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海工箱空调内机的集排水装置及一种海工箱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433899发布日期:2018-09-14 21:57阅读:236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集排水装置及包括该集排水装置的海工箱,尤其涉及一种用于空调内机的集排水装置及包括该集排水装置的海工箱。



背景技术:

海工集装箱(以下简称海工箱)在一些场合下需要安装空调,如房箱、对温湿度有要求的货物储存柜等都需要安装空调。而通常情况下,现有技术中的空调虽然具有集水盘和排水管用于排除制冷除湿时产生的冷凝水,但是,由于空调内机要求水平安装,一旦装有空调内机的海工箱在使用过程中产生倾斜或震动时,则会因为冷凝水排水不畅而导致海工箱内部漏水,给使用带来很大的不便,因此,急切需要与海工箱箱体配套的空调内机,使得其可以具备在非水平状态下顺利排水的功能,然而,目前的空调内机无法满足该要求,这是由于目前的装配的空调内机为整块模块,非专业生产的厂家无法进行改装,而一旦改装则会影响空调的整体外观,导致其无法量产化。

基于此,期望获得一种集排水装置,其结构简单,适用于各种海工箱,解决海工箱制冷时的空调内机排水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用于海工箱空调内机的集排水装置,该集排水装置结构简单,通过合理优化装置内的管路设计解决了海工箱使用过程中的空调内机排水问题,尤其是很好地解决了由于污泥堵塞或空调内机倾斜和振动所引起的漏水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用于海工箱空调内机的集排水装置,包括:

集水盘,所述集水盘的底部设有排水口;

第一管路,其首端与所述排水口连接,其尾端具有出水口,所述第一管路具有水封管段;

第二管路,其首端在水封管段的底部与所述水封管段连通;所述第二管路上设有第一启闭阀。

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用于海工箱空调内机的集排水装置中,通过设置集水盘收集从空调内机底部滴落的冷凝水,以解决当海工箱在运输尤其海运途中发生倾斜,导致箱内空调内机同时发生倾斜或振动时所引起的漏水问题,而收集到的冷凝水通过第一管路迅速排出,当第一管路发生污泥堵塞或集水盘出现积水时,则打开第一启闭阀,积水的流向便自动切换至位于更低水势位置的第二管路,使得污泥从第二管路中排出,当污泥排出后,则关闭第一启闭阀,使得第一管路继续工作。

其中,水封管段依靠管段弯管内的存水来阻隔海工箱内/外气体的流通,其原理是通过管道形式储存一定高度水位来起到隔绝管段两边空气作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技术方案中,设置第一管路的水封管段,一方面是利用水封管段两端的压差防止气体由第一管路流入发生窜压,具体来说,在一些情况下,海工箱箱体内外存在一定的压差ΔP,导致气体会从箱体压力相对较高的一侧流向箱体压力相对较低的一侧,即箱体气发生窜压,影响箱体使用功能,而水封管段由于存在一定高度ΔH的水位,箱内外气体压差ΔP只有超过高度为ΔH水柱对应的压力P才能突破水封管段的封锁完成窜压,即水封管段的水位高度防止了气体发生窜压。另一方面,第一管路的水封管段还可以起到汇聚冷凝水中的沉积物,保持第一管路的其他管段水流通畅。当沉积物汇聚到一定程度形成污泥堵塞导致集排水装置排水不畅或集水盘出现积水时,打开第一启闭阀,此时由于第二管路两端压差使得污泥由第二管路快速排出。综上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用于海工箱空调内机的集排水装置通过管路的优化,极其有效地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空调内机排水问题,并且由于其结构简单因而加工方便,制造成本低,适用于各种海工箱。

此外,不同于常规的单管直接排水方式,本案采用了第一管路和第二管路的管路设计,使得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集排水装置不仅能够有效收集从空调底部各处滴落的冷凝水,而且还具有防止气体窜压,有效排水排污的功能。

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用于海工箱空调内机的集排水装置中,所述第二管路的尾端在第一管路上位于水封管段下游的接合点处与所述第一管路连通。

上述方案中,出于管路优化,合理利用空间的考虑,为了不过多设置管路出口,因而将第二管路的尾端设置为在第一管路上位于U型管段下游的接合点处与所述第一管路连通,以使得第二管路所排出的污泥可以由第一管路的出水口排出。

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用于海工箱空调内机的集排水装置中,沿着排水流向所述第一管路依次包括:第一竖直管段、第一水平管段、所述水封管段、第二水平管段和第二竖直管段;所述接合点位于所述第二竖直管段上。

上述方案中,第一竖直管段与第二竖直管段之间存在水封管段,而所处水封管段的水位高度产生的压强有效防止了第一管路两端(即排水口与出水口)存在压差时气体通过第一管路窜压,同时,将第一管路与第二管路的接合点设置为位于第二竖直管段上一方面有利于通过管路自身的高度差迅速便捷地将污泥随冷凝水一同排出。另一方面,基于优化管路设计的考虑,采用接合点的结构可以不需要额外多设置第二管路的管路出口,提高了管路空间利用率。

此外,设置第一水平管段以及第二水平管段的作用在于缓冲水流,避免在出水口处的水流流速过快。

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用于海工箱空调内机的集排水装置中,沿着排水流向所述第二管路依次包括第三竖直管段和第三水平管段。

上述方案中,将第二管路中设置第三水平管段的作用同样在于缓冲水流,避免水流流速过快。

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用于海工箱空调内机的集排水装置中,所述第一启闭阀设于所述第三竖直管段和/或第三水平管段上。

对于本技术方案而言,第一启闭阀的开启关闭用于控制第二管路的两端压强以使得当第一管路中的沉积物沉积过多形成污泥堵塞影响第一管路排水时通过第二管路及时排出污泥,以恢复正常排水。

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用于海工箱空调内机的集排水装置中,所述水封管段至少包括一U型管段。所述U型管段结构紧凑,水封效果更佳。

进一步地,所述U型管段被设置为下述构造的其中之一:

(a)所述U型管段依次包括第四竖直管段、第四水平管段和第五竖直管段,其中第四竖直管段与第五竖直管段的高度相同;或

(b)所述U型管段依次包括第四竖直管段、第四水平管段和第五竖直管段,其中第四竖直管段的高度大于第五竖直管段的高度;或

(c)所述U型管段包括第四竖直管段、第五竖直管段和设于第四竖直管段和第五竖直管段下方并与其连通的储箱,其中第四竖直管段的高度大于第五竖直管段的高度。

其中,第五竖直管段大于或者等于第四竖直管段的高度对设备的功能没有影响,但该结构紧凑,使用灵活,更有利于排除积水和污泥。而带有储箱的管段与其它管道相比具有更高的存储污泥/杂质的容量,降低第一启闭阀的开启频率,同时其内部储存的水也可以起到清洗第二管路的作用。

更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用于海工箱空调内机的集排水装置中,所述第五竖直管段的高度≥10mm。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方案中,10mm的水位高度可以封住100Pa的压力,因此,考虑到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所需水封的压力、集排水装置的生产成本以及管路空间的合理利用率,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用于海工箱空调内机的集排水装置将第五竖直管段的高度设置为≥10mm。

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用于海工箱空调内机的集排水装置中,所述水封管段包括至少两个U型管段,所述至少两个U型管段依次横向连接或者依次纵向连接,或者所述水封管段包括L型管段和与L型管段衔接的U型管段。

其中,至少两个U型管段的设计既可以增加水流汇集的总量,又不会影响排污的功能。

更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用于海工箱空调内机的集排水装置中,所述水封管段的高度≥10mm。

上述方案中,由于水封管段起到隔绝管段两边空气作用防止气体窜压的效果,因而,对于管段的形状并不过多进行限定,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可以各实施方式中的具体情况,综合考虑优化管路和水封效果,对水封管段进行管路设计,但需要指出的是,由于水封管段的高度对于水柱高度具有重要影响,即对水封效果具有重大影响,因此,优选将水封管段的高度设置为≥10mm。

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用于海工箱空调内机的集排水装置中,所述第一管路上设有第二启闭阀。

为了进一步控制第一管路中的水流流速,因而,在第一管路上设置第二启闭阀用于控制第一管路的开闭以及阀门开度。

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用于海工箱空调内机的集排水装置中,所述集水盘包括所述底部和自底部向上竖立的侧边,所述底部呈以一倾斜角向排水口处倾斜的漏斗状,所述倾斜角为底部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

上述方案中,集水盘的侧边用于防止集水盘内有积水时积水溢流或因为海工箱振动引起的水流波动而溢出集水盘外。此外,对于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集排水装置,将集水盘的底部设置为漏斗状是为了便于收集空调内机滴落的冷凝水,收集时,集水盘内的冷凝水因重力作用沿倾斜角向排水口流动。

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用于海工箱空调内机的集排水装置中,所述倾斜角为5-20°,这是因为倾斜角小于5°时,积水盘的底部过于平坦,不利于积水的汇集和排出,且在海工箱箱体倾斜过程中水易从集水盘四周溢出;然而,当倾斜角大于20°时,虽然优化了排水效果,但是也增加了集水盘的整体高度,占用箱体内部较大空间。因此,综合考虑排水效果和空间利用率,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集排水装置将倾斜角度设置为5-20°。

经本案发明人的大量实验研究发现,在一些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倾斜角优选设为10°,这样既有利于迅速排出冷凝水,又合理利用了箱体内部空间,不过多增加集水盘的整体高度。

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用于海工箱空调内机的集排水装置中,所述侧边的高度为10-50mm。

上述方案中,由于集水盘的侧边用于防止集水盘内有积水时积水溢流或积水因为海工箱在运输途中发生的振动引起的积水波动而溢出集水盘外的情况,当侧边的高度过低则无法起到防止冷凝水溢出的作用,而当侧边的高度过高,则不利于装置的空间利用率,且过多的增加了生产成本,因此,本案发明人通过实验研究发现将侧边的高度控制在10-50mm,既能达到防止冷凝水溢出的作用,同时也能节约生产成本。

需要说明的是,同时考虑到空间利用率以及集水效果,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在使用安装时集水盘可以某一边所在的面紧贴海工箱箱体,而另外的其他边超出空调一定距离(例如50mm或100mm),从而更为有效地收集空调底部滴落处的冷凝水。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海工箱,该海工箱设置的集排水装置有效解决空调内机的集排水问题,且该海工箱适用于各种类型的空调内机,适用范围广、生产成本低。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海工箱,其箱体内设有上述的用于海工箱空调内机的集排水装置。

对于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海工箱而言,由于其采用了结构简单、易于排水的用于海工箱空调内机的集排水装置,因而,所述的海工箱很好地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海工箱受限于空调机型而产生的空调内机排水问题,尤其是很好地解决了由于污泥堵塞或空调内机倾斜和振动所引起的漏水问题。

此外,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海工箱无需对空调内机进行调整,不涉及空调内机改装,因此,所述的海工箱制造成本低,适用范围广,可以实现量产化。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用于海工箱空调内机的集排水装置,结构简单,通过合理优化装置内的管路设计解决了海工箱使用过程中的空调内机排水问题,尤其是很好地解决了由于污泥堵塞或空调内机倾斜和振动所引起的漏水问题。

此外,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集排水装置能够在不对空调内机进行改装的情况下,灵活适用于各种类型或尺寸大小的空调内机,适用范围广。

另外,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海工箱也具有上述优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用于海工箱空调内机的集排水装置在实施例一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用于海工箱空调内机的集排水装置在实施例一中的俯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用于海工箱空调内机的集排水装置在实施例一中(省略部分第一管段和第二管段)的透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用于海工箱空调内机的集排水装置在实施例二中的水封管段的结构示意图,其中省略了与水封管段连接的第二管段。

图5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用于海工箱空调内机的集排水装置在实施例三中的水封管段的结构示意图,其中省略了与水封管段连接的第二管段。

图6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用于海工箱空调内机的集排水装置在实施例四中的水封管段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用于海工箱空调内机的集排水装置在实施例五中的水封管段的结构示意图,其中省略了与水封管段连接的第二管段。

图8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用于海工箱空调内机的集排水装置在实施例六中的水封管段的结构示意图,其中省略了与水封管段连接的第二管段。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说明和具体的实施方式来对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用于海工箱空调内机的集排水装置及一种海工箱做进一步的解释说明,但是该解释说明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的不当限定。

实施例一

在本案的实施例一中,海工箱的箱体内设有用于海工箱空调内机的集排水装置1,而海工箱箱体的其他结构与现有技术相同,不再赘述。关于集排水装置1的结构具体可参见图1至图3。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用于海工箱空调内机的集排水装置在实施例一中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集排水装置1包括集水盘2、与集水盘2连接的第一管路3以及与第一管路3连通的第二管路4,其中,集水盘2的底部设有排水口21,第一管路3的首端与排水口21连接,第一管路3的尾端具有出水口36,第一管路3沿排水流向依次包括:第一竖直管段31、第一水平管段32、水封管段33、第二水平管段34以及第二竖直管段35,而第二管路4的首端在水封管段33的底部与水封管段33连通,第二管路4的尾端在第一管路3位于水封管段下游的接合点P处与第一管路3连通,第二管路4沿排水流向依次包括第三竖直管段41以及第三水平管段42,第三竖直管段41上设有第一启闭阀43。在本实施例中,接合点P位于第二竖直管段35上,当然,在一些其他的实施例中,也可以没有接合点P,也就是说第二管路4的尾端具有独立的管路出口,不与第一管路3连通。

此外,在一些其他的实施例中,第一管路3上还可以设有第二启闭阀,通过第二启闭阀的开闭以及阀门开度来控制第一管路3内的水流速度。

进一步参考图1可以看出,ΔH表示水封管段33的高度,水封管段33利用管段两端的压差从而防止气体由第一管路3流入发生窜压,因此,水封管段33的高度设置为ΔH≥10mm,该“水封管段的高度”被定义为:水封管段的组成中位于最低水势位置的水平管段的上管壁与第一水平管段32的垂直距离,或者为水封管段的组成中位于最低水势位置的水平管段的上管壁与第二水平管段34的下管壁的垂直距离的两者之中最小的数值。原则上靠近箱内的管道高度是低于出水管道的,这样水才能依靠自身重力从箱内流向箱外。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各实施例的具体情况设置水封管段高度的具体数值。

由于对于本实用新型而言,水封管段33依靠管段弯管内的存水来阻隔气体的流通,其原理是通过管道形式储存一定高度水位来起到隔绝管段两边空气作用,因此,水位高度对水封效果具有重要影响,而水封管段的管路形状对水封效果影响不大,因此,对于水封管段的管路形状并不过多进行限定,在下述的实施例2-6中提供了多个水封管路的管路设计,需要指出的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技术方案并不受到上述实施例的限定。

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用于海工箱空调内机的集排水装置在实施例一中的俯视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用于海工箱空调内机的集排水装置在实施例一中的透视图。

结合图2和图3,并在必要时结合图1可以看出,集水盘2包括底部23和自底部23向上竖立的侧边22,其中,底部23由四块具有不锈钢钢板倾斜组成,使得底板23呈以具有一定倾斜角向中心位置(即排水口21所在位置)倾斜的漏斗状,该倾斜角为底部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倾斜角为5-20°,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各实施例的具体情况设置倾斜角的具体数值,例如可以为5°、20°或上述范围值内的其他角度,但考虑到迅速排出冷凝水以及避免倾斜角角度过大导致增加了集水盘2的整体高度,占用箱体内部较大空间,在一些更为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倾斜角设为10°。

此外,在其他实施例中,底部23采用材质一体式弯曲制成,但对于本案而言,集水盘的材质和加工方式并不过多限制,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各实施例的具体情况根据密封效果以及材质在长时间潮湿条件不易老化和腐蚀等情况因素考虑进行选择。

而对于本实施例中的集排水装置1而言,侧边22用于防止集水盘2内有积水时积水溢流或积水因为海工箱振动引起的水流波动而溢出集水盘2外的情况,因此,侧边22的高度设置为10-50mm,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各实施例的具体情况设置侧边高度的具体数值,例如10mm、50mm或其他数值,在一些优选的实施例中,侧边高度为30mm。

图4至图8分别显示了实施例二至六的集排水装置中的水封管段的结构,由于实施例二至六的集排水装置的除水封管段以外的其他部件结构可以参考

实施例一,因此,不再赘述。

实施例二

图4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用于海工箱空调内机的集排水装置在实施例二中的水封管段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4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水封管段33包括U型管段330,U型管段330被构造为包括第四竖直管段331、第四水平管段332和第五竖直管段333,其中,在本实施例中,第四竖直管段331与第五竖直管段333的高度相同,ΔH表示水封管段33的高度,由于第一水平管段与第二水平管段在横向的高度相等,因此该ΔH也就是第四水平管段332的上管壁与第一水平管段或第二水平管段的下管壁之间距离,ΔH≥10mm,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各实施例的具体情况设置水封管段高度的具体数值。

需要说明的是,图4中的P1表示海工箱箱体内的压力,P2表示箱体外的压力,二者之间的压差记为ΔP,而ΔP只有超过高度为ΔH的水柱对应的压力P才能突破水封管段33的封锁造成窜压,即水封管段33的水柱的存在防止了气体发生窜压。

实施例三

图5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用于海工箱空调内机的集排水装置在实施例三中的水封管段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5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水封管段33包括U型管段330,U型管段330被构造为包括第四竖直管段331、第四水平管段332和第五竖直管段333,其中,在本实施例中,第四竖直管段331的高度大于第五竖直管段333的高度,ΔH表示第四水平管段332的上管壁与第一水平管段之间高度,ΔH≥10mm,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各实施例的具体情况设置第五竖直管段高度的具体数值。其他实施例中,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可以将第四竖直管段331的高度设置为小于第五竖直管段333的高度,此时ΔH表示为第四水平管段332的上管壁与第一水平管段的下管壁之间的高度。

需要说明的是,图5中的P1表示海工箱箱体内的压力,P2表示箱体外的压力,二者之间的压差记为ΔP,而ΔP只有超过高度为ΔH的水柱对应的压力P才能突破水封管段33的封锁造成窜压,即水封管段33的水柱的存在防止了气体发生窜压。

实施例四

图6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用于海工箱空调内机的集排水装置在实施例四中的水封管段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6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水封管段33包括U型管段330,U型管段330被构造为包括第四竖直管段331、第五竖直管段333和设于第四竖直管段331和第五竖直管段333下方并与其连通的储箱334,其中第四竖直管段331的高度大于第五竖直管段333的高度,ΔH的定义参见实施例二中所述,ΔH≥10mm,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各实施例的具体情况设置第五竖直管段高度的具体数值。

进一步参考图6可以看出,在储箱334具有储箱排水口336,用于储箱中的沉积的污泥排出。对于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技术方案而言,储箱排水口336可以与第二管路4的首端连接,也可以单独设为管路出口。

需要说明的是,图6中的P1表示海工箱箱体内的压力,P2表示箱体外的压力,二者之间的压差记为ΔP,而ΔP只有超过高度为ΔH的水柱对应的压力P才能突破水封管段33的封锁完成窜压,即水封管段33的水柱的存在防止了气体发生窜压。

实施例五

图7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用于海工箱空调内机的集排水装置在实施例五中的水封管段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7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水封管段33包括两个横向联通的U型管段330,ΔH表示水封管段33的高度,ΔH的定义可参见实施例二中所述,ΔH≥10mm。本实施例中横向联通的两个U型管段的高度相等,但在其他实施中该两个U型管段的高度也可不相等。当两个U型管段的高度不等时,ΔH取最小数值为有效值,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各实施例的具体情况设置水封管段高度的具体数值。

需要说明的是,图7中的P1表示海工箱箱体内的压力,P2表示箱体外的压力,二者之间的压差记为ΔP,而ΔP只有超过高度为ΔH的水柱对应的压力P才能突破水封管段33的封锁完成窜压,即水封管段33的水柱的存在防止了气体发生窜压。

实施例六

图8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用于海工箱空调内机的集排水装置在实施例六中的水封管段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8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水封管段33包括在纵向衔接的L型管段337和U型管段330,ΔH表示第一水平管段的下管壁与最低水势处水平管段的上管壁的高度,ΔH≥10mm,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各实施例的具体情况设置水封管段高度的具体数值。

需要说明的是,图8中的P1表示海工箱箱体内的压力,P2表示箱体外的压力,二者之间的压差记为ΔP,而ΔP只有超过高度为ΔH的水柱对应的压力P才能突破水封管段33的封锁完成窜压,即水封管段33的水柱的存在防止了气体发生窜压。

结合图1至图8对集排水装置1及设有集排水装置1的海工箱的工作原理作进一步的说明:

当海工箱的箱体内设置集排水装置1时,集水盘2的一边紧贴海工箱箱体,而其他各边则超出空调内体一定距离,具体来说,当集水盘2的边a(参考图2所示)所在的面紧贴海工箱箱体时,则边a的长度可以设置为大于空调内体的宽度50mm,而边b的长度可以设置为大于空调内体的长度100mm,以保证空调内体的底部因倾斜或振动而发生冷凝水滴漏时,所滴落下的冷凝水均被集水盘2有效收集到。由于集水盘2的底部23具有倾斜角,使得收集到的冷凝水因重力作用沿倾斜角快速流入排水口21内。

不同于现有技术中的单管直接排水方式,本案中的集排水装置1具有第一管路3以及第二管路4。正常工作时,第二管路上的第一启闭阀43处于关闭状态,此时从排水口21流入的冷凝水经第一竖直管段31、第一水平管段32、水封管段33、第二水平管段34和第二竖直管段35后,由第一管路3的出水口36排出。其中,水封管段33一方面段利用管段两端的压差从而防止气体由第一管路3流入发生窜压,另一方面,水封管段33还可以起到汇聚冷凝水中的沉积物的作用,保持第一管路3的其他管段水流通畅。当沉积物汇聚到一定程度形成污泥堵塞导致集排水装置1排水不畅或集水盘2出现积水时,则打开第一启闭阀43,此时,第二管路4与第一管路3连通,由于第二管路4管路两端的压差使得污泥迅速从第二管路4排出,当排除污泥后,则关闭第一启闭阀43,继续使用第一管路3。

出于优化管路,提高管路的空间利用率的考虑,因而,将第二管路4的尾端设置在第一管路3上位于水封管段33下游的接合点处,以使得污泥可以直接从第一管路的出水口36处排出,而无需额外设置第二管路的管路出口。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本案的用于海工箱空调内机的集排水装置,结构简单,通过合理优化装置内的管路设计解决了海工箱使用过程中的空调内机排水问题,尤其是很好地解决了由于污泥堵塞或空调内机倾斜和振动所引起的漏水问题。此外,本案所述的集排水装置能够在不对空调内机进行改装的情况下,灵活适用于各种类型或尺寸大小的空调内机,适用范围广。另外,本案中的海工箱也具有上述优点。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中现有技术部分并不局限于本申请文件所给出的实施例,所有不与本实用新型的方案相矛盾的现有技术,包括但不局限于在先专利文献、在先公开出版物,在先公开使用等等,都可纳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本案中各技术特征的组合方式并不限本案权利要求中所记载的组合方式或是具体实施例所记载的组合方式,本案所记载的所有技术特征可以以任何方式进行自由组合或结合,除非相互之间产生矛盾。

需要注意的是,所公开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得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显而易见地对于本实施例进行多种类似变化和修改,这种类似变化是本领域技术人员能从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内容直接得出或者很容易便联想到的所有变形,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不会受到该实施例的限制。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