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适用于超高层建筑的地源供热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947119发布日期:2018-11-14 04:27阅读:484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建筑供热系统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适用于超高层建筑的地源供热系统。

背景技术

地源热泵供热系统是建筑或者住宅中经常用到的供暖或者中央空调系统,其中,地源热泵机组是陆地浅层能源通过输入少量的高品位能源(如电能)实现由低品位热能向高品位热能转移的装置;利用的地源热泵机组的作用,可以实现将地下水、江河湖水、水库水、海水、城市中水、工业尾水、坑道水等各类水资源以及土壤源这些可再生能源作为住宅和建筑供暖和制冷系统的冷热源,经济节能。

现在技术中,对于一些楼层较高的建筑如一些几十层的商业大厦的地源热泵供热系统会出现由于其扬程阻力和沿程阻力较大,供回水系统输送冷冻水和热水达到超高层空调末端或者其他的供暖供冷设备后,冷热量损失较大,制冷和供暖效果较差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提供于一种供热制冷效果好的一种适用于超高层建筑的地源供热系统。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的方案为:一种适用于超高层建筑的地源供热系统,包括供热循环系统、一次换热循环系统、二次换热循环系统以及热源使用循环系统;所述供热循环系统包括有分水器、集水器、供热循环泵组以及地源热泵机组;所述地源热泵机组的热源入口通过所述分水器与预设有的地热源相连通,且其热源出口通过所述集水器与预设有的地热源相连通以形成供热循环回路;所述供热循环泵组设置于所述供热循环回路上;所述一次换热循环系统包括有一次换热循环泵组和第一板式换热器组;所述第一板式换热器组的热源入口与所述地源热泵机组的换热出口相连通,且其热源出口与所述地源热泵机组的换热入口相连通以形成一次换热循环回路;所述一次换热循环泵组设置于所述一次换热循环回路;所述二次换热循环系统包括有二次换热循环泵组和第二板式换热器组;所述第二板式换热器组的热源入口与所述第一板式换热器组的换热出口相连通,且其热源出口与所述第一板式换热器组的换热入口相连通以形成二次换热循环回路;所述二次换热循环泵组设置于所述二次换热循环回路;所述热源使用循环系统包括有使用循环泵组以及热源使用端;所述热源使用端的热源入口与所述第二板式换热器组的换热出口相连通且其热源出口与所述第二板式换热器组的换热入口相连通以形成热源使用循环回路;所述使用循环泵组设置于所述热源使用循环回路。

进一步,所述分水管通过预设有的多条地埋供水管与所述地热源相连通;所述集水管通过预设有的多条地埋回水管与所述地热源相连通。

进一步,还包括有补水定压系统;所述补水定压系统包括有全自动钠离子交换器、软水箱以及多个分别连通于供热循环回路、一次换热循环回路、二次换热循环回路以及热源使用循环回路上的膨胀水箱,其中,全自动钠离子交换器的进水口与预设有的自来水水源相连通,且其出水口与所述软水箱相连通,同时,所述软水箱分别与多个所述膨胀水箱相连通且所述软水箱与任意一个所述膨胀水箱之间均设置有补水泵。

进一步,所述第一板式换热器组包括有多个第一板式换热器;所述第二板式换热器组包括有多个第二板式换热器。

本发明对照现有技术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在供热循环系统和热源使用循环系统之间设置有一次换热循环系统和二次换热循环系统,使得从地热源处获取的热源依次经过一次换热循环系统的一次换热以及二次换热循环系统二次换热后供给到热源使用循环系统以供用户使用,有效解决了超高层建筑的由于楼层过高而造成的热源供给的损失过大,供冷、供暖效果极差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供热循环系统,11-分水器,12-集水器,13-供热循环泵组,14-地源热泵机组,2-一次换热循环系统,21-一次换热循环泵组,22-第一板式换热器组,3-二次换热循环系统,31-二次换热循环泵组,32-第二板式换热器组,4-地埋回水管,5-地埋供水管,6-补水定压系统,61-全自动钠离子交换器,62-软水箱,63-膨胀水箱,7-自来水水源,8-热源使用循环系统,81-使用循环泵组,82-热源使用端。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参照附图1所示,本发明是一种适用于超高层建筑的地源供热系统,包括供热循环系统1、一次换热循环系统2、二次换热循环系统3以及热源使用循环系统8。

在本实施例中,供热循环系统1包括有分水器11、集水器12、供热循环泵组13以及地源热泵机组14;地源热泵机组14的热源入口通过分水器11与预设有的地热源相连通,且其热源出口通过集水器12与预设有的地热源(地热源可采用地下水、江河湖水、水库水、海水、城市中水、工业尾水、坑道水等各类水资源以及土壤源)相连通以形成供热循环回路;供热循环泵组13设置于供热循环回路上,具体地,分水管通过预设有的多条地埋供水管5与地热源相连通,且其出水口与地源热泵机组14的热源入口相连通,其中,该供热循环泵组13设置于分水管出水口与地源热泵机组14的热源入口之间;集水管通过预设有的多条地埋回水管4与地热源相连通,且其进水口与该地源热泵机组14的热源出口相连通。

在本实施例中,一次换热循环系统2包括有一次换热循环泵组21和第一板式换热器组22;第一板式换热器组22的热源入口与地源热泵机组14的换热出口相连通,且其热源出口与地源热泵机组14的换热入口相连通以形成一次换热循环回路;一次换热循环泵组21设置于一次换热循环回路;具体地,第一板式换热器组22包括有多个第一板式换热器,该地源热泵机组14的换热出口分别与多个第一板式换热器的热源入口相连通,同时,地源热泵机组14的换热入口分别与多第一板式换热器的热源出口相连通,其中,该一次换热循环泵组21设置于地源热泵机组14的换热出口与多个第一板式换热器组22的热源入口之间。

在本实施例中,二次换热循环系统3包括有二次换热循环泵组31和第二板式换热器组32;第二板式换热器组32的热源入口与第一板式换热器组22的换热出口相连通,且其热源出口与第一板式换热器组22的换热入口相连通以形成二次换热循环回路;二次换热循环泵组31设置于二次换热循环回路;具体地,第二板式换热器组32包括有多个第二板式换热器,多个第一板式换热器的换热出口通过一预设有的第一集水管道与多个第二板式换热器组32的热源入口相连通,同时,多个第一板式换热器的换热入口通过一预设有的第二集水管道与多个第二板式换热器组32的热源出口相连通,其中,该二次换热循环泵组31设置于第一集水管道上。

在本实施例中,热源使用循环系统8包括有使用循环泵组81以及热源使用端82(在本实施例中,热源使用端82为空调末端或者其他供热、供冷装置);热源使用端82的热源入口与多个第二板式换热器的换热出口相连通且其热源出口与多个第二板式换热器的换热入口相连通以形成热源使用循环回路;使用循环泵组81设置于热源使用循环回路的热源使用端82的热源入口与多个第二板式换热器的换热出口之间。

在本实施例中,一次换热循环系统2和二次换热循环系统3均采用板式换热器作为换热元件是由于板式换热器结构紧凑,占用空间小,有效地解决了超高楼层建筑的空间占用问题,同时可以安装的板式换热器数量较多,换热效果和热源传输效果好。

在本实施例中,还包括有补水定压系统6;补水定压系统6包括有全自动钠离子交换器61、软水箱62以及多个分别连通于供热循环回路、一次换热循环回路、二次换热循环回路以及热源使用循环回路上的膨胀水箱63,其中,全自动钠离子交换器61的进水口与预设有的自来水水源7相连通,且其出水口与软水箱62相连通,同时,软水箱62分别与多个膨胀水箱63相连通且所述软水箱62与任意一个所述膨胀水箱63之间均设置有补水泵;全自动钠离子交换器61为水处理领域中常用的水软化处理设备,自来水经过全自动钠离子交换器61的软化处理后存储于软水箱62内,由软水箱62为各个膨胀水箱63提供水源,其中,各个膨胀水箱63用于为供热循环回路、一次换热循环回路、二次换热循环回路以及热源使用循环回路进行补水和对各回路中的水膨胀时起到定压的作用。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在供热循环系统1和热源使用循环系统8之间设置有一次换热循环系统2和二次换热循环系统3,具体地,在安装时,地源热泵机组14是安装于超高层建筑的底层,第一板式换热器是安装于超高层建筑的中层部分,第二板式换热器是安装于超高层建筑的顶层部分,通过这样的结构分布,有效使得地源热泵机组14获取的热源传输至超高层建筑的顶层部分且经过层层换热有效解决了超高层建筑的由于楼层过高而造成的热源供给的损失过大,供冷、供暖效果极差的问题。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本说明书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其各部分名称等可以不同,凡依本发明专利构思发明的构造、特征及原理所做的等效或简单变化,均包括于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内。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只要不偏离本发明的结构或者超越本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均应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