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净化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919427发布日期:2018-07-11 02:56阅读:127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电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空气净化机。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发展,及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室内空气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空气净化机具有净化室内空气、对室内空气进行杀菌的功能,因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

室内环境通常处于较为封闭的状态,时间一长,室内空气的含氧量下降,室内空气质量也随之下降。然而,现有的空气净化机通常只能净化室内空气,而不能引进新风并对新风净化,从而提高室内空气的含氧量。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空气净化机,旨在实现空气净化机既能净化室内空气,又能引进新风并对新风净化的目的。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空气净化机,包括:

壳体,内部形成有风道,所述风道的一端设置有出风口,另一端设置有第一进风口及第二进风口,所述第一进风口与室外空间连通,所述第二进风口与室内空间连通;

风机,设置于所述风道内,用以从所述第一进风口及所述第二进风口吸风,并向所述出风口送风;

过滤件,用以过滤流经所述风道的空气;以及

进风开关,用以控制空气由所述第一进风口流向所述出风口的流道的启闭。

优选地,所述风道沿从下至上的方向延伸设置,所述过滤件将所述风道分隔成位于下方的进风腔和位于上方的出风腔,所述风机位于所述出风腔内;

所述进风腔至少包括独立设置的第一子进风腔和第二子进风腔,所述第一进风口与所述第一子进风腔连通,所述第二进风口与所述第二子进风腔连通;所述出风口对应所述风机的导风口设置于所述出风腔的腔壁上。

优选地,所述风道还设置连通所述第一子进风腔与室内空间的第三进风口,所述进风开关还用以在关闭空气由所述第一进风口流向所述出风口的流道时,开启空气由所述第三进风口流向所述出风口的流道;并且,在开启空气由所述第一进风口流向所述出风口的流道时,关闭空气由所述第三进风口流向所述出风口的流道。

优选地,所述进风开关包括一挡风件,所述挡风件位于所述第一子进风腔内,并以转动的方式开启或关闭所述第一进风口。

优选地,所述挡风件包括密封凸部,所述密封凸部扣入并密封所述第一进风口。

优选地,所述挡风件还包括设于所述密封凸部边缘处的密封板,所述挡风件关闭所述第一进风口时,所述密封板密封贴合所述第一进风口的边缘部。

优选地,所述挡风件还包括设于所述密封凸部上并延伸至所述第一进风口外侧的撬动杆。

优选地,所述风道还设置有连通所述第一子进风腔与室内空间的第三进风口,所述挡风件还用以在关闭所述第一进风口时,开启所述第三进风口;并且,在开启所述第一进风口时,关闭所述第三进风口。

优选地,所述第一进风口开设于所述第一子进风腔的进风侧壁,所述第三进风口开设于所述第一子进风腔的底壁,所述挡风件与所述进风侧壁枢接,且枢接部位邻近所述进风侧壁与所述底壁的连接处;

所述进风开关还包括压紧件,当所述挡风件关闭所述第三进风口时,所述压紧件朝下压紧所述挡风件。

优选地,所述进风腔内至少相对设置有两正负离子发生器,任一所述正负离子发生器的正电极和负电极分设于所述第一子进风腔及所述第二子进风腔内,且位于同一子进风腔内的两电极的极性相反。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通过在空气净化机的风道的一端设置第一进风口和第二进风口,并设置进风开关以控制空气由所述第一进风口流向所述出风口的流道的启闭。在室内环境不需要引进新风时,进风开关关闭第一进风口,风机从第二进风口将室内空间的空气吸入风道,经过过滤件过滤后送出风口,然后通过出风口回流入室内空间。在室内环境需要引进新风时,进风开关开启第一进风口,风机从第二进风口将室内空间的空气吸入风道,同时从所述第一进风口将室外空间的空气吸入风道,然后室内空间的空气和室外空间的空气经过过滤件过滤,送至出风口,然后通过出风口流入室内空间,以增加室内洁净空气环境的含氧量。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空气净化机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空气净化机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空气净化机的爆炸图;

图4为图1中挡风件关闭第三进风口时,挡风件、容置腔及第一进风口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1中挡风件关闭第一进风口时,挡风件、容置腔及第一进风口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4中挡风件、容置腔及第一进风口截面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 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空气净化机。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3所示,所述空气净化机100 包括壳体10、风机40、过滤件50及进风开关。所述壳体10内部形成有风道,所述风道的一端设置有出风口60,另一端设置有第一进风口70及第二进风口 80,所述第一进风口70与室外空间连通,所述第二进风口80与室内空间连通。

所述风机60设置于所述风道内,用以从所述第一进风口70及所述第二进风口80吸风,并向所述出风口60送风。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如图3 所示,所述风机40包括一电机和两个风轮,所述两个风轮分设在所述电机的左右两侧。设置两个风轮,可以增加流经风道的空气流量。于其他实施例中,所述风轮可以设置为一个,或者电机设置两个,每一电机对应设置一个风轮,风机的具体结构设置,不做限定。

所述过滤件50用以过滤流经所述风道的空气。在本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所述过滤件50设置在所述风道内。可以理解的是,于其他实施例中,所述过滤件50也可以设置在所述风道外,例如,设置在出风口60的外侧,或第一进风70和第二进风口80的外侧。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过滤件50具体为一可以过滤灰尘的过滤板。可以理解的是,于其他实施例中,所述过滤件50 还可以是过滤网,所述过滤件50的具体结构不做限定。

所述进风开关用以控制空气由所述第一进风口70流向所述出风口60的流道的启闭。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进风开关设置在所述第一进风口 70处,所述进风开关控制所述第一进风口70的启闭。于其他实施例中,所述风道的设置有所述第一进风口70和所述第二进风口80的一端,可以分设为第一进风道和第二进风道,所述第一进风口70和所述第二进风口80分别与第一进风道和第二进风道连通,所述进风开关设置在所述第一进风道上,控制第一进风道的启闭。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通过在空气净化机100的风道的一端设置第一进风口70和第二进风口80,并设置进风开关以控制空气由所述第一进风口70流向所述出风口80的流道的启闭。在室内环境不需要引进新风时,进风开关关闭第一进风口70,风机40从第二进风口80将室内空间的空气吸入风道,经过过滤件50过滤后送出风60,然后通过出风口60回流入室内空间。在室内环境需要引进新风时,进风开关开启第一进风口70,风机40从第二进风口 80将室内空间的空气吸入风道,同时从所述第一进风口70将室外空间的空气吸入风道,然后室内空间的空气和室外空间的空气经过过滤件50过滤,送至出风口60,然后通过出风口60流入室内空间,以增加室内洁净空气环境的含氧量。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所述风道沿从下至上的方向延伸设置,所述过滤件50将所述风道分隔成位于下方的进风腔30和位于上方的出风腔20,所述风机40位于所述出风腔20内,即所述风机40位于所述过滤件50靠近出风口60的一侧。可以理解的是,于其他实施例中,所述风道也可以沿前后方向设置,或者沿左右方向设置。将所述风机40置于所述出风腔30,风机 40转动在出风腔20内形成负压,空气在负压的作用下,由第一进风口70和第二进风口80进入进风腔30,再经过过滤件50过滤,从出风口60流出。于其他实施例中,所述风机40也可以置于所述过滤件50靠近第一进风口70和第二进风口80的一侧。显然,将风机40置于所述过滤件50靠近出风口60 的一侧,较于将风机40置于所述过滤件50靠近第一进风口70和第二进风口 80的一侧,气流更容易流出。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所述进风腔30包括独立设置的第一子进风腔31和第二子进风腔32。具体地,所述进风腔30由一隔板隔开,形成所述第一进风子腔31及所述第二进风子腔32,如此可以节约生产成本。于其他实施例中,所述进风腔30还可以包括独立设置的第三子进风腔、第四子进风腔等,子进风腔的数量不做限定。所述第一进风口70与所述第一子进风腔31 连通,所述第二进风口80与所述第二子进风腔32连通。为了方便出风,所述出风口60对应所述风机40的导风口设置于所述出风腔20的腔壁上。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风机40的导风口朝上设置,所述出风口60设置在所述空气净化机100的顶板上。显然,于其他实施例中,所述风机40的导风口也可以朝左,或朝右,或朝前,或朝后设置,对应地,所述出风口60设置在出风腔20的左壁、或右壁,或前壁,或后壁。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出风口 60的具体设置方式为,将顶板镂空设置,以形成所述出风口60。显然,于其他实施例中,所述出风口60也可以是开设在顶板上的圆孔,或方孔等。

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为了在所述进风开关关闭时,增加室内空气的进风量,所述风道还设置连通所述第一子进风腔32与室内空间的第三进风口 90,所述进风开关还用以在关闭空气由所述第一进风口70流向所述出风口60 的流道时,开启空气由所述第三进风口90流向所述出风口60的流道;并且,在开启空气由所述第一进风口70流向所述出风口60的流道时,关闭空气由所述第三进风口90流向所述出风口60的流道。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进风开关具体包括一挡风件11,所述挡风件11位于所述第一子进风腔31内,所述挡风件11以转动的方式开启或关闭所述第一进风口70。可以理解的是,于其他实施例中,所述进风开关还可以是一控制阀,所述控制阀控制空气由所述第一进风口70流向所述出风口60的流道的启闭。显然,将进风开关设置成挡风件11,所述挡风件11以转动的方式开启或关闭所述第一进风口70,相比于将进风开关设置成控制阀,成本要低。同时,可以理解的是,于其他实施例中,所述挡风件11也可以设置于所述第一子进风腔31外。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进风口70为开设在所述第一子进风腔31的进风侧壁上的圆孔,所述进风侧壁朝后,所述挡风件11包括一与所述第一进风口70适配的密封凸部111,所述挡风件11关闭所述第一进风口70时,所述密封凸部111扣入并密封所述第一进风口70。由于本实施例中的空气净化机 100,是挂壁式的,将第一进风口70设置在朝后的进风侧壁上,既方便第一进风口70与穿墙的新风管连通,又避免第一进风口70显露在外,起到美观的作用。此外,设置密封凸部111,密封凸部111扣入所述第一进风口70,能有效的封堵所述第一进风口70。

为了进一步地增强所述挡风件11对第一进风口70的密封性,所述挡风件11还包括设于所述密封凸部111边缘处的密封板112,所述挡风件11关闭所述第一进风口70时,所述密封板112密封贴合所述第一进风口70的边缘部。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4至图6所示,所述挡风件11枢接于所述进风侧壁上。所述挡风件11关闭所述第一进风口70时,所述挡风件11围绕枢接部位旋转,以使所述密封凸部111扣入所述第一进风口70内,同时密封板112贴合所述进风侧壁。为了方便用户旋转所述挡风件11,所述挡风件11还包括设于所述密封凸部111上并延伸至所述第一进风口70外侧的撬动杆113。用户可以通过撬动所述撬动杆113,以旋转所述档风件11。

所述撬动杆113包括可伸缩嵌套设置的多个子杆。在本实施例中,如图6 所示,所述撬动杆113包括第一子杆114和第二子杆115,所述第一子杆114 中空设置,所述第二子杆115部分可活动插设在所述第一子杆114内,剩余部分显露在第一子杆114外。所述第一子杆114和第二子杆115之间设置有复位弹簧,所述复位弹簧为压缩弹簧。所述复位弹簧套设在所述第二子杆115上,所述复位弹簧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子杆114弹性抵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子杆115固定。显然,于其他实施例中,所述撬动杆113还可以包括第三子杆、第四子杆等,子杆的数量并不做限定。用户在使用撬动杆 113时,将所述第二子杆115从第一子杆114内拉出,以增加撬动挡风件11 的力臂。在使用完毕后,复位弹簧带动所述第二子杆115缩回至所述第一子杆114内。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三进风口90设置于所述第一子进风腔31的底壁上,且所述挡风件11与进风侧壁的枢接部位邻近所述进风侧壁与所述底壁的连接处设置。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如图5和图6所示,由于第一进风口 70的内径大于所述第一子进风腔31的底壁至所述过滤件50的距离,为了不增加所述第一子进风腔31的底壁至所述过滤件50的距离,所述第一子进风腔31的底壁下方设置有容置腔13,所述容置腔13与所述第一子进风腔31密封连通,所述第三进风口90设置于所述容置腔13的底壁上。所述挡风件11 同时控制所述第一进风口70和所述第三进风口90的启闭。具体地,在所述挡风件11关闭所述第一进风口70时,所述挡风件11开启所述第三进风口90;在所述挡风件11开启所述第一进风口70时,所述挡风件11的密封板112贴合所述第一子进风腔31的底壁,封闭所述第三进风口90。采用同一挡风件 11同时控制所述第一进风口70和所述第三进风口90的启闭,节约成本。此外,在所述挡风件11开启所述第一进风口70时,所述挡风件11关闭所述第三进风口90,可以增大室外空气的进风量。

可以理解,于其他实施例中,所述进风开关包括第一子进风开关和第二子进风开关,所述第一进风口70的启闭和所述第三进风口90的启闭也可以分别由第一子进风开关和第二子进风开关控制。

为了使所述挡风件11关闭所述第三进风口90时,挡风件11能紧密贴合所述第一子进风腔31的底壁,所述进风开关还包括压紧件12,当所述挡风件 11关闭所述第三进风口90时,所述压紧件12朝下压紧所述挡风件11,从而增加所述挡风件11对第三进风口90的密封性。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所述压紧件12为一扭簧,所述扭簧的一抵接臂朝下抵压所述挡风件11。

为了对进入进风腔30内的空气杀菌,所述进风腔30内对应第一子进风腔31和第二子进风腔32设置有两正负离子发生器14,任一所述正负离子发生器14的正电极和负电极分设于所述第一子进风腔31及所述第二子进风腔 32内,且位于同一子进风腔内的两电极的极性相反。可以理解,于其他实施例中,子进风腔可以设置四个,所述正负离子发生器14也对应设置四个,任一所述正负离子发生器14的正电极和负电极分设于两相邻的子进风腔内,且位于同一子进风腔内的两电极的极性相反。正负离子发生器14工作时,位于同一子进风腔的极性相反的两电极产生正负离子后,正负离子中和,产生巨大能量,从而杀死空气中的细菌。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