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空调器的室内机防冻结控制方法和空调器与流程

文档序号:15016450发布日期:2018-07-24 23:41阅读:134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空调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空调器的室内机防冻结控制方法和空调器。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生活环境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为了维持舒适的环境温度,空调器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种设备。通常地,空调器包括室内机、室外机以及用于连接室内机与室外机的循环回路,空调器中的换热介质通过循环回路在室外机与室内机之间不断换热,从而达到改变室温的效果。以空调器制冷运行时为例,室内机的盘管始终处于温度较低的状态;此时,如果室内环境具有较高湿度时,室内机的盘管就很容易产生冻结现象,这种冻结现象的产生会严重影响室内机的换热效率,使得空调器的换热效果不断减弱,进而影响室内环境的舒适度。因此,在空调器制冷运行时,空调器需要确保室内机的盘管没有产生冻结现象。

为了对室内机盘管的冻结现象进行监测,现有空调器通常都会在室内机的盘管上安装温度传感器,使得空调器能够通过室内机的盘管温度来判断室内机盘管的冻结情况,以便当室内机盘管出现冻结现象时,空调器能够及时进行除冰处理。但是,这种监测方法存在一个极大的缺点,即这种监测方法的准确性需要依靠于换热器的分流情况;具体而言,当室内机换热器的分流情况不佳时,如果空调器仅依靠设置有温度传感器的一支分路就很难准确判断整个室内机盘管的冻结情况。进一步地,现有控制方法都是通过预设时间点的盘管温度对室内机的冻结情况进行判断,这种取点判断的方法很容易受到偶然因素的影响而导致判断失误。这些因素都很容易导致空调器不能准确检测出室内机的冻结情况,因而也就无法对室内机及时进行除冰处理,这种情况的产生会严重影响空调器的换热效率,从而导致用户体验下降。

相应地,本领域需要一种新的用于空调器的室内机防冻结控制方法和空调器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问题,即为了解决现有空调器通过内盘管温度很难对室内机的冻结情况进行准确判断,并且现有取点判断的方法很容易存在偶然误差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空调器的室内机防冻结控制方法,所述室内机防冻结控制方法包括下列步骤:在空调器处于制冷工况的情形下,每隔预设时段获取一次室内风机的电流平均值;计算所述室内风机的相邻两次电流平均值的衰减程度;根据所述衰减程度判断是否使空调器进入室内机防冻结模式。

在上述用于空调器的室内机防冻结控制方法的优选技术方案中,“计算所述室内风机的相邻两次电流平均值的衰减程度”的步骤包括:获取室内风机在当前时段的电流平均值与室内风机在上一时段的电流平均值;计算所述当前时段的电流平均值与所述上一时段的电流平均值的比值。

在上述用于空调器的室内机防冻结控制方法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根据所述衰减程度判断是否使空调器进入室内机防冻结模式”的步骤包括:如果所述当前时段的电流平均值与所述上一时段的电流平均值的比值小于第一预设值,则使所述空调器进入室内机防冻结模式;如果所述当前时段的电流平均值与所述上一时段的电流平均值的比值不小于第一预设值,则使所述空调器维持当前制冷工况,不进入室内机防冻结模式。

在上述用于空调器的室内机防冻结控制方法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预设值为0.85-0.95之间的任意值。

在上述用于空调器的室内机防冻结控制方法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预设值为0.9。

在上述用于空调器的室内机防冻结控制方法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预设时段为5s-15s之间的任意值。

在上述用于空调器的室内机防冻结控制方法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室内机防冻结控制方法还包括判断是否退出室内机防冻结模式的步骤,该步骤包括:在所述空调器进入室内机防冻结模式之后,计算当前时段的电流平均值与上一时段的电流平均值的比值;根据计算结果判断是否使空调器退出室内机防冻结模式。

在上述用于空调器的室内机防冻结控制方法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根据计算结果判断是否使空调器退出室内机防冻结模式”的步骤包括:如果当前时段的电流平均值与上一时段的电流平均值的比值大于或等于第二预设值,则退出室内机防冻结模式;否则,使所述空调器维持当前室内机防冻结工况。

在上述用于空调器的室内机防冻结控制方法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二预设值为1-2之间的任意值。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空调器,所述空调器包括控制器,所述控制器配置成能够执行上述任一项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的用于空调器的室内机防冻结控制方法。

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是,在本发明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室内机防冻结控制方法包括:在空调器处于制冷工况的情形下,每隔预设时段获取一次室内风机的电流平均值;计算所述室内风机的相邻两次电流平均值的衰减程度;根据所述衰减程度判断是否使空调器进入室内机防冻结模式。与现有技术中通过室内机的盘管温度对室内机的冻结情况进行判断的技术方案相比,本发明通过所述室内机的风机电流来判断所述室内机的冻结情况,从而有效避免了现有空调器通过内盘管温度对所述室内机的冻结情况进行判断时,很容易受到其他无关因素影响而导致误判的问题,使得所述空调器判断的准确性得以有效提升,进而极大程度地保证所述空调器能够对室内机的冻结情况进行准确判断。此外,本发明还通过采用室内风机的电流平均值作为基础参数,并且通过所述室内风机的相邻两次电流平均值的衰减程度来进行判断,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判断的准确率;换言之,即便室内风机的电流在测量过程中产生了偶然波动,也不会使室内风机的电流平均值受到极大影响,从而有效避免了空调器由于室内风机的电流波动现象而出现误判的问题,进而有效避免空调器因误判频繁进入室内机防冻结模式,影响空调器制冷效果的问题。

进一步地,在本发明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室内机防冻结控制方法将室内风机在当前时段的电流平均值和室内风机在上一时段的电流平均值的比值与第一预设值进行比较;如果室内风机在当前时段的电流平均值和室内风机在上一时段的电流平均值的比值小于所述第一预设值,则使所述空调器进入室内机防冻结模式;如果室内风机在当前时段的电流平均值和室内风机在上一时段的电流平均值的比值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预设值,则不使所述空调器进入室内机防冻结模式。也就是说,本发明通过将室内风机在当前时段的电流平均值和室内风机在上一时段的电流平均值的比值与所述第一预设值进行比较来判断所述空调器进入室内机防冻结模式的时机,由于所述室内机的风机电流能够准确反映整个室内机的冻结情况,而不会存在现有技术中仅依靠局部情况来判断整体冻结程度时极易存在误判现象的问题,进而使得所述空调器判断所述室内机冻结程度的能力得到极大程度的提高。

更进一步地,在上述关于所述室内机进入防冻结模式的控制方法的基础上,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关于所述室内机退出防冻结模式的控制方法。在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中,所述室内机防冻结控制方法将室内风机在当前时段的电流平均值和室内风机在上一时段的电流平均值的比值与第二预设值进行比较;如果室内风机在当前时段的电流平均值和室内风机在上一时段的电流平均值的比值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二预设值,则说明所述室内机的冻结情况已经得以改善;此时,使所述空调器退出室内机防冻结模式。也就是说,本发明通过将室内风机在当前时段的电流平均值和室内风机在上一时段的电流平均值的比值与所述第二预设值进行比较来判断所述空调器退出室内机防冻结模式的时机,由于所述室内机的风机电流能够准确反映整个室内机的冻结情况,而不会存在现有技术中仅依靠局部冻结情况来判断整体冻结程度时极易存在误判现象的问题。因此,本发明通过所述室内风机的电流平均值作为基础参数来判断所述室内机退出防冻结模式的时机能够有效提高判断的准确率,从而有效保证所述空调器在退出室内机防冻结模式时,所述室内机的冻结情况已经得到全面改善;同时,所述空调器还能够在除冰结束后快速恢复正常制冷模式,进而有效保证所述空调器的制冷效果,提高用户体验。

此外,本发明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提供了一种空调器,所述空调器包括控制器,所述控制器配置成能够执行上述优选技术方案中的防冻结控制方法,因而也具备上述防冻结控制方法的技术效果,并且相比于现有的空调器,本发明的空调器通过采用室内风机的电流平均值作为基础数据使得空调器判断的准确率得到有效提高,由于即使在室内机的风机电流产生偶然波动时,也不会使多个风机电流的平均值极大降低,以便有效避免空调器由于室内机的风机电流的波动而出现误判现象,进而导致空调器频繁进入室内机防冻结模式,影响空调器制冷效果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室内机防冻结控制方法的主要步骤流程图;

图2是本发明的室内机防冻结控制方法的具体步骤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来描述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的是,这些实施方式仅仅用于解释本发明的技术原理,并非旨在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例如,尽管本申请中按照特定顺序描述了本发明的方法的各个步骤,但是这些顺序并不是限制性的,在不偏离本发明的基本原理的前提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按照不同的顺序来执行所述步骤。

基于背景技术中提出的现有空调器通过内盘管温度很难对室内机的冻结情况进行准确判断,并且现有取点判断的方法很容易存在偶然误差的问题。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空调器的室内机防冻结控制方法。

具体地,本发明的空调器包括室内机,如图1所示,本发明的室内机防冻结控制方法主要包括下列步骤:

S1:在空调器处于制冷工况的情形下,每隔预设时段获取一次室内风机的电流平均值;

S2:计算室内风机的相邻两次电流平均值的衰减程度;

S3:根据衰减程度判断是否使空调器进入室内机防冻结模式。

本领域技术人员的是,所述室内机的风机电流大小能够直接反映出整个室内机的冻结程度;由于在一定的转速下所述风机的负荷是确定的,因此,其对应的风机电流也是确定的。换言之,当所述风机的转速确定时,如果所述风机的风阻增大,即负荷变大时,其风机电流也必定会变小;同时,如果所述风机电流变小,则说明所述风机的负荷变大,即风阻增加,也就是说所述室内机已经产生冻结现象。可以理解的是,所述室内机的冻结情况越严重,所述风机电流就越小。本发明的室内机防冻结控制方法通过采用预设时段内的室内风机的电流平均值作为基础参数来判断所述室内机的冻结程度,使得所述空调器能够更加准确地对所述室内机的冻结情况进行判断,以便有效避免现有空调器仅依靠预设时间点的参数很容易产生偶然误差的问题。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不对获取室内风机的电流值的方式以及室内风机的电流平均值的计算方式作任何限制。优选地,所述预设时段为5s-15s之间的任意值;当然,这并不是限制性的,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实际应用中灵活设置预设时段的具体数值。

接着参阅图2,该图为本发明的室内机防冻结控制方法的具体步骤流程图。如图2所示,所述室内机防冻结控制方法具体包括下列步骤:

S101:在空调器处于制冷工况的情形下,获取室内风机在当前时段的电流平均值和室内风机在上一时段的电流平均值;

S102:判断当前时段的电流平均值与上一时段的电流平均值的比值是否小于第一预设值;如果是,则执行步骤S104;如果不是,则执行步骤S103;

S103:使空调器维持当前模式;

S104:使空调器进入室内机防冻结模式;

S105:判断当前时段的电流平均值与上一时段的电流平均值的比值是否大于或等于第二预设值;如果是,则执行步骤S106;如果不是,则再次执行步骤S105;

S106:使空调器退出室内机防冻结模式。

进一步地,在步骤S101中获取室内风机在当前时段的电流平均值与室内风机在上一时段的电流平均值,以便所述室内机防冻结控制方法能够根据相邻两次室内风机的电流平均值来判断所述室内机进入以及退出防冻结模式的时机。接着在步骤S102中,将当前时段的电流平均值和上一时段的电流平均值的比值与第一预设值进行比较;根据当前时段的电流平均值和上一时段的电流平均值的比值与所述第一预设值的比较结果,判断是否使所述空调器进入室内机防冻结模式。需要说明的是,虽然本优选实施例中同时包括所述室内机进入和退出防冻结模式的控制方法;但是,技术人员显然还可以根据实际使用需求自行选定其中一部分控制方法进行运用。

具体地,在步骤S102中,如果当前时段的电流平均值和上一时段的电流平均值的比值小于所述第一预设值,则说明所述室内机正以较快的冻结速度产生冻结现象;此时,执行步骤S104,即使所述空调器进入室内机防冻结模式。如果当前时段的电流平均值和上一时段的电流平均值的比值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预设值,则说明所述室内机并没有产生严重的冻结现象;此时,执行步骤S103,即使所述空调器维持当前运行模式。

此外,还需要说明的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不同空调器的实际情况自行设定所述室内机进入防冻结模式时采取的防冻结措施。在本优选实施例中,所述空调器通过将压缩机的频率降低为当前频率的0.8倍,以便使得所述室内机的冻结情况能够快速得到改善;当然,技术人员也可以根据不同空调器的实际情况对防冻结模式进行设定。

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是,优选地,所述第一预设值为0.85至0.95之间的任意值;进一步优选地,所述第一预设值为0.9。当然这并不是限制性的,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实际应用中灵活设置第一预设值的具体数值,只要通过第一预设值确定的分界点能够判断所述室内机的风机电流的衰减速度是否过快即可。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不对获取室内风机电流平均值的方法作任何限定。

进一步地,在步骤S105中,将当前时段的电流平均值和上一时段的电流平均值的比值与第二预设值进行比较;根据当前时段的电流平均值和上一时段的电流平均值的比值与所述第二预设值的比较结果,判断是否使所述空调器退出室内机防冻结模式。如果当前时段的电流平均值和上一时段的电流平均值的比值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二预设值,说明所述室内机的冻结情况已经得到有效改善;此时,执行步骤S106,即使所述空调器退出室内机防冻结模式。如果当前时段的电流平均值和上一时段的电流平均值的比值小于所述第二预设值,说明所述室内机的冻结情况还是比较严重;此时,再次执行步骤S105,即再次进行判断,以便在所述室内机的冻结情况得到改善时再行退出防冻结模式。

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是,优选地,所述第二预设值为1至2之间的任意值;当然,这并不是限制性的,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实际应用中灵活设置第二预设值的具体数值,只要通过所述第二预设值确定的分界点能够判断所述室内机的冻结情况是否逐渐改善即可。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实施例均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案,并不作为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实际使用本发明时,可以根据需要适当添加或删减一部分步骤,或者调换不同步骤之间的顺序。这种改变并没有超出本发明的基本原理,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至此,已经结合附图描述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案,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是,本发明的保护范围显然不局限于这些具体实施方式。在不偏离本发明的原理的前提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相关技术特征作出等同的更改或替换,这些更改或替换之后的技术方案都将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