焙烧炉电收尘返灰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337535发布日期:2018-09-04 21:46阅读:829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收尘返灰系统,特别涉及一种焙烧炉电收尘返灰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焙烧炉电收尘的返灰物料通过下料管进入返灰溜槽,然后通过斜槽风机把物料送至提升泵,再由提升泵将物料打入焙烧炉A03锥部上升管中,提升泵所需的动力风由两台罗茨风机提供。然而罗茨风机具有一定的使用寿命,随着罗茨风机使用年限的延长,维护费用也逐渐升高,而且罗茨风机的功率也比较大,两台罗茨风机每年消耗电费就将近40万元。同时,焙烧炉的电收尘返灰系统下料管过长并且有弯头,当返灰物料湿度大时,电收尘器锥部下料管容易堵料造成走料不畅或提升泵堵塞,影响正常生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供一种能够大大降低电耗并能够防止电收尘器锥部发生堵料的焙烧炉电收尘返灰系统。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焙烧炉电收尘返灰系统,包括溜槽、风路主管、风路支管和离心风机,所述溜槽进料端通过进料管与电收尘器锥部的出料口连接,所述进料管上设置有第一阀门,该溜槽出料端与焙烧炉锥部上升管直管段密封连接,所述溜槽出料端设置有第二阀门,且溜槽进料端高于溜槽出料端,所述溜槽的下方设有风路主管,所述风路主管位于电收尘器下方并与离心风机的出风口密封连接,其另一端通过密封板密闭,该风路主管通过若干风路支管与溜槽连接,若干风路支管上均设有第三阀门。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溜槽的倾斜角度为2°—5°。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溜槽横截面呈矩形。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第一阀门为插板阀门。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第二阀门为双翻板阀。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风路支管上端与溜槽密封连接,其下端与风路主管密封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设置倾斜布置的溜槽,溜槽与电收尘器出料口连接的一端高于与焙烧炉连接的一端,焙烧炉返灰物料通过溜槽进入焙烧炉,省去了现有技术的罗茨风机和提升泵,不会产生罗茨风机及提升泵的维护和耗电的问题,也避免了由于电收尘锥部下料管及提升泵堵料而引起的问题发生。本实用新型可以应用于在原有系统上进行改进,改进时只需要将焙烧炉A03锥部下移,将现有溜槽抬高,抬高后的溜槽直接从电收尘器锥部接到焙烧炉A03锥部上升管直管段部位即可,便于改造,且改造成本低,改造后大大降低了电耗、备件消耗和维修费用;也可以应用于新的焙烧炉系统,其整体结构设计合理、简单,便于制作和安装,制作成本低和维护成本低。本实用新型做到了节能降耗,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焙烧炉电收尘返灰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号:1为焙烧炉,2为焙烧炉A03锥部上升管直管段,3为双翻板阀,4为电收尘器,5为电收尘器锥部出料口,6为插板阀门,7为溜槽,8为风路主管,9为风路支管,10为第三阀门,11为离心风机,12为溜槽出料端,13为溜槽进料端。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如图1所示,一种焙烧炉电收尘返灰系统,包括、溜槽7、风路主管8、风路支管9和离心风机11,电收尘器4的锥部出料口5的数量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置,本实施案例中采用2个电收尘器锥部出料口。溜槽7进料端13连接电收尘器4并通过进料管与电收尘器锥部出料口5密封连接,之间设置有第一阀门,第一阀门为插板阀门6,进料管的上端与插板阀门6密封连接,其下端与溜槽的进料端密封连接;溜槽出料端12连接焙烧炉1并与焙烧炉A03锥部直管段2密封连接,之间设置有第二阀门,第二阀门采用双翻板阀3。溜槽进料端13高于其出料端12,溜槽7的倾斜角度为2°—5°,优选为3°。溜槽7的横截面呈矩形,其下方设有风路主管8,风路主管8位于电收尘器7下方与离心风机11的出风口密封连接,另一端通过密封板密闭,即风路主管靠近焙烧炉1的一端为封口。风路主管8通过若干风路支管9与溜槽7连接,若干风路支管9上均设有第三阀门10。风路支管9上端与溜槽7密封连接,其下端与风路主管8密封连接。

电收尘器4中的返灰物料通过倾斜设置的溜槽7在风路的压力下,将返灰物料吹起并顺着溜槽7向前流动直接进入焙烧炉1,不需要提升泵和罗茨风机,降低焙烧炉电收尘返灰系统电耗和维护费用。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