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节能式中央空调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807730发布日期:2019-02-10 13:14阅读:247来源:国知局
一种节能式中央空调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专利涉及中央空调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节能式中央空调。



背景技术:

中央空调系统由冷热源系统和多个空气调节系统组成,该系统不同于传统冷剂式空调,(如单体机,vrv)集中处理空气已达到舒适要求;采用液体气化制冷的原理为空气调节系统提供所需冷量,用以抵消室内环境的冷负荷;制热系统为空气调节系统提供所需,用以抵消室内环境热负荷;

中央空调主要由制冷系统和水冷系统组成,中央空调在各个房间分别设置有室内机,制冷系统负责提供室内制冷,水冷系统通过冷却塔和冷却水泵形成冷却水循环系统,给制冷系统中的机器降温,一些节能型中央空调还在制冷系统中设有冷冻水回收系统;

以上传统的中央空调耗电量较大,节电性能不佳,不具备智能优化处理结构,例如:

1、中央空调开启后,为各个单独的写字间内提供制冷或者制热,但是写字间的数量不确定,而中央空调需要全机开动,额定功率工作,由此耗费较大的无用功,浪费电能,损耗中央空调机械设备;

2、无法判定一个房间人数数量,提供的风口调节也不具备智能化的自动控制;

3、不具备智能的余能回收设计;

而且,每年的春秋两季存在着季节性温差、夏与冬存在着日间性温差,按照设计规范,中央空调系统的负载能力是按照当地夏季最热、冬季最冷的气候条件来设计的,再乘以约1.1的系数作为设备选型的依据,但实际上系统极少在这些极限条件下工作。根据某电力大厦值班记录统计得到,空调设备90%以上的时间运行负荷在70%以下,所以实际负荷很少能达到满负荷。在负荷不足的情况下,为了保证较好的运行状态和较高的运行效率,制冷系统可以自动在一定范围根据负载的变化加载或卸载,但与之相配套的水冷系统却仍然长期恒速运转,造成大量能源浪费并且损耗设备,如果不采取节能措施,能源浪费和设备损耗将继续扩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节能式中央空调,通过优化的流程设计,可靠的结构配合,大大降低了中央空调的用电量,在不降低用户使用效果的前提下,提高了整体用电效率;

一种节能式中央空调,包括:多个冷热源系统和多个空气调节系统,所述冷热源系统采用液体气化制冷的原理为空气调节系统提供所需冷量,用以抵消室内环境的冷负荷;采用气体液化为空气调节系统提供所需热量,用以抵消室内环境热负荷;空气调节系统对各个室内的空气进行冷热交换调节;

进一步的,还包括:新风系统、中央控制单元以及分口测量单元;

作为一种举例说明,所述新风系统的传输方式采用置换式,而非空调气体的内循环原理和新旧气体混合的不健康做法,户外的新颖空气经过负压方式会自动吸入室内,经过安装在卧室、室厅或起居室窗户上的新风口进入室内时,会自动除尘和过滤;

作为一种举例说明,所述新风系统在安装时,对应的每个室内管路与数个功用房间内的排风口相连,构成的循环系统将带走室内废气,集中在排风口“呼出”,而排出的废气不再做循环运用;

进一步的,所述中央控制系统用于控制新风系统、分口测量单元以及冷热源系统和多个空气调节系统;

进一步的,所述分口测量单元采用红外探测传感器,安装在每个出风口的旁侧;

进一步的,所述冷热源系统、多个空气调节系统、新风系统以及分口测量单元均与所述中央控制单元电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中央控制单元的控制流程包括:

步骤一、分口测量单元实时测量使用用户的具体数量,将测量数据及时汇总给中央控制单元分析处理;

步骤二、中央控制单元根据用户的使用数量占比,确定冷热源系统开工负百分比;

步骤三、中央控制单元还能够根据每个用户的具体使用人数,根据空气调节系统,确定风口开关及风量大小;

步骤四、中央控制单元控制新风系统为用户提供新鲜空气;

步骤五、所述中央控制单元设置有可调整的峰谷电价设定功能,通过输入当地峰谷电价的时间段,在电价较低的时间节点,进行制冷或制热的蓄能操作,提前储备冷、热介质资源;

作为一种举例说明,所述分口测量单元采用单片机lm567作为红外探测控制电路主体;

作为一种举例说明,所述空气调节系统采用两组空气调节系统的双单片机控制技术;

作为一种应用举例说明,所述空气调节系统单片机采用cmos40107电路设计;

作为一种举例说明,所述冷热源系统采用微功率集成电路设计,单片机优选max667;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1、本发明采用科学的优化电路设计,具备较高的节能效果;

2、本发明的流程设计可以保证冷热源系统能够高效率的使用,最大程度的降低了能源的浪费。

3、通过峰谷电价的时间设定,提前利用低能耗的时间段进行能量储备,大大降低了整体用电量;

4、智能红外探测,大大提高了中央空调智能化的使用,使得一个单位间即便打开使用中央空调,也无需按照该单位间满员来进行空气调节,智能判定感应该单位间使用人数,确定最合适的温度调节,不至于过冷或者过热,提升了人们体感舒服值,同时降低了机械和电能的损耗;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一种节能式中央空调之整体电路结构图

图2是本发明一种节能式中央空调之结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参照图1至图2所示,一种节能式中央空调,包括:多个冷热源系统103和多个空气调节系统102,所述冷热源系统103采用液体气化制冷的原理为空气调节系统提供所需冷量,用以抵消室内环境的冷负荷;采用气体液化为空气调节系统提供所需热量,用以抵消室内环境热负荷;空气调节系统102对各个室内的空气进行冷热交换调节;

进一步的,还包括:新风系统105、中央控制单元101以及分口测量单元104;

作为一种举例说明,所述新风系统105的传输方式采用置换式,而非空调气体的内循环原理和新旧气体混合的不健康做法,户外的新颖空气经过负压方式会自动吸入室内,经过安装在卧室、室厅或起居室窗户上的新风口进入室内时,会自动除尘和过滤;

作为一种举例说明,所述新风系统105在安装时,对应的每个室内管路与数个功用房间内的排风口相连,构成的循环系统将带走室内废气,集中在排风口“呼出”,而排出的废气不再做循环运用;

进一步的,所述中央控制系统101用于控制新风系统105、分口测量单元104以及冷热源系统103和多个空气调节系统102;

进一步的,所述分口测量单元104采用红外探测传感器;安装在每个出风口的旁侧;

进一步的,所述冷热源系统103、多个空气调节系统102、新风系统105以及分口测量单元104均与所述中央控制单元101电连接;

其中,所述分口测量单元104与所述中央控制单元的rb0及ra3控制口电连接;所述空气调节系统102与所述中央控制单元101的rb1、rb2控制口电连接;所述冷热源系统103与中央控制单元的vcc、ra0、rtcc、vgg控制口电连接;所述新风系统105与中央控制单元101的rb7、rb6、rb5、rb4控制口电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中央控制单元101的控制流程包括:

步骤一、分口测量单元104实时测量使用用户的具体数量,将测量数据及时汇总给中央控制单元101分析处理;

步骤二、中央控制单元101根据用户的使用数量占比,确定冷热源系统103开工负百分比;

步骤三、中央控制单元101还能够根据每个用户的具体使用人数,根据空气调节系统102,确定风口开关及风量大小;

步骤四、中央控制单元101控制新风系统105为用户提供新鲜空气;

步骤五、所述中央控制单元101设置有可调整的峰谷电价设定功能,通过输入当地峰谷电价的时间段,在电价较低的时间节点,进行制冷或制热的蓄能操作,提前储备冷、热介质资源;

优选实施例1:

一、分口测量单元104安装在每个出风口处,通过红外探测,感应使用单元的人员数量,根据算法设定值,由中央控制单元101确定开启空气调节系统102的工作数量;

作为一种举例说明,当全部使用单位的红外探测显示,使用人群数量为额定值的一半,中央控制单元101就开启一半的额定空气调节系统102进行制冷或者制热工作;无需全部开启,浪费电能和机械磨损;

二、当红外探测感应值低于工作所开启最低数量的空气调节系统102时,中央控制单元101通过控制每个出风口的风流量来进一步控制红外感测实时数据下的使用单元的出风量;

三、中央控制单元101设置有可调整的峰谷电价设定功能,通过输入当地峰谷电价的时间段,在电价较低的时间节点,进行制冷或制热的蓄能操作,提前储备冷、热介质资源;

四、通过本区域电厂制定的波峰波谷工业电使用周期,采用中央控制单元,统一制定峰谷电价使用机制;

作为一种举例说明,所述分口测量单元104采用单片机lm567作为红外探测控制电路主体;

作为一种举例说明,所述空气调节系统102采用两组空气调节系统的双单片机控制技术;

作为一种应用举例说明,所述空气调节系统102的单片机采用cmos40107电路设计;

作为一种举例说明,所述冷热源系统103采用微功率集成电路设计,单片机优选max667;

本发明采用科学的优化电路设计,具备较高的节能效果;本发明的流程设计可以保证冷热源系统能够高效率的使用,最大程度的降低了能源的浪费,通过峰谷电价的时间设定,提前利用低能耗的时间段进行能量储备,大大降低了整体用电量;智能红外探测,大大提高了中央空调智能化的使用,使得一个单位间即便打开使用中央空调,也无需按照该单位间满员来进行空气调节,智能判定感应该单位间使用人数,确定最合适的温度调节,不至于过冷或者过热,提升了人们体感舒服值,同时降低了机械和电能的损耗;

以上所述的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所应理解的是,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发明的思想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等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