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源热泵的供热补充热源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407018发布日期:2018-12-25 20:29阅读:442来源:国知局
地源热泵的供热补充热源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种地源热泵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地源热泵的供热补充热源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各大电力公司在内蒙古、新疆、甘肃、宁夏等地区超规模投资建设风力发电项目。由于大部分都没有取得上网指标,因此也无法获得国家补贴,导致弃风弃光问题日益严重的现实。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我国弃风、弃光率分别为12%和5.6%,整体虽较去年有所下降,但局部地区弃风、弃光问题依然严峻,弃风问题尤为突出。甘肃、新疆、吉林、内蒙古前三季度弃风率仍分别高达33%、29.3%、19%和14%。因此电力公司急切希望能够以风电供热的形式获得国家的上网指标,从而能够获得国家补贴,更多获得售电收益。

常规地源热泵供热,是以地下热水作为热源,由地源热泵将地下水的热量采集出来,通过潜水泵将水送到地面,经过板式换热器后进入热网。如温度不能满足供暖需求时,将利用热泵再将水加热后进入热网。北方地区尤其是东北、内蒙、西北地区冬季温度十分寒冷,冬季供暖期比较长,在用地源热泵作为热源进行供暖的地方,经常出现极冷情况,如果单纯采用地源热泵供暖,则供暖温度经常会无法达到标准,热源往往达不到供暖需求,必须经过热泵加热才行,这样无疑加大了能源的耗费,也增加了供暖的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三、本实用新型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地源热泵的供热补充热源系统,利用弃风发电通过电极锅炉供暖作为地源热泵供暖的补充热源。

本实用新型为实现上述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地源热泵的供热补充热源系统,包括地源热泵、地源热泵通过板式换热装置与末端热网连接构成地源热泵的供热系统,其特征是:所述地源热泵的供热系统与弃风发电补充热源连接,所述弃风发电补充热源包括弃风发电机组、电极锅炉和换热器,所述弃风发电机组通过电网电缆与电极锅炉连接,所述电极锅炉与换热器连接,换热器与地源热泵的末端热网连接。

所述弃风发电机组通过变压器与电极锅炉连接,弃风发电机组另一端与末端供热管道连接,末端供热管道上连接有控制开关,在供水及回水管道上连接有温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与主控面板连接。

有益效果: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利用弃风电量,环保高效、降低成本的新能源技术,既对环境零污染,同时与燃气锅炉相比较,电蓄热系统安全可靠,无潜在危险,管理方便。它解决了弃风浪费电量的消纳问题,同时为地源热泵供暖补充了清洁能源提供的热源。本实用新型可以使各地风电发电行业满足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国家能源局发布的《关于做好风电、光伏发电全额保障性收购管理工作有关要求的通知》的弃风、弃光地区风电、光伏发电保障性收购年利用小时数以及相关结算和监管的要求。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的连接框图。

图中:1、地源热泵,2、板式换热装置,3、末端热网,4、弃风发电机组,5、电极锅炉,6、换热器,7、电网,8、主控面板,9、温度传感器,10、变压器,11、地源热泵热源。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具体实施方式详述如下:

详见附图,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地源热泵的供热补充热源系统,包括地源热泵1、地源热泵通过板式换热装置2与末端热网3连接构成地源热泵的供热系统,所述地源热泵的供热系统与弃风发电补充热源连接,所述弃风发电补充热源包括弃风发电机组4、电极锅炉5和换热器6,所述弃风发电机组通过电网7电缆与电极锅炉连接,所述电极锅炉与换热器连接,换热器与地源热泵的末端热网连接。所述弃风发电机组通过变压器10与电极锅炉连接,弃风发电机组另一端与末端供热管道连接,末端供热管道上连接有控制开关,在供水及回水管道上连接有温度传感器9,温度传感器与主控面板8连接。供暖期早期气温较高时,利用地源热泵作为主热源,将地下热水的热量换到供热管网中,如供回水温度传感器传到主控面板的温度在60/40左右时,则地源热泵热源11可以满足供热,电极锅炉不用开启;随着外界温度逐步下降,地源热泵供热使供回水温度无法达到或远低于 60/40时,则需要进行热源切换。开启电极锅炉开关,则将以电极锅炉热源作为主热源,地源热泵热源作为补充热源,使供回水温度稳定到60/40 之间。在供暖期末期,待外界气温升高到供暖初期的温度并能持续一周时间后,可以将电极锅炉开关关闭,如供回水温度还能保持在60/40左右,则可以地源热泵作为热源供暖。

工作过程

1)无法上网的风电场弃风通过变压由电网传输到供热地点附近;

2)安装电极蓄热锅炉代替燃煤锅炉,与热网相连;

3)将电网通过变压直接接入电极蓄热锅炉,最高电压10KV;

4)利用部分电能直接供热,作为地源热泵供暖的热源补充。

上述参照实施例对该一种地源热泵的供热补充热源系统进行的详细描述,是说明性的而不是限定性的,可按照所限定范围列举出若干个实施例,因此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总体构思下的变化和修改,应属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