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室外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796210发布日期:2019-02-01 19:53阅读:178来源:国知局
空调室外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减震降噪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空调室外机和减震结构。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在空调及空气源热泵系统中,其室外机部分由于同时有压缩机和风机两个系统,不可避免的会产生噪音。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噪音逐渐受到重视,室外机噪音水平成为评价空调及空气源热泵的重要标准之一。降低压缩机腔体部分的噪音目前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包裹压缩机隔音棉,另一种是在钣金上贴防振胶。前者意在降低压缩机辐射噪音,后者则为了避免钣金共振。然而,由于压缩机和管路之间的空间有限,同时装配工艺又要求隔音棉易于安装,隔音棉一般不能做的太厚或者太复杂,因此隔音棉的降噪效果受到了一定的限制,有时不能完全满足要求。而钣金上贴防振胶更多是从降低共振的角度出发,降低了共振的辐射声,却没有处理钣金的透射声。因此,会有大量的噪音传出机外。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空调室外机,该空调室外机噪音小。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减震结构,该减震结构的减震效果明显。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的空调室外机,包括:外壳,所述外壳的前侧板上具有出风口,所述外壳的至少一部分上设有防震层和吸声层,且所述防震层层叠于所述外壳的内表面上,所述吸声层的至少一部分层叠于所述防震层上;压缩机,所述压缩机设在所述外壳内;风机,所述风机设在所述外壳内。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室外机,通过在外壳的至少一部分上设置防震层和吸声层,其中,防震层层叠于外壳的内表面上,吸声层的至少一部分层叠于防震层上,降低了空调室外机的噪音。

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的空调室外机,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外壳上与所述压缩机正对的位置设置了所述防震层和所述吸声层。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压缩机设在所述外壳内的左后侧,所述外壳内的后表面的左侧设有所述防震层和所述吸声层;和/或所述压缩机设在所述外壳内的右后侧,所述外壳内的后表面的右侧设有所述防震层和所述吸声层。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压缩机设在所述外壳内的左后侧且所述外壳的后部的左侧的转角处设有外壳钣金;和/或所述压缩机设在所述外壳内的右后侧且所述外壳的后部的右侧的转角处设有外壳钣金,其中,所述外壳钣金包括第一支板和第二支板,所述第一支板沿左右方向延伸,且所述第二支板沿前后方向延伸,所述防震层和所述吸声层均设在所述第一支板上并覆盖所述第一支板的50%到95%。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在朝向所述外壳的投影中所述吸声层的至少一个侧边伸出所述防震层并与所述外壳相连。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外壳的内表面上设有与所述防震层对应的凹槽,所述防震层容纳于所述凹槽内。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外壳钣金、所述防震层以及所述吸声层通过胶水粘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防震层的厚度在3毫米到5毫米的范围内;和/或所述吸声层的厚度在8毫米到15毫米的范围内。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防震层为丁基橡胶层;和/或所述吸声层为无纺纤维层。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实施例的减震结构,包括:钣金层、防震层和吸声层,所述防震层层叠于所述钣金层的内侧面上,所述吸声层的至少一部分层叠与所述防震层的内侧面上。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外壳钣金的立体图;

图2是减震结构的结构图。

附图标记:

外壳钣金100,

第一支板10,凹槽11,

第二支板20,防震层30,吸声层40。

附图2中的标记:减震结构100’,钣金层1,防震层2,吸声层3。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相关技术中,在空调及空气源热泵系统中,其室外机部分由于同时有压缩机和风机两个系统,不可避免的会产生噪音。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噪音逐渐受到重视,室外机噪音水平成为评价空调及空气源热泵的重要标准之一。降低压缩机腔体部分的噪音目前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包裹压缩机隔音棉,另一种是在钣金上贴防振胶。前者意在降低压缩机辐射噪音,后者则为了避免钣金共振。然而,由于压缩机和管路之间的空间有限,同时装配工艺又要求隔音棉易于安装,隔音棉一般不能做的太厚或者太复杂,因此隔音棉的降噪效果受到了一定的限制,有时不能完全满足要求。而钣金上贴防振胶更多是从降低共振的角度出发,降低了共振的辐射声,却没有处理钣金的透射声。因此,会有大量的噪音传出机外。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空调室外机(图未示出),下面参照图1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室外机。该空调室外机大体可以包括:外壳(图未示出)、压缩机(图未示出)和风机(图未示出)。

如图1所示,外壳的前侧板(图未示出)上具有出风口(图未示出),外壳的至少一部分上设有防震层30和吸声层40,且防震层30层叠于外壳的内表面上,吸声层40的至少一部分层叠于防震层30上。压缩机设在外壳内。风机设在外壳内。

具体而言,空调室外机机壳内安装有风机和压缩机,空调室外机在运行过程中,压缩机和风机启动,不可避免的会产生噪音。防震层30的一面贴设于外壳的内表面,吸声层 40贴设于防震层30的另一面,换句话说,由内向外依次设置为吸声层40、防震层30和外壳。为了达到降低噪声的效果,吸声层40应具有一定的厚度。

可以理解的是,压缩机和风机发出的声音最先到达吸声层40,声音第一次衰减,之后到达第二层防震层30,由于防震层30具有较大的阻尼和一定的厚度,声音经过时同样有衰减;之后进到达外壳,一部分被外壳反射回去,又一次被吸声层40和防震层30衰减,另一部分透射出外壳。显然,透射出的声音已经大幅减小。此外,由于外壳上贴了防震层 30,显著的增加了外壳的阻尼和质量,从而降低外壳的共振辐射声音。两方面共同作用,降低了空调室外机的噪音。

由此,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室外机,通过在外壳的至少一部分上设置防震层30和吸声层40,其中,防震层30层叠于外壳的内表面上,吸声层40的至少一部分层叠于防震层30上,降低了空调室外机的噪音。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外壳上与压缩机正对的位置设置了防震层30和吸声层 40。这样,防震层30和吸声层40位于压缩机最近距离处,由于压缩机发出的声音为辐射状,因此,从压缩机发出的大部分声音可以在短的时间内到达吸声层40,此时吸声减噪效果最明显。当然,上述实施例仅是示意性的,并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例如,为了达到更好的吸声效果,可以将吸声层40和防震层30整体或者部分应用在空调室外机的很多部位。

一些可选实施例中,若压缩机设在外壳内的左后侧,外壳内的后表面的左侧设有防震层30和吸声层40。若压缩机设在外壳内的右后侧,外壳内的后表面的右侧设有防震层30 和吸声层40。容易知道,靠近压缩机的一侧透射出的噪声最明显,在靠近压缩的一侧设置防震层30和吸声层40,呈辐射状的噪音在靠近压缩机的一面被大量吸收,可以有效降低透射而出的噪音。也就是说,吸声层40和防震层30结构具有通用性,例如,在某些应用场合,可以只在某个壳体的一个面上实施,定向降低那个面的噪音。

一些具体实施例中,若压缩机设在外壳内的左后侧,外壳的后部的左侧的转角处设有外壳钣金100。若压缩机设在外壳内的右后侧,外壳的后部的右侧的转角处设有外壳钣金 100。其中,外壳钣金100包括第一支板10和第二支板20,第一支板10沿左右方向延伸,且第二支板20沿前后方向延伸,防震层30和吸声层40均设在第一支板10上并覆盖第一支板10的50%到95%。

外壳钣金100一体成型,钣金件强度以及硬度较高,转角处的外壳钣金100连接固定外壳的两个面,为整个外壳结构提供支持,加强外壳结构的稳定性,同时可以反射一部分到达钣金的噪音。防震层30依附在外壳钣金100上,由于防震层30具有较大的阻尼和一定的质量,可以降低外壳钣金100的共振,同时也能起到一定的隔音效果。吸声层40在防震层30上,相对于防震层30和外壳钣金100,吸声层40较为疏松多孔,可以降低经过的噪声,而且较大的覆盖面积也使得吸音效果更好。由于几方面的共同作用,这种结构可以降低透射出钣金的噪声,从而降低整体的噪音。

一些示例中,如图1所示,在朝向外壳的投影中吸声层40的至少一个侧边伸出防震层 30并与外壳相连。因此,可以将吸声层40与外壳连接,从而提高吸声层40的稳定性和吸声效果。

例如,吸声层40沿左右方向的宽度大于防震层30左右方向的宽度,这样,吸声层40 一部分与防震层30连接,一部分与外壳连接,增加连接稳定性。

其中,也可以将防震层30和吸声层40层叠铺设于外壳内表面的其他位置,例如,在压缩机朝向外壳后侧板投影的区域、压缩机朝向外壳左侧板投影的区域、以及他们之间的区域都铺设防震层30和吸声层40;又例如,外壳的整个内表面上都铺设防震层30和吸声层40。

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外壳的内表面上设有与防震层30对应的凹槽11,防震层30 容纳于凹槽11内。这样,防震层30被容纳于凹槽11内,安装简单,也起到了初步定位的作用。

优选地,吸声层40的内表面与外壳的内表面处于同一平面,可以更方便的将吸声层40 与外壳连接。此外,也减小了防震层30和吸声层40所占的内部容纳空间,使结构更加紧凑合理。

具体地,外壳钣金100、防震层30以及吸声层40通过胶水粘接。胶水将外壳钣金100、防震层30和吸声层40连接在一起,粘接组件内的应力传递与传统的机械紧固相比,应力分布更均匀,而且粘接的组件结构比机械紧固(铆接、焊接、过盈连接和螺栓连接等方式) 强度高、成本低、质量轻。由于外壳钣金100、防震层30和吸声层40都为薄壁件,薄壁件粘接在一起,可充分发挥薄壁件的强度。此外,用胶水粘接的组件外观平整光滑,功能特性不下降,

一个具体实施例中,防震层30的厚度在3毫米到5毫米的范围内。吸声层40的厚度在8毫米到15毫米的范围内。例如,防震层30的厚度可以为3毫米、3.5毫米、4毫米、 4.5毫米、5毫米等,吸声层40的厚度可以为8毫米、9毫米、10毫米、11毫米、13毫米、 15毫米等。防震层30和吸声层40的厚度落在此范围内一方面不会由于太厚而占据过多的内部容纳空间,减少了材料的使用,降低了成本,另一方面也不会由于太薄而影响性能。

当然,上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可以将防震层30的厚度设置成小于3毫米或大于5毫米(例如2毫米或7毫米等)。同样地可以将吸声层40的厚度设置成小于8毫米或大于15毫米(例如5毫米、7毫米、16毫米或21毫米等)。

一些实施例中,防震层30为丁基橡胶层。吸声层40为无纺纤维层。当然,上述实施例仅是示意性的,并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例如,防震层30材质一般为丁基橡胶,也可以是片状橡胶块或者其他具有一定质量、较大阻尼的片状物体;吸声层 40也可以是白色针刺毡、玻璃纤维、海绵等质量较轻、吸音效果较好的片状物体。

另外,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减震结构100’。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减震结构100’,如图2所示,包括:钣金层1、防震层2和吸声层3。防震层2层叠于钣金层1的内侧面上,吸声层3的至少一部分层叠与防震层2 的内侧面上。钣金层1为主要的结构件,为整个结构提供支持,同时可以反射一部分到达钣金层1的噪声。防震层2依附在钣金层1上,由于防震层2具有较大的阻尼和一定的质量,可以降低钣金层1的共振,同时也能起到一定的隔音效果。吸声层3在防震层2上,相对于防震层2和钣金层1,吸声层3较为疏松多孔,可以降低经过的噪声。由于几方面的共同作用,这种结构可以降低透射出钣金的噪声,从而降低整体的噪音。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