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置式组合热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376770阅读:165来源:国知局
内置式组合热管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设计一种微型微通道热交换技术,特别是一种内置式组合热管。



背景技术:

低温余热是350℃以下的余热,数量极其庞大,包括冶金、建材、石油化工等行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热水、低品位烟气和蒸汽等。目前低温余热主要应用于供暖、热水等领域。目前家用、民用低温余热蒸汽发生系统较少见,有也仅有一些采用的均是有翅片的挤压成型的铝合金金属圆管或者扁管,且管的内孔尺寸均大于0.6mm,且与传统的管片式、管带式、平行流式、板翅式、层叠式等换热器相比,换热效率并无特别显著提高。由于有翅片,以及采用的金属管的尺寸偏大,重量偏重,导致换热器的尺寸偏大,重量偏重。从而使得整个蒸汽发生系统中需要安排更大的空间放置换热器,导致换热器的热水储量下降。另一方面换热器的偏重的对整体的安装、运输也造成了较大影响。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而提供一种换热效率高,重量轻的内置式组合热管。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设计的一种内置式组合热管,包含U型壳体、与所述U型壳体的开口处固定连接的支架,以及多根微型微通道金属散热圆管,所述微型微通道金属散热圆管包括冷凝段、绝热段,以及蒸发段,所述支架用于支撑固定所述的多根微型微通道金属散热圆管的冷凝段,所述微型微通道金属散热圆管的内径0.05-0.6mm,壁厚0.15-0.25mm,外径在0.9mm以下;所述的U型壳体与所述支架(2)之间具有密闭空间;所述微型微通道金属散热圆管的绝热段和蒸发段设置在密闭空间之内;所述蒸发段的末端靠近所述U型壳体的底部。

进一步的,所述支架是集气管,所述集气管与所述多根微型微通道金属散热圆管贯通连接。

更进一步的,所述内置式组合热管还包括外壳体,用于容纳所述壳体、所述支架,以及所述的多根微型微通道金属散热圆管。

进一步的,所述微型微通道金属散热圆管的材料是铜或者不锈钢。

更进一步的,所述外壳体的材料是石墨烯、导热塑料、导热陶瓷,或者导热水泥。

进一步的,所述密闭空间中灌注了制冷剂。

更进一步的,所述制冷剂是水。

进一步的,所述内置式组合热管还包括贯穿壳体的工艺管,用于对密闭空间抽真空。

更进一步的,所述内置式组合热管的长度为10-100厘米。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内置式组合热管,利用微型微通道金属圆管,大大增加了换热效率,同时由于微通道金属圆管的体积小、质量轻,也减小了换热器的体积及安装重量,从而使得这种低温余热利用系统能进一步的进入家庭,有效提高家庭生活中额能量利用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结构示意图主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具体结构示意图右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说明:

实施例1

如图1至2所示,一种内置式组合热管,包含U型壳体1、与所述U型壳体1的开口处固定连接的支架2,以及多根微型微通道金属散热圆管3,所述微型微通道金属散热圆管3包括冷凝段4、绝热段5,以及蒸发段6,所述支架2用于支撑固定所述的多根微型微通道金属散热圆管3的冷凝段4,所述微型微通道金属散热圆管3的内径0.05-0.6mm,壁厚0.15-0.25mm,外径在0.9mm以下;所述的U型壳体1与所述支架2之间具有密闭空间7;所述微型微通道金属散热圆管3的绝热段5和蒸发段6设置在密闭空间7之内;所述蒸发段6的末端靠近所述U型壳体1的底部。所述支架2是集气管,所述集气管与所述多根微型微通道金属散热圆管3贯通连接。还包括外壳体8,用于容纳所述壳体1、所述支架2,以及所述的多根微型微通道金属散热圆管3。所述微型微通道金属散热圆管3的材料是铜或者不锈钢。所述外壳体8的材料是石墨烯、导热塑料、导热陶瓷,或者导热水泥。所述密闭空间7中灌注了制冷剂。所述制冷剂是水。还包括贯穿壳体1的工艺管9,用于对密闭空间7抽真空。所述内置式组合热管的长度为10-100厘米。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