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焦炉煤气全氧窑炉燃烧控制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948499发布日期:2018-11-14 04:46阅读:185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窑炉控制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焦炉煤气全氧窑炉燃烧控制系统。

背景技术

焦炉煤气指用几种烟煤配制成炼焦用煤,在炼焦炉中经过高温干馏后,在产出焦炭和焦油产品的同时所产生的一种可燃性气体,是炼焦工业的副产品。焦炉煤气含氢多,燃烧速度快,焦炉煤气发热值高16720—18810kj/m3,可燃成分较高约90%左右。

现有的全氧窑炉燃烧控制系统是将焦炉煤气和空气混合喷入窑炉燃烧。但现有的设备结构复杂、笨重,不便于安装和运输,且工作模式单一,很难适应现代化的工业要求。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焦炉煤气全氧窑炉燃烧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设置在主固定框架内的主管道组、与所述主管道组相连接且设置在支固定框架内的支管道组;

所述主管道组包括第一主管和第二主管,所述第一主管上设置有主煤气阀组,所述第二主管上设置有主氧气阀组,所述主煤气阀组和所述主氧气阀组均包括过滤器、减压阀、安全切断阀和手动阀;

所述支管道组包括与所述第一主管相连接的第一连接管和与所述第二主管连接的第二连接管,所述第一连接管上设置有至少一个煤气支管,所述第二连接管上设置有至少一个氧气支管,所述煤气支管上设置有支煤气阀组,所述氧气支管上设置有支氧气阀组,所述支煤气阀组和所述支氧气阀组均包括差压变送器、调节阀和手动阀,所述支煤气阀组还包括重量传感器;

还包括控制模块,所述控制模块与所述安全切断阀、所述差压变送器、所述调节阀和所述重量传感器通信连接,所述控制模块还包括用于人员操作的人机模块。

进一步地,所述过滤器设置在所述第一主管和所述第二主管靠近入口的一侧,所述安全切断阀设置在所述第一主管和所述第二主管靠近出口的一侧,所述减压阀设置在所述过滤器和所述安全切断阀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主管上设置有主管旁通,所述主管旁通的两端分别设置在所述安全切断阀的入口处和出口处,所述主管旁通上设置有应急手动阀。

进一步地,所述差压变送器设置在所述煤气支管和所述氧气支管的入口一侧,所述调节阀设置在所述差压变送器靠近出口的一侧,所述重量传感器设置在所述煤气支管靠近出口的一侧。

进一步地,所述煤气支管上设置有支管旁通,所述支管旁通的两端分别设置在所述调节阀的入口处和出口处,所述支管旁通上设置有手动阀。

进一步地,所述控制模块的控制模式包括总量模式、流量模式和开度模式。

进一步地,所述主固定框架和所述支固定框架具有矩形框架结构,所述主管道组固定在所述主固定框架内,所述支管道组固定在所述支固定框架内。

进一步地,所述主管道的入口处设置有入口接口,出口处设置有出口接口,所述入口接口与外部氧气和煤气输入装置连接,所述出口接口与所述支管道组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连接管和所述第二连接管上设置有压力仪表和温度仪表。

进一步地,所述支固定框架上设置有支架,所述支架与所述煤气支管和所述氧气支管相连接。

有益效果:

本发明的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焦炉煤气全氧窑炉燃烧控制系统,具有结构清晰、操作方便的优点,将所有主管、支管和阀组集成固定的模块中,不仅克服运输难题,更能省去了现场拼装的高难度作业,同时提供了三种模式相结合的调节方式,节省了现场调试的时间。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一种焦炉煤气全氧窑炉燃烧控制系统的实施例1的主管道组的主视图;

图2是本发明一种焦炉煤气全氧窑炉燃烧控制系统的实施例1的主管道组的侧视图;

图3是本发明一种焦炉煤气全氧窑炉燃烧控制系统的实施例1的支管道组的主视图;

图4是本发明一种焦炉煤气全氧窑炉燃烧控制系统的实施例1的支管道组的俯视图。

其中:

1-安全切断阀,2-应急手动阀,3-压力表,4-减压阀,5-过滤器,6-主固定框架,7-压力仪表,8-温度仪表,9-第一连接管,10-差压变送器,11-调节阀,12-支架,13-支固定框架,14-连接管接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介绍本发明技术方案。

实施例1

如图1-4所示,一种焦炉煤气全氧窑炉燃烧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设置在主固定框架6内的主管道组、与所述主管道组相连接且设置在支固定框架13内的支管道组;

所述主管道组包括第一主管和第二主管,所述第一主管上设置有主煤气阀组,所述第二主管上设置有主氧气阀组,所述主煤气阀组和所述主氧气阀组均包括过滤器5、减压阀4、安全切断阀1和手动阀;

所述支管道组包括与所述第一主管相连接的第一连接管9和与所述第二主管连接的第二连接管,所述第一连接管9上设置有至少一个煤气支管,所述第二连接管上设置有至少一个氧气支管,所述煤气支管上设置有支煤气阀组,所述氧气支管上设置有支氧气阀组,所述支煤气阀组和所述支氧气阀组均包括差压变送器10、调节阀11和手动阀,所述支煤气阀组还包括重量传感器;

还包括控制模块,所述控制模块与所述安全切断阀1、所述差压变送器10、所述调节阀11和所述重量传感器通信连接,所述控制模块还包括用于人员操作的人机模块。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主管内输送焦炉煤气,所述第二主管内输送氧气。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主管和所述第二主管的截面具有s型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主管和所述第二主管的入口为s型结构的底层的一端,出口为s型结构的顶层的一端。

进一步地,所述煤气支管的数量为3个,所述氧气支管的数量为3个。

进一步地,所述煤气支管与所述氧气支管间隔设置,1个所述煤气支管与1个所述氧气支管一左一右放置,成为一组。

进一步地,所述主煤气阀组和所述主氧气阀组断开时,所述控制模块控制所述支煤气阀组和所述支氧气阀组全部断开。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主管和所述第二主管上设置有压力表3,方便观察压力变化。

进一步地,所述煤气支管和所述氧气支管的出口处设置有法兰,方便现场接出管路。

所述过滤器5设置在所述第一主管和所述第二主管靠近入口的一侧,所述安全切断阀1设置在所述第一主管和所述第二主管靠近出口的一侧,所述减压阀4设置在所述过滤器5和所述安全切断阀1之间。

所述第一主管上设置有主管旁通,所述主管旁通的两端分别设置在所述安全切断阀1的入口处和出口处,所述主管旁通上设置有应急手动阀2。

进一步地,所述安全切断阀1因故障停止时,打开主管旁通可以立即恢复供应焦炉煤气。

所述差压变送器10设置在所述煤气支管和所述氧气支管的入口一侧,所述调节阀11设置在所述差压变送器10靠近出口的一侧,所述重量传感器设置在所述煤气支管靠近出口的一侧。

进一步地,氧气首先进行差压变送,经过差压变送的气体经过所述调节阀11进入管道,直至枪前。通过重量传感器对焦炉煤气的流量进行测量,重量传感器测得的流量转化成电流信号传入可编程控制器或流量仪表。

所述煤气支管上设置有支管旁通,所述支管旁通的两端分别设置在所述调节阀11的入口处和出口处,所述支管旁通上设置有手动阀。

进一步地,所述调节阀11两侧设置有手动阀门。

进一步地,所述调节阀11出现故障时,人工可以开启支管旁通,再关闭调节阀11两侧的手动阀门,既能持续给窑炉供气又能空出大量维修时间,而不耽误窑炉的燃烧控制。

所述控制模块的控制模式包括总量模式、流量模式和开度模式。

进一步地,阀组的电气控制自动化系统中,本系统开发了控制阀组燃烧的三种控制方式,即总量模式、流量模式和开度模式。

(一)总量模式

在本系统的人机界面设定窑炉瞬时焦炉煤气总流量值,然后再设定每支烧抢焦炉煤气所占总流量值的百分比,最后所有烧抢所占总流量值的百分比之和等于100%。

选择总量模式,氧气和焦炉煤气调节阀11开度是自动跟随的,根据实际流量与目标流量的差异自动调节开度。

例如窑炉需要4支烧抢,设定窑炉焦炉煤气总流量值为100nm3/h。

设定氧气和焦炉煤气的比例为1.05,这样比例窑炉的燃烧状态最佳。

(二)流量模式

流量模式下要求对每一组氧气支管和煤气支管设定氧气和焦炉煤气目标流量。设定完目标流量后,调节阀11开度会自动跟随,直到实际的流量值接近目标流量值为止。

(三)开度模式

开度模式是在人机界面手动输入每一组氧气支管和煤气支管的调节阀11开度,调节阀11开度范围0-100%,阀门开度越大流量越大。

所述主固定框架6和所述支固定框架13具有矩形框架结构,所述主管道组固定在所述主固定框架6内,所述支管道组固定在所述支固定框架13内。

进一步地,所述主固定框架6和所述支固定框架13用于支撑固定,方便设备的整体移动和安装拆卸。

所述主管道的入口处设置有入口接口,出口处设置有出口接口,所述入口接口与外部氧气和煤气输入装置连接,所述出口接口与所述支管道组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入口接口和所述出口接口方便主管道的接入和接出。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连接管和所述第二连接管的入口处设置有连接管接口14。

所述第一连接管9和所述第二连接管上设置有压力仪表7和温度仪表8。

所述支固定框架13上设置有支架12,所述支架12与所述煤气支管和所述氧气支管相连接。

实施例2

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3个所述氧气支管和所述支氧气阀组设置在所述支固定框架13内的上部,3个所述煤气支管和所述支煤气阀组设置在所述支固定框架13内的下部。

实施例3

与实施例1、实施例2的不同之处在于,3个所述煤气支管和所述支煤气阀组设置在所述支固定框架13内的上部,3个所述氧气支管和所述支氧气阀组设置在所述支固定框架13内的下部。

本发明的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焦炉煤气全氧窑炉燃烧控制系统,具有结构清晰、操作方便的优点,将所有主管、支管和阀组集成固定的模块中,不仅克服运输难题,更能省去了现场拼装的高难度作业,同时提供了三种模式相结合的调节方式,节省了现场调试的时间。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