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适用于圆形建筑的数据中心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123298阅读:791来源:国知局
一种适用于圆形建筑的数据中心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数据中心,具体地说是一种适用于圆形建筑的数据中心。



背景技术:

伴随着我国数据中心产业技术创新步伐的加快,数据中心和服务器国产化水平不断提升,涌现出越来越多的产品;对于规则形的建筑多采用模块化数据中心,但对于圆形建筑在建设数据中心时,采用传统模块化数据中心会造成极大地空间浪费,空间利用率低。另外,由于空调设备多,管路布置较为困难,为以后的维修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适用于圆形建筑的数据中心,该数据中心不仅节约了空间,提高了空间利用率,而且充分利用自然冷源,降低了能耗。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适用于圆形建筑的数据中心,包括空调机组和若干个机柜组,若干个所述的机柜组共同围成了第一圆环,且所述的空调机组位于所述第一圆环的内部,所述的机柜组将建筑物的内部空间分割成了热通道和冷通道两部分;

所述空调机组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从上到下依次设置有风机和换热器;

所述壳体的下侧设置有出风管,所述的出风管的管壁上设置有送风孔;

所述机柜组的上方设置有若干个回风管,所述回风管的内端与所述的壳体相连通,所述的回风管的外端与所述的热通道相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壳体的上侧设置有进风口,所述的进风口处设置有进风阀门,所述的回风管上设置有排风管,且所述的排风管上设置有排风阀门,所述的回风管上位于所述排风管的内侧设置有回风阀门。

进一步地,所述的排风管上还设置有流量控制阀。

进一步地,所述的机柜组包括配电柜、监控柜、消防柜和若干个机柜,且所述的配电柜、监控柜、消防柜和机柜所形成的圆弧的直径与所述第一圆环的直径相同,并同轴布置。

进一步地,所述的消防柜位于机柜组的中部。

进一步地,相邻的机柜组之间留有进出通道,且所述进出通道的外侧设置有第一封闭门。

进一步地,所述的进出通道与冷通道之间设置有第二封闭门,所述的进出通道与两侧的热通道之间分别设置有第三封闭门。

进一步地,若干个所述的回风管呈放射状分布,并在机柜组所形成的弧形范围内均布。

进一步地,所述出风管的下端向下延伸至建筑物内部空间的底部。

进一步地,所述的空调机组位于所述第一圆环的圆心位置上。

实用新型内容中提供的效果仅仅是实施例的效果,而不是实用新型所有的全部效果,上述技术方案中的一个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或有益效果:

1、通过将整个数据中心设计成圆形结构,充分利用了圆形建筑的内部空间,提高了空间的利用率。

2、通过将空调机组设置于中心位置,机柜组围绕着空调机组沿圆周方向布置,不仅空间利用率高,而且不需要多台空调设备,只需一台即可,方便了安装,降低了管路布置的复杂程度,方便后期的维护清理。

3、通过机柜组将建筑物的内部空间分割成两部分,形成热通道和冷通道,这样空气在流动的过程中必须穿过机柜组形成循环,提高了降温的效果,降低了能耗。

4、通过在空调机组的壳体与回风管的连接处设置回风阀门,并根据室外的温度控制回风阀门是否打开,从而使数据中心内部维持一个恒定的温度,这样可以充分利用自然冷源,并且空气在流动的过程中必须穿过机柜组形成循环,提高了自然冷源的降温效果,进一步降低了能耗。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俯视图);

图2为室外温度大于30°时的空气循环流动示意图;

图3为室外温度为20°-30°时的空气循环流动示意图;

图4为室外温度小于20°时的空气循环流动示意图;

图5为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实施例三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空调机组,11-壳体,111-进风口,112-出风管,113-送风孔,114-回风管,115-排风管,12-风机,13-换热器,2-机柜组,21-配电柜,22-监控柜,23-机柜,24-消防柜,3-热通道,4-冷通道,5-进出通道,51-第一封闭门,52-第二封闭门,53-第三封闭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清楚说明本方案的技术特点,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并结合其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阐述。下文的公开提供了许多不同的实施例或例子用来实现本实用新型的不同结构。为了简化本实用新型的公开,下文中对特定例子的部件和设置进行描述。此外,本实用新型可以在不同例子中重复参考数字和/或字母。这种重复是为了简化和清楚的目的,其本身不指示所讨论各种实施例和/或设置之间的关系。应当注意,在附图中所图示的部件不一定按比例绘制。本实用新型省略了对公知组件和处理技术及工艺的描述以避免不必要地限制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一

如图1所示,一种适用于圆形建筑的数据中心包括空调机组1,所述空调机组1的外侧沿圆周方向均布设置有若干个机柜组2,若干个机柜组2共同围成了第一圆环,且所述的空调机组1位于所述第一圆环的圆心位置。相邻的机柜组2之间留有进出通道5,且所述进出通道5的外侧设置有用于隔断数据中心和外部空间的第一封闭门51。所述的机柜组2将建筑物的内部空间分割成了两部分,位于外侧的呈圆环状的空间为热通道3,位于内侧的呈圆环状的空间为冷通道4。

作为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本实施例中所述机柜组2的数量为两个。

如图2所示,所述的空调机组1包括一壳体11,所述的壳体11内从上到下依次设置有风机12和换热器13,所述的换热器13通过管路与制冷设备相连,在这里所述的制冷设备以及制冷设备与换热器13之间的连接关系为现有技术,即常用的空调技术,在此不再赘述。

作为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本实施例中所述的壳体11呈圆柱形。

如图2所示,所述壳体11的上底面上设置有进风口111,且所述的进风口111处设置有控制进风口111是否打开的进风阀门。所述壳体11的下底面上设置有出风口,所述的出风口上设置有出风管112,且所述出风管112的下端向下延伸至建筑物内部空间的底部。所述的出风管112的管壁上均布设置有多个送风孔113。

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壳体11的圆柱面侧壁上位于所述风机12的上方设置有若干个回风管114,所述回风管114的数量与所述机柜组2的数量相同,且一一对应。所述回风管114的内端(以靠近壳体11的一端为内端)与所述壳体11的内部空间相连通,所述回风管114的外端与所述的热通道3相连通。所述的回风管114上设置有与外界相连通的排风管115,且所述的排风管115上设置有排风阀门和流量控制阀,其中所述的排风阀门用于控制排风管115是否打开,所述的流量控制阀用于控制排风时的流量。所述的回风管114上位于所述排风管115的内侧(以靠近壳体11的一侧为内侧)设置有回风阀门。

作为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本实施例中所述风机12的数量为多个,且多个所述的风机12沿圆周方向均布。

如图1所示,所述的机柜组2包括配电柜21、监控柜22、消防柜24和若干个机柜23,所述的配电柜21、监控柜22、消防柜24和若干个机柜23呈圆弧状排列,且所述的配电柜21、监控柜22、消防柜24和若干个机柜23所形成的圆弧的直径与所述第一圆环的直径相同,并同轴布置。

进一步地,当发生意外时,为了方便施救,如图1所示,所述的消防柜24位于其对应的机柜组2的中部。

进一步地,由于空气在流动时总是向这阻力小的方向流动,若进出通道5与冷通道4之间不设置封闭门,则空气在流动时大部分空气会沿着进出通道5流入到热通道3内,降温效果无法保证。为了保证气流能够穿过机柜组2形成循环,如图1所示,所述的进出通道5与冷通道4之间设置有第二封闭门52。

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所述的进出通道5与两侧的热通道3之间分别设置有第三封闭门53。

作为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本实施例中,所述的第一封闭门51、第二封闭门52和第三封闭门53均采用滑动门。

工作时,

(1)当室外温度大于30℃时,如图2所示,进风口111的进风阀门和排风口的排风阀门关闭,采用热通道3回风通过回风管114进入空调机组1内,经换热器13冷却后送入出风管112通过送风孔113进入冷通道4,对电子设备进行冷却。此时仅室内的空气进行循环流动。

(2)当室外温度在20-30℃之间时,如图3所示,进风口111的进风阀门和排风口的排风阀门开启,回风管114内回风阀门关闭,并关闭制冷机组,仅开启风机12。这样外界的自然风便会通过进风口111进入到冷通道4内,并对电子设备进行冷却,然后冷却电子设备之后的热风经过排风管115排出。此时室内和室外的空气进行循环流动,利用室外的冷空气对电子设备进行降温,降低能耗。

(3)当室外温度低于20℃时,进风口111的进风阀门、排风口的排风阀门以及回风管114内回风阀门均开启,关闭制冷机组,仅开启风机12,并调节设置排风管115上的流量控制阀,使自然风与部分回风混合后达到设定的送风温度,多余的回风则通过排风管115排出。这样设置的主要原因是,电子设备的运行需要一个恒定的温度范围,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电子设备的正常运行,为此当单独采用自然风进行冷却温度过低时,则可以采用自然风与回风混合的方式,从而提高进入冷通道4的冷却风的温度,从而使数据中心维持在一个恒定的温度范围内。

实施例二

如图5所示,所述机柜组2的数量为三个,其余结构同实施例一。

实施例三,

如图6所示,每个机柜组2的上方均设置有三个回风管114,所述回风管114的内端与所述空调机组1的壳体11相连通,所述回风管114的外端与所述的热通道3相连通,且三个所述的回风管114呈放射状分布,并在机柜组2所形成的弧形范围内均布。其余结构同实施例一。

以上所述只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被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