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自动除氢太阳能真空集热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407646阅读:309来源:国知局
高效自动除氢太阳能真空集热管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高效自动除氢太阳能真空集热管,属于太阳能热利用储热发电领域。



背景技术:

太阳能真空集热管的结构形式,是由玻璃管外管与不锈钢内管组成。为了防止对流和传导热损失,玻璃外管与不锈钢内管之间进行抽真空。

太阳能真空集热管真空长时间高温条件下工作,不锈钢管内的导热介质(导热油)经过加热会被分解,分解的副产物之一H2会通过管壁渗透到真空区域内,由于氢气具有良好的导热性能,因而会导致太阳能真空集热管的真空度发生渐进式的下降,直接影响太阳能真空集热管的太阳能热利用效率及其使用寿命。

为了长期有效保持太阳能真空集热管的真空度,可以通过减少渗透到真空区域的H2的量或通过在初始渗透之后及时处理气体来解决。

现已有许多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例如使用吸气材料,无氢导热介质,中心管不锈钢的处理,动态泵抽气,但是这些解决方案都存在着经济性和实用性的问题。

吸气剂是一种化学吸附,能够吸附各种活性气体(如:氢气、水、氧气、二氧化碳、一氧化碳、氮气),适用于在真空环境下吸附残余气体。导热油在进行加热后,会有源源不断的H2释放出来,而吸气剂吸附量有限,因此如果吸气剂设计数量不足,渗透的氢气便很难被吸气剂全部带走,显然这是不经济的。

通过控制氢气通过钢管壁的渗透量,原则上也是可以确保真空的维持。比如:1)将钢管内壁添涂防渗透涂层2)在钢管内壁增加铝制套管 。但是以上方法太过于昂贵或不够有效。

集热管可以通过安装复抽装置,当吸气剂失效时,通过复抽并激活新的吸气剂,来去除渗透的H2维持集热管的真空度。然而,这种解决办法比较麻烦并且相当不经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合理,节约可靠、不需要更换吸气剂的太阳能真空集热管。

本实用新型实现其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高效自动除氢太阳能真空集热管,包括玻璃管、金属内管和两个波纹管,所述玻璃管和所述波纹管均套于所述金属内管外,且所述两个波纹管分别位于所述玻璃管的两端,所述两个波纹管的内侧分别通过可伐合金环与玻璃管的两端相连,两个波纹管的外侧连接有外法兰,所述玻璃管与金属内管之间为真空层,其创新点在于:还包括有除氢装置,所述除氢装置为钯管,且所述除氢装置密封固定安装在外法兰上,且除氢装置钯管的封口一端伸入真空层,除氢装置钯管的开口端与外界连通。

所述除氢装置钯管的开口端安装有过滤网塞。

所述除氢装置为钯合金管替代钯管。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钯合金为Pd-Cu、Pd-TM(TM为Au、Ru、Mo、Ta、Nb、Y)超薄二元钯合金膜,以及Pd-Cu-TM超薄三元钯合金膜,制备的合金膜具有与纯Pd膜相当的氢渗透率,Pd-Y合金膜就比纯Pd膜高约15%的氢渗透率,而Pd-Cu、Pd-Ru、Pd-Nb的氢渗透率则相当于纯Pd膜的80%。

所述除氢装置通过金属套密封固定安装在外法兰上。金属套起到过度焊接的作用,将除氢装置优先焊接到金属套上,再将其固定在外法兰上,减小了焊接难度。

上述技术方案得以全面实施后,本实用新型中的钯管在常温下能溶解大量的氢(按体积计,相当于它本身体积的700倍左右),而在真空中加热至100℃以上,又能把溶解的氢释放出来。如果钯管两侧存在氢的分压差,则氢就会从压力高的一侧向低的一侧渗透。钯具有特殊的透氢性是由其原子结构决定的,钯原子的4d层缺少2个电子,表面具有较强的吸氢能力,氢分子首先在钯表面被解离吸附,然后被电离成质子与电子在钯内沿着梯度方向进行扩散,透过钯膜,在膜的另一侧(低氢分压侧),质子再从金属格子接纳电子变成吸附氢原子,缔合后作为氢原子被脱附。从而实现将h2从真空移动到空气中。本实用新型具有结构简单合理,节约可靠、不需要更换吸气剂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A部局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通过具体实施方式的描述,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一种高效自动除氢太阳能真空集热管,包括玻璃管1、金属内管2和两个波纹管3,所述玻璃管1和所述波纹管3均套于所述金属内管2外,且所述两个波纹管3分别位于所述玻璃管1的两端,所述两个波纹管3的内侧分别通过可伐合金环4与玻璃管1的两端相连,两个波纹管3的外侧连接有外法兰5,所述玻璃管1与金属内管2之间为真空层6,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有除氢装置7,所述除氢装置7为钯管,且所述除氢装置7密封固定安装在外法兰5上,且除氢装置7钯管的封口一端伸入真空层6,除氢装置7钯管的开口端与外界连通。

所述除氢装置7钯管的开口端安装有过滤网塞8。

所述除氢装置7为钯合金管替代钯管。

所述除氢装置7通过金属套9密封固定安装在外法兰5上。

本实用新型中,钯管采用的是U型管结构形式,钯管通过金属套焊接到法兰上,通过金属传热,提高其工作温度(因为渗氢的速率随温度升高而增加)进而提高其渗氢速率。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