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蜡沉瓷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964695阅读:478来源:国知局
排蜡沉瓷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陶瓷排蜡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排蜡沉瓷装置。



背景技术:

一体式陶瓷机压烧结成型法制作工艺非常复杂,从配方→球磨→喷雾造粒→加料(加料前在模具内先放入一个带芯杆的蜡球)→压制→脱模→拔芯杆→排蜡→素烧→抛光→烧结→切割→清洗→检验→成品,其成型非常困难,从而制约了工业化、规模化的生产。特别是在成型制备过程中的排蜡工艺,须将氧化铝电弧管坯体中的模芯蜡排除。现通常采用烘箱排蜡,往往排蜡不净,坯体内留有蜡痕,蜡烟一般直接排出,容易堵塞排烟管道。因此,发明一种排蜡沉瓷装置来解决上述问题很有必要。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排蜡沉瓷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排蜡沉瓷装置,包括支撑架,所述支撑架的上方设有炉体,所述炉体的内部设有炉胆,所述炉体的一端开有进料口,所述进料口与炉胆之间连通,所述炉体的下方设有加热器,所述炉胆的内底部设有轨道,所述轨道上滑动连接有板车,所述支撑架的一侧设有输送带,所述输送带与进料口之间连接,所述炉体的上方设有第一排风口和第二排风口,所述第一排风口和第二排风口上安装有风机,所述第一排风口和第二排风口之间通过排风管道连通,所述排风管道上设有出口,所述炉体的侧边均匀开有进风口。

优选的,所述第一排风口和第二排风口贯穿炉胆。

优选的,所述第一排风口和第二排风口与排风管道之间通过法兰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加热器的发热管为钛管。

优选的,所述进风口内设有不锈钢管,所述不锈钢管贯穿炉胆且延伸至炉胆的内部。

优选的,所述炉体与炉胆之间填充有玻璃纤维保温棉。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该排蜡沉瓷装置,通过在支撑架的一侧设置的输送带,方便运出产品,提高排蜡的效率,通过在炉体的内部设置的炉胆,炉胆通过加热器的发热管进行加热,将石蜡融化,通过在炉体上方设置的第一排风口和第二排风口,第一排风口和第二排风口上设有风机,方便将蜡烟排出,通过在炉体侧边设置的多个进风口,使进风口和排风口之间形成空气流通,增强排风效果,该实用新型设计合理,结构简单,节省劳动力,节约成本,提高工作的效率,避免石蜡堵塞排风管道,提高石蜡的回收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进风口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中:1支撑架、2炉体、3进料口、4炉胆、5加热器、6轨道、7板车、8输送带、9第一排风口、10第二排风口、11排风管道、12风机、13进风口、14出口、15不锈钢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3,一种排蜡沉瓷装置,包括支撑架1,所述支撑架1的上方设有炉体2,所述炉体2的内部设有炉胆4,所述炉体2的一端开有进料口3,所述进料口3与炉胆4之间连通,所述炉体2的下方设有加热器5,所述炉胆4的内底部设有轨道6,所述轨道6上滑动连接有板车7,所述支撑架1的一侧设有输送带8,所述输送带8与进料口3之间连接,所述炉体2的上方设有第一排风口9和第二排风口10,所述第一排风口9和第二排风口10上安装有风机12,所述第一排风口9和第二排风口10之间通过排风管道11连通,所述排风管道11上设有出口14,所述炉体2的侧边均匀开有进风口13。

具体的,所述第一排风口9和第二排风口10贯穿炉胆4。

具体的,所述第一排风口9和第二排风口10与排风管道11之间通过法兰固定连接。

具体的,所述加热器5的发热管为钛管。

具体的,所述进风口13内设有不锈钢管15,所述不锈钢管15贯穿炉胆4且延伸至炉胆4的内部。

具体的,所述炉体2与炉胆4之间填充有玻璃纤维保温棉。

工作原理:该排蜡沉瓷装置,使用时,通过在支撑架1的一侧设置的输送带8,方便运出产品,提高排蜡的效率,通过在炉体2的内部设置的炉胆4,炉胆4通过加热器5的发热管进行加热,将石蜡融化,通过在炉体2上方设置的第一排风口9和第二排风口10,第一排风口9和第二排风口10上设有风机12,方便将蜡烟排出,通过在炉体2侧边设置的多个进风口13,使进风口13和排风口之间形成空气流通,增强排风效果,该实用新型设计合理,结构简单,节省劳动力,节约成本,提高工作的效率,避免石蜡堵塞排风管道11,提高石蜡的回收效率。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