用于电加热器4,所述电加热器4包括外壳401、内胆402、设置在所述内胆402中的电加热元件以及无缝穿过外壳401且一端与电加热元件电性连接、另一端接市电的输电线,所述防漏电保护系统包括防电墙进水管1和防电墙出水管2;所述内胆402通过所述防电墙进水管1和所述防电墙出水管2与所述外壳401连接;所述输电线经一防电闸3与市电连接。由此,所述防漏电保护系统可通过防电墙和防电闸3对电加热器4进行双重漏电保护,有效的避免了机体自身带电和机体周边环境带电等的用电安全隐患。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了描述,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仅是示意性的,而不是限制性的,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启示下,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宗旨和权利要求所保护的范围情况下,还可做出很多形式,这些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