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气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373037发布日期:2018-09-07 23:08阅读:138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换气装置,更为具体地,涉及一种具有可以使外部空气不流入并使室内空气循环的运转模式的换气装置。



背景技术:

一般的换气装置或空调机是一种将室内空气排出到室外,净化室外空气并使其流入到室内的装置。

另外,在这种换气装置或空调机中,因为室内外之间的空气有温度差,有些类型使用全热交换器使排出到室外的空气和流入到室内的空气互相进行热交换以最小化室内温度的变化程度。

但是,使用现有技术中的全热交换器的换气装置由于全热交换器的流路结构特性(吸气流路和排气流路分离的结构)而具有难于产生使室内空气通过装置内部的过滤器后重新流入室内的室内空气的循环流动的缺点。

专利授权公报第10-1572002号公开了一种根据现有技术的不具有使室内空气循环的功能的换气装置。

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1)KR 10-1572002 B1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是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问题中的至少一部分而得出的,一方面,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换气装置,其使用全热交换器减小室内外的温度差,并且可以根据需要使室外空气不流入室内,净化室内空气并使其向室内再循环。为了达到上述目的中的至少一部分,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换气装置包括:壳体,配备有室内吸入部、室内排出部、室外吸入部和室外排出部;第一送风部,配备在所述壳体的内部,并且向所述室内排出部排出空气;空气净化过滤器,配备在所述室外吸入部和所述第一送风部之间;第二送风部,配备在所述壳体的内部,并且将流入所述室内吸入部的空气排出到所述室外排出部;全热交换器,配置在所述第一送风部和所述空气净化过滤器之间,并且使向所述第一送风部流动的空气和向所述第二送风部流动的空气进行热交换;循环流路,从所述室内吸入部连接到所述空气净化过滤器;以及挡板部件,开闭所述循环流路。

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换气装置可以包括:灰尘传感器,测量室内空气中的灰尘浓度;二氧化碳传感器,测量室内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空气质量传感器,测量室内空气中的恶臭物质浓度和氡浓度;室内空气温度传感器,测量室内空气的温度;室外空气温度传感器,测量室外空气的温度;控制部,所述控制部以所述灰尘传感器、所述二氧化碳传感器、所述空气质量传感器、所述室内空气温度传感器和所述室外空气温度传感器的测量值为基础控制所述第一送风部、所述第二送风部、所述百叶窗和所述挡板部件的操作。

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换气装置具有室内循环模式,所述室内循环模式通过所述循环流路使室内空气通过空气净化过滤器后重新排出到室内。

根据具有这种构成的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能够获得使用全热交换器而最小化室内温度变化,并根据需要使室外空气不流入室内,净化室内空气并使其循环到室内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换气装置的正面立体图。

图2是图1所示的换气装置的背面立体图。

图3是图1所示的换气装置沿A-A’线的剖面图。

图4是图1所示的换气装置沿B-B’线的剖面立体图。

图5示出了图1所示的换气装置中包括的第一送风部和第二送风部。

图6是示出了图1所示的换气装置中包括的空气净化过滤器和全热交换器的引出结构的立体图。

图7是示出了图1所示的换气装置的换气净化模式时的操作的侧剖面图。

图8是示出了图1所示的换气装置的室内循环模式时的操作的侧剖面图。

图9是示出了图1所示的换气装置的低温度变化型换气模式时的操作的侧剖面图。

图10是示出了图1所示的换气装置的高速循环模式时的操作的侧剖面图。

图11是示出了图1所示的换气装置的强制排气模式时的操作的侧剖面图。

图12是示出了图1所示的换气装置的自然排气模式时的操作的侧剖面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换气装置

110:壳体 111:室内吸入部

112:室内排出部 113:室外吸入部

114:室外排出部 117:过滤器引出口

118:过滤器盖 120:第一送风部

122:双吸式离心风扇 124:风扇马达

130:第二送风部 132:单吸式离心风扇

134:栅部件 140:空气净化过滤器

150:全热交换器 151:第一流入端

152:第一排出端 153:第二流入端

154:第二排出端 160:百叶窗

170:排气流路 180:循环流路

190:挡板部件 200:灰尘传感器

210:二氧化碳传感器 220:空气质量传感器

230:室内空气温度传感器 240:室外空气温度传感器

具体实施方式

本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用于说明特定的实施例,不是为了限定本实用新型。另外,本说明书中的单数表达方式包括复数表达方式,除非文脉上明确地指出具有其它意思。

以下,参考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

首先,参考图1至图7说明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换气装置100的构成。

如图1至图7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换气装置100可以包括壳体110、第一送风部120、第二送风部130、空气净化过滤器140、全热交换器150、百叶窗160、排气流路170、循环流路180、挡板部件190、灰尘传感器200、二氧化碳传感器210、空气质量传感器220、室内空气温度传感器230、室外空气温度传感器240和控制部。

所述壳体110构成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换气装置100的外观,可以贯通建筑的墙体设置。

将这种壳体110贯通墙体设置时,可以分为配置在室内的室内侧和配置在室外的室外侧。

另外,壳体110可以配备室内吸入部111、室内排出部112、室外吸入部113和室外排出部114。

此时,当壳体110设置在建筑墙体时,室内吸入部111配备在壳体110的室内侧从而构成室内空气流入壳体110内部的路径,室内排出部112配备在壳体110的室内侧从而构成使壳体110内部的空气排出到室内的路径。

另外,当壳体110设置在建筑墙体时,室外吸入部113配备在壳体110的室外侧从而构成室外空气流入壳体110内部的路径,室外排出部114配备在壳体110的室外侧从而构成使壳体110内部的空气排出到室外的路径。

一实施例中,室内吸入部111和室内排出部112可以构成为一直开放的状态,并且室外吸入部113和室外排出部114可以通过后述的百叶窗160可开闭地构成,但是不限于此,室内吸入部111和室内排出部112还可以通过单独的开闭部件可开闭地构成。

所述第一送风部120配备在壳体110内部,壳体110内部的空气可以排出到室内排出部112。

一实施例中,如图3至图5所示,第一送风部120包括沿轴方向并排配置的一对双吸式离心风扇122,和使一对双吸式离心风扇122一起旋转的风扇马达124。

如图3所示,这种包括一对双吸式离心风扇122的第一送风部120中,双吸式离心风扇122可以分别从两侧吸入空气,从而可以产生大的空气吸入力。

另外,一对双吸式离心风扇122的排出部可以设置成与室内排出部112相对。

所述第二送风部130可以配备在壳体110的内部并且将流入到室内吸入部111的空气排出到室外排出部114。

一实施例中,如图4和图5所示,第二送风部130配置在壳体110内部底侧,从而可以配备在后述全热交换器150的下端,并且可以由单吸式离心风扇132构成,所述单吸式离心风扇132设置为吸入口朝向全热交换器150并且排出口朝向室外排出部114,但是不限于此。

另外,一实施例中,为了实现大的吸入力,第二送风部130可以包括沿着全热交换器150的长度方向排列的多个单吸式离心风扇132,但是不限于此。

另外,一实施例中,室外排出部114和第二送风部130之间可以配备栅部件134。所述栅部件134防止通过室外排出部114流入壳体110内部的外部异物流入第二送风部130。

所述空气净化过滤器140可以配备在室外吸入部113和第一送风部120之间并且过滤通过的空气。

一实施例中,空气净化过滤器140可以与室外吸入部113相隔配置,在室外吸入部113和空气净化过滤器140之间可以形成后述的循环流路180。

所述全热交换器150可以配置在第一送风部120和空气净化过滤器140之间,并且可以使向第一送风部120流动的空气和向第二送风部130流动的空气进行热交换。

虽然没有图示,一实施例中,全热交换器150构成为使沿前后方向形成的腔室(未图示)和沿上下方向形成的腔室(未图示)可以相互进行热传递,从而可以使向前后方向腔室流动的空气和向上下方向腔室流动的空气相互进行热交换。

这种结构的全热交换器150可以配备第一流入端151、第一排出端152、第二流入端153和第二排出端154。

所述第一流入端151对应前后方向腔室的一端,并且为使通过空气净化过滤器140的空气流入的部分。

另外,第一排出端152形成在第一流入端151的相反侧,对应前后方向腔室的另一端并且将向前后方向腔室流动的空气排出到第一送风部120。

另外,第二流入端153对应上下方向腔室的一端,并且为使通过室内吸入部111流入壳体110内部的空气流入的部分。

并且,第二排出端154形成在第二流入端153的相反侧,对应上下方向腔室的另一端,并且为将向上下方向腔室流动的空气排出到第二送风部130的部分。

所述百叶窗160可以开闭室外吸入部113和室外排出部114。一实施例中,百叶窗160可以配备成覆盖室外吸入部113和室外排出部114,并且可以构成为向壳体110外侧可旋转。

这种百叶窗160可以调节旋转角度从而调节室外吸入部113和室外排出部114的开放面积。

所述排气流路170形成在壳体110内部并作为空气流动的路径,可以从室内吸入部111连接到全热交换器150的第二流入端153。

所述循环流路180形成在壳体110内部并作为空气流动的路径,可以从室内吸入部111连接到空气净化过滤器140。即,循环流路180可以形成为使通过室内吸入部111流入壳体110内部的空气可通过空气净化过滤器140。

一实施例中,循环流路180可以从排气流路170延长到空气净化过滤器140和室外吸入部113之间。

另外,这种循环流路180可以延长至室外排出部114。因此,通过百叶窗160封闭室外排出部114时,通过第二送风部130排出的空气流入循环流路180从而可以通过空气净化过滤器140。

所述挡板部件190可以开闭循环流路180。

为此,一实施例中挡板部件190可以配备在排气流路170和循环流路180的边界。

另外,一实施例中,挡板部件190可以构成为开度率可调节。挡板部件190可以通过调节开度率来调节向排气流路170流动的空气中的流入全热交换器150的流量和向循环流路180流动的流量。

另外,一实施例中,全热交换器150和空气净化过滤器140可以构成为向壳体110的一侧面滑动,从而能在壳体110中引入和引出。

为此,一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可以在壳体110的一侧面形成过滤器引出口117。

全热交换器150和空气净化过滤器140可以通过过滤器引出口117容易地引出到壳体110的外部。此时,使用者可以将壳体110整体移动到室内侧后在室内引出全热交换器150和空气净化过滤器140,从而使引出的全热交换器150和空气净化过滤器140不受墙体干涉。

另外,一实施例中,可以在壳体110安装覆盖过滤器引出口117的过滤器盖118。

所述灰尘传感器200可以配备在壳体110的室内侧的外面,从而可测量室内空气中的灰尘浓度。

所述二氧化碳传感器可以配备在壳体110的室内侧的外面,从而可测量室内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

所述空气质量传感器220可以配备在壳体110的室内侧的外面,从而可测量室内空气中的恶臭物质浓度和氡浓度(Radon)。

所述室内空气温度传感器230可以配备在壳体110的室内侧的外面,从而可测量室内空气的温度。

所述室外空气温度传感器240可以配备在壳体110的室外侧的外面,从而可以测量室外空气的温度。

另外,所述控制部(未图示)以灰尘传感器200、二氧化碳传感器210、空气质量传感器220、室内空气温度传感器230和室外空气温度传感器240的测量值为基础控制第一送风部120、第二送风部130、百叶窗160和挡板部件190的操作。

另外,如图1和图2所示实施例不同,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中的所述灰尘传感器200、二氧化碳传感器210、空气质量传感器220、室内空气温度传感器230与室外空气温度传感器240可以从壳体110远离设置,控制部可以构成为通过有线或者无线接收灰尘传感器200、二氧化碳传感器210、空气质量传感器220、室内空气温度传感器230和室外空气温度传感器240测量的值。

以下,参照图7至图12说明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换气装置100的各运转模式的工作。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换气装置100的运转模式可以包括换气净化模式、室内循环模式、低温度变化型换气模式、高速循环模式、强制排气模式和自然排气模式。

图7示出了换气装置100的换气净化模式。

如图7所示,在换气净化模式中,室内空气可以排出到室外,室外空气可以通过空气净化过滤器140流入到室内。此时,从室内排出到室外的空气和从室外流入到室内的空气可以在全热交换器150中进行热交换。

这种换气净化模式可以根据使用者的控制命令手动执行,也可以通过控制部以二氧化碳传感器210、室内空气温度传感器230和室外空气温度传感器240的测量值为基础自动执行。

换气净化模式自动执行时,当室内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在预设定的二氧化碳浓度以上,并且室内空气和室外空气的温度差在预设定的第一温度差值以上时,控制部可以操作第一送风部120和第二送风部130,打开百叶窗160并关闭挡板部件190,从而执行换气净化模式。

此时,通过第一送风部120的吸入力,室外空气被吸入到室外吸入部113后可以通过空气净化过滤器140和全热交换器150排出到室内。另外,通过第二送风部130的吸入力,室内空气被吸入到室内吸入部111后可以通过全热交换器150并通过室外排出部114排出到室外。

此处,由于挡板部件190为封闭循环流路180的状态,通过室内吸入部111吸入并向排气流路170流动的空气可以全部通过全热交换器150并排出到室外。

如果执行这种换气净化模式,二氧化碳浓度低且氧气浓度高的室外空气可以通过空气净化过滤器140过滤并流入室内,并且二氧化碳浓度高的室内空气可以排出到室外。

图8示出了换气装置100的室内循环模式。

如图8所示,在室内循环模式中,可以阻止室外空气流入室内,室内空气可以通过循环流路180通过空气净化过滤器140后重新排出到室内。

这种室内循环模式可以根据使用者的控制命令手动执行,也可以通过控制部以灰尘传感器200和二氧化碳传感器210的测量值为基础自动执行。

室内循环模式自动执行时,当室内空气中的灰尘浓度在预设定的第一灰尘浓度以上,并且室内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不到预设定的二氧化碳浓度时,控制部可以操作第一送风部120并且停止第二送风部130,关闭百叶窗160并且打开挡板部件190,从而执行室内循环模式。

此时,室内空气可以根据第一送风部120的吸入力通过室内吸入部111流入排气流路170,流入排气流路170的空气流动到循环流路180后可以根据第一送风部120的吸入力通过空气净化过滤器140和全热交换器150并重新排出到室内。

此处,由于百叶窗160为封闭室外吸入部113和室外排出部的状态,室外空气不流入室内。

这种室内循环模式的室内空气的二氧化碳浓度偏低,是一种适合在室外空气灰尘浓度高的情况下时不导入室外空气而净化室内空气的工作模式。

图9示出了换气装置100的低温度变化型换气模式。

如图9所示,在低温度变化型换气模式中,可以将室内空气的一部分排出到室外,将其余部分通过循环流路180通过空气净化过滤器140后重新排出到室内,同时,室外空气也可以通过空气净化过滤器140后流入室内。

即,低温度变化型换气模式是一种同时执行换气净化模式和室内循环模式的运转模式。

这种低温度变化型换气模式可以根据使用者的控制命令手动执行,也可以通过控制部以二氧化碳传感器210、室内空气温度传感器230和室外空气温度传感器240测量的值为基础自动执行。

低温度变化型换气模式自动执行时,当室内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在预设定的二氧化碳浓度以上,并且室内空气和室外空气的温度差在预设定的第二温度差值以上时,控制部可以操作第一送风部120和第二送风部130,打开百叶窗160并且打开挡板部件190,从而执行低温度变化型换气模式。

此时,室外空气可以根据第一送风部120的吸入力通过室外吸入部113流入后通过空气净化过滤器140和全热交换器150排出到室内。另外,室内空气可以根据第一送风部120和第二送风部130的吸入力通过室内吸入部111流入排气流路170,流入排气流路170的空气中的部分可以根据第二送风部130的吸入力通过全热交换器150后通过室外排出部114排出到室外,流入排气流路170的空气中的其余部分根据第一送风部120的吸入力流动到循环流路180后通过空气净化过滤器140和全热交换器150重新排出到室内。

在一实施例中,在低温度变化型换气模式中,为了提高室内空气和室外空气之间的热交换率,控制部可以使第二送风部130以比第一送风部120的风量低的风量操作。

第二送风部130以低风量操作时,由于通过全热交换器150的室内空气的流速低,所以向通过全热交换器150的室外空气传递的热量增加,从而可以减小室内的温度变化。

另外,低温度变化型换气模式时,如果挡板部件190过度打开,向排气流路170流动的空气根据第一送风部120的吸入力大部分向循环流路180流动,并且流入全热交换器150的流量变小,从而会降低室外空气的升温效果。

为了防止该情况,在一实施例中,控制部在低温度变化型换气模式下可以使挡板部件190以80%以下的开度率打开,但是不限于此。

另外,作为低温度变化型换气模式的执行条件值的所述第二温度差值设定为大于作为换气净化模式的执行条件值的所述第一温度差值。

即,低温度变化型换气模式是一种适合在室内空气的二氧化碳浓度高而需要换气,但室内空气和室外空气的温度差大的情况下,最小化室内温度变化而进行少量换气的工作模式。

图10示出了换气装置100的高速循环模式。

如图10所示,在高速循环模式中,可以阻止室外空气流入室内,室内空气可以根据第一送风部120的吸入力和第二送风部130的吸入力流入循环流路180并通过空气净化过滤器140后重新排出到室内。

这种高速循环模式可以根据使用者的控制命令手动执行,也可以通过控制部以灰尘传感器200和二氧化碳传感器210的测量值为基础自动执行。

高速循环模式自动执行时,当室内空气中的灰尘浓度在预设定的第二灰尘浓度以上,并且室内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不到预设定的二氧化碳浓度时,控制部可以操作第一送风部120和第二送风部130,关闭百叶窗160并且关闭挡板部件190,从而执行高速循环模式。

此时,室内空气可以根据第一送风部120的吸入力和第二送风部130的吸入力合并后的吸入力通过室内吸入部111流入排气流路170,流入排气流路170的空气可被吸入到第二送风部130并排出到循环流路180后通过空气净化过滤器140和全热交换器150重新排出到室内。

此时,由于百叶窗160为封闭室外吸入部113和室外排出部的状态,通过第二送风部130排出的空气全部通过空气净化过滤器140。

这种高速循环模式是一种适合在二氧化碳浓度偏低,但是室内空气的灰尘浓度高于一定水平以上并且灰尘浓度经过一定时间也不减小的情况下,快速净化室内空气的工作模式。

因此,作为高速循环模式的执行条件的所述第二灰尘浓度可以设定为大于作为室内循环模式的执行条件的第一灰尘浓度。

图11示出了换气装置100的强制排气模式。

如图11所示,在强制排气模式中,可以根据第二送风部130的吸入力强制地把室内空气排出到室外。

这种强制排气模式可以通过使用者的控制命令手动执行,也可以通过控制部以空气质量传感器220的测量值为基础自动执行。

强制排气模式自动执行时,当室内空气中的恶臭物质和氡浓度在预设定的浓度以上时,控制部可以停止第一送风部120并且操作第二送风部130,打开百叶窗160并且关闭挡板部件190,从而执行强制排气模式。

此时,室内空气可以根据第二送风部130的吸入力通过室内吸入部111吸入后通过室外排出部排出到室外。

此时,由于百叶窗160为开放室外吸入部113和室外排出部的状态,虽然室外空气可以通过室外吸入部113和室内排出部112流入到室内,但是第一送风部120为操作停止的状态,所以流入室内的流量非常微小。

这种强制换气模式是一种适合在室内空气中存在大量恶臭物质或氡(Radon)的情况下,快速将被污染的空气排出到外部的工作模式。

图12示出了换气装置100的自然排气模式。

如图12所示,在自然排气模式中,室内空气可以通过自然对流排出到室外。

这种自然排气模式可以根据使用者的特定控制命令手动执行。

如果输入执行自然排气模式的控制命令,控制部可以停止第一送风部120和第二送风部130,打开百叶窗160并打开挡板部件190。

此时,可以在室内吸入部111和室外吸入部113之间形成由排气流路170和循环流路180的部分形成的直线形态的流路。

因此,室内空气可以通过室内吸入部111流入壳体110内部后通过室外吸入部113排出到室外,相反地,室外空气也可以通过室外吸入部113流入壳体110内部后通过室内吸入部111流入室内。

这种自然排气模式是一种适合在室外空气的灰尘浓度低并且室内外之间温度差小时,不消耗电力对室内空气进行换气的工作模式。

虽然对本实用新型的特定实施例进行了图示说明,但是只要是本领域技术人员的话,在不脱离上述权利要求书中记载的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和领域的范围内,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多种修改和变形。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